搜索

郑和下西洋舟师的古船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 4745|回复: 0
发表于 2005-9-2 09: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郑和下西洋舟师的古船研究

船舶是见证历史的水上建筑
    船舶是水上交通工具,又是一个水上建筑,和陆地建筑一样,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建筑能记录历史,船舶同样能在不同历史时期,集中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明水平、综合国力与民族特色。
    船舶把人类与海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等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活动。黄河、长江与黄、渤、东、南四海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明代郑和下西洋,以船舶为载体,继承、集成又发展了汉唐宋元历代船舶与帆蓬、橹桨、舵锚和针盘、水垂、牵星等船舶总体、配套与航海技术,才保障郑和下西洋履险如夷。
    郑和下西洋庞大舟师编队,包含来自全国各地多种优秀船型的大小船舶。对其中的主要船型——宝船,古藉中称誉为,“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维绡挂席,际天而行”,“平稳轻妙”,“凌越万里”,“雕梁画栋,象鼻挑檐”“锦帆鹚首”等等。说明这些古船在海洋波涛中持续航行是实用、安全、可靠的;在外观造型、内部布局装饰上是宏伟、壮丽、精致的。是中国古代造船匠师默默无闻的重大奉献,充分显示了深厚渊博和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又饱含中华民族的智慧、才干与勤劳。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发扬光大。
    郑和研究带动宝船模型的复原制作
    郑和下西洋距今已近600年,由于郑和公务档案被毁,而明、清朝廷基本上都实行海禁,因此明清两代虽有一些学者著述或记载历史事件,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述与研究出现几百年的淡漠。
    1904年梁启超以《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在辛亥革命前唤醒中国民众爱国自尊意识,才揭开近世研究郑和的序幕。由于当时政府虽不再实行海禁,却仍无暇顾及历史研究及关注航海事业、造船工业的发展,以至学术界研究方向不明确,处于自发自流状态。有些学者勤恳钻研,产生了一批学术著作,但影响范围不大,研究中的空白领域很多,广大公众对郑和下西洋、郑和宝船等知之甚少。
    全国解放后学术研究有大进步,郑和下西洋文物史迹的搜集、发掘与修缮、保护都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周恩来总理率先明确表示,“我国明代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郑和曾访问过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为中非友谊作出过重大贡献。”有关部门推动郑和研究与宣传爱国主义、中外友好交往等相结合,出版了一些专著与通俗读物。郑和研究已从一般史学界开始扩展到中外关系史、航海史、造船史、自然科技史、海外交通史等多个领域,整个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及利弊,宝船的船型与尺度等有不少争论,从而推动了深入研究,但对明代古船研究领域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及领导关注等仍显得十分薄弱。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1984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指出:“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把郑和下西洋与面向海洋的开放联系在一起,给予极高的评价。此后中央同意交通部领导的创意,批准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地开展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活动,而且安排了有组织、有计划、较系统的研究与纪念筹备工作。在“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统筹领导下,交通部、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有关大学、研究单位、海事单位及海军共同作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与集成工作,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形成了一支郑和研究专业队伍,陆续成立了南京、太仓、长乐、云南郑和研究会,还创办了郑和史迹陈列与纪念馆等。在筹备工作中也关注郑和下西洋历史的一个关键——郑和舟师的船舶,并集中相当力量组织复原研究制作郑和宝(帅)船模型,把航海与船舶史研究从写文章推向作实物,使我国古代科技史和明史研究,都向深度和广度跨越了一步。
    从航海史,尤其着重船舶史的角度来分析,20世纪下半叶以来郑和研究的进展,使海内外学者与公众对明朝郑和时期辉煌的航海技术及先进的船舶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关于郑和古船研究进展,作者个人理解可概括如下:
    1、郑和舟师组成规模是空前的、几乎也是绝后的一支大型特混船队。历次出访船队规模并不全同,其中规模最大时达到2百余艘船舶,2.7万余名官兵。船队从体制上有大宗、分宗,(宗,应为字,下同)相当于在特混船队之下,还有分支船队。到某些国家和地区访问,只派遣分宗的部分船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地区、港口都由大宗船队造访。特别是大宗宝船率领访问,到达驻泊的,只能是最重要的国家或地区。按宗编配船舶,船队可分、可合,更好的适应海上航行和访问任务的需求,也必然需要设置不同级别的指挥船舶,所以宝船有大号与中号,可分别率领大宗与分宗。
    2、郑和舟师的船舶型式种类很多。按功能划分,有大宗宝船、分宗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水船、战船等;按建造地域的船型特征划分,有福船、沙船、广船等;按载重量划分,有2000料、1500料、400料、100料等;按推进方式划分有大八橹、二八橹、六橹等;按航行水域划分,有海船、遮洋海船(相当于近岸遮蔽海区)、河船等。考虑到郑和舟师编队内需用各种功能船舶,必然是多型各司其职;同时因出访任务紧迫,需动员全国各沿海地区造修船舶,不可能强求绝对统一,只能是各地各工场根据各自原有经验、制式,在造修船舶中相应按朝廷指令做些改装。也就形成即便是宝船都存在分别采用福船、沙船船型的可能性。至于其它的马船、粮船、坐船、水船、战船等则更是各式各型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专家经过近十年努力复原研究制作了一套郑和下西洋舟师的9型船舶的模型,分别表现出各型船舶的外形,桅帆的布局,甲板面上的设施及舵锚、橹桨的配置等。因为只供陈列观赏,有的难免存在偏艺术化处理,缺乏技术实用考证。所以这批系列船模,也可称是船舶史研究重要成果,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明代郑和古船研究,提出许多有待具体深入探讨的课题。
    3、宝船有“龙船”、“宝舡”、“巨舶”、“巨宗”、“大舶”、“海舶”、“海船”等称谓,而大宗宝船,曾被称为“中军帐帅船”或大号宝船、帅船;而其余的分宗宝船则被称为“中军营宝船”,或中船或中号宝船。它们都是“下海抚夷取宝之船”,又是舟师大宗统帅和分宗指挥之船。
    按史籍关于最大的宝船,(当指大宝船或称帅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记载,在1982-85年的学术研讨基础上,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史研究会等立题复原研究制作9桅12帆福船型船模,并由“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组织鉴定。现在国内和海外陈列的郑和宝船模型多是这种船模。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其照片或图画也多次在国内外有些著述中被引用。
    实际上在海内外仍有不少学者怀疑大宝船的大尺度。可贵的是船舶史界已有学者进一步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天妃经》卷首插图、《武备忘》郑和过洋牵星图等,提出郑和宝船尺度与可能外形的新考证设想,并具体提出了以2000料海船为原型,复原研究郑和宝船的方案。
    有的学者认为宝船有大宗、分宗,大号、中号,中军帐、中军营之分。目前阶段复原研究出两型不同尺度的宝船,可能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没必要在史迹文物发掘还不够完备,研究还不够深入的条件下,以后者新见而否定前者,更没必要坚持前者就要排斥后者。因此建议从21世纪开始立项复原研究“2000料郑和宝船”,设想为郑和中号宝船,制作大比例宝船整体模型,并争取建造仿古实船,都是必要的,从现实技术经济条件分析,也是可行的。若争取在2005年前开工建造,更是把郑和古船研究再推进一步。关于44丈9桅大宝船,设想为郑和大号帅船,应继续深化研究。一“中”一“大”,求同存异,相得益彰,凝聚公众,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有意义。
    4、由于发掘、打捞、复原仿造郑和古船,过去只是个别中外学者的思考,未得到社会的关注,更不象对古代宫殿、寺庙、陵墓等陆上建筑的保护复原修缮那样列为国家重点计划,集中人力、财力,予以保证,所以对宝(帅)船内部结构、舱室布局,明代木船舱内配套设施,甲板上装具及船上冷热兵器等方面的研究,只有零星论述,原来的空白领域并没有被填补。急待船舶史、航海史、科技史学者在二十一世纪初抓紧分工合作、通力展开研究,以实际研究成果来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
    世界多国复原建造古代名船
    据二十世纪50年代后不完全的统计,世界各国,多数为西方国家,大约复原仿造古代名船20多艘,其中有些是我国船厂为外国船东设计仿造的。
1955年,英国复造其1620年的木质移民船“五月花”号,英文名(MayFlower)。长40米,宽7.8米,排水量约260吨,帆面积约470平米。1957年4月20日至6月12日从英国出发,驶帆横渡大西洋,航行4520海里,耗时53天,到达纽约,纪念美洲移民史绩。现泊靠美国普利茅斯。
    1960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为拍摄“叛舰喋血记”,复造1789年英国木质战舰“博爱”号(Bounty)。长51。4米,宽9。2米,排水量约420吨,帆面积约950平米。在海上航行拍摄该部电影后,曾在多部电影中实拍航行场景。现泊靠佛洛里达州圣彼德堡。
1963年,美国复造哥伦布1492年探险船队的木质旗舰“圣玛利亚”号(SantaMaria)。长31米,排水量约148吨。现泊靠波士顿。
1969年,美国复造1779年美独立战争时期木质三桅炮舰“玫瑰”号(Rose)。长51。8米,排水量约500吨,帆面积1208平米。1976年航行到纽约,参加美国独立200周年世界帆船展纪念活动。现泊靠罗特岛新港。
    1973年,美国复造1750年英国德雷克曾环球航行的木质探险船“金鹿”号(GoldenHind),用以纪念第一次环球航行,1997年从英国格林威治航行到美国。现泊靠美国旧金山。
    1978年左右,阿曼苏丹国为了验证《一千零一夜》中关于阿拉伯航海家辛伯达的历险传说,又纪念阿曼与中国汉朝起的悠久海上友好交往,开始酝酿复原建造古代木帆船,到1980年建成了全长约25米的双桅木帆船“苏哈尔”号。于1980年11月23日由首都马斯喀特出发,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在海上经历了220多天,全程6000多海里,于1981年7月11日安全到达中国广州。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该船最大的特点是不用铁钉,全船用椰棕绳缝合而成,船上没有机动推进设备,全靠风帆推进。现在,这艘仿古木帆船,成了阿曼苏丹国的骄傲,陈列在首都马斯喀特港口广场上,供游人参观,成为阿曼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1980年广州造船厂应法国巴黎航海俱乐部的要求,设计建造了广船型“艾夫•华尔夫”号三桅木帆船。总长25米,甲板长23米,水线长19米,型宽6.5米,最大宽度6.75米,型深3.0米,吃水1.4米。该船的特点是桅、帆和船体外观全是中国广船式样,甚至还加装了中国独特的抗横漂的中央插板。但此船设有柴油主机和螺旋桨用以推进,船员的起居室则是设有盥洗设备的现代化舱室。该船建成后由法国人驾驶航行20000多海里,绕好望角返回法国。现泊靠马赛,可供航海俱乐部的运动员出海航行。
1982年,澳大利亚复造1768年英国库克船长发现澳洲之木质座舰“奋进”号(Endeavour)。长30米,宽8.9米,排水量约370吨,1992年航行到美国参加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纪念活动后返回澳大利亚。现泊靠悉尼港。
    1986年,日本复造“辰悦丸”。环航日本全岛后,远赴加拿大,参加温哥华国际交通博览会后,返回日本配建成专属博物馆。
    1990年,日本长崎帆船协会委托我国福建东南造船厂(原名渔轮修造厂)建造“飞帆”号仿古木船。长31米,宽7米,型深3米,吃水2.4米,排水量约209吨,除2桅风帆外,也加装1台177千瓦的柴油主机,航速可达7.5节,编有12名船员,配属长崎博物馆,供参观展览,也可出海演示。在2001年日本长崎帆船节活动中再次亮相,并被称为是仿明朝郑和船队中的古代大福船。同年日本冈山委托我国同一船厂建造“郑和”号木质仿古官船。长43.4米,宽8.4米,型深3.4米,吃水2.3米,排水量约458吨,除3桅风帆外,也加装1台478千瓦的柴油主机,载客200位。船员15人,可保持航速10节。日本学者自称该船为仿郑和船队的古船,现仍在冈山营运。其活动录相多次在日本NHK电视台“海上丝路”节目中播放。
1992年日本琉球委托我国福建东南造船厂为拍摄“琉球之风”电视剧,建造十七世纪的“泰期”号仿古木船。长44米,宽8.4米,深3.8米,吃水3.1米,排水量约425吨,有3桅,主桅高23米。加装了1台600匹马力柴油主机,航速可达10节。目前泊靠于那霸港,与复古的“天使村”渡假区互相辉映,成为琉球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
    1991年新加坡水上旅游公司委托我国福建东南造船厂,建造木质“郑和I”号仿古游船。现已改名为“大福”号。长42米,宽8.2米,深3.7米,吃水3.0米,排水量约435吨,加装2台260千瓦柴油主机,航速9.5节,立有单桅不配帆,可载客152位,每日三个航次,各供应不同的中式餐饮。从克里福德码头出发,在新加坡港区巡游观光。因为经济效益高,于2001年又向福建上游造船厂订造第2艘钢木混合结构的“郑和2号”仿古游船,长30米,宽8.0米,深3.5米,吃水2.5米,排水量约340吨,加装2台柴油主机,航速9节,可载客130位,仍立有单桅不配帆。我国大连大福海上旅游公司也于2001年订造2艘相似的仿古游船,分别配在大连和青岛港开展海上旅游观光活动。
    1991年西班牙与日本分别复造了“圣玛利亚”号木质探险船,并于1992年分别横渡大西洋、太平洋赴美参加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纪念活动后返回。现分别泊靠巴塞罗那和大阪。大阪的1艘又作过环球航行。1991年西班牙在日本投资支持下,还复造了哥伦布1492年探险船队中的另外2艘木船“平塔”号(Pinta)和“尼亚”号(Nina),分别长27米和25米,现均存巴塞罗那港。
    1976年韩国新安海区渔民发现一艘200吨级元代商船残体,经打捞出2566件船体木构件,于1991年开始复原陈列,并为此建立木浦海洋遗物博物馆。韩国文化电视台为纪念全世界反法西斯50周年,朝鲜光复50周年,制作专题电视片“黄海——为了七百年前的承诺”实拍古船航海,重现韩中日早在700年前的海上贸易友好来往,于1995年委托我国福建东南造船厂复原建造木质“新安古船”。长38米,宽7.2米,深3.5米,吃水2.9米,排水量约194吨,有3桅,加装1台300匹马力柴油主机,航速可达10节。该船建成后,从福建驶回韩国,现已与博物馆合为整体,长期供参观。
    90年代,韩国海军还自行复造过“龟甲船”,以纪念其抗日名将李舜臣,并作为训练舰,还配建专属博物馆供公众参观。
据传奥地利人1974年曾拟复造中国汉代“太极”号古船,以证明华人早与美洲有海上交往。爱尔兰人1993年曾拟复造中国秦代“徐福”号竹筏,也想证明早期横渡太平洋的可能性。可惜这些努力的结果,作者目前都不了解。
    1996年荷兰复造1628年荷兰远征亚洲的木质三桅炮舰“巴达维亚”号(Batavia)。长56.6米,宽10.5米。该舰曾参加过侵占我台湾台南的活动,并且是征服控制印尼的主力战舰。但在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后未曾与郑军水师交战。1997年荷兰复造1665年英荷海战时的荷兰木质战舰“西纹省”号(DeZevenProvincien)。长49.7米,宽13.1米,帆面积约700平米。上述2艘荷舰均于2000年由荷兰远航到澳大利亚参加悉尼奥运会,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现均泊靠阿姆斯特丹港。据说还将于2004年左右来巡访亚洲,追忆荷兰在十七世纪享有“海上马车夫”之名,称霸海上的雄风。
    1997年俄国复造1703年彼得大帝的旗舰“萨丹进击”号(Shtandart)。长30.5米,宽7.0米,排水量186吨,帆面积620平米,加装2台207匹马力柴油主机,可载船员及游客120人。平日泊靠圣彼得堡。
    1999年美国复原仿造古代捕鲸船“约翰•荷兰德”号,以为2002年纪念美日两国海上交往。
    2000年瑞典复造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开辟亚洲航线的“哥德堡—I”号(Gotheburg)木帆商船,该船在1739-1745年间曾四次到过中国广州,全长约60米,能载货900吨,参予丝绸、茶、瓷贸易。1745年从广州返回瑞典后在哥德堡港外触礁沉没。复原仿造“哥德堡m号”与“哥德堡I号”,外形相似,主尺度略小些,长40.55米,排水量约1350吨。
二十世纪中修复、打捞、保存的古代名船还有1628年的瑞典“瓦萨”号三桅炮舰,保存在斯德哥尔摩;1759年的英国“胜利”号一级风帆战船,保存在扑茨茅斯;1797年美国“宪法”号三桅炮舰,保存在波士顿,1860年的英国“勇士”号装甲蒸汽机风帆炮舰,保存在伦敦;1869年的英国“短衬衫”号飞剪式帆船,保存在伦敦;1911年的德国“北京”号大型四桅钢质客货帆船,保存在纽约等。这些船只均供公众观赏参观,多数泊在坞、港内,个别的还可出海驶帆演示。这些古代名船都用来宣传西•平塔”号复原后海上航行方殖民发迹和海上称霸史,也显示造船技术传统,航海探险荣誉以及海洋文明;还为航海家、造船家及海军将领树碑立传。而我国在复原仿造古代有名的舰船上则完全是空白。海军原展览过的“长江”号炮舰已拆除;武汉打捞出水的“中山”号炮舰已基本修复,正筹备展览;青岛展出的海军退役驱逐舰、潜水艇、登陆舰等。以上这些舰艇基本上都是外国造的,展出虽有政治意义和科普作用,但从弘扬中华民族海洋与科技历史传统出发,复造明代郑和古船,才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建造仿古木舶的传统推动开展古船特色旅游博览
    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等沿海各省都保存一些木船工匠,在地方领导关注之下,保持一定的设计开发与复原建造仿古木船的能力。最有规模的当属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其所属的福建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东南造船厂和上游造船厂,在90年代共设计和制造过7型、8艘仿古船,主要为木船。其中为日本建造“飞帆”、“郑和”、“泰期”号等3艘,为新加坡建造“郑和1号”、“郑和2号”等2艘,为韩国建造过“新安古船”。也为大连、青岛各造过1艘“大福”型仿古型钢木混合结构的旅游船。船长都在31米以上,最长达44米,排水量达210—458吨。造价约80—200万美元不等。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是国内唯一的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仍能设计建造仿古木帆船,且具备较完整技术的国有造船企业。
福建沿海船工和渔民,在近代仍沿用从明清时期流传而来的“钓槽”型3桅木帆船。船长约17米,宽约4.5米,吃水约1.1米,主桅高约15米,可载重10余吨,排水量约25吨,挂有竹撑条的硬布帆,外型具有典型的福船特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保存我国优秀古帆船,在2000年,请惠安大阼船厂专门复原新造了l艘”钓槽”船,陈列在馆前大水池中,从系列照片中,可以看见美丽勤劳的惠安女在造船,福建船工驾帆出海。
    厦门万海造船厂在2002年根据厦门波赛东海旅游公司的策划,利用原有的钢质渡船加长船体,改造为仿古游船“成功游一号”。该船长32米,载客258位,排水量约240吨,3台6135型柴油主机,航速约15节,改装费用约200万元。船上可供应冷热餐饮,并有文艺演出的场台,被媒体描写为“融郑和下西洋时的官船和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战船风格为一体”。实际上该船并不是复原古船,只是在船内外雕龙绘凤、装饰黄瓦宫灯,稍微提高了一点儿海上旅游船的档次与品位,居然引爆厦门的“海上游”。
    浙江省舟山沈家门新港船厂1999——2001年按德国航海家托马斯•霍普要求及图纸仿造了19世纪英国海盗船型双桅木帆船“卡尔鸥”号。该船长14.3米,宽4.23米,排水量27吨,有5个床位。造价约50万元。该船于2001年3月完工后,驶离舟山,航经台湾基隆、菲律宾等地,现驻泊在泰国,准备在东南亚海域里航海并去马来西亚兰卡威岛泊靠长驻。该厂于2002—2003年又为朱家尖旅游开发管委会风景区管理处复原建造了仿古的“绿眉毛”型三桅木帆旅游船,载客60位,长约31米,排水量230吨,配1台90千瓦主机,航速7节,造价可能需二、三百万元。将用于开辟舟山岛屿间仿古历史文化观光旅游航线。
    江苏省锡山市红胜造船厂,1995年为无锡水浒影视城建造过仿古官船、车船、战船,均无桅帆,用橹桨(实际用柴油机,驱动螺旋桨)航行,供拍摄用。2001年,该厂又以传说中的南宋岳飞水师战船为母型,并参照现在太湖仅存一艘187年船龄的7桅木帆船,为太湖元头渚风景区管理处,仿造载80客的仿古7桅帆船,长25米,宽6.5米,是木包钢壳的仿古船,称“祥龙”、“祥凤”号。船上设有雅致的座舱可品茶,也有宽敞的游步甲板,可观赏湖光山色,为太湖增加帆影古韵。每艘造价约160万元。2002年又建造1艘加长型,载客120位,长37米,宽8米,可供餐饮,称为“祥云”号,造价约200万元。
    江苏省常熟市浒浦渔船厂与韦文禧、潘伟文等专家合作设计建造一艘仿古沙船型三桅木帆船,长16米,宽4.5米,艉楼高约4米,排水量约30吨,使用柴油机动力,最大航速为7节,最大抗风力为7级,续航力500海里。该船已于1996年交付美国船,现在洛杉矶港作为度假游艇。
    武昌造船厂在九十年代初设计建造过“乾隆”号仿古龙舟型长江豪华旅游船,总长91.4米,宽16.4米,全船设有2套特等套房和78套一等客房,排水量达1700余吨,航速32公里/小时,船体为钢质,但内部装饰均为木质。
上海船厂六里分厂1991年为瑞典建造过仿古龙宫水上饭店,全长39.8米,宽12.5米,设有两层餐厅,可供230人用餐,现泊哥德堡港。
    以上各地建造的木质和钢质仿古旅游船舶为中国仿古旅游船的市场打下了技术与物质基础。
    继1988年中国航海学会与人民交通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彭德清主编的《中国航海史》之后,1989年海潮出版社出版了唐志技教授编写的《中国舰船史》,199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章撰教授主编的《中国航海科技史》。在2000年1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席龙飞教授的《中国造船史》。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华民族古代造船历史的专著。接着在2000年4月三联书店出版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王冠倬研究员数十年悉心收集,深入研究的成果,《中国古船图谱》。这几部航海与船舶史专著把郑和古船研究融人中华古船的历史长河中,显现出中华古船文明的辉煌,另一方面为复原建造仿古船工程作了技术储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