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行

[复制链接]
查看: 2493|回复: 1
发表于 2005-9-3 15: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长乐行

郑启五

  年终岁末,我在省城福州开人口学会理事会和集邮协会理事会,两个会中间得半日闲暇,于是就到长乐走一遭。长乐是母亲的老家,一直留有比较落后和比较杂乱的印象。福建的县市我几乎都周游过了,偏偏母亲的老家不曾关顾,不管怎么说,那里还有一个“冰心纪念馆”是值得一看的。

  福州到长乐很方便,每几分钟就有一班车, 30 来公里的旅程,走高速还觉得浪费。一路车窗外的风景觉得很眼熟,这才想起来,曾经乘飞机到过长乐机场,从机场到福州就经过此路。但长乐机场与长乐基本上是两个概念,与长乐怎么说也算失之交臂。

  进入长乐市区后,车窗外扑面而来的景观给人的感觉是齐整干净,路宽楼新,规划有序得令人吃惊:登上石阶高高的郑和公园往身后一瞧,好家伙,摔下的一条长道如躺下的擎天巨柱直挺挺一气通向辽远!整个长乐的新市区据称就是在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上拔地而起的,街心巨大的不锈钢城标四面来风,一座典雅的钟塔平添几分欧陆风情。下车后我情不自禁随便走走,发现一个规模不小的花鸟市场,各种盆景郁郁葱葱,各色花卉琳琅满目,行人不多,车流不杂,提着菜蓝的妇人拖步而行,把小城的大街拖出居家清闲的气氛。

  我问路人冰心纪念馆的方位,他大手一挥,毫不犹豫就锁定方位。我又路过一个路口,再问,得到的又是坚定不移的回答!这下我来劲了,再连连尝试着打探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路人,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说“不清楚”或“不知道”的,每个答话人语气里都带有几分自豪感呢!记得多年前我曾经在上海和南昌两市询问过“中共一大”和“南昌起义”两个纪念馆的方位,当时我可是凭着手中的旅游图已经在上述两馆的附近百米处找寻时才开始发问的,结果一问三不知的大有人在。

  不过很快我就明白了路人皆知的“冰心纪念馆”路人皆知的奥秘:原来纪念馆就建在一个叫“爱心”的公园里,肃静的纪念馆前有一组汉白玉的雕像,那是冰心老人和四位学生读者在亲切的交谈呢。爱心公园柳树依依,翠湖游船,小桥流水,四周是崭新的居民新村和书声琅琅的学校教学楼,市民想要漠视冰心的存在都很困难的。印象中,文人的纪念馆大多小巷深深,至少是在比较清冷的地处,而冰心却能时时刻刻和公园的男女游客以及青年学子热闹相伴,老人应该是不会寂寞的。

  展览厅在馆内的二楼,厅门紧闭,有一小房间内有人值班,探头见得内里书报累叠,两女子埋头书案。“我想参观一下”,我说。一女子抬起头来,彬彬有礼的回话“可以的,您可以自己进去。”于是我转身来大大厅的大门前,试着转动了一下门手,啊,偌大的一个门就轻轻地被打开了!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巴金的语录:“: “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我放肆地大声朗读了起来,大厅里有我豪放的回声,啊,一人独览,感觉真好!

  展览分成 16 个部分,展示了冰心充满爱心的一生,但也不难发现,她的一生波澜不惊,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大都能安逸、富足而祥和,即便是充满血腥的文革岁月,受到的冲击也有限,像她那样的人生背景的人,当时是很难逃得过“被砸烂”的下场。而文革尚未结束,她的地位也早早恢复了。“好人一生平安”用在她老人家的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其中第 15 部分叫“送别冰心”,用硕大的照片不厌其繁地一一展示了各级官员的花圈以及追悼会的场面,真是大煞风景,所谓的“哀荣”大概就是这么回事。这部分实在多此一举,花圈的等级与多寡能说明什么?那么多花圈的用纸得砍掉多少大树啊!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冰清玉洁的老人一定不会赞同这种阔气而陈腐的追悼模式,把这些阔气和陈腐再令人尴尬地凝固在展厅里,老人能心安吗?她一生都挚爱着祖国的每一片绿叶!

  展览基本上是照片和文字,无非就是一本放大的图文纪念集,幸好大厅的末端隔建了一间像摄影棚似的冰心书房,展示了“图文集”之外的实物,房内的白墙上悬挂了一幅国画“熊猫”很令我眼熟,当是吴作人的作品,曾在 1973 年被设计成面值 4 分的邮票而广为人知。国画当是复制品,而国画下面的书桌、衣橱、沙发等却都是冰心生前常年使用过的真品,作家一生伏案的时间,往往超过了饭桌与卧床的总和,想起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是在这张桌上挥毫成就的,就情不自禁地凝视起那老旧的桌面,甚至想伸手去摸一摸……

  大厅中间还有一个不大起眼的玻璃小方柜,却珍藏着该馆的“镇馆之宝”——标本猫,那只伴随冰心老人晚年的大白猫——咪咪!冰心老人谢世后这只灵猫也随之去了,在冰心的女儿安排和指导下,它被北京动物园的师傅制成了标本。我卸下眼镜,俯身低头,细细端详着这头被老人千抚万摩的猫,全身上下没有一丝杂质的白猫!老人戏称它为“一等公民”,可见爱之切,爱之深!其实从好多写冰心的和冰心写的散文里,我早已经熟悉了这头猫,于是心里涌起悄悄的一句“您好,咪咪!”

  还有一个稍大的玻璃方柜里展示了一叠叠四面八方的孩子们写给“冰心奶奶”的信函,是“真迹”,8分的面值的“长城”普通邮票承载着圆圆的邮戳,飘逸着童稚书信的幽香,淡淡的,像远去的红玫瑰,抢在了电子邮件的汹涌之前……该柜的另一面展示了一本本翻开的“红本本”,都是发给“冰心同志”的原件,有奖状,也有聘书,最醒目的是一本《中国少年集邮》杂志颁发的“顾问”聘书,聘书红绸缎面依旧新艳耀目,而刊物本身早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夭折好多年了,于是在清净的冰心纪念馆里,在“小桔灯”温煦的光圈中,我终于感到了一缕隐约的阴冷……
发表于 2005-9-4 10: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欢迎再来长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