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诗选——续

[复制链接]
查看: 3153|回复: 1
发表于 2009-12-27 19: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小有天诗①
高   木秉

闽关西来入紫冥②,三山东走浮大瀛③,回峰际海结飞翠,玉削青天开六平。六平峥嵘何壮哉,六平芙蓉如掌开,九华五老④让光彩,三峰⑤二室⑥争崔嵬。我疑十洲仙岛负奇胜⑦,巨鳌别驾移蓬莱⑧。紫微文笔⑨左右立,龟麟太常⑩前后揖,马江一道泻空回,鹤岭千重(11)决云入,荣光佳气郁廛圜(12),鳞次参差万家邑(13)。何年作邑(14)此山阿?此地繁华意若何?窈窕(15)千门桃与李,春风百里满弦歌。吴航渡口花如雾,首石云飞带官树,漏鼓长随般若钟(16),仙舟尽入瀛洲(17)路。人物风流几废兴,江山陈迹古今情,茫茫天地四方宇(18),浩浩乾坤一草亭(19)。君不见,六平山上月,昔照六平山下人,六平山色长不改,明月照人今几春?我向今人问千古,今日吴航古邹鲁。黄童(20)聚舞浩叟(21)歌,共道贤人宰吾土。郎官政静心自闲,爱人爱物并爱山,兴来携我二三子,登高远望穷跻攀。我生放浪在林薮,幸际明时将白首。县官有德不忍欺,帝力无为我何有(22)?日陪鞍马纵遐观,吊古兴怀但呼酒。酒酣(23)再拜献长谣,先祝尧天(24)万岁寿,然后记公事业在巉岩,名与六平山之山长不朽。
[注释]
①[小有天诗]为六平(又称鹿屏)山主要景点。②[紫冥]天空;高空。③[大瀛(yíng)]大海。④[九华五老]指九华山和庐山的五老峰。⑤[三峰]指西岳华山中的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等三主峰。华山在陕西华阴县,以奇拔峻秀冠天下。⑥[二室]指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嵩山东有太室,西有少室,相距七十里,因山有石室得名。⑦[我疑十洲仙岛同奇胜]我疑心以十洲三岛同六平山相比,真辜负了奇妙胜景的盛名。十洲仙岛,据汉东方朔《十洲三岛》记载:“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并是人迹所希绝处。”仙岛,即三岛,为昆仑、方丈和蓬丘, 均是神仙所住的地方。⑧[巨鳌别驾移蓬莱]鳌(áo),传说中的海上大龟。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⑨[紫微文笔]山名。⑩[龟鳞太常]山地名。(11)[鹤岭千重]指六平山东面鹤上一带重重叠叠的山峦。(12)[廛圜(chánhuán)]环绕市集的墙。(13)[鳞次参差(cēncī)]指房舍有的像鱼鳞一样有次序排列着,有的高低不一,参差不齐。(14)[邑(yì)]旧时县的别称。(15)[窈窕(yǎotiǎo)]文静而美好,这里指山水幽深。(16)[般若钟]禅寺钟声。般若,佛教名词,即佛门的意思。(17)[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三神仙之一。(18)[天地四方宇]宋德祐间,工部尚书陈合卸职归里,于山顶建“天地四方宇”。(19)[乾坤一草亭]宋宝庆四年(1228),当地人太博陈俞建造,时过境迁,亭迹荡然无存,只剩下明朝陈所立在半山巨石上横镌“乾坤一草亭”五字。一九九八年秋天,东关村在石刻附近、山路旁边重建“乾坤一草亭”。(20)[黄童]幼儿头发黄色,故称黄童。(21)[皓(hào)叟]老人。皓,白的意思。(22)[我何有]我有什么办法。宾语“何”提前。(23)[酣(hān)]高兴的样子。(24)[尧天]唐尧、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因此“尧天”或“尧天舜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旧用为称诵帝王之辞。
三宝岩读书处
邑人高木秉尝游览其上,为之记曰:吴航山海之胜,而龙峰又吴航之胜,至三宝岩者龙峰之益胜也。地位清高迥出云表。东望大海,南见双湖。西北则太常诸峰,叠翠映带左右,与夫幽岩怪穴,松门萝磴①耸突迂回,若天设焉!噫春雨秋风,草木荣悴②。登斯岩也,菲不憑高望远,吊古兴怀,而墨客骚人重有感焉!洪武戊辰春③,予陪司训刘公仲谦、领教陈君原中,率诸生池鲸辈,访沧洲陈隐君于沙堤。越④三日,隐君携朋载酒领予来游。扫石列觞,且觞且眺。俄而,飞雨洗空,爽气拂席。一时之幽致雅怀,不知心在人间乐也。时会中十九人各有诗。
其一   高   木秉
岩下春已深,客心自兹旷。玩奇不知远,青山郁相向。溪声送行衣,空翠引闲杖。洞门倚天开,苔磴缘云上。松际真境豁,石林争异状。稍知仙趣深,孰谓此身妄。东崖極眺听,晓色分遥望。双镜落澄湖,孤帆入暝涨⑤。潇然微雨来。爽气横叠嶂。笑挥紫霞盃,醉和白云唱。兹赏吾道存,良游保闲放。愿割叵中缘⑥,烟霞许相傍。                    
其二   陈   亮
洞门壁立与云平,此日登临万古情。野鸟向人如有意,山花随雨落无声。仙坊⑦草密春光晚,客枕钟残晓梦清。此地由来可招隐,欲从林下解尘缨⑧。                        
[注释]
①[磴(dèng)]石头台阶。②[悴(cuì)]枯萎,憔悴。③[洪武戊辰春]洪武戊辰(1388年)春天,他陪司赋刘仲谦、领教陈原中带领诸生池鲸等人,到沙堤访问陈亮(号沧洲)。④[越]超过,跨过。⑤[暝(míng)涨]大海涨潮。⑥[愿割叵中缘]愿意戒酒。叵,音pǒ,酒杯。⑦[仙坊]神仙居住的地方。⑧[尘缨]尘世、人世。
[疑义相与析]
高木秉游记《三宝岩读书处》,写于洪武戊辰(1388年)春,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来长乐时间是明·永乐三年(1405)。这意味着:在郑和来长乐之前17年,就有“三宝岩”之名。为此,有人提出,三宝岩与郑和无关。《长乐县志》载,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蒋以忠在其《晦翁岩记》中称:“余政暇一往登临,乃里人辄唤‘三宝岩’,余问故,咸谓斯岩也,始内官三宝者创,故名……乃崇一内侍,其胡以训?亟命易题为‘晦翁岩’,且申令于里人,毋或仍故唤。”有人把这一段文字理解为:县令蒋以忠都认为郑和修葺“晦翁岩”是胡言乱语、道听途说。为此提出郑和根本没有来过“晦翁岩”。本“诗选”选注者另有看法:
应邀游览了久负盛名的龙峰山三宝岩(亦称晦翁岩,俗称二刘岩)。“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唐诗品汇》编纂者高木秉把三宝岩四周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地位清高迥出云表,东望大海,南见双湖,西北则太常诸峰叠翠,映带左右,与夫幽岩怪穴,松门萝磴耸突迂回,若天设焉!噫,春风秋雨,草木荣悴。登斯岩也,莫不凭高望远,吊古兴怀,而墨客骚人重有感焉!”(引自高木秉《三宝岩读书处》组诗序言)有何感想?为了不虚此行,本人对最近《长乐报》讨论三宝岩石像所出现的观点谈些看法,权当感想。由于研究不深,粗陋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蒋以忠为三宝岩更名
蒋以忠江苏常熟人,系明隆庆戊辰进士。他“精研博采,为文清新婉雅,超然于笔墨蹊径之外。”他于明隆庆三年为长乐知县。任职期间:“城内外坊衢桥梁多所营砌,以至公馆、社学、养济院、百废俱兴……惠绩久远,民不能忘云。”(引自《乾隆贺志》)他于隆庆六年(1572)八月“政暇一往登临”龙峰山三宝岩,他了解到“始内宦三宝者创”。他认为有损名声:“嘻,有是哉?龙峰以岩著,岩赖晦公(朱熹)始显也。名岩顾掩翁,乃崇一内侍,其胡以训?”断然,“亟命易题为‘晦翁岩’,且申令于里人,毋或仍故唤,作斯岩羞。”(引自蒋以忠《晦翁岩记》)无独有偶,蒋以忠不但为三宝岩更名,而且也把城区的“观音桥”更名为“太平桥”。他一上任就遇到东门观音桥被洪水冲毁。“居民驾以浮木,苟以济渡,木已成圮,行者病涉。”他自掏腰包,“得五金”,接着又发动群众,鸠集款项,倡导修桥。桥落成之日,蒋县令面对围观的父老乡亲,叙述“观音桥”易名“太平桥”的理由:“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今易名‘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抄自“太平桥”碑背面石刻碑文)根据蒋以忠的地位、才气及性格特点,为三宝岩更名,毋庸置疑!引文中两句话“名岩顾掩翁,乃崇一内侍,其胡以训?”“观音仍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你看,语气何其相似也!但竟有人说:“郑和修建了晦翁岩。郑和修建晦翁岩最早材料是知县蒋以忠在隆庆间写的《晦翁岩记》中见,可是,《记》中已明确交代材料是道听途说的,以后《长乐县志》及一些文章都按此《记》而讹传。”
蒋以忠的治学如施政一样认真,他决不会把“道听途说”写进文章去。我通读《晦翁岩记》,其中没有一句话交代三宝太监材料是道听途说的。唯独“其胡以训?”中的“胡”是胡说八道、道听途说、胡言乱语之意。说者可能以此为据,把这句话理解成“以‘道听途说’来命名(训:训示、命名)。”
大家知道,一词多义是汉语的特点。“胡”还有解释“何”(为什么、什么),《诗·北风·式微》:“胡不归?”所以这一句话应解释为:“为什么用三宝来命名呢?”事实也是这样,民国《长乐县志》点校本,这句话的句尾用了问号,把它当疑问句处理。
理学与佛学无缘
有人说:“三宝岩是指佛教中的如来三宝。”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们对宇宙、世界形成及人类起源,都有自己的教义。佛教三宝,即佛、法、僧。法界(法指事物,界:分界、类别)被看成派生世间一切的造物主,把世间和世外的一切现象,都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法界是统摄一切万物的总称。佛教自然观和宇宙观,认为世界都在变化之中,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
在中国古代,对宇宙世界形成及人类起源这一永恒主题,众说纷纭,有“天论”“气论”等等。同时中国也产生了经学、道学、玄学、心学、理学等。理学中的“理”是精神性的实体,在宇宙本源上,它派生气和天地万物,而集理学大成者就是朱熹。佛学与理学的观点风马牛不相及,把宣扬理学阵地的龙峰书院,冠以如来三宝之名,岂非咄咄怪事!
宋乾道年间(1165~1173)里人刘砥、刘砺兄弟在龙峰岩上建龙峰书院,朱熹寓居福建期间,曾到此讲学,二刘师事之。由于朱熹教学活动在福建,理学在福建发扬光大。他的主学派被推崇“闽学”。理学在福建尤其是长乐地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应归功于朱熹的高足刘砥、刘砺、黄榦等人。他们志同道合,为继承、捍卫、阐扬、传播倾注心血与精力。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明正德七年(1512)县令杨梁建五贤祠,以资纪念:“五贤祠在县东城外半里许,旧名朱文公祠。明正德七年,知县杨梁以公(朱熹)常与黄勉斋(黄榦)、刘存庵(刘砥)、刘在轩(刘砺)、陈自修(陈枅)四人讲学,请于巡按御史李如奎,改城隍庙于县治北,将庙地为祠祀公,而配以四先生。”(引自民国《长乐县志》)几百年来,五贤祠几经修葺,一直到民国初年倒塌,后被夷为平地。可以说二刘岩是闽学发祥地,后代人却以佛教三宝命名,我看不至愚蠢到这样程度吧!
疑窦顿释
与郑和同时代就有二位名人马铎、高木秉来三宝岩游玩,还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状元马铎《游方安里题三宝岩》“三宝岩前宿瘴开,沧沧日色照崔嵬,天香半袭瑶池草,花影全浸石径苔……”这里马铎不但开门见山提到三宝岩,而且描绘三宝岩四周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闽中才子高木秉在《三宝岩读书处》这一组诗中,却让人疑窦顿生。该诗小序是这样写的:“……洪武戊辰春,予陪司赋刘公仲谦、领教陈公原中,率诸生池鲸辈,访沧洲隐君于沙堤。越三日隐君携朋载酒,领予来游……会中十九人各有诗,今录一、二云。”因郑和七次下西洋期间,到龙峰岩并修葺龙峰书院,人们把龙峰岩更名为三宝岩,以表敬仰之情。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奉旨出使西洋,前后28年。而《三宝岩读书处》组诗写于“戊辰春”,即1388年春天。距郑和第一次下洋还早十七年,也就是说郑和未到长乐之前,就有三宝岩称号了。一时疑窦顿生,只好“搁笔费评章”。九月一日上午在李姓谱志办遇到市志办高宇彤同志,谈及此事。晚上偶翻民国六年《长乐县志》艺文录诗部分。这里引录高木秉《三宝岩读书处》一诗,但题目变成《晦翁岩读书处歌》,此时疑窦顿释。
高木秉、陈亮、姜文鼎所写诗歌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因为这组诗被明《弘治县志》收录,距高木秉等所撰写此诗一百多年之后,当时三宝岩得到人们共识,编者补上的题目中取“三宝岩”是顺理成章之事,正如隆庆六年(1572)长乐县令蒋以忠把“三宝岩”改为“晦翁岩”一样。民国《长乐县志》收录同样是高木秉的这一首诗,题目却变成《晦翁岩读书处歌》,更何况《三宝岩读书处》是一组诗(内有三人作品)。为了题目,明《弘治县志》编纂者冠上题目,势在必行。编纂选本为旧诗补上或更换题目,古今不乏其例。所以说“郑和未到长乐之前就有‘三宝岩’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发表于 2009-12-27 2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