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转帖]600年前,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从这里驶向浩瀚无际的海洋。

[复制链接]
查看: 2842|回复: 1
发表于 2005-8-8 14: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转帖]600年前,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从这里驶向浩瀚无际的海洋。

福建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据史料记载在前后28年中,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短则2个月,长则10个月。至今长乐人还对郑和念念不忘。想知道为什么吗?……

  伫立在当年郑和庞大船队驻泊的长乐太平港,遥想桅杆如林、风帆如云的磅礴气势,人们不禁要问:中华天然良港比比皆是,郑和为何对长乐情有独钟?

  查阅明弘治《长乐县志》,内载:“太平港,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因海舟皆泊此改名。”但史料没有点明郑和何以慧眼挑中长乐。

  让我们透过漫长的时空,去揭开这个谜底。

  长乐郑和研究会的专家告诉记者,太平港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是全国少有的淡水港湾。其宽阔的水域不但便于数百艘海船停泊,更有取之不尽的饮用淡水,免去到陆上跋涉取水之辛劳;太平港背靠大陆,又面对数座山峰,天然屏障减弱了台风对船队的袭扰;长乐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霜雪,便于浩浩水军停泊驻训。尤为上乘的是,长乐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多刮东北大风,大大便于以风为动力的船队扬帆出洋。

  长乐素有“水手之乡”的美誉。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官兵和水手中有不少长乐人。长乐特殊的地理条件使长乐人习惯长期海浪里“弄潮”的生活,这就为当地造就了一大批“性刚毅、善舟楫”的优秀航海人才。

  长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以“鱼米之乡”著称,能为拥有两万多人的船队补充给养。可以推想,郑和挑中长乐,定然历经多方实地调查和潜心比较。600年前的交通条件是何等之差。郑和走南闯北考察之艰难、熟虑之周全、判断之准确堪称高人一筹。

  郑和率庞大船队在长乐累计驻泊约4年时间,遗留下不少极其珍贵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和准确评判这段举世瞩目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600年前,数百艘海船在茫茫大海上夜航,究竟如何指挥协同、靠什么联络?这个问题让后世的研究者颇费脑筋。人们在研究“太监球”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当年郑和在长乐认了一位干娘,当地方言称“谊娘”。郑和特意赠送谊娘一木制球,其外形似灯罩,球内可点油灯,俗称“太监球”。此物在“文革”期间被毁。谊娘后人依据记忆复制。经多方考证,郑和庞大船队夜航中就是用“太监球”作为联络信号、传达指示的。

  在长乐高隍巷20号住宅前,有一口古井。据《长乐县志》载:“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隔40余步,太监郑和造井栏。”数百年过去了,居住在这里的群众依然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这口古井当初并无井栏。郑和担心百姓打水时不慎滑落,便请石匠打成花岗石井栏,上边镌刻“义井”两字。

  细细品味郑和留下的碑文,令我们惊叹郑和敢于走出国门下西洋闯天下的雄才大略,更令我们叹服郑和视天下为一家的宽阔、友善胸怀。

  我们还从家喻户晓的传说中,感悟到郑和的船队在长乐安营扎寨留下的久远影响。长乐郑和研究会秘书长曾国新说,当年,许多长乐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其中不少移居海外。这是后来长乐成为著名海员之乡和侨乡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因为郑和当年圆了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的梦,长乐百姓对郑和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也从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

  闽江口附近有一山峰,风光秀丽,原名“龙峰岩”,因郑和曾多次登攀,重修龙峰书院,乡人便将其改名为“三宝岩”,将郑和在山上所建之亭取名“三宝亭”。

  1992年6月,在长乐闽江口南面的仙岐村,有人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显应宫。文物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庙内供奉7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厘米,称为“巡海大臣(神)”。专家考证指出,“巡海大臣(神)”塑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乡人塑造的郑和像。

  告别长乐之际,记者想起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朝廷下达“禁海令”,连修造海船也在禁止之列。曾经打开的中华国门“咣当”一声关闭了。近代中华民族有种种悲哀教训,这算是其中一条吧!联想当年郑和历尽艰辛,成为华夏乃至世界首位率领万人百舟、漂洋过海造访世界各国的和平使者,其精神之伟大、胆识之过人、谋略之高超都将为我们振兴中华带来有益的思索。(摘自《中国国防报》)
发表于 2005-8-8 14: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可惜,没在长乐留下宝藏什么的.........不然长乐必成为旅游胜地.......[emb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