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市: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复制链接]
查看: 3340|回复: 0
发表于 2005-7-1 09: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长乐市: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RM=450,350]http://www.fjta.com/real/real_edited/ftfd/j35.rm[/RM]
长乐,不但以它吉祥和动听的地名令人神往,更因为它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而闻名海内外。

    伫立在当年郑和庞大船队驻泊的长乐太平港,遥想桅杆如林、风帆如云的磅礴气势,不禁要问:中华天然良港比比皆是,郑和为何对长乐情有独钟?

    查阅明弘治《长乐县志》,内载:“太平港,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遗内臣郑和使西洋,因海舟皆泊此改名。”但史料没有点明郑和何以慧眼挑中长乐的缘由。让我们透过漫长的时空,去揭开这个“迷底”。

    挑选驻泊良港,无疑是诸多要素中的重中之重。太平港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是全国少有的淡水港湾。其宽阔的水域,不但便于数百艘海船停泊,更有取之不尽的饮用淡水,免去到陆上跋涉取水之辛劳。太平港背靠大陆,又面对数个小岛屿,如天然屏障减弱台风对船队的袭扰。长乐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霜雪,便于浩浩水军停泊驻训。尤为上乘的是长乐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多刮东北大风,大大便于以风为动力的帆船,扬帆出洋。

    长乐自春秋时期,便是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主孙皓的练兵要地,素有“水手之乡”之誉。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众多的造船、航海技术力量,对郑和修造船舶、集纳人才而言如虎添翼。

    长乐当年有6万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以“鱼米之乡”著称,能为数百只船和2万多人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郑和船队每次出洋均带大量福建德化瓷器,长乐与德化之间有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格外方便。

    纵而观之,郑和挑中长乐,定然历经多方实地调查和潜心比较。600年前的交通是何等之差,郑和走南闯北考察之艰难,熟虑之周全,判断之准确,均高人一筹,怎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抚摸着在长乐出土的有关郑和的珍贵历史文物,聆听数百年来流传在长乐的有关郑和的轶事趣闻,让我们由衷地领略了这位大航海家的博大胸怀和精明谋略。郑和率其船队在长乐累计驻泊约4年时间,遗留下不少极其珍贵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和准确评判这段举世瞩目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数百年来,国内外历史学家对郑和下西洋的宗旨曾有种种猜测,其中不乏不实之词。国外有些学者甚至断言郑和远涉重洋,有炫耀中国武力之嫌。直到1930年在长乐南山天妃宫遗址出土了《天妃灵应之记》碑,才拨云驱雾见真谛。此碑系郑和于1431年冬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镌刻的石碑。碑文1177字,历述郑和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等。其中特别提到:下西洋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明确点出下西洋是为了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贸交流关系。

    后人在研究数百艘船在漫漫大海夜航中,如何指挥协同、靠什么联络方面,颇费脑筋。他们在研究“太监球”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当年郑和在长乐曾认了一位干娘,当地方言称“谊娘”。郑和特意赠送谊娘一个木制球,其外形似灯罩,球内可点油灯,俗称“太监球”。此物在文革期间被毁,“谊娘”后人依据记忆复制。经多方考证,“太监球”是郑和庞大船队夜航时联络信号、传达指示的灯。

    有关“谊娘”,还有一段佳话。传说郑和有一天乘轿上山查看船队,途中恍惚梦回到故乡。梦中闻老母告之:“今天是儿生日,吃了娘煮的缢蛏炒韭菜后再走。”郑和好生奇怪,缢蛏是长乐海边特产,母亲何来这道菜呢?梦醒时,轿子已行至南山脚下,只见一老妪在路边一间破屋供桌上摆着一盘缢蛏炒韭菜。郑和下轿询问。老妪说,今天是她儿子“祭忌”。郑和惊异,老妪亡子的忌日竟是自己的生日。郑和萌发孝敬之心,当即拜为干娘,并出资把干娘破屋改建成两层楼房,称曰“母梦楼”。据《长乐建设志》载,这座楼房的厅堂中放置有木雕郑和坐像。文革时,该楼连同郑和坐像都被拆除、破坏。但郑和尊老的故事一直在长乐传颂。

    在长乐高隍巷20号住宅前,有一口古井,据《长乐县志》载:“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隔四十余步,太监郑和造井栏。”数百年过去了,居住在这里的群众依然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这口古井当初并无井栏,郑和担心百姓打水时不慎滑落,便请石匠打成花岗石井栏,上边镌刻“义井”两字。

    细细品味郑和留下的碑文,令我们惊叹郑和敢于走出国门下西洋闯天下的雄才大略,更令我们叹服郑和视天下为一家人的宽阔胸怀。我们还从家喻户晓的传说中,感悟到郑和的船队在长乐安营扎寨、风雨无阻,均得益于他与百姓的情同手足。作为封建帝王年代的宦官,能如此善待百姓,何等不易。

    驻足在世世代代长乐人为郑和修建的庙宇、纪念馆、雕像面前,我们感慨颇多:长乐人为何把郑和这个外乡人视为自家人,且倍加崇敬?因为郑和给了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的梦……

    长乐人对郑和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从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闽江口附近有一座山峰,风光秀丽,原名“龙峰岩”,因郑和曾多次登攀,乡人便改名为“三宝岩”(注:郑和,又名三宝),将他在山上所建之亭取名为“三宝亭”。

    1992年6月,在长乐闽江口南面的仙岐村,偶然发现了淹埋在地下的庙宇———显应宫。文物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庙内供奉7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厘米,称之为“巡海大臣(神)”。专家考证指出,“巡海大臣(神)”塑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乡人塑造的郑和。

    长乐云门寺中也有一尊高40厘米的郑和木雕神像;在三宝岩岩缝中有一尊高70厘米的郑和石雕坐像,都被长乐人作为神来供拜。

    长乐郑和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7月。该会秘书长曾国新是市旅游局局长,他多年潜心研究郑和,写下学术论文十多篇,有的还纠偏了一些误传。如史学界普遍认为郑和首下西洋船队起航时间是1405年7月11日,曾国新经多年研究查证,认为是错误的。7月11日是皇帝下出使西洋诏书的时间,虽然至今无法考证起航具体时间,但应在10月份后,因为长乐气象历史资料表明7月份不可能刮东北风。

    当年,许多长乐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其中不少移居海外,这是后来长乐成为著名海员之乡和侨乡的重要原因。1937年秋,沿着太平港畔开辟的一条道路,被命名为“郑和路”。改革开放以来,长乐人先后修建了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并建造了郑和小区、郑和大酒店、郑和广场、郑和航海馆、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船、祭海坛、郑和舟师启锚处等多处纪念性建筑景观。高高矗立于闽江口岸的郑和塑像高14.05米,是国内外最大的一尊郑和石像雕塑。

    长乐现有人口68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乡亲就有40万之众。如今的长乐,经济实力列全国百强、福建十强,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闽东南黄金海岸线上。

    告别长乐之际,记者想起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朝廷下达“禁海令”,连修造海船也在禁止之列。曾经打开的中华国门,咣当一声关闭了。近代中华民族的种种悲哀教训,这算是其中一条吧!联想当年郑和历尽艰辛,成为华夏乃至世界首位率领万人百舟,漂洋过海造访世界各国的和平使者,其精神之伟大,胆识之过人,谋略之高超,都将为我们振兴中华带来有益的思索。 (《解放军报》记者郑宗群本报通讯员陈明荣)

稿件来源: 福州日报  


[本贴已被 天涯 于 2005-7-1 9:43:24 修改过][/COLOR][/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