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悠悠茶思——(老东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东邪醉桃花
发表于 2009-1-13 07: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茶馆常客、以诗为友、为茶版贡献。


加精鼓励、祝老东新年快乐!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1: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老东谢九狮兄鼓励,茶版也需要原创作品。老东当捧兄这个场。以后再多出文章——
——也祝我兄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09-1-13 12: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瓦舍,竹窗,独坐。

小炉,山泉,初沸。

一盏,涤净了红尘。

这不是偶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么!丫的老东有盗用偶滴意境的嫌疑!嘿嘿嘿,请酒请酒! 不然把狗肉割来两大块也行!呵呵呵。。。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7: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闲人乱讲,我这个是以前有看过周作人还是梁实秋的散文里有这么一句——饮茶当于瓦舍竹窗下,二三知友相对,举座无碍目之人。又得人生半日闲矣——引发过来的,怎么成你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了——嘿嘿,你自己先盗用前人滴意境——狗肉我有了,你弄两瓶好酒来堵我的嘴——
发表于 2009-1-13 17: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也酒.也狗肉.....人生之快事也
发表于 2009-1-13 1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瓦舍,竹窗,独坐。

小炉,山泉,初沸。

一盏,涤净了红尘

这生活梦里寻吧
发表于 2009-1-13 18: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需要九狮做裁判好酒好菜一桌、定有结论
发表于 2009-1-18 1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习习风生?是这个生字吗?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原帖由 悠然の心情 于 2009-1-18 11:53 发表
习习风生?是这个生字吗?

哦?还有别的生吗?楼上何来妙解?
我是从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引用而来的——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请问这位先生还是小姐,可以吗?阁下有什么别解?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2: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清人廖燕在《半幅亭试茗记》也写过“客之来,勇于谈,谈渴则宜茗。汲新泉一瓶,箅动炉红,听松涛飕飕,不觉两腋习习风生,举瓷徐啜,味入襟解,神魂俱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