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闽剧泰斗---郑奕奏 图

[复制链接]
查看: 3930|回复: 1
发表于 2005-8-31 17: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闽剧泰斗---郑奕奏 图




郑奕奏(1903年一1993年),艺名传坤。长乐人。杰 出的闽剧表演艺术家。表演细腻凝重、蕴存而富激情,唱腔委婉缠绵,韵味独异,有“北梅(兰芳)南郑(奕奏)”之美誉,世称闽剧泰斗,名格海内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席、顾问等。
    郑奕奏的童年凄苦,6岁失母,父郑增宝打杂糊口,度日如年。10岁的郑奕奏上船挑柴把嫌取几片铜板,用单薄的身架分担压着父亲的生活苦难。人们叫他柴把奏;不久,戏班老板发现了郑奕奏演唱天分,以6元银洋买下。郑奕奏始习青衣,当了7年4个月的艺徒,受尽老板的剥削。



      苦役般的艺徒生活,近乎残酷的演唱训练,郑奕奏的意志得到磨练,打下坚实的基本功,领悟到艺术的崇高与无限。在“戏子状元”吴善宝培育下,郑奕奏付出的血汗与泪水终于得到艺术的回报,脱颖而出,演一出红一出,一发不可收拾,宛如琅糜的明珠不息地闪烁出耀眼的光彩。   
   《风阳花鼓》令观众为之倾倒。戏演一对少夫
少妻逃难途中与花花公子斗智周旋的小故事。
  
    郑奕奏  

郑奕奏饰花鼓娘,演得推炒维肖。该戏所到之处,无不轰动,观众百看不厌,要求日场戏加演《风阳花鼓》,夜场戏再加演《凤阳花鼓》,夜场戏结束后观众还要看《风阳花鼓》,待饱尝郑奕奏表演艺术之后方才散戏。这段“一日三花鼓”佳话至今仍为人们所喷喷传颂。
    郑奕奏成了追星族的偶像,即使病倒无法登台演出,东家还逼得戏斑老板雇轿抬来郑奕奏,并上演出高台与观众见面,才付戏资。人们对郑奕奏表演艺术的祟拜近似疯狂。但在善传奇戏班老板眼里,郑奕奏却是一棵摇钱树,于是玩出了“加奏”花样。就是凡有郑奕奏上台演出的戏,每场戏资之外另加收若干元钱。此举果然奏效,老板大发其财。“加奏”因而成了特定俗语。老板为索取最大的票房价值,强制郑奕奏不停地演出,甚至通宵达旦。过度的疲惫造成郑奕奏倒嗓,离开舞台四年多,给视艺术为生命的郑奕奏带来极大的痛苦。
   《黛玉葬花》、《晴至雯补裘》、《新茶花》 (时装戏)、《孤儿血》(时装戏)……凡有郑奕奏的戏,观众依然趋之若鹜,报纸也争相报导,煞是热闹。于是,各色牌头的“扛奏团”风涌云起。所谓“扛奏团:,即如现今追星族自发结成的团体,专门为郑奕奏捧场。南台志社最先成立“诗社扛奏团”,此后其他阶层的追星族不甘示弱纷纷效法,一时间“银行邮政扛奏团”t“商家扛奏团”、“民众扛奏团”(店员小贩组成)、“海军扛奏团”相继问世,蔚为壮观,形成福州的一道奇特风景,闽剧发展史上的奇观。
    各“扛奏团”的“扛奏”手段无奇不有,但尤以马尾“海军扛奏团”收到最强烈的轰动效应。由马尾海军上将兰季北动议,六位将军响应,共捐资700大洋,挖空心思,打造了一只金花锄,供郑奕奏演出《黛玉葬花》时套在道具上表演用。狂热的戏迷又多了一份好奇心,更是争先恐后一睹为快,连淹没了福州城的洪水也无力阻挡人们进戏园看郑奕奏的戏,当时报纸称之为“‘扛奏团’涉水看戏的奇观”。
   “学戏,先学做人。”郑奕奏常这么说。艺术上,郑奕奏功成名就,世人景仰;郑奕奏人品之高也为世人所企慕。
    善传奇班为跟福州电厂打官司濒临破产,班内常年累月与郑奕奏同台演出的师兄弟、前辈们衣食有难。他以自己的声望挺身而出带头义演五天,所得颇丰的收入用以支持戏班生存,自己不取分文。
    1944年10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蹂躏福州。敌伪想借郑奕奏的名望粉饰自己的狞狰面目,装出一副“亲善”姿态,诓骗郑奕奏组织戏班到“东亚剧场”演出,许以丰厚的酬劳。郑奕奏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大义凛然拒绝演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动情地对徒弟说:“宁可 清饥,不要浊饱!“ 夜里郑奕奏即带徒弟林超平等数人半饥半饿一路模爬到福清、永泰等偏僻山乡为老百姓演出。
    早在1937年,一代文人郁达夫在福州观看了郑奕奏《铡美案》演出,惊叹其精湛的闽剧表演艺术,不禁写下两首诗倍加赞美。其一:不待题诗费评章,艺人才学自芬芳。郑生应解香莲苦,连日为她呕断肠。
    郑奕奏久享“福建梅兰芳”之誉,世有“北梅南郑”之称。1952年,北南两位泰斗会晤北京,相见恨晚,亲如手足,梅兰芳抑不住内心激动把自己的相片赠予郑奕奏,并题诗曰: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1952年末,福建省闽剧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周恩来总理前来看望,十分关切地询问起郑奕奏的近况,说:“他人我没有见过,但听过他的唱片。”周总理指示要发 挥他的艺术作用。福建省文化局领导于1953年初派人从古田 接郑奕奏回福州,让他担任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艺委会主任。1 959年应印侨胞邀请,郑奕奏赴万隆、雅加达传授闽剧艺术。 在他从艺50年、70年两次纪念活动中,他重新登台演出《黛玉葬花》、《百蝶香柴扇》,向中青年演员传艺。《百蝶香柴扇》 还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   
    郑奕奏1954年起,被选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第六 届委员。1954年被选为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 委员、中国
  

  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剧协福建省分 会主席等。1956年郑奕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北京参加全 国政协会议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
  
       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郑奕奏  

接见,并合影留念。1993年7月 1 日,于福州病逝,享年91岁。人民的钟爱,文学艺术界的称颂,党和国家的尊敬,是对郑奕奏为闽剧表演艺术所作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与评价。
                 (马书辉《南郑奕奏》)




[本贴已被 天涯 于 2005-8-31 17:46:38 修改过][/COLOR][/ALIGN]
 楼主| 发表于 2005-8-31 17: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郑奕奏在福建剧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闽剧表演艺术家和闽剧艺术教育家。他光辉的艺术成就,在福建戏曲史和闽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20年代前后,他就博采京昆艺术之长,创造性地融入早期闽剧旦角表演艺术中,为发展、丰富和完善闽剧旦角表演艺术体制,作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其代表作有《紫玉钗》、《黛玉葬花》、《孟姜女》、《百蝶香柴扇》、《晴雯补裘》、《杜十娘》、《秦香莲》、《新茶花》、《孤儿血》等。在这些剧目中,他为闽剧舞台塑造了许多形象各异、别具个性、众口交誉的女性艺术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郑奕奏焕发了艺术青春,在繁荣和发展福建戏剧事业,弘扬闽剧艺术优秀传统,培养闽剧艺术优秀接班人等方面,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在担任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广大艺术工作者开发“戏改”工作,发掘戏曲遗产,弘扬传统精华。他在花甲之年还撰写了《谈谈闽剧旦角的表演》、《我演杜十娘和林黛玉》等文章,并一个身段一个招式地亲自主演,把《百蝶香柴扇》中有关折戏,拍摄成艺术资料影片。1954年底,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作者:尚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