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情怀》续二

[复制链接]
查看: 3124|回复: 0
发表于 2011-6-20 18: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美猴王 于 2011-6-20 21:57 编辑








有位俄罗斯诗人曾这样赞美自己的故乡:故乡的轻烟都是甜美的。烟是闻不出气味的,只有深切地热爱家乡的人才能这样赞美自己的故乡,写出这样的诗。他是用整个心灵来赞美自己的故乡。
黄山云先生是个本土作家,土生土长。除在上海读书、工作那几年及访美两年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生活在长乐。他热爱家乡,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沿着汾阳溪溪岸,他盖了间书屋,小巧玲珑,名曰“听泉阁”。1997年9月7日,一场洪水把“听泉阁”冲毁,2005年10月2日,台风“龙王”吐水,冲垮“听泉阁”后墙基。作者朝夕与溪流为伴。在这里,他著书立说,研究福州方言,并且在《怒涛》中大量地运用它。福州方言源自中原文化。由于历史及地域的限制,今天讲福州方言的人只有150万左右,流通在闽中、古田、屏南、罗源及闽东、闽西北部分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系;但福州方言也有自己的弱点,许多话能讲却不能用文字来表达,北方人无法理解与接受它,如读天书,如“文雷献之雷邦”(假斯文),“讲脬”(讲大话),“做契弟”(性交)等。因此在推广与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郑振铎先生在《月下之后》里记录了长乐三首歌谣。其中第三首歌谣:“真鸟仔,啄瓦檐,奴哥无姆这数年。看见街上人讨姆,奴哥目泪挂目墘。有的有,没的没,有人老婆连小婆。只愿天上做大水,流来流去齐齐没。”许多北方读者读后深为惊讶:“想不到福州民歌这么美?”
解放后,闽剧《炼印》被拍成电影,但是北方观众听不懂福州话,只好设置打字幕,成了不折不扣的译制片。
黄山云先生是作家,也是学者。黄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系中学高级教师。他平时勤于写作,已出版文集《心迹集》、《艺海泛舟》、《近体诗人门》;选注本《六平诗选》、《黄氏诗选》。在《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中,以《教坛育桃李笔底翰墨香》为题,登载他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成绩。他敢吃“螃蟹”。《怒涛》中的人物对话基本上都是采用福州方言的,多得如同夜空的繁星。如“盐瓮自生虫”、“活牛没人看,死牛有人刣(杀)”、“鸭在水中游,不愁没米和没油”、“船到桥头自然直”、“菜汤渗芋汁”、“有罪,没饿罪”、“将心待明月,明月照臭沟”、“人心花蛤壳”、“鲎桸不怕汤烫(司空见惯)"、“猴马鹿兔鸭(不三不四的人)”、7“老虎挂素珠,海贼作普渡”、“一色米食百色人”、“麻面诸娘(妇女)爱涂粉,秃头诸娘常戴花”、“爱吃鱼汤七十二(愿者上钩)等。此外,小说中还有不少福州民歌。如“新郎新娘吃宝圆呀,新郎爱新娘。天上牛郎配织女,地上好女配好男。”又如“一粒橄榄扔过溪,想和依妹结夫妻。礼钱三百出不起,蛤蟆望月怨凄凄。”这些福州地区的谚语、俗语、民歌很有特色,往往只言片语深刻揭示人世哲理;寥寥数字,包含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它们芳香如茉莉,清新如青草,纯朴如泥土,无疑给小说《怒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本地读者百读不厌,连北方读者也爱看。有好几位身处异国他乡的读者给作者打来了越洋电话,建议他出单行本。让《怒涛》走出家门,冲出国门。
闽人、闽山、闽水、闽音,这就是《怒涛》的特色。
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希望将来有更多类似《怒涛》的小说出现在长乐文坛上。
我们期待着一

2006年5月。阿兵(张端彬)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长乐市文学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