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冰心三弟——谢为楫图片选集

[复制链接]
查看: 4556|回复: 1
发表于 2005-8-31 18: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冰心三弟——谢为楫图片选集









 楼主| 发表于 2005-8-31 18: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谢为楫,冰心的爱弟——写在谢为楫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  
来源:市政协    时间:2004年11月2日11:13
作者/编辑:蒋滨建   
 
  谢为楫(又名冰季),是上世纪20年代末就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他18岁就出版短篇小说集《温柔》,第二年又出版了《幻醉及其他》。30年代初,《小说月报》、《新月》、《文艺月刊》等杂志相继刊载他的作品。可是,他备受委屈、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就连故乡人也知之甚少。今年11月4日是谢为楫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冰心研究专家、冰心研究会副会长卓如先生寄来了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她鼓励、指导下,笔者对谢为楫先生有了系统的了解。谨以此文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冰心钟爱的三弟谢为楫。

  谢 家“小 小”

  谢为楫1910年10月22日诞生于山东烟台海滨。祖籍福建长乐横岭乡。祖父谢銮恩是谢家第一代读书人,曾在福州城内光禄坊道南祠教书。他按照谢家的辈分,以“为楫以济川”之意,为其取名谢为楫。由于上有姐姐谢婉莹,父母用福州方言叫她“伊哥”;大哥谢为涵,称为细哥;二哥谢为杰,就叫细弟;为楫出生后,家里人只好叫他“小小”(福州方言为“嫩嫩”)。
  谢为楫从小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的父亲谢葆璋,19世纪80年代毕业于天津紫竹林水师学堂驾驶班。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时,谢葆璋在北洋水师“来远”舰上担任枪炮官。1903年萨镇冰奉命在烟台筹办海军学堂,设立海军练营,调谢葆璋任练营营长,兼附设海军学校校长。
  1912年4月,海军部移设北京,谢葆璋奉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电召,到北京海军部任职。1913年秋,谢为楫随母亲迁居北京,住在东城剪子巷14号父亲租来的房子里。在这幢房子里,谢为楫度过了欢乐的童年。
  谢为楫禀赋聪慧,兴趣广泛,从小就受到文字的熏染。母亲杨福慈出身书香门弟,知书达礼,能诗善文。她订阅《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东方杂志》,供子女阅读,也写写小说(手抄本)。姐姐谢婉莹,1919年踏上创作的道路,以冰心为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成为著名的女作家。在家庭的影响下,为楫小小年纪就喜欢“写着玩”,向儿童刊物投稿,发表了童话《绿宝石》。因为姐姐以冰心为笔名,大哥就用冰仲、二哥用冰叔为笔名,轮到为楫就是冰季了。在姐姐的帮助下,谢为楫试写新诗,他写了《我们的姐姐》一诗。冰心看到为楫自己写的诗,非常高兴并帮助他分成几段,作些调整,写了一段附记,寄给了《晨报副刊》。1922年1月27日,冰季的诗《我们的姐姐》发表了。冰季以纯真的语言,吟唱他与冰心的融融亲情;冰心也在《繁星》中抒发对爱弟的情感。冰季走上文学之路,主要是受姐姐冰心的影响。

  才 华 闪 耀

  谢为楫在崇实中学读书时,与萧乾同学,结下了纯洁、深厚的友谊。高班的同学李霁野、韦丛芜、方一志等创办校刊,谢为楫就大胆地向校刊投稿,结识创办校刊的高年级同学。后来,李霁野、韦丛芜在鲁迅先生的倡仪下,成立未名社,他们便参加了未名社。
  1926年6月,谢葆璋就任海军部次长,不久又代理海军总长。北伐战争开始后,谢葆璋毅然离开海军部,辞官南下,迁居上海。谢为楫依然留在北京读书,随后他进入燕京大学。父母的南迁,给谢为楫创造了接近表兄刘放园之女刘纪华的机会。刘纪华1911年11月7日生于福建福州,1927年在上海启明中学初中毕业。恰巧冰心来到上海,刘放园感到北京的中学比上海办得好,便将唯一的女儿托付给冰心,随她带到北京上学。刘纪华投考燕京大学女子附中,1928年燕大附中停办,转到贝满中学读书。在北京,他们萌发了爱情。
  在上海休养的日子里,谢为楫处在生命之途的十字路口。他时常去找沈从文、胡也频、丁玲,有时也去找徐志摩和陆小曼。谢为楫同这些作家、诗人一起谈诗,谈小说,谈那个时代青年感兴趣的种种问题,激发了他对创作小说的热情,经常处在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中。不久,姐姐冰心回上海度假。此时父亲担任海道测量局局长,还兼海岸巡防处处长,为楫兴奋地开着父亲的汽车,接沈从文、胡也频、丁玲到徐家汇268号家里,介绍冰心与丁玲、沈从文、胡也频相识,为两位女作家架设了友谊的桥梁。这时英国利物浦海上技术学校招收新生,谢葆璋要保送他到英国去学习。
  由于世界局势的影响,海路不通,他在上海家里“待航”。沈从文又进一步鼓励他,要他在出国之前先写点东西。为楫继续勤奋地写作,终日关在三层楼上,昼夜不停地写。相继创作了《三月里的枇杷》、《月》、《中学校里的大学生》、《秋天的梦》、《潘巧云之死》、《刊场》、《江口之夜》、《栓子》、《幻醉》、《团圆节》等小说。1929年6月《新月》第2卷第4号发表了他的《秋天的梦》。胡也频、沈从文、丁玲主编的《红黑》文艺月刊,第8期刊登了他的《月》。谢为楫又将撰写的十多篇小说一并送到沈从文那里,恳请沈从文修改,沈从文从中挑选了《初次得到异性温柔的一个孩子》等五篇,以《温柔》为名,交给光华书局,于1929年11月出版。谢为楫又将另一部分作了一番整理。冰心看了他的几篇小说,“越看越惊讶,越看越感动。”她觉得作者“决不是一个穿蓝地白花土布衫儿的孩子,而是一个善怀多感的青年,他在行动上不曾有多少活动,而在他深忧沉思里,曾用想象去经验遍了人间的一切!”
  谢为楫挑选了七篇,编为一集子。徐志摩为他题写了书名《幻醉小说集》,交给中华书局。1930年10月出版时,书名改为《幻醉及其他》,冰心为他作序。从中可见冰心对这个三弟钟爱有加。1946年,上海华中出版社重新刊行谢冰季的小说集《温柔》。

  海 上 飘 泊

  待到1929年11月16日,谢葆璋亲自送他上轮船。这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是个重大的转折。谢为楫在利物浦海上技术校和英国兰烟囱轮船公司求学和实习,他的同伴不仅有英国人,还有挪威人、丹麦人,个个都是魁梧彪悍,粗鲁爽直,他混在外国青年中间,跟着英国的商船到处飘游,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惊涛骇浪磨砺了他,产生了坚忍不拔的意志,产生了果敢的力量。同时,刘纪华的鼓励,使他精神倍增。到了轮船上,谢为楫变了一个人,他刻苦、耐劳、活泼、勇敢。在飘泊的生涯中,他历尽了海上的风波,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港口。假期回家,他总是对姐姐冰心谈起大西洋、地中海、红海,还谈到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用生命和血汗换来而由殖民者使用的一条河!但他不愿对关怀他的姐姐细诉在海外身受的压迫和欺凌!
  飘泊的生涯,海上的辛苦和风波,把谢为楫磨练成一个坚韧耐劳的青年水手。他身材高了,手臂也粗了,胸脯也挺起来了,脸色黝黑了;学识丰富了,技术也提高了。
  1934年6月,谢为楫“带着满面的风尘,满身的筋骨,满心的喜乐,和一张毕业荣誉证书回国”。回国后,谢为楫被派到山东烟台海关的缉私船上担任二副。临行前,谢为楫与刘纪华两人决定订婚。冰心满心欢喜,她认为只有把不成熟的小弟弟交给纪华这样一个理智、仁爱、无私的人手里,她才能放心。
  1935年6月15日,在冰心的精心、周密筹备下,谢为楫和刘纪华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了婚礼。二哥谢为杰恰巧从美国回来,作了伴郎,燕京大学的校务长司徒雷登为他们证婚。婚后,刘纪华随为楫回到烟台,从此,刘纪华处处关心他,爱护他。她操持一切家务,把家庭生活安排得温馨、舒适。
  1938年夏,谢为楫少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萧乾到香港,参加筹备香港版《大公报》工作。谢为楫得到这一消息后,就到《大公报》报馆看望萧乾。久别重逢,彼此都有很多话要说。直到40多年后,谢为楫还清晰地忆起同萧乾在香港的聚首。1938年,上海通易信托公司倒闭,为楫立即接刘放园一家到香港同住。同年,冰心全家离开沦于日本铁蹄下的北平,撤往云南昆明,途经香港,为楫一面张罗安排好姐姐全家逗留香港期间的生活,一面打听进入云南的路线。他租了辆汽车,自己开着车送冰心全家观看香港的各个地区。他想到姐姐一家,要先乘轮船到安南(越南)的海防,然后再改乘小火车赴昆明,这旅途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而姐姐体质太弱,又拖儿带女,怎能经受这长途的跋涉?为了减轻姐姐旅途的困顿,他专门为姐姐买了一张带弹簧的床垫,可以折叠,携带方便,打开铺上,就可以休息了。1940年1月14日,纪华生了一个女孩。他感激姐姐冰心对他们的厚爱,给孩子取名都带个心字。按“宗”字辈,给长女取名宗慈。随后出生的两个女儿,便取名宗爱、宗恩;长子就叫宗惠;合起来是“慈爱恩惠”。到了小儿子,便只好叫宗悫了,仍然带个心字。他对姐姐的挚爱深情,可见一斑。
  1944年,谢为楫奉调到重庆海关总署工作。到重庆后,谢为楫被借调到全国引水管理委员会担任技术工作。刘纪华带着孩子住在歌乐山冰心的家里,在歌乐山,业余时间经常给邻居扎针,并治好了危重病人,还结识了老舍,一起唱京戏,老舍的幽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谢为楫从美国实习回来,到上海海关海务处工作。先后在上海、青岛、南京等地的海关担任船长。1948年后,刘纪华主要从事儿童福利事业,负责儿童机构的调查和救济物资、款项的发放工作,在可能的范围内,她尽力把救济物资和款项拨给北朝鲜解放区的儿童机构。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6月,谢为楫被任命为上海海关海事学校教授。因谢为楫和妻子刘纪华、二哥谢为杰,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1951年国庆节同时应邀参加国庆观礼。三个人同在一个观礼台上,亲友们都感到无比欣悦。

  夕 阳 余 辉

  十年浩劫,谢为楫身心俱伤。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我们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国欢腾,全民振奋。度过不堪回首岁月的谢为楫觉得要在有生之年,再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用自己的所长,帮助一些医务人员学外语,先是应兰州市红古区文教局之约,将全国统一的英语教材录音,后又应兰州第二十六中学所需,将省编英语课本第二、三册全部录了音。他到重庆大女儿宗慈处,那里的科研机构除了经常派遣干部赴全国各地交流经验外,还要派一些科技人员到欧美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研究所的领导干部便请他给脱产的科技干部轮训英语,还给中级进修班录音、写讲义。
  1978年5月,兰州大学决定聘请谢为楫教英语。但由于他的“退职”改“退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未能成行。他在给兰州大学的信中说:“在我有生之年,不论在哪里,也不会闲着,总要尽我力所能及的绵力做任何工作,以不辜负总理对我的教诲。”
  1979年3月22日,上海港务局为谢为楫恢复名誉,恢复工程师职务,恢复原工资级别。从此压在他头上22年的一块巨石掀掉了。可惜这位一生济贫救困、无私奉献的伟大女性刘纪华没能等到这一天。1976年3月21日谢为楫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
  1979年秋,谢为楫应聘到兰州大学教授英语。当他搬进兰州大学检测楼201室后,他怀着无比欣悦的心情给姐姐冰心写信说:“这里很安静,很好,在此,我可以干许多工作……”他教留学生和英语教师轮训班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尽力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年届古稀,学生们都主动照顾他。有一位工人,家在兰州大学,愿意把他接到家里同住,象对待亲生父母那样照料他。
  1984年7月,谢为楫曾向从北京到兰州来的同志谈起他的教学和生活情况。他引用张洁的《方舟》中的一段话:“何必呢?应该明白,真正使人烦恼的不是活不长久,而是老活着不死。当她变成一个废物的时候,她希望知趣地消失,而不要变成别人的累赘,要是人人都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那么好多事情就会好办得多。”“这就是我的遗言!”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这是多么纯朴而高洁的情怀啊!
  1984年11月4日凌晨,谢为楫病逝于兰州。兰州大学的师生和亲友沉痛哀悼他,高度评价他对国家、对人民、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赞扬他的崇高的品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