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诗里的福州榕城风光

[复制链接]
查看: 12563|回复: 5
发表于 2017-3-16 19: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福州古城图.jpg
古诗里的福州榕城风光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
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
《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 、 四门学 ,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呢?提出发人思索严峻的课题。  

  
赵文昌,山东长清人。出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诗人虽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诗,对福州地区的气候农作了解得十分透彻。
      

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
东郭农人极丰年,西皋老子亦婆婆。
肩舆到处皆名利,时与高人醉踏歌。


  “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区,夏天午后多下雷阵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连下三晡才停止。“两熟禾” 说的是福州多种双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忆福州建城历史:
      

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
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


  无诸为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打败项羽有功,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无诸堪称建国英雄。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9: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谢肇制(1556-1616年),长乐人。明万历人,官工部待中,他《八声甘州.登闽城楼怀古》一词,从“望钓龙台”,到“忆无诸开土”,感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让人们追溯无诸开疆建城的史事。全词充满沧桑之叹:      


倚危栏万里卷西风,一片雁南飞。
望钓龙台上,江空金锁,露冷苔矶。
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
年世须更换,斗转星移。
却忆无诸开土,更黄龙白马,
况香城宫阙,绮阁与朱扉。
只留得,江山依旧,
听闲人,把酒醉题诗。
任茫茫,今来古往,何必沾衣。
  

  龙昌期,宋大中祥符年间人,官至中丞。他应邀入福州讲学,写有《三山即事》一诗:      

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


  诗中勾画出当时福州的古榕、巷陌、园林风貌,以及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社会安康的景象。特别是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沾酒户垂帘”,反映当时福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福州很早以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宋朝福州已有开往海外的航线,海外贸易发达。福州港进出海舶很多,宋代蔡襄《荔枝谱》说:“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 。可见海外通商之广。到了明代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对促进福州和海外的交往,繁荣福州地区的工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成化十年,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福州港便代替泉州港,被朝廷指定为对外贸易港,并成为中国政府与琉球往来惟一港口。明代嘉靖八年进士、布政司参议林恕的《平远台》一诗也反映出当年福州港口万国通航的繁荣景象:      

原是蓬莱顶上峰,六鳖移向粤城东。
天连螺渚风涛壮,月照龙江岛屿空。
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
凭栏纵目孤鸿外,遥见扶桑海日红。


  诗人站在于山平远台,凭栏远眺台江白龙江,海面“万国舟航通禹贡” 、 遥见扶桑(日本)海日红景象,感慨万千。清康熙年间,福州人,内阁学士谢道承的《南台竹枝词》也多少反映当时福州对南洋(诗中暹罗今泰国)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面貌:      

暹罗一去梦魂遥,远浦轻帆不可招。
试向罗星塔前望,双江春涨又平桥。


  福州内河纵横交错是福州一大景观。清代张绅在《杂忆福州》中写道: 

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
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他在《福州竹枝词》有: 

月在梧桐风洒然,门前即有打鱼船。
大河水长小河满,潮落趁潮沙岸边。


  福州内河由绪山溪水汇成的,又与大江海潮相通,潮涨潮落,河岸垂柳、日斜酒楼、打鱼船只往来,使榕城盎然生趣。  

  沈铁刘(1898-1993)《榕城竹枝》(四首) 这是一组反映40年代福州城社会面影和自然景观的诗作,采用竹技调形式,抒咏出市井风俗画和乡土生活图,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
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
城边春树郁重关,城里千家绕屋山。
呼酒客来宫巷外,买杉人向水流湾。
草木仓山百战酣,龙潭高雾掩双骖。
柳花飞过杨桥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
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


  诗中描写了台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灯;闽江万寿桥的南北两岸美景; 城内南后街花灯;水流湾木材制作家具的集市;仑山古烟台,龙潭角,以及福州特产橄榄、荔枝、肉松和牛肉烹成风味小吃。   

  值得注意是,在丰富的福州诗吟中有不少描写城外台江和郊区的诗篇。出现城内三山所没有的沙洲、彩舟、秋云、流水的景致。

明代王恭《台江访古》:
           


无诸古城外,潮满合沙洲。
宾从留骢马,壶觞度彩舟。
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
寂寞屠龙事,台江空自流。


  曾巩(1019-1083年),江西南丰县人, 宋熙宁十年任知福州,春日出南台游览,从水塘、堤坝、到一番桃李、青青草色,触景生情,思归故里。咏《福州城南》,这是一首较早反映台江诗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水溢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朵花飞。
送春无限情惘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明代永乐进士陈辉,福州人,《夜泊钓龙台》:

烟村带晚景,落日驻征挠。
夜色海中月,秋声江上潮。
渔灯连水岸,霜月映枫桥。
明发频回首,乡山别远遥。


  诗中溶缩了大庙山钓龙台的烟村,晚景,落日,夜色,秋声,渔灯 ,构成台江美丽景致。  

  
明万历进士曹学佺(1573-1646年)(福州人)《台江观竞渡》二首,反映了台江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男女老幼纷纷观渡的情景:
        

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
只为白龙先人钓,纷纷鳞甲截江来。
人看龙舟舟看人,人行少处少船行。
有时泊在柳阴下,萧鼓寂然闻水声。


  
清代光诸举人何振岱(1867-1952年),福州人,他的《夜过万寿桥》:
        

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
彩蠲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
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


  这是作者通过万寿桥的印象,反映出台江木屋拥挤(矗蜂房),同时写出桥车马行人的“忙” ,也写江上商船(贾舶)的“集” ;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明,情景动人。而吹笛扬声,惹人思绪。  

  古时台江八景,“白马观潮” 便是其中之一。

清乾隆进士梁上国的《白马春潮》,是作者《南台十咏和韵》之一,描绘白马桥春潮美景,可以与浙江钱塘江八月海潮的这奇观相比。
     


雷鼓匉訇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期。
那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


  清代道光举人魏秀仁(1819-1876年)《台江竹枝词六首》歌唱台江风光,下面一首反映了白马河边夜景,极为别致:      

高烧红烛唱珑玲,白马桥边驻足听。
曲罢短筵人不见,满江星火一天星。


  王允晰《好事近.台江晚渡》也是晚渡台江的即景诗:      

帆影人桃花,花外青山斜日。
报与黄昏潮信,有过江残笛。
舟行同画中看,清景倩谁惜。
准备一襟幽思,付夜蟾澄碧。


  从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听闻残笛,舟行同在画中,看到台江夜景,令人神往。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9: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诗歌——亮出一座城市文化精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福州,这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更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

  诗歌是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从唐末至五代,中原入闽文人更多,福州诗歌创作便逐渐繁盛。出现了陈通方、陈翊、邵楚苌、陈去疾等著名诗人,其中多数人都有诗集传世,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到宋代,福州本籍和客籍诗人交相辉映,名家名作迭出,涌现出了蔡襄、程师孟、陈襄、陈烈、曾巩、郑侠、李纲、李弥逊、张元干等著名诗人。元朝中后期,福州籍诗人有林泉生、陈□、吴海、陈高,客籍诗人有范梈、萨都刺等。明代,闽中诗派延续200余年,福州诗家众多,亦不乏有全国影响者。明末徐熥编选的《晋安风雅》,收录洪武至万历福州264位诗人的作品。其中“闽中十才子”为福州重要诗派,影响甚大;他如,张经诗的苍凉壮观、忧国忧民,陈第戍边诗的奇情异彩,黄道周诗的“崛奇独造”、“独立无俦”亦非凡品。

  清代,主要诗人有:张远、陈梦雷、许遇、黄任、邵飞飞、谢道承、叶观国、郑洛英、孟超然、郑大枢、吴玉麟、龚景瀚、萨玉衡、谢震、陈寿祺等。其中,张远诗的“奇峭秀异”,“一变闽地诗风”;陈梦雷的诗及其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留诗千首的黄任;主闽中诗坛的陈寿祺,皆可称卓卓者。

  鸦片战争之后,福州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主要的诗人有梁章钜、林则徐、张际亮、林昌彝、魏秀仁、陈宝琛、林纾、严复、陈衍、何振岱、林旭、林之夏、林文等。其中林则徐诗的高风亮节,张际亮诗的沉郁雄宕,陈宝琛诗的感时怀旧,林昌彝诗的爱国激情,亦各具特色。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新思潮、新文化在福州的传播,白话体新诗在福州各报刊上出现。但在福州诗坛居支配地位的,仍是旧体诗词。民国15年(1926年)冬北伐军进入福州后,《民国日报》副刊《自由之路》、《革命之花》,《南洋先驱日报》副刊《不毛》、《前夜》,《南声日报》副刊《前夜》等福州各报副刊,及《第一燕旬刊》等,经常发表新体诗,福州新诗创作日渐蓬勃。30年代,除《青白评论》副刊《昆巴斯》等发表诗作外,还出现专门发表诗作的刊物《诗之叶》、《求是报》的《天籁》,《福州民报》的《南风》、《野草》、《战地诗歌》等副刊型诗刊。

  抗日战争前夕,郁达夫、蒲风、杨骚、董秋芳、楼适夷、雷石榆等作家、诗人先后来到福州,组织文艺团体,召开诗歌座谈会,出版文艺刊物或借报纸副刊开辟园地,福州诗歌创作更趋活跃。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文抗”)成立。当年10月在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会上,改名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推举郁达夫为理事长,并在《小民报》上辟《救亡文艺》(日刊),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但不及一月,因国民党当局破坏,《救亡文艺》不得不沉痛向读者告别。1938年5月,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永安成为我国东南的文化活动中心。永安五日刊《老百姓》,及其后由改进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刊物《现代青年》等都开辟诗歌专栏。

  20~40年代,福州及客籍福州的主要诗人有郁达夫、郑振铎、冰心、胡也频、林徽因、楼适夷、郭化若、沈祖牟、林庚、蒲风、雷石榆、邓拓等。其中郁达夫诗的典丽,冰心诗的谐婉,楼适夷诗的雄壮,沈祖牟诗的意境,邓拓诗的清纯,又开一代新风。

  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州许多进步青年以诗歌唱胜利。但随着内战的爆发,不少诗作者表现出失望、愤懑的心情。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声中,人民期待解放的心情,在新诗中也有所表现,并出现宣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战斗诗篇。诗作者有:朱柽、司徒慧、何人、叶一帆、陈侣白、黄稼、程力夫、唐恺等。

  民国38年(1949年)1月,程力夫诗、林樾版画的诗画集《浮生相》,由浮生相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美术馆珍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涌现不少新的诗作者,多为工农兵业余作者,并有部分青年专业作者。他们的诗作多刊载在《福建日报》、《福建文艺》,福州市文化馆编印的《街头诗画》和福州市文联办的不定期刊物《榕城新歌》、《新榕花》、《榕花》上。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老年诗人复出,青年诗人不断涌现,诗坛上一派繁荣景象。其中郭风、蔡其矫、舒婷、朱谷忠、蒋夷牧、陈侣白、哈雷、谢宜兴、伊路、吕德安、曾宏、大荒、张志平、顾北、陈幸、庄文、西楼、林德冠、潘秋、林祁、黄锦萍、潘燕、郭永仙、李正午、李欣、陈丰、张端彬、杨世膺、钟希明、孙新凯等相继都有诗集出版。同时,各大诗歌民刊也纷纷涌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相续出现的诗歌民刊或社团有“野烟”学社,“星期五诗群”,“新大陆”诗社,白沙诗社,福州大学潮韵诗社、钟声文学社,以及后面出现的《丑石》、《绿色龙》、《博+勃》、《反克》、《散文诗天地》等。

  两千多年来,诗家与福州绵绵不绝之情,成就了一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从诗歌创作到多元化表现形式,有了贯通古今的诗歌文化,福州,这片海西热土,才会血脉流畅,风姿卓然;才会在这座古城上,一个无大不大的“福州”,一个城市的美誉度一直与诗歌如此密切关联。他们坐实到三坊七巷,坐实到三山两塔一条江,坐实在江南名城、温泉之乡,拥有诗家争相吟诵、烟花三月的好去处。

  在这座城市的变迁中,福州诗人如城市一曲幸福之歌,吟唱着那一段段美妙的乐章。诗歌,浸润福州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幸福的底色;诗歌,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成为城市之根、城市之脉、城市之魂。

  诗歌,在社会更迭中,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图景五彩斑斓。诗意中国,风雅榕城。如果把诗作为维系这个城市与市民之间的精神纽带的话,那这诗,不仅仅是伟大诗人留下的千古不灭的经典诗歌,还包括这个城市所拥有的诗意栖居的优雅与包容。对于这样一座充溢着文化的城市,著名诗人、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哈雷曾充满深情而又感慨地说道: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快乐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诗意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文化的。

  刚柔并济,宜业宜居。透过这座城市文化表情的多种样态,考量诗城福州的文化之旅,在文明和谐的城市底色上,诗意,已成长为福州人共同的文化心灵。

  一座城市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这份记忆唤起的是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独有的城市精神。

  绵延千年的诗歌,是这座城市的集体文化记忆;通过举办诗歌节、朗诵会,也让诗歌——这一文学皇冠上的宝石——不仅仅只是一份宝贵的精神传承,还和福州这座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福州地处福建省会,历来诗风昌盛,到处散发着浓郁的诗意。几曾记得有多少位著名诗人先后栖息于此,留下了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优势,诗歌也同时亮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名城伤逝

  怀念福州古城的美丽往往是件非常伤感的事。这种伤感不仅会触及众多上了年纪的福州市民,同时也牵动着从福州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的千万华侨。因为福州古城的模样和故事,已深深刻在他们记忆中。
  那时福州城的模样别具一格。城内内河河汊交错,河边榕树绿荫覆盖,河中小船穿梭,河里鱼虾畅游。这般景致被称为“东方威尼斯”。解放后,福州处于战备前沿,修马路时拆城墙填内河,福州城开始“伤筋动骨”,老市民无不唏嘘叹惋。 “【系统屏蔽词】”中,城南南门兜有一被誉为福州市标的老榕树遭砍,竟牵动数千名东南亚华侨致信保树,由此可见福州古城与海外华侨的情缘。
  如果说当时是出于“战备第一”的需要,伤及了福州部分文化古迹,可现在许多古迹濒临灭绝,到了“抢救”之时。城内市民和海外华侨叹惜说:若在城外发展新城,新旧共荣,而把“东方威尼斯”保存下来,现在的福州城该有多美啊。
  美好的追忆和愿望在现实之中变得苍白和无奈。
  福州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此地人杰地灵,拥有历史名人林尔康、甘国宝、严复、林则徐、林觉民故居及沈葆桢祠堂等大批文化古迹,是福州历史文化渊源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可现在已“名存实亡”。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告知记者,1992年的时候,福州市政府把占地40多公顷的三坊七巷以每亩90多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富豪李嘉诚做房产开发。三坊七巷有300多座明清建筑,可市政府与李嘉诚所订的“协议”只保护其中的40多座,并且是部分就地保护,部分迁建。
  拆迁稍有动作,必将破坏三坊七巷的方向格局和风貌文脉,加上福州民众及政协委员近年保护文物呼声如潮,福州市不敢轻易拆迁此地,现在也没有本钱拆迁此地。为什么?
  郑国珍透露内情说:我们还不能怪李嘉诚拖了十多年不开发,那是因为福州市还没搞好此地的三通一平。而现在的地价是每亩300多万元,福州市想要“买回”此地,就得倒贴20多亿。
  然而郑国珍却有些“窃喜”。因为三坊七巷的拖延开发,反而在不同的声浪中保住了不少文物。但他坦承这不是文物局的功劳,是“经济规律”的作用致使福州市无法让开发商“动土”。
  不过前些年福州市已经破坏了三坊七巷的格局,事实上现在仅存“二坊五巷”了。现有许多文物也年久失修,若再不修缮,此地更将名存实亡。
  现在的三坊七巷已成名符其实的假古蕫,商业之街,泯灭良心之街。
发表于 2020-1-11 08: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福州文化现已淡然无存,后人只能从文字中;书本中了解真实的、虚幻的福州了。历史的悲哀!福州人的痛!

发表于 2021-7-6 23: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芭蕾系列是以福州市中心方圆25公里范围内所拍的百万张鸟图
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22197&fromuid=68397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