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 发表于 2018-4-4 10:31:50

扒一扒清明烧纸陋俗的历史

本帖最后由 真话 于 2018-4-4 10:33 编辑

烧纸习俗由来久远,但显然不是三代古制,最早也早不过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东汉年间。学者考证说,在汉代,逝者多以真钱陪葬,但常遭盗掘。至魏晋时,人们试着以纸钱取代真钱,倒也符合先贤的“节葬”主张,算是一种“丧葬革新”吧。

到了唐代,清明上坟烧纸钱已成风气。白居易诗中即有“清明寒食纸钱飞”之句。传至宋代风气更盛,史载宋仁宗“驾崩”时,京师“虽乞丐者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洛阳军民则举城号泣,“纸烟蔽空,天日无光”。

古代学者已注意到该习俗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明人李濂写过一篇《纸说》,总结了浪费纸张的四大现象,其中便有烧纸钱。他说,江浙一带的纸张贸易,车载船装,几乎一半是“冥纸”。“十室之邑,数家之村”,也必定有卖纸钱纸马的店铺。至于焚纸活动,则庙坛祭祀、斋醮墓葬,随处皆有,无时无之,言之令人痛心。

其实宋代名臣廖刚发声更早。他在《乞禁焚纸札子》中,力陈禁止烧纸的必要性,说“凿纸为钱”、焚化祈福的作法,“不知何所据依”,无非是“荒忽不经之说”。他从国家经济的角度分析说,连年战争,农田荒扒一扒清明烧纸陋俗的历史
芜,然而受利益驱使,“南亩之民”十分之四都转而从事造纸业。造出的纸张“连车充屋”,却在瞬息间付之野火!此类习俗既有害于经济,又无补于教化,理应下令禁绝。

翻翻史书杂著,明白人还有不少。如唐代的颜真卿、张籍,宋代的欧阳修、杜衍、韩琦、钱若水、程颐等,都曾抵制烧纸钱。不过古人虽已触及资源浪费的弊端,却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明确意识。

其实无论古今,造纸都要消耗大量竹木材料及净水资源。而现代造纸业所产生的“黑液”,更是污染环境的凶残杀手。何况烧纸所产生的烟霾,令本不容乐观的空气质量雪上加霜。可以说,烧纸活动纯属陋俗,有百害而无一利!

古人早已指出:鬼神若无知,烧纸钱又有何用?若有知,定会认为你在“慢神欺鬼”。——也是,你花几十元买来花花绿绿的冥币,“面值”动辄上亿,这不是“欺慢”是什么?你在心中盘算着“性价比”时,对逝者又何尝有一丝诚敬之意?

祭奠的本质原是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借以使生者获得心灵的慰藉。那么究竟怎样做才合宜?我以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段议论,很值得斟酌参考。他借宝玉之口,让人传话给因烧纸受到斥责的藕官说:“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

勿以“小说家言”而轻之,曹雪芹比咱们许多“现代人”都明白得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扒一扒清明烧纸陋俗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