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溪陈氏发祥地—福建省长乐市鹤上镇 + 谱序、源流、宗祠、迁移

  [复制链接]
楼主: 肯美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3: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玉溪陈氏第二世

本帖最后由 肯美 于 2011-8-8 13:55 编辑

玉溪陈氏第二世        陈胡公七十五代孙,颍川陈氏(陈寔公)三十二世代孙。
*十八府君、十五府君(资始)公三子,传世久远,生、卒、寿、葬、不详。其卜替曰:昔潭名区郁郁毓英曰惟公矣,皎皎铮铮考卜云洞口,德茂业新,瓜瓞滋蔓,礼芑适兴有秩斯。娶祖妣佑氏,生一子:二十二府君(汝清)。
 楼主| 发表于 2011-8-7 01: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玉溪陈氏第三世

本帖最后由 肯美 于 2011-8-8 14:03 编辑

玉溪陈氏第三世        陈胡公七十六代孙,颍川陈氏(陈寔公)三十三世代孙。
二十二府君讳汝清, 十八府君公子,传世久远,生、卒、寿、不详。德孚新宁功庇普安,宋神宗朝公元1068年敕(诏书)赠灵通感应王,娶祖妣林氏十娘,合葬北山牛迹湾大坟中圹。其穴曰:“飞鹅抱卵”。其山上至顶,下至田,东至大路,西至坑为界。公生平好善行义,修道得术,子孙昌盛,皆公捍卫之功,殁后乡人立庙祀之,扁曰:“东墘上境”。 生二子:廿六府君(有感),廿七府君(有应)。
发表于 2011-8-22 19: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鹤上人不爱鹤上事,玉溪陈祠,就这样被中心校占用了.没人出来改修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肯美 于 2011-9-12 12:54 编辑

玉溪陈氏第四世        陈胡公七十七代孙,颍川陈氏(陈寔公)三十四世代孙。
(1)廿六府君、讳感、字有感、廿二府君公长子,传世久远,生、卒、寿、不详。封灵感王。娶祖妣林氏九   娘,附合葬北山牛迹湾大坟中圹中载。生二子:长子:卅四府君、次子:卅八府君。
(2) *廿七府君、讳灵、字有应、廿二府君公次子,传世久远,生、卒、寿、不详。封灵应王。娶祖妣高氏廿三娘,附合葬北山牛迹湾大坟。生三子:长子:卅二府君、卅三府君、卅五府君。兄弟俱有道术,能驱雷雨,除妖魔,宋神宗朝召至京,符观辄(立即)验,兄弟俱封王爵。
发表于 2011-10-2 1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谁是齐王建的第三个孩子
    谁是齐王建的第三个孩子?根据宋代以前的陈家各派老族谱所述,脉悬三线。现分述于下,供参考。
    其一,齐王建三子:嘉、修、良。良恢复陈姓,移居颍川。当时为避战乱,又多次改姓。良八世孙田丰,王莽时被封为代睦侯。王莽建的新朝被刘秀推翻后,丰偕子恢过江隐居吴郡,复姓妫。恢生显,其后裔传至敷改姓姚;翔传至实而姓陈,并形成望族,所以尊陈实为颍川始祖。
    其二,齐王建三子:升、桓、昌。昌恢复陈姓,奔颍川,生子元,至秦汉间生婴,婴生伯及弟平(西汉封曲逆侯,谥献)。平生共侯买,买生简侯恢,恢生何,其后生珍,珍生嗣,嗣生承祥,承祥生实(东汉桓帝时谥文范先生)。
    其三,齐王建三子:桓、升、轸。轸恢复陈姓,相楚,封颍川侯,迁颍川。轸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余(成安君),余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恒,恒生愿,愿生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生三子:实(东汉太丘长)、崩、邃。至实形成望族,所以被尊为颍川始祖。
    另外,齐王建三子:升、桓、昌。昌遭难寻亲,奔颍川族祖陈轸之后,恢复陈姓,成为颍川陈氏之一支,据湘潭大学陈宗瑜先生撰《颍川陈氏源流绎述》(载《颍川陈氏族谱》)说:据史籍记载,古陈国自胡公满传至十三世孙宣公杵臼时,宫廷内乱,太子御寇被杀。厉公(桓公鲍之异母弟,宣公之叔父)之子完公,字敬仲,恐祸及己,乃奔齐。辞齐桓公所许卿位而任工正,食采邑于营丘田邑,因改陈姓为田姓,是为田齐陈氏之祖。完公六世孙厘子乞为大夫,居齐相,专齐政;七世孙成子常(一名田恒)而为正卿,地位益臻巩固;十世孙田和徙齐侯康公贷于海上,自立为诸侯,得周安王及各诸侯承认,号齐太公,田齐遂取姜齐而代之。复传至太公之孙威王因齐时,齐国更加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时,齐室宗亲轸公为战国时著名政治家,善纵横游说之术,历仕秦楚。公早年仕秦,居客卿位,与张仪齐名,曾受秦惠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礼遇,受封颍川侯,但遭张仪排挤; 公元前328年,张仪为秦相,轸公至楚,官令尹(宰相)。史传公与屈原共摄楚政,时人称贤,后率属迁颍,恢复陈姓,乃我颍川陈氏郡祖也。侯国田齐传至齐王建,历七世八君,为秦所灭,历时165年(公元前386~前221年)。建生三子:升、桓、昌。升、桓出走北海,陈留,后世改为王姓;昌公遭难寻亲,奔颍川族祖轸公之后,恢复陈姓, 成为颍川陈氏之一支。缅怀吾族先世,轸公其先,骜涛湍厉,俯仰曲承,处艰难而竟爽;轸公而后,世代簪缨,鸿猷丕著,脉源远而流长,猗欤盛哉!
    轸公生子婴。秦二世时,婴公为东阳令史,陈胜兵起,公以兵属项梁,后归汉,封堂邑侯。婴公生余,余初仕秦(成安君),后随陈胜起义被杀。余公生轨,轨公生 审,审公生安,安公生恒,恒公生愿。愿公生四子:清、 察、齐、尚。我祖齐公生源。源公生三子:实、崩、邃。实公德高望重,名倾天下,被尊为颍川始祖。

以上摘自陈瑞松编著的 《陈姓源流》一书,仅供参考。
《陈姓源流》(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出版)共426页

颍川陈氏实公先世浅析
    颍川陈氏实公先世,在族谱中分析很大。余虽在拙编《陈氏家乘记》(1999年版)中做了初步分析,但仍不尽人意,其中也有错误。根据郑州陈瑞松先生编著的《陈姓源流》(2002年版)及有关族谱资料,东汉颍川陈氏实公先世流传着7种传祚世系,其中出自春秋敬仲完之后5种,出自战国陈湣公越之后2种。我用宾公一宗陈氏,亦属颍川陈氏,历次修谱均较严谨。其历朝修谱的世系,在北宋断自唐初宰相叔达公以下(司马光《茶陵陈氏子珍公家乘记》),未列叔达公以前的世系;在明朝断自颍川实公以下(陈斗《祁阳陈氏族谱源流序》),未列实公以前的世系;在清朝,陈大亮等纂修的《祁阳陈氏重修宗谱》和善仲、而华等纂修的《西蜀续修陈氏宗谱》,虽然对颍川实公以前列出了参考世系,由于未对其进行认真考证分析(可能是照抄其它族谱),不得不在其谱中告戒后世:1.《修谱凡例》中讲,"首标文范(实公),核实按世而系,嫡庶井井。自秦以前缺焉,谱其可知者,慎之也。"2.《系图说》中讲,"系图何说乎?卦自一而划为八畴,自一而衍为九,得姓受氏之先一人耳!递传而后,则千支万派各别,谨谱其可知者,断自文范(实)公以下按世列系......"由此可见,大亮、善仲等对实公以下的世系是肯定的,而对实公以前的世系是持谨慎态度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其正确性,因而警示后世对实公以前世系要"慎之",只有"断自文范公以下"的世系才"可知"。
    根据以正史为纲,野史为补,家谱为辅,碑记为助的原则,在对颍川陈氏族谱中流传的实公以前的7种传祚世系进行考证和分析后,窃以为颍川陈氏实公出自春秋敬仲完的其中一种世系可信度较高,理由为:
    一是有宋以前的陈氏老族谱为基础。据台湾陈氏大宗祠复刊的宋以前的陈氏老族谱记载:敬仲完之裔齐王建,于公元前221年为秦灭。其长子嘉,痛国贼,不食而亡。次子修,逃难,改姓王氏。三子良,避秦,徙颍川,称陈氏,免遭诛,汉高祖八年诏齐楚大族,徙关中(今西安),家于长陵(县名,今咸阳东北)。良子疾佑、疾祚。次疾祚子岳,岳子牟,牟子延。延,字子宾,汉昭帝时拜大司农,因坐罪,耻入狱,自刎而死。延子渊,始居吴兴(今湖州市南),妫姓。渊子征,征子平。平迁吴兴,姚姓,西汉冀州(古邑名,春秋晋地,今山西冀城东南)刺史,后迁武康(旧县名,在浙江北部,1958年撤销,并入德清县)。平子丰,王莽时被封为代(郡名,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治代县)睦侯,莽败,偕子恢过江隐居吴郡(今苏州市),复姓妫。恢子显。显子翔,复徙颍川,复称陈氏。翔子实,字仲弓,东汉颍川太丘长,南陈文帝天嘉元(公元560)年追封为康乐侯,宣帝太建元(公元569)年再追封为颍川侯。
    二是有唐以来各类正史、姓纂诸书认可。唐林宝《元和姓纂》和《中华陈氏渊源》:夏禹时,帝舜之子商均封虞城,至三十二世虞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克商,封虞遏父之子满于陈,都宛丘(今淮阳),赐妫姓,以奉舜祀,称陈侯,卒谥胡,故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又九世至厉公佗(跃),生子完,字敬仲,奔齐以国为氏。唐《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本舜后,子恢......"。宋陈彭年《大宋重修广韵》:"舜后胡公妫满之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望出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宋欧阳修《新唐书》:"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生满,武王妻之元女大姬,封之于陈,赐妫姓,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孙厉公佗(也作他)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姓。"清张澍《姓氏寻源》:"舜后胡公满之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姓氏大全》:"陈,相传舜的后代,胡公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国,后来陈公子完投奔齐国,以陈为氏。"
    三是有宋以来外姓历史名人,特别是朱熹等确认,并作有陈氏谱序为证。北宋咸平五(公元1002)年渤海中书舍人胡旦《江州义门陈氏碑记》:"春秋传曰:五世齐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兴于齐,实乃陈氏之永世也。"南宋淳熙十四(公元1187)年赐进士翰林院直秘阁修撰兼崇政殿说书新安朱熹《陈氏族谱序》:"陈氏先出妫姓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为周武陶正,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于陈,使奉虞帝祀。满谥胡公,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指陈完时代),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元至正二十(公元1361)年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协陕西道稽查工部事务加一级欧堪善《陈氏宗谱序》:"陈氏之初,盖太昊之墟有熊氏,递传而至胡公满封陈,遂以得陈为氏。敬仲奔齐,其子孙或改田氏,或更王氏,唯有陈轸(应为陈良)之派。继而有太丘讳实,谥文范先生,字仲弓,于时为颍川郡,故其后子孙皆以颍川郡名焉。"明万历元(公元 1573)年铜梁县儒学教谕楚郧阳李景兆《明故逸民陈公平洲先生墓志铭》:"公讳邦教字惟正,别号平洲山人,出江洲义门苗裔......陈氏自胡公受封之后,敬仲(完)、孟公(孟夷、孟庄)、仲弓(实)、仲举德行祚蕃,复蕴发于公若此也。"
    四是有宋以来的本姓历史名人作序自认。北宋景佑丙子(公元1036)年迪功郎泉州参军赐紫金鱼袋陈同祖《陈氏族谱图序》:"故楚灭陈,而敬仲之后改于齐;秦灭齐,而仲弓之后复兴于陈,太丘以舜明德之后,必有百世祀其然乎。"明万历四十三(公元1615)年陈沣《梅县陈氏族谱序》:"夫世次有系,我陈姓说者皆曰:肇于虞思,衍于敬仲。"当今学者,陈氏源流史专家,世界陈氏宗亲总会长、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在为河南《中华陈氏大族谱概略.序》中指出:"颍川郡乃是大舜的后裔,因胡公封于陈国,公子完奔于齐国,因之,以国为氏,而为陈氏。"当今陈氏源流史研究专家陈世拔在《闽清塔峰、渡口颍川源流考》中指出:"胡公十二代孙完公,字敬仲,因避祸奔齐,改陈姓为田姓......至东汉时,有实公,字仲弓,谥文范,颍川许昌人,任太丘长,后陈宣帝追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陈氏一世祖。"
    五是有流传至今的各种颂扬敬仲完的楹联资料旁证。一是铜梁、永川、大足、璧山4县市《义门陈氏族谱》所载对联:1.五世其昌传敬仲,百代衣冠肇胡公。2.君国之光,五世齐昌。3.凤凰受集,锵锵唪喊夫妇百年偕老;兰桂腾芳,代代公卿共羡五世齐昌。二是潼南《三堆山陈氏族谱》所载对联:胡公家声悠远,敬仲世泽绵长,横批:叔达苗裔。
    以上材料表明,颍川陈氏出自春秋敬仲完之后,是有大量历史资料为根据的,也是可信度较高的。然而春秋敬仲完至东汉颍川陈实公之间却流传着5种传祚世系:
    1.完裔建--轸--婴--馀--轨--审--安--桓--愿--齐--源--实(宋欧阳修《新唐书》)
    2.完裔建--良--疾祚--岳--牟--延--渊--征--平--丰--恢--显--翔--实(台湾宋以前《陈氏族谱》)
    3.完裔建--伯轸--婴--馀--( )--番--钧--子房--钦--齐--源--实(海南宋以前《陈氏族谱》)
    4.完裔建--昌--元--婴--平--买--恢--何......珍--嗣--承祥--实(宋以前《陈氏族谱》)
    5.齐威王时,齐室宗亲陈轸成为战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善纵横游说之术。完至轸世系不详,轸以下世系为:
    完裔轸--婴--余--轨--审--安--恒--愿--齐--源--实(今人陈宗瑜《颍川陈氏源流绎述》)
    前面谈到,颍川陈氏出完之后的其中一种传祚世系较为可信。然而以上5种世系中,到底哪一种较为可信呢?现分析如下:
    第1和第3两种。这两种世系基本相似,但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轸(伯轸)不应是齐王建之子,不可能被封颍川侯。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田齐侯国公元前386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65年。从田和代齐传七世八君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在时间上陈轸早于齐王建100年左右。因此,轸不可能为建之子。同时,据《中国历史纪年表》:齐亡于公元前221年,楚亡于公元前223年,楚比齐早亡2年,轸怎么会去相楚,至于封颍川侯更是不可能的。二是轸生婴,婴生余,与史实不符。《汉书、功臣表》:婴子禄,孙午,曾孙季须,从孙遵诏,没有明确婴与余是父子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新唐书、陈系序》:"陈氏齐王建为秦所灭,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相楚,封颍川侯。臣酉授陈轸与张仪同事齐惠王,后仪相秦而轸奔楚。在秦灭齐一百余年,今反以轸相楚在秦灭之后,此谬甚也!婴生成安君余,余生轨。沈炳震曰:《史记》陈余传不言余父婴,祖轸。诸家注亦无及此之者。观轸之为建子,则余之祖父及子皆不信矣!自轨而下无论也。"三是代龄偏大。齐王建公元前221年失国,时年按55岁计算,其生年约为公元前276年,实公的生年为公元103年,建至实时限379年。建至实之间,1和2两种均传世11代,平均代龄34.5年。根据现代学者认定的人类生命平均27年左右一代的研究成果,显然这34.5年为一代的平均代龄不十分合理。再者,轸乃山东临淄人,婴乃江苏盱眙人,余乃河南开封人,三者籍贯均不同,而年岁还不相上下。因此,第1和第3两种传祚世系较难令人信服。
    第4种。此种传祚世系中的平,为汉高祖相,封曲逆侯。平父婴,祖元,曾祖昌,高祖齐王建,都与正史记载完全不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平父述,祖德绍,曾祖从善,高祖仲丕。因此,此种传祚世系亦难令人信服。  

摘自〈舜裔春秋〉2006年第1—2期合刊


发表于 2011-10-2 17: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第5种。按此说,轸在齐威王时历仕秦楚。田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年即位,公元前326年卒,在位30年,按其卒年60岁左右,则生年为公元前386年左右。陈轸亦估算生于公元前386年前后,实公的生年为公元103年,轸至实时限489年。其间传世11代,平均代龄44.5年,这绝对不符生命传祚规律。因此,此种传祚世系不可能使人信服。
    第2种。此种传祚世系较为可信,理由为:一是出自台湾复刊的宋以前的陈氏老族谱之中。台湾陈氏最早是隋大业三(公元607)年陈棱任虎贲郎将,于大业五(公元609)年与张镇周率万余人(陈贻超《中华陈氏3000年》),而陆续从大陆迁往台湾居住的。他们随带入台的陈氏族谱,其中的传祚世系当是当时在大陆流传的。由于时间早,而且是在唐朝以前,因而有较高的可信度。二是代龄较为合理。从齐王建至陈实公共传世13代。建生约公元前276年,实生公元103年,时限379年,平均代龄29年。这个代龄基本符合人类生命传祚规律。三是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实传》关于陈实公"出于卑微"和"家贫"的记载相符。按此说,实公高祖丰为王莽时代睦侯,莽败,丰偕子恢逃避过江,隐居吴郡(今苏州市),改姓妫。恢生显。显生翔,复徙颍川,复姓陈氏。翔生实,为东汉颍川太丘长。可见,丰以后百年来,由于长期受到gov-ern-ment清剿,迫使丰裔到处逃避迁徙,隐姓埋名,多次改姓易氏,至实公在颍川出生时,确实已经地位卑微,家境贫寒了。四是有与我陈姓同源异流、在东汉初期才支分出去固定为姚姓的广东《平远姚氏族谱》和四川《威远姚氏族谱》佐证,现将这两谱谱序等摘录如下。
    1.广东平远姚氏三修宗谱序
    姚氏之谱,谱姚氏之族也。姚族之先,出于帝舜。稽舜传六十七世渊,因大司马延年遭变(海南陈贻超《中华陈氏3000年》载延年是延与年两代人)逃吴兴而改姓妫。渊二传至平,即复姚姓,是为吴兴始家之祖,再十七传而至僧垣,垣生察,察生丰城公思廉,思廉生憕、恽,由是憕之十世孙松源散居于越;恽之七世孙孟玉、孟瑜。玉生凤,居坡尾,其子孙遂家于此;瑜生天明......予始祖念一公,系出天明之季支,赵宋之末,作驿梅州,休官立籍,家于韩莆之均田,平阳(远)姚氏实始于此。故是谱之作,其世系图表,断自念一公始......
赐进士出身年家治弟吴正治顿首拜撰
    2.广东平远姚氏三修宗谱世系摘录
    大始祖帝舜,生于姚墟,以姚为姓。妻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葬零陵。父名瞽叟,叟父曰蟜牛,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憚...... 二世商均,女英所生,居商丘,禹封之虞,生子夷伯。姚历夏商周,到战国时,有五十六世为齐桓公,传威、宣、湣、襄几王后,到六十一世齐王建,为秦所灭。建生三子,长子嘉,痛国贼,不食而死。次子修,逃难改姓王。三子良,避秦,免遭诛死。汉高祖八年,诏齐楚大族,徙关中,家于长陵,长子疾佑、次子疾祚,为六十三世。祚的曾孙延年(六十六世),字子宾,汉昭帝时拜大司农,因坐罪,耻入狱,自刎而死。其子渊,逃吴兴,改姓妫,卜居于雩溪之崖。到六十九世平,汉时为冀州刺史,复姚姓。到隋朝,有八十六世僧垣,字法衡,封北隆公,进爵北绛郡公,生一子察,进爵北绛郡开国公。察之子思廉,唐时为修文馆学士,封丰城公,生二子,长子憕,次子恽。由恽传至九十六世为天明,唐朝进士,出令侯官,迁居莆福、韶溪。天明生三子,长孟,次仲,三季。到一百零五世为德裕。德裕生子四,长子念一郎,字景清,宋时为梅州驿,后遂迁居梅州之平远,即为平远姚氏之始祖。
    3.四川威远姚氏三修宗谱序
    夫我姚氏者,故汉族中之一族,始于黄帝八世孙帝舜也。帝舜生于姚墟,因地为姓。后世子孙,为姓二十有九,多望族,不具论。而我念一景清公者,宋任梅州驿,元初休官均田,隶东粤之平远,别为一世祖,即舜一百零六世孙也。念一出自舜九十六世孙天明,宋侯官令,因迁莆福、韶溪为闽始祖,即舜六十七世孙渊之后裔也。渊始居越之吴兴,其孙平,西汉冀州刺史,为武康起家之祖,海内诸姚统始于是,此吴兴郡所由称也。由越而闽而粤,历有宗谱,绵绵瓜瓞,今兹之续修,即托始于念一公也。公生子四,长曰祖德,再适海阳;四曰祖章,徙居虔州;三曰祖盛,迁石正乡;其仲子祖隆,迁居大柘,后分超竹,为吾威远祠祀十五世祖岱公之所本。
四川威远二十一世孙斯盛谨识
    从以上3个资料看出,姚氏族谱中从齐王建至显之间的传祚世系,与我台湾陈氏族谱中从齐王建至显之间的传祚世系是相同的,从而提高了对台湾陈氏族谱中这段传祚世系的可信度。从两姓族谱还知,显公之孙实,在颍川固定为陈氏;显公裔敷固定为姚氏,故显公是两姓公认的始分祖。
    下面是颍川陈氏实公出自战国陈湣公越的2种传祚世系:
    1.陈湣公越--衍--琏--履辉--周昌--裔--仲丕--从善--绍德--述--平--原仁--子远--澄--与京--考--汤--鸿--晟--会可--珍--嗣--翔--实(台湾宋以前《陈氏族谱》)
    2.陈湣公越--全温--班--悟--琛--素--庆丰--俊--宪--武--仲成--鱼--公望--道源--若海--顿昌--乾岳--绶--见琛--祁山--立贤--希古--孟琏--宗尧--康晋--世珍--天爵--冲翘--引奇--实(抚子)
(星州颍川公所宋以前《陈氏族谱》)
    现将以上两种传祚世系分析如下:
    第2种。根据任崇岳百家姓书《陈》,陈国灭亡后,陈湣公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实(同姓同名)为嗣。陈实裔孙陈老皋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这支陈氏史称固始陈氏,其传祚世系无可非议。顺便指出,固始陈氏和颍川陈氏都有陈实之名,但他们的后裔却不同,显然是同姓同名的两人。同时可知,固始陈氏才是真正的陈国派。
    第1种。此说矛盾较多,很难令人信服。一是湣公越至翔的传祚世系是阳武陈氏,而实公之后裔却变成了颍川陈氏;二是东汉御史中丞陈翔与东汉颍川太丘长陈实是父子关系之说,与正史明显不符;三是唐以来的各类姓纂诸书,诸家经典均无注,历史名人认可较少。持此说的人,主要依据在唐朝时留传下来的陈氏族谱资料,特别是族谱中的《汉曲逆侯上谱表》、《东汉太丘公上谱表》和《受姓源流考》(唐台州刺史)。先看一看这几种资料的可靠性如何。
    陈道久《家谱浅说》:"考诸史乘,西周已有家谱的存在。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谈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此处之谱牒即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也可以说是帝王、诸侯的家谱。从现存《陈氏历代纂谱名》,陈氏家谱最早有周朝所修的《宛邱谱》和汉代所修的《户牖谱》、《颍川谱》。汉惠帝二(公元前193)年孟夏,'诏天下索诸谱,品量分别姓氏',曲逆侯陈平将周朝纂修的《宛邱谱》呈与皇上刘盈(见曲逆侯上谱表)。陈平还亲自纂修家谱,因其领授户牖侯,故名其谱为《户牖谱》。"
    从以上资料看出,同在汉代,却存在《户牖谱》和《颍川谱》两种,说明这两种谱是同源异流的两支陈氏家谱,即阳武陈氏和颍川陈氏。这两种谱都是在原《宛邱谱》基础上续修,由于始分祖和聚居地不同,则谱各名。作为阳武陈氏,陈平的支系有正史为证,故《曲逆侯上谱表》可信。然作为颍川陈氏的《东汉太丘公上谱表》,竞言"臣十三代祖平公加曲逆侯"云,既不符史实,又无旁证,似有牵强附会,攀附名人和作伪之嫌。至于唐台州刺史《受姓源流考》更难使人相信:一是不知在唐朝何年代又何人所撰;二是没有得到当时的《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诸书认可;三是与比其早500年左右的《后汉书》所记载的陈实公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相矛盾。除族谱以外,此说者至今未找到证明翔与实是父子关系的旁证材料。
发表于 2011-10-2 17: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此说的核心,是自认东汉御史中丞陈翔与东汉颍川太丘长陈实是"父子"关系,由此将阳武陈氏变成了颍川陈氏,殊不知阳武陈氏和颍川陈氏是有区别的。当今学者孙敬明指出,田氏代齐之"陈"字下缀加"土符",不啻是为了与淮水之陈(阳武陈氏)相区别,亦与陈完子孙改姓田氏有关。那么,翔与实真是父子关系吗?根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答案是否定的。一是《后汉书》中翔与实的列传没有承认翔与实是父子关系。同一书中,陈翔官居东汉御史中丞,翔子"实"却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这符合实际吗?二是从东汉年间坐党事的人的生年比较(以史家认定的为准),竟无一人比实公的生年大,因翔与实同受党锢之祸,实父翔生年应比其子实大。从坐党事人的生年比较,翔比实年龄小,翔能是实父吗?三是生长地相矛盾。东汉御史中丞陈翔,字子麟,汝南邵陵(今河南平舆县北)人。此说中的陈翔,是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北)人,而且也官御史中丞。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官为御史中丞的陈翔只有一人,就是汝南邵陵人陈翔。而山阳瑕丘人陈翔,绝对没有做东汉御史中丞的官。同时,根据《后汉书》关于御史中丞陈翔"卒于家(邵陵)的记载,他并没有迁颍川。由此可见,此说就这样牛头对马嘴,把颍川陈氏之翔接上了阳武陈氏之翔了,因而阳武陈氏与颍川陈氏就合二为一了。由此可知,东汉时名陈翔者不止一人。以上表明,东汉御史中丞陈翔,与东汉颍川太丘长陈实不存在父子关系。
    细看此说的多部颍川陈氏族谱(包括义门和非义门)谱序,在唐朝台州刺史《受姓源流考》以前(《东汉太丘公上谱表》除外),连陈氏自己也未明确东汉御史中丞相陈翔与东汉颍川太丘长陈实是父子关系,如三国魏明帝壬子(公元   232)年陈佐、陈宣帝五(公元573)年陈少游、唐朝陈楷等人为陈氏族谱作的序就是证明。只是到了唐朝不知姓名不知年代的台州刺史《受姓源流考》后,才使东汉御史中丞陈翔与东汉颍川太丘长陈实变成"父子"关系了。而此说,不但当时的《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引类稿》等诸书就未认可,以后的宋《大宋重修广韵》、欧阳修《新唐书》、清张澍《姓氏寻源》、当今《姓氏大全》等诸书亦未认可,当今历史学家何光岳、陈瑞松、陈大络等同样不认可。陈佐、陈少游、陈楷的陈氏谱序还证明,《东汉太丘公上谱表》和《受姓源流考》两文都是在唐朝时或唐朝后才出现的伪作,因他们的谱序均未谈到实父翔的问题。
    此说绞尽脑汁,极力维护翔与实是父子关系的错误。在清朝,请出了乾隆进士陈宏谋为江右作《陈氏辨真序》来辨真。要说辨真,从唐朝起的gov-ern-ment史书就已经辨真了。至于历史名人来辨真,南宋朱熹不比陈宏谋晚,朱熹在《陈氏族谱序》中指出:"满谥胡公,公生犀,犀而下传十世(指陈完时代),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就在清朝,学者张澍也对陈宏谋《陈氏辨真序》进行了辨真,他在《姓氏寻源》中指出:"舜后胡公妫满之后,公子完奔齐为陈氏。"
    由此看出,此说以《东汉太丘公上谱表》(伪作)混淆了颍川陈氏与阳武陈氏的区别,以同名的另一个陈翔代替了东汉御史中丞陈翔,同时承认东汉御史中丞陈翔为颍川陈实公之父(实公之父亦名陈翔,但不是东汉御史中丞,详见前面),还以唐《受姓源流考》(伪作)和清陈宏谋作《陈氏辨真序》来继续固执错误。这些做法,在颍川陈氏族谱中造成了极大混乱,现该是经过讨论而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当今历史学家指出,在我国续修家谱时,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郡望,习惯于拉名人作祖先,因此就使血统本身的意义并非真的那么确实可靠,个别家谱还专门写上"辨真伪",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此说的伪造者和维护者是否有这种情况,盼自审而知吧。
    综上所述,颍川陈氏实公先世出自春秋敬仲完之说,证据较为丰富,理由较为充分,其间传祚世系为:完裔建子良,良子疾祚,疾祚子岳,岳子牟,牟子延,延子渊,渊子征,征子平,平子丰,丰子恢,恢子显,显子翔,翔子实。实字仲弓,东汉颍川太丘长,为颍川陈氏一世祖,亦即颍川堂始祖。
                                    用宾公第22世嗣孙  有钢摘自陈彰模前辈主编的《陈氏家乘(续)》
彰模先生考论甚力。梳理陈寔以上世系各种歧说凡2派7种,极为详备。
对彰模先生所主张的齐王建三子良一说(以下简称"良说")多加拷问,应该还是有益处的。
良说与其它各种说法一样,"于史无证"仍是它的致命伤。
良说的依据是所谓"台湾宋以前《陈氏族谱》",参校广东《平远姚氏族谱》和四川《威远姚氏族谱》。则问题有二:
1、"台湾宋以前《陈氏族谱》" 据说是"隋大业三年(公元607)陈棱任虎贲郎将,于大业五年(公元609)与张镇周率万余人(陈贻超《中华陈氏3000年》),而陆续从大陆迁往台湾居住的。他们随带入台的陈氏族谱",是否如此?我等未能亲见,只好存疑。但同时彰模先生所否定的其它说法也都有"宋以前《陈氏族谱》"作佐证,看来所谓"宋以前《陈氏族谱》"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2、姚氏族谱中据说有从齐王建至显之间的世系,但对"显—翔—寔"似无提及,须知颍川陈寔一系自汉末以来即为第一等名门高族,即不为攀附名家,为存史也当记下一笔。且“田丰—姚敷”为姚姓渊源之通说,大约非惟广东《平远姚氏族谱》、四川《威远姚氏族谱》所独有,则良说旁证可扩大至百千种。于是进一步想,如果我现在从胡、袁或其它姓的旧谱中截下一段世系(且不论真伪)为我陈寔以上世系,是否也可依彰模先生逻辑证明此世系为真?
良说中陈寔之父为陈翔,彰模先生尽力撇清其与汉御史中丞的关系,避入历史硬伤的窠臼,此举可谓高明。
本人初见楼主首帖,反应过激,实乃孤陋寡闻,不谙姚姓渊源所致,不知歧说纷纭,竟有此一正确而未见之说,抑"真理在少数人手中"?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歧说是否穷尽,也未可知。
发表于 2011-10-2 17: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陈实字仲弓颖川侯,颍川陈氏一世祖,即颍川堂始祖----------纪------群------泰-------訢
-------頵-------逊-------癸-------乾仪-------戬-------元子-------濬明-------庆之
-------昕-------朝绅-------镇-------樗------混-------燃-------城父-------------太子太保忠公颖川迁固始配陆氏------102御使邕公字仲阶------丞相夷行字周道配李氏------104寿羽 公
以上据清代宜兴国山陈氏宗谱
发表于 2011-10-10 13: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
陈寔(104–187),字仲弓(一作仲躬),源公之子,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陈轸后裔。自幼家贫,后成为颍川陈氏德高望重人物。初为县吏,做事任劳任怨,有志好学,受到县令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屈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被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皆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傀招辟,皆辞不就(见《后汉书•党锢列传》)。寔在乡里平心率物,为人宽厚,道德高尚。其有争讼,辄(zhe)求判正,譬喻曲折,退无怨者,皆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曾有盗者伏梁上,窥见之,呼其子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者投地叩谢。寔与同郡钟皓、荀淑、韩韶时人谓之“颍川四长”。汉桓帝年间,寔与荀淑常聚会,两家子孙侍奉左右。已而,太史奏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后,汉灵帝(167-188)于许州西湖敕造“聚星亭”,以纪其事。颍川陈氏“德星堂”、“聚星堂”,便由此演化来的。灵帝中平四年丁卯(187)八月,年八十四,卒于家,赴吊者甚众,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葬河南临颍县太丘坪(今长葛),蔡邕撰写碑文。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始祖”。娶钟氏,又李氏、甘氏,生子六:纪、夔、洽、谌、信、光。惟纪、谌最贤,与其父号为“三君”,图像百城。【按】 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天下陈氏共宗颍川陈寔为祖,不仅在陈姓氏族史上,即使在中华各姓的历史上,也是一奇观。他之所以被尊奉为颍川陈氏之祖,并为后来天下大多数陈氏子孙共同尊崇,其主要原因是他品德高尚,“兼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总修百行。”谥号“文范先生”即“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堪为后世之表。这在中国古人“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中,“立德”是最高境界。所以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他为“颍川郡公”,尊为始祖。遍观陈氏旧谱,不同支系则有一个共病:即把陈姓各派系中的历史上有名气的人物串联一起,宗为己祖,最后又归结到颍川陈寔支下。现在颍川陈氏人遍布海内外,极为罕见。但是,颍川世系从颍川侯陈轸到太丘长陈寔这一段中存在严重问题,由于秦焚楚炬,陈寔以前的世系不可得而考之。详见《颍川陈氏世系辩证》文。
发表于 2011-10-10 13: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
根据2000年11月9日国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元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舜之后于陈”,随后大封功臣。如果说满公在位16年卒,享年56岁的话,即生于公元前1086年,公元前1046年封侯国为41岁,大姬能下嫁给一个40岁的老头子吗?否则,远古时代的婚姻观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衡量。

《唐表》称“遏(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这句有悖其它史书记载。最早记载这一史事的是《春秋三传•列国兴废说》:“陈,妫姓侯爵,出自帝舜之后,封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今陈州是也。” 持同样记载的还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元和姓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今以多史证《唐表》此处之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