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人的村庄(古道\石屋\聚落废墟\鹿屏神木\最后一位守望者\43幅图)

  [复制链接]
查看: 63263|回复: 155
发表于 2011-10-7 01: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11111 于 2011-10-8 18:43 编辑

一个人的村庄

恰逢九九登高日。今天,我决意再登鹿屏,造访一座一个人的村庄。

其实,更主要的是想践约,与一位陌路老者的约定。



十来天前,一个秋阳融融的周末午后。爱秋的我,心里忽然惦起了鹿屏山的秋天来。

近些年来,每年都特特到鹿屏山中寻秋。

不为别的,只是去找寻唐宋诗词里遗落的几许秋思,感染山中日深一日的秋意。仅此而已。


寻秋之路,是从这一片相思树林开始的。

秋阳是慵慵懒懒的,散淡而漫不经心地,金灿灿浮闪在林中草地上,诱引着这条千年古道滑向邃远……

当然,被诱引的更有乐山踏秋的我。

沿着这条秋山石径,行到山深处。

此时,山岚云气初起,隐约闻有一声渺远的鸡鸣。

蓦地,想起非常喜欢的那句古诗——“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山道近头,乍现疏篱护园圃,古木映石屋。

近之,柴门半掩,一堵石砌短墙围成一方农家小院。



几间古古老老的石屋坐北朝南,石壁爬满老藤;屋前,是几畦青青绿绿的菜蔬。





没有人声,也没有犬吠,只有几只鸡鸭在嬉闹追逐。

六合之间,林海苍苍,幽径寂寂,泉溪潺潺。真疑心是不是穿越时空,来到靖节先生幽居之所在了。

我轻扣柴扉,喊几声“没有人吗?”。



空山回音,没人应答。

隔柴门拍了几张相片。尔后,在一棵老树下寻一只石凳独坐凝思。

我坐拥一山秋天的空寂,思绪却如白云翩翩纷飞:这石屋主人,是白发长髯的长者?还是慈眉目善的老妪?抑或是满脸刺猬胡子的黑实汉子……

薄暮冥冥,正欲下山。忽有人声从树林间由远而近。原来,是两个急急寻路下山的种树工人。三言两语匆匆攀谈数句,他们告诉我:这山中小村落叫“鹿屏山自然村”,隶属石屏村。只有一户人家,一个人居住在这里。

工人简单的介绍,愈发触动我对这一个小小山村深入探访的念想。

没有见到山居主人,心中难免有一丝失落。



但是,下行半山处,见石径一端稀疏的林间隐约有人影晃动。

心想:可能是晚归的“鹿屏山人”吧。

等到近处,来者将一挑稻草放下歇息。一打听,果不其然,真的是鹿屏山自然村唯一的住民。

这是一位精壮的老者,光脚挑满满一担上山,还是腰板挺拔气不喘。

老人可能在山下喝了点小酒,说话间,有隐隐酒气。



老人很健谈,他说:他今年六十多岁了。并不是在鹿屏山村出生的,他8岁时随父亲从更深的山间村落金钟湖迁居于此。最繁盛时,鹿屏山自然村有数十户,后来陆续迁移到县城、台湾等各地。连他两个儿子也迁居到山下去了。现在房子倒的倒,塌的塌,只剩下自己一户一人了。

我说:你为什么不也随孩子搬到山下去?

他轻叹道:在山里,还有老父亲生前盖的一座二层小楼。养几头牛一群鸡鸭,种点水稻番薯青菜,也有点收入,也倒快活自在。如果我也搬走了,这村庄真的就没有人了。再说,现在路都修到村子后了,以后如果通了电,说不定迁走的人家还会回来盖别墅居住呢。



说最后一句话时,老人的眼里闪着一点希望的亮光。




重土安迁的老人,鹿屏山村最后的一位守望者。对你,我除了祝福,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

山风微凉,秋山暮色来得早且浓,下山的青石小径开始渐次模糊,我只好向老人告辞。

他一再挽留我再聊一会儿。

我说:下一个周末再来拜访。

他说:一定要来。

下行百多步,我回望山上,老人还伫立原处。衫着暗蓝的天幕,指间烟头红亮明灭,随着手臂的挥动在夜色里忽左忽右……

我告辞后,今晚是无人再陪他聊上一言半语的。留给老人的,只有这一山秋夜凉意,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空寂和孤独。



尔后的日子,虽然只是短短旬余间,但我对那位独守家园的老人有了一份莫名的挂牵。

今天,久雨初霁,又是重阳日。我想,该是再次拜访深山守望者的时候了。

我还是选择在午后上山。

数日秋雨洗涤,鹿屏山多了几分秋天的清新与明净。

这面蓝底白字的标语牌纤尘不染,让我想起头顶上高高远远的白云蓝天。



“林海深处有人家”,沿着这条蜿蜒的古道,开始今天的行程。



数百上千年以来,山中先民们的脚板早已将每一级青石台阶磨得溜滑发亮。

每迈一步,就好像踏响一只古老的乐符,一曲山之乐章无声地从历史深处款款流泄而来……

这首乐章的谱写者,就是一代又一代鹿屏山民。是他们将这一座大山当作洪钟大吕,把守望家园的恢弘乐章延续到今日,维系着鹿屏山的精神与骨髓。

我担心:当鹿屏山村最后这一位原住民托体山阿之日,也就是这个古老的山间聚落消失之时,这首山之乐也便戛然而止。

该为时代的进步而欢欣呢,还是为历史的截断而哀叹?

这永远是见智见仁、没有答案的答案。

转过一片密密的大叶榕树林,在一处开阔的山坳,我今天进山遇到第一个人竟然就是他——鹿屏山村最后的守望者。

老人见到我,有点诧异。也许他想不到,我真的还会践约而来。



看他笑得多么灿烂,多么开心。

我的到来,多少能打破这座空山的寂静,让他有了个暂时说话的对象。



他放下肩头的挑子,擦拭一下额头的汗珠,笑呵呵地告诉我:今天从山里下来给人修墓运草皮的,日工资120元,外加一包香烟。

看得出老人虽然艰辛,但并没有抱憾生活,从容平静的话语间隐含着安贫乐道的自足。

对照老人,再想想或精神或物质上多多少少无端的欲求与索取,饱暖无虞、自以为有隐者情怀的我,真的汗颜。

不想继续打扰劳作中的老人,我告别他,继续我的“一个人村庄”之探访。

重阳午后,山中云淡风轻。南国之秋,山间依旧浮碧叠翠,只有些许淡黄浅红的秋叶点缀,秋日胜春朝。

空寂无人的山村,如一只老迈的家猫,蜷卧于熙日淡淡的竹篁林海间。



村口,枝柯交蔽掩映着一座古朴的石屋。之前,老人跟我说过,这就是他居住的。

透过残破的木窗棂,在有点昏暗的光线下,只看到简陋而又零乱的摆设。



屋前空地大树旁,一方塑料布下,数块乱石支一口大铁锅,几只盆碗倒扣在一扇旧门板上,这就是四围透风又透雨、蛙鸣虫声俱往来的“厨房”。



近旁,有一块裂成大小两半的半圆石板,已是苔色青青。想来,就是山村最后一位守护人的“餐桌”了。

记得我第一次来这里时,看到桌面摆着一只青花旧碗,碗底仅是两三块腌萝卜而已。

老人曾告诉我,风大雨大的日子,他干脆整天不开伙煮食,在屋里昏睡终日。

你我可以想像得到,这样贫乏单调的生活里,跳荡着怎样的一颗爱乡恋土的赤子之心。

人之一生,如草木一秋,冷暖苦乐唯自知。



这是老人父亲年轻时修筑的二层石头小楼,上下各两间。老人说,左边一间是分给自己;右边一间是分给哥哥的,但哥哥早已迁居到西关村去了。



房门也已卸下倒在一旁。迈入门槛,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屋内,各种旧物件落满蛛丝浮尘,随意而杂乱地摆放;地面已长出碧苔,看似久已无人居住了。

但是,我注意到墙上挂着几袋线香和红烛,窗前旧八仙桌上还有斑斑点点红红的烛泪。看来,代代传承的祖宗香火在一个人的村庄依然不灭。



小楼边,一架佛手瓜在秋天里还是极繁茂地成长着,一如这一个人的村庄极具生命力;


又如抒写于蓝色天幕之上的秋水文章,淡雅,空灵,虚幻,静谧。




在这座小楼的前前后后,荒草高树间还散落不少这样的断垣残壁。




这个残存的门洞,是一座“四扇三”院落的院门。高高的石头院墙尚未倒塌,但里头已是栋斜梁摧壁破了。



不过,堂屋的神龛还算完好,但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早已不知所踪。

听说,这所宅院的主人当年是村里最殷实的人家,数十年前去了台湾。








于是,故园就这样残了破了,直至任杂草灌木恣意滋长,山鸟野兽来此筑巢。




但我坚信:这屋旁草丛里如伞的秋菇,还是会飘越海峡,时不时降落于旧宅主人的梦境边缘;



在秋天凉夜里,这旧窗前秋虫的浅吟低唱,还是会萦纡于思乡人的耳畔,一吟一唱就是几十载。



长乐人的乡思乡愁总是跟树关联在一起的。



在长乐,每一处古老的村庄都有一株,或数株,也许是一片高高大大的风水树。这些风水树往往会被附着上灵异的传说,让人心生敬畏保护有加,更遑论有谁敢施以砍伐的刀锯了。



鹿屏山村也不例外,除了翠竹万竿环护,更有十余株参天古木屹立于废墟间。










或柏,或松,或樟,或不知名的,株株都得两三人才能合抱,无不虬枝鳞皮、伟岸挺拔,冬仞寒,夏仞暑,不离不弃地呵护着脚下的乡土。



即便是这棵曾经雷火劈烧的劫难,生命虽然止息,但数十仞之高的身躯依然没有倒下,堪称“鹿屏神木”。

除了风水树之外,长乐人的家乡记忆里少不了神庙。

在鹿屏山村中心处,也有一间叫“将军岩”的小庙。



这是这个深山小村最完好的建筑了,可以看出近年才被人很用心的修葺过,香火也还不算太稀落。

家可以迁走,房可以废弃,但家乡神明却代代有人翻山越岭来供奉。



香火不灭,乡思不老,传统文化不死!

我忽然瞥见,紧邻将军岩一面半截墙头上,蹲着一只黑白花猫,不声不响地远远注视着我。



也许,它与那位老伯一样,固执守望最后的家园,是其毕生心愿吧。



下山又遇上老人,已近六点。山里天色说暗就暗,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但他还在忙碌着。

我告诉他,这半天我几乎踏遍鹿屏村的角角落落,还不邀自至造访了他家的老屋。



老人听了,爽朗地大声笑了。还颇有自豪感地问我:“看到我养的鸭子了吗?我又育了一畦菜苗你有没有看到?”

我劝他早点收工,否则看不清上山回家的路。

他说:走惯了夜路不怕黑。何况今天初九日,有月光照着,不用担心。

临别,我对老人说:下一次再来鹿屏山,一定会把今天为他拍的相片洗好,送给他当纪念。




路,继续伸向长长的未来。明天,最后这位守望故土的老人一定还会如往常一样走在这条山道上。也许,将来山外的鹿屏村后代子孙也会踏着先人的足迹回来寻根溯源的……

希望世人记得这座“一个人的村庄”。

篇末,录一首旧作短章于此。权当作薄礼,献给鹿屏山村,及其开枝散叶于海内外的后裔们——

秋意渐近离人心,

玉簟三更梦初寒;

月色犹沾残酒迹,

莫疑他乡是故园。


评分

参与人数 16经验 +800 收起 理由
倚楼听风雨 + 50 精品 好帖,谢分享
往事如風 + 50 很给力!
文心雕龙 + 50
7情6欲 + 50 赞一个!
家在何方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0-7 02: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来自: 加拿大
好文美图,顶一个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10-7 0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顶一个
发表于 2011-10-7 02: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了我的祖居地勤山。{:soso_e129:}
发表于 2011-10-7 0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快乐泡泡 于 2011-10-7 08:46 编辑

文好, 图美
发表于 2011-10-7 07: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好好。
发表于 2011-10-7 07: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pan3 于 2011-10-7 18:39 编辑

  丫好+1
发表于 2011-10-7 07: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来自: 中国天津

发表于 2011-10-7 07: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西班牙来自: 西班牙
{:soso_e100:}
发表于 2011-10-7 07: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