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哥 发表于 2016-5-24 22:27:33

长乐青山村的古往今来(黄世鼎编纂)

长乐青山村的古往今来(黄世鼎编纂)序………………………………………………………………谱序折枝青山黄氏族谱后序……………………………………………黄见三重修青山黄氏世谱缘起………………………………………黄钟沣重修青山黄氏世谱序…………………………………………萨镇冰青山黄氏宗谱序………………………………………………杨时源远流长源远流长的长乐“青山黄”…………………………………黄世鼎青山发迹……………………………………黄世淦欧阳灼官点校青山永固……………………………………………黄明球黄孝感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概况……………………………………黄世淦人物述林(古、近代)清廉爱民黄瑀…………………………………………………黄世鼎理学大师黄榦…………………………………………………黄世鼎相关链接:宋史《黄榦传》……………元·脱脱修撰黄孝感黄世鼎点校朝散郎黄公墓志铭…………………………………………宋·朱熹朱熹为长乐“亲家”写传记……………………………………林锋奇文共欣赏——黄见三《红楼梦广义》……………………黄世鼎相关链接:《红楼梦广义》节录…………………………………清·青山山农海军总长黄钟瑛………………………………………黄世鼎鲁人船政精英——民国海军造船专家黄聚华…………黄信平黄信铿“大手笔”黄葆戉……………………………………………卢为峰相关链接:历代仕宦录…………………………………………………………人物述林(当代)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黄如论……………………摘自《文摘报》历经山海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黄世鼎水稻研究专家【系统屏蔽词】基金项目主持黄世贞(1942—)…黄世鼎 肖和黄宝仙艺术简历………………………………………………许怀中相关链接:醉心丹青善结仙缘——著名书画家黄宝仙先生…………郭之君国际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黄季焜…………………黄文诗文荟萃(古、近代)葱汤麦饭…………………………………………………………朱熹董奉高峰——诗赞……………………摘自《长乐县志》与《家谱》乐山祷雨…………………………………………………………黄瑀春雨二首…………………………………………………………黄榦竹林精舍…………………………………………………………黄榦待晦翁饮浮翠亭子用刘叔通韵…………………………………黄榦戒溺女歌…………………………………………………………黄榦相关链接:声泪俱下的控诉——黄榦《戒溺女歌》读后感……………黄世鼎同治庚午季春偕同人游灵峰寺时予将入都赴选匆匆一宿率成七律二首即以惜别…………………………………………………黄见三题牧豕图………………………………………………………黄葆戉自题跑乳图……………………………………………………黄葆戉戊午游石鼓同游诸子先登峰力则余不与……………………黄葆戉诗文荟萃(当代)为人处世感……………………………………………………黄如论青山黄氏赞……………………………………………………黄书海喜迎香港回归…………………………………………………黄书海登香港太平山…………………………………………………黄世鼎冰心仍在玉壶中………………………………………………黄世鼎题夕照亭………………………………………………………黄世鼎寄语黄河浪……………………………………………………黄世鼎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黄河浪故乡的榕树……………………………………………………黄河浪一团泥土………………………………………………………黄世鼎圣塔情怀………………………………………………………黄世鼎名胜古迹董奉山…………………………………………………摘自《古槐》江夏黄氏祠堂………………………摘自《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黄勉斋特祠…………………………摘自《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宋大儒黄榦陵园………………………………………………黄孝感青山贡果生态园龙眼风韵——游览青山贡果生态园…………………………黄世鼎青山龙眼赋……………………………………………………张善文 谱序折枝 青山黄氏族谱后序 从来修谱之道有三难焉。支分派别,采访难真,一也;世远年湮传闻难定,二也;识拘见陋,去取难精,三也。所赖仁人君子,留心宗族随地咨询,远不遗而近不略,斯可以光前而传后焉。吾家之居青山由来远矣。肇自五代,蟠腾于宋,当时名卿巨儒相继辈出。如御史公之清节、文肃公之理学,岂无手订信谱,以昭吾宗。自一迁于三山而谱系分,再迁于龙溪而谱系失,前明赠吏部叔和公(铜公之子也,讳春)修之而未成。 吏部皆山公(叔和公之子也,讳熙)续之而未梓。其后漳坂房讳公甫,字屏山者,致仕家居汇萃成帙。先青山,后漳坂,始允公,迄仕文公(瑄公派讳洛书)。世系之可考,盖犹赖有此矣!乃余小子读之,而不能无疑者焉。夫饮水者,必知其源,修谱者,必溯乎祖。溯青山所自出,自当以入闽者为始祖。溯黄氏所由分,则当以迁青山者为始祖。今古槐(即长邑古县乡)谱之修自讳允始,曰:“从其信也!”谱之所信者,必其有迁居时代可考也,必其有生卒年月可稽也。前观谱中所载,半皆想象酌略之辞,而迁居何代、生卒何年,且莫详其一二。且以百世不祧之祖,仅以后人之石甃铺道,推尊其功德,即准诸古人让善于亲之义。当不应,如是诬之也。或曰:此吏部皆山公之旧序,公所踵重修之,则又不然。夫当日,郑陈两序为皆山公之谱而作也。郑序略而陈序详,要皆以讳膺者为肇始,序之所述如是。则谱之所修,亦必如是。採其序而不用其谱,谱序两岐是尚足以传信乎?忆幼时常闻:先通奉公绪论吾家旧谱经檏公(宗孟字质卿、官龙溪县尉)带往龙溪。自宋以前,多不可考。今之族谱,系漳坂房所修,详于漳坂,略于青山。殊不可信,后有作者宜向龙溪房,详查以成信谱。是谱之有传于修修,必征其实,前人已有成议,并非余小子,自作聪明也!顾以屏山公,生际前明,去宋未远,当时尚多疑漏,矧事更两代,家业渐湮,千百年之后,统绪茫茫,实从谁证。惟有掩卷低徊,太息于我生之苦晚也!道光己酉季秋,族姪星枢,作吏山右,归行携一纸相示曰:此伊祖所抄存也!或云:从文肃公家谱抄来,固未可知耳。余阅之,始膺公入闽之始祖也。第三世为宾公,迁青山之始祖也。第九世为诏公迁三山之始祖也。至十世乃为徽公,迁居有时、生卒有年、婚葬有方。原原本本,较之漳坂谱,信而有征,谨珍藏之。官途仆仆携带行箧者十有五年。同治丙寅,自汴归里,读礼之下,拟将族谱续修。惟支派益繁,採搜匪易,计自应(乃古时之行第也)以下。及予之身,世甫九传,年仅三百之前,是以设修而中止者久之。今春,在珪成染店中,获睹其家藏旧谱,与星枢所抄示比相同。而本支事实尤详,盖万容叔祖(铜公大观房派下)所手订,吏部皆山公所留遗也。陈序所云讳膺者以下,则书其生卒婚葬出处之实,不敢遗也。其是谱之设欤,爰与漳坂谱,参互考订。末附以本支九世,遗者补之,误者正之,疑者阙之,似者详之。计共三十一世。异日各房支派,依此续入,永为吾家世谱。未始非敬祖敦族之助。云尔。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冬至后二日                           三十一世裔孙见三 识 重修青山黄氏世谱缘起     吾宗黄氏,为黄帝六世孙陆终之后,簪缨奕叶。著姓于河南江夏间唐乾宁初,中州板荡,我皇祖膺公,同兄敦公,辟地入闽。敦公隐梅溪凤栖山。膺公迁樵川仁泽乡。三传至宾公,知长乐县事乃家邑之青山村。七传讳诏公,徙郡城闽县东同庆寺侧。泊宋瑀公,为十一世孙生文肃榦公,绍朱考亭,纂修三礼,卒承道统,配享圣庆为正学儒宗,迄今千百余年。历传数十世,子孙散处,谱系分岐其不至数典忘祖也几希。夫朝宗之水,派衍昆仑,参天之木支出盘错,言有源与本也!源靡本系即以沣。六世祖德章公而论清·乾隆四年,迁会垣今欲知为?文肃公后系。属何派茫如也!再以上受生何祖?配娶何妣?庐墓何处?茫如也!观亲亲性也,其疏势也,势之所隔。远宗繁胄,相望为路,路之所极,卑薄生焉。呜呼!此岂人之性哉!谱之不作,昧源与本,有若是者,小子读生民之什,未尝不抚膺太息。寝馈以思,冥漠而求,冀得本源为无憾?阅三十馀稔幸得。文肃公旧谱于良安,盖良安亦由阳夏先世所遗存,复搜採而续辑者,遂同国翰、景森、葆戉、良迪、光鋆、聚华、忠谋、时和、忠樑诸族众评议重修,公推良安为世系总修纂,其余手续沣从诸族人后承委纂修。历十阅月,而绵蕞成。远支近派,靡不续之。其或淆错,靡不正焉。既正既续,而欲不瞿然喜,恍然悟其可得乎?盖不特,凡所发起者,知皆属榦公之嫡派,而沣六世祖以上之统系,更贯若珠联矣。况昭穆有序,未有不顿生亲爱之情者。路人乎?叔侄昆弟乎?惟恐之不联属也,此殆祖宗之灵爽式凭,不使家学渊源或至废坠至兹数百年后,佑启后人,而得其继续欤。抑又子孙重厥本源,至诚感诚,如接数百年前謦欬,并联素所隔膜者,若同聚一堂黄氏炽昌其在斯欤。复由十一人出资付梓,以毕世守,并使后之人,有所稽考, 有所赓续,斯谱之修,未始非溯本穷源之至意也。凡我子孙眷念乃祖,共笃懿亲,继继绳绳,勿忘木本水源,于万祀焉可。                               民国八年岁次己未长至日                        二十三世 裔孙钟沣质斋氏谨识 重修青山黄氏世谱序 昔,藏孙云,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此指孔子世家而言。外此,孰复克当然,兹不具论。夫所谓明德,即大学在明,明德之所谓也。人人所当明,即人人所克副,明乎此。存心养性,由义居仁。举天地阴阳之理,动静翕感之机,蕴之为元气,发之为精华,所以迟之数千年,而循良贤吏,道学真儒出焉。延之数百年,而孝子慈孙、名臣良将出焉。息之深,而达之亹,此岂非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之明证欤。余民国己未,衔命旋闽,话前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伯兄钟沣、茂才,同族人修纂谱帙,出《青山黄氏世谱》,请序于予。予与钟瑛本道义交,固属世好,义弗能辞。考黄氏世系,乃黄帝六世孙,陆终之后,世居河南江夏间,五代时,厥祖讳膺,随忠懿王辟地入闽,居邵武仁泽乡,积德累仁,其始基,更培植孔固矣。迨至三世宾公,为古田令,兼知长乐县事,遂侨居长乐青山村。迄宋讳瑀,为十一世孙,历知郡县,擢御史 洁己爱人。生文肃勉斋先生,从朱考亭游,志坚思苦,卒传道统,配祀圣庑,为一代大儒。且其知安庆也,不残于寇,不陷于水,民称“黄父”。其间贤学政绩,彪炳日星。即若余契钟瑛,恪动廉谨,孝友兼全,又复缔造艰难,恢复祖国,亦为世所仅觏。此非徒与清淑,灵气所钟,故代有钜人长德,生宗族色,作邦国光,是亦祖宗之德泽留贻,益以诵厥先芬。凡列祖之名言懿行,伟业丰功,深自濯摩而涵濡其德性,所以文德武功,而克绍前徽也。至谱本为其征信,阙以存疑,实而不诬,合各派之源流,序一本之昭穆勿使涣散,勿使混淆。亲亲长长所自生,睦姻任恤所由感,固为发起纂订之初心,亦为一定不易之主义。各序言之甚详,余不多赘,所钦仰者,黄氏受姓迄今四千余年,忠孝节义,代不乏人,尤得文肃公榦。为正学儒宗,本道德而著勋猷,继往开来,为世世子孙所效法。斯族固多其嫡派,正所谓本支百世,贻厥嘉猷,尚有典型以辅尔后嗣也。凡尔子孙,率乃祖攸行,勿遏佚前光,行见奕世载德,无忝前人。其人传,其谱传,其谱其人,将并传不朽矣。                               民国八年岁在己未孟冬                        海军部总长海军上将萨镇冰谨序 青山黄氏宗谱序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汇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源,千子万孙皆其胤也!今阅黄氏谱牒,自得姓之始,以迄于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绳无穷,孝子慈孙家藏珍秘。 拟诸天球河图,其实过矣。 岂非善述善继者,而能之乎!                            建炎四年 八月 初四 日龙图阁直学士 朝散大夫 提笔杭州洞霄宫龟山杨时拜撰 源 远 流 长 源远流长的长乐“青山黄”       黄,本是姬姓,黄帝的子孙颛顼的曾孙陆终,受封黄地,此后子孙以黄为姓。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黄国灭亡后,黄氏遗民迁往各地,一部分移入福建。黄守恭于唐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世富”,曾捐资兴建开元寺,其五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昌盛,遂成望族。江夏黄崛起湖北江夏,族祖黄膺同兄黄敦,由河南固始县随忠懿王辟地入闽、黄敦隐梅溪凤栖山,黄膺迁樵川仁泽乡,三传至黄宾,为长乐邑令,后定居长乐青山乡,长乐黄姓基本源于青山乡。“青山黄”尊黄膺为一世祖,黄宾为三世祖。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青山黄”传至二十四世。第十四代朱熹女婿黄榦,系宋代大学问家,为朱子学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名不经传的“青山黄”让教育家、哲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的王守仁刮目相看,亲自为“青山黄”编纂世次和学名,“青山黄”从二十五代起才有世次传递。世次共编六十四代,至今“青山黄”已衍四十一代(世次“恭”)。25代—64代世次如下:世次(25—64代):朝廷尚文德,万国景明良,忠信心常泰,严恭体益庄。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长,诚正修齐治,隆平世永昌。学名(25—64代):世守儒宗训,家传正学书,宏纲开瑞运,懋祉锡雄图。勤业前光大,通经丕绪孚,熙雍元会合,雅化绍唐虞。“青山黄”第十三代黄瑀(1106—1168),刻苦为学。宋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知永春县,任江西提点刑狱,后为监察御史,朝散郎。黄瑀刚直,清廉爱民。1155年知永春县干旱,他前往乐山为民众祷雨。“直上云封表,云间蔼洞天。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表现了他以民为本、恤民之心。其善政在闽南广为流传。这一代黄瑄,迁往长乐北乡。黄瑀有四个儿子(第十四代),从小受严格教育,都大有作为。长兄黄杲(1140—1179),字教卿,生有奇质,警悟过人,登绍兴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进士。仲兄黄东(1143—1200),字仁卿,质敏简默,学优早著,经业进士。三兄黄查,字明卿。黄榦系黄瑀最小的儿子,字直卿,号勉斋。淳熙二年(1175年),黄榦仲兄黄东官吉州,黄榦从行,向清江刘清之求学,刘清三把他转荐给朱熹。这一年黄榦冒雪到崇安五夫里,适逢朱熹外出,他寄居客栈,等到次年春朱熹回来。从此黄榦跟朱熹刻苦学习。朱熹对黄榦极为赏识。朱熹两个儿子虽担任小官职,均无意继续其父理学的传承,朱熹希望于黄榦,淳熙九年(1182年)将仲女朱兑许配黄榦为妻。黄榦相待于朱熹左右进二十年。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卜居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考亭,设书院讲学。黄榦在朱熹宅居附近买地盖屋,安顿家眷。黄榦“代即讲席”,担任部分教学。黄榦两个儿子定居建阳,传宗接代。黄榦生有四子(第十五代),黄辂、黄辅、黄輹、黄车己   。兄弟从小受外祖朱家及黄家影响,传承了朱、黄两家不以仕途为意以孝悌为先的独特家风。黄輹随表兄出游讲学,到连江敖江山下村(今马鼻地域),寄居陈公家,身染重病,幸蒙陈公之女陈姑细心照料。他们日久生情,在陈公撮合下,黄輹于陈家姑结为夫妻,生一子黄馨。黄榦的长子黄辂有八个儿子(第十六代),长子黄绂偕弟黄缮避元乱,回到故乡长乐,他俩隐居环境优美的阳夏(今首占镇鹏上村)。黄绂、黄缮兄弟在阳夏归隐,发枝生息,绂公其后分仁、义、礼、智四房;缮公其后分为五德堂,复居闽县。归隐鹏上的绂、缮兄弟把祝福黄榦尊为一世祖。元泰定三年(1326年)裔孙尧、官、定、安四房在绂、缮归隐宅地建贤祠,祀先贤儒祖朱熹。明弘治七年(1494年),裔孙孔森率族人重修。民国八年(1919年)重建,1922年落成,改贤祠为黄文肃公宗祠。鹏上村义房黄德章于乾隆四年(1739年)迁到茶亭巷口铺,繁衍生息,自成望族。黄膺三十六世孙、黄榦二十三世孙黄钟瑛,号建勋。中日甲午战争中,他英勇作战。在辛亥革命、促进南北议和方面,功不可没。1912年元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及海军总司令。黄葆戉(1880—1968年),字蔼农,别号青山农,定居上海,是我国“金石书画大师”。著作有《黄葆戉篆书百家姓》、《青山农隶书千字文》、《青山农书画集》等。黄绂的另一兄弟黄顺,为避元乱,定居广东化州。黄顺任广东化州学政,因宋元战乱,立籍州城之西上郭坡,衍成望族,黄顺尊为一世祖。此事《化州县志》有记载。黄膺第三十二代黄见三,世居长乐青山,咸丰癸丑(1853年)进士,历知河南杞县、汜水、内黄等县及郑州,升补瞧知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在河南为官任上,编选《红楼梦广义》,这评赞题咏《红楼梦》的诗集。他常到江田天池山、灵峰寺游玩,其摩崖石刻上的诗句至今仍在。告老还乡后,受长乐知县彭光藻聘请,纂修《长乐县志》 (黄世鼎) 青山发迹 一世入闽邵武县开基总系世传入闽始祖膺公,字世铭,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唐太宰迁宫之后,五季时,梁太祖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公与审知友善,遂偕兄敦公,于唐僖宗光启元年,随之入闽。侨居邵武军武即邵武县之元泽乡,距今郡城东北十五里,因世家焉,生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四月十九日,天资颖悟、学行俱优,而律赋自成一家,细行以矜志道宁而言道接,义方有训,子秘书,而赠秘书不牵拘于仕进之骄人,恢恢乎。天地同流之气象也。卒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九月初个日,享寿七十九岁。配妣杨氏耀卿,生唐大中四年庚午九月初一日,德性慈祥,持家有节,徽音裕后,子显其光,恩赠太夫人,卒唐天成二年丁亥七月十五日,享寿七十八岁,夫妇合葬鹿谿之原。生二子,曰茂材、曰茂哲。 二世   膺公长子茂材公,字天成,生唐乾符三年丙申二月十一日,赋性明敏,志向诗书,才裨治化解,纾不阻于纷结,身系经纶,器量自堪乎大用,唐天祐间任秘书丞,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少师。耿介自持,廉靖无求,每见羡于儒林熙熙然拜下风者众矣。卒周显德五年戊午五月十九日,享寿八十三岁,葬邵武军石岐原,配妣王氏祯卿,生唐乾符二年乙未七月初五日,德厚不扬、功勤不驰,恩赠夫人,卒后晋天福七年壬寅七月二十日,享寿六十八岁,生二子,曰宾、曰推。继妣刘氏雪娘,生唐乾符五年戊戌十月十三日。母仪端重,阃范优游,卒后晋开运元年甲辰九月十一日,享寿六十三岁,合葬九墩原,生二子,曰惬、曰鸣凰。膺公次子茂哲公,任承旨使,生二子,曰安居邵武,曰颇居胪峯。 三世茂材长子宾公,字观光,号同庆,生唐乾宁二年乙卯三月二十日。性无豁、才华卓越,厌速化以图功。惟学优而登仕,由太学生出身,后唐时任古田县令,守身廉谨,断事公平,善政美誉。著闻当时又兼知长乐县事,体悉民隐下情毕达,奇其风土淳厚,遂侨居青山下,离县十五里家焉。卒宋开宝七年甲戌三月十九日,享寿八十岁,葬于东山之阳,配妣阮氏纯坤,生唐乾宁四年丁巳六月十一日,性慈而德全,心仁而行洁,孝敬以尽,劝夫以学,于公莅官时,每勤勤然恐有伤于民,恩加于上下也如此况家庭乎。宋雍熙二年乙酉九月十三日,享寿八十九岁,葬公墓右。生二子,曰昶、曰颙。 四世宾公长子昶公,字启明,生后梁开平三年己巳四月二十一日。竒气疏节,慕古挽世人之趋考,德问业,倾盖至东南之士,不肆己以忤物,善诗文以育身。卒宋乾德三年乙丑十月初十日,享寿五十七岁,配妣伍氏坤娘,生后梁开平三年己巳四月二十五日,恪守贞顺之训,无亏闺阃之仪,玉德瑩然,诚女中之翘楚而克成乎内治者也。卒宋开宝八年乙亥十月十八日,享寿六十七岁,合葬先茔之傍。生二子,曰储、曰仁。 五世昶公长子储公,字大副,生后唐同光二年甲申十一月初九日。有辩论之智,有剖决之才。虽其耽嗜乎碁着,亦不失为风豪潇洒之人也。卒宋景德元年申辰十月二十五日,享寿八十一岁,葬父墓之侧。配妣熊氏金娘,生后唐同光二年甲申六月十七日,卒葬失考。生二子,曰达明、曰达礼。昶公次子仁公,字元夫,生后唐天成三年戌子正月初四日。识见超迈,学行纯全,轩翔磊落,志不在小挺流风以自拔,穷岁月以研经。宋初由荐举拜浙西提举,统驭有方,恪恭乃职,虽夷服亦知敬重,有司莫不击洁。卒开宝七年甲戌二月二十九日,得年四十七岁,葬祖山石岭,配妣余氏环娘,生后唐天成元年丙戌三月初十日,贞吉自持,幽闲可式。卒宋雍熙四年丁亥十二月十五日,享寿六十二岁,葬公墓傍。生一子,曰达德。 六世储公长子达明公,字文显,生后晋开运二年乙己四月十一日,卒宋雍熙元年甲申五月十七日,得年四十岁,葬失考,配妣郑氏银娘,生后汉乾祐元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卒宋景德三年丙午五月初六日,享寿五十九岁。生一子,曰拯。储公次子达礼公,字廷仪,生后汉乾祐元年戊申七月十一日。性孝质纯,乐善不倦,悯饥民则发粟赈之,遇贫丧则棺槨葬之。见一妇失豕,因夫辱哭,将赴水即输财以代偿之,周人之急多类此。卒宋天圣二年甲子十二月初七日,享寿七十七岁。配妣陈公亮公次女纯玉,生后晋开运三年丙午二月十九日,禀性仁慈,行己端详,孝奉翁姑,卒宋天圣二年甲子十月二十三日,享寿七十九岁,合葬九墩原。生二子,曰拱、曰才。仁公之子达德公,字一诚,生于晋开运二年乙己正月初十日。励志嗜学,博通经史,德行纯备,才名显著,为时辈所重。宋授乐安主簿,断事明允,考校精详,政善民安,有司异之。卒宋至道元年乙未七月十九日,享寿五十一岁,葬父墓前。配妣蔡氏如璋,生于晋开运三年丙午正月初九日,仪容整暇,治家勤谨。卒宋淳化五年甲午八月二十日,享寿四十九岁,葬石岭。生三子,曰捷、曰拙、曰扬。七世达德公长子捷公,字时勉,生于宋开宝元年戊辰十月十九日。质美力学,内和外庄。既考诗书六艺,尤善阴阳医卜,孝友播于家庭,仁让溢于邻郡。卒宋天圣五年丁卯六月二十一日,享寿六十岁。配妣蔡氏兴娘,禀性仁爱,行己端谨,孝奉翁姑恩周群下众皆贤之。生一子,曰克廉。达德公次子拙公,生宋开宝四年,辛未五月初三日,蚤卒。达德公三子杨公,讳显,生宋开宝八年乙亥五月二十九日。性好诗书,甘恬澹,胸次豁如,不事华靡,长于歌咏。卒宋明道二年癸酉五月十三日,享寿五十九岁。配妣张氏纯娘,生宋开宝七年甲戌七月十一日,性慈而孝顺,供职以肃雍垂范,卒宋天圣九年辛未三月初三日,享寿五十八岁,合葬高祖墓右。生三子,曰克俭、曰克勤、曰克家。 八世杨公长子克俭,生于宋淳化二年辛卯三月初三日,蚤卒。杨公次子克勤,生于宋淳化四年癸己九月十三日。天性明睿,秉心谨厚,学问充博,不谬于闻见之末,才华发达,直超于远到之天,翱翔泮水,驰声芹茆,桂林高折,乡族拟之,中年亲老辞冠,裳而恭行孝道,是盖以善养。而不欲以禄养也。卒宋治平二年乙己十月初一日,享寿七十三岁。配妣曹氏碧桃,生二子,曰论、曰谏。杨公三子克家,字丕承,生于宋至道二年丙申二月二十四日。天资纯笃,励志问学,识量过人。不幸早逝,卒宋景祐元年甲戌正月初三日,得年三十九岁。配妣闽邑林汝济公长女淳娘,生于宋至道元年乙未四月初九日,性严而弘毅,治家以勤俭,孝不衰于舅姑,敬无违于夫子。卒宋景祐元年甲戌四月初九日,得年四十岁,合葬西山之北。生三子,曰许、曰诏、曰传。 九世克家公长子许公,字廷进,生宋祥符五年壬子正月初七日。性直心良,志高行洁,节尚刚介,乐交贤士,依公义不亏素履投良剂以利人病。据大道以息人争,爱亲敬长,一出于知能之良,治家恤邻,不遗乎僮仆之爱。卒宋元丰元年戊午五月初五日,享寿六十七岁。配妣谢氏生卒葬所失考。克家公次子诏公,字廷宣,生于宋祥符七年甲寅十月初一日。先世居长乐县十一都廉风里青山下。早孤。母林氏亦早逝,倚舅氏林仁夫,徙居福州闽县城东,同庆寺之侧,遂为闽县人,好读书、善吟咏,明决果断,乡族仰之。卒宋至和二年乙未八月初六日,得享寿四十二岁。配妣林氏静娘,生于宋祥符五年壬子七月十一日,德性慈祥,持家勤俭,顺舅姑,以孝闻,相夫教子,以贤著。夫死恸哭踰节,遂成疾,仅十日遽卒,得年四十四岁,合葬于石岭祖墓右。生一子,曰徽。克家公三子信公,字中孚,生于宋祥符九年丙辰正月十九日。性质超常,天衷自牗,养学于缙绅之泮,蓄德于仁义之府,力学盖励乎无倦,立志不安于小就。配妣林氏,生卒葬俱失考。生一子,曰叔毖。 十世诏公之子徽公,字善夫,号元辅。生于宋天圣九年辛未十月初一日。性尚风概,每酒酣兴发輙赋诗歌,期待古人,胸次澹如藜杖幅巾,乘暇逍遥,访高人逸士,谈经论古,至或忘归。卒宋大观二年戊子十二月十九日,享寿七十八岁,葬城北枚岭之原。配妣任氏,早卒。继妣林氏祯卿,生宋天圣七年己巳五月初五日,性行端,谨勤妇功,家计小康,多出于综理所致。卒于宋崇宁三年甲申十月十一日,享寿七十六岁,葬城东,东山原。生三子,曰时、曰晞、曰昭。信公之子叔毖公,生于宋景祐二年乙亥三月十七日。禀性聪慧,操行高亢,风期旷达,隐居不仕。卒宋元祐八年癸酉九月初二日,享寿五十九岁,葬城东桑谿之原。配妣王氏贞娘,生卒失考。生一子,曰先觉。 十 一 世徽公长子时公,字惟中,号梅轩。生于宋皇祐五年癸巳十月初一日。禀性刚介,工于诗律,赏自咏云,赋罢梅轩读罢经,一襟清湛玉壶水,恰当万籁无声候,笑抱梧桐弄月明。餘作多类此。卒宋宣和七年乙巳十月十六日,享寿七十三岁,葬城东,东山原。配妣王氏庄娘,生宋至和元年甲午七月初七日。性慧巧善针刺粗通孝经论语大义。尤善琴奕人称一双两好云。卒宣和五年癸卯三月初三日,享寿七十岁,衬葬公墓侧。生二子,曰继修,九岁屹如成人,不幸早夭,曰南仲一女妙玉,适迪功郎方汝弼。徽公次子晞公,字惟旭,号日升。生于宋嘉祐元年丙申四月初五日。性尚慷慨,善属诗文,有恒产而有恒心,已不肆,而物不忤。卒宋政和四年甲午七月二十三日,享寿五十九岁,葬处失考。配妣谢氏,生一子,曰南荣兼祧承胞叔昭公为嗣。徽公三子昭公,字惟明,号恪谿。生于宋嘉祐三年戊戌正月初七日。志尚旷达,不屑仕进,处己清简,而好施,与优游山水,尤工吟咏,与同邑二都阳夏沙堤人陈烈世称海滨先生,详邑志,为友酬,和以诗,因筑室于江山寺在阳夏村之侧,家焉烈赠以诗云: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问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凰,树绕瀛洲翠似苔。绍兴四年,公所铺石道,由青山及陈坑岭在阳夏沙堤村之后,以通阳夏,便于往来,石刻俱在,至今利之。邑志列乡行传。卒宋绍兴九年己未正月十四日,享寿八十二岁,葬阳夏村后澎岭。配妣陈氏三娘,生于宋嘉祐五年庚子三月十六日,克全妇道,持家有方。卒宋宣和元年己亥正月十五日,享寿六十岁,葬董奉山麓。祧子曰南荣。叔毖公之子,先觉公,字文明。生于宋熙宁六年癸丑七月十五日。醇然心性之仁厚,屹然里开之耆英,不徇情而逞私便,遇公事而立剖断,不趋习于炎凉之态,而尽力于人事之修。卒宋绍兴五年乙卯八月三十日,享寿六十三岁。配妣李氏善。生卒失考,合葬城东桑谿之原。生二子,曰俊卿、曰雅卿。 十 二 世时公之子南仲公,字宗衡。生于宋熙宁七年甲寅三月初五日。天资敏捷,九岁能文,七试礼部不遇,退居青山,不复有仕进之怀,结屋数椽,于宅东隙地,栽花种竹,抱书史而适志,徜徉于其间。虽金石丝竹之音,姬媵环珥之饰,车马旌旗之列,五鼎方丈之食,不足易其乐也。卒宋建炎四年庚戍四月十一日,享寿五十七岁,以子瑀贵,恩赠朝奉郎,配妣隐士陈良能公次女禄娘,生于宋熙宁九年丙辰三月初三日,性柔而妇德兼全,心慈而妇功不簪,卒宋绍兴二十年庚午正月十五日,享寿七十五岁,合葬城北长箕山,恩赠太安人。生三子,曰瑀、曰璋、曰琇。晞公之子南荣公,字宗耀。兼祧胞叔昭公为嗣。生于宋元祐八年癸酉五月初五日。性简默端重,诚慤质朴有古人之风概。卒宋绍兴二十五年乙亥正月十六日,享寿六十三岁。配妣柳氏青娘,生于宋崇宁五年丙戍三月十五日。慈惠温柔,敬恭和顺。卒宋绍兴三十二年壬午七月十四日,享寿五十七岁,合葬董奉山之麓。生五子,曰琼、曰王咢    、曰珏、曰瑄、曰王丙出继承昭公为嗣孙。先觉公长子俊卿公,字德章。生于宋宣和元年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幼翘秀,既长笃志向学,经明行修,隐居不仕。卒宋淳熙五年戊戌十一月二十日,享寿六十岁。配妣高氏,生卒葬处失考。生一子,曰凯。先觉公次子雅卿公,字德质。生于宋宣和三年辛丑五月二十二日。卒宋淳熙十六年己酉七月初一日,享寿六十九岁。配妣陈氏淑德,生于宋绍兴元年辛亥正月初一日。卒宋淳熙十五年戊申三月十七日,享寿五十八岁,合葬城东桑谿之原。生一子,曰先凡。 十 三 世南荣公长子琼公,字德润,返居长乐县十一都青山下。生于宋绍兴四年甲寅八月初一日寅时。性忠厚,尚道义,乐善不倦,以贤良荐授修武郎。卒宋嘉定十二年己卯十月二十九日卯时,享寿八十六岁。配妣陈氏,生于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六月十二日寅时,善治家,守妇道,训子成名,恩赠太孺人。卒宋绍定六年癸巳享寿八十岁,合葬董奉山麓恪谿妣墓右。生二子,曰朴、曰棫。南荣公次子王咢公,字德瑶。徙居长乐县十四都洞湖乡,配妣(某)氏,生卒失考,葬董奉山麓恪谿妣墓左。生三子曰宗颜、曰宗甫、曰宗海,皈依佛氏为僧。南荣公三子珏公,字德良,迁居湖广襄阳府。南荣公四子瑄公,字德恭,返居长乐十一都青山下。配妣(某)氏,生卒失考,葬董奉山麓恪谿妣墓前案山,土名梁墓头。生三子,曰衡、曰砺、曰应。南荣公五子王丙公,字德光。徙居长乐县良田里漳沙即今十九都漳坂乡,出继承昭公为嗣孙。配妣沈刘氏,咸有一德,为人端方慷慨,有远志,开基创业,迄今世守,享寿七十五岁。卒,与妣合葬本里南山之阳。生二子,曰照显、曰晴正。俊卿公之子凯公,字舜举居。闽县城东同庆寺之侧,事迹详勉斋公撰墓志铭中。生宋乾道五年己丑二月二十日。性敏慧,威仪重厚,言论笃实,独能以勤俭大其家,苦学守礼法,教子南京宗尹,皆雅饬,为良子弟,南京以弱冠预乡贡宗尹亦继入大学,一门之盛,几莫比伦。卒宋嘉定十三年庚辰十月丁丑日,享寿五十二岁,葬桑溪艮山之原。配妣何氏,早卒。继妣陈氏,生卒葬俱失考,生三子,曰南京、曰宗尹、曰宗传。雅卿公之子先凡 公,居闽县城东同庆寺之侧,生卒葬处失考。 十 四 世琼公长子朴公,讳用宾,字质卿一,字宗孟。宋绍定二年己丑登黄朴榜进士,任漳州龙溪县尉。因家焉,生一子,曰祐。琼公次子棫公,字良卿,一字宗振。生于宋淳熙十一年甲辰九月初九日。禀性纯谨,笃好礼义,荐举宣教郎,赠朝奉郎。卒宋淳祐六年丙午三月初二日寅时,享寿六十三岁。配妣林氏,封安人,生宋绍熙五年甲寅正月二十六日子时,资性淑慎,容德堪称。卒宋嘉定十七年甲申闰八月初八日亥时,得年三十一岁,葬董奉山之阳。生一子,曰祺。王咢公长子宗颜,配妣(某)氏,生三子,曰举、曰兴、曰誉。王咢公次子宗甫公,讳用端,生仁孝,勤稼穑。配妣郑氏,居洞湖。卒葬是处杜母岭之东。生一子,曰轺。瑄公长子衡公,配妣(某)氏,生三子,曰震、曰霖、曰霂。瑄公次子礪公,字宗悦,配妣(某)氏,生二子,曰七,曰淳夫。瑄公三子应公,字用公,配妣(某)氏,生二子,曰雩、曰实。王丙公长子照显公,字耀卿。性质朴茂,能因开创而张大之,为守成令子,卒葬漳沙南山之阳,配妣周氏,生二子,曰禄卿,曰衍福。王丙公次子晴正公,字明卿。魁梧奇伟,继志守成,有光先业。享寿七十岁,卒合葬兄墓。配妣林氏生二子,曰继实、曰继祖。凯公长子南京公,字宗大,生于宋淳熙十三年丙午正月初七日。凯公次子宗尹公,生于宋淳熙十五年戊申七月十五日。凯公三子宗传公,生于宋绍熙三年壬子十月二十日。 十 五 世棫公之子祺公,字祥夫。生于宋嘉定十五年壬午七月二十三日午时元初,以人材荐授朝奉郎。卒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十二月十七日戍时。享寿七十一岁,葬长乐县四都芹山,即今岱边龟山之阳,详邑志。配妣邱安人,生二子。曰浩止、曰演。庶妣朱孺人,生一子,曰瑗。宗颜公长子举公,字畴夫,配妣(某)氏。生二子,曰埜、曰懋止。宗颜公次子誉公,字声夫,配妣(某)氏。生四子,曰烨、曰铎、曰淼、曰守道。宗甫公之子轺公,配妣林氏,附葬父墓。生三子,曰乔柏、曰乔桂、曰乔柱。衡公长子震公,字仰夫,配妣(某)氏。生二子,曰仕荣,出继承王咢公派淼公为嗣、曰仕焕。衡公次子霖公,字润夫,配妣(某)氏。生三子,曰仕炤止、曰仕炜、曰仕灿。应公长子雩公,字咏夫,配妣(某)氏。生三子,曰锡翁、曰铜翁、曰钧翁。照显公长子禄卿,字世秩。善居积,赀产甲里中,入粟之多,至红陈不可食,壅于竹树中,享寿七十六岁,卒葬本邑龟山。配妣林氏,生二子,曰慈、曰惠。照显公次子衍福公,字世享。规恢弘大,析居本处埔头,创立赀产,伯仲相埓,至今抚其成业,享寿八十岁,卒葬本邑龟山。配妣陈氏。生二子,曰忠、曰惪。晴正公之长子继实公,字世弘。为人鲠直,不假人声色,享寿六十二岁。卒葬本处西山。配妣吴氏,生三子,曰聪、曰隐、曰沁。晴正公之次子继祖公,字世可,笃于行义,不苟取与。享寿六十八岁,卒葬本处西山。配妣陈氏。生二子,曰慧、曰志。 十 六 世    祺公次子演公,字友易。嫡邱氏出居青山外厝房,寿四十八岁。配妣郑氏,生四子,曰善、曰秀、曰庄、曰从。祺公三子瑗公,字友玉,庶朱氏出居青山裡厝房。生元至元十九年壬午十二月初一日戌时,卒元至顺元年庚午正月初五日子时,得年四十九岁。配妣张氏,生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十二月初三日寅时。卒元元统元年癸酉八月十五日子时,享寿五十五岁,合葬本处三角林。生二子,曰贤、曰远。轺公长子乔柏公,居洞湖上仓房。配妣林氏。生一子,曰玉。轺公次子乔桂公,字至德,居洞湖中仓房。卒葬本处杜母岭之东,配妣陈氏。生一子,曰安。轺公三子乔柱公,居洞湖下仓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宜。雩公长子锡翁公,字友大,居青山四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通。雩公次子铜翁公,字友万,居青山四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德一。雩公三子钧翁公,字友仁,居青山四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仕达、曰仕廷。禄卿公长子慈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道、曰遂、曰通。禄卿公次子惠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逸、曰周。衍福公长子忠公,字国许,居漳沙东房,享寿六十五岁。配妣陈氏以胞弟惪公次子为嗣男,曰悯。衍福公次子惪公,字国传,居漳沙西房,享寿六十三岁。配妣周氏,合葬本处西山之阳。生四子,曰憎、曰悯出继承胞伯忠公嗣、曰愉、曰忻。继祖公长子慧公,字德渊。徙居古槐房,为人正直忠厚,时邑令韩公起宗,贤而交之,贺其得男,有诗云:灵椿未老桂枝开,门第辉煌自勉斋,莫坠箕裘遵祖训,芳名千古不沉埋。即此可想见为人矣。配妣魏氏合葬大墓山。生一子,曰安时。继祖公次子志公,迁连江。 十 七 世    演公长子善公,乳名阿扬,居青山外厝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复、曰后、曰徊。演公次子秀公,乳名阿挺,居青山外厝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衡、曰徽。演公三子庄公,乳名阿搏,居青山外厝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景。演公四子从公,乳名阿择,居青山外厝房,赘青山本乡前陵家,享寿八十二岁。生二子,曰环、曰理。瑗公长子贤公,字建中,居青山裡厝房,寿四十岁。配妣陈氏。瑗公次子远公,字宏中,居青山裡厝房,配妣张氏,继妣陈氏。生三子,曰溥、曰汶、曰淮。乔柏公次子玉公,居洞湖上仓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元。乔桂公三子安公,居洞湖中仓房。配妣俞氏。生一子,曰绽。乔柱公之子宜公,居洞湖下仓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祁、曰祀、曰祖。锡翁公子通公,字德介,居青山四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登。铜翁公子德一公,居青山四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保。钧翁公次子仕廷公,字德瑞。居青山四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元益、曰元奎。慈公长子道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泰。慈公次子遂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琚。慈公三子通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羲、曰某。惠公长子逸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复。惠公次子周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震、曰蒙、曰节,皈依佛氏为僧。忠公嗣子悯公,字汝贤,居漳沙东房。孝友天植,为胞伯忠公嗣子,得其懽心,惜寿不及五旬,而卒。配妣林氏。生一子,曰宁。惪公长子憎公,居漳沙西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亭、曰豪。惪公三子愉公,居漳沙西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淇止、曰池止、曰汉。惪公四子忻公,居漳沙西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膏。慧公之子安时公,居古槐房,火葬盘占山。配妣林氏,卒葬五都屏风山。生一子,曰达。 十 八 世善公长子复公,字仲礼,居青山外厝房。配妣(某)氏。生四子,曰用、曰凉(皈依佛教为僧)、曰为僧、曰章。善公三子徊公,字仲举。配妣(某)氏。生二子,曰保止、曰永。从公次子理公,字仲吉。享寿七十二岁。配妣林氏。生二子,曰彬、曰穆。远公长子溥公,字仲渊,居青山裡厝房。配妣林氏,葬本处四墓山。生二子,曰铁、曰铅。远公次子汶公,字仲旸。生于元顺帝至元五年己卯四月十六日,卒明洪武三十年丁丑七月初七日,享寿五十九岁。以子铜贵,赠奉训大夫,葬本处院塘头。配妣林氏,生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十一月二十日,卒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五月二十六日,得年二十九岁。生二子,曰铜、曰锡。继妣陈氏生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一日,卒明洪武二十八年己亥四月十七日丑时,享寿四十六岁,俱赠宜人。玉公之子元公,居洞湖上仓房,配妣(某)氏乏胤以岱滨林氏子承其嗣。安公之子绽公,居洞湖中仓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德。宜公长子礽公,居洞湖下仓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发。宜公次子祀公,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其后未详。宜公三子祖公,配妣(某)氏。生一子,曰详后未详。仕廷公长子元益公,字仲志,配妣(某)氏。生一子,曰臨。仕廷公次子元奎公,字仲明,配妣(某)氏。生二子,曰矜、曰庆止。道公之子泰公,字伯舒,居漳沙房创立祖业,敦仁好义,忠厚长世,积书以遗子孙,享寿八十七岁卒。配妣(某)氏。生四子,曰和、曰睦、曰足、曰贵。遂公之子琚公,配妣(某)氏。生一子,曰迟。通公长子羲公,配妣(某)氏。生三子,曰阐、曰闵、曰阑。逸公之子复公,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德。周公长子震公,配妣(某)氏。生二子,曰名生、曰昌生。周公次子蒙公,配妣(某)氏。生二子,曰愿、曰厚。悯公之子宁公,字伯武,居漳沙东房,阔达大度,广于经营,自悯公早逝能以勤俭世其业,享寿七十二岁。配妣林氏生二子,曰文澣、曰文瀚。憎公长子亭公,居漳沙西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瓒。憎公次子豪公,明洪武六年抽军从戎。配妣(某)氏。生四子,曰瑗止、曰珪、曰瑢、曰琛。愉公三子汉公,配妣(某)氏。生一子,曰岩。忻公之子膏公,字伯明。克恢祖业,勤俭维谨,时人称为长者。享寿六十五岁,配妣(某)氏。生二子,曰环、曰瑛。安时公之子也达公,字仲通。居古槐房。配妣林氏,继妣潘氏、王氏合葬五都屏风山母林墓左。生一子,曰高。 十 九 世复公四子章公,字孔焕,居青山外厝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庚、曰寅。徊公次子永公,字孔长。享寿六十四岁,葬董奉山。配妣倪氏。生三子,曰侃、曰韶、曰晚。理公长子彬公,字孔文。享寿七十六岁。配妣(某)氏。生二子,曰狷、曰猛。溥公长子铁公,字孔阜,居青山裡厝房,寿四十六岁。配妣郑氏。生一子,曰宸。溥公次子铅公,字孔华,明洪武间邑学生员,以诬控知县王遵道之非,因而获罪,永乐元年,始复为生员,寿三十四岁。配妣魏氏。生一子,曰完。汶公长子铜公,字孔铸。生于元至正十六年丙申十一月二十日卯时。英勇明决,里有福安寺僧,恃富嚚讼,为虐于乡,公年十三能以计除之,中洪武庚午举人第三十三名,明年下第,列入国子监,寻选入内府写诰。洪武二十五年,授广西都司经历,连丁内外艰,建文元年,广西佥事,周南荐差,人材起复,建文二年,陞河南光州知州,会靖难师起密诏戒诸将勿杀皇叔,父公愤且泣曰:“恶有不杀,而可以禁攻寝兵者乎。吾当奋死为之,违旨灭族,非所计也。”及舟战,亲持矛,入燕王舟,不中而蹶,复陆战,以不善马,被获长笑而死,时建文四年壬午六月十八日丑时,卒于光州,寿四十七岁。葬本乡福安寺东。事迹详邑誌忠义传。配妣氏。赠宜人,生一子,曰春。汶公次子锡公,字孔圭。享寿七十九岁,卒葬董奉山。配妣张氏。生二子,曰容、曰实。继妣郑氏,生一子,曰宽。绽公之子德公,居洞湖中仓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珪。礽公之子发公,居洞湖下仓房。配妣程氏。生一子,曰茂。元益公之子臨公,字孔时,居青山四房。配妣陈氏。生一子,曰安。元奎公长子矜公,字孔亮,享寿六十八岁。配妣张氏。生二子,曰和、曰哲止。泰公长子和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宁、曰安。泰公四子贵公。配妣(某)氏。生一子,曰晏。宁公次子文瀚公,字子华,居漳沙东房,履仁蹈义,表正乡闾日以诗书课子,享寿五十七岁,卒葬西山。配妣李氏。生二子,曰贡、曰赏。膏公次子瑛公,居漳沙西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贺、曰贞、曰某。达公之子高公,字季明,居古槐房幼年失怙,奉母至孝,读书能文。宪司召从事,弗就,明永乐间为父母作坟屏风山。开圹八尺余,得旧棺,众欲弃之。公曰:彼埋其父母,犹吾今日事也,弃之何忍?乃砌以砖石复封之。其仁心如此。享年四十八岁,卒于金台,火葬本处大墓山。以子文政贵,追赠文林郎。配妣本里林氏、继妣沙堤林氏,德性专静,事姑训子,两得其道。享寿八十三岁,葬大墓山,俱赠太孺人。生四子,曰文启、曰文政、曰文敬、曰文牧。 二 十 世永公长子侃公,字叔直。居青山外厝房,得寿二十六岁,葬董奉山。配妣高氏。生一子,曰隐。永公次子韶公,字叔美。配妣陈氏。生二子,曰鄢、曰丙。明宣德年间生下地而母死,血中抱养。本邑十四都海路陈家生三子,曰禧、曰祀、曰礽,今为陈姓矣。永公三子晚公,字叔成。配妣郑氏。生三子,曰陵、曰陞、曰隆。彬公长子狷公,字叔节。配妣林氏。生二子,曰昶、曰脉。彬公次子猛公,字叔宽。配妣刘氏。生三子,曰泳、曰田、曰枢。铁公之子宸公,字叔京。居青山裡厝房。配妣林氏,葬四墓山。生三子,曰濯、曰洵、曰泽。铅公之子完公,字叔周,出赘本邑十三都庵前陈家。卒寿五十一岁。生二子,曰汰、曰洞。铜公之子春公,字叔和。生明洪武十二年己未(某)月(某)日,初以弱冠,自往光州获父铜公遗骸回葬,里有巨湖,潦多上浸,公无田,而代鸣之官,为立新湖闸家之门前,有寺路射肩不利人丁,公捐赀易之。又砌园以蔽之,晚年自营寿坟,于护界后山,缵创族谱。以昭吾宗,后以子熙贵,赠承德郎。卒明景泰六年乙亥(某)月(某)日,享寿七十七岁。配妣李氏,生二子,曰元、曰至。继妣陈氏,俱封安人。生一子,曰熙。锡公长子容公,字叔度。明永乐元年,入县学生员。宣德八年,以岁贡,不乐仕进,居家以书为教。享寿七十五岁,卒葬本处崩岭墓。配妣王氏。生三子,曰泮、曰淳、曰溱。锡公次子实公,字叔质。配妣郑氏,卒葬本处崩岭墓。生三子,曰濬、曰淑、曰得禄。锡公三子宽公,字叔仁。配妣高氏。生五子,曰渤、曰浩、曰澄、曰洪、曰江。德公之子珪公,居洞湖中仓房。配妣(某)氏。生一子,曰轩。发公之子茂公,居洞湖下仓房。配妣(某)氏。生二子,曰玑、曰璿。臨公之子安公,字叔恭,居青山四房,享寿七十九岁。配妣林氏。生一子,曰铣。矜公长子和公,字叔厚。配妣陈氏。生一子,曰惠 。和公次子安公,字以仁,居漳沙房县学生员。享寿六十一岁。配妣(某)氏。生三子,曰濓、曰淳、曰潜。贵公之子晏公,居漳沙房。配妣(某)氏。生三子,曰汓、曰渭、曰氵斋            。文瀚公次子赏公,配妣(某)氏。生二子,曰果、曰(某)   。瑛公长子贺公,字以礼,居漳沙西房,享寿七十二岁。配妣高氏,合葬本处陇隔山。生二子,曰昇、曰昻。瑛公次子贞公,配妣(某)氏。生二子,曰昆、曰旭。                                           (黄世淦欧阳灼官 点校) 青 山 永 固 一、青山由来    雄踞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绵亘千里,结气于闽北,而形成了秀甲东南的武夷胜景。地势蜿蜒起伏,闽江水绕其间,向东南延伸,由邵武、建阳、建瓯、南平,越过鹫峰山——戴云山脉,经古田、闽侯驻于福州长乐海滨,在闽江三角洲的福州平原上,矗立起三座名山“一旗二鼓三董奉”,培育着福州地区的山川地貌。    坐落于长乐的董奉山,是长乐风水所在,为长乐市的主脉山峰。汉朝神医董奉曾在此山中炼丹济世、修真得道,董奉山固之得名。相传董奉常裸身而出,人见之必得福,又名“福山”。董奉山虽无怪石嶙峋,却有三台擦汗,地肥土沃,气候宜人,古有杏林成片,今则翠柏苍松,奇花异草飘香气,瓜果山茶尽入时,草木茂盛、四季常青,固有“青山”之美名。    山之下村庄星罗棋布,唯膺公之孙讳宾公,知长乐县事时,识其风土醇厚,高瞻远瞩,择地侨居“青山下”,得地利之先,后代发展极盛,远播闽省、广东及南海内外,形成著名“青山派”望族。   二、青山衍派    福建黄氏主要有五大派系,守恭公紫云派、莆田岸公派、峭公和平派、敦公虎丘派和膺公青山派,还有宁德的鞠公派和春公派,构成了福建江夏黄氏的主流,总人数仅次于林氏和陈氏,居第三。    青山派的入闽始祖是膺公,五季时,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生二子,茂材、茂哲。    茂材公官拜秘书丞,生四子,宾、推、惬、鸣凤。宾公官为古田县令兼知长乐县事,喜董奉高峰灵气,爱海滨鱼米之乡,择地青山下以局。宾公为官刚肠正色,奉法无私,恭敬以仁,明察以断,体悉民隐,下情必达,甚慰上意。宾公不但忠君爱民,而且孝悌可嘉,迎致仕之父茂材公居住青山下家中,亲奉饮食起居,以表孝敬之道,邀弟推等同堂居住,尽享天伦之乐。共尊茂材公为青山开基祖,此后其孙弟侄,相继由邵武乔迁长乐,有的居青山老宅,有的迁芳桂炉峰,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家族昌盛,人才辈出。有的以所任官职称房,分居各地。宾公长子讳昶公之后,瑀公为监察御史,称监察房,后分布于长乐、福州、连江、建阳、建瓯和广东的潮汕、化州等地,宾公次子讳颙公之后,棆公赠少师,称少师房,分衍古田、罗源、连江和浙江温州等处,推公之后,伯思公官秘书郎,称秘书房,主要分衍于闽北、江西和浙江金华等地,潜善公拜左右仆射,称仆射房,官高族盛,广布闽粤各地。鸣凤公后裔有的分迁于漳州,儒学家声出贤才,彦臣公及五子願、頖、颖、硕、预同登进士,父子少师,皆有声称。茂哲公之次子颇公迁居炉峰,官拜泉州刺史,其玄孙讳程,北宋天圣五年进士,官太子中舍,为黄氏入粤第一人,后裔广布于粤东各地。上述各房,官多人重,总称为“青山派”黄氏,芳名永固,屡世垂馨,堪与闽省各派黄氏相媲美。三、青山毓秀“青山毓秀”,不仅指青山下的风光景貌,更重要的是青山派黄氏人文的象征。翻开青山历史,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膺公有渊博的学问,五经课子,人人皆业进士为官。秘书丞茂材公、名县令宾公,书香门第世代相传。宋有勉斋先生继承朱子学道统文化,创办书院,教书育人。他曾一度随朱子在长乐讲学,尝回老家开馆办学,弟子云集,朱子书“竹林精舍”匾额置于馆内(朱子墨宝如今尚存我家谱中)。勉斋公不但大量地培育了治国良才和理学派四大学宗,而且使青山派黄氏后裔接受了理学的熏陶和培育,茁壮成长,人才辈出。在近期重修的“江夏黄氏祠堂”内,悬挂着一百多面“进士”以上官员的牌匾中,有状元、榜眼、探花,有太师、丞相、尚书、御史和贤人,更有几副柱联可以反映出先祖的光辉和荣耀。有如论宗贤撰句并书的对联曰:          青山毓秀,出文武两状元榜眼探花百进士。          董奉钟灵,封左右双丞相尚书御史二贤人。有赞宾公的联句曰:          任知长乐为群黎父母,          宅卜青山衍百代儿孙。有赞黄瑀、黄榦父子大德大贤的联句曰:          海内大儒臣,青史文章昭日月,          绍兴名进士,乌台气节凛冰霜。还有“祖作忠臣孙作孝,父为廉史子为儒。”“葱汤麦饭风长绍,理学正宗志益坚”等对联为黄瑀、黄榦父子,黄铜、黄熙祖孙歌功颂德,表现了青山派黄氏子孙的高尚典范。在诸多显耀的牌匾中有两匾值得骄傲,一是如今保存完好,重新挂上大堂的蒋中正题赠给黄钟瑛的金匾“砥柱中流”,上阕“黄赞侯海军上将总司令”,落款“蒋中正书”,这件珍贵文物,增添了祠堂的光彩。另一面是清康熙皇帝御笔赐给勉斋公的匾额“道统斯托”以重师表。这两面牌匾并排挂在中堂上与诸多牌匾交相辉映,给青山派黄氏家族带来何等的荣耀!四、青山古迹“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是青山下的顺口溜。它的名胜古迹,一派在“董奉高峰”,另一派在“宋儒梓里”。董奉山,又名“福山”。明朝郡人林鸿诗曰:“吾尝慕康乐,爱入名山游。名山不易得,何必谈瀛洲。董奉高峨峨,仙子局上头。白鹤去不还,黄茅翳丹邱。下接渤海流,上接白云浮。阴壁耀海日,寒枝挂猕猴。幽寻岂不远,逸兴随去留。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夏秋。”青山有十景,董奉占其七。第一,“三台插汉”。董奉山有三座主峰形如笔架,高入云霄。第二,“龙井通潮”。天龙井在右峰顶上,深仅三尺,不溢不涸,每岁旱,祈雨总应,是龙潭旧迹。三曰“鬼洞钟灵”,在中峰向东处。四曰“仙人留迹”,在中峰后面西向路中。五曰“豹岩俯海”,雄踞右峰之巅,俯看浩然大海。六曰“建林飞瀑”,在建林寺上方,一泻千丈。七曰“魁石凌云”,在左峰之上,预示官运亨通。得天然而不易,万古长存,风光依旧。宋儒梓里一派三景,重在人文古建。有曰“七星临乡”,五个星岩位居燕山之上,古松环绕。两个星坛聚于祠内神龛中,预兆后代必出贵人。有曰“竹林讲席”,勉斋公开馆讲学之所。朱子亲书“竹林精舍”匾置于馆内,弟子如云,兴盛于时。朱子还在壁上书“福”字,开“紫阳门”,点“紫阳井”,留福气于青山。有一次朱子到榦家,适榦外出。因山高市远,其女以葱汤麦饭,招待父亲,面带愧色。朱子即口占一首诗曰“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安慰女儿。不料此诗却成了黄氏子孙的勤俭家风。有曰“三元桥”,始建于宋治平四年,至今近千年,用巨大长石铺就,它是长乐古道,遗迹尚存,是青山黄氏三元及第的历史见证。胜景依然在,风光又更新。五、今日青山青山下背靠高山,面临大海,山光秀丽,风土纯厚,是青山派黄氏的发祥地。今日青山欣逢盛世,飞跃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姿态屹立在长乐海滨。(一)青山龙眼,扬名华夏。“龙眼”又称桂圆,古代名医李时珍名著《本草纲目》记载:“多吃龙眼益智”。当代营养学家分析,龙眼含特殊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它营养丰富,任何果品都比不得,在中国称果中之王。青山龙眼培植于宋代,历史悠久,果质极佳。当时青山宗祠后面有数颗大石岩,其中一岩裂开,长出一颗龙眼树,生出果品,此果核红且小,味甜如蜜,村人都称它为“坛夹龙眼”。由于它果质特优,果名远播,市上流行。皇上得知,品尝满意,列为贡品。尤其明清两代皇帝更需要进贡,青山龙眼就此享有盛誉。青山龙眼,得青山水土之灵气,质量冠全省,列长乐市志珍品排行。它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土改时的老树三千多颗,发展至今日,栽培面积达千亩以上,种植六万多棵年轻果树。品种不断改良,不断发展。“青山0号”、“青山1号”、“青山柴螺”和“青山红核仔”列为省级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其中“青山0号”特别优势。它果大,20粒达一斤,肉厚核小皮薄,可吃率达70%以上,糖分达25%,味甜且香,肉嫩而脆,可称龙眼之王,每年省市电视台采访报道,令人羡慕,真是值得一尝,以饱口福。(二)长乐开石业,青山第一家。长乐市在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蒸蒸向上,飞跃发展,石材工业也不例外。长乐市古槐镇石材工业是全市的佼佼者,矿山集中在本镇的北湖、福利和坊兜。石材以“六五四”产品得天独厚。石材厂有北湖村、福利村十多家,但青山石材位居第一家。青山有四大石材企业,首先是以黄如论宗亲在青山祖家创建的“金源石材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三家,用几千万投资,以全新的厂房、现代的设备和先进技术雄踞在青山下,率先进入长乐市石材行业前茅,为青山派黄氏争光,为建设家乡和祖国贡献力量。青山村党支部书记、金源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雄秋,年轻有为,埋头苦干。几年来,该公司大有发展,以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上乘的产品质量,畅销国内及远销日本、美国与西欧等国际市场。还有三家是黄振勇兄弟、黄进仕兄弟和黄文奇后起之秀。他们在石材工业上成绩卓著、收益可佳,把青山石材工业推向高潮。(三)生产发展、村貌更新。在中国【系统屏蔽词】的领导下,青山下的村貌起了特大的变化。首先户数从解放初的二百多户增到七百多户,现有人口三千多人,人口素质也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有五十多人,在党、政、军高层任职的人数不断增加。工商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港澳特区。爱国华侨和台湾同胞纷纷还乡寻根访祖,共建家园。青山村有率先修建的全村水泥路,有引自董奉山甘泉的自来水,有新盖的小学教学楼,有新建的大礼堂一座、中礼堂两座,有新建名胜“观音阁”,尤其是在黄如论宗亲鼎力支持下“江夏黄氏祠堂”和“黄勉斋特祠”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独捐200万人民币重修的“江夏黄氏祠堂”和“黄勉斋特祠”。如今,村民富裕了,新房矗立;经济发展了,新街出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明星村”在青山下永固生根,千秋万代,继往开来!(四)文物受保护,祖堂显光辉二00二年六月六日,经长乐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山村的古建筑“江夏黄氏宗祠”和“黄勉斋特祠”列入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夏黄氏宗祠”,现更名为“江夏黄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朱子择地,扩建于明弘治,大重修于清光绪十八年,民国十一年缮修前座。祠分前座、中座、后座三进厅结构,总面积1200平方米,高大雄伟、宽敞明亮,体现出明清两代古建筑的风格,文物资料珍贵丰富,是长乐市少有的古祠。“黄勉斋特祠”,于清康熙三十年,以勉斋先生出生地建为祠。经乾隆和道光两次重修,为二进木构筑,面积五百平方米。祠前有“下马碑”,祠内有“龙陛”,是贤祠的特有风格。    这两座祖祠,是青山派黄氏后裔祭祀示、寻根问祖的圣地。可是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化,致破旧不堪,文物损失惨重,乃至有倒塌之危。为了抢救祖祠,不让祖祠与文物毁于一旦,膺公三十八世、榦公二十五世黄如论宗亲心中燃起了保护文物、重修祖祠的激情和决心,他全心投入重修工作。首先得到长乐市党政领导的支持,批准了两座祖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修祠小组由黄雄秋、黄秀平、黄纲线负责修建。同时献资二百万元经费专款使用。并亲自关心,在日理万机繁忙工作中多次从北京专程赶回神话青山召开大会、小会,并亲临工地策划和指导。只用四个月时间,以惊人的速度把两座祖祠于十一月下旬全部修建完善了。“黄勉斋特祠”保存原样,全部换新。祠内祀勉斋公铜像以供拜祭和瞻仰。十多面金字匾额,挂上厅堂,歌颂圣祖勉斋公功绩。旧“龙陛”刷新,精神起舞,下马碑重立,再现雄风。“江夏黄氏祠堂”换掉80%以上的虫蛀腐烂木料,四周墙重新整修,保存古香古色、精神面貌和文物特征。所有历史文物,有添无减,堂上挂上一百三十多面古代官员牌匾,显耀辉煌。二十多对青漆贴金柱联内容丰富、生动、真实,体现出青山派黄氏人物的光辉历史和高尚典范。最最可贵的是这些对联撰句书写,集中了中国第一流的书法家和国画家之手笔,有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沈鹏、范迪安、米南阳、刘炳森等,有清皇朝后代爱新觉罗·启骧和中国历史名人苏东坡后裔苏适等大师,有福州的曾贤谋、吴乃光、王中仁、郑祖斌、陆杭和郭铣使等大师,各显其能。宗亲黄如论,爱好书法,善于书法,这次他豪情满怀,大胆泼墨,书下:“青山毓秀出文武两状元榜眼探花百进士。董奉钟灵封左右双丞相尚书御史二贤人。”这副对联他贯穿了青山派历史人物的主流,使“江夏黄氏祠堂”大放光芒!诗曰:武夷山水溯源长,仁泽开基作故乡。      董奉峰高祠并寿,青山永固世其昌。 (黄明球黄孝感) 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概况 青山位于长乐市中部,董奉山下的丘陵地,地貌山地与平原相间,宜耕宜种,距县城8公里。青山村山地面积3700多亩,耕地面积500多亩。现全村人口达2175人,总户数615户,村经济主要种植龙眼为主。青山村入闽始祖黄膺。五代时,他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黄膺二子,茂材、茂哲。茂材官拜秘书丞,生四子,即宾、推、惬、鸣凰。长子黄宾为古田县令兼升长乐县事,喜爱董奉高峰之灵气,爱滨海鱼米之乡,择地青山下以居。青山是隶属十二都境内一个环境优美的山村。它背靠巍峨的董奉高峰,面临波浪壮阔的大海,村民习勤志强;董奉毓秀,地灵人杰。历代硕彦名儒、忠臣良将层出不穷。宋代有黄瑀、黄榦父子;黄琇、黄朴父子,明代有黄铜、黄熙祖孙;清代有黄见三、黄荣庚叔侄。民国开国元勋黄钟瑛、金石书画大师黄葆戉。当今企业家、当地巨擎黄如论等便是杰出的代表。在2002年黄如论独资189万元重修的《江夏黄氏祠堂》和《黄勉斋特祠》内悬挂着一百三十多面“进士”以上官员的牌匾中,有状元、榜眼、探花,有太师、丞相、尚书、御史和贤人,更有几副柱联可以反映出先祖的光辉和荣耀。有黄如论宗贤撰句并书的对联曰:青山毓秀,出文武两状元榜眼探花百进士。董奉钟灵,封左右双丞相尚书御史二贤人。有赞宾公的联句曰:任知长乐为群黎父母,宅卜青山衍百代儿孙。有赞黄瑀、黄榦父子大德大贤的联句曰:海内大儒臣,青史文章昭日月。绍兴名进士,鸟如气节凛冰霜。还有“祖作忠臣孙作孝,你为廉吏子为儒。”“葱汤麦饭风长绍,理学正宗志益坚。”等对联为黄瑀、黄榦父子,黄铜、黄熙祖孙歌功颂德,表现了青山派黄氏子孙的高尚风范。近年来,青山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发挥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青山人外出家门创办事业,兴办企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两委配合老人协会树立全新营销村镇的理念,广开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事业同步发展。如今,勤劳的青山村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创新的精神,阔步向全面小康型村庄迈步前进。在1997年新建全村通用自来水,水库容量200多吨,引水路途800米;1998年建筑青山全村大礼堂。1999年新建造楼下尚扬厅,上房聚庆厅。2002年黄如论独资189万元修建“青山黄氏祠堂”和“黄勉斋特祠”。2003年重修建青山黄氏祖厅。2006年建筑《长青》水泥路,路长300米;同时新造三条龙舟竞赛。2007年新建了贡果生态公园和青山礼堂水泥埕,及上房游泳池。2008年修建青桥至湖南水泥公路和青山三条村口水泥路。2009年重建金山寺,和新建前王荣高厅。2010年新建了青山敬老院及办酒厅、厨房和厕所等。同时新建造楼下尚理厅。在近十多年来创建这样多的事业难能可贵,这都是我们青山村委正确领导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及老人协会委员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黄世淦)人物述林(古、近代) 清廉爱民黄瑀 黄瑀,字德藻,长乐(远祖青山村,近亲鹏上村)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学习,因家道贫寒,上街卖粬(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有一年饶州地方旱情严重,州守洪皓发文并派员视察所属各县,减免田地租税。黄瑀为所行县请求十之免九,而其他县份只告减轻一成。洪浩大惑不解,过后派员巡视各县,唯独黄瑀所行县份没有流民现象。洪皓称赞黄瑀所为,极力向上推荐,于是黄瑀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后改知永春,四时勤于指导农事,遇旱为民祈雨,颇有政事(参见《永春县志·乐山祈雨》)。迁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时,有人提议:“鬻公田”,转运使派黄瑀视察。黄瑀到各郡县了解情况,稔熟知其间存在许多寡轻重不均之弊,又考虑鬻公田一时所获不过数年租赋,自后难免横征暴敛,加重耕者负担,不便施行,从而保住了公田。又有贵将杨存中请地扩建兵营,黄瑀经查勘,根据营卒人数计算,所请之地大过实际需要数倍,要毁坏许多民田庐家,况且所建是供权贵们享乐的观游建筑,于是没有满足杨存中的占地要求。 权知秀州华亭县(今浙江嘉兴)时,遇大饥年,他指示常平仓粮官开仓赈济,粮官说“当俟奏报。”黄瑀说:“民命在朝夕,苟可以生之,虽重得罪不悔。”立即发放常平仓粮食济饥,全活百姓数以万计。吏部侍郎汪应辰、侍御史汪澈极力推荐黄瑀才能,遂升御史台检法官。不久改任江南哀路提点刑狱,徒转运副使,视事旬日,改知漳州。乞祠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二年(1168)逝世。黄瑀刚直,清廉爱民,生平清苦自励。然而周济贫穷、赈救饥乏,必竭其力,死后家无余财。祀郡乡贤祠。子杲、东、榦,均见民国《长乐县志·儒林》。                                           (黄世鼎) 理学大师黄榦(1152—1221) 黄榦是宋代大学问家。他为朱子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思想界主导地位的确立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一生以弘扬朱子学为己任。他为官期间,实践朱熹的政治思想,爱民恤民,宽以征敛,深得民众的爱戴:“生我者,黄父也。”同时反对南宋政权的屈膝求和,主张抗金救国。 家庭影响兰桂芬香黄榦,字直卿,号勉斋,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长乐青山下(远祖青山村,近亲鹏上村)人,其父黄瑀中举为官后,举家移居与长乐毗邻的闽县,是朱熹理学第一传人。黄帝第十代终第二子惠连受封黄城(即今河南潢川县),此乃黄氏得姓之由来。黄姓主脉贯神州,芳馨遍寰球。江夏青山黄崛起湖北江夏地,族祖膺公同兄敦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随忠懿王避地入闽。敦公隐梅溪风栖山,膺公迁樵川仁泽乡,膺公三传至宾公为长乐邑令,定居长乐青山下。这情况朱熹为姻翁黄瑀撰写的《朝散郎黄公墓志铭》说得一清二楚,不容置疑:“公讳瑀,字德藻,其先世讳宾,授古田令兼长乐县事,侨居青山下,后乃徙家郡之东,为闽县人。宾公十一世孙黄瑀,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刻苦为学,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司严参军,后改知永春县,官至监察御史。知永春,时逢大旱,黄瑀为百生往乐山祷雨:“置上云封表,云间蔼洞天。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乐山祷雨》这首诗表现黄瑀以民为本、恤民之心。黄瑀权知秀州华亭县(今浙江嘉兴)时遇大饥年,他指示常平仓粮官开仓赈济,粮官说“当俟奏报。” 黄瑀说:“民命在朝夕,苟可以生之,虽重得罪不悔。”立即发放常平仓粮食,全活百姓数以万计。青山下黄氏是一个大家族,原本以务农为业的。黄榦父亲黄瑀通过科举制度才开始走上仕途。他虽然做了官,仍保持农民那种朴素正直的品质,虽为官多年,始终未置买田产。乾道二年(1168年)逝世,家庭经济更显得寒伧的。黄榦兄弟四人,从小受到家庭严格教育,都大有作为。长史黄杲(1140—1179),字教卿,生有奇质,警悟过人。登绍兴三十年庚辰科进士。仲史黄东(1143—1200),字教卿,质敏而简默,学优而早著,经业进士。黄榦自十七岁父死后,又师从名师李深卿、林少颖学习儒学和古文词赋,奠定了他以后学问的浓厚根底。黄榦的童年来往于长乐青山下旧宅和闽县新居之间,后人把他旧宅改为“黄勉斋特祠”。这情况《长乐县志》有记载:“黄勉斋祠,本勉斋先生旧宅黄御史第。清康熙三十年,即其地建为祠。乾隆二十四年,族人鸠资重修,裔孙黄见三、黄荣庚董其事。” 衣钵传人师生谊深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黄榦仲兄黄东官吉州,黄榦从行,因向清江刘清之求学,刘清之把他转荐给朱熹。这一年黄榦冒雪来到崇安五夫里,适逢朱熹外出,他寄居客栈,一直等到次年春天朱熹回来。从此黄榦跟着朱熹刻苦学习,夜不设塌,衣不解带,常通宵达旦。朱熹对黄榦极为赏识:“直卿,志贤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朱熹有两个儿子,虽然担任小官职,但均无意继续其父理学的传承,于是朱熹寄希望于黄榦,于淳熙九年(1182)将仲女朱兌许配黄榦为妻。今崇安五夫里洞房犹存,供游人参观。朱熹仲女兌,字淑真,宋高宗二十六年(1156)四月初八生。她外庄内慧,守儒风明教道,夫妇相敬如宾。她对“理学”有清辟的理解:“文公(朱熹)集注四书章句,太君(女兌)与论大学格致,传曰:‘物之表里精初无不到,而吾身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反复可订到而言之,以为吾身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而后于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倒,此推以心应物之理。’太君亦自有一说也。及文肃公(黄榦)编礼时,复与论礼制帛以有余,不足定长短之制。”摘自《长乐县志?贤媛朱太君本传》。有一次朱熹来到女婿家里,刚好黄榦外出,山居市远,只好麦饭葱汤进膳,朱兌愧不自安……只见父亲吃得津津有味,饭毕口占一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父亲的贤达、女儿的贤淑昭然若揭。黄榦长期跟随朱熹,对理家学说心领神会,精益求精。他的体会是做学问,譬如登山,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悬崖更千仞,壮志须万里。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峨峨大峰顶,欲往辄中止。”(摘自《游鼓山登大峰顶》一诗)。从淳熙三年(1176)至绍熙三年(1192)近二十年间,黄榦相待于朱熹左右,即使朱熹外出为官也是如此。绍熙二年(1191)朱熹卜居建阳西安门外、王枕山之麓的考亭,设书院讲学。黄榦在朱熹宅居附近地方买地盖房子,安顿家眷。黄榦“代即讲席”,担任部分教学工作。他协助朱熹著书立说:“朱熹及编《礼书》,独《丧》、《祭》二礼属榦,稿成,熹见面喜。”后继有人,朱熹深感快慰,病重期间,以深衣及所著授榦,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与黄榦情深似海,谊重如山。朱熹谢世,黄榦为他守丧三年,扫墓时悲痛欲绝,哭倒公墓前,写下催人泪下的诗句:“瞑投大林谷,晨登翠如亭。高坟郁嵯峨,百拜又泪零。白扬自萧萧,宿草何青青。悲风振林薄,猿鸟为悲鸣。音容久寂寞,欲语谁为听?空使千载后,儒生抱遗经。”(《拜文公先生墓下》)黄榦缅怀师长兼岳父,即使“悲怆哽咽不思书,亦不忍忘也!”于是晚年花六年时间,尽心倾力,字斟句酌写《朱文公行状》长文,叙述并评价朱熹一生的思想和活动历程。黄榦一生最主要贡献,是论定了朱熹的道统地位,并被封建统治者承认与接受。他继承朱熹讲学的优良传统,他着手创建了建阳潭溪精舍、汉阳凤山书院、建阳环峰精舍、闽县高峰书院等。同时在各书院聚徒讲学,将朱熹的学说尽通过书院传播四方。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在丞相赵汝愚的推荐下,朱熹召任焕章阁待制及侍讲,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朱熹赴任时带黄榦入京,向皇帝奏补黄榦为迪功郎,补授监台州酒务。次年,开始了仕宦生涯,这时的黄榦已四十二岁了。黄榦历任监嘉兴府石门洒库、荆湖北路安抚司幕僚、嘉定元年(1208)任临川县令、嘉定五年(1212)五月调任新淦县令、嘉定六年(1213年)九月改任安丰通判、嘉定七年(1214)九月任知汉阳军、嘉定十年(1217)二月起知安庆府。黄榦任职期间,认真处理政务,“常五鼓出理事,终日坐行。夜继以烛,漏下二十刻始休。”政绩卓著,有口皆碑:黄榦任临川县令力主驰沿河场务之费以抑制从蠹之害和盗祟之弊;改任新淦县令和安徽安丰任通判期间,极力整顿腐败吏治。嘉定七年(1214)九月任知汉阳军。汉阳是军事要冲,但无城郭可守。时值大旱,民不聊生,而监司不顾百姓死活。黄榦一到任,就“安抚百姓,整顿郡兵”。同时采取断然措施,开仓赈济,筹集荒米,粜给灾民,“民大感悦”。接着向上建议,构筑城墙,以防金兵。但事与愿违,朝廷不予支持。自宋高宗(赵构)建炎一年(1127)至黄榦出仕为官的宁宗(赵扩)庆元一年(1195),偏安一隅的南宋定都山明水秀、风景如画的临安(杭州),也许是一脉相承,这些皇帝早把国恨家仇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不知忧患,不图恢复,一味享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开封)!”(林升《题临安邸》。但金人虎视眈眈,不时用兵,想灭掉南宋皇朝。当时南宋朝廷中主和派占主导地位,每当金兵南下时,只好向金朝称臣,卑躬屈膝,摇尾乞怜,遣使议和。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在积重难返!宁宗即位时南宋的军队只有防御之能而无反击之力,偏偏这时候出了韩侂胄,他企图通过对金用兵而巩固所窃取的高位,于开禧一年(1205年)任命吴猎为荆湖北安抚使,大举北伐。吴猎将赴任时,征求黄榦对战局看法。黄榦认为南宋皇朝不具备北伐的条件,他直言不讳地说:“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必败。此何时,而可进取哉!”果不出黄榦所料,宋军大败,金兵乘机挥师南下,最后只好以议和告终。北伐失败,结怨甚多,众怒难犯,韩侂胄终于被杀了。嘉定七年(1214年)黄榦知湖北汉阳时,建议构筑城墙以防金兵,这完全是明智之举! 守城有责壮志难酬嘉定十年(1217)二月,黄榦起知抗金战线——安庆府。黄榦是一位理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和优秀诗人。这次调到抗金前线,而且为一府之长。守卫安庆城,责无旁贷,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时不远了。因此他精神振作,奋发图强。因“金人破光山,而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为此,黄榦一到任,奏请修郡城,并亲自督修,每日五鼓坐堂,安排工程进度修好郡城。这时处理日常事务以外,还经常东奔西走,到各处了解情况,传达命令,指示机宜。不久大兵犯境,“金人破黄州砂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老百姓赞颂他,说:“不残于寇,不蹈于水,生汝者黄父也!”但当时掌管本部诸州军事官员、身负指挥重任的制置李珏却无所作为,整日觉沉酒宴,军队内矛盾重重,毫无战斗力:“幕府书馆皆轻儇浮靡之士,将帅偏裨,人心不附,所向无功。流移满道,而诸司长吏张宴无虚日。”黄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禁想起在女真族铁蹄蹂躏下的沧陷区人民:想起抗击金兵英勇牺牲沙场的战士……他痛心疾首,奋笔疾书,写信劝谏李珏,语句激烈精彩:“……且视牡丹之红艳,岂不思边庭之流血;视管弦之啁啾,岂不思老幼之哀号;视栋宇之弘丽,岂不思士卒之暴露;视酒馔之丰美,岂不思流民之冻馁。敌国深侵,宇内骚动,主上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尚书岂得不朝夕忧惧,乃而如是之迁缓暇逸耶?……”(摘自《宋史·黄榦传》)。但李珏置若罔闻。接着黄榦又向李珏建议:“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栗,守两淮之地。”同时面议军队要“赏功罚罪。”军队只有赏罚分明,才能提高战斗力。李珏不但充耳不闻,还耿耿于怀。黄榦壮怀激烈,但报国无门,深感壮志难酬,徒费心力,于是自动申请罢归。不久为同僚所忌及被劾而罢官。为官清廉和家境清贫是一对孪生兄弟。黄榦一生是在贫穷困顿中度过,特别是罢归后,返归故里——福州(1934年以前,台江、仓山、和长乐的洋屿、营前、赤屿等沿江村落属闽县管辖),生活更显得清贫和凄凉。父亲黄瑀“性刚介,未尝降色辞以希荐宠。生平清苦自励,非人所堪。然处兄弟族姻、周贫、赈乏必竭其力。卒之日,家无余财。”(摘自《长乐县志》)。仲兄黄东家境更惨:黄东于1200年派任抚州长安县令,“至抚一日,卒于郡学官舍。贫不能殓,教授刘埙为遍走僚属,告而赒之。时知东名者,虽非雅好,亦以币赙,乃其榇归。” (摘自《长乐县志》)。这方面黄榦有诗记叙:“老夫年来百来悲应听群儿声吾伊。呼儿握手长太息,不见侬家数口饥。”(《甲子语溪闵雨〈第四首〉》)而《噫嘻示儿》更是把家庭惨况和盘托出:“噫嘻!吾退不能为高蹈之靖节,吾进不能为玩世之东方,腰折亦无米五斗,俄死安得粟一囊。徒令汝曹困齑盐,对我面目青且黄。冬寒轻裘不得御,朝饥软饭不得尝。大儿知书故自忍,小儿叫怒来牵裳。老夫对此忽自悟,呼儿并集来我傍;人生穷通固有命,丈夫志气当自强。”黄榦从自己家庭生活环境,联想到社会贫富不均现象:“生女盈盈河汉傍,清风肃肃吹罗裳。朱门达旦听歌曲,莫遣农阴蔽夜凉。”(《甲子语溪闵雨〈第三首〉》)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黄榦身处逆境,生活艰苦,便想更多的是广大人民,希望他们过上温饱生活,笑脸常开:“云霓天外起层层,华月相随彻夜横。费得天公几许力,数州愁苦变歌声!”(《喜雨用前韵》)嘉定十四年(1221)三月十一日,黄榦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岁。墓在福州市晋安区岭头镇江南竺疱牺谷。2001年5月定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世鼎) 相关链接: 宋史《黄榦传》元·脱脱修撰 黄榦,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瑀,在高宗时为监察御史,以笃行直道著闻。瑀没,榦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榦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他出。榦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榦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尝诣东莱吕祖谦,以所闻于熹者相质正。及广汉张栻亡,熹与榦书曰:“吾道益孤矣,所望于贤者不轻。”后遂以其子妻榦。宁宗即位,熹命榦奉表补将仕郎,铨中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作“竹林精舍”成,遗榦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及编《礼书》,独以《丧》、《祭》二篇嘱榦。稿成,熹见而喜曰:“所立规模次第缜密,有条理,他日当取所编家乡、邦国、王朝礼悉仿此更定之。”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榦。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讣闻,榦持心丧三年毕,调嘉兴府石门酒库。时韩侘胄方谋用兵,吴猎帅湖北将赴镇,访以兵事。榦曰:“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必败。此何时,而可进取哉?”猎雅敬榦名德,辟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遣,事有未当,必输忠款力争。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以提举常平郡太守荐,擢监尚书六部门,未上,改差通判安丰军。淮西帅司檄榦鞫和州狱,狱故以疑未决。榦释囚桎梏,饮食之,委曲审问,无所得。一夜梦井中有人,明日乎囚诘之曰:“汝杀人投之于井,我悉知之矣,胡得欺我?”囚遂惊服,果于废井得尸。寻知汉阳军,值岁饥,籴客米发常平以赈,制置司下令欲移本军之粟,而禁其籴。榦报以乞候榦罢然后施行。及援鄂州,例十之一,告籴于制司,荒政具举。旁郡饥民辐辏,惠抚均一。春暖愿归者给之粮,不愿者结庐居之,民大感悦。所至以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土,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氵公 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分十二料,先自筑一料,计其工费若干,然后委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之。役民兵五千人,人役九十日,而计人户产钱起丁夫。通役二万夫,人十日而罢,役者更番。暑月,用休六日,日午休一时,至秋渐杀其半。榦日以五鼓坐于堂,濠砦官入听命,以一日成算授之役。某乡民兵若干,某乡人夫若干,分布于某人。料分或搬运某处,土木应副某料,使用某料,民兵、人夫合当更代,合散几日,钱米俱受。命毕,乃治府事,理民讼,接宾客,阅士卒,会僚佐。讲究边防利病;次则,巡城视役。晚入书院,讲论经史。筑城之杵用钱,监未铸之铁,事毕还之。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与之、诸孙从,至府致谢。榦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是岁大旱,榦祈辄雨。或未出,晨兴,登郡阁,望潜山再拜,雨即至。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舒人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蹈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制置李珏辟为参议官,再辞不受。既而朝命与徐侨两易和州,且令先赴制府禀议。榦即日解印趋制府。和州人日望其来曰:“是尝檄至吾郡,鞫死囚,感梦于井中者,庶能直吾屈乎!”先是榦移书珏曰:“丞相诛韩之后,惩意外之变,专用左右亲信之人,往往得罪于天下公议。世之君子遂从而归咎于丞相。丞相不堪其咎,断然逐去之,而左右亲信者其用愈专矣!平居无事,纪纲紊乱,不过州县之间百姓受祸。至于军政不修,边备废驰,皆此曹为之。若今大敌在境,更不改图,大事去矣!今日之急,莫大于此。”又曰:“今日之计,莫若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然其策,当先明保伍,保伍既明,则为之立堡砦,蓄马、制军器,以资其用,不过累月,军政可成。且淮民遭丙寅之厄,今闻金人迁汴,莫不狼顾胁息,有弃田庐、挈妻子渡江之意。其间勇悍者,且将伺变窃发,向日湖海张军之变,为害甚于金,若不早为之图,则两淮日见荒墟,卒有警急攘臂而起矣!”珏皆不能用。乃至制府,珏往维扬视师,与偕行。榦言:“敌既退,当思所以赏功罚罪者。崔惟扬能于清平山豫立义砦,断金人右臂。方仪真能措置捍御,不使军民仓皇奔轶。此二人者,当荐之。泗止之败,刘倬可斩也。某州官吏三人携家奔窜,追而治之,然后具奏可也。”其时幕府、书馆皆轻儇浮靡之士,僚吏士民有献谋划,多为毁抹疏驳;将帅偏裨,人心不附,所向无功,流移满道;而诸司长吏张宴无虚日。榦知不足与共事,归自惟扬,再辞和州之命,仍乞祠,闭阁谢客,宴乐不与。乃复告珏曰“浮光敌退已两月,安丰已一月,盱眙亦将两旬,不知吾所措置者何事?所施行者何策?边备之弛,又甚于前,日复一日,恬不知惧,恐其祸又不止今春矣!向者轻信人言,为泗上之役,丧师万人,良将劲卒,精兵利器,不战而沦于泗水。黄团老幼、俘虏杀戮五、六千人。盱眙东、西数百里莽为丘墟。安丰、浮光之事大率类此。窃意千乘言旋,必痛自咎责,出宿于外,大戒于国。曰:‘此吾之罪也,有能箴吾失者,疾人谏。’日与僚属及四方贤士讨论条划,以为后图。今归已五日矣!但闻请总领运使至玉麟堂赏牡丹,用妓乐,又闻总领运使请宴赏亦然,又闻宴僚属亦然。邦人诸军闻之,岂不痛愤!且视牡丹之红艳,岂不思边庭之流血;视管弦之啁啾,岂不思老幼之哀号;视栋宇之弘丽,岂不思士卒之暴露;视酒馔之丰美,岂不思流民之冻馁。敌国深侵,宇内骚动,主上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尚书岂得不朝夕忧惧,乃而如是之迁缓暇逸耶?今浮光之报又至矣!金欲以十六县之众,四月攻浮光,侵五关。且以一县五千人为率,则当有八万人攻浮光,以万人刈吾麦,以五万人攻吾关。吾之守关,不过五、六百人,岂能当万人之众哉!则关之不可守决矣!五关失守,则蕲、黄决不可保,则江南危。尚书闻此亦已数日,乃不闻有所施行, 何耶?”其他言皆激切,同幕忌之尤甚,共诋排之。厥后光、黄、蕲继失,果如其言。遂力辞去,请祠,不已;俄再命知安庆,不就。入庐山,访其友李燔、陈宓,相与盘旋玉渊三峡间,俯仰其师旧迹,讲乾坤二卦于白鹿书院。山南、北之士皆来集。未几,召赴行在所奏事。除大理丞,不拜;为御史李楠所劾。初,榦入荆、湖幕府,奔走诸关,与江淮豪杰游,而豪杰往往愿依榦。及倅安丰,武定诸将皆归心焉。后倅建康,守汉阳,声闻益著。诸豪又深知榦倜傥有谋,及求安庆,且兼制幕,长淮军民之心翕然相向。此声既出,在位者益忌,且虑榦入见,必直言边事,以悟上意,至是群起挤之。榦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亶亶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俄命知潮州,辞不行;差主管亳州明道官。逾月,遂乞致仕,诏许之,特授承议郎。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与一子下州文学,谥文肃,有《经解》、《文集》行于世。 (黄孝感、黄世鼎点校) 朝散郎黄公墓志铭 始予试吏泉之同安,闻旁邑永春,有贤令尹曰黄公,公廉强介,察见微隐,吏不能欺而民不忍弊,它县民有冤讼,率请诿公以决,其条教科指,操验稽决,人皆传诵以为法。间尝以檄书案事,涉其境,道傍小民称说令尹不不吝其口。其禁令要束,大抵皆敦礼义、厚风俗、戢吏奸、恤民隐之意,其言明白简切而其达之也。远近幽隐,无不暨焉,过门入谒,则公方危坐堂上,阅学宫弟子程课,庭中阒然无人声。问公所以为此者,公不鄙告语甚悉,恨所案事有程,不得久留,听公语也,泉之士大夫,为予言,永春自故司谏江公民表为令,有善政,民称思之,以为无能继者。今黄君节守,殆无愧江公,而吏事精密,有过之者。予既罢归,闻近臣有荐公者,天子擢以为监察御史,谓公得以行其志矣。未几,闻其以病去,竟不复起。识者恨之,后十余年,屏居里中,有书生来请受学,思苦业精,久而益笃。问其出,则公之季子也。一日,出其兄东之书与其母之外弟,今提举广东市舶江君文叔之状,泣而请曰:“先君子,幸相与有一日之旧,敢请铭,以贲其幽。”予不得辞也。公讳瑀,字德藻,其先世讳宾,授古田令兼知长乐县事,侨居青山下,后乃徙家郡城之东,为闽县人,六世矣!曾祖徽,祖时皆不仕,父南仲,七试礼部不偶,以公故赠朝奉郎,而妣陈氏亦封太安人。公中绍兴八年进士第,初任为饶州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欲市冶工余粮,以规赢利,强公高其估,公不可,则怒欲中以法,而求其罪无所得。乃欲更荐之,公谢曰:“不受”。岁旱,郡檄视属县民田,当免租者,公请免之什九,而行他县者,以什一告。太守洪忠宣公,以为疑,却公所上文书,俾更之。公曰,“官可罢,此不可易,且吾已闻之诸使者矣!”,既而,洪公使视诸县,则公所行,县民独无流徒,乃复善公所为而荐之。罢官贫甚,与一力徒步以归。更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使者向公伯奋,一日谓公曰,“人皆求荐,君独未尝一言,何也?”即袖中出奏牍,上公可亲民者且以心源渊静,夷险一操。目之,公于是改官。而人亦以贤向公焉。及来永春,承寇乱蠹弊之余,田菜多荒,民力凋瘁。公至,首蠲其宿负,民有鬻业而税籍不除者,悉厘正之。其文书或不具,则履亩而均其税,于是,豪家无得幸免,而贫弱以苏民输赋,或后期,不使吏与其间独揭其姓名,于市为之期日,而闻者相先以至。间不一岁,流庸尽复,赋入再倍其初。公又痛以廉自约饬,凡例所当得公廨钱,悉输之官。到罢挈家而归,法当计佣受直,亦不取,至于燕游馈送之费,亦皆一切屏绝,而钩考出内,则必以身亲之,吏无所容其奸。于是,廪有余粟,库有余钱,乃视民所病。凡前日无名之赋,可罢者,如浮盐钱之属,皆罢之,不可者,如上供银。亦为损其虚估之值,粜子米,则以它钱代输,一岁至数百万左翼军,自漳徙屯郡下,当治营屋,郡分以属县,它县征调输载,民不胜扰,公独出库钱,僦工徒,取竹木,具陶瓦,而分寓,便舟以往,为屋千余间,而邑人不之知也。里正,旧以诛求破产,前后相嘱,当役者,畏避百方,惟恐不得脱,至是,乃有投牒争先为之者,尝有寡妇负租而逃,公宽且期,以召之来,则使之佣织于人,以渐偿所负。又尝有请鬻牛以输负租者,公悯然曰,“奈何使汝失一岁之计,今春姑以丐汝,秋成而输未晚也。”其人欣然听命,及期毕如约,盖其及民之大者,既已周浃而于其细者,又皆曲尽如此。独豪宗大姓,侵刻细民,则捕劾穷治之,无少贷。他所听断发擿隐伏,人以为神,而卒亦归于仁恕也。大治学馆,辟其衢路,斥去喧杂,作亭其前,而刻词以励学者,语意甚伟。延择修士,课试以时,士子上谒者,接之于学。讲学这外,一毫之私,不敢及也。有儒冠而以博讼者,为设席听事之旁,课以论孟,通者罢归,否者呼其父兄,惩以二物,由是,俗为一变。始至款谒郡祀,以文告曰,令有昏墨,神其殛之,视社稷祠坛,隳弊甚,即命改为,而又植以名木。至今,人犹指以思公,名之曰,“御史林”。遭旱,出俸钱,具牲酒,躬走群望,穷极幽险,不以劳为惮而为立应。遇民奉佛,往往私立塔庙,以便期集,僧以是得杂处市里间,乱伦败俗,为良民患,公按律令尽撤之,且禁僧毋得复居外宿,弊顿革。丞有女病,若有物凭之者,巫曰,“故逻卒某也,死而役于城隍之神,实为祟。”公怒曰,是安敢然,杖其土偶,而投之溪流,女病即愈,始时县人颇神事之,巫史因托以为妖,至是乃息云。以郡守诸司荐,去为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有献鬻公田之策者,檄公视之,历诸郡,尽得其多寡轻重不均之弊,还极言其不便,且曰,公田岁入若干,而畜牧刍藁取具焉。今一旦鬻之,计其获不过数岁之人,自是以往能无横敛于民乎?贵将杨存中,请地以广其营,实规于观游,以奉权幸。公又以檄往视,还曰,“营卒若干人,度地若干亩而足。”今所请地,且数倍,若从其请,是坏民田庐塚墓,不知其几,而独为存中结欢于一幸臣也。不可予卒皆罢之。权秀州华亭县事,岁恶民饥,公白常平使者,请发廪以赈焉。使者以当俟奏报难之。公曰:“民命在朝夕,苟可以生之。”虽重得罪不悔退。即发常平廪粟之在县者,全活万计,而使者亦不能有以罪也。吏部侍郎汪公应辰、侍御史汪公澈,交章荐公才中御史,除御史台检法官,未几,擢监察御史,而公已病矣。告满请外除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未行,徙转运副使,视事旬日,改知漳州,旋丁内艰,免丧请就闲养疾,得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四年八月二日卒,年六十。官自左迪功郎,七迁至朝散郎。即其年十一月庚申,葬怀安县灵山乡长箕山。公娶叶氏中奉大夫大任之女,封安人。五男,子杲亦以进士,选官至宣教郎,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司检法官,后公十二年卒。东从政郎南剑州沙县丞。查、榦皆业进士,栒亦早卒。二女子,长适承议郎江淮湖广路总领司干办公事任文茂;次适奉议郎知泉州同安县余元一。而榦即来学,请铭者也。公资刚介,自少即刻苦自劢,家贫鬻粬于市而挟书随之,苟非其义,虽寒且饥,不可得而衣食也。闽俗多火葬、公遭父丧,亲党怜其贫,谕使从俗,公哀号不答,尽鬻人衣具,卒葬以礼。事母兢兢,唯恐少伤其意,即有谴责,未尝敢自辨。自奉简薄,而于奉亲极其厚。至于兄弟族姻之间,周贫赈乏,亦无所爱其力。官鄱阳时,有邑守为纠掾,以职事不相中,寻以忧去,公极力调护之,其人初不敢以此望公,涕泣惭谢。为举子时,书皆手写成诵,为文不追时好。为吏一心营职,其清苦之操,非人所堪,而聪明仁爱,所以惠于民者,亦非人之所能及也。平生一以直道自任,未尝小降辞色,以希荐宠。为御史时当病甚,临安守赵公子潇,亦以廉节著,被旨视公家事,见其箧椟萧然,衣无兼副,俯仰叹息者久之。卒日,家亡余财,凡此皆人之所甚难,独公之所甚易。人固多能言之,顾中犹有大于此者,不幸未试而人亦莫之知也。盖公在台时,与殿中侍御史杜公莘老雅相好,每以节义相勤勉,一日杜以公疾来问讯,连呼不应,乃大呼曰:“吾今日击去王继先矣!”公矍然起坐曰:“君能任职,吾不病矣!”探枕中片纸示之,乃疏继先罪状,甚悉继先者,以医得幸,罪恶盈溢,公意盖有待也。居无何,杜以论宦者张去,为不效求去。公就与别,喟然太息曰:“君厚自爱,吾亦从此逝矣。”即日上疏请去,以此视君之志,岂但欲为其所,已为者而止哉!是宜伐石刻辞,以告后世之君子,乃为之序其事,而铭之。铭曰:我观黄公,古人之风,其刚方而诘廉者,义之操;其慈爱而惠利者,仁之功。其仁虽仅得施于十室之聚,其义则未及折乎百,王之锋遽抱其余,以息乎此,尚有以启,厥后于无穷。                                            (宋朱熹) 朱熹为长乐“亲家”写传记 初冬一个周末,笔者应退休老教师黄世鼎先生之约,到其“听泉阁”小坐。在他的书架上,我偶然发现一刻印本,那是朱熹的《朝散郎黄公墓志铭》。因我对朱熹这位历史名人了解得不是很多,随手翻阅其刻印本,只见古时直排的繁体字塞满版面,且没有断句,也就是现在讲的没有标点符号。看到这,对于我来讲,真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于是便主动求教于黄老先生。黄先生介绍,这本《朝散郎黄公墓志铭》是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于乾道二年(1178)为我们长乐人,也就是他的亲家黄榦号勉斋之父黄瑀写的“传记”。《墓志铭》全文共2395字,叙述了长乐董奉山下青山村“江夏黄氏”的来龙去脉,颂扬书香门第黄瑀的家风,尤其是对黄瑀的为人为官,给予极高的评价。此文《墓志铭》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又寓理于情,陈词委婉曲折,真挚动人。笔者早知道黄榦是朱熹的女婿,但对黄榦怎样成为朱熹的女婿,朱熹曾给“亲家”撰写墓志铭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黄世鼎老先生系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精通古今汉语,又熟知长乐名人典故,且又是“江夏黄氏”的后裔,对黄勉斋这位先贤祖辈的故事了如指掌。黄老师见笔者才对这问题颇感兴趣,就向笔者娓娓讲述:朱熹的父亲朱松系徽州婺源(宋属安徽,今属江西)人。在任福建政和、尤溪县尉期间,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在尤溪生下朱熹。黄榦的父亲黄瑀,宋徽宋崇宁五年(1106)生于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先后就任于饶州司严参军、永春县知县、监察御史、朝散郎。乾道二年(1168)辞世,墓葬于怀安县,今闽侯、长乐一带灵山乡长箕山。黄榦是黄瑀的第三子,出生于1152年。黄榦自幼天资聪慧,且刻苦求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时年23岁的黄榦,在刘清之先生的推荐下,到崇安县五夫里拜朱熹为师。因得到朱熹的赏识,于淳熙九年(1182),将次女朱兌许配黄榦为妻,现黄榦和朱兌夫妻俩的洞房仍在。近年,崇安县把它当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供游人参观。黄榦成为朱熹女婿之后,始终未离开朱熹。绍熙二年(1191)朱熹到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设书院讲学。黄榦就也跟随当“代即讲席”。相当于目前的助教。南宋庆元二年(1196),朱熹为了躲避“伪学”禁。辗转到女婿的家乡长乐。朱熹在长乐期间,流寓六平山、龙门、福湖、三溪、青山、沙京等地,并在长乐创办多处教学所。有“龙峰书院、白鹿洞、读书处、湖坡书院、紫阳阁、紫阳楼、三官堂、朝元观、竹林精舍等等。还留下不少诗文墨宝、摩崖石刻等珍贵的文物古迹。黄世鼎老师说,长乐之所以可称得上“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进士之乡”,与朱熹在长乐的传学有许多间接的关系。朱熹与长乐称得上是血溶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长乐人为纪念朱熹对长乐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勋,自宋淳祐年间至晚清,就设有学宫、社学处祀、朱子祠、朱子宇60多处。至今,在长乐境内还现存有14处。黄老师说,朱熹《朝散郎黄公墓志铭》的发现,充分说明朱熹对长乐这块热士情有独钟。历史上知名人物为长乐人写传记实属罕见!但无独有偶,他家仍存有苏轼为潘仁杲、范仲淹为潘衢撰写的“传记”文本。潘仁杲、潘衢均为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人。 (林锋) 奇文共欣赏                     ——黄见三《红楼梦广义》 2008年福建诗词第十七集登载秦淮梦《青山山农黄见三及其〈红楼梦广义〉》在这篇文章里秦淮梦叙述了历尽艰辛找到了《红楼梦广义》作者黄见三的过程。文章是这样写的:“接触到《红楼梦广义》一书是十年前之事,当时为撰写《红楼梦及其题咏诗在福建的流传》一文(发表在次年《福建民族》第3期)到福建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始见此书。从作者署名青山山农,又因书内称《红楼梦戏咏》作者杨维屏为乡先达,知其为闽人。由此便想到长乐县有署名青山下村,想来作者可能是长乐青山下人。于是查对冯其庸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青山山农’条,其文曰:‘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不详,其《红楼梦广义》有光绪廿八年(1902年)味青斋刊本’。亦是语焉不详,于是我请教了一位诗友,知长乐青山下有黄葆戉其人,谱名邦寅字永春,号藩农,别署青山农,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其书法、诗文、篆刻造诣俱深。民国间曾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心疑必系《广义》之作者矣,后来再核对《广义》之序,中有一篇作于辛未年(同治十年,1871年),又作者似曾在河南瞧州为官,且又名次公,字心恒,号子久,与黄葆戉名号、年龄、事迹均不合,青山农与青山山农又有一字之差。于是再次详查了〈长乐县志〉,查得黄见三其人,乃长乐青山江夏黄氏,监察房进士,系黄膺三十二世孙。县志略云:‘黄见三,字景知,一字心恒,中咸丰癸丑进士,历知河南杞县、汜水、内黄、林县、太康等县及郑州、升补瞧州知州,见三以经术饰吏治,所至勤政爱民,振兴文教。士人有对簿者,辄不假刑威,必反复开导,俾其愧悟而后已;任内黄时,马贼围城,见三督队防堵,城赖以全。生平博及群书,精熟吏事,工制义、为同考官,辄有拟墨,每一艺出,士子传诵之,大僚子侄及所部之民,游其门而取科第者甚众。性慷慨,矜恤寒峻、而尤笃友谊……晚年潜心五子之学,著《学官景仰篇》四卷、《全史辑要》二卷。同治八年,在籍守制,邑令彭光藻,聘修县志。服阙之官,寻以分校乡闱,积劳成疾,差竣而卒,年六十有四。’”《长乐县志》及《黄氏宗谱》虽未载其笔名青山山农,但观《红楼梦广义》中原序及和作,可知青山山农乃黄见三之别署。看罢这段报道。我对学者秦淮梦肃然起敬。作为“青山黄”后裔来说,对《红楼梦广义》一书一无所知,深感惭愧。为此,就前往福建省图书馆寻找此书,一睹为快!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程上,《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顶峰。《红楼梦》中成功塑了一大批文学典型。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晴雯等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带给了人们文学欣赏上的最美好的精神满足。许多人读罢《红楼梦》,余味无穷……他们以诗歌形式(七律为主),对人物性格加以概括、评述,表现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如福建侯官人杨维屏,为《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李纨、熙凤、可卿、妙玉、鸳鸯、平儿、香菱、紫鹃、晴雯、袭人十五人各写一首七律诗,他的文友何大经(左卿)、杨庆琛(雪椒)、曾元海(少坡)为十五人各和作一首七律诗。比如《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就为她撰写了四首七律诗,即杨维屏《王熙凤》“手飞霹雳口翻澜,闺阁论才此大难。不识字偏工咏絮,最惊人是忍焚兰。千缗子母权难尽,一枕神仙梦易兰。不是小怜能续命,女床无地可棲鸾。”何大经《王熙凤》“奇妒如卿不测深,等闲游刃竟焚琴。桃花酿醋酸生脸,薑桂调羹辣到心。烛愰散筹罗刹政,歌筵索笑滑稽音。床头一掬黄金泪,漏尽钟鸣最不禁。”杨庆琛《王熙凤》“泉刀如命舌如枪,巾帼须眉脸有霜。何止机心筹竹木,须防辣手到鸳鸯。醉乡逸荡愁憔悴,诗事商量办鞠觞。好是梦醒春睡起,宫花斜压鬓云香。”曾元海《王熙凤》“钗环耀日鬓堆云,潇洒风流最出群。慧舌唾成花五色,机心深到木三分。生来奇癖狮能吼,误尽聪明象自焚。癡绝水晶簾下看,羡他新妇配参军。”以上60首七律诗汇集成书,以《红楼梦戏咏》传世。黄见三在福建红学题咏派中确系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首先在《红楼梦广义》一书中,在《红楼梦戏咏》十五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元春、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巧姐六人。收集之广,令人叹服,计收有评赞和题咏《红楼梦》的诗三百多首,其中七律即有一百多首,此外还有排律、五律、词等题红之作。其次,黄见三以简洁、形象、生动的语句对每个人物加以评论。王熙凤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这个聪明、机灵、贪婪、狠毒的贵族少妇,凭着她的一些小手段,上面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下面压服了人众,从而取得了贾府的统治地位。她利用个人所掌握或家庭所拥有的权力,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以至为了到手几千两银子,竟拆散了一对情人、害死了两条人命。而为了争宠固位,还煞费苦心地设计害死了已有身孕的尤二姐。在她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固有的特征。不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终于也没能逃脱了悲惨命运。《红楼梦》一书出版不久,黄见三对王熙凤为人一针见血、很有见地予以评论:“王熙凤智足以谋天,力足以制人,骎骎乎擅两府,而惟其其所欲为矣。乃身死未寒,爱女莫保,平月之肆恶于人者,适以贻祸其子,不有平儿之忠,刘姥姥之侠,恐欲为田家妇而不能也。操移汉祚,髦奂不终;懿夺魏禅,情愍被害。千古奸雄,能窃神器于生前,不能保子孙于身后,皆凤姐之类也。凤姐其犹幸焉耳!”对明枪暗箭王熙凤式的人物值得警惕,但对杀人不见血袭人式的人物更要防范:“袭人,贾府之秦桧也。秦桧通于兀术,而以无罪贬赵鼎,杀武穆;袭人通于宝玉,而以无罪谮黛玉,死晴雯;其奸同,其恶同也。然桧之奸恶,举朝皆能知之,至袭人则贾母不之知,贾政不之知,王夫人不之知,贾府上下并不之知,不有晴雯,谁能发其奸而数其恶哉?然而晴雯死矣!”关于黄见三的为人为文,为《红楼梦广义》作序的“诗渔叟”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不图于红楼梦一书具有若大见解,若大义论是真能于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非十三经廿二史皆烂熟于胸中何能如是?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先生之学问经纶于此可见一斑,至其笔锋之犀利,笔情之浏亮,笔阵之纵横亦良史才也,作红楼梦者若有知当必五体投地,深敬先生之善读其书也。虽然先生善读红楼,固有自善红楼始,古人谓读一书不独读一书,吾于先生益信,其急付之手,民以公同好,不胫而走,又何疑哉?”《红楼梦广义》除了“诗渔叟”为其作序外,尚有东乡山人之题词,称赞其书:“书成字字挟风雷,如此文章信起衰。宋玉低头曹植避,巫山洛水逊清才。”“绝代文章不讳痴,千言万语写相思。十年勘破扬州梦,君是前身杜牧之。”“讼庭昼永作诗清,两造纷纭尽得情。羡煞生花三寸管,挥完凤诺写倾城。”“珍重浑如作史评,阳秋皮里最分明。若教圣叹今犹在,定道前贤让后作生。”这四首诗对《红楼梦广义》评价极高,将作者与宋玉、曹植、金圣叹对比,并间接说明《红楼梦广义》当成书于作者晚年在睢州为官之时,写作于“讼庭判案”之公余。令人惊奇的是,学者秦淮梦对《红楼梦广义》一书爱之深,溢于言表。在数阅《红楼梦广义》曾有诗赞曰:文章道德源江夏,经史百家无不通。宦绩曾铭方志里,清声犹显口碑中。操觚深得诗家昧,为政能悯百姓穷。作吏有心敦教化,闲编制艺训童蒙。公余情系红楼梦,评赞哦吟日见工。翰海弄潮腾细浪,红坛叱咤啸长风。重勘《广义》生花笔,如睹硕儒冰雪容。掩卷思贤钦典范,聊题八韵颂山农。“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佩服之余,无言可说。 (黄世鼎) 相关链接:《红楼梦广义》节录 宝玉淫行,书中并未明写,独于秦氏房中托之于梦,而以袭人云雨实之,是时玉才十三岁耳,而狎婢乱伦,无所不至。可卿如是,则凡同于可卿者可知;袭人如此,而凡类于袭人者可推。可卿其天风之姤乎!袭人其天山之豚(坐车)乎!驯至绣鸳鸯,眠芍药,扑峡蝶,解石榴,拢翠听琴,魔迷本性;怡红开宴,玉失通灵,其山风之蛊,山地之剥乎!君子是以嘉黛玉而善晴雯也。黛玉聪明机警,为群钗冠。使偶宝玉,必能反凤姐所为而大兴荣府。惟是性忌而情痴,气高而量褊,眼泪之沦,适以自促其天年,此则可议焉。然而屈原被放,托山鬼以抒愁;贾傅不容,吊汨罗而见志。千古忠臣义士,皆血泪中人也,黛玉又何问然!宝钗善结袭人,袭人善事宝玉,同恶相济,以售其奸。始则携刷挥蝇,愿学水鸳之戏;继则移花接木,甘受雪雁之扶。王莽谦恭,以移汉祚;宝钗谦恭,以夺林婚。枭雄伎俩,如出一辙,宝玉厌之矣,出闱之遁,有以也夫! 湘云英气勃勃,纯乎豪者也。裀药酣眠,何其豪迈!烧鹿大嚼,何其豪爽!拖青丝于枕畔,撂白臂于牀沿,又何其豪放!宝玉须眉而巾帼,湘云巾帼而须眉。傥令易男子装,黄崇嘏不得独擅千古矣。至于与袭人诋宝玉论经济,尤觉豪之又豪,不可以压倒群钗欤? 探春聪明不及黛玉,温文不及宝钗,豪爽不及湘云,独能化三美之长,而自成其美。建社吟诗,何其风雅!钓鱼占相,何其雍容!赏花知妖,何其颖悟!停棋判事,何其精明!宝玉温柔如女子态,探春英断有丈夫风。生女莫生男,殆探春之谓欤?要其大过人处,尤在斥熙凤、击王善保家一节,理直气壮,足寒小人之胆而为群艳干城。张良椎,陈琳檄,兼而有之。吾爱其人,吾畏其风。 元春才德兼备,足为仕女班头,惟是仙源之诗,知赏黛玉;香麝之串,独贻宝钗。后此之以薛易林,皆元春先启其端也。世无宝玉,其谁为颦儿真知己哉? 迎春以鸠拙之资,嫁狼跋之壻,遇人不淑,饮恨以终,令人有实命不犹之感。然贵如元春,竟伤早逝;慧如惜春,终落空门;贾氏闺秀,大抵皆薄命司也。于中山狼又何责焉! 惜春奇僻似妙玉,而操守过之,故其修行在妙玉之后,而悟道则在妙玉之前。语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观于惜春,可以知后来之居上焉。 宝琴丰度飘飘,无人间烟火气。譬诸诗家,宝钗为能品,宝琴为神品,小乔身份,固远胜大乔也。且以金玉之良缘,成诸人谋,孰若梅雪之佳偶,出诸天然。天下惟天然者为难能而可贵耳。美哉宝琴,夫何修而到此!李绮、李纹无所表见,惟有二一诗可传,殆亦一时之选也。吾闻女无美恶,入宫见妬;士无贤不肯,入门见嫉。千古才人,遭嫉妬而磨灭不彰者,何可胜道!彼二女者,寄身大观园,因得以诗流传,抑何其幸也! 邢岫烟之依姑母,犹宝钗之依姨母也。乃宝钗如此赫赫,岫烟如此寂寂,俗态炎凉,人情冷暖,直有与人难堪之势。烟也处之泰然,喜怒不形,忮求胥泯,譬诸飞鸟依人,人自怜之,可以久处约,即可以长处乐矣。得嫁佳婿,宜哉! 妙玉外似弧高,内实尘俗。花下听琴,自诩知音,反忘来路。情魔一起,而蒲团之趺坐,尽弃前功,内贼毁斯外贼乘之耳。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自乱也而后盗劫之。慢存诲盗,冶容诲淫,古训有明征矣。若妙玉者,其亦自贻伊戚也夫! 李纨优于德而短于才,有卢怀慎伴食之风。然以熙凤之恃才,适以召祸,孰如纨之积德,有以致福?贾兰英发,大振家门,画荻之功,同于欧母,可以慰贾珠于地下矣。 王熙凤智足以谋天,力足以制人,骎骎乎擅两府,而惟其其所欲为矣。乃身死未寒,爱女莫保,平月之肆恶于人者,适以贻祸其子,不有平儿之忠,刘姥姥之侠,恐欲为田家妇而不能也。操移汉祚,髦奂不终;懿夺魏禅,怀愍被害。千古奸雄,能窃神器于生前,不能保子孙于身后,皆凤姐之类也。凤姐其犹幸焉耳! 巧姐一见贾芸,即大哭不止,少时聪明,一斑可见。观其对王仁数语,不厚母而薄父,尤为落落大方。异日嫁为田家妇,椎髻荆裳,相我夫子,必有林下风者。一部《红楼》,以宝玉之出家作结,所谓色即是空,佛家之法旨也;以巧姐之许婚作收,所谓博而反约,儒家之实理也。巧哉巧姐,得其所哉! 秦可卿本死于缢,而书则言其病,必当时深讳其事而以疾告于人者。观其经理丧殡,贾珍如此哀痛,如此慎重,而贾蓉反漠不相关,父子之间,嫌隙久生。向使可卿不早自图,老贼万段之祸,未必不再见于阿翁也。呜呼!可卿其死晚矣。 鸳鸯服事贾母,能得欢心,为人子者所当爱之敬之,以姊妹行相待。奈何虎腼眈眈,图一己之欢娱,不思慈闱之劳苦,则于贾母为不孝,于鸳鸯为不顺,律以人臣无将之义,当受上刑之诛矣。然鸳鸯固心在宝玉者也。心在宝玉,既不可嫁贾赦,又不能嫁宝玉,惟有一死以绝贾赦而谢宝玉。他时赦老归来,当为之歌曰:“莫打鸭,打鸭惊鸳鸯。鸳鸯新向池中浴,不此孤洲老鸹鹞。鸹鹞尚欲远飞去,何况鸳鸯羽翼荒!”香菱,香国之陈涉也。刘、项末兴,陈涉先起;钗、黛未出,英莲先生。陈涉为刘、项发难端;香菱为钗、黛开幻境。且僧道求舍,早伏宝玉出家之基;冯、薛争人,又伏钗、黛易婚之兆,冯死而薛逃,并为玉、钗聚首之由,一部中之大关键也。故是书以英莲起,以英莲结焉。 平儿不矜才,不使气,不恃宠,不市恩,不辞劳怨,有古名臣事君之风。要其本倾在积之以诚,而行之以礼,诚至而物无不动,礼至而人莫能陵。故以凤姐之猜疑,始尚忌之,继则安之,终且忘之,终其身油油与共,绝无纤芥之嫌,得是道以立朝,韩、彭蒩醢之祸可无作也。至于见义必为,不避艰险,卒能脱巧姐于难,人谓其知不可及,吾谓其愚尤不可及。 紫鹃,黛玉之张承业也。承业忠于唐,而不能禁李存勖之僭位;紫鹃忠于林,而不能禁薛宝钗之夺婚。一片热肠,为知己愁,不能为知己助。迨至黛玉死,宝玉亡,长斋绣佛,终身不事二主,非具大气节而能若是乎?呜呼!可以愧王、魏之流矣。 晴雯立品与黛玉同,其全节较黛玉难。地处密迩则泾渭易于相淆,身属卑微则薰蕕难以自异。雯也,具不降不辱之志,表独清独醒之风,可亲可爱而不可玩,可敬可是而不可欺,殆所谓出水芙蓉,一尘不染者。生为贞女,殁作花神,不亦宜乎? 袭人,贾府之秦桧也。秦桧通于兀术,而以无罪贬赵鼎,杀武穆;袭人通于宝玉,而以无罪谮黛玉,死晴雯;其奸同,其恶同也。然桧之奸恶,举朝皆能知之,至袭人则贾母不之知,贾政不之知,王夫人不之知,贾府上下并不之知,不有暗雯,谁能发其奸而数其恶哉?然而睛雯死矣!(清·青山山农) 海军总长黄钟瑛(1869—1912) 1912年元月1日,南京上空,万里无云。刚刚宣誓就职临时政府的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任命了中华民国首批军政要员。在受命的人群中,有一位四十出头,身着戎装,英俊潇洒的海军上将——黄钟瑛。当孙中山先生宣布任命黄钟瑛为民国第一任海军部总长兼总司令时,台下一片欢呼,大家纷纷向这位辛亥革命的功臣被称为孙中山“左膀右臂”的海军将领祝贺。 航政赤子激战甲午黄钟瑛,原名良铿,号赞侯,原籍长乐(远祖青山村近亲鹏上村),从长乐迁到闽县南关外茶亭街。1869年10月24日(清同治八年九月二十日)生于闽县茶亭街。父亲黄河澄,1862年受闽逝总督左宗棠举荐筹办乡团练,褒奖五品同知衔。母李氏,生有六男二女。钟瑛为第五子。1882年,13岁的黄钟瑛,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更显成熟和老练。在船政学堂,他沉默寡言,胸怀大志,将全部的精力和乐趣都集中在学业上,不分寒暑,刻苦攻读。经过五年的课堂学习,黄钟瑛作为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的第11届学生于1887年毕业,被派往舰队实习。黄钟瑛首先进入驻防江浙一带的南洋舰队,在“靖远”舰上实习。黄钟瑛在“靖远”舰学习一段时间后,又被派到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先在“威远”舰上实习,不久又转往北洋舰队的另一艘较新的练习舰“康济”号上当练习生。黄钟瑛在北洋舰队实习期间,除在“威远”、“康济”两舰队实习外,还被派往刘公岛学习枪炮等专门知识。黄钟瑛实习结束后,留在北洋舰队服役,被派往著名的“济远”舰上当航海员,一直到甲午战争结束。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7月25日,“济远”号率“广乙”号从牙山返航途中,与日舰“吉野”、“浪速”、“秋津州”在丰岛西北遭遇。7时55分,“吉野”号首先向中国军舰开炮,揭开了丰岛海战之幕。当时,黄钟瑛是“济远”舰上的一员。激战中,“济元”号中炮,帮带上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先后中炮身亡。黄钟瑛见状,毅然上前协助管带进行回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更坚定了黄钟瑛报效祖国的决心。1899年9月、1895年2月、黄钟瑛又随“济远”号参加了著名的中日黄海海战和威海保卫战。1899年,黄钟瑛先后调任“飞鹰”、“福靖”等舰枪炮员。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名舰船械、驾驶、帮带等职。1904年,提升为“飞鹰”舰管带。黄钟瑛治军,纪律严明,事事认真,且知人善用,关心下属疾苦,故深得人心。 一举轻重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巨浪将黄钟瑛推上历史的舞台,扮演一位更加重要的角色。当时海军舰队奉命封锁了武昌、汉口的水上交通,以限制武昌革命军向汉口方面的接应,并用舰炮配合精陆军的进攻。11月初,南方各省先后宣告独立,舰队实际上已陷入被革命军封锁的境地。究竟何去何从,众舰迟疑观望,“莫敢先发”。就在这个时候,“以诚恳为群舰所推服,一举足则南北为之重轻”的黄钟瑛挺身而出,作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他时任“海筹”管带,当时除“海圻”外,堪称清舰队巨擘的是三“海”:即“海筹”、“海容”、“海琛”,其中“容”、“琛”二舰的管带都是满人,只有“筹”舰管带黄钟瑛是汉人。萨镇冰率三“海”等舰到武昌助战,虽说并不能解决陆上的战斗,但却使沿江各省革命军方面感到“掣肘之处”基多。为此,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以师生之谊两次写信给萨镇冰,晓以大义,希望海军能转到革命军方面来。11月11日,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吴淞口、上海等舰队的起义,使萨镇冰处境困难,于是他自行引退,临行前指定资格最深的黄钟瑛为舰队队长。11月12日,黄钟瑛以联络方便为由率舰队开赴九江。途中,他审时度势,认识到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复兴中华,正是民心所向。他毅然召集舰上士兵,慷慨陈词。他说:“反对满清,建立民国是我们的职责。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铲除旧习,严明纪律。我希望大家保持刚健中正的品格,坚定信念,无损军人的名誉,为国家和民族争光。”各舰官兵无不感奋,表示服从黄钟瑛的指挥,为建立民国效力。于是,各舰队降下清海军的龙旗挂起白旗,宣布起义,加入革命行列。海军主力在九江起义,有力支援了革命,给清政府以致命一击。至此清政府的“巡洋”、“长江”两舰队已全部宣布起义,清海军遂告瓦解。根据湖北军政府的指示,为支援各地革命军,反击清军的进攻,在九江的海军主力分为两队,黄钟瑛被黎元洪任命为海军司令部部长并兼第一舰队司令官。黄钟瑛率“海筹”等三舰组成的第一舰队,随九江军政分府参谋长李烈钧前往安徽,支援革命军。第二舰队前往武汉助战。黄钟瑛率舰抵达安庆后,镇守江面,昼夜严防,安抚民心。很快稳定了那里的局势。不久,汉阳告急,湖北军政府急电黄钟瑛率第一舰队驰援。黄钟瑛率舰队抵达武汉青山江面,指挥各舰封锁清军通道。“还筹”、“海容”、“海琛”三舰每天轮流以大炮轰击清军,历时一个星期,有力配合了革命军作战。海军起义后,各地派出代表在上海召开会议,讨论组建海军统一机关。最后决定,在上海高昌庙建设海军总司令部,公推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因程壁光在国外,黄钟瑛在武汉前线,均不能到任,暂由参谋长代理一切。临危受命参加北伐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选举从海外回国的孙中山为中华国民临时大总统,并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下设陆军、海军、司法、财政、外交、内务、教育、实业、交通9部。孙中山任命黄钟瑛为海军部首任总长。与此同时,黄钟瑛还兼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身兼要职,深感责任重大。当时民国初建,政局动荡,人心不稳,百端待举。黄钟瑛为海军建设夜以继日地工作,以不辱使命,不负孙中山和海军将士的厚望。黄钟瑛任总长后发布《通告海军全体书》指出,民国初创,形势异常严峻。“和议无成,大功未竟”,海军官兵要以革命大局为重,严格遵守军纪和政府法令,不争名逐利,不内起纷争,齐心协力推翻满清政府,努力推进共和政治。黄钟瑛号召海军官后“同仇敌忾,使海军之徽,雄视五洲,耀我民族”。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向南方发出战争威胁。孙中山决心北伐,彻底推翻满清政府。1月11日,孙中山亲自担任北伐总指挥。计划分四路进军,黄钟瑛坚决拥护孙中山的北伐主张,积极调拨军舰,组建北伐舰队。海军次长汤芗铭担任北伐舰队司令,率“海容”、“海琛”、“南琛”、“通济”4艘巡洋舰北上。1月16号,北伐舰队抵达烟台,帮助当地革命军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不久,南北和议告成,由于革命党的妥协,孙中山被迫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黄钟瑛不愿入北京政府,请求辞职。于是,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司令。刘冠雄是福州船政学堂第四届驾驶班的学生,在清海军中资历较深。刘冠雄任“海天”舰长时,该舰触礁损毁,刘冠雄按律当斩,担幸得直隶总督袁世凯力保不死。此后,刘冠雄便投靠了袁世凯,成为袁世凯的亲信。1912年,南京政府派员北上,迎接袁世凯到宁就职,黄钟瑛不愿北上,身居海军部要职的刘冠雄主动前往,更得袁世凯的信任。所以,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为其控制海军。 附一:黄钟瑛通告海军全体书民过海军既立,而钟瑛忝为之长,辞不获命。内顾才力。外审时势,惧弗胜任,一贻我国民羞。今者受事方始,经纬百端,所愿与诸君□勉以成,初终如一者,唯此诚恳之忱,掬以相告,诸君或加之谅,岂为钟瑛一人之幸?而大局所关视此焉。和议无成,战机复启。水深火热之同胞,其未离满清羁轭者,被发缨冠之救,所不容旦夕稍缓者也。抑民风发雷动,掷无数生命,为之前驱,大功未竟,为待后起者之观厥成。然则,我军人于此,当如何激昂奋励,兴全国这师,海陆分驰,互为策应,矢敌忾同仇之义,无有携心;处惊涛骇浪之中,勿萌退志,必使澄清寰海。天职既完,而后可告无罪于国民,树海军名誉之先,于是乎在此作战之宜亟图者也。钟瑛承乏海军,历有年所,兢兢自失,循分守职,罔敢逾越。诚念吾人心身,有法律以为范围,而后不失自由,克保名誉;否则,躬蹈大戾,莫之或恤。今与诸君申明军纪、刑赏黜陟,具有科条。苟为莠类,足以害群,法之所在,无或瞻徇。其有特功异能,尽瘁效命,则信赏以劝,亦弗敢后。且钟瑛勉任艰巨,举措之际,苟有不协于公者,执法以绳,匡救其失,亦唯诸君是赖,此军法之宜共守者也,自昔权利思想,深痼于人心,高官厚禄,以为人世歆羡之端。于是忮求之念,争竟之风,因缘而生,不可究诘。由今而思,时势所造,必使国民心理陷于旧社会之习惯渐染者,莫不扫除更新。而后共和政治之推行,乃沛然而无所。钟瑛唯不自弃义务,而惧权利所在,足为丧身败名之阶。诸君有义务为重,不汲汲于权利者,钟瑛之所与同也;否则,各为私计,置大局于大顾,内启纷争,授外力以间隙,造因实微,贻害至巨。事变之乘,可为恫心!此旧习之宜悉除者也。审是则强国之基赖之以固,推行之效,循序而进。他日大局既定,所愿推举闲才,肩兹重任,使中华海军是徽,雄视五洲,耀我民族。而钟瑛亦得退处于无能之分,以遂初衷。是则旦夕所为盼祷者,唯诸君鉴之。附二:孙中山挽辞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旧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附三:黄兴挽辞一举夺得扬子江,汉势不孤,黯收幕南王气;六州齐传奈尔逊,将星忽陨,独存海上雄风。附四:严复挽辞部曲谨严,君如程不识。行阵简易,我愧李将军,半生形影相随,死别吞声,但论宿昔上怀抱;鞠躬尽瘁,遽丧武乡侯。谋国出师,谁为姜伯约,边徽风云方迫,鼓声勇耳,安得壮士挽山河。挽浔阳口九派潮回,上楚尾下吴头,听壮士呼时,铁锁连江齐努力;望太平洋六州水动,朝欧云暮墨雨,问将军去后,楼船制海更何人。附五:黄如论《黄钟瑛纪念集》序福州,枕山襟海,山川峻美,海天交汇,行胜东南。经历了数千年的悠悠岁月,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翻开近现代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风起云涌的人物,而辅佐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起关键作用的海军将领黄钟瑛是其中佼佼者。黄钟瑛,原名良铿,号赞侯。出生清同治八年。祖籍长乐,后迁居闽县。南宋理学家黄榦的二十三世孙。他幼失怙恃,家境贫寒,然而受家族优良的传统和家风熏陶,自小以孝悌闻名乡里。他十四岁就胸怀富国强兵,保家为国之大志,报考福建船政学堂。八经寒暑,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和英姿勃勃的船政学生一起成为万里海疆的中坚力量。他亲历中日甲午海战,奋勇抗敌,“鏖战其久,炮伤敌舰”。由于清廷的腐败,当事者昏庸无能,导致一败涂地,国几不国,一千六百余人为国捐躯。他们中大多是福建人或是福建船政学堂走出来的精英。他们为国血战、蹈海而死的悲壮形象,令黄钟瑛热血沸腾,热泪长流!锥心疼痛之后,黄钟瑛开始反思,他犀利的双眼早已看穿了中国铁板一块的旧体制的弊端。统治者求和自保,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瓜分,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中华民族无疑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各地挽救民族危亡之声日益高涨,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革命者发动武昌起义。黄钟瑛认清中国外机不可失。于是,毅然率舰起义,为革命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黄钟瑛深得孙中山信任,身居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要职,倍感责任重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致力于海军的发展。他忠于职守,夙夜在公,鞠躬尽瘁 。终因操劳过度,以身殉职。英年早逝,将星陨落,浩气长存,名垂千古。今天,我们纪念黄钟瑛,就是要让历史教育后人。黄钟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江夏黄氏家庭的骄傲,也是富有正义感的民族英雄之一。他忠贞爱国、节气凛然的民族气节,正是中华民族不甘受人凌辱的传统正气,值得弘扬。他的道德风范为后世之楷模,永铭千秋史册。是为序。 主要参考资料:黄钟沣等重修《青山黄氏世谱》第五册,1920的铅印本林大任《黄公钟瑛事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革命人物志》第五集《清末海军史料》                                (黄世鼎鲁人) 船政精英—民国海军造船专家黄聚华 黄聚华(1881—1960),字良辅,号竹溪,远祖长乐青山下乡,近祖长乐鹏上,他出生在名门望族,是宋代理学家黄勉斋二十三世裔孙。黄聚华的父亲黄贤藩早年在福州经商,在福州南后街水流湾置有房产,他有四个儿子,唯有老二黄秉清,子承父业,其他三个儿子都培养成军界人物,老大黄聚华及老四黄秉星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黄聚华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就留任造船设计师,他的弟弟黄秉星毕业后也留在福建船政图算所,职务是图算员。老三黄秉衡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福建陆军学校队长,山东陆军第五师司令部副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国防部长何应钦还亲自点名调任他为中央军校教官。黄聚华夫人陈福英的胞弟陈培英、陈肖瀛都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陈肖瀛上校军衔,曾任民国南京海军部军需处处长,黄聚华的儿子黄忠元及女婿杨弼都毕业于船政学校。儿子在抗日战争时期,任造船厂工程师,日军投降时,留下的舰艇资料都由黄忠元将英文翻译成中文。黄聚华家族堪称船政世家。因此,黄聚华的父亲黄贤藩去世时,他的墓志铭由萨镇冰亲笔题词。黄聚华与海军总长黄钟瑛上将是同宗同族同乡又同是宋代理学家黄勉斋的二十三世裔孙,因此,少年时期的黄聚华受族兄海军总长黄钟瑛上将的爱国思想影响,从小立志富国强兵。1897年,16岁的他考入福州马尾船政绘事院,投身于海军建设事业,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任船政局造船设计师。曾担任以下职务,绘事院优等毕业图算所监督职务,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0月17日清朝廷下旨船政局:“择派精细廉干之员切实举办,一矣开厂鼓铸铜币,即将铜元式样并细章程恭呈御览……。”船政局选派品学兼优的黄聚华担任铸币厂厂长。铜币上的式样是由他设计,并恭呈御览,厂址设在罗星塔附近。1913年因国体变更“艺圃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船政局选聘黄聚华为首任校长。学校设有法文、英文、数、理、化等课程,都是采用英法两国原版教材。海军艺术学校办学成绩卓著,数百名毕业生转入烟台海校、南京无线电训练班等高等军事院校深造,许多学生成为民国时期的海军将领、高级技术教官。当时海军艺术学校在全国很有名,是培养近代海军将领的摇篮,以及民国初期培养科技人才的学校。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4月19日至4月21日视察了马尾港,对马尾船政关注溢于言表,勉励:“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还念念不忘马尾船政,为加强海防建设,孙中山要求马尾船政局造十艘军舰,因缺乏设备、资金等问题,只制造了两艘。黄聚华也曾任船坞处造舰少监,由于他是技术权威人物,(1917—1919年期间)船政局直接授命黄聚华为造舰总监,由黄聚华与法国技术人员迈达先生共同设计并监造“海鸿号”、“海鸪号”两艘军舰,他经常亲临制造现场,进行技术监督,身边常带着德国造的尺子,可折叠成四折,转角处是铜制量角器,很精致。他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赶造军舰,尺子上蓝红墨迹斑斑,记载着当年造军舰,壮国威,消外辱的日子。当时军舰下水时,典礼很隆重,海校全体师生到场,场面很壮观,黄聚华身着白色海军制服,同迈达先生并肩走在甲板上,共同剪彩,并拍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迈达先生是法国造船专家,而黄聚华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中国造船专家。在中国造船近代史册上有记载他的历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马尾青洲一号船坞被日军轰炸,黄聚华主持了维修工作。三十~四十年代,他还在厂内自行设计和监造了一座船坞,用于停泊进港维修的船只。当年厦门一位海军司令到马尾港,对此结构合理的船坞倍加赞赏,由于黄聚华设计技术精湛,船政局因此还为他提薪。当年时任海军部长的陈绍宽上将曾在他的文集第171页中提到造坞之事;“……增添新坞促进造船事业,故向外商购定为第二号船坞,然此坞荒废日久,几成空址,非加大修不为功,先经拨款三万元兴修。历时五年,本部念造船事业之不可废,在军费万分困难中,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间决定进行,并以坞身内容不称,居拓尺度。适在国难期间,军费一再折扣,勉为应付,犹赖国人协力,克底于成,始有今日开坞之盛典。”海军上将陈邵宽的这段记述,就是记载着造船专家黄聚华当年重新设计监造的这一座船坞。由于黄聚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船政学校也非常需要他,他身兼数职,马尾船政学校还聘他为学生用法语授课,他的女儿黄腾虞曾回忆说过:他月薪最高的时候是三百大洋。马尾船政局凡是有重要任务,他总是第一人选。他育人,造舰,建坞,船政精英,他当之无愧。1913年国体变更,船政艺圃学堂改称福州海军艺术学校,他被聘为首任校长,纵观他的船政生涯,这只是他众多职位中的一个部分,1917~1919年期间,船政局又委以重任,由黄聚华和法轩技术人员迈达先生共同设计和监造军舰,只有他们两位承担重任。他是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造船专家。他不仅培养了许多海军界人才,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造船事业中,为推动我国造船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功不可没。由于他在造船业知名度颇高,1965年,上海江南造船厂专程派技术人员到福州朱紫坊黄家收集造船技术资料。又于1979年【系统屏蔽词】复出,提出要加强国防海军建设,1980年,中国科学院派一位研究生,专程从北京到福州朱紫坊黄聚华旧居,几经周折才找到他的孙女黄信平,要求提供造船技术资料,他孙女黄信平问,何以知道?研究生陈某声称:在中国造船近代史册上有黄聚华的名字,他不仅是海军艺术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后来成为民国时期的海军造船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派人几次上他家动员黄聚华重新出来工作,他不顾七十高龄重返高航校,任机械科导师等职,他教有所成,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在各个重要工作岗位上,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有的是厅处级国家干部,如福州二化建厂时,机械设备设计都由他的几位学生,应用军舰上的管道,蒸汽设备原理设计的。他为国防海军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为船政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缅怀。黄聚华热爱船政事业,爱厂如家,抗日时期,福州沦陷,日机轰炸马尾港,造船厂墙被炸塌了,许多人纷纷逃离造船厂,怕再次来轰炸,可是黄聚华和一位姓张的师傅却主动留下来护厂,他视厂为命。他为人师表,一身正气,廉洁,保持军人的严谨作风,在家族里德高望重,1920年他与黄钟瑛上将的哥哥黄钟丰等人主持并出资修建宗祠,修族谱。他看到亲友困难,总是慷慨解囊相助,他弟弟黄秉清生意失败了,他手足情深,把福州文儒坊房产变卖,资助弟弟。在福州朱紫坊他的书屋里,桌子上总是摆着制图板,墙上挂满了大小丁字尺、三角尺,桌上摆着一摞摞图纸资料,晚年的他不得清闲,经常在制图。他制造的军舰模型很逼真,放在水里,点燃煤油,发出“突、突、突”的声音,军舰在行走,烟囱冒着烟,他的孙辈都玩过,提起这事印象深刻。他治学严谨,热爱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每逢过年,学生会自发到他家打扫卫生。五十年代的一位姓邵学生现在回忆时说,很怀念黄老师,对他是又敬又怕,他只要在讲台上一站,学生们即刻鸦雀无声,纪律严明是船政人的一贯作风。1960年,一场重感冒把他带到另外一个世界,清晨,弥留之际,每当钟敲响一声,他总要问几点了,并且说今天是他逝世的日子,他念念不忘马尾,交代手上的一些事,要他儿子通知马尾造船厂的同仁朋友,1960年的秋天,他走完了人生历程,享年八十岁。注释:1、福建船政学校校志,人物传227页。2、造坞、“开坞盛典”在船政文化研究第二辑282页,及陈绍宽文集171页。3、造币之事“船政奏议汇编”福州市船政鼓造铜币。4、福建商船史书。5、文中所提到的黄聚华史迹,是由他儿子侄儿等提供第一手资料。6、1965年,上海江南造船厂专程派技术人员到福州朱紫坊黄家收集造船技术资料。又于1980年,中国科学院派一位研究生陈某,从北京到福州朱紫坊旧居,几经周折找到本人单位,要求本人提供黄聚华造船遗留资料。7、1986年本人与父亲黄忠元等三人游马尾,父亲所到之处指指点点,特别在江边指一处提到黄聚华造坞一事,船政局还为此提薪水,厦门一位海军司令到此对结构合理的船坞倍加赞赏,并提到当年造军舰下水的典礼之事。8、黄聚华的侄儿黄忠欣曾提及伯父造船坞之事,以及他小时候到坞处游玩。并提及黄聚华早期1904年是造币厂厂长。9、黄聚华的侄孙黄信铿(原建宁县教育局局长)有提及小时候看到黄聚华的简历,他看到简历中有造币厂厂长一职。10、黄聚华女婿杨弼在四十年代在马尾造船厂内拍摄的黄聚华当年所设计建造的船坞相片。资料近期从上海寄回福州市。                                     (黄信平 黄信铿) “大手笔”黄葆戉(yue)(1880—1968) 他潜心研习八体六书,诗画篆刻均有建树,大师吴昌硕曾题曰:“雄浑古穆中能得自然之气,真大手笔也!”他自甘淡泊,名士风度,曾婉辞过李根源(代国务【系统屏蔽词】)出仕之情。他就是自称为“青山农”的黄葆戉先生。 孝养不仕潜心研习黄葆戉,字蔼农,号邻谷,别署青山农。其常用之斋名有蔗香馆、检禁室、暖庐、破钵龛、邻谷草庐、永春堂等。原籍长乐古槐青山下,1880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生于福州。父黄霁亭于清代同治年间任闽浙督右参将,曾参与甲申马江抗法之战,诰封武显将军。先生庶出,排行第十,幼年虽生活优裕,然羸弱多病,自谓“堕地到成丁,一生出九死”,故小名“破钵”。八岁丧父,家道中落,母子相依为命。母吴老夫人备尝封建官僚大家庭排挤倾轧之苦,告诫先生刻苦攻读,切勿涉足仕途,常诲之曰:“儿子做官娘做鬼。”从此,“澄怀永抱冰心洁”,终身孝养不仕,曾书写“腰中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及“不愿朝廷命官职,永使子孙持善名”等句以自明。少时,遵前人“读书必先识字”之训,潜心研习八体六书、许氏文字训诂之学。及长,既无意于官,更不愿为商,唯独癖嗜吟诗作词,金石书画,尤其笃爱摹印。有诗曰:“商既无能官绝意,偏耽书画欲成痴。”在福建师范学堂毕业后,继习法政。康梁变法前,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曾在安徽宪法传习所任教,讲授宪法等课程。从戊戌到辛亥,先生游学于外,往来齐鲁燕赵皖浙沪闽之间,除政治思想上反对满清,赞成共和,积极拥戴革命变革外,专致书画篆刻,精心治学。斯时,遍游名山大川,饱览各地收藏家所藏珍品,凡碑碣法贴,鼎彝玺印,汉石宋砚,名家真迹,无不悉心观赏揣摩,兼收并蓄。至是,艺事大进,风格一变,卓然成家。曰:“所谓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足以语一切学问,即艺事之微,何独不然。”先生诗画篆刻均有建树,尤工汉隶,其隶书宗秦汉,参以伊秉绶笔意,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名士风度自甘淡泊辛亥以后,回故乡从事教育,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先生名士风度,自甘淡泊,不愿结交官场人物。诗曰:“时拥图书馆,不官恣我读。”时福建省长胡瑞霖,知其“工书善画,铁笔尤精,耳其名欲一见”,然先生“不喜入官署”,托辞不面。胡改革教育,三校易人,独留先生,并亲诣图书馆检查工作,以求一会。岂料先生借故以避,实则反锁在室,终未获见。直至1927年,胡因不满时弊,便弃职入佛门,号妙观道人。此时,知先生在沪声望甚高,托友人刘放园介刻妙观印章,“放园如例以求,黄君知为余物,辞不受直,且道当日未能一见,至今为憾,欲以此结翰墨缘。”胡则回赠“印印功德心”字轴以报,并题跋说明“此一段公案”,“以为异日一笑之因也”。尔后,胡亦来沪,俩人始得互吐衷曲,往还频数,日久交谊益深,感情弥笃。胡为之作指书对联:“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水不沾尘”,以喻君子之胸怀,先生珍藏之。1944年妙观居士辞世,不胜哀伤,为作长篇挽辞,缅怀往事。当年李根源(曾任农商总长、代国务【系统屏蔽词】等)、郑孝胥、陈叔通等都曾邀先生出仕,先生不求闻达,一概婉言谢绝,惟艺事为重。因之淡泊一生,两袖清风。诗有:“自甘寒素守诗书,家本无田祗破砚”,“自分生无腾达志,世传代有读书痴”,“一卷相随消岁月,虫鱼生计有余欢”云云。 结交名流切磋技艺1922年先生由闽入沪定居。从此,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任内,大量搜集、出版历代书画作品,发扬光弘,蔚为大观,成流传千秋万代之功业。所出版之书画精品,题签大多出于先生之手。因先生博览纵观,涉猎广泛,故于书画善辨真伪,精于鉴定,成为海上鉴赏名家之一。在此期间,又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专教授、国画系主任及国共合作创办之上海大学教授等职。先生在沪与吴昌硕、黄宾虹、丁辅之、章一山、张善子、张大千等艺术大师过从甚密,经常交流作品,切磋技艺。吴昌硕于癸亥年(1923年)题词曰:“蔼农先生喜篆,雄浑古穆中能得自然之气,真大手笔也。”先生以小名破钵命,吴昌硕与西泠同人赎回文物《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于杭州西泠印社建石室永久保存。石室两边由先生篆书对联:“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留传后世。吴昌硕与先生交谊深厚,大师七十九岁时为先生题《青山农生圹》碣。时过六十余载,1986年先生辞世亦已十有八年,吴昌硕题碣由上海吴天祥君镌刻成碑,并有郑逸梅撰写墓表,高式熊书,吴天祥刻石,待择日将遗骨安葬。先生与章太炎、李根源、陈叔通、谭泽闿、李拔可、郑孝胥、蒋维乔、郑振铎等交往甚厚,经常吟诗作画,研究学问。陈叔通寓与青山农寓邻近,遂得时相过从,称通家之好。陈叔通七十初度,先生写荷花为寿,题诗曰:“生先荷花六月,坐夏不畏炎热,荷净时送凉风,顿觉身心冷冽。出污泥而不染,彼君子清且洁,西土上生上品,人间康强逢吉。”陈叔通最喜食石夫人之炒面,至则必啖,赞赏不已。李根源寓居苏州时,常与先生苏沪往返,情深谊笃。抗战期间,李拟组织老子军抗日,老而不忘爱国,先生深为敬佩。先生曾于光绪庚子(1900年)五月得一女,早殇,李夫人亦逝。继室高瑶,早时求学沪上,学成归里任教,桃李成荫,惜终身未育。1929年先生五十岁时,石夫人生子聿丰。先是,石夫人难产,有母子难以双全之虞,夫人恳请医生“保子”,以留得黄氏后裔。所幸医术高超,母子平安无恙,阖家庆幸。陈叔通曾书寿屏以贺,褒扬石夫人保子之美德。先生晚年得子,母吴老夫人年已七秩,因口占:“五十儿子七十娘”,“满园枯木尽逢春”志喜。在闽时,曾营邻谷草庐于福州西郊外文笔山,并撰诗释其馆名含义曰:“蔗香署馆额,取义非一端。或谓回甘意,其然岂其然。蔗字义从庶,侧生集群贤”何梅生夫子为作蔗香馆图并题跋:黄君“幼承先德之庇,外境甘也,弱冠后多更辛苦。今则金石书画之名满海上,家室和美,诞育贤郎,仰瞻母颜,有弄孙之乐。其由苦入甘之境,无不渐佳……”抗战期间,先生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寓居新闻路慈孝村,以鬻书画为生。六十岁时,曾患大病一场,几至不起,友好极为震惊。家人抵押所藏,悉心救治。幸良医回春,得以复生,故先生治有“蔗香馆里复苏人”一印,杨无恙为作“蔗香馆复苏图”,以志其事。先生为人廉洁耿直,慎持绳尺,不慕显贵,不畏权势,恤贫拎弱,平易近人。身历满清、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和日寇统治诸时代,不愿为官,不争名利。暮年归宗净土,游戏佛门,自嘲“识字农夫有发僧”,怡然自得。先生高洁脱俗若此,能不令人赞叹! 爱才乐教求其立志先生爱才,乐于扶掖后学,对门入学子谆谆教导,乐为指点。先生论书曰:“作字先细心体会一字中之主客阴阳向背,然后下笔自能合格。”“如衡字,鱼则为主,行则为客,最忌客夺主位。”“理字,里则为主,王则为客,主客易于结体,见之阴阳向背,全在用笔轻重深浅,不可言传。”又曰:“写篆隶楷,下笔虽严正,然胸中不可不有一种飞舞活泼气象,方不流于呆板。行草似极飞舞,然下笔必须稳缓。”作画素有讲究,论画花卉:“难在韵致生动,洗尽作家习气。赋色尤非易事,须从浅淡中求浓厚,能运以虚和,出之妍雅,觉愈浅淡愈浓厚则得矣。个中微妙,惟华新罗、陈玉几深得其旨趣。”论篆曰:“篆刻要上摹秦汉玺印,旁窥尊彝钟鼎,以及新旧出土古器物,有文字者皆籀史之遗,足资考证。若徒尚纤巧雕饰,谐俗悦目,特市匠优为之耳。顾有一二嗜古者泥而不化,故意刻完为缺,作剥蚀状,以为汉法应尔,宁非谬误。”云云。先生对于书画篆刻的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是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先生爱子,求其立志。常诫家人:“书香二十世,素风慎毋忘”,“痴顽无用莫如我,虫鱼生计聊自安。志坚忍苦甘淡泊,葱汤麦饭胜鸡豚。”并命幼子聿丰书对联一副:“黄卷青灯世业;葱汤麦饭家风。”众人见之,传为佳话。聿丰由于家学渊博,且又聪颖好学,书法篆刻亦有造诣,有“大小米”之誉。先生于辛亥前后曾治:“葱汤麦饭家风。”印章一方,因先生祖上黄勉斋,乃朱熹之婿,其所镌边款曰:“余二十二世祖勉斋公,祖妣朱太君,文公女也。一日公至,太君家贫具葱汤麦饭以进,形有愧公。文公因口占一绝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先贤淡泊知足之风,岂徒我黄氏子孙姓所宜世守哉!”聿丰耳濡目染,自幼闻鸡即起,刻苦临池。抗战胜利后,市中心大观园茶室为文人雅士吟咏之所,经常展出名家书画近作。1944年有十老雅集之举,先生与商笙伯、姚虞琴等书画家俱与焉。又有十少书画展览,聿丰年仅十五,参展其中。不久,聿丰举办个人书展,所展书画作品均课余勤学苦练之硕果,深得各家赞许。展品除告售罄外,尚有不少复订,使聿丰深受鼓舞。先生勉励聿丰努力奋进,更要学好科学,识时进取。 青山长在家学有传先生创作甚丰,出版著作有《黄荷戉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字文》、《青山农书画集》、《暖庐摹印集》、《青山农—知录》、《谢友庵传》等,所作诗篇及所书墓志铭、题签等无计其数。友人刘亚文赠联:“沧海屡迁,蔗境自甘天所厚;青山长在,砚田无恙墨生香。”跋有“蔗香主人诗文书画深受于天”之语,并咏诗“著作已等身,卷帙纷盈几”以颂。1953年6月,先生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时已七旬。晚年先生生活安定,精神矍烁,并不时作书绘画,更多诗词唱和。曾被推选为上海市文艺界群英会代表,并选任上海市第三届文联委员。先生八十寿庆后,连遇二事:其一,1960年5月,家遭回禄,先生室内碧纱橱卧床与所藏宋版珍本及二十四史等书籍、古玩、字画珍品付诸荡然,损失惨重。然先生豁达开朗,劫后住小室,仍日杖园游,其诗咏其事:“吾龄开九十,造物戒多藏。身外原非惜,云烟眼底忙……”其二,为同年农历九月,孙女一晴生。先生六十年前丧女,今两代才见女孙,喜赋一绝:“一晴女也生何晚,得似骊龙熟睡珠。六十年来今始见,重闱家庆倍欢娱。”平日直呼孙女为“六十年”,可见先生之疏旷洒脱。其孙一知,亦承继祖业,善书擅隶,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家学有传。1968年7月15日,先生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相关链接历 代 仕 宦 录
朝代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唐黄膺进士天祐四年诰赠(907)年秘书丞
唐黄茂村进士天祐四年诰封光禄大夫、太子少师(907)年秘书丞
唐黄宾进士同光三年乙酉(925)年古田县令兼知长乐县事
宋黄孟先进士大中祥符元年戊申科(1008)年朝请大夫,提举广东东部市舶
宋黄播进士庆历六年丙戊(1046)年刺史
宋黄履进士嘉祐二年丁酉科(1057)年尚书右丞,资政殿学士
宋黄孟容进士嘉祐八年癸卯科(1063)年朝议大夫
宋黄彦臣进士治平四年丁未科(1067)年朝散大夫、赠少师
宋黄庸进士元丰二年己未科(1079)年仕检院提刑
宋黄克纲进士元丰八年乙丑科(1085)年官文思院提举
宋黄汝济进士绍圣元元年诰赠(1094)年太师
宋黄远进士绍圣四年丁丑科(1097)年
宋黄伯思进士元符三年庚辰科(1100)年秘书郎
宋黄願进士崇宁二年钦授(1103)年枢密院编修,官少师
宋黄颖进士崇宁五年丙戌科(1106)年中书舍人
宋黄极进士大观三年己丑科(1109)年官参政(副宰相)
宋黄硕进士大观三年己丑科(1109)年朝散大夫
宋黄预进士大观三年己丑科(1109)年侍御史
宋黄頖进士政和二年壬辰科(1112)年

朝代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宋黄光庭进士宣和三年辛丑科(1121)年
宋黄潜善进士散宗年间合进士第,高宗建炎二年敕授(1128)年尚书左仆射
宋黄潜厚进士建炎二年特进(1128)年户部尚书
宋黄亨 建炎三年诰赠(1129)年太师
宋黄景 建炎三年诰赠(1129)年太师
宋黄京进士绍兴二年壬子科(1132)年任连州司户曹
宋黄崇 绍兴诰赠 金紫光禄大夫
宋黄中榜眼绍兴五年乙卯科(1135)年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
宋黄正泰进士绍兴五年乙卯科(1135)年
宋黄通进士绍兴五年乙卯科(1135)年
宋黄瑀进士绍兴八年戊午科(1138)年监察御史
宋黄克昌进士绍兴八年戊午科(1138)年官朝请大夫、知惠州监薄
宋黄康国进士绍兴十二年壬戌科(1142)年
宋黄公廙进士绍兴十二年壬戊科(1142)年
宋黄琇进士绍兴十五壬乙丑科(1145)年庐陵主簿、歙州判官
宋黄槐进士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1145)年官宜教郎、广东提举司干官
宋黄惟则进士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1154)年本路提举,赠金紫光禄大夫
宋黄士廷进士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1155)年
宋黄潇进士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1154)年

朝代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宋黄棆进士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科(1157)年官中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封开国男,增少师
宋黄涣进士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科(1157)年官州判
宋黄庶进士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科(1157)年南雄州知府
宋黄杲进士绍兴三十年庚辰科(1160)年提刑司检法
宋黄枟进士绍兴三十年庚辰科(1160)年官平阳县令
宋黄殼进士绍兴三十年庚辰科(1160)年官漳州通判
宋黄克绍进士隆兴元年癸未科(1163)年官县丞
宋黄遂进士乾道五年己丑科(1169)年官同知
宋黄叔升进士乾道八年壬辰科(1172)年
宋黄东文职绍兴钦授(1175)年乐安县令
宋黄崇进士淳熙二年乙未科(1175)年官上杭知县
宋黄颐孙进士淳熙二年乙未科(1175)年官迪功郎
宋黄序进士淳熙五年戊戌科(1178)年官兵部侍郎
宋黄杰进士淳熙五年戊戌科(1178)年名儒博士
宋黄樵仲进士淳熙五年戊戌科(1178)年教授
宋黄万石进士淳熙八年辛丑武科(1181)年濠州路太守
宋黄櫄进士淳熙十四年丁未科(1187)年任南剑教授
宋黄瑄进士绍熙元年庚戌科(1190)年官卫州判官
宋黄备进士绍熙元年庚戌科(1190)年
朝代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宋黄蛾进士绍熙元年庚戌科(1190)年

宋黄士特进士绍熙四年癸丑科(1193)年武进知县,镇江太守

宋黄诜进士绍熙四年癸丑科(1193)年

宋黄士清进士绍熙四年癸丑科(1193)年官朝议大夫,贺州安抚

宋黄士礼进士绍熙四年癸丑科(1193)年

宋黄孟永进士嘉秦二年壬戌科(1202)年官朝议大夫,知惠州

宋黄士玠进士嘉定元年戊辰科(1208)年

宋黄文羽进士嘉定四年辛未科(1211)年

宋黄涞进士嘉定七年甲戌科(1214)年官奉议郎

宋黄钦进士嘉定七年甲戌科(1214)年

宋黄梦颖进士嘉定七年甲戌科(1214)年官法曹参军

宋黄采进士嘉定七年甲戌科(1214)年钦点翰林侍讲

宋黄榦文职钦授嘉定九年(1216)年安庆知府、大理寺丞

宋黄之望进士嘉定十年丁丑科(1217)年官奉议郎

宋黄万进士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年

宋黄修进士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年官玉庆知倅

宋黄绍恭进士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年

宋黄学举进士嘉定十六年癸未科(1223)年官泉州察推

宋黄用兵进士绍定二年乙丑科(1229)年龙溪县尉

宋黄朴状元绍定二年巳丑科(1299)年翰林学士、迁阁殿学士

宋黄质进士绍定五年壬辰科(1232)官国子监正


朝代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宋黄廷琳进士绍定五年壬辰科(1232)年
宋黄纲进士嘉熙二年戊戌科(1238)年
宋黄应雷进士嘉熙二年戊戌科(1238)年官诏阳太守
宋黄应龙进士嘉熙二年戊戌科(1238)年
宋黄俞进士淳祐元年辛丑科(1241)年官丰州教授
宋黄德涵进士淳祐元年辛丑科(1241)年
宋黄元素进士淳祐元年辛丑科(1241)年
宋黄俞进士淳祐元年辛丑科(1241)年丰州教授
宋黄概文职淳祐七年丁未科(1247)年
宋黄景师进士宝祐元年癸丑科(1253)年
宋黄峣进士宝祐四年丙辰科(1256)年
宋黄章进士宝祐四年丙辰科(1256)年
宋黄琛进士宝祐四年丙辰科(1256)年
宋黄执躬进士宝祐四年恩封(1256)年赠太中大夫,赐紫金鱼袋
宋黄梦岩进士开庆元己未科(1259)年
宋黄桂探花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年翰林学士
宋黄庚进士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年
宋黄訔进士咸淳四年戊辰科(1268)年官山阴县令、礼部郎中、福建提刑、广南佥宪、至参政(即副相)
宋黄顺卿进士咸淳七年辛未科(1271)年朝散大夫
宋黄元龄进士咸淳七年辛未科(1271)年
朝代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宋黄高桐进士
宋黄倡进士诰赠
元黄垓进士至治元年辛酉科(1321)年官安抚司令
元黄昌风进士泰定四年丁卯科(1327)年
元黄镇进士至正五年乙酉科(1345)年官沿海招讨使
元黄贲进士至正八年戊子科(1348)年官县丞
元黄以达进士至正八年戊子科(1348)年
明黄铜进士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1391)年官光州太守
明黄维潘进士永乐四年丙戌科(1406)年
明黄文政进士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1424)年监察御史
明黄均进士宣德二年丁未科(1427)年晋江府长史
明黄泽进士宣德二年丁未科(1460)年浙江布政使
明黄绍堂进士天顺四年庚辰科(1460)年
明黄景隆进士天顺四年庚辰科(1460)年吉安知府
明黄熙进士天顺八年甲申科(1464)年南京吏部郎中
明黄文奎进士万历十一年癸未科(1583)年桂东、兴业县令
明黄大鹏进士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年浙江龙游县尉
明黄道周进士登天启二年进士(1646)年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
明黄邦傑进士 江西按察使
明黄子暘进士 刑部尚书
序号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清黄继道进士顺治四年丁亥科(1647)年
清黄溱武职康熙二十年钦授(1681)年左都督(三品)
清黄志禄武职康熙二十年钦授(1681)年副将、都督佥事(二品)
清黄馨武职康熙二十年钦授(1681)年左都督(三品)
清黄树德进士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年
清黄承祐进士康熙五十二年癸己科(1713)年
清黄正清文职康熙五十二年钦授(1713)年大理寺正卿(二品)
清黄正元武进士康熙五十年癸己科(1713)年御前侍卫、官金处镇总兵(二品)
清黄英进士康熙六十一年钦授(1722)年光禄大夫,金门总兵(一品)
清黄典进士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山东冠县令
清黄洪诗进士乾隆二年丁己科(1737)年台湾教授
清黄世枢进士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琉球正使,景东知府
清黄世模进士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清黄光钅黄武职乾隆二十六年钦授(1761)年水师提督前营游击(三品)
清黄道坦进士乾隆二十六辛己科(1761)年
清黄钟熨进士乾隆二十六辛己科(1761)年
清黄榜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官连城知县
清黄世楷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清黄师恭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清黄正纲武职乾隆三十六年钦授(1771)年振威在夫、江南、浙江、广东三省提督军务(一品)
序号名 讳出身科举公元官 职
清黄仁勇武状元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头等侍卫
清黄世隆进士嘉庆十四年己巳科(1809)年
清黄建功武职道光十二年钦授(1832)年定海镇总兵(二品)
清黄棠进士道光十三年癸己科(1833)年
清黄见三进士道光十三年庚戌科(1850)年河南杞县、泥水、内黄、林县、太康知县。郑州、睢州知州
清黄荣庚进士道光十三年庚戌科(1850)年丰城、定南知县,加同知衔
清黄翼为进士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南京工部郎中
清黄捷魁进士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清黄景星武职同治三年甲子科(1864)年闽浙督右参将
清黄葆初武士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知县
清黄德濂进士
清黄龙武职 副将、江西按察使
民国黄钟瑛海军军校 (1912)年海军上将总司令兼海军部总长,福建省图书馆馆长、书画大师
民国黄葆戉上海政法学院
人物述林(当代) 中国最慷慨的的慈善家——黄如论 ★平均每分钟捐出400元5月10日,胡润制作的《2004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正式发布,在《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中以身价3.8亿元排名第369位的房地产商黄如论在过去一年里以2.1亿元的捐赠额位居大陆慈善家排行榜榜首,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可以算出,他在2003年的每一分钟里向慈善事业捐出了400元。他的捐赠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北京两地,其中1.8亿元用于修建福建江夏大学,“非典”期间共向北京市政府和海淀区捐赠1400万元现金。黄如论——“世纪金源”的老总,在地产界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但是他的名字和王石、潘石屹相比却低调得多。他说:“我不喜欢凑这个热闹,我认为给消费者带来更实惠的项目比去作秀更让大家能接受。确实他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网上有关黄如论的故事也不过是:出生于福建农村,35岁之前一直在家乡做小买卖。1986年,只身前往菲律宾“淘金”,曾在多个国家从事贸易。1991年,他返回家乡,开始投资于房地产业,并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民营房地产商。上世纪90年代末,黄如论的金源集团将业务重心转向北京市场,其开发的楼盘完全是利用自有资金,并多采用现楼销售的方式。目前金源集团正在向酒店和商业领域扩张,已拥有多家五星级酒店。黄如论发财后,慷慨捐助慈善事业。记者最近怀着好奇而崇敬的心情采访了他。 ★善从报答故土父老乡亲开始记者:你对获得头号慈善家荣誉有何感想?黄:说实话,我对于上这次排行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像我以前从不在乎是否上财富排行榜一样。甚至可以说,我并不是很愿意上这个榜。当初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中国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是民政部批准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设立的专业工作委员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即把企业设想为一个人,对社会有索取也有回报——编者注)多次跟我联系,找了一个月,说是这件事情对中国慈善事业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我才勉强答应。一定要说,我觉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是我份内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经过这么些年奋斗,事业才有所成就,因此,我理当回报社会,特别是回报养育我的故土和父老乡亲。记者:你为什么会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来捐赠公益慈善事业?黄:我小时家里很穷,生活非常贫困艰苦,但父母和祖父母对我非常疼爱,周围许多亲戚朋友也给我很多关照。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一定要努力打拼奋斗,用我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汗水来换取收益,回报生我养我的父母,抚育我长大的祖父祖母和那些帮助过我、教诲过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人们。这些梦想和信念,化为了我今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从事慈善与公益捐赠的最原始驱动力。★有钱了应该反馈社会记者:施惠于人会让你有幸福的感觉,是吗?黄:不能说我的捐赠一定能够解决很大的社会问题,但我还是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受我捐助的人渡过了难关。许多孤儿的生活因此过得好一些,许多失学的儿童在我捐建的学校读书,许多孤寡老人因为我的帮助晚年感受到了温暖幸福,我为此感到很欣慰。记者:你从哪一年开始做慈善工作的,有几年的时间了?到今天为止,一共捐了多少钱,这些钱占你总收入的多少?黄:应该是从1993年就开始做这件事了,到今天为止也有10多年了,说起我一共捐的钱大概有3亿多,我没有仔细地计算过捐款占我总收入的多少。因为自己从小生活不太好,我在最落魄的时候廉洁渴望过帮助,于是我认为我有钱了应该反馈社会,给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带来一些希望。对于我个人而言,金钱只是一个符号,再多的钱对我也是一样,我一嫖二不赌,钱留给孩子还不如造福社会更有意义。记者:你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黄:我认为一个人要当好人,好人好报,坏人坏报,坏人一定没有好的结果。一个人损人利己,虽然也会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那是短期的幸福,是瞬间的快乐,最终得到的只能是长期的痛苦。邪恶经不起时间考验,是永远见不得阳光的。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记者: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先天的因素还是靠后天的努力?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不是先天就注定后天永远的胜利,而是后天能够战胜先天而取得恒久的胜利。★成功经验:诚信与育人记者:你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你觉得有哪些经验可让他人分享?黄:在我的办公室里,挂着我自己写的一段文字:“诚信仍创业之本,育人为立国之基,融二者为一体,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营之道贵在把握时机,既要勇搏善战,又需严谋明断。创业与守业不仅要审时度势、缜密的思考与果敢的追求,还须时刻谨记守信用、重诺言,做事诚恳,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方能信孚中外、近悦远亲。正直的人,也是诚恳的人,他一言九鼎,说到做到,同时还应承担社会道义之责任,古今中外皆然。”可以说,这时我的人生信条,也是我成功的经验。                        (综合《北京青年周刊》、《福州晚报》 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 1997年2月13日,长乐吴航镇东华山馆,举行“家山”第三唱折枝诗会。本人撰写的“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无人问津,更没有人选取。情有可谅,因为“黄河浪”何许人也?人们是不知道的。本人却认为这一首折枝诗,恰恰概括了黄河浪的生活道路和创作成就。文学创作浩如烟海,能选入中学教材的珍品和瑰宝的确为数不多,福州籍作家的作品被选本的更是凤毛麟角。 几十年来编入教材的只有福州人林觉民的《绝命书》、祖籍福建长乐谢冰心的《小桔灯》、《寄小读者》、生在台湾祖籍福建许地山的《落花生》、生在温州祖籍福建长乐郑振铎的《猫》等,以上作品有的在最近中学课本中也见不到了。偏偏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十多年来一直是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怀乡之情,影响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黄河浪出神入化地描绘了故乡的榕树,情深意切,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树,故乡的每一片树叶,特别古老传统、习俗非常怀念,字里行间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怀乡之情。首先,采用触景生情、见物思旧的写法,描绘了故乡——长乐吴航镇太平桥边的两棵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故乡多么令向往的榕树,在作者笔下有一定生活真实性,而且比现实有所提高。其次,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榕树下迷人的夏夜,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宛如一幅朦胧的图画:“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嫦娥驾着白云,桂花飘着清香,月华如水,山披轻纱,睡意朦胧,如在梦幻。作者做到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洽无间的状态。最后,作者对故乡和乡亲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赋予榕树以生命与灵魂。在一次暴风中,太平桥边“驼背”榕树被风刮倒,作者这样写道:“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地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文中“挣扎”一词,按字面解释:“用力撑着”。过年杀鸡宰鸭时,就有这样体会:当血从鸡鸭脖子上流下来,血快要流尽时,就要紧握住鸡鸭的翅膀和双脚,因为最后“挣扎”力大无穷。作者把这个词赋予榕树,这不是道出榕树的绿魂吗?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长乐市吴航镇太平桥边一间旧屋里。黄河浪是他笔名。为什么以“黄河浪”为笔名呢?正如他用诗句描绘黄河那样:“以烈马扬鬃,大风吹火;骠悍地、凶猛地,在莽苍苍的原野上,呼啸而过!”他以祖国的母亲河为笔名,可以看出他爱国之心花根深蒂固。他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获得好评。1975年黄河浪赴港定居,坚持业余创作,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1980年6月由福建出版社出版诗集《海外浪花》,1986年又出版他的诗集《大地诗情》。最近几年出版的有散文集《遥远的爱》、《香江朝汐》;诗集《天涯回声》等。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黄河浪文学著作甚丰,究其原因是与他经历分不开的,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1987—1988年,他两度去台湾观光,足迹纵贯全岛,1990年去美国探亲,领略美国大城市的风光。1991年应中国作协之邀,参加香港作家访问团,兴致勃勃地来到祖国首都北京,登上万里长城,游了济南的大明湖,接着过黄河,登泰山,南下繁华的上海,泛舟风景媚人的杭州西子湖……每到一处,他都以诗歌或散文形式,予以记载。黄河浪的名字被编入大不列颠《世界名人字典》内,真是:“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 1997年2月25日选自黄世鼎《艺海泛舟》 水稻研究专家【系统屏蔽词】基金项目主持人黄世贞(194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院访问学者,国际水稻研究所聘请为顾问。曾主持和承担国家【系统屏蔽词】基金研究项目和福建省重点研究项目。近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本人业绩已登录在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中华科技精英大典》和《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黄世贞,妇,1942年8月出生,吴航街道东关村人。1961年7月,她19岁毕业于长乐一中高中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福建农学院。1965年获得生物技术和生物固氮专业毕业。现任职于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系该院研究员兼福建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其科研工作主要业绩有: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固氮研究,曾多次由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承担“基因转移”、“共生固氮”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985年—1988年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院访问学者;1994年被国际水稻研究所出请为顾问。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三叶草根瘤菌寄主范围基因转移豌豆根瘤菌”、“评价水稻固氮研究”等,为了观察根瘤菌的侵染情况,她不知有多少次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电子显微镜下。曾主持和承担国家【系统屏蔽词】基金研究项目和福建省重点研究项目。近年来在美国《Appl Environ.Microbiol》、《Protoplasma》、德国《J、Plant Physiol》等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家《植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遗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导入三叶草根瘤菌寄主范围基地对豌豆根瘤菌侵染白三叶草的影响》和《诱导根瘤菌与稻类结瘤共生的研究》等50多篇,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她所主持的“诱导精类作物结瘤固氮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关论文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其本人业绩已登录在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中华科技精英大典》和《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                                  (文字:黄世鼎、肖和) 黄宝仙艺术简历 黄宝仙,字(黄圣),1946年生,现任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著名书画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百强书画家、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教授。四十多年来钟情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作品题材以传统人物画为主,兼作山水、花鸟、亦擅书法。1995年其根雕作品《养精蓄锐》在北京荣获“中国第五届根雕”金奖,1997年作品《新生》被选入《跨世纪著名书画艺术家经典》一书,并获优秀奖,2002年书法作品《李白诗一首》(行草)获“长城杯全国书法作品赛”金奖,2004年12月中国画作品《弥勒》、《雄风》均被中国书画研究院评为“翰墨中国金奖”。同年他个人被中国书画研究院授予“翰墨中国艺术家名家”荣誉称号,2009年在江西“八大山人”纪念馆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有识之士及收藏家收藏。黄宝仙先生,1946年生于福州,长期致力于书画艺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颇有建树。作品曾在国内的许多赛事中获奖,并在著名美术刊物上刊登。他是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的终身荣誉教授、国际羲之书画院副院长。他的中国画作品以传统人物为主,兼作花鸟、山水。他的雄鹰图,形态各异,独有风姿,有蓄势待发,有高瞻远瞩,有振翅欲飞;他的弥勒图,大肚笑口,能容万物常笑,通俗的题材,再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示了书画家执着的追求和对人生独到的认知。他的山水画,有水光山色,有恬静家园,有风云变化,反映了书画家对清逸宁静境界的向往,又展示了他对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理解,他的心思,尽在画中。他的笔法,苍劲有力,那不仅是绘画的功力,更是人生历练的结晶。这些都让我感动。宝仙先生的艺术成就还是多方面的,其象牙雕刻作品、根雕作品和书法作品也曾在各类赛事中获奖。我翻看着宝仙的作品资料,为我省书画界拥有这样的艺术家感到由衷的高兴,衷心地祝愿他,不懈努力,为新时代,为人民创作出更多的书画精品。                               许怀中(福建省文联主席、厦门大学教授)                                     2003年10月 相关链接醉心丹青善结仙缘——著名书画家黄宝仙先生 黄宝仙之弥勒图题材属民间风俗绘画题材。在福建以创作这类艺术题材著名的当属福建仙游画派之李耕,其将这类题材的创作提升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并由此而成就了名闻遐迩的仙游画派。黄宝仙早年对仙游画派的艺术创作形式兴趣浓厚,并做了广泛研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悉心摹写古人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细腻的表现技法,全新地诠释了人们对弥勒图这一艺术形象的重新认识。那么,宝仙之弥勒图画像作品到底妙在何处?一、他高超的笔墨技巧。黄宝仙的书法功力深厚,其浸淫书法艺术领域四十余载,广泛涉猎各家门派吸收营养,形成了其苍翠中充满活力,枯涩中显示青春的独特个人书写风格。其以书入画,每笔每画皆精到如锥画沙,视觉冲击力甚强。二、他精确的艺术造型能力。黄宝仙早年接受过系统的素描造型课程训练,这些技能的掌握使其受益终生,特别是对其表现力的推动更是推波助澜。众所周知,中国画之科目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中,人物画最难。而人物画中尤以水墨人物更难。徐悲鸿先生曾在一篇谈艺术境界的文章中说过中国人物画的最高境界;凡人物画者之人物,应在似与不似之间为臻者,“太似媚俗,不似欺生”。一语道出天机,而黄宝仙先生之画弥勒图的创作便是严格地按照这个艺术标准来执行的。“传神阿堵”便是人们对人物画欣赏的理解定义。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思想的心声。一点不假。宝仙先生笔下的弥勒图画像作品中,弥勒坦坐其间,盘腿抚膝,静心打坐,神情悠然,淡定自若,气定神闲,眼睛里透露出盈盈笑意,是那样真诚和坦荡,是那么轻松与亲切……三、他渊博的文学知识与高深的艺术修养。四十年如一日地热爱一门事业,我们绝对相信他为之爱之深,爱之切,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艺术充满激情,对绘画他内心里燃烧着熊熊火焰。也正因为如此,他对绘画艺术有着高于常人数十倍的痴情与执着。宝仙的书法写得好,诗词歌赋也造诣颇深,在他笔下的大部分创作作品上,都能见到他原创的诗文题词,是那样的即兴而发,是那样的原生态,让人深受感动。古往今来,多少画者艺海泛舟,竞相争渡。世人莫不习以惯之,后浪压过前浪,前浪早已不复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艺术家的作品及人格可随时间的流逝而传存。黄宝仙先生蜗居陋室,潜心习画、专研技艺、乐乎于道、不求名利、不事张扬,更不随波逐流,数十载下来,他的作品广泛流于民间,受到民众喜爱和珍藏,这样反倒成就了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高尚人格。如今宝仙先生虽年近花甲,但身体健壮,精气神十足,性格开朗,豁达乐观。我们完全相信他还有数十年的艺术生命延续,对一个如此倾毕生之力追求艺术的画者而言,必定能创造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传承于艺林,名重于艺坛。                                     郭之君                                    (中国书画评论家)                                        2008年国际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黄季焜(1962—)    黄季焜,男,1962年出生于江田镇漳坂村,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政策咨询顾问。200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梦想成真:创建“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黄季焜出生于江田镇漳坂村,父亲是小学校长。1980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后,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年青人开始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黄季焜获得国际水稻研究所奖学金前往菲律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由于成绩优异,破格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在该大学校史上是极为罕见的。1990年获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底,黄季焜结束在国际水稻研究所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毅然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任农业经济系主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在长乐农村出生长大的黄季焜博士,对农业、农村与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早在国际水稻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就一直在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保持社会平衡、协调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专门研究国家的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问题。他一直有个梦想:回国成立一个“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贡献一份力量。1994年,黄季焜应聘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政策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感到中国在改革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问题需要研究。怀着“必须为中国农民做点实事、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感,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回国内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最后回国成立研究中心做准备。1995年9月,黄季焜辞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的工作回国,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成立了“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实现了心中多年的夙愿。依托CCPA这个研究平台,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对我国农业发展政策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积极给国家献计献策。2001年后,他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尤其是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与政策、“三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一系列政策研究与研讨,并向中央呈送有关农业政策、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国家政策咨询报告20多份,这些报告大多都被中央领导采纳,为我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农业政策研究机构。 情系三农:回答“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如何能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是黄季焜长期研究的课题。他说,中国需要更多的学者代表农民,为农民说话。回国以来,他带领研究团队不畏艰苦,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包括许多贫困山区,足迹遍布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农忙季节,为了不影响农民们的出工,他和他的同事们经常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起工作调研,或者等到晚上收工后再披星戴月到农户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国家的农业政策对他们的生产与收入的影响,关心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情况,认真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农业有关政策的建议和想法。为了研究“三农”问题,黄季焜惜时如金,真正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中午经常连盒饭都顾不上吃,没吃晚饭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和“五一”期间休息几天外,连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对工作的忘我精神,极大地带动了中心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凭着这种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科研业务能力,以及对“三农”工作的社会责任感,黄季焜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面对世界的不安和困惑,黄季焜博士根据中国农村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分析,阐明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食物和粮食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并且能够在未来几十年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这一观点备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针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经济影响,他开拓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发现转基因棉花与水稻比传统非转基因作物产量高、施药少,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减少农民农药中毒事件。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美国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引起了世界关注,各大学术期刊争相转载他的论文。除了工作中对“三农”问题的执着研究,黄季焜还在生活中直接对贫困农民子弟进行帮助和扶持。早在1997年,一次在江西兴国县革命老区调查时,黄季焜发现那里的农民很贫困,有些农民的子女读不起书。怀着沉重的心情结束调查回到北京后,他通过兴国县教育局,从个人收入拿出几万元来资助兴国县的贫困农村学生们。后来,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甚至学生们纷纷为这些与他们毫无血缘关系的贫困农民子弟捐助学费。他妻子也长期捐助的两位贫困农村大学生,等他们分别从北大与清华毕业后,她又捐助了两位来自农村的特困大学生。 誉满学界:捧回“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长期以来,黄季焜博士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消费行为、农业科技发展、供给及转型经济领域。他建立了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中国粮食发展、农业科技政策、WTO等问题进行分析,该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主持了30多个国家和部级重点课题,50多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至2006年共出版专著合著10多部,在国际权威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多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年来,他获得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先后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多项荣誉与奖励。2001年,他还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第一人“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2002年,黄季焜捧回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为了改革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效率,让农业科技能更快更有效地惠及千家万户,这两年他又和他的研究团队争取了多方面的科研资助,先后启动了多个项目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体制的试点改革研究工作。今年,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在广西、山东、辽宁和湖南四个省的多个县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设计和试点工作。这项研究的展开不仅能为政府部门未来的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提供试点方案和政策建议,而且项目本身就能够让试点地区的农民直接受惠。对于黄季焜来说,最令他欣慰的不是他自己能名扬海内外,而是他又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做了点事。 附:长乐籍青年科学家黄季焜入选“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经专家评委和组委会推选,“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名单已新鲜出炉,现为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的长乐名人黄季焜榜上有名。黄季焜是我市江田镇漳坂村人,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对我国“三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农业发展,黄季焜经常给国家献策,敢为农民说话,被誉为“心系三农的有心人”。由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主办,《聚焦三农》栏目承办,联合数十家新闻媒体举办的“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将通过全国网上投票和编辑短信推选、以及百名评委团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严格投票评选的方式,从50名候选人中产生23名提名人物。黄季焜堪称长乐人的骄傲。                                                    (文字:黄文)           诗文荟萃(古、近代) 葱汤麦饭朱熹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   注:朱子有一次来到女婿黄榦家,刚好黄榦外出,因山居市远,其女惟以麦饭葱汤招待父亲,愧不自安。朱子见此情景,口占一绝,安慰女儿。不料此诗却成了黄榦后裔的“葱汤麦饭家风。” 董奉高峰诗赞 青山发迹勉斋公,上有高峰董奉崇。丹灶犹存仙迹处,星潭分列祖龛中。瀑泉魁石三台合,龙井豹岩一脉通。别有竹林开讲席,完成名胜洞冥濛 摘自《长乐县志》与《家谱》 乐山①祷雨②黄瑀 直上云封表③,云间蔼洞天④。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注解】 ①乐山:在今永春、南安交界处,是戴云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山上有五座主峰,又称五台山,其中西台海拔1080米。②祷雨:久旱举行的祈风求雨仪式。③云封表:云端、云际。④蔼:云雾弥漫的样子。【简析】古代泉州地区对风神雨神的崇拜甚为虔诚,各县均建风云雷雨坛,不少地方还专门建有祠庙,凡遇旱,地方官员时常组织民众祈雨。蔡襄任泉州太守时也曾到乐山的“圣泉”为民祈雨。这首诗正是反映了黄瑀于宋绍兴乙亥(1155年)知永春县时,在乐山为民众祷雨的情景。本诗开前头“直上”二字凸显了诗人急民众之所急的殷殷之情。黄瑀少年时,家贫刻苦向学,因此对民众疾苦有深刻体会,“所至以民为怀多善,民敬之如父母”,而非诗中所言的“自惭无善政”。《永春县志》载:瑀性刚介,清苦自励,留心民瘼,知永春时岁旱,当祷雨为民祈年。他的善政之名也在闽南各地广为流传。朱熹对他的亲家如是评价:“始予试同安,闻旁邑永春有贤令尹曰黄公,公廉强介,察见微隐,吏不能欺,而民亦不忍欺。其禁令要约,大抵皆崇礼义,厚风俗,戢吏奸,恤民隐之意,民深思之,即殁而咏歌犹弗替也。”大儒真德秀知泉州时,延见黎老,问是否有贤令可以效法,众也皆曰:“有永春大夫长乐黄公者,其遗爱余泽在人也深,六十年而后,未有及者。”欲分法雨三千界,好布新膏百万家。这首诗虽廖廖数语,却把诗人爱民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子黄榦知安庆府时亦曾为民祈雨,并作《喜雨》:“云霓天外起层层,华月相随彻夜横。费得天公能几力,数州愁苦变歌声。”以民为本,恤民爱民之心,诚乃一脉相承也。                                             (郑黎明) 春雨二首黄榦 云霓天外起层层,华月相随彻夜横。费得天公几许力,数州愁苦变歌声。 睡觉歌声古道旁,有人中夜揽衣裳。床头斗酒聊自酌,不为书窗一夜凉。 竹林精舍黄榦 东溪远城烟,高涯结幽偏。悠悠一涧水,白石相澄鲜。地灵猿鸟异,山深草木妍。而我与诸子,游心竹素园。风泉杂春诵,松月清夏弦。澄怀悟无始,云霄起高褰。 待晦翁饮浮翠亭子用刘叔通①韵黄榦 凉风振②幽壑,阴云翳③前山。高怀励清秋,适意林莽间。烟横万家井,水净双溪湾。徙倚④暮忘归,人境相与闲。游子独何为,千里方言还。陪此杖履游,忘彼道路艰。心期更他日,依岩结柴关⑤。 【注解】①刘叔通:名淮,号溪翁。朱熹门人,能诗。②振:摇动。③翳:遮蔽。④徙倚:留连徘徊。⑤柴关:用柴草搭建的简陋的居所。【简析】这首诗是黄榦陪同朱熹一次秋旅中的有感之作。首句:“凉风振幽壑,阴云翳前山。”就描绘了一幅金风送爽,凉意宜人的深山秋景图。凉风阵阵袭来,吹散山谷中的浊热,幽壑险峰顿时清爽凉润之极,阴云渐渐遮蔽了前山。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高怀励清秋,适意林莽间。”清秋时节还是努力陶冶高尚情怀的好时机,自己在这山林莽野间感到舒卷自然,惬意无比。“烟横万家井,水净双溪湾”呈现作者面前的又是一幅动人的田野风情画卷:从山峦上极目远眺,只见山下村落万家炊烟冉冉交错,碧净的双溪环绕山湾。第四联“徙倚暮忘归,人境相与闲”,作者走走歇歇,师徒彼此相倚,在秋天的美景中流连忘返,直到暮霭时分,才隐约听到远处乡间传来的人声。紧接着两句“游子独何为,千里方言还”,作者不禁叩问自己,多年独自在外漂泊的游子为何远在千里才思念故乡、回家探访?“陪此杖履游,忘彼道路艰”,陪着恩师拄杖漫游,其愉快的心情足以忘记脚下道路的艰难崎岖。末尾一联“心期更他日,依岩结柴关。”意谓作者期待着来年有机会,依傍这山麓岩峦结庐修行,表达了作者不禁为这秋日丽景所深深陶醉,无限向往远离尘世、身心自由的理想生活的心声。黄榦追随朱子二十多年,得其真传,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后人有《咏黄榦》:“黄榦直卿说太极,圣人参赞继天立。又与朱子为婿翁,存心致知究理一。”他的诗文大多“质直不事雕饰”,有时难免打上正统道学的烙印。这首诗是黄榦的代表作之一,虽略显直白,便全诗移步换景,借景抒情,层层递进,对仗工整,起承转合自然,气质醇实,不失为儒者之风。                                           (郑辉) 戒溺女歌黄榦 儿是爹娘生,儿生爹娘弃。喜见爹娘面,不识爹娘意。抛儿在水中,绝儿一口气。战战盆中泣,哀哀万苦备。欲救救不能,欲死死犹未。儿虽非男子,儿罪何至是。爹娘莫忧贫,万物由天地。今年杀女儿,明年恐又至。不如存好心,心好天自庇。 相关链接声泪俱下的控诉                ——黄榦《戒溺女歌》读后感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词浩如烟海,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诗人,但女诗人凤毛麟角。唐朝“以诗取士”,是诗歌黄金时代,不论诗的题材、技巧都是以后各朝代所不通逾越的,诗词数量更为可观,仅仅“绝句”就留下四万多首,但女诗人写的只有刘洒春的《啰唝曲六首》,薛涛的《送友人》、《筹边楼》、《牡丹》,陈玉兰的《寄夫》、花蕊夫人徐氏《述国亡诗》。宋代也只有李李清照著的《漱玉词》一集,蓓桃的《呈寇公二首》。明朝黄娥的《又寄升庵》。在历代寥寥无几的女诗人中,不外有两类情况:一类出身书香门第,因丈夫才华横溢科举高中者,她们耳濡目染,为诗词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陈玉兰,她是唐朝诗人王驾之妻。王驾,大顺进士,至礼部员外郎。宋代李清照(1084—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地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早期生活优裕,与其夫共同致力于金石的搜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明代黄娥(1498—1569年)四川遂宁人,其夫杨慎(号升庵),文学家,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另一类达官贵人的附属品或出身于下层作物。薛涛(?—约834年)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刘采春是中唐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功戏。朱淑贞,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她著有《断肠集》、《断肠诗》。“断肠人在天涯”,用“断肠”作为诗词集的名字,就不言而喻了。蓓桃是寇准妾。她们的题材是狭窄的。除了生活在南、北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替时期的李清照外,她们诗中多流露罹、伤感的情怀。之所以诗歌界会出现如此悬殊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封建礼所造成。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学习权利,科举更与她们绝缘,女人只能成为男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封建制度不但压抑广大妇女的才华,而且在肉体上给予残酷地摧残,“缠脚”即是一例。所谓“三寸金莲”,把原来体力不如男妇的妇女,又被套上一副枷锁,令她们“弱不禁风”。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正史或野史,都把女子当成“祸水”,是亡国的肇事者。殷商的灭亡,是“狐狸精”妲己作祟;西周覆灭归罪“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唐皇朝由盛变衰,与“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息息相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当然是罪魁祸首。历代诗人有的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甚至对“男尊女卑”的思想,给予尖锐地批判。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一诗中,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个多情女子形象,歌颂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纯真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清初人诗人吴梅村(1609—1672年)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皇朝灭亡,主要是吴三桂变节投敌,男女情事无足轻重:“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汁?英雄无奈是多情。”(引自《圆圆曲》)。单刀直入,无情地批判大男子主义的,应是“五代残唐“的花蕊夫人徐氏。她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当时破蜀时宋军仅数万人,后蜀有十四万之众。而后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十多万人竟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点大丈夫气概:“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述国亡诗》)然而对“男尊女卑”观念,批判最为深刻的应是黄榦《溺女歌》。母亲保曾不想庇护啊!但“重男轻女”的陋俗根深蒂固。母亲,特别是生多胎女孩或头胎生女孩的贫家母亲更是战战兢兢。“不看诸娘仔(女婴)面,只看丈夫仔股川(屁股)。”一生女婴,就往粪桶或木盆中一抛。开始婴儿发出呱呱地哭声,接着就沉寂了。“此时无声胜无有声”,母亲的心情是可以想象到了。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句,采取回环往复、缠绵悱侧的艺术形式,通过女婴之口,描绘生的权利被剥夺的惨状,声泪俱下,深深地撼动读者心弦,造成深厚的悲剧氛围,这就从更大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黄榦,号勉斋,长乐青山村人,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封建社会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女婴被淹死,比比皆是,诗人对这一劣俗深恶痛绝。诗中通过第一人称的血泪控诉,情深意切,读后令人掩卷唏嘘。这位朱门传人,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诗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唐代李贺的《南园》一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诗的结尾两句是这样写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思是边远地区年年发生战争,需要人们为国出力,什么地方用得空洞文章?我认为,要消除“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妇平等,只有推翻旧政权。事实正是如此,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妇女得到彻底地解放。                                            (黄世鼎) 同治庚午季春偕同人游灵峰寺时予将入都赴选匆匆一宿率成七律二首即以惜别黄见三 其一行旌将发莫稽留,偶得偷闲半日游。衣钵重开唐宝刹,屐裙犹见晋名流。悬岩泻水喧如雨,夹道排松暝欲秋。仰止当年摩顶地,白云深处怅前修。 其二旧从画里识名山,此日登监倍展颜。寺镇灵峰真绝俗,石依佛祖不嫌顽。法池皓月无今古,一洞闲云自往还。愿订他年归里约,重携柑酒叩禅关。 题牧豕图黄葆戉 枯木逢春也着花,春风先到野人家。孙期自有田园乐,牧豕娱亲忘岁华。 自题跪乳图黄葆戉 信手抚来画一张,阿儿喜见跃呼娘。问他跑乳缘何事?娘道儿当学此羊。 戊午游石鼓同游诸子先登峰力则余不与黄葆戉 登峰造极期来日,让我山中取次游。石鼓龙泉姑旧识,茆庵佳处许相留。 诗文荟萃(当代) 为人处事感黄如论    诚信乃创业之本,育人为立国之基,融二者为一体,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营之道贵在把握时机,既要勇搏善战,又需严谋明断。创业与守业不仅要有审时度势,缜密的思考与果敢的追求,还须时刻紧记守信用、重诺言,做事诚恳,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方能信孚中外,近悦远来。正直的人,也是诚恳的人,他一言九鼎,说到做到,同时还应承担社会道义之责任,古今中外皆然。 青山黄氏赞黄书海 吾宗溯古爵于黄,姓氏由来以国扬。鼻祖膺公原固始,偕兄敦老近残唐。随王拓土开闽国,靖庶挥师镇福疆。敦祖梅溪宁不仕,虎丘六叶发其祥。膺公升学参军职,邵武栖居仁泽乡。一世入闽尊始祖,三传绳武字观光。任知长邑黎民系,宅卜青山衍嗣昌。董岳钟灵生俊彦,龟岩毓秀显轩昂。海滨邹鲁贤人出,江夏衣冠士子良。宋有鸿儒承朱孔,世多科举立朝堂。葱汤麦饭风长绍,廉吏菜根志益彰。叶茂枝繁元一本,流长源远漫诸方。绍裘藩衍家声远,念祖思亲世道常。裕后光前昭百代,千秋佾豆荐馨香。 喜迎香港回归黄书海 太息清廷腐政伤,金陵片纸割香疆。百年蒙耻山河泪,两制推行港九光。彭督羞看英帜落,华人欣望赤旗扬。邓公伟略千秋颂,壁合金瓯国永昌。 登香港太平山黄世鼎 太平山是香港岛的最高峰,海拔554米。登上山顶,远近景色尽收眼底。往南看大海,水天一色,横无际涯;往北看自香港岛和九龙,栉比鳞次的高楼星罗棋布,行人车马络绎不绝。太平山饱经沧桑,是香港历史的见证与象征。1842年6月英国割占香港,就在太平山顶竖起“米字旗”,香港成了英国殖民地。1942年2月20日,日本正式宣布香港为日本占领地,于是在太平山顶扯下英国的“米字旗”,挂上“太阳旗”。从此香港在日本铁蹄践踏下达四年之久。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将在太平山顶升起紫荆花红旗。笔者于五月一日登上山顶,感慨良多,特赋一律,以抒心怀。 烟波浩渺正茫茫,栉比高楼接上苍。米字旗悬民族耻,太阳幡举国权亡。天涯游子情无已,海上明表意不忘。待到来年归祖国,紫荆花帜逐风扬。 冰心①仍在玉壶中黄世鼎一声噩耗遍家国,哀思如潮闽海同。大笔淋漓全是爱,鸿篇浩荡尽为公。文章传代垂寰宇,典范遗风贯碧空。此去顿辞尘世远,冰心仍在玉壶中。 注:①谢冰心,福建省长乐市金峰横岭村人。文坛泰斗,儿童作家。长乐市曾建冰心文学馆,以资纪念。她于1999年2月28日逝世,享年99岁,在其故乡——长乐市举行追悼大会,以寄哀思。 题夕照亭①黄世鼎亭名有味聊忘老,揽胜倚栏吟折枝。夕照朝晖堪媲美,彩霞似锦艳明时。注:①夕照亭座落在长乐金峰镇胪峰上。 寄语黄河浪①黄世鼎 廿载分离梓里行,万千倾诉弟兄情。汾溪喜见春波绿,首石欣看夕照明。海外浪花②诗有色,故乡榕树画尤精。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 注:①黄河浪名世连,世鼎之弟,作家,诗人,系美国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主席,美国《珍珠港》报主编。他的散文《故乡的榕树》,20多年来为中学语文必读教材,至今仍在教读。②海外浪花系黄河浪诗集名称。 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①黄河浪(黄世连) 客地飘蓬万里行,故乡烟雨总关情。汾溪已伴榕根老,首石犹衔月色明。往事萦怀频入梦,新诗②掬意未能精。何时归卧松云下,小阁③再听泉水声。    注:①1993年3月底,黄河浪千里奔丧,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与其兄汾阳溪听泉阁促膝谈心。临别之际,其兄特赋一律《寄语黄河浪》相赠,不久他按其兄的韵脚,写了这首诗。②新诗:指黄河浪的新体诗《海外浪花》。③小阁:指汾阳溪听泉阁。 故乡的榕树①黄河浪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地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串串晶莹的露珠。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首,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了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光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柱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色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长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米饭的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月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地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地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离开人间许多了;只有桥栏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罢?“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故乡的榕树呀……【注释】①故乡的榕树:在太平桥边,一九六三年,在台风袭击中,“驼背”榕树倒下了,现只剩下一棵,仍以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长期成为高中语文教材。 一 团 泥 土黄世鼎 17年前,我还是一个懂事不多的孩子,住在家乡——闽江边的一座城镇里。有一年,我的祖父从国外回来了。在我懂事时,家里就告诉我,祖父廿多岁去国外,一直在一艘英国轮船上当水手,40年来,好几度回国。然而从我出生起,还没有见过他一面,我只是听说过他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这一次祖父回来了,我见到他是多么高兴啊!原来他是个身材高大的人,背微驼,两鬓苍白,但毫无老态龙钟的感觉,然而从他深沉忧郁的眼光,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无数辛酸的生活。到家一些时候,祖父要我带他到山上去玩。我说:“外面很热,还是在家里歇歇吧!”他摇了摇头,轻轻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祖国的一草一木了。整天整夜和海水打交道,我是多么想念祖国啊,想念得心都发痛。”于是我俩就出去了,我记得那是中午时节,太阳高挂天空,风不吹,草不动,四周静悄悄的。我被太阳晒得头昏脑胀,走得气喘吁吁,而我的祖父虽然已经60多岁了,走山路还是健步如飞,我俩一口气走上故乡北涧山(系六平山主峰)的顶峰,俯视山下,远近景色历历在目。这里能看到浩荡奔流的闽江,以及江上行驶的帆船……。面对着祖国山河,我的祖父在自言自语:“祖国——故乡,故乡——祖国。”当时我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在幼小的心灵上,存在着许多的疑团,为什么许许多多像我祖父一样年老的侨胞,他们往往刚到家,就忘却了旅途的疲劳,整日整夜在故乡野外徘徊,甚至那烦燥的蝉声他们也停步倾听呢?祖父在家期间,告诉我许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海外故事。有一次,他讲起了外国船主对年老侨胞迫害的事。他说这些人年青力壮时,就在外国轮船上当水手,到他们年老力衰,动作不灵活,就被外国船主一脚踢开,于是他们就成为无家可归的海外孤儿……。当时我就天真地说:“外国船主对我们这样凶,为什么我们家乡有那么多男人在外国当水手呢?不去好了。”祖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逼上梁山,没有办法呀……”在我故乡,过去有多少年青人,远涉重洋,远走他乡;有多少龙态龙钟的老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离乡背井,流浪异国。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一生,把血汗流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明明知道那里是火坑,而为什么往里跳呢?因为你呀,我的祖国,那时正沉浸在水深火热中,三座大山把你压得透不过气来,发出痛苦的呻吟。祖父在家不久又出国了。离家这一天早晨,他站在灶台边,祖父激动对我说:“孩子,过了几年,等你长大以后,我就带你到新加坡去当水手,接替我的位置。”说着他俯下身去,从灶心里捧了一团土,用布包好,颤巍巍地放在衣袋里。这一举动,弄得我莫名其妙,我就冲口而出:“你把泥土放在口袋里干什么?”祖父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孩子,你不懂得,我要把泥土带到轮船上,可以时时闻到乡土的气息。”谁知这次送走祖父,我就和祖父永诀了,再也看不到敬爱的祖父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轮船行驶在波浪滔天的海洋上,英国船主害怕舢板被浪冲走,叫祖父去解回来,在这样的天气,去解舢板是极端危险的,水手们纷纷请求到浪静后再去,但这位船主不答应,祖父只好去了。在解绳过程中,一个巨浪扑来……就这样,我的勤劳一生的祖父,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祖父出国后,我做了许许多多关于海洋的幻梦。究竟我站起来的命运怎样呢?我自己说也说不清,不过像祖父一样,在外国轮船上当水手,那是确定不移的了。我整天整夜航行在海洋上,陪伴着我的是茫茫的海水和天上的星星,再也见不到祖国的一草一木了,我想那时,是多么寂寞呀!想着想着,有时仿佛看到外国船主凶神恶煞的面孔……自从解放那一天起,祖国就获得了新生。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学习、劳动和工作,在党的阳光下迅速成长。十三年过去了,党啊,您的丰功伟绩真是千言万语难说尽!今天,当我看到自己国家制造的轮船在江面上乘风破浪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祖国啊,我和你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    (1962年国庆节,《解放日报》向全国征文,题目是“我和祖国”,《一团泥土》获奖,后转载于1963年《儿童时代》第四期,并被上海市一些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材料) 圣 塔 情 怀黄世鼎 我家住在山旁溪边。庭院小立,在楼台上凭栏远眺,便能看见雄峙南山的圣寿宝塔(亦称三峰塔)的姿影。每当夕阳西下之际,西边彩霞似锦,远处淡淡的青山,若有若无,更显得塔姿雄伟奇秀了。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有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南山塔依然耸立在那里,直刺云霄。这座塔我不知登过多少次,但第一次和几个小伙伴爬上三峰塔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塔旁没有栏杆,大家只好面朝里,摊开双臂,抱着塔身,逶迤而上。我心里战战兢兢,腿在不断打颤,眼睛不敢往下看。到了最高的七层,四面通透,坐在塔里,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建造于宋政和七年的三峰塔,是县治的标志,历史的见证。它饱经沧桑,记录了家乡的光荣和耻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从前,塔的西边便是茫茫的太平港,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好几次由这里出发。第四次下西洋的船队在太平港候风时,为了祈求和谢神,在塔旁建造一座“天妃行宫”。面对圣塔,虔诚祷告,同时还在宫内设置铜钟和碑文。至今,记叙郑和七次下西洋盛况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还保存尚好。高高的三峰塔啊!它目送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出闽江口,闯进大海,一路斩波劈浪,驶向天涯海角,把祖国的文明,带进异国他邦!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一次空前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灿烂的篇章!在日本沦陷县城的日子里,三峰塔和家乡人民一样蒙受耻辱和苦难。每天日本鬼子荷枪实弹,占据在塔山脚下的桥头,盘查过往行人,而三峰塔成为他们的瞭望哨,每层塔被火薰得一团漆黑,翘角檐沿的块石纷纷陨落,三峰塔被践踏得不堪入目。但家乡人民是不甘心忍受耻辱的,中华民族富有反侵略的浩然正气,像三峰塔一样直冲霄汉。在日本鬼子撤退城关的时候,为了夺回三峰塔,抗日游击队队员向南山猛插,附近的民众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扁担闻声赶来,不涌而上,把南山团团围住,切断残余日本鬼子的逃路,敌人像惊弓之鸟运算乱窜。当时有个民间拳师,年纪三十左右,浓眉大眼,体格健壮,小孩都叫他刘“叔叔”,他专制治伤疯膏,名播四方。在他推销疯膏之前,都变几出魔术或演几套拳术,所以大家对他特别熟识。这时刘“叔叔”追赶逃敌,一马当先,他赤手空拳,把一个日本鬼子压向塔旁。“砰”了一声鬼子的手枪响了,刘“叔叔”腿部受伤,血流如注,但他忍住伤痛,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巍巍的三峰塔啊!它目睹这悲壮的一幕。它一定会为有这亲的英雄儿女而感到自豪!正是这样英雄儿女,配合人民解放军把红旗插上三峰塔。千年的圣塔啊,终于回到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想不到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三峰塔又一次遭到浩劫。当时“文攻武卫”的口号甚嚣尘上,三峰塔成了两派争夺的制高点,每天枪声大作,塔顶上喇叭高叫,整个城关惶惶不安。我有一个族人,年纪比我小得多,但与我父亲同辈份,我也得称呼他为“叔叔”。他已订婚多年,正准备做新郎。这时刚好被派往守卫塔山。当他在七层塔顶逡巡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消息传出,群众哗然,许多人凝神屏息,观察塔的动静。三峰塔啊,遍体鳞伤,弹痕累累,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是在默默沉思?是在无声谴责?还是在哑然失笑?当尸体被背着绕塔而下时,人们能说什么?我只能记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唐人诗句了。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乡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登山塔顶,举目四望。远处,群山如屏,江流如带。近处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行人车马络绎不绝。特别是最近实现了撤县设市的愿望,更鼓起家乡人民的豪情斗志。而千年的圣塔也恢复了青春:每层塔旁建造了石栏,装饰上光带。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我从家里望去,三峰塔象嵌着无数钻石的火树,挺立在市区的中心。我在遥祝:千年的圣塔啊,永远色彩斑斓,永远青春焕发!(此文荣获首届中国通俗文艺创作精英大赛三等奖。2010年5月作者应邀到人民大会堂领奖) 名 胜 古 迹 董奉山 董奉山,原名福山,传说曾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获福,故名福山。后因汉董奉在此炼丹,而改称董奉山。按乾隆《福州府志》注:“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民国《福建通志·山经》中,福州府长乐县条目下,载:“福山在廉风里。”廉风里即今之古槐。福州有谚语曰:“一旗,二鼓,三董奉。”董奉山海拔577.2米,就其于福州地位和作用,称董奉山为福山名副其实。长邑自西北至东南,有鳌峰山、石岊岭、东阳山、岱峰山,逶迤相连,脉贯董奉山,此一派气势磅礴、绵延数十里的莽莽大山,恰巧处于旗山、五虎山和鼓山之间,构成一扇天然屏风,遮住府城的东南缺口。这一局势对福州的地理营卫和气候调节,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长乐本土而言,董奉山重要地位亦毋庸置疑。岩曰董岩,峰曰董峰,为一方巨镇。山间留有不溢不涸的龙潭古迹天龙井。北麓董拔山上有笏石形如笏,又有印石开如印。燕山,一名金山,山势平坡,土色如金,有七星石环拱,魁星石冲霄。里人黄荣庚标为十景。曰:竹林讲席、董拔丹炉、三台插汉、七星临乡、魁石凌空、建林飞瀑、鬼洞钟灵、仙人留迹、龙井通潮、豹岩俯海。在董奉山上,南望雁塘,笏石凌云,是宋·林良励志之处。林良少不羁,后发愤读书登第,书“化龙”二字。东望有山形如葫芦倒地者,取定静之义名定山。其峰曰龟峰,昔人勒“化龙豹变”四字。有葫芦洞,深不知底,传与潮汐相往来,有三司塘仙床仙迹。有止潮石,能御咸,里人凿之,现天成“止潮”字迹。又有铁石,若魁星屹立海滨。乌字石,作镇北坝,是唐僧智清得道之处,名清公岩。北望里山,开如燕颔,里人陈尚庚书“燕岩”二字,是宋提刑张翀父子庐,又名聚星岩,“聚星岩”三字,张翀书。董奉山早就以仙人赐福、神医炼丹、杏林春暖等神话故事而显扬其名,古籍称董奉山为长乐之东岳,足见其地位的显贵。闽中十子林鸿《董岩诗》:“吾尝慕康乐,爱入名山游。名山不易得,何必谈瀛洲。董峰高嵯峨,仙子居上头。白鹤去不返,黄茅翳丹邱。下接渤澥流,上接白云浮。阴壑耀海日,寒枝挂猕猴。幽寻岂不远,逸兴随去留。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复秋。”陈亮《游龟峰》诗:“畴昔过兹乡,驻马望龟石。蹉跎两鬓华,始作登临客。是时冬向深,气候未萧瑟。追随得良朋,周览访奇迹。浮云散轻阴,日霁见海色。千岩含暮景,湖影浸空碧。郊原分绮错,左右罗第宅。向来多贤豪,声誉何籍籍。良辰作佳游,此地几登力。我来一感慨,俯仰今视昔。落日松风生,迟回景将夕。”
                        (摘自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古槐》)江夏黄氏祠堂 江夏黄氏祠堂建在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董奉山下。坐西北,向东南,依山面海,地灵人杰,是青山黄氏子孙发祥之圣地。宗祠始建于宋代,朱熹择地,扩建于明朝,重修于清光绪十八年,民国十一年再建前厅,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祠为三进土木结构,占地二千三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四周风火高垣,雄伟明亮。祠内,雕梁画栋,流丹溢彩体现出明清两代古建风格,被列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夏黄氏,青山世系,源远流长。祠的神龛中供奉入闽始祖黄膺公;二世祖茂材公和茂哲公;三世黄宾公和十四黄榦公。黄膺公,五季时,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生二子,长茂材,次茂哲。茂材公官拜秘书丞,生四子,宾公、推公、惬公和鸣凤公。黄宾公为古田县令兼知长乐,他喜董奉山之灵气;爱万顷海滨之富饶,故择地青山下而居焉。宾公之后有黄瑀公为监察御史,称监察房,分布长乐、闽侯、福州、连江、建阳、建瓯、广东的潮汕和化州等地。黄推公之后有黄履右丞相、黄伯思官秘书郎、称秘书房,分衍闽北、江西和浙江金华等地。黄惬公之后有黄潜善公官拜左右仆射,黄潜厚公官拜户部尚书。称仆射房,分衍闽、粤大片地区,是大旺族。鸣凤公后裔有的分迁于漳州,儒学家声出贤才、彦臣公及五子願、半页、颖、硕、预同登进士、父子少师,皆有声誉。茂哲公长子安公居郡武。次子颇公迁长乐芳柱炉峰,官拜泉州刺史,其孙讳程公北宗天圣五年进士,官太子中舍,为黄姓入粤第一人,后裔播迁于粤东各地。以上各房人口总计二百多万,分衍全国及世界各地,人才辈出,财多施广,报效家邦。江夏黄氏祠堂是青山黄氏后裔祭祀拜宗、寻根问祖的圣地。可是它经数百载的沧桑变化,致破旧不堪,文物损失惨重,且有倒塌之危。为了重修祖祠,膺公三十八世、榦公二十五世孙,黄如论宗亲个人损资人民币壹佰伍拾万元,由修祠小组黄雄秋、黄钢钱、黄秀平、黄致宏等负责,只用四个月时间,完善落成。修旧如旧,古香古色,前后厅堂大梁柱挂上一百三十六面牌匾。其中有文武两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有少师、太师、左右丞相、大学士、五部尚书、侍郎、翰林、御史、总兵、提督、太守、知府、知县等。在诸多牌匾中有两面颇具特色。一是清康熙皇帝御书赐给黄榦公的“道统斯託”以重师表;二是蒋中正书赠海军上将总司令黄赞侯(即钟瑛)的“砥柱中流”,先贤楷模。文化品位高的还有二十对青漆贴金柱联,内容丰富,体现出青山黄氏人物的光辉历史和高尚典范。最可贵的这些对联的撰书集中了中国第一流的书法家手笔。其中有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副主席米南阳、刘炳森,秘书长刘正成,著名书法家启骧、苏适、范迪安、吴末淳、王庸等大师。黄如论宗亲,满怀豪情地为正厅撰书柱联“青山毓秀出文武两状元,榜眼探花百进士。董奉钟灵封左右双丞相,尚书御史二贤人。”刚劲有力,典雅大方。 (摘自《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 黄勉斋特祠 福建省长乐市人民政府于二00二年六月批准黄勉斋特祠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榦字直卿,号勉斋先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女婿,朱子学说的第一继承人和传播人。他传统卫道,编经著礼,扶世立教,培养大批治国栋材,进祀孔庙尊为先儒。黄勉斋祠(又称贤祠)坐落在长乐市十一都,宋儒梓里青山村。董奉山下,山钟灵气,地灵人杰。长乐县志云:“黄勉斋祠,本勉斋先生旧宅黄御史第,清康熙三十年即其地建为祠。乾隆二十七年,知县贺世俊领帑重修。道光二十四年,族人鸠资重修,裔孙黄见三、黄荣庚董其事。贤祠为二进五柱土木建筑,总面积约为五百平方米。祠正面为红墙,开三扇大门。面前竖一块大石碑,碑刻满汉两文,“文武官员至此下马。”还有一块是长乐市级文物保护碑。从正门走入祠内,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天井下一大块青石龙雕,它是贤祠特有的“龙陛”,龙身弯曲如盘,龙爪飞舞戏珠,栩栩如生,保存十分完好。它显示了贤祠的特有风格,令人肃然起敬。斗转星移,贤祠年久失修,有倒塌之危。二十五世裔孙黄如论宗亲献资人民币伍拾万元,收回被占用的周围余地,进行第四次大重修,使贤祠恢复原貌,全部油漆,再挂上十多面新匾和几副金字柱联,祠宇重光,大放异彩。神龛中供奉勉斋公和朱氏夫人的铜像,以供海内外宗亲瞻仰。(摘自《福建黄氏世谱·宗祠编》)宋大儒黄榦陵园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一字季直。号勉斋先生,谥文肃。是监察御史黄瑀第四子,系膺公第十四世裔孙。又是宋大理学家朱熹的高徒和女婿。配妣徽国朱太君,合葬于一墓。因山形环抱如太极,故曰“太极墓”,西山蔡元定先生为之扦地,紫阳朱夫子为之定穴,在福州市晋安区岭头镇江南竺庖牺谷。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冬壬申日立,距今有七百九十余年矣。饱经风风雨雨几百载的贤墓,年年代代后裔儿孙清明祭扫不断,历史名人凭吊有繁。有一次,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寇过福州,特意骑马上庖牺谷,拜谒文肃公墓,并吟诗一首为悼念。其诗云:“倥偬戌马越闽关,憾慨当年国事难。凭吊宋儒文肃墓,英豪终古扼权奸。”这表达了戚将军对文肃公的敬仰之情。清光绪癸未(1883年)奉宪领款重修。裔孙心年和宸书监工。其碑还在墓前。民国八年已未(1919年)裔孙良安、葆戉等十一人率族人重修,理事们在墓前合影尚存,并请书闽候县政府立碑保护,其碑尚存。贤墓于【系统屏蔽词】时(1967年)被毁坏。一九八七年,裔孙宏珂先生由台湾转道新加坡回大陆与家人团聚。随后良安二子忠惠先生由新加坡回福州,二老共议修茸贤墓,得到了长乐青山、鹏上、阳夏、古槐里、漳坂等宗亲的积极响应,鸠资修复了贤墓、墓埕立碑为纪念。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十分重视。贤墓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列为福州市晋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十月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一年提升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一年冬至二00二年秋,裔孙如论热心献资一百五十万元,宏飞献资七十五万元,再次重修。并得到了岭头镇党政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工程进展顺利。在如论、宏飞贤裔和大正组长(修墓组)的指导下,“贤陵园”初告完成。工程包括围城、修墓、立门坊、竖“孝”碑、造水池、盖楼房、植草皮、载花卉、种树林、修道路等。汽车由福州城可直达墓前。“贤陵园”风光秀丽、历史辉煌。陵园地踞北岭风景区,周围古迹名胜甚多,如千年古刹“林阳寺”,名扬中外的寿山石刻博物馆等。她不但是黄氏儿孙瞻仰拜谒的圣地,而且是海内外乡亲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黄孝感) 青山贡果生态园 龙眼风韵——游览青山贡果生态园 这里就是青山贡果生态园,葱葱郁郁,望不到边。它位于古槐镇董奉山下,占地一万多亩,种植龙眼树18万多株,其中有百年以上老树五千多株。年产量8000担,产值400多万元。青山龙眼以历史之悠久,面积之大,株树之多,品种之全,果质之优而闻名海内外,为目前是我省最大的龙眼贡果生态园。这片园地像一颗随节令变幻着色彩的璀璨明珠镶嵌在长乐青山绿水之间,而掩映在这座山川园林中的人文古迹则是长乐文化的缩影,引不同层次的游人发思古之幽情。青山龙眼在宋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并风靡全国。宋·光宗特赐黄龙匾额,以誉其珍。青山龙眼为贡果,有六大品种:青山0号、遍匣榛、红核仔、柴螺和青壳桂圆。这六大品种只有大小之别,其共同特点是味甜、质脆、气香、肉厚、核小,堪称果中珍。当前集中力量对青山龙眼优良品种进行选育同时,也对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树进行登记和挂牌保护。整个青山贡果生态园划分为唐宋元明清五个园中园,有区别有重点地进行关护、采摘和旅游开发。在加强对青山龙眼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2008年12月,长乐市青山贡果生态园被福建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现正积极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4月,青山龙眼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你看,当前是龙眼成熟季节,珍珠似的龙眼挂满枝头,每当风过处,像摇曳的风铃。“现在我摘下一挂龙眼,大家来尝尝鲜吧!”龙眼果球形,壳淡黄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龙眼果供生食,把龙眼加工成干制品就称为“桂圆”(俗称宝圆)中医学上用桂圆入药,功能补心脾、养血安神。龙眼也可制成罐头食品。桂圆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据《宋史·窦仪记》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之后民间在一些祭祀活动中,把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民间称之为五子),把桂圆列为祭品的一部分,祈求自己的子孙,能金榜题名。解放前,长乐人结婚之日,新郎新娘在喜娘授意之下,参拜天地,然后相交拜。拜罢夫妻相对站着,喜娘在桌上拿起几颗桂圆,在他俩面前一晃,拉长声音唱道:“新郎新娘吃桂圆呀,幸福生活万年长!”、“新郎新娘吃桂圆呀,养仔中状元!”这里是龙眼加工厂,主要是将龙眼烤干成为桂圆。现我把“桂圆”的传说告诉你们:在很久以前,海边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薛金珠。她自小父母双亡,替渔霸张虎补鱼网。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逼人的夏日,她总是在海边,默默无语地补着……当地有个青年渔民林玉峰,是个捕鱼的能手,每次出海都网网不空。但他每天都要向张虎缴纳大量的鱼,以抵还租船的钱。他终年辛苦,还是两手空空。每次他下海捕鱼经过金珠姑娘身边时,总要谈些亲密的话语,金珠总是脉脉含情地送他下海,并寄予深深的祝福。日子久了,两个人就相互倾吐了爱慕之情。一天渔霸张虎到海边逡巡,被金珠惊人的美丽迷住,歹心顿生,他要娶金珠为妾。得到这个消息后,玉峰和金珠结伴逃到深山密林里,结为夫妇,从此生活在山沟里,依靠野生果子度日。玉峰从小打渔养家,和海结下了很深的感情,一旦离开海就像离开亲人般的难受。一天他对金珠说出了自己的夙愿:要下海捕鱼。临别时,他将一颗祖传的珍珠赠给金珠,并对他说:“万一不见我回来,他就把珍珠埋在山前……”玉峰依依难舍别了金珠,来到海边,解开泊在港湾里的张虎的船,趁着月光,向大海的深处驶去。谁知他的行动被渔霸张虎发现。于是张虎就带了一群狗腿子日夜埋伏在海边。第二天玉峰所乘的船刚要靠岸,他们就用弓箭扫射,逼得玉峰只好漂流在大海上,以后就无影无迹……一天渔霸张虎驾着船到海上巡视,突然间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即时波浪滔天,船颠簸得摇来摇去,接着浪头像山一样向船压下来。船左右摇摆了几下,翻倒了,张虎葬身海底。顿时,天朗气清,海上风平浪静,大风溜了,撇下了泓波。人们说:“林玉峰变成一条龙,兴风作浪,专门搅翻坏人的船。”自从送玉峰下山以后,每天早晨和傍晚都在山前,默默地眺望远方,但每次都是失望回来,她知道凶多吉少。于是,她就遵照玉峰的吩咐,把珍珠埋在山前。第二年春天山前长出一棵树,亭亭玉立,惹人喜爱。夏秋交替时节金黄色的果实摇摇欲坠,金珠觉得仿佛玉峰在温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于是她孤寂的心感到了温暖。这就是“龙眼”的来由。不久寒风阵阵吹来,龙眼怀着悲凉的心情纷纷从枝头脱落。第二年就想了一个办法,秋天就把成熟龙眼摘下,放在太阳下晒干,贮藏起来,冬天颜色依旧……金珠高兴异常,仿佛玉峰一年四季都在陪伴着她。后人就把晒干的“龙眼”称为“桂圆”,而薛金珠成了龙眼神,云游四方,把种子散布各地……最后,游客来到青山贡果生态园会议室,“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当前生态园设施及远景计划……”为了发展旅游业,根据市委指示精神,青山村正在积极筹建、整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目前已建好江夏黄氏祠堂,黄勉斋特祠、观音寺、定光寺、建林寺、通往各个景点的水泥路及停车场、接待中心、贡果公园、生态道路及游客路网、龙眼博物馆、古榕广场、黄龙亭、汤丸池、卫生厕等项,已投入资金计1000多万元。今后计划先后分期改造房屋,划出地皮600多亩建新楼房,统一规划、配套。增添新景点,分布于生态园之中,以供游客游玩。游客餐饮方面,注重于小吃、利用贡果优质特点,以“桂圆干”“桂圆肉”龙眼膏为配料,做各种“龙眼汤”。青山传统特色的“龙眼白丸汤”深受上级领导和游客们的青睐与好评,大家吃了都赞扬好“龙汤”。今后多邀请亲朋好友来这里,瞧一眼青山贡果生态园。它是动情的画、多彩的诗。 (黄世鼎) 青山龙眼赋 闽都旧郡,长乐古邑,有村曰青山,四野平阔,一水横绕,背依巍巍福峰,前眺遥遥东海。小桥碧潭,占缀周遭;古之官道,通贯东西。乡民世代居之,日出作,日落息,夏不热,冬不寒,所谓烟野农家,知足恒乐,幽逸清适之佳境也。珍果龙眼嘉树,生于是焉。吾尝闻,此果亦称龙目,盖果肉宛如天龙之眼目也;或称荔奴,谓继荔枝之后成熟,且实略小也;别号益智,乃《本草》云味甘安志,久服益聪养智也。吾又闻,炎汉之时,南国龙眼奉贡于朝,贡果之名,其由来久矣。晋左思《三都》之赋,士人传抄,曾令洛阳纸贵,赋中肇称龙目之佳。惟有宋黄庭坚诸人,以为斯果生于闽中及南越,而闽土所产尤为贵。今岁夏日,予缘故里之幸,重游长乐旧地,乡贤邀观青山龙眼,环村古木葱葱,历考树龄,或数十年、或数百年,并称秋日果熟,满野飘香,佳果累累垂枝,其皮薄,其肉嫩,其汁多,其味甘甜,允属南国龙眼之冠也。予观毕歆叹良久,心向往之,因略述情实如是。赞曰:青山绿野,龙眼生兮。唯甘唯美,益智明兮。虬干舒荣,翠叶擎兮。圆果悦目,彰其令名兮。幽居静处,秉志端兮。寒暑无惧,宅心宽兮。在隰不污,馨德完兮。愿与为友,永世同欢兮。 (张善文)

斌哥 发表于 2017-4-20 15:14:40

附:长乐黄氏源流选介
2005年,长乐境内黄氏人口7246户,29445人。分布于12个乡镇、34个自然村。有5个支系。
1.黄膺支系。
唐朝末年,黄敦、黄膺(字世铭)兄弟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统治福建后,黄膺无心宦途,遂归隐山林。黄膺长孙黄宾,任古田县令,后兼长乐县令,其长子黄昶落籍长乐青山村,其后裔人称“青山黄”。主要分布古槐镇青山村(576户,2450多人)、高楼村黄厝里(100多户,441人),首占镇鹏上村(220多户,649人)、上洋村(235户,900多人)、黄李村(37户,105人),鹤上镇洞湖后园里(64户,220多人),江田镇漳坂村(170多户,660多人),吴航街道东关村太平桥(70多户,280多人)、十洋村虎埕顶(15户,40多人),漳港镇万沙村黄朱(60多户,210多人)、龙峰村夏西黄(75户,313人)、龙峰村半山黄(105户,350多人)、平洋村屏山(55户,230多人),湖南镇蔡宅村(290多户,1080多人)、湖滨村南厝(266戸,808人)、湖滨村过洋店(30多户,105人),金峰镇六林村新东阳(210多户,1000多人)、华阳村旧东阳(138户,460多人)。
2.六房黄支系。
入闽始祖黄晖,字复初,号千六翁,祖籍河南光洲固始县。官至司冠,汉尚书左仆射黄琼之裔。唐大历五年(770),因航海突遇风暴,搁浅闽江口入长乐,卜居华藏寺(今华刘村一带)。两宋期间,传至第十四代仁叟、诚叟、谦叟、进叟、知叟、乐叟等六兄弟,故称"六房黄”。其后裔主要分布湖南镇西宅村(163戸,583人)、旧西宅(323户,1350多人)、岐头(175户,660多人)、湖头村岭兜(100多户,370多人)、东庄村东洋里(60多户,230多人)。
3 、紫云支系。
肇迁始祖黄享,于明永乐二年(1404)从同安鼎尾迁长乐屿后。其后裔主要分布首占镇赤屿村(2080多户,8260多人)、屿后村(300多户,1000多人)、礼元村(200多户,750多人),罗联乡吴村蕉岭(30多户,130多人)。
4、虎丘支系。
虎丘六叶黄氏入闽始祖黄敦,其后裔有一支迁长乐玉田镇西埔村。今衍230多户,1200多人。
5、琴江村黄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青山村的古往今来(黄世鼎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