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醉里闲话(4):充分拥有与独特感受——兼说“青红酒”的几首咏物怀古诗

[复制链接]
查看: 9769|回复: 20
发表于 2009-11-25 0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1、数日前,一个阳光灿烂的晴日。因为久违了的与自然的亲近,禁不住三、五好友的相约,驱车前往首石山顶游玩。
      没了以前的山路弯弯,况且又是驱车前往,一路山风习习。望着窗外的山景,极尽假日享受自然的惬意。不消20分钟,车已到达“首石凝云”那顶“状元帽”后面的停车场了。
      下得车来,顿觉山风凛冽,只一阵工夫,便有发冷的感觉,而且越来越强烈。据说那里的海拔有近600米,气温自然比市区低而风更是一阵阵的清寒。即便是如此,心想都到这里了,怎能不登上状元帽,再次来个俯瞰全城的辽阔,抑或还可以独自斟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的深刻感慨呢?于是,踏着石板路,急步来到“状元帽”前。这时,有人开始瑟瑟发抖,有人仍有兴致抓着铁链往上攀爬。艰难而上之后,也已经是双脚发虚,目中所见,全无豪迈了。
      想想初次登上“状元帽”的时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啊!尽管只是一路小道,甚至偶有披荆斩棘般的艰难攀登。但是大半天的时间,兴致高涨。尤其是汗涔涔“爬”上状元帽顶的时候,极目云天,鸟瞰市区,心胸顿时开朗起来。在拂人的山风中,留影,高歌,萌生思接千载的思绪。再细品大石顶上 “跃龙翔凤,浴日涵天”的石刻,似乎感觉到一种翱翔天宇的壮阔了。
      两次登峰,感受迥异。现在条件好了,登上山峰变得易如反掌,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之后,就这事让我经常想起,也就有了些感悟。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没有一路的峰回路转,艰辛付出,也就无法赢得属于自己独特而快乐的体验。现在有人经常说,轻易得到的就不懂得珍惜,究其原因,也许就是在“轻易”中失却了那种刻骨铭心的深刻体验和情绪累积,其实质的含义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2、近日看论坛,比较在意的是坛友“青红酒”的几首或写景或咏物或怀古抒怀的诗。细品之后很是喜欢也多有启发,尤其是在“长乐文化”板块中无意看到他所发关于介绍诲翁岩的主帖后,这种感觉愈加明显。以至趁着周末喝点小酒,又来闲话一番。
      翻开中国文学史,咏叹风物、咏史抒怀的古今诗作可谓璀璨夺目,蔚为大观。咏物不一定就是咏史,但咏史一般都借助对“物”对象的吟咏和感叹,借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顿悟。文学史上早期的如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作品以叙述本事为主,末句略加议论,从而显得“质木无文”;而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别具一格。作为诗歌空前的繁荣,唐代的咏史怀古诗更是活跃壮观: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等大诗人,都借助这类诗歌,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宋词中也同样摇曳着咏史怀古的风姿,王安石、贺铸、周邦彦、辛弃疾等词家的作品都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并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语多慷慨悲壮,给后世留下众多意蕴深远的词章。
      从艺术上说,这类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说白点就是诗性与史实的融合,体现着“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历史”的沉郁与厚重。当然在诗性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形象的表达,如果不具备这两个特点,那么诗作创作只能是苍白而空洞的。这如同理趣诗,光有哲理而无诗趣,甚至说不上是诗了。
      话收回来,细读“青红酒”的诗作,感觉比较抢眼的是近来那几首写故土名胜的律诗。比如写筹峰山、德成岩的几首都写的相当得好,作者在“长乐文化”里发了好多篇介绍筹峰山、德成岩的帖子,可见他对此地的了解和钟爱。见得多便想得多,想得多便悟得多,加上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熟练,因此关于“筹峰”题材的,信手拈来基本上可称佳作。
      乍读《秋初筹岩》,便有清爽与容阔之感涌上心头,“一脉涵翠耸秀林,逶迤奔腾重海滨。片瓦出云无俗气,书台鸣凤有清音。龙飞玉涧潭长碧,蝶舞金谷花渐茵。几时登高瞰巨海,山涛水色洗尘心。”无论对景物的形象描写,还是作者的感受抒情甚至典故的运用,都显得生动而独特。再比如《筹峰积雪》,开篇两句“西岩巍峨耸处奇,连云俯瞰海天低。”就把“我”看到筹峰巍峨高大展现出来,接着就转入自己对筹峰历史的感叹和赞颂,“精舍落叶秋吹尽,华顶寒光月上迟。”逝去了的人文景观宛如秋叶无踪,寒光月迟,但是它毕竟是“一自蛮荒开文化,几见风流著青史。”曾经的辉煌,值得后人仰望和缅怀。还有,《从鳝鱼滩遥望筹峰山偶题》也值得品味,起句“群峰雄矗控海头,人物江山总悠悠。”在点染筹峰山带江控海之气势后,突出的是千古典章人物与人文底蕴,接着便是铺展开作者的细腻观察、独特感受和主观联想,“紫气每从珑洞出,碧水偏向丹山流。亭因三宝垂宇宙,岩为晦翁壮神州。”从“紫气”、“碧水”灵性之地的丰厚蕴涵,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上的自豪。
      应该说,在这些诗作里,作者对景物对象的充分了解和自己的感悟,都表现得相当的形象和完美。我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者对吟咏对象的充分而深入的了解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我想到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篇这所写的史实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在形象表达认“戟”之后,重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思指赤壁之胜全属侥幸,倘若不是东风助了周瑜,那么东吴将被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应该说,这种表达是相当的精妙。至少我们能得到的启发有两点,一是抓住“二乔”做文章,形象、具体。二是作者虽然是从“戟”入手,不言其他,但绝对是源于作者对这场战役的全面充分的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当然,细细读罢青红朋友的诗作,在赞赏之余,也觉得个别诗歌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诸如《过长江望庐山有作》,《梦游桂林有作》等作品,可能就因为对于吟咏对象缺乏深入了解和自身感悟(“远望”与“梦里”可能也太过“轻易”得到了,呵),使作品流于空泛,并不能够写出对庐山(道教、文化、政治名山)和桂林(山水之美)特性的感受和俊永的意境。比如,《梦游桂林有作》写山水的不过是“悠悠碧水幽幽意,脉脉青山脉脉情。”就读不到形象和生动的了。远不如《筹岩秋意》中“叶落闻虚籁,天清见断鸿。梦沉沧海月,心悠古寺钟。”来得形象生动。还有象《咏史》“苛制暴行恨太久,焚书坑儒怨实深。若有德政泽天下,何须仓皇铸铁人?”无论“恨太久”还是“怨实深”都少了形象的表达,因此,后面的议论变得苍白,整诗都停留在议论谁都知道的史实和结论上。
      “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应该是作品的高境界。

      3、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最重要的莫过于意境的营造,形象的表达和独特的感受了。在“青红酒”的诗作中,有几首咏物的作品,在抓住对象特性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应该说写得很好的。比如“又见凤鸟至,临风抒浩歌。”(《墨竹》)“大红大紫逞几时,转眼光消气焰空。”(《烟花》)“古来鼠辈聪明者,谁见其成大事情?”(《鼠》)等等。但是在诗歌的独特性上,有的作品显得不够有韵味,如《筹岩忆静》:“旷壑绝尘天籁鸣,幽谷潺湲水云轻。空山鸟语啼清脆,玉树琼花闲春庭。”诗作过于强调画面多层面的美,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后两句子应该另起波澜,诗的形象为的是诗的独特,所谓的“起承转合”也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独特性的话题,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早在去年奥运会举办之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主题歌征集活动。据介绍,太多的应征作品总不忘高喊一些看似激昂,实则空虚的口号,诸如“在五环的光芒下”、“让我们高举奥运的旗帜”然后怎样怎样,这些作品的一个致命不足,就是那些空洞的歌词并不能真正揭示奥运的精神实质。针对这种情况,有位著名体育评论员深刻地指出其毛病所在,并推荐了一首不是为奥运会而作却相当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对生命、对力量、对自由飞翔的向往,那就是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的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就象矗立在彩虹之颠,就象穿行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寥寥几句,淋漓尽致地把体育的精神和生命的意志概括其中,让人在那动感旋律的渲染下,不由地热血沸腾。
      文学创作的独特感受,应该是直指人心的。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言家常。”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化境,我想我是一辈子都达不到的了,只好兴之所致,胡乱点评。目下,太多的人在麻将和卡拉声中让自己陶醉,这都无可厚非,人各有所好。许是吾辈中人早先有点墨水在心中作怪,于今尽管物欲横流,且光阴已从指缝间悄悄流逝,但每每在平静中又心起波澜,总爱寻些怡性怡情的文字,借以撩拨自己尘封的浪漫而古典的情怀。既是如此,我们便要加倍珍惜同好情谊,也许正是在欣赏与被欣赏,批评与反批评中构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完成一次次的心灵旅程……
      祝愿醇香的“青红酒”们温润我们的“原创”。
      (这两天胃难受,唠叨了两三天还不知道能不能表达出某种意思,将就了哈。)

评分

参与人数 6经验 +100 收起 理由
当爱荣已成往事 + 50
紫@竹 + 10
九狮七条龙 + 10 赞赏!
凤池闲人 + 10 泡茶泡茶!
柳絮儿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25 01: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爱尔兰来自: 爱尔兰
让我重温了一遍诗歌美学创作方法。
谢老师!

愿诗歌文字真能够直指人心,璀璨每位诗友的人生!
发表于 2009-11-25 0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爱尔兰来自: 爱尔兰
从艺术上说,这类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说白点就是诗性与史实的融合,体现着“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历史”的沉郁与厚重。

--------------哈!我的醉爱!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1-25 09: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25 15: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很认真的,专门挑了个有空的时间,细细的品味……
发表于 2009-11-25 16: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老师有很广博的文学知识,欣赏
发表于 2009-11-25 1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忙了这好一阵子,挑灯兄的醉里闲话已经出第4篇了,

又听到精彩的点评,很是激动.

真是博学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2: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很感激楼上各位朋友。来这里不久,收获的是出乎意料的热情与感动。我们的“原创”虽然还偏冷,但是我分明感觉到有诸多朋友的热情、真情和才情,会让这里热起来的。
    其实,柳絮的端庄与才气,东邪的勤勉和厚实,九狮的认真与严谨,风儿的功底与格调,燕子的灵性与飘逸,狐狸的随性与灵气,还有紫竹的清新而悠远,三月的自然而深韵,还有好多个朋友的佳作,都很让人着迷的。
    大家的谬奖让我汗颜。折腾多少年了,也只能胡乱指手画脚,怕的是把朋友们生生给得罪了。
    我已经成长为光荣的“上等兵”了。有时间的话,一定会多多追随大伙的。
发表于 2009-11-26 1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是我们该向你看齐,非常完美的,无懈可击……
朴实中透出经典
发表于 2009-11-26 1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又看了遍……百看不厌……每看一次就多种味道,那真的需要一些时间去沉淀才能写出的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