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处处有“郑和”

[复制链接]
查看: 4451|回复: 1
发表于 2005-6-19 1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长乐处处有“郑和”

长乐处处有“郑和”  
  
新华网江苏频道 新华关注  www.JSxinhuanet.com 2005-06-17 11:42:52  来源: 新华社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福建省长乐市。   

    一路看来,“郑和路”、“郑和桥”、“郑和小区”、“郑和行旅园”、“郑和大酒店”、“郑和文印社”、“郑和公园”……“郑和”宛然已成了当地的一个“金字招牌”。   

    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语气肯定地告诉记者,尽管跨越了600年的沧海桑田,昔日港阔水深的天然避风良港,如今已逐渐淤积成为一片坦荡的平原,但作为郑和舟师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长乐人对郑和的怀念、敬仰之情却依然如故。   

    据介绍,长乐太平港,原名马江,是闽江汇海处的淡水港湾,四周山峦环卫,避风伺风皆宜。相传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的吴主孙皓均在此造过船,因而又称“吴航”、“航”。至明初,这里的造船业已相当规模,所造的“福船”吃水深、抗风浪,尤适合远航。而长期海浪里“弄潮”的生活,又为当地造就了一大批“性刚毅、善舟楫”的优秀航海人才。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终使长乐与郑和结下了深缘,共同成就了七下西洋的辉煌。

    由于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先抵太平港驻泊,短则两个月,长则近一年,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因此,在当地留下了相当多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遗物包括“天妃灵应之记”碑、三清宝殿及三清宝殿铜钟、云门寺、天妃行宫、母梦楼等。

    “多年来,长乐人为保护这些遗迹遗物,付出了相当的心血。”陈迟告诉记者,“2004年,郑和航海馆公开向社会征集文物时,不少人献出了多年的珍藏,每一件珍藏后面,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新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据考证,此碑是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的,也是现存的惟一由郑和亲笔撰写的石碑。此碑曾随天妃宫之圯而湮没,直到1930年才被当地农民偶然发现,当时就赶快把它移置到县署珍存了起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担心沦落敌手,长乐人又专程将它和另一郑和遗物三清宝殿铜钟一起运往山区保存,直到抗战结束才运回。

    还有一个关于“太监球”的演绎。郑和当年曾在长乐认了一个“谊娘”,并送她一盏船上用的灯。因为此灯的形状象球,当地人便称它为“太监球”,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当地民间举行“摆暝”祭祀活动,都要把它抬出来祭祀。此灯一直被保存到了“文革”才被毁。但过后,“谊娘”族人又根据记忆把它复制出来,以此纪念和延续与郑和的这一段独特情谊。

    “长乐人民将永远感念郑和、崇敬郑和。”长乐市委办副主任吴永忠表示,“郑和七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勇于开拓、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尊重科学的伟大民族精神,已被长乐人视为最重要的、享用不尽的一笔遗产。600年来,正是在郑和的带领下,在郑和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长乐子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并回过来推动了当地社会文明和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旅居海外的长乐籍华侨和华人已达40多万之众,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长乐也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侨乡,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势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表达对郑和的怀念,让郑和精神世代传承,早在1984年,长乐人就着手对郑和遗物遗迹进行挖掘整理。他们先后请来北京、西安的文物专家,采用高科技手段对漳港显应宫郑和泥塑等珍贵文物进行了保护,对郑和公园进行了修缮并翻修了园内的郑和史迹陈列馆。2002年,该市又发动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在郑和当年出海口闽江南岸兴建了长2.3公里的景观走廊--“郑和广场”,再现了郑和当年率庞大船队出洋的情景。它与原有的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连成一体,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郑和文化”风景线。

    与此同时,该市还多次举办了关于郑和的学术研讨和文艺演出。2004年,为配合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该市还精心组织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元宵晚会”和“郑和开洋节”两场大型活动。   

    “我们都知道郑和,学校经常组织去参观那些遗迹和纪念馆,村里的老人们也经常讲起他的故事,真是太传奇了,我们都为此而感到骄傲。” 5月16日,在长乐举行的“郑和开洋节”活动现场,一位林姓“小依妹\"这样回答记者。   

    看来,关于郑和,长乐人已准备写出更多的篇章。(王凡凡)(完)     

  附:现存长乐部分郑和遗迹遗物及纪念点: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的石碑。碑身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碑额镌篆文“天妃灵应之记”,饰以祥云捧日图案,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计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贵史料。

    --三清宝殿铜钟。俗称郑和铜钟。明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其所建长乐南山三清宝殿而铸造。钟高68厘米,钮高14厘米,口径49厘米,壁厚2厘米,重77公斤。饰纹优美,铸工精良,钟体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双龙钮柄顶,肩浮印八卦、云雷等纹饰。主纹上部5组八卦纹,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字;下部铭文5组共54字行楷:“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三峰塔。因位于城区中心南山之巅,俗称“南山塔”,塔身二层南向方匾镌刻“圣寿宝塔”四字。宋绍圣丙子三年(1096)始建,政和丁酉(1117)十月二十二日圆满。据传,明永乐十一日,郑和登塔察看港口时知该塔为宋徽宗祝寿而建,颇为不悦,说赵佶乃庸君,被金人所俘丧身北国,遂题改塔名,并舍财同寺僧葺寺修塔。

    --天妃行宫。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载,永乐十年(1412),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之后,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舟师下西洋往返平安,奏请朝廷批准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天妃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贺世骏以水神面山非宜为由,移迁西关外花眉台“天后宫”以祀神,原“天妃行宫”改建为“吴航书院”。西关天后宫今保存尚好,而书院则毁于抗日战争,仅存基址。1984年10月在此基址上兴建了郑和史迹陈列馆。

    --三清宝殿。又称二清殿、三清观,位于南山天妃宫之左。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载,明宣德六年(1431)春,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在长乐驻泊时,“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桩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

    --云门寺。位于距市区5公里的的闽江边。永乐十年,郑和奉使西洋,登云门山,重建云门寺。现存建筑保留明代风格,大殿为单檐悬山顶,木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庭院,左右钟鼓楼均为攒尖顶。   

    --三宝岩。位于闽江口附近,风景秀丽。初名“龙峰岩”,俗称“二刘岩”。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驻舟长乐太平港期间,多次登临,并修葺朱熹讲学过的龙峰书院,乡人将其所建之亭日“三宝亭”,并改岩名为“三宝岩”。     

    --郑和雕(塑)像。目前长乐尚存有三尊被乡人尊为郑和的雕(塑)像:一在云门寺中。木雕,身高40厘米,着太监服装,传说是乡人为纪念郑和特地雕刻的。二在三宝岩岩缝中。青石雕刻坐像,身高70厘米,“文革”初遭受破坏,头部失踪,30多年后乡人找到头部,加已复元。三在显应宫内。1992年6月22日,村民挖沙时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这座庙宇,经挖掘,出土了身高88厘米、由明万历年间乡人塑造的“巡海大臣(神)”坐像。研究人士认为,该塑像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为明代宦官特有服饰,可确认是统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郑和史迹陈列馆。位于市区郑和公园内三峰塔前,原郑和奏建的天妃宫遗址之上,1985年建成,坐西朝东,仿明代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郑和航海馆。建于2004年,位于闽江口南岸,背山面江,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郑和广场。2004年建成。位于闽江口南岸,自西向东有郑和航海馆、郑和巨雕、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宝船、祭海坛、郑和舟师启锚处等纪念性建筑景观。其中,核心景观郑和石雕像高度14.05米,表示郑和七下西洋首航时间为公元1405年,基座宽7米、高2.8米,寓意28年期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完)


发表于 2005-6-19 12: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文石天妃庙是郑和在长乐活动留下的一处重要遗址,还是郑和亲自参与建造的,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剧作家黄周星曾为此庙题匾写联,此庙万万不可忘记写上......[em5][em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