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和七下西洋为寻建文帝 泉州蒲氏族谱提供佐证

[复制链接]
查看: 3454|回复: 2
发表于 2009-12-9 01: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德国来自: 德国

                     石碑上清楚地记录着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过泉州



     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文史界众说纷纭。“为寻建文帝下落”,这种说法流传甚广,无论是民间传言,还是史书记载都有相关内容。昨日(12月6日),泉州考古工作者从《泉州蒲氏族谱》中找到了一条线索:蒲氏先祖曾随郑和下西洋“寻找玉玺”,这为探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增添了重要史料。


  蒲氏族人被封赏皆因寻玉玺有功?
  不仅民间有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建文帝的说法,《明史》也有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清代《泉州蒲氏族谱·谱系表》中有一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内容:“日和,字贵甫,寿成公次子。秉清真教,慎言谨行,礼拜日勤……至永乐十三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司,圣墓立碑犹存。”
  “只有皇帝才有玉玺,可见郑和下西洋的最初目的,应该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告诉记者,族谱中提到的泉州人“蒲日和”,是宋末泉州市舶司蒲寿庚后裔,蒲氏家族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会讲阿拉伯语、波斯语,其族人遂被选为下西洋通事(即翻译)。
  灵山圣墓有石碑 记载郑和航海史
  在市区的灵山圣墓三贤四贤墓回廊西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它用辉绿岩石雕刻而成,高99.5厘米、宽42.5厘米、厚9.3厘米。碑面阴刻汉字5行,字迹清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5月30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旁边两块清朝嘉庆、同治年间的碑刻,则记载了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来泉州圣墓行香的情形。
  “忽鲁谟厮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刘志成说,灵山圣墓是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三贤、四贤的墓地,作为回族人的郑和来到泉州,特地到圣墓行香,祈求庇护航行平安,顺利完成出使任务,也是情理中的事。“郑和行香碑”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什么“郑和行香碑”上的是“蒲和日”,而蒲氏族谱上却叫“蒲日和”呢?刘志成认为,两人是同一人,蒲日和应是蒲和日之误。
  相关链接:
  建文帝从泉州港逃往海外?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的《郑和下西洋》记载,建文帝和随从装扮成僧人,一路南下外逃。永乐帝朱棣派遣李挺一路追查。李挺经向开元寺住持了解,永乐元年,有两位男士搭乘阿拉伯航船往印尼,该商船于广东搁浅破损,漂往海南岛。李挺在海南走访了一个月之久,了解到确有一艘船漂流,有一位青年貌似建文帝。李挺追查未果,向永乐帝报告:“建文帝极有可能逃往南海。”
  明史第一谜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乃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然而,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史学家称之为“明史第一谜案”。
  朱棣担心建文帝南洋诸国兴兵,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
  同郑和下西洋的正使王景弘是闽南人(出生于晋江,后随父亲迁往漳州);晋江人侯显,郑和副使太监、安溪人李兴等。《明朝将士卫所功劳簿》就有泉州十几位将士曾和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这些人是:永宁卫第一任指挥使干八秃帖木干,泉州卫副千户石玉,百户陈旺、李贞保、周寿,还有曾以旗官之职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夏文南,第五次随同郑和下西洋任通事的阿拉伯裔蒲和日,永春的刘孟福,泉州的白本头,泉州府同安的郑受保、曾贵,晋江的蒲妈奴、陈金汉等。 (罗剑生 林劲峰 文/图 。泉州晚报 )
发表于 2009-12-9 09: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发表于 2009-12-9 20: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来自: 中国上海
迷,现在是历史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