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哥 发表于 2016-2-26 14:01:22

黄世鼎《吴航诗话》

吴航诗话 黄世鼎 黄世鼎《吴航诗话》长乐别称吴航是诗歌的海洋博学奇才篇天涯挥泪哭慎思[相关链接]《孟子》与《续孟子》一脉相承“满城风雨近重阳”[相关链接]美国纽约华人团体“满城风雨近重阳”嵌句诗五首金波万顷的太平港爱花,最爱的是兰花钟灵毓秀的六平山[相关链接](一)李骐诗话东溪精舍(二)东溪精舍十学子金榜题名时间表(三)六平山摩崖石刻(四)注释六平山摩崖诗石刻(五)六平岩石吟。沧海桑田话芝山[相关链接](一)李骐《芝山观音寺》(二)芝山堂赏兰花(三)芝山十景(四)苟有山房听泉(五)汾溪月色状元马铎文才的刍议[相关链接](一)马铎绝非无才(二)价值连城的状元殿试卷(三)无独有偶——中国又发现价值连城的“状元卷”独快先登第一层[相关链接](一)科举与八股文高棅与《唐诗品汇》[相关链接] 高棅诗话六平山江南虽好是他乡[相关链接](一)王恭风韵长存(二)王恭为扇面题诗王涣与其创立的《马江潮候图》[相关链接]长乐、福州往返时刻表长乐自有观察第巾帼诗豪梅城弄笛[相关链接](一)“楼中有句忆青莲”(二)新吴航十二景梁章钜与其《楹联丛话》[相关链接](一)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楹联(二)关于楹联拗救刍议黄见三与《红楼梦广义》[相关链接]“秦淮梦”寻觅“青山山农”寻韵琴江村[相关链接](一)赋诗——曲水流觞(二)唱诗——旗亭画壁(三)吟诗——近体诗声律(四)福州话吟诗一代才华郑振铎[相关链接](一)郑振铎与长乐(二)郑振铎永远活在长乐人心中“冰心仍在玉壶中”[相关链接]周【系统屏蔽词】,你在哪里唱和诗中黄河浪[相关链接]一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相关链接] 二榕树下故乡情谈情说谊篇张元幹何方人氏[相关链接] 张元幹词《贺新郎》衣钵传人,谊重如山[相关链接]葱汤麦饭声泪俱下的控诉[相关链接]谁说红颜为祸水司马无人扫落花缅怀马铎,泪洒秋风[相关链接]吴实七律诗二首“人生何处不相逢”三说忠臣廉吏篇为民请命的陈烈廉吏的楷模黄瑀[相关链接]朱熹为长乐“亲家”写传记板荡识忠臣自古英雄出少年万人空巷送贤令 黄世鼎《吴航诗话》 长乐别称的吴航是诗歌的海洋   诗歌是抒情最强的一种文学形式。所谓“诗言志,歌咏言。”也就是说,只有哀乐感于心,才有歌咏于声。因此,凡好诗都能表达“哀乐”之感,都富有诗情。至于那些耐心寻味的佳作,往往又是诗情与哲理兼而有之,不但能以情感人,还能以理启发人。现存自唐至现代长乐人撰写诗词及少数外籍题咏长乐的诗词,有案可稽的诗有四千四百四十多首。挂一漏万,尚有多部诗集束之高阁,至今无人问津。从载籍宏富、汗牛充栋长乐历代诗词来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毫不夸张地说,吴航是诗歌的海洋。也许有人问:这些诗词作品是如何传世呢?应该说《四库全书》功不可没。《四库全书》是中国古籍的中流砥柱,是承前启后的“百科全书。”清代出现了唐乾盛世。为了宣扬文治武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古籍,经十年始成。书中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从晚唐到前清,长乐有十七位人物著作被《四库全书》辑录。他们在哲学、文学、数学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四库全书》辑录长乐高棅《唐诗品汇》一书,高棅引申严羽之说,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这样分法,得到人们共识,成为中国文学史有关唐诗分期的定论。笔者尝试采取“诗话”形式,以“博学奇才篇”、“谈情说谊篇”、“忠臣廉吏篇”为纲,以人物事迹与诗歌为“目”。纲举目张,推举出生于长乐和成长在长乐的三十多位名人。抛砖引玉,让更多人挖掘吴航大地的人文景观。[相关链接]现将《四库全书》辑录长乐诗人及作品罗列如下,仅供参考。张元幹《芦川词》《芦川归来集》黄榦《黄勉斋文集》(黄榦号勉斋。文集中包括诗词四十卷)赵以夫《虚斋乐府》高棅《唐诗品汇》《啸台公集》《木天清气集》《闽中十子诗集》(集部中辑录长乐籍陈亮,高棅、王恭、移居长乐的郑定作品)王恭《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集》郑方坤《全闽诗话》谢肇淛《小草斋诗话》等梁春晖《云龛遗稿》梁珪《雪园诗集》《四库全书》出版后,嘉庆年间梁章钜的《藤花吟馆诗钞》等和同治年间黄见三《红楼梦广义》 博学奇才篇 天涯挥泪哭慎思林慎思(844—881),字虔中,号伸蒙子。唐·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今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小时候,林慎思与四位兄长就读于筹峰德成岩“坑湖草堂”。咸通十年己丑(869),慎思登归仁绍榜进士,这时才二十五岁。第二年再试中宏词科第一,誉满京都,得到懿宗皇帝的赏赐。时过境迁,林慎思中举才三年,即公元873年宦官杀死懿宗长子,立12岁李儇为太子,同年李儇即位,即僖宗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僖宗皇帝在宦官教唆下,整日沉湎酒色,吃喝玩乐,这时“贞观长歌”,已被靡靡之音所替代!林慎思在咸通五年(864)荐礼部不第,退居长安槐里。看到官廷之外,各地饥荒连年,但州县仍催征勒索,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曾经辉煌一时的唐王朝已满目疮痍,整个国家充满各种矛盾。这时林慎思考试不第,没有一官半职,但是他却把振兴唐室为己任,精思研著《伸蒙子》三卷,《续孟子》二卷。《伸蒙子》三卷主要提出治国方略。而撰写《续孟子》二卷的目的林慎思在自序中说得一清二楚:“《孟子》书先自其徒记言而著,予所以复著者,盖以孟子久行教化,言不在其徒尽矣,故演作《续孟子》。”言下之意是:《孟子》一书,是孟轲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录老师孟子言行的书,但没有把孟子的观点很完整的表达出来,更主要当时治国的儒家观点快要“斩而不传。”他要传导“仁言”,以治时病,挽救时局,振兴唐室。《伸孟子》三卷、《续孟子》二卷被《四库全书》子部辑录。林慎思登第后,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奉召为兴平县尉,咸通末,官升尚书水部郎中,掌管全国水利、河运、渔捕等政令。他与莆田人余镐(字周京,他与林慎思同科登第)等忠直之士,看到朝政日非,社会动荡的现实,屡次上书谏君劝政。但忠言逆耳,皇帝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把林慎思贬为长安万年县令,余镐罢官返里。公元880元,黄巢的起义军,成了燎原之势,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直抵长安城下。僖宗皇帝束手无策,与田令孜等仓皇南逃,公元881年,僖宗一行抵达成都。这时林慎思何去何从呢?“广平元年,黄巢陷长安,慎思领兵出战,力不支欲自刭,贼执之,逼降,慎思踞床大骂,北面稽首,遂遇害,年三十七。”(引自《长乐县志·名臣列传》)林慎思身体力行。表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是《续孟子》一书最好的写照,是“文如其人”最好的注脚。远隔天涯的余镐,这时已隐居家乡莆田黄石,当他听到林慎思为国捐躯时百感交集,写下催人泪下的《哀林虔中》:
接翅①十年同抗疏,投荒②万里独登楼。
常山忍为孤城死③,睢水空存百战谋④。
菡草漫从灰里觅⑤,嘤声长向梦中求⑥。
欲知后死今何事?已在莆中买钓舟⑦。
[古诗注解]接翅:鸟儿一只跟着一只,比翼齐飞,比喻连续不断。投荒:被遣返荒凉、破损的地方。孤城死:指林慎思坚守城池,杀身成仁。空存百战谋:兵家谋略,成竹在胸,但无所用处。连同上联之“孤城死”,皆用以形容为国损躯,壮志难酬。灰里觅:只能在灰尘里寻找。梦中求:只能在梦中追求,这句诗“嘤声”连同上联“菡草”,皆用以比喻国家破败,生灵涂炭。 钓舟:垂钓。形容隐居生活。[相关链接]《孟子》与《续孟子》一脉相承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继承孔子思想,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人们尊他为“亚圣”。表现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主要从《孟子》七篇中体现出来。《孟子》七篇主要记录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主要记叙孟子的谈话内容反映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划时代著作。对《孟子》一书推崇备致的南宋朱熹只是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注释了《孟子》,编写《孟子集注》一书。此外注释本,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清·焦循《孟子之义》等。即使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也只选取《孟子》一书的片断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只是把文中语句加以注释,拉近文言与现代语的距离。    石破天惊,一千多年前的长乐林慎思,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努辟蹊径、别开生面、精研殚思撰写《续孟子》二卷。《孟子》十四篇,只有七个标题,每个标题分为上下卷,为此《孟子》亦称“孟子七篇”。林慎思的《续孟子》依样画葫芦,也是十四篇。不同之处:林慎思的《续孟子》每篇单独立标,计有14道标题。 “满城风雨近重阳” 2003年6月,美国华人团体委托纽约诗词学会向社会征诗,题为《满城风雨近重阳》。要求写一首七律诗,要将“满城风雨近重阳”成为七律诗中的一句(放置一、二、四、六、八句均可)。一石激起千层浪,纽约华人纷纷拿起笔表情达意,笔者黄世鼎也参与其中。后被《诗画琴棋雅集》一书收录了22首。“满城风雨近重阳”取自何人之诗句呢?他就是被黄庭坚称为“天下奇才”的三溪(今江田镇三溪村)潘大临。潘大临(1048—1108),字邠老,曾任翰林学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潘吉甫,字干臣,仕吴越归宋,终国子博士;祖父潘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及第,知同安县,累迁检校屯田郎中,历知兴化军、建州军州事,最后举家寓居黄州。父潘鲠,字昌言,又回到故乡长乐三溪,从名士周希孟受学,登元丰二年(1079)进士。为官后复回到先祖寓居地黄州齐安镇,于是其子大临、大观就生活在黄州。这情况,民国版《长乐县志》也有记载。潘大临,隐居黄州,他曾应试不第,没有入过仕途。期间苏轼,因抨击时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时,新识了陈糙、古耕道和潘大临之叔潘丙。于是潘大临就跟苏轼学诗。平时经常跟苏轼、黄庭坚等一批文人墨客出游,足迹踏遍黄州周遭山山水水。从此他的诗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一天诗人谢无逸向潘大临求最近的诗作,潘回信说:秋天景物,件件都是佳句,可惜被俗气遮盖。昨天小睡,听林中风雨声,在壁上题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催租人来,打断了诗兴,只有这一句寄奉(见宋·惠洪《冷斋夜话》四卷)。仅仅一句诗,可抵得上千句诗。1000多年后的今天,远隔重洋的美国纽约诗词学会还以该诗句为题征诗,这充分说明这句的魅力,也印证了诗人赵蕃对这句诗的评价:“好诗不在多,自足传千古。”潘大临诗作最大的特色:首先,寄情于景,感情真挚;其次,笔力雄健,语句精奇;第三,结构严整,对仗精工。潘大临的诗作影响深远。黄庭坚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潘邠老早期得诗律于东坡,天下奇才也!”南宋大诗人陆游,以能寻读到潘大临的诗作为幸:“潘邠老诗妙绝世,恨不见其字。如见此卷,无复遗恨矣!”(渭南文集·卷二十九《跋潘邠老帖》。理学宗师朱熹对潘大临的言简意赅的诗句,赞不绝口:“潘邠老有一诗一句说一事,更成甚诗。”(《朱子语类·第一百四十》)。可惜的是潘大临的作品大半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相关链接]美国纽约华人团体“满城风雨近重阳”嵌句诗五首。其一满城风雨近重阳,白发萧萧欲断肠。人道救儿灵药尽,苍天无眼少年亡。弥留寄语情难已,往事萦怀梦不忘。此去顿辞尘世远,寒秋独立泪滂滂。其二身作飘蓬客异乡,满城风雨近重阳。飞鸿带讯频来恨,玉笛吹愁更断肠。荣谢无凭花逐水,浮沉一梦发侵霜。遥望故里登高处,九月秋山落叶黄。其三飞飘桐叶半青黄,秋菊缘何泪满眶。三面雾云封塞路,满城风雨近重阳。雁来有讯千山冷,蛙走无声一洞藏。款款冬装频上市,衣单异客梦家乡。其四世界英雌临美国,桂花香袭绿茵场。纵横驰骋燃烽火,声气相求鼓热肠。一局输赢牵万众,满城风雨近重阳。玫瑰续奏铿锵曲,再展芳华共企望。其五为酬痴愿客他乡,无限艰辛带汗尝。困顿未移书卷趣,得观常忆菜根香。殊方景物堪留足,羁鸟故林空断肠。梦里江南秋色好,满城风雨近重阳。 金波万顷的太平港 沧海桑田,明代郑和下西洋驻师的太平港究竟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代长乐城区西边首石山下的岐后村前、泮野村尖峰山下、龙门村翁山脚一带,以及航城街道的里仁、霞洲、厦朱等村的村址当时都是水乡泽国。今以二例说明。其一,霞洲村追本溯源,上祖是从后山祥洲村迁下来,这有力地说明霞洲村址是一片沼泽地;其二,泮野村留下的明朝厝着落在尖峰山脚一带。只有这样广阔的水域,才能容纳明代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船队。于是郑和奏请朝廷把当时称为“马江”地域改称为“太平港”。郑和下西洋,都在这里“累驻于斯,伺风开洋。”太平港有二条水道衔接闽江,一是离“金刚腿”不远的地方的“洞口嘴”,这一水道长期担负吞吐闽江水的重担;二是泮野村西向有一水道。为此,太平港与闽江潮汐相同,古谚曰:“泮野水两头涨”即指此意。由此看来,当时太平港一到涨潮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犹如八百里洞庭湖。宋·熙宁年间,知县萧竑在岐后村前建一亭,亭俯临“马江”,故称望江亭。建安(今福州)人陈传(1137—1203年),号竹溪,宋·皇祐五年进士,有文采,著有《欧冶遗事》。有一年在秋天月夜,他登临望江亭。或俯视月光下金波万顷的“太平港”(当时称为马江),或仰观亭后烟雾迷漫的首石山,不时,传来穿越首石山溪涧音响。他浮想联翩,仿佛驾着仙槎,乘着秋风,到达天上。这首《望江亭》语言优美,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想象丰富,耐人寻味,为人们津津乐道:
山蔼①峨峨江岸深,望余亭影落江心。
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
思远解邀无敌句②,流清宜泻不齐琴③。
仙槎④一棹惊秋晚,此去银河尚几寻⑤?
[古诗注解]蔼:即霭的通假,意为云气迷漫。无敌句:无法找出恰当句子来描述太平港景色。不齐琴:亭后穿山而下的溪流叮咚作响,像弹琴一样。连同上句“无敌句”,皆用以比喻太平港的景观。仙槎(cuō):神舟。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此处指到达银河究竟有多远呢? 爱花,最爱的是兰花 清康熙三十年(1691),由朱彝尊、汪森选录的《词综》。在这部权威性的《词综》中,选录了赵以夫咏花词八首。无独有偶,当代出版《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中也收录了赵以夫三首咏花词。建国后出版《全宋词》全书录入词一千三百三十余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余首,残篇五百三十余首。《全宋词》录入赵以夫词四十八首。他除了被《四库全书》辑录《易通》六卷外,尚有《虚斋乐府》二卷传世。《虚斋乐府》计有65首词,其中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咏花词。这些词格调清高,词句华丽,含蓄温精,自成一家。赵以夫(1189—1256)何许人也?《四库全书》经部·《易通》六卷著作辑要:“宋·赵以夫撰。以夫字甫,宗室子,居长乐。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官资政殿学士。”究竟他住在何处呢?原来他住在长乐芝山(六平山余脉)下的汾阳溪旁(今吴航街道东关村),晚号芝山老人,家建造芝山堂,以享天年。赵以夫在《贺新郎·双兰》一词的《小序》这样写道:“芝山堂下,兰开双花,瓣外环,两心中立,有同人之义焉。瑞莲、嘉禾,歌颂多矣,此独创见,小词纪之。”赵以夫家居芝山之下的汾阳溪旁,得到有力的印证。花开四季,万紫千红,争妍斗艳。捧读《虚斋乐府》,顿感花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他对梅花、牡丹、芙蓉、瑞莲、荷花、菊花、兰花等都加吟颂。他爱花,但最爱的是兰花,他认为兰花与众不同,是“花中君子”。他这首《贺新郎·双兰》一词中,对“冰姿带露”的兰花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不与世俗同流、不与偏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理想的高尚心理:芝山堂下,兰开双花,瓣外环,两心中立,有同人之义焉。瑞莲、嘉禾,歌颂多矣,此独创见,小词纪之。草色庭前绿①。掩重门,国香伴我,画帘幽独②。无奈薰风吹绿绮,闲理离骚旧曲③。觉鼻观、微闻清馥。可是花神嫌冷淡,碧丛中、炯炯骈双玉④。相对久,各欢足。   冰姿带露如新沐⑤。相当年、夷齐二子,独清孤竹⑥。千古英雄尘土尽,凛凛西山云木。总付与,一尊醽醁⑦。学得汉宫娇姐妹,便承恩,贮向黄金屋⑧。终不似,空在谷。[古诗注解]草色庭前绿:首句点明词作背景,具体环境是“庭前”。掩重门,国香伴我,画帘幽独:意为重门层层虚闭轻掩,只有兰花国香(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凄冷地陪伴着我。无奈薰风吹绿绮,闲理离骚旧曲:虽然温暖和暖的春风吹拂淡荡的古琴“绿绮”,但词人在无所事事,重找《离骚》古辞旧曲。可是花神嫌冷淡,碧丛中、炯炯骈双玉:主花之神也嫌此时此景之冷淡在碧绿丛中,特令兰花焕然如玉地并对怒放。冰姿如新沐:英姿焕发,犹如新沐一般,冰清玉洁。相当年、夷齐二子,独清孤竹:由花及人遥想当年,商末孤竹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君位,且耻食周粟而饿死西山之义举像兰花一样独自清高,洁身自好。醽醁(línglù):古代美酒名。学得汉宫娇姐妹,便承恩,贮向黄金屋:但也有阿娇姐妹那样献媚汉武帝,“金屋藏娇”享尽荣华富贵,为人不齿。在这里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钟灵毓秀的六平山 陈洵仁长乐江田人,诗学精深,明·洪武十年乙丑(1385)进士,授舍人,提升给事中。“其文章政事,郑重一时,长乐业诗经者自公始,故乐人号为‘诗经祖’”(引自明·《弘治县志》)。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在六平山狮首岩上的“东溪精舍”讲学,吴实、马铎、林应、高淮、周瑶、李马(李骐)、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从学。在10名泮生中竞有9人陆续登科高中,6人得中进士,其中两位状元(马铎、李骐),一位榜眼(陈全),三人得中举人、贡生。这在八闽大地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六平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首先应得益于良师陈洵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平时陈洵仁要求学生胸怀大志,以开创明时盛世为己任。要使六平山上“东溪精舍”名扬四海,只有出人才。陈洵仁的胸襟气度和学问道德,在十位学子心上扎了根。可以说要培养人才师资是关键。其次十位学子采集松脂照明,日夜攻读书史,勤奋写作。正如陈全说的“搴帷披卷帙,插架閟瑶琼。”(摘自陈全《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一诗)。吴实又说:“黄卷篝灯同夜榻,玉壶沽酒醉春城。”(《哭马彦声殿撰》一诗)“天才在于勤奋”从他们身上得到证实。陈洵仁《自题东溪精舍》一诗把东溪精舍的环境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和盘托出:
东溪绕城烟,高崖结幽偏。
悠悠一涧水,白石相澄鲜①。
地灵猿鸟异,山深草木妍②。
而我与诸子③,游心竹素园。
风泉杂春树,松月清夏弦④。
澄怀悟无始,云霄佇高褰⑤。
[古诗注解]澄(chéng)鲜:清澈鲜明。妍(yán):美丽鲜艳。诸子:诸生。松月清夏弦:在月光之夏夜,松影婆娑,清风徐来,琴声朗澈,令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澄怀悟无始,云霄佇高褰:面对此时此景,胸情澄澈坦荡,尘虑全消,感悟到茫茫宇宙,无始无边,我已无力在那天上高高飞翔。无始:即“无始无边”的省语。谓悠久广大,如“渊源浩博,无始无边”,见《齐书》。佇(zhù)站。褰(qiān),揭起。[相关链接] (一)李骐诗话东溪精舍七闽胜概①天下闻,六平山水尤绝伦②。 幽人别构③在其下,满庭花木含清芬。 幽人于我同乡曲④,磊落襟怀迈流俗。不随猗顿⑤富金珠,却羡邺侯⑥书万轴⑦。萧然一室坐垂帷,谈诗三百解人颐⑧。 钩⑨帘绿草侵书案,卷幔群峰落砚池。 余时在泮⑩多休暇,揽胜探奇亦潇洒。烹茶时汲东溪水,酌酒尤观古人画。 西上金台(11)共别家,几年旅食向京华(12)。峨冠束带承恩厚,渭树江云入梦赊(13)。曲江(14)古迹依然在,踵武(15)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16)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李骐《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古诗注解]胜概:胜景,美丽的景色。绝伦:特异,超过同类。别构:潘正曾在六平山建造六平读书处。同乡曲:同乡。潘正,长乐沙京人,不但与李骐同乡,而且与李骐同科应试,李骐一举夺魁,潘正也得中进士。猗(yī)顿:战国时大商人,以经营河东盐池致巨富。又曾经营珠宝以识别宝玉著称。邺(yè)侯:即李泌。唐大臣,字长源,京兆(长安)人。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历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他一生爱收藏书籍。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轴(zhóu):卷。春秋末期,出现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卷轴。颐(yí):愉快的意思。钩:挂起。泮(pàn):学宫;学习的地方。金台:指宫庭园林雕饰华丽的台榭。京华:犹言京师。京师为文物荟萃之地,故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渭树江云入梦赊(shē):家山魂牵梦绕,渺渺茫茫。渭树江云,即家乡的意思。赊,原意赊欠,买货物时延期交款,这里含有茫无边际的意思。曲江:江苏扬州市南一段长江,古时以水流屈曲得名,这里指六平山上弯弯曲曲的东溪。踵武:循着前人脚迹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迹。昼锦还家:衣锦还乡的意思。[相关链接] (二)东溪精舍十学子金榜题名时间表师尊陈洵仁(1355-1416),字思允,江田人。洪武十八年(1385)二甲四十五名进士。陈全(1359—1424),字果之,号梦庵,江田人。永乐四年(1406)一甲二名进士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吴实(1367-1459)字仲美,号朴斋,后山龙津(金珠壑)人,永乐九年(1411)二甲七十三名进士,授御史。马铎(1368-1423),字彦声,号梅岩,岭南人。永乐十年(1412)赐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谢复进,字叔献,县东人。永乐十三年(1415)二甲三十二名进士。正统中官至山西参政。李骐(1378-1425),原名马,字德良,沙京人,永乐(1418)戊戌年状元。高沂,字鲁仲,后澳人。永乐三年(1405)亚魁,丙戌会试副榜,沂撰辟雍赋以献,率同辈乞再试,上亲策之,沂文立就,赐冠带,给俸钞,同王敏等十八人入成均。林应,字原善。永乐七年(1409)贡生,揭阳训导。高淮,字泰仲,龙门人。永乐十五年(1417)中举人。周瑶,字仲器,风庄人。永乐十五年(1417)贡生,授常山知县。[相关链接] (三)六平山摩崖诗石刻长乐六平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百多幅摩崖石刻遍布山上,至今还赫然在目。六平山由“小有洞天”、“如有洞天”和“初有洞天”三景点组成。为此摩崖石刻多集中这里。“小有洞天”是摩崖石刻荟萃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熹题刻“石萝烟月”四字,笔锋铁画银钩。朱熹为避伪学之禁,流离崇安、建阳、龙溪和长乐等地。“石萝烟月”四字,把六平山“小有洞天”月夜迷蒙的景色概括无遗。与“石萝烟月”相对的有宋·宰相陈合题刻的“第一小有洞天。”进入石门,在石门壁上题刻韩仲雍《同年长乐万寅阳请登治后小有洞天》诗。过了山门,小径北边,壁立千仞。“洞天山斗”四个大字气势恢弘,这是明·刑部侍郎郑世威题刻。他与少司马陈省辞官归田后,经常登临六平山,咏诗作赋。紧挨着“洞天山斗”的是明·崇祯年间长乐知县夏允彝题刻“江山全览”。“如有洞天”是明兵部侍郎陈省父子的园林。陈省和他儿子陈所立在这里种松树万株、梅百株、竹千竿。陈所立在这里摩崖题刻有十多处,其中在天启元年(1621),题刻朝阳洞下面石壁上的《小有洞天》《如有洞天》《初有洞天》三首诗,最引人注目。“初有洞天”有陈省“初有庵”等题刻。[相关链接] (四)注释六平山摩崖诗石刻同年长乐万寅阳请登治后小有洞天①(在六平山“小有洞天”石门内)韩仲雍②
小队经过自诘戎,穿云屐齿景堪穷③。
岩扉百折初闻犬④,江练双涵定蛰龙⑤。
偏是梅花宜冻雨,更教酒盏敌⑥长风。
相期不浅安澜意⑦,雁字⑧行行绘⑨远空。
[古诗注解]同年长乐万寅阳请登治后小有洞天:万编,字寅阳,江苏丹徒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长乐县令。一日,他陪上司韩仲雍,游览了县衙后面的六平山。韩仲雍见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了这首诗。以后万编将此诗刻在“小有洞天”的石门岩壁上。韩仲雍:字壁哉,江苏高淳人,明万历甲辰(1568)进士,任福建按察司副使。他回京时,邑人、司寇郑世威前往送行,并歌颂他的政绩:“而今送侯千里别,羡侯清风与高节,懿绩在人只一方,宁如入朝赞谟烈?入朝早为社稷臣,上佐天子下庇民……”小队经过自诘戎,穿云屐齿景堪穷:这两句诗意思是:一帮人游罢六平山,我就问身旁的人,已经来到这云雾迷漫的山顶,六平山景物该看完罢!诘,问。戎,随从的意思。屐(jī),木屐。堪:可能应该。初闻犬:隐隐约约听到山下狗叫的声音。江练双涵定蛰龙:远远看去,如练的闽江一定潜伏着巨龙。练,白色的布帛。蛰(zhé):动物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敌:抵御。相期不浅安澜意:今后不减安邦定国的志向。不浅,不减。澜,大浪,这里指局势。雁字:群雁飞行时,常排列成“一”字或“人”字行,因称雁字。绘:描摹。小有洞天(在六平山“如有洞天”摩崖石刻上)天启元年①陈所立②
峰顶烟霞傍帝居,悬崖古洞木扶疏③。
松杉树老齐霄汉。钟磬声微入太虚④。
日月双轮更户闼⑤,乾坤一线托蘧庐⑥。
浮生到此三摩地⑦,咫尺身轻一筍舆⑧。
[注释]天启元年:“小有洞天”、“如有洞天”、“初有洞天”诸诗写于天启元年(1621),刻在朝阳洞下边石壁上。陈所立:字以哲,系陈省之子,明万历四年(1576)举人,官至贵州兵备副使。扶疏:技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钟磬声微入太虚:意思是钟磬乐声微微地传入天空。钟磬(qìng):古击乐器,钟用青铜制,磬用石或玉雕成,两者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闼(tà):门。蘧(qú)庐:传舍,犹今旅馆。三摩地:佛家语,使心定止不动。筍舆(sún):竹轿。福州话篼。筍,“笋”异体字,含竹的意思。如有洞天①(在六平山“如有洞天”摩崖石刻上)陈所立
鹿屏强半是仙都②,草阁峰腰③入画图。
坐见烟岚悬树杪④,平看野水接蘼芜⑤。
山泉迸户生池草,石洞当门老碧梧⑥。
种得松阴⑦三十顷,此扃⑧昼掩著潜夫⑨。
[注释]如有洞天:在鹿屏山半山腰,这里奇岩怪石,苍松翠竹,相映成趣,目不暇接。鹿屏强半是天都:鹿屏山明水秀,仿佛是仙都。草阁蜂腰:蜂首尾粗而腰细,因而比喻上不及兄下不台弟,中间的意思。烟岚悬树杪:烟雾弥漫树杪。野水接蘼芜:许多溪涧连接乱草丛生的地方。山泉迸(bèng)户生池草,石洞当门老碧梧:意思是屋前山泉喷涌的池中长满蔓草,石洞当作门,周围遍布苍劲、碧绿的树林。松阴:松树。因松树高大魁梧,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扃(jiōng):门扇。原指关闭门户用的门闩、门环之类。著潜夫:意思是隐居著述,要写出对国计民生有益的著作。诗人虽然隐居在这里,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潜夫,即《潜夫论》,该书是东汉末王符著。内容指陈时政得失,反对汉代流物的宗教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人民罪行。初有洞天①(在六平山“如有洞天“摩崖石刻上)陈所立
漫溯②溪流步远峰,上方遥送翠微钟③。
松枝偃蹇皆成凤,树甲参差半是龙④。
小刹危栏缘磴度,谁家急碓傍云舂⑤。
僧来初地心无着⑥,一钵⑦伊蒲⑧万念慵⑨。
[注释]初有:在鹿屏山脚,“初有庵”就建在这里,溪涧潺湲其中,泉声不绝如耳。周围有“卧虎听泉”、“龙湫飞瀑”、“骏马仰空”、“蛤蟆朝天”、“斋公帽”诸景。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止方遥送翠微钟:青翠掩映的山上传来隐隐的钟声。翠微,青翠。松枝偃蹇(yǎnjiǎn)皆成风,树甲参差半是龙:这两句意思是,松枝屈曲宛转都是凤鸟的样子,树成纹块大小不一,好像龙身的鳞。偃蹇,高耸上伸,屈曲宛转。这两句诗比例妥当,暗指鹿屏山是藏龙卧虎之地。傍云舂(chōng):鹿屏山上诸溪涧,汇成汾阳溪,源远流长,人们利用它充足水力捣米;在溪中设一木制圆形水车,水注入周槽内,水车就缓缓转动。同时水车衔接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石头。由于水车转动,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臼的糙米的皮。旧时代沿溪设有九个碓房。无着:无牵挂。钵 (bō):饭钵。各尚盛大食物用的一种器具。蒲(pú):蒲团,用香蒲草、麦秸等编成的圆形的垫子。慵(yōng):困倦;闲散。[相关链接] (五)六平岩石吟   六平山上奇岩怪石,状像动物或器物,栩栩如生。笔者黄世鼎见景生情,于2008年春写了几首绝句以飨读者。卧狮岩(“小有洞天”正面摩崖)
卧狮岩岫①显岿然,惹得诗人作丽篇。
首石一鸣出魁甲②,尔曹吼叫必蝉联③。
丹    灶(“如有洞天”内)
春烟覆釜④岩灶床,翠竹丛中隐隐藏。
漫道神医⑤炼丹处,声名从此遍吴航。
济公帽(“初有洞天”路旁)
济公径上六平巅,福地洞天率悟禅。
山水寄怀留屐迹⑥,故将僧帽弃溪边。
蛤蟆朝天石(“初有洞天”路旁)
天公造物叹奇迹,仰首朝天望眼穿。
鸟语啁啾⑦数声响,天鹅何事不盘旋?
龟      岫(“汾阳王庙”左旁)
本期沧海偏投岫,硬壳残形几度秋。
背任顽童勤踩踏,只因平素不伸头。
虎 石(“初有洞天”对面)
一声长啸山摇动,百兽闻之怖与躬。
何事厅堂多点缀,谨防狐媚假威风。
[注释] 岫(xiù):小山峦。首石一鸣出魁甲:首石山上“状无帽”在长乐人民的心目中具有超自然神秘色彩。在长乐家喻户晓的古谶:“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这意味着“状元帽”一旦鸣响,预示长乐将有士子科举夺魁。尔曹吼叫必蝉联:尔曹:你等。蝉联:一旦鸣响,这里指六平山上卧狮岩一旦发出吼声,必有人才出现。釜(fǔ):古代的一种锅。神医:指董奉。传说董奉曾在此炼丹。屐(jī):木头鞋。泛指鞋。啁啾(zhōu jiū):拟声词,鸟叫的声音。 沧海桑田话芝山 在吴航街道东关村太平桥上举目眺望,状似葫芦的芝山半山腰以上的稀疏树木依稀可见。这座山系六平山余脉,后扆巍峨雄伟的六平山是它天然的屏障。这样小而低的山峦在吴航地域比比皆是,有何可说?笔者认为这座山不同凡响,不能等闲视之。当务之急的是:首先,利用语言文字工具陈述再现原来的人文景观;其次,寻找文物踪迹,以资纪念。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对芝山和汾阳溪来说,是最好的写照。古代芝山石上有观音像,像后产紫芝,山以得名。山阳山阴有两潭,一白龙潭,一祥云潭。土人尝于潭测获卵壳如斗大,相传潭或有龙居之。芝山是风水宝地。历朝以来高官显爵和文人学士在芝山之麓、汾阳溪畔构筑厅堂亭榭,开辟园林景区,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其中王想舍宅建寺,对提高芝山的知名度,功不可没。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唐末,王审知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他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尽有今福建之地。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为闽王,俗称开闽王。王审知在福建掌握军政大权后,任命从弟王想(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为新宁县令。当时王想家住六平山余脉芝山之麓。同时在梁开平四年,他所奉祀的郭令公(郭子仪)而来,建了福惠庙(今称汾阳庙)。咸通年间王想舍宅为寺,寺名“观音”。寺规模相当雄伟,还建了石屏及“见江亭”。时代演变,沧海桑田,理所当然。明·正德十五年(1520),御史沈灼改为察院,嗣后改为内箭道。清朝在此处设置武官衙门。民国23年(1934)王伯秋主政长乐县事,把武官衙门开辟为公园。在公园的高处盖起了一座洋式公厅。公厅背倚芝山,前临大广场,颇有气派。广场四周种上乔木,中间铺上草坪,作为集会之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此地办起长乐师范学校(今为长乐高级中学)。王想舍宅兴建的观音寺,如今踪迹俱无,只有一对柱珠留在人间,诉说当年观音寺的兴旺与规模。宋·熙宁九年(1076)状元莆田人徐铎到六平山,这里灵山圣水留连忘返,竟然在汾阳溪东岸筑室而居。以后他的住宅被改建为“种芝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种芝宫”又添上一名“弥陀寺。”现宫(寺)内所供的临水夫人和如来三宝“同舟共济”。道家与佛教不分彼此,合二为一了。尽管徐铎的住宅面目全非,但正厅前一口水池(约四十平方米),却令人叹为观止。不管烈日当空,溪涧断流,还是大雨滂沱,山泉迸发,池中的水位不增也不减。内中谜团,至今年尚未破解。清·道光己亥(1839)汾阳境三社铺乡亲鸠集款项用花岗岩建造一座横跨水池的石桥,石桥直通大厅正门,石桥小巧玲珑,桥栏设计卷书型图案,典雅大方。池内绿水清波,不时有金鱼戏水,情趣盎然。正厅堂一副楹联道出这口池沧桑变化遗留的景观:“历劫景犹存方池印月;探幽不见古堞斜阳”。明代观音寺与六平山东溪精舍吴实、马铎、李骐等十学子结下不解之缘。学子们经常来观音寺阅读经书,与和尚僧家探讨佛理。其中李骐对观音寺情有独钟,对佛家禅心佛理深有体会,撰写了《芝山观音寺》一诗。芝山曾是人们的游览胜地。宋·县令袁正道,字道辅,山东陵阳人,宋·元祐三年(1088)授长乐知县,他经常来观音寺游玩。每当登上见江亭,居高临下,凭栏赏景,远近景色历历在目:地产灵芝古道场,危亭陡起负重冈。江心远叠通潮浪,海外遥分异域疆。缭绕人家依县市,寂寥烟景认吴航。倚栏望断暮云碧,不见长安见夕阳。同时代的邑人陈偕,是当代学业上有成就的人。他登上见江亭,情不自禁地写道:云端亭见燕游场,十二朱栏照碧岗。人在一番新世界,目穷千里旧封疆。棋坪拾匝城中市,马阵纵横海上航。桃李更浓春更好,风流随处有河阳。[相关链接](一)李骐《芝山观音寺》东山六曲屏峰下,祇树①深沉旧兰若②。施食台前芝草香,翻经席上甘泉泻。我昔逃禅于此山,上人飞锡上方还③。香床说法天花落,丈室悬灯水月闲。朅来④精舍东溪里,垂帷⑤永日闻流水,四壁烟萝雨外青。六时钟梵云中起,盍簪⑥乘暇更登临?共爱云堂花木深。莫道空门⑦俱是幻,片时清静即禅心⑧。[注释]祇树:神树。兰若:寺庙的意思。上人飞锡上方还:意思是僧侣游方,回到禅房。上人,对和尚的敬称。锡,为禅杖,僧侣随身之物。上方,即是方丈所居的房屋。朅(qiè)来:通“曷”,何不来。乐雷发《乌乌歌》“朅来相就饮斗酒,叫我仰天歌乌乌。”朅,去。帷:帐幕。盍(hé)簪:朋友相聚。空门:佛教。禅(chán)心:佛教名词。谓清静寂定的心境。[相关链接](二)芝山堂赏兰花自号为芝山老人的赵以夫爱花如命,特别是对兰花更是情有独钟。有一天,赵以夫把盆兰花放置自宅芝山堂书斋的几案上。只见兰花修长的绿叶衬托着两穗冰清玉洁的白花,同时暗香浮动,扑鼻而来,顿觉满堂生辉,隐然感到一种高人逸士之风。赵以夫突发奇想:如果这盆兰花生长在雨露天然、大风吹送的环境,再经过日精月华的洗礼,又该是何等的清俏芬香?于是他写了《咏兰》一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朵俄生几案光,尚如逸士气昂藏。秋风试与平章看,何似当年林下看。[相关链接](三)芝山楼十景陈大濩(1498-1583)字则殷,号双溪。祖籍江田,迁古槐,居县东。正德十六年(1521)三甲一百零九名进士,授上虞知县,历思恩府同知,所至多善政。官久思归,投劾请归。回乡后在芝山建了益草堂,日夜与山水为伴,撰写了组诗《芝山楼十景》:鳌峰霁月鳌峰霁月映山光,映得山光照草堂。昔日庾公如对此,定应乘兴坐胡床。雁塔晴霞晴霞映塔烂生辉,瑞霭祥光炯翠微。试问五言歌散绮,几人能继谢玄晖。松林鹤唳鹤唳松林予和之,哲人闻此贵知机。可怜昔日华亭景,空负当年晋陆机。花坞莺啼隔坞莺啼春正浓,喈喈声澈百花丛。双柑斗酒携听汝,千古何人似戴颙。芝山樵唱口唱樵歌背负薪,歌声寥亮起梁尘。谁云樵子无豪俊,不见当年朱买臣。江浦渔歌欸乃渔歌澈晚汀,渔翁得酒醉初醒。谁能唱此阳春曲,似是桐江老客星。城楼更鼓闽海年来防盗寇,城楼更鼓夜阗阗。此声万一闻当宁,推毂应思将帅贤。泮水书声此去泮池才半里,有时风送读书声。乍听恍似弦歌响,却讶吴航是武城。湖井甘泉昔闻扬子江心水,今见吴航湖井泉。我亦爱茶如陆羽,竹炉时汲此泉煎。溪田香稻       溪田香稻穗离离,粒似彫胡(菰米)味似饴。记得少陵诗句好,最怜尝稻雪翻题。[相关链接](四)苟有山房听泉郑森荣,原名绍虞,字思杰,号甲峰,古槐龙田人。清·咸丰己未年(1859)举人,官崇安训导。著《苟有山房诗》一卷。他竟离乡背井,在汾阳庙下、汾溪(汾阳溪的简称)东岸,筑就苟有山房,其中望有楼临溪而建。由于六平山景区由三个景点组成,即初有洞天、如有洞天和小有洞天。为此,郑森荣在苟有山房内构筑“望有楼”,以供眺望“三有”之便。汾溪穿过一片片翠绿的田园和林地。一路不在同一立足点上,泉声轻重缓急也不同。流经芝山这一段汾溪泉声似琴音,柔和细弱,婉转轻盈。郑森荣创建“环碧台”,以便登台听泉。郑森荣与山水朝夕相处,白天仰望六平山上的初有、如有和小有洞天,夜晚汾溪的泉声不绝如耳:苟有山房望有楼,前山环碧后山幽。主人身后汾溪水,只听清声静日流。这首诗题目,后人以《苟有山房》冠之。公元1883年暮秋,郑森荣撰写《汾溪十二景》把这里的青山绿水描绘得淋漓尽致。古寺钟声云里一声钟,惊醒邯郸梦。古寺隔清溪,天风不断送。塔峰晚照如圭峰秀出,正立塔尖西。归鸟飞来处,霞光入望低。鹿岫归樵朝上鹿屏山,暮归鹿屏麓。肩桃半笠云,樵担下林谷。龙潭坐钓寒潭水独深,风雨有龙吟。未肯贪香饵,徒劳钓老寻。芝山吐月东山月欲来,万籁声俱寂。徘徊立中庭,浮光动石壁。松涧喷泉百丈岩泉落,争流石有声。出山知愈下,故作不平鸣。沙痕砧石水浅沙痕净,粼粼石露齿。约伴待同归,浣衣女对语。松荫板桥古树短长堤,寻幽过板桥。凉荫匝浓翠,赤日不能骄。水郭拖岚北涧云低护,南山雨乍过。楼前近城郭,满眼翠痕多。菜畦挹露种豆豆苗青,锄蔬蔬叶白。清晨露未晞,山径有行迹。夜雨舂声春雨郊原足,今年谷价平。碓声一夜雨,灯影半窗明。夕阳笠影归路认三叉,牛羊自识家。荷锄人落后,日影在山斜。斗转星移,苟有山房在长期暴风骤雨袭击下,夷为平地,后被人开荒种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长乐一中扩大运动场,向后山征地,苟有山房厝地在征用范围内。到此为止,苟有山房踪迹俱无了。举人郑森荣,背井离乡在这里构筑苟有山房,对六平山、芝山和汾溪爱之深,是难以言喻的!郑森荣的举措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笔者来说是望尘莫及、自惭形秽。“心有灵犀一点通”,1988年仲秋,笔者在汾溪东岸原苟有山房正对面起盖一间简陋的书斋,名曰“听泉阁”。[相关链接](五)汾 溪 月 色汾溪(汾阳溪简称)发源于六平山,汇集了许多条溪涧,源远流长。汾溪水有的淌过岩面,有的清流拍打卵石,有的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轻重缓急发出不同的凡响。汾溪水匆匆而来,款款流去永不回头。每晚悬挂在汾溪之上的的月亮东起西落,情兮兮来,意绵绵去,是不留下痕迹的,而名不见经传的听泉阁临溪而建,溪水泱泱、碧波粼粼……每当月上树梢,山色空蒙,水光潋滟,是观月的好去处。也许爱屋及乌吧。曾参加海滨诗社举办几十场折枝诗会(有的当场限时出句,有的限时日出句)笔者尽量根据“眼字”的启迪,描绘六平山、汾阳溪等优美的角落以及书斋“听泉阁”环境和感受。汾溪九曲凝新旭圣塔重光接彩霞(重九第三唱)晚秋枕听前溪水晴晓亭看圣塔山(晚晴第一唱)依岭原知山乐趣临溪何碍水长喧(长乐第六唱)梓里山牵游子梦天涯家系故园情(家山第三唱)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家山第三唱)晴送兰舟游子梦晚凉榕树故乡心(晚晴第一唱)泉过家门清似洗竹笼山壑翠如流(家山第三唱)月台云淡宵如昼溪涧风清夏若秋(溪月第一唱)新地同游君作画明轩独坐我吟诗(明新第一唱)曾峦山溪寻胜景每翻书卷找名诗(书山第三唱)双涧泉声流笔底春山树影漾灯前(双春第一唱)百卷诗书消永昼一帘山水送流年(百一第一唱)

斌哥 发表于 2016-2-26 14:29:31


状元马铎文才的刍议 1994年5月,紫金城出版社出版《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一书,编者根据长乐民间传说,编写了《马铎夺魁有神助》一文,文中马铎(1368-1423),字彦声,号梅岩,岭南人。永乐十年(1412)参加殿试后,名列前茅,在传胪那天,永乐帝听说在定元(林志还是马铎)尚有争议,便令两人上殿面试。当时永乐帝手中正持有绘有梅花的白扇,就指扇为题,要求二人比对。皇上出句是: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林志一时答不上来。马铎即对道: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永乐帝指殿外一盆铃儿草,云:风吹不动铃儿草;马铎又随口应道:雨打无声鼓子花。马铎对答如流,不是马铎思路敏捷而是有神鬼暗中相助:“有一天,他正趱程赶路,见一女尸暴露在路旁,于心不忍,不仅脱下身上的衣服将尸身盖住,而且还将尸体设法移至一古墓中安葬下去。这样一来就耽误了不少时间,眼见得旷野茫茫,夜幕四垂,正凄惶间,忽见疏林中有间茅屋,就大着胆子叩门求宿。不料开门的却是个素装少妇。那少妇不卑不亢,询知来意后,便答应借宿。这使马铎倒有些犹豫。他回头一看,天已大黑,而自己奔波一天又十分困倦,只好硬着头皮进里屋歇息。他低着头不敢看那少妇,也不多说话,放下行李,纳头便睡,很快进入了梦乡。及至醒来,天已黎明,便匆匆告别少妇打算赶路,那少妇不说别的,口占一绝道:寒夜多蒙到妾家,炉中无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无声鼓子花。马铎一边听着一边低头向外走,觉得头三句都好懂,唯末句难以理解,想问问清楚。一回头,令他大吃一惊:哪里有什么茅屋?哪里有什么少妇?只见树木扶疏,一抔(póu)黄土,睡处是则是古冢(因肿zhǒng)旁边的一块大石头!惊讶归惊讶,还得急忙赶路。又有一天,马铎穿行在一条田间小径上。这小径仅能容一人行走。走着,走着,突然一位农家妇挑着一担柴,挡住了去路。马铎想退回去避让,但退要退半里多路,心下又有些迟疑。那农妇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搭话道:“先生大概是进京赶考的举子吧?那么我出一句上联,您对得上,我宁愿涉泥淌水让路;对不上,您只得屈尊或下田或回头了。怎么样?”马铎心想:被你一个农妇难住了,我还进京赶什么考?便爽快答应了。那农妇抬起一只脚对马铎说:“我的女儿善于刺绣,并且特别喜欢绣菊花。我这双鞋都是女儿做的。不过她自己的鞋上绣的是菊花,而小妇人的鞋上则都是绣的菊蕊。我问她为何这样,她说:‘娘天天清晨出门,路草中多露水,蕊遇露水不就开了吗?’但小妇人鞋上这菊蕊却从来都不开放,因而戏成一句:‘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可是对句老想不好,先生是饱学之士,请以上联赐教。”乍一听,马铎觉得并不难对,但认真推敲起来,确实还颇为难。这时急于赶路,形同脚夫,思路也枯涩不灵了。想了一会,觉得一时还对不好,又不想多耽误时间,正打算脱鞋下水让路,忽然一声响,好像有什么东西飞过。他一抬头,农妇已经不见了,眼前阡陌纵横,小径笔直通向大道。原来是走得太早,误入叉道而已。遂快步折入大道,一路上追忆当时的情景,玩味刚才的对句,心下好生惊异。”汉民族(汉字)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即楹联也叫“楹贴”、“对联”。楹联体现在生活中称为“对子”。为了考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及文学修养,就出“上对”(上联),让人答“下对”(下联),这一现象在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对子”与楹联一样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上联(上对)末字一定要用“仄”声字,下联(下对)末字一定要用“平”声字,显然女鬼要马铎应对的联句末字“开”,前面女鬼暗示句:‘雨打无声鼓子花’,‘花’字也是“平”声字,下联句要马铎对上联句,这简直是天方夜谈,难怪马铎百思不得其解。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但本身违反了对联的格式。我们今天仍可以看到马铎的殿试卷。因为明末有两位皇帝将本朝状元殿试文章(政论文)汇集成册,以便流传,即《皇明历科状元全策》,明万历刊本,藏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新刊全补历科殿试状元策》明隆庆刊本,藏日本东京藏经阁。从殿试卷中,马铎得中状元名副其实。[相关链接] (一)马铎绝非无才永乐十年,明成祖在殿试策问中提出三大问题策天下士子(考题):一是从他即位十年来何以未臻其效,何以才能跻世太和;二是关于六经六艺之事;三是古昔帝王治政之优劣。对于第一问,明成祖在策问中说道,“于兹十年,未臻其效”,“虑化未浃”,“虑养未充”,“虑刑未清”而“厉俗而俗益偷,革弊而弊不寝”,如何才能“跻世泰和”?明成祖实际上是想听天下举子如何评价自己从政十年来的政绩。据史载,明成祖即位十年来,建都城,征漠北,遣郑和下西洋等,功绩显著,踌躇满志,若此时给他提意见,挑毛病,显然是不行的。对于这个问题,马铎回答得很好,他说成祖“化已浃矣”,“养已充矣”,“已知陛下泰和之可跻,唐虞三代之治可致矣。”明成祖听了这歌功颂德的“反调”,心里当然高兴。回答第二问,对于熟读经史的马铎来说,最为得心应手,从容不迫,有条有理,侃侃而谈。至于第三问,因为谈的都是过去的帝王治政之事,毫无顾忌,更是海阔天空,行云流水般地畅谈一通。对策文章优美,气势磅礴,辩理清晰,自然获得了明成祖的高度赞成赏,并钦点其为状元。(摘自《长乐进士》马铎附一)[相关链接]二价值连城的状元殿试卷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陈列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殿试卷”卷首上,可以看到有朱笔题写的“第一甲第一名”,该卷是折叠式的形式,一共19折,每一折是8开纸大小,长348厘米、宽46厘米,用黄绫子装裱,共2460字。这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它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填补了明朝宫廷档案和中国科举制度状元卷的空白。原件状元殿试卷如何保存下来呢?原来赵秉忠得中状元后升礼部尚书。赵秉忠刚正的个性为专擅朝政、陷害异己的宦官魏忠贤所不容,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削官。因当时状元卷由礼部管理。赵秉忠回乡时便将自己的状元卷带回家。这一传家之宝,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战乱,族人都是用生命保护下来。1983年,赵家后人将它贡献给青州博物馆。[相关链接]三无独有偶——中国又发现价值连城的“状元卷”无独有偶。福建黄氏研究会,在查寻历史文化名人过程,在安徽省休宁县“中国状元博物馆”内,发现“庚辰科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应试作文“殿试对策卷”原件文物。此卷长1米,宽20厘米,宣纸托裱,折页形式,毛笔书写,封面上有《清黄思永状元卷》的题目及收藏家程道德先生的“古癖斋主”四字篆体阳刻方印。黄思永(1842-1914),字慎之,号亦瓢,安徽徽州休宁县人,祖籍福建紫云五安黄氏,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后累迁至侍读学士。二十三年(1897)上书请求实行“昭信股票”,开清廷借用民款之端。紧接着,因数次上书请求变法而被捕入狱。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方才获释。不久,因创立首善工厂,恢复原官。黄思永中状元后,曾来泉州拜谒祖祠。这案卷本当成为清宫秘档的《清黄思永状元卷》,鬼使神差地流出深宫,并辗转到民间,后被休宁籍旅京著名国际法学专家、收藏家程道德教授珍藏,后他慷慨地献给休宁县博物馆。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原件归休宁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程教授是如何发现呢?“2005年9月初,程教授从一家徽州人所开的古玩收藏店里觅得两件与休宁县有关的文物,其中一件便是殿试卷。经过反复鉴赏、考证和分析对比资料,确认属于清代末期状元黄思永的殿试卷。由于该卷已有部分残缺,程教授当即约请故宫博物馆的专家对试卷予以修补、托裱,精心保存。程教授将包括该件在内的反映我国科举制度的两件文物一并捐赠给休宁县状元博物馆。”                                     (笔者)

斌哥 发表于 2016-2-26 16:52:22


“独快先登第一层” 李骐(1378-1425),原名李马,字德良,鹤上沙京上李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廷试又是第一名(状元),胪唱日,帝亲书“其”字于“马”旁,遂名骐。授翰林修撰,著有《国史补》2卷。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写景与抒情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李骐兴趣勃勃登上翁山江山第一楼。环顾四周,远眺江山,仰望苍穹。他把楼的四周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静态和动态,静谧与声响,搭配得恰到好处。经过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家山春晚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见景生情,写了《游二都登上翁山第一楼》①一诗,李骐抒发了“独快先登第一层”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李骐在年轻时就怀有独占鳌头的凌云壮志。为了实现抱负,他与吴实、马铎、陈全等十人,拜陈洵仁为师。他们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夜以继日攻读书史。这十人以后都陆续科举高中,长乐文风为此一振。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飞构巍然势欲腾②,无边光景与时增。
帘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凭。
万壑松声来户牖③,半天月色映银灯。
书闲偶蹑④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古诗注解]江山第一楼:位于长乐二都龙门的翁山,宋·陈烈曾在翁山最高处建楼,称为江山第一楼,并赋诗道:“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问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州翠似苔。”欲腾:跃跃欲飞的样子。户牖(yǒu):窗户。蹑:登上。
[相关链接]科举与八股文   隋文帝(杨坚)于在开皇七年(587)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等诸科,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童生参加县试,得中者称为秀才,第一名为泮元;秀才参加省城乡试,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贡生也有资格)赴京师参加会试,中举才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然后选一甲案卷入选参加殿试,确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有时皇帝对主考官及阅卷大臣上送,由皇上钦定三鼎甲人选,皇帝面试,审视人物,甚至,加以确定。皇帝有时对名字好恶都加以更改名次。李骐是幸运的。福建长乐县举人李马,于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科一举夺魁。在举行唱名仪式那天,永乐突然嫌堂堂的状元以家畜为名不雅,便当即亲自用红笔在黄榜的“马”字右边添上了一个“其”字,“李马”变成“李骐”了。科举制度考生不受年龄限制,至于每科进士人数不但各朝代不同,而且同朝代各科次也有不同。唐朝每科进士人数最少,只有十来人。同时把得中进士的姓名刻在长安慈恩寺内的碑石上,以示殊荣。白居易唐·贞元进士,他得中后春风得意,溢于言表:“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诗中了解到白居易这一科只录取十七名进士,而当时29岁的白居易还是最年轻的一个。中国确定科举制度以后,各朝【系统屏蔽词】试文体有所不同。唐朝“以诗取士”,诗歌成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清代对八股文格式又作了严格的规定。“破题”只能用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能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也称“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作者自由发挥。八股文规定了议论内容,规定了文章结构形式。这种文体内容空泛,形式呆板,严重地束缚人的思想。“破题”只能两句话说破题目意义。考生多用设问句开头,于是出现了许多文理不通的句子,令阅卷者啼笑皆非。有道文题《鸡》,一考生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卷人评语两个字“阉鸡”。又一考生写道:“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卷者在下面写上三个字:“芦花鸡”。另有一道文题《父母》。有一考生开门见山写道:“夫父母,何物也?”阅卷者评道:“父亲是阳物,母亲是阴物;阴阳配合,生下你这蠢物!”                           (笔者) 高棅《唐诗品汇》 中国是诗歌国度。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当代写近体诗(律诗绝句)方兴未艾。但不管是历代还是当代,他们的诗作不能超越唐诗。这样的看法得到社会人们的共识。当然,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有关题材千差万别,思想内容不能等同看待。但笔者却认为唐诗把人生的情感(喜怒哀乐)抒发得淋漓尽致,表达得尽善尽美,后人无发超越,正如李白所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在唐朝漫长的年代里,不同时期在诗歌反映现实的程度及遣词造句的风格就有明显的差别。中国文学史就以长乐人高棅《唐诗品汇》一书的观点,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闽中十子高棅(1350-1423年),字彦恢,自号漫士,长乐龙门后澳(今航城街道龙门村人)。其人是奇才,擅长丹青绘画,书学汉隶,画学米芾父子。同时通音律,善诗文,著作颇丰。明·永乐元年(1403),与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辞官返乡,高棅继续留任。《唐诗品汇》始编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历经十年,编成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此书编著共有90卷,所录共620家,诗5769首。同时,还编著《拾遗》10卷。《唐诗品汇》引申严羽之说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同时给明末诗坛的萎靡习气带来了新鲜气息,使明宗唐走上了正道。[相关链接]高棅诗话六平山 闽关西来入紫冥①,三山东走浮大瀛②,回峰际海结飞翠,玉削青天开六平。六平峥嵘何壮哉,六平芙蓉如掌开,九华五老③让光彩,三峰④二室⑤争崔嵬。我疑十洲仙岛负奇胜⑥,巨鳌别驾移蓬莱⑦。紫微文笔⑧左右立,龟麟太常⑨前后揖,马江一道泻空回,鹤岭千重⑩决云入,荣光佳气郁廛圜(11),鳞次参差(12)万家邑。何年作邑(13)此山阿?此地繁华竟若何?窈窕(14)千门桃与李,春风百里满弦歌。吴航渡口花如雾,首石云飞带宫树,漏鼓长随般若钟(15),仙舟尽入瀛洲(16)路。人物风流几废兴,江山陈迹古今情,茫茫天地四方宇(17),浩浩乾坤一草亭(18)。君不见,六平山上月,昔照六平山下人,六平山色长不改,明月照人今几春?我向今人问千古,今日吴航古邹鲁。黄童(19)聚舞浩叟(20)歌,共道贤人宰吾土。郎官政静心自闲,爱人爱物并爱山,兴来携我二三子,登高远望穷跻攀。我生放浪在林薮,幸际明时将白首。县官有德不忍欺,帝力无为我何有(21)?日陪鞍马纵遐观,吊古兴怀但呼酒。酒酣(22)再拜献长谣,先祝尧天(23) 万岁寿,然后记公事业在巉岩,名与六平山之山长不朽。(高棅《小有天诗》)[古诗注释]紫冥:高空。大瀛(yíng):大海。九华五老:指九华山和庐山的五老峰。三峰:指西岳华山中的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等三主峰。华山在陕西华阴县,以奇拔峻秀冠天下。二室:指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嵩山东有太室,西有少室,相距七十里,因山有石室得名。我疑十洲仙岛同奇胜:我疑心以十洲三岛同六平山相比,真辜负了奇妙胜景的盛名。十洲仙岛,据汉东方朔《十洲三岛》记载:“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并是人迹所希绝处。”仙岛,即三岛,为昆仑、方丈和蓬丘, 均是神仙所住的地方。巨鳌别驾移蓬莱鳌(áo):传说中的海上大龟。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紫微文笔:山名。龟鳞太常:山地名。 鹤岭千重:指六平山东面鹤上一带重重叠叠的山峦。廛圜(chánhuán:环绕市集的墙。鳞次参差(cēncī):指房舍有的像鱼鳞一样有次序排列着,有的高低不一,参差不齐。邑(yì):旧时县的别称。窈窕(yǎotiǎo):文静而美好,这里指山水幽深。般若钟:禅寺钟声。般若,佛教名词,即佛门的意思。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天地四方宇:宋·德祐间,工部尚书陈合卸职归里,于山顶建“天地四方宇”。乾坤一草亭:宋宝庆四年(1228),当地人太博陈俞建造,时过境迁,亭迹荡然无存,只剩下明朝陈所立在半山巨石上横镌“乾坤一草亭”五字。一九九八年秋天,东关村在石刻附近、山路旁边重建“乾坤一草亭”。黄童:幼儿头发黄色,故称黄童。皓(hào):叟老人。皓,白的意思。 我何有:我有什么办法。宾语“何”提前。酣(hān):高兴的样子。尧天:唐尧、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因此“尧天”或“尧天舜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旧用为称诵帝王之辞。
“江南虽好是他乡” 198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日一诗”台历。在2月14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七日)搭配上王恭《春雁》一诗。诗借春雁北归,感慨自己寄身于天涯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这首诗的作者王恭(约1383年前后在世),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隐居七岩山,自号“皆山樵者。”明·永乐二年(1404),年届60岁的王恭与高棅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乡。这首诗就是在返乡路上写的。古人以鸿雁传递书信,用“衡阳雁断”示意音讯隔绝。今湖南省衡阳市,南面衡山的七十二峰中有回雁峰,相传雁到衡阳而止,过春而过。此诗反其道而行之,着意翻新:一夜之间,春风吹到衡阳,大地呈现一片春色,连那楚水燕山,也被春色连成一片,万里迢迢。莫怪春天一到大雁便匆匆北归,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乡啊!王恭善诗文,平时与高棅、陈亮等诗人唱和,名垂一时。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警句颇多。他的作品《白云樵唱集》四卷附录一卷、《草泽狂歌集》被《四库全书》集部辑录。《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对王恭的人格,更是赞不绝口:“布衣萧然,不慕荣宠。强起决志,若朝阳孤凤。”[相关链接] (一)王恭风韵长存   明·《诗综》云:皆山善得中唐之韵均有大历十子遗音。如: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他乡见月长为客别路逢霜半在船鸟外明河秋一叶天涯凉月夜千峰云归独树天边小雪里孤峰鸟外青驿馆夜残明堠火市楼霜晓度寒砧几处移家惊落叶十年归梦在孤舟家临故苑长洲树钟度寒山半夜船帆飞楚水舟中饭梦绕淮山树里行 [相关链接] (二)王恭为扇面题诗“东溪精舍十学子”与“闽中十子”是同代人。陈洵仁出生于1355年,而高棅大于陈洵仁整整五岁。陈亮系“闽中十子”中年最长者。当马铎逝世时,陈亮还健在。他们经常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研读经书,切磋诗艺,互有唱和,尤其是长乐籍的高棅、王恭、陈亮与长乐一江之隔闽县的郑定、周玄更是六平山东溪精舍的常客。他们歌颂六平山、赞扬东溪精舍的诗篇,还赫然在目。所不同的是“东溪精舍”十学子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出了九名进士举人,其中两个状元,一个榜眼。而“闽中十子”则通过文学艺术道路,诗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溪精舍十学子”与“闽中十子”之间以文会朋,以诗会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吴实,字仲美系永乐九年(1411)进士,授御史之职。在东溪精舍就学时,对布衣的王恭诗才,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此他特意购买一把纸扇,请求王恭在扇面上题诗。王恭欣然接受,一挥而就:垂萝书室隐清秋,千丈澄湖一叶舟。回首上林春物近,未应长被白云留。(题《吴仲美水墨扇头》)同时,举人高淮也要求王恭在扇面上题诗,他当仁不让,欣然落笔:偶坐孤亭趣不稀,片云空翠湿罗衣。相逢莫话前朝事,剩水残山只雁飞。这首诗告诉人们只爱“今”不说“古”。 王涣与其创立的《马江潮候图》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   这两句诗一般的语言是出自明·弘治时长乐邑令王涣之口。这两句震古烁今,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涣(1473-?)浙江象山人,中进士后,被任命为长乐邑令。由于长乐县城吴航地域三向靠山,一向临江,通往省城福州市惟有水路。大家知道:由河下道头轮渡(车船)起航,要经过漫长狭窄的水道,从琴江村旁洞口嘴进入闽江,然后经过营前道头、马尾道头、鳖头、魁岐到达台江码头。几十公里水道,花时三时半。如果撑杆打桨的帆船更要费时。由于闽江及其支流受潮汐影响,江水有起落,给航运带来不便。再加上有人夜间行船,更是危难重重:“舟工率夜乘潮以往,昼则事事,夜复乘潮而归,自昔及今皆如此。由是遭盗劫者,岁不上五六见,遇飓风而覆,溺者往往有之。”就在王涣任期内,壬戌(1502年)冬天船工16人被贼杀死。癸亥(1503年)正月,大风覆舟,死亡一百多人。岁时“群尸蔽江,见者寒胆。”责无旁贷,这位邑令说:“吾为民父母,不能善政以庇我民。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他召集舟工会议,严禁夜航,以防不测。于是他观察闽江潮汛,测算潮汐创立潮候图,张刻在道头处,防患于未然。他的举措,立竿见影,整顿长乐至福州的水道,乘船有时刻为准,避免了灾难的发生。王涣的《马江潮候图》与苏轼《钱塘江潮信图》同日而语。吴航街道老居民记忆犹新,在河阳道头(吴航道头)俗称河下街码头,张贴长乐往返福州的轮渡(车船)时刻表(传统称为潮候图)。这时刻表直到1972年,由于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主政闽省,建成乌龙江大桥。“天堑变通途”,这一时刻表才销声匿迹。这一幅潮候图(时间表)是明·弘治癸亥(1503)创立的,在469年漫长岁月中,一直是长乐县往返省城福州水运交通指南。[相关链接]长乐、福州往返时刻表从长乐往返福州的时间表,传统以地支计时,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是地支的第一位,子时,夜十一时至一时,其它以此类推。丑时,夜间一时至三时;寅时,清晨三时至五时;卯时清晨五时至七时;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午时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特指日中时候(十二时);未时,午后一时至三时;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酉时,下午五时至七时;戌时,晚七时至九时;亥时,晚九时至十一时。本县去福城潮候:初一、初二、初三辰时开船;初四、初五、初六日巳时开船;初七、初八、初九午时开船;初十、十一、十二日未时开船;十三、十四、十五日辰时开船;十六、十七、十八日巳时开船;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午时开船;廿二、廿三、廿四日未时开船;廿五、廿六、廿七日寅时开船;廿八、廿九、三十日卯时开船。福城回县潮候:初一、初二、初三午时回船;初四、初五、初六日未时回船;初七、初八、初九寅时回船;初十、十一、十二日卯时回船;十三、十四、十五日巳时回船;十六、十七、十八日午时回船;十九、二十、二十一日未时回船;廿二、廿三、廿四日卯时回船;廿五、廿六、廿七日辰时开船;廿八、廿九、三十日巳时回船。(摘自明·弘治《长乐县志》)

斌哥 发表于 2016-2-26 16:55:04


“江南虽好是他乡” 198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日一诗”台历。在2月14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七日)搭配上王恭《春雁》一诗。诗借春雁北归,感慨自己寄身于天涯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这首诗的作者王恭(约1383年前后在世),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隐居七岩山,自号“皆山樵者。”明·永乐二年(1404),年届60岁的王恭与高棅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乡。这首诗就是在返乡路上写的。古人以鸿雁传递书信,用“衡阳雁断”示意音讯隔绝。今湖南省衡阳市,南面衡山的七十二峰中有回雁峰,相传雁到衡阳而止,过春而过。此诗反其道而行之,着意翻新:一夜之间,春风吹到衡阳,大地呈现一片春色,连那楚水燕山,也被春色连成一片,万里迢迢。莫怪春天一到大雁便匆匆北归,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乡啊!王恭善诗文,平时与高棅、陈亮等诗人唱和,名垂一时。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警句颇多。他的作品《白云樵唱集》四卷附录一卷、《草泽狂歌集》被《四库全书》集部辑录。《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对王恭的人格,更是赞不绝口:“布衣萧然,不慕荣宠。强起决志,若朝阳孤凤。”[相关链接] (一)王恭风韵长存   明·《诗综》云:皆山善得中唐之韵均有大历十子遗音。如: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他乡见月长为客别路逢霜半在船鸟外明河秋一叶天涯凉月夜千峰云归独树天边小雪里孤峰鸟外青驿馆夜残明堠火市楼霜晓度寒砧几处移家惊落叶十年归梦在孤舟家临故苑长洲树钟度寒山半夜船帆飞楚水舟中饭梦绕淮山树里行 [相关链接] (二)王恭为扇面题诗“东溪精舍十学子”与“闽中十子”是同代人。陈洵仁出生于1355年,而高棅大于陈洵仁整整五岁。陈亮系“闽中十子”中年最长者。当马铎逝世时,陈亮还健在。他们经常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研读经书,切磋诗艺,互有唱和,尤其是长乐籍的高棅、王恭、陈亮与长乐一江之隔闽县的郑定、周玄更是六平山东溪精舍的常客。他们歌颂六平山、赞扬东溪精舍的诗篇,还赫然在目。所不同的是“东溪精舍”十学子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出了九名进士举人,其中两个状元,一个榜眼。而“闽中十子”则通过文学艺术道路,诗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溪精舍十学子”与“闽中十子”之间以文会朋,以诗会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吴实,字仲美系永乐九年(1411)进士,授御史之职。在东溪精舍就学时,对布衣的王恭诗才,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此他特意购买一把纸扇,请求王恭在扇面上题诗。王恭欣然接受,一挥而就:垂萝书室隐清秋,千丈澄湖一叶舟。回首上林春物近,未应长被白云留。(题《吴仲美水墨扇头》)同时,举人高淮也要求王恭在扇面上题诗,他当仁不让,欣然落笔:偶坐孤亭趣不稀,片云空翠湿罗衣。相逢莫话前朝事,剩水残山只雁飞。这首诗告诉人们只爱“今”不说“古”。 王涣与其创立的《马江潮候图》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   这两句诗一般的语言是出自明·弘治时长乐邑令王涣之口。这两句震古烁今,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涣(1473-?)浙江象山人,中进士后,被任命为长乐邑令。由于长乐县城吴航地域三向靠山,一向临江,通往省城福州市惟有水路。大家知道:由河下道头轮渡(车船)起航,要经过漫长狭窄的水道,从琴江村旁洞口嘴进入闽江,然后经过营前道头、马尾道头、鳖头、魁岐到达台江码头。几十公里水道,花时三时半。如果撑杆打桨的帆船更要费时。由于闽江及其支流受潮汐影响,江水有起落,给航运带来不便。再加上有人夜间行船,更是危难重重:“舟工率夜乘潮以往,昼则事事,夜复乘潮而归,自昔及今皆如此。由是遭盗劫者,岁不上五六见,遇飓风而覆,溺者往往有之。”就在王涣任期内,壬戌(1502年)冬天船工16人被贼杀死。癸亥(1503年)正月,大风覆舟,死亡一百多人。岁时“群尸蔽江,见者寒胆。”责无旁贷,这位邑令说:“吾为民父母,不能善政以庇我民。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他召集舟工会议,严禁夜航,以防不测。于是他观察闽江潮汛,测算潮汐创立潮候图,张刻在道头处,防患于未然。他的举措,立竿见影,整顿长乐至福州的水道,乘船有时刻为准,避免了灾难的发生。王涣的《马江潮候图》与苏轼《钱塘江潮信图》同日而语。吴航街道老居民记忆犹新,在河阳道头(吴航道头)俗称河下街码头,张贴长乐往返福州的轮渡(车船)时刻表(传统称为潮候图)。这时刻表直到1972年,由于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主政闽省,建成乌龙江大桥。“天堑变通途”,这一时刻表才销声匿迹。这一幅潮候图(时间表)是明·弘治癸亥(1503)创立的,在469年漫长岁月中,一直是长乐县往返省城福州水运交通指南。[相关链接]长乐、福州往返时刻表从长乐往返福州的时间表,传统以地支计时,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是地支的第一位,子时,夜十一时至一时,其它以此类推。丑时,夜间一时至三时;寅时,清晨三时至五时;卯时清晨五时至七时;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午时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特指日中时候(十二时);未时,午后一时至三时;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酉时,下午五时至七时;戌时,晚七时至九时;亥时,晚九时至十一时。本县去福城潮候:初一、初二、初三辰时开船;初四、初五、初六日巳时开船;初七、初八、初九午时开船;初十、十一、十二日未时开船;十三、十四、十五日辰时开船;十六、十七、十八日巳时开船;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午时开船;廿二、廿三、廿四日未时开船;廿五、廿六、廿七日寅时开船;廿八、廿九、三十日卯时开船。福城回县潮候:初一、初二、初三午时回船;初四、初五、初六日未时回船;初七、初八、初九寅时回船;初十、十一、十二日卯时回船;十三、十四、十五日巳时回船;十六、十七、十八日午时回船;十九、二十、二十一日未时回船;廿二、廿三、廿四日卯时回船;廿五、廿六、廿七日辰时开船;廿八、廿九、三十日巳时回船。(摘自明·弘治《长乐县志》) 长乐自有观察第高压圣宫观察第于今冬至不搓圆搓圆,福州市地区民间风俗。冬至前夜,合家围在桌上搓圆,以示团圆。料是由稻米和糯米磨成。这两句诗从前在吴航城关地区,家喻户晓,因为它道出观察第险遭毁灭的命运。据长乐《乾隆贺志》记载:“陈复升,字见庵,十三都(鹤上)人,嘉靖丙午(1556)进士,任海南道副使。时因岛寇,议徒珠崖民于内地,复升请筑土堡防守,得罢其役,民为立祠祀之。为了褒奖陈见庵保卫疆士、抵御外患的功勋,万历十三年(1585),钦赐在长乐城区文洽浦兴建观察第,以显殊荣。”陈见庵四十开外,就告老返乡了。他住在金碧辉煌的观察第内,以享天年。祸起萧墙,有一御史奏道:“观察第高过圣人殿(孔子庙)”。这简直是“犯上”行为,这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勃然大怒,立即派钦差查询此事。幸好见庵在京的亲朋好友得知消息,派人骑千里马,日夜兼程,奔赴长乐报讯。讯使者于冬节晚到达观察第。冬节是长乐地域传统节日,前夜全家正在搓圆,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突得凶信,见庵父亲晕倒尘埃。妇女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见庵见状,冷静自如,发话停止搓圆。他立即分头召集全县木工匠、通宵达旦把厅堂木板地坪升至垫底石柱珠之上。第二天钦差大臣到,丈量高度,比隔壁圣人殿(现长乐附小内)低,避免一场灭族之灾。为此“冬节晚不搓圆”,成了“观察第”的族规。陈见庵是个急中生智、韬光养晦的人物。在危急时,头脑里产生许多应急办法,并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保存了观察第。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陈见庵后裔鸠集款项,把观察第修葺一新。竣工庆典之际,笔者为之撰写三副楹联,以助殊荣:海南道副使,气势长存粤境观察第华堂,声名远播航城 背负六平山,寿世名峦钟灵气傍临圣人殿,文章华国出人才 画栋倚云,古邑瞻新貌华堂映日,柱珠唤故闻观察第系明代建筑,正面直入三进,内厝均为木结构,是长乐城里首屈一指的建筑物。大门上方有一幅钦赐的巨匾:“观察第”,左右楹联“海天悬一榻,星斗接高楼。”观察第建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长乐市现存的明代建筑模式,具有研究、保存的价值。经市人民政府1986年4月29日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巾 帼 诗 豪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词浩如烟海,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诗人,但女诗人凤毛麟角。唐朝“以诗取士”,是诗歌黄金时代,不论诗的题材、技巧都是以后各朝代所不能逾越的,诗词数量更为可观,仅仅“绝句”就留下四万多首,但女诗人写的只有刘采春的《啰唝曲六首》,薛涛的《送友人》、《筹边楼》、《牡丹》,陈玉兰的《寄夫》,花蕊夫人徐氏《述国亡诗》。宋代也只有李清照著的《漱玉词》一集,蓓桃的《呈寇公二首》。明朝黄娥的《又寄升庵》。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使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科举更与她们绝缘。在历代寥寥无几的女诗人中,不外有两类情况:一类出身书香门第,因丈夫才华横溢科举高中者,她们耳濡目染,为诗词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类是达官贵人的附属品或出身于下层人物。石破天惊,在清·康熙年间长乐玉田村郑家一门竟出现十三位女诗人。她们有“时退食闲日,有诗课。”郑善述黄昙生夫妇还常拈毫分韵,与子女孙辈们唱酬,像《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诗社一样盛况空前,令人叹为观止。长乐郑氏家族约在元初自平潭钟门澳迁入闽邑钦仁里(今长乐市玉田镇玉田村)经过漫长岁月,传至第十四代族中出现了出类拔萃的人物郑善述。郑善述,字孚世,号焦溪,邑庠生,曾徙居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市)金鸡岭,得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京考下第,归居长乐玉田焦溪,授徒讲学,文章品行名闻遐迩。他编撰的《玉田郑氏族谱》是一方文献影响深远,被福建图书馆收藏。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河北省固安县知县,为官清廉。著有《青毡集》《敬收堂诗文》。郑善述娶妻黄氏,名昙生,字护华,明·工部主事黄晋良女。郑善述生二子二女。长子郑方城(1678—1747),字则望,号石幢,雍正十一年(1733)三甲十四名进士,授四川新繁县知县,以政事文章卓异见称。次子郑方坤(1693—?),字则厚,号荔乡,共生九女。雍正元年(1723)进士,比他兄早十年。历官邯郸知县、景州知州、河间府同知、登州知府。为官三十年,是位高产作家,著述不辍。《四库全书·经部》辑录其许多著作。长女郑徽柔,次女郑淑止。黄昙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文学的熏陶,精通诗文。她随夫郑善述在固安县任上。期年社会安宁,常招戚友至署,拈韵作诗。她虽在阃内常与亲朋好友唱和应酬,在家也经常举行诗会。晚年失明,还口授孙辈诗书。在她的带领扶持下郑家出现十三位女诗人(亦称一门风雅十三钗)。她们大都有诗词专集传世。张善贵先生《长乐历代诗词选》选辑她们创作的四十首诗。黄昙生厚德载物、畅达大度。她认为撰写诗词,应男女老幼都可参与,而且身体力行。她对美女西施和女中英豪红拂都有独特的评价。西施是春秋时期越王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献媚取宠,并学得一身歌舞技艺。在她的迷惑之下,吴王沉湎酒色,消磨斗志最终走向灭亡。西施的故国情怀受到黄昙生的肯定。同样认为男儿能建一番事业,女儿亦然。红拂原是隋大臣杨素的家妓。李靖参谒杨素,她识其英才雄略,私奔相从,终于帮助李靖建功立业:西 施国破君亡女祸深,梧楸夜夜滴愁霖。可能歌舞教成后,不作吴吟作越吟。红 拂                  侯门经目入山海,佐帝匡王决等闲。千古如神推只眼,莫将名字混红颜。这位郑门女诗坛盟主黄昙生,著有《萧然居诗集》二卷。郑徽柔,字静轩,系黄昙生夫姐,善述长女,著有《芸窗蛩响集》。郑淑止,字菊生,善述次女,著有《韫玉轩集》。郑翰蒪,方城之女,著有《带草堂诗集》《画荻编》。郑镜蓉,字玉台,方坤长女,著有《论影集》《垂露斋集》郑云荫,字绿菭,方坤次女,工诗。郑青苹,字花汀,方坤三女,能诗。郑金銮,字殿仙,方坤四女,诗丽气清,著有《西爽斋存稿》    郑长庚,方坤五女,工诗,诗本多散佚。郑咏谢,字菱波,又字林风,方坤六女,著有《簪花轩闺吟》《研耕诗存》。郑玉贺,字春盎,方坤七女,工吟咏。郑风调,字碧笙,方坤八女,《闽川闺秀诗话》有登录她的诗作。郑冰纨,方坤九女,未于归(出嫁)而卒。《闽川闺秀诗话》:“自古至今一家闺门中,诗事之盛无有及此者。镜蓉有和(hè)王渔洋秋柳诗,音节谐婉,含毫渺然,在闺阁中称上作。”王士祯(1634-1711年),号渔洋山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秋八月,王士祯邀集诸名士于济南大明湖,会饮水面亭。见亭下的白下门十余株杨柳,叶始微黄、有摇落之态,怅然感赋。以白下门秋柳起兴,写了四首七言律诗,诗一出,轰动一时,和者千余家。大家知道,一般说所谓“和(hè)诗”,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大多因事而发,一问一答,大致不限定音韵。“和韵”其则有三类:其一,依韵,即和诗与原诗同在一韵中则可,而不必用其原字;其二,用韵,即同原诗脚韵,不必依照其次序;其三,次韵,所谓“次韵”,即和诗押韵各字的先后与原诗的韵脚位置相同。还有一种诗叫“倒次原韵”,意思把原来的韵脚次序颠倒过来,即原来第一韵脚变成最后韵脚,原来最后韵脚变成第一韵脚,其它韵脚以此类推。王士祯(渔洋山人)写了四首秋柳诗,郑镜蓉也写了四首以“次韵”和之,今各以第一首为例加以叙述:第一首《秋柳》诗,诗人感叹人生盛衰无常,年华易谢。诗笔清丽,意味含蓄:
秋来何处最销魂①,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②春燕影,只今憔悴③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④,梦远江南乌夜村⑤。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⑥。
    郑镜蓉《秋柳和渔洋山人》:
遣愁何处写诗魂,节序惊心白板门
斜日寒塘留故态,秋风凉露印啼痕。
长条有意萦归舫⑦,暮色无端黯别村。
为惜当时眉样好,临风惆怅⑧与谁论?
[古诗注解]销魂:形容极度欢度或悲伤时心神恍惚状。差池:原意差错,错误。这里理解为意外,偶然。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愁生陌上黄骢曲:骑着黄色的马行走荒野的小路上。陌(mò):小路。梦远江南乌夜村:晚上梦见自己到夜乌啼叫的乡村,愁上加愁。玉关哀怨总难论:玉关:玉门关省略。王之涣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这句诗最好注解。玉门关哀怨愁绪是很难说清楚。长条有意萦归航:舫(fǎng),船。这里指水面。这句诗的意思是因节次时令使柳树变态。但垂柳是多情之树,即使枯木赤藤,还是点缀水面,依依难舍。郑镜蓉劝慰渔洋山人不要自怨自艾。惆怅(chóuchàng):失意,伤感。梅 城 弄 笛    贺世骏,字拔伦,号相皋,江西安福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为长乐县令。政绩有口皆碑。其人通音律,善为文,他以律诗七律的格式撰写《吴航十二景》,即《首石凝云》《壶江泛月》《龙潭晓瀑》《寒岩晚钟》《五峰岚横》《七岩星绕》《筹峰积雪》《龙角含烟》《屏嶂铺霞》《灵峰迎旭》《梅城弄笛》《御国归帆》。同时编撰长乐县志即《乾隆贺志》。梅花乡在长乐的东北,距城关五十里之遥,与定海对峙。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造梅城(梅花城),以防海盗。梅花城山川形胜,得天独厚。《县志》载:“岛屿错落,雉堞周遭,万顷鸿冥,渺不知其所际。遥望琉球,青烟几点。每值夜月晶莹,水天一色,数声风笛,如听龙吟。”《梅城弄笛》是贺知县写的《吴航十二景》中的一景。梅城(梅花别称)擅一方之胜,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月芽初露,茫茫大海,水天一色,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悠扬的笛声,定会拨动游客的心弦:
梅花丛中斗城悬,傍水依山面面妍。
长笛一声停画阁,清音几曲入云天。
兴来掩抑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捐①。
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②。
[古诗注解]吹到悠扬怨亦捐:随着悠扬的笛声,消除了心中不愉快情绪。青莲:即李白。李白(772-836年),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相关链接](一)“楼中有句忆青莲”李白二首闻笛绝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前一首先写所闻,后写所感。后一首正相反,先写所感,后写所闻。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抒发李白的离乡之感和去国之情。关于闻笛的感受。贺知县认为李白表达得淋漓尽致,何必另起炉灶呢?同样,李白登黄鹤楼时也不敢欣然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称为“千秋绝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以情为主,抒发烟波江上日暮怀旧之感。表面上看来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诗人的制约。但“情”毕竟是诗歌的根蒂,而且“情”是由景物引发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景生情”。梅花山川形胜,得天独厚。当今书画摄影人才独领风骚。整个梅花镇文娱活动开展很好,民间成立了文化促进会,建造梅花镇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经常开展书画摄影活动,培育许多这方面人才。2015年3月6日,梅花镇政府和民间促进会共同举办“梅花情渔乡梦”书画摄影展,展出当地渔民创作的书画摄影作品150多幅。这些作品挂满文化中心三层展室内。书法苍劲有力,国画风格多样,摄影作品色彩鲜明。展示沿海渔民捕鱼生活的各种作品,栩栩如生,构思新颖,内容丰富。 [相关链接](二)新《吴航十二景》    贺世骏的吴航十二景致除了《壶江泛月》外,其他景致经过发扬光大,景致焕然一新,游客流连忘返。但长乐尚有许多景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前几年有识之士发现与打造了吴航新的十二景:南阳曙光、杏林春暖、塔影云帆、世纪雄帆、琴江浩气、金刚濯足、溪山第一、龙泉含春、洞天听水、福寿南山、儒岩临风、翠湾月照。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诗歌配衬,因而达不到图文并茂的程度。 梁章钜与其《楹联丛话》 《辞海·梁章钜条》:“梁章钜(1775—1849年)清文学家,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官至江苏巡抚。综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著作颇多,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琑记》《藤花吟馆诗钞》等。”梁章钜学识渊博,精鉴赏,富收藏,喜好金石文字,考释古籍精审,有诗名,尤以作笔记称著。他自弱冠至老,手不释卷,生平著述有70余种。其中《楹联丛话》最为著名。2006年为了纪念和传承梁章钜联学传统,在他家乡长乐市建了“楹联馆”,2010年长乐市文化部门出版拓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合订本)。这是长乐市领导高瞻远瞩,眼光远大,同时也是长乐地方文献挖掘与运用的一大成果。《楹联丛话》是梁章钜在广西巡抚兼署学政任上,花两年公余时间完成。他从1838年开始编辑,1840年完稿并刊刻。1843年他又刊刻出版《楹联续话》。两部书皆分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等十门,对楹联的起源及各门类作品的特色,都有所论述。最可贵的是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楹联丛话》搜集600余则;《楹联续话》搜集330则)。《楹联丛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影响深远,功德无量。楹联亦称“楹贴”、“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的称“春联”。楹联字数多寡无定规,最短二字句,如“山明”对“水秀”,最长九十字句,清·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楹联。这副上下联各九十个字,合起来一百八十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楹联是汉民族(汉字)所特有的、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文苑中占一席之地。寺庙园林、亭台楼阁许多对仗工稳、清新隽永的对联起了锦上添花作用。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至宋时被推广用在楹柱上,又普遍作为建筑物及交际庆吊之用。中国楹联自唐、五代肇始,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虽然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实质楹联是诗词(律诗)形式的演变。现以杜甫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加以说明。第一式(颔联,即三、四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第二式(颈联,即五、六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所谓对仗,就是要求出句和对句的词组和词性对得工整,换句话说,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妻子—诗书;白日—青春),动词对动词(看—卷;放歌—作伴),副词对副词(何—欲;放—好),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当然楹联格律的平仄,也留有一定的余地。同写律诗绝句一样,遵循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诗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安排,灵活使用(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严格遵守格律的规定。但第一种格式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一定要“论”(要用平声字),以免犯孤平。由于对联长短不一,在词性、词义和声律对仗方面,没有律诗那样严格,词性宽对是家常便饭。所谓宽对,一般词性相对,句型相同就可以了。从收集古今对联书上,发现一些现象有:夜(时令)对天(天文);泪(形体)对愁(人事);万(数目)对白(颜色)等不一而足。至于词义意对更是屡见不鲜。所谓意对,就是从字面上看不能构成对仗,但字义是相对的。“百鸟”对“春风”(“春”有“一”、“起始”的意思)。杜甫七律《曲江》中的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联中“寻常”对数目字“七十”。从字面上看不能构成对仗,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在某一意义上说也是数目字。古代音韵一拍最多两个实音,即两个字,如平平、仄仄。对联在平仄声搭配上有更大的自由,允许上下联同声字连用两、三个以后再换用不同声的字(即平平平仄对仄仄仄平),但连用四个或更多的同声字后,再换用不同声的字就不行了。因为那样就显得单调,失去节奏感了。对联是由五律、七律格律衍生的,有的长联就是由五律、七律句联合而成。现举二例加以说明。一句五言与一句七言联合:万态幻云烟,只有溯游鸥自在孤怀对山水,几回清浅鹤归来(江西九江甘棠湖水亭联)二句五言与一句七言联合:胜地据江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扬州小金山联) 对联没有标点符号加以断句。我们欣赏长联时不妨先找出五言或七言之句,然后再加以理解。可以这样说楹联是近体律诗的缩短和延伸。对联与律诗韵律一样,上联末字一定要用仄声字,下联末字一定要用平声字。由于不理解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声安排,以致街道店铺、住家门楹,上下联颠倒现象比比皆是。一九九七年建成的长乐市“北门公园”山门亭,由于上下联颠倒,最后只好搭架处理,磨平石柱,重新雕刻。楹联这种文学形式,同样可以状物言志、抒情寓意、警世喻理等。楹联大师梁章钜,身体力行,撰写山川形胜、亭台楼阁、庵堂寺观和品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的撰联不胜枚举。今只能举笔者熟悉的人物、景物二则,以飨读者:梁章钜与林则徐两官位相当,政见相似,相知颇深。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力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在湖广总督任内,严厉禁烟,成效卓著,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爆发鸦片战争。1841年,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于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在当地林则徐兴办水利,开辟屯田。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则徐重被起用为陕甘总督。梁章钜写了一幅对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受令子,喜听东山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长乐城关有座雄峙南山上的圣寿宝塔(亦称三峰塔),这座塔是县治标志。最高的七层,四面通透坐在塔里,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梁章钜见景生情撰写一联,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相关链接](一)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环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精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相关链接]二楹联拗救刍议1997年6月23日,举行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首航庆典。《长乐报》主编陈金茂要求笔者撰写几副楹联,以便会场、彩门张挂。笔者欣然接受,撰写五副楹联,其中第一联,用塑料板制作,张挂机场大厅前达一年之久:长空结彩,蓝天呈锦绣乐土欢歌,故国庆回归 长天万里,雄心开创辉煌业乐土千畴,妙手绘成锦绣图 千年古邑,御国归帆威海外十里新场,银鹰展翅震域中 舱口似画屏,绘进千山万水机场如玉带,牵来四海五洲 蓝天新辟三通道碧海长歌四化功2005年12月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福州古今楹联集粹》一书也辑录笔者撰写的七副楹联:故乡榕树,情牵天涯游子涧里松云,意恋溪上住家(太平亭) 最难忘,北涧留诗,东溪精舍莫辜负,千岩映月,万壑松涛(六平山门亭) 六平可鉴乾坤朗一草当思雨露恩(六平山乾坤一草亭) 高山仰止初无景曲径通幽小有天(六平山净心亭) 画栋倚云古邑瞻新貌华堂映日,柱珠焕故园(长乐观察第) 舱口似画屏,绘进千山万水机场如玉带,牵来四海五洲 长空结彩,蓝天呈锦绣乐土欢歌,故国庆回归(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通航)长乐是楹联大师梁章钜的故乡,为了传承他联学传统,笔者平时也为少数乡村文化中心、学校庆典、山川名胜、寺庙祠堂等撰写二百多副楹联。其中有一联引起争执。1999年6月,本人为鹿屏山(亦称六平山)新建门亭撰写几副对联,其中一副:胜迹踞吴航,美景良辰同鉴赏摩崖冠长乐,奇文妙句共推敲有的同志“胜迹踞吴航……”对“摩崖冠长乐”有疑义,认为“踞”(jù)与“冠”(guàn)都是仄声字,怎么都谈得对偶句呢?“冠”读二音,①guān解释帽子,是平声调;②guàn解释“第一”意思,如冠军,读仄声调。“摩崖冠长乐”的“冠”,理解“第一”意思,应读guàn,是属仄声。但这里一定要用仄声字,才能合乎声律(“声”指平仄而言;“律”指的是平仄分布规律。)为什么?撰写对联与撰写律诗绝句一样要“拗救”。所谓拗救世主,即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必须用“救”,加以补偿,意思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于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字。拗救有两种,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唐朝诗圣杜甫的拗救技巧,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正如语言学家北大教授王力说的“拗救的作家,以唐诗较为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引自王力《诗词格律》)既然对联是由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引伸出来,律诗中的本句自救格式,自然会运用到撰写楹联上。五言“平平平仄仄”,本句相救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相救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拗救办法,在历代楹联中司空见惯。现以前面的二例加以说明:万态幻云烟,只有溯游鸥自在孤怀对山水,几回清浅鹤归来 胜地据江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孤怀对山水”、“ 扁舟过桥下”都是“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仄声字“对”和在这里读仄声字的“过”来救平声字“山”和“桥”。现言归正传吧!鹿屏山楹联“胜迹踞航……”对“摩崖冠长乐……”因为“吴航”、“长乐”地名,不能随便更改,吴航(平平)声。按对楹联正格来说就是“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由于“长”(平)声调关系,只好采取拗救办法,即用“平平仄平仄”来对上。“冠”字用在这里既合乎词义,又救平声“长”的作用,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又有人提出:长乐别称吴航有合掌之嫌。大家知道随着岁月流程,地域概念也有改变。“吴航”只是长乐十八乡镇之一。2003年10月正式定名吴航街道,它隶属长乐市。六平山胜迹只能在吴航地区有影响,它不像六平山摩崖石刻那样名闻全市。

斌哥 发表于 2016-2-26 16:57:24


黄见三与《红楼梦广义》    2008年福建诗词第十七集登载秦淮梦《青山山农黄见三及其〈红楼梦广义〉》。在这篇文章里秦淮梦叙述了历尽艰辛找到了《红梦广义》作者黄见三的过程。看罢这篇报道。我对学者秦淮梦肃然起敬。作为“青山黄”后裔来说,对《红楼梦广义》一书一无所知,深感惭愧。为此,就前往福建省图书馆寻找此书,一睹为快!《红楼梦》中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文学典型。许多人读罢《红楼梦》,以诗歌形式(七律为主),对人物性格加以概括、评述,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如福建侯官人杨维屏,为《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李纨、熙凤、可卿、妙玉、鸳鸯、平儿、香菱、紫鹃、晴雯、袭人十五人各写一首七律诗,他的文友何大经、杨庆琛、曾元海、为十五人各和作一首七律诗。汇编成册,名曰《红楼梦戏咏》。黄见三在福建红学题咏派中确系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首先在《红楼梦广义》一书中,在《红楼梦戏咏》十五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元春、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巧姐六人。收集之广,令人叹服,计收有评赞和题咏《红楼梦》的诗三百多首,其中七律即有一百多首,此外还有排律、五律、词等题红之作。其次,黄见三以简洁、形象、生动的语句对每个人物加以评论。王熙凤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这个聪明、机灵、贪婪、狠毒的贵族少妇,凭着她的一些小手段,上面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下面压服了人众,从而取得了贾府的统治地位。她利用个人所掌握或家庭所拥有的权力,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以至为了到手几千两银子,竟拆散了一对情人、害死了两条人命。为了争宠固位,还煞费苦心地设计害死了已有身孕的尤二姐。在王熙凤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固有的特征。不过,她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红楼梦》出版不久,黄见三对王熙凤为人一针见血、很有见地予以评论:“王熙凤智足以谋天,力足以制人,骎骎乎擅两府,而惟其其所欲为矣。乃身死未寒,爱女莫保,平月之肆恶于人者,适以贻祸其子,不有平儿之忠,刘姥姥之侠,恐欲为田家妇而不能也。操移汉祚,髦奂不终;懿夺魏禅,怀愍被害。千古奸雄,能窃神器于生前,不能保子孙于身后,皆凤姐之类也。凤姐其犹幸焉耳!”对明枪暗箭王熙凤式的人物值得警惕,但对杀人不见血袭人式的人物更要防范:“袭人,贾府之秦桧也。秦桧通于兀术,而以无罪贬赵鼎,杀武穆;袭人通于宝玉,而以无罪谮黛玉,死晴雯;其奸同,其恶同也。然桧之奸恶,举朝皆能知之,至袭人则贾母不之知,贾政不之知,王夫人不之知,贾府上下并不之知,不有晴雯,谁能发其奸而数其恶哉?然而晴雯死矣!”黄见三(1807-1870年),字景如,一字心垣,长乐青山下人。清咸丰癸丑(1853年)进士。历知河南杞县、内黄、林县、太康等县及郑州、升睢州、知州。以经术饰吏治,所至勤政爱民,振兴文化。他在睢州任上撰编《红楼梦广义》,很有见地解读、评赞《红楼梦》,文笔流畅,功力绝佳,深受闽中文人墨客的青睐,还有《学官景仰篇》《全史辑要》等著作。同治八年(1869),在籍守制,邑令彭光藻聘修县志。见三其人在福建“红学”题咏派中确系承前启后的人物。《红楼梦广义》除了“诗渔叟”为其作序外,尚有东乡山人之题词,称赞其书:
书成字字挟风雷,如此文章信起衰。
宋玉①低头曹植②避,巫山③洛水④逊清才。

绝代文章不讳痴,千言万语写相思。
十年勘破扬州梦⑤,君是前身杜牧之。

讼庭昼永作诗清,两造纷纭尽得情。
羡煞生花三寸管,挥完凤诺写倾城⑥。

珍重浑如作史评,阳秋皮里⑦最分明。
若教圣叹⑧今犹在,定道前贤让后生。
这四首诗对《红楼梦广义》评价极高,将作者与宋玉、曹植、金圣叹对比,并间接说明《红楼梦广义》当成书于作者晚年在睢州为官之时,写作于“讼庭判案”之公余。[古诗注解]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东汉王逸说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据。作品以《九辩》最为著名。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子,封陈王。诗歌多为五言,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巫山:山名。在重庆、湖北两省边境。因山势曲折盘错,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成为长江三峡之一的巫峡。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两岸,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宋玉作有《神女赋》写作者梦遇巫山神女情景。洛水:即今河南洛河。据传洛水女神洛嫔。曾植作有《洛神赋》洛水因而名声大振。作品以名山圣水都退避三舍,形容黄见三文笔奇特绝伦。十年勘破扬州梦:杜牧(803-853年)字牧之,唐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他一首《遣怀》绝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杜牧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过着放浪形骸浪漫生活。一旦觉醒,深感浪费时光,名声败坏。作者反其道而撰之,认为黄见三决没有杜牧那样举措和情绪。平时抓紧时间,处理政务,从事文学研究,他的学识堪与杜牧相匹配。挥完凤诺写倾城:凤诺:圣德人的言行。倾城:“倾城倾国”原形容女子丽质冶容,美不胜收。这里形容黄见三用有圣德人的观点与语言写出潇洒飘逸的文章。阳秋皮里:皮里反映内心。阳秋:即《春秋》,晋时避讳改“春”为“阳”,这里用来代表批评。相传孔子修《春秋》,目的是为了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示肯定或否定。这里表明黄见三对《红楼梦》人物、事件鲜明的态度。金圣叹(1608—1661年)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初名采,又名喟,字若采;明亡改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博通经史,亦工诗文,尤好衡文评书。[相关链接]“秦淮梦”寻觅“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是一部评赞和题咏《红楼梦》的诗集,收有评赞和题咏计三百多首,其中七律即有一百多首,此外还有排律、五律、词等题红之作(其作者多为清代福建人,主编黄见三系福建长乐青山下人。接触到《红楼梦广义》一书是十年前之事,当时为撰写《红楼梦及其题咏诗在福建省的流传》一文(发表在次年《福建民族》第3期)到福建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始见此书。从作者署名青山山农,又因书内称《红楼戏咏》作者杨维屏为乡先达,知其为闽人。由此便想到长乐县有青山下村,想来作者可能是长乐青山下人。于是查对冯其庸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青山山农”条,其文曰:“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不详,其《红楼梦广义》有光绪廿八年(1902)味青斋刊本。”亦是语焉不详,于是我请教了一位诗友,知长乐青山下有黄葆戉其人, 谱名邦寅字永春,号藩农,别署青山农,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其书法、诗文、篆刻造诣俱深。民国间曾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必疑必系《广义》之佬者矣,后来再核对《广义》之序,中有一篇作于辛未年(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又作者似曾在河南睢州为官,且又名次公,字心恒,号子久,与黄葆戉名号年龄、事迹均不合,青山农与青山山农又有一字之差。于是再次说查了《长乐县志》,查得黄见三其人,乃长乐青山江夏黄氏,监察房进士,系黄膺三十二世孙。县志略云:“黄见三,字景知,一字心恒,中咸丰癸丑进士,历知河南杞县、汜水、内黄、林县、太康等县及郑州、升补睢州知州,见三以经术饰吏治,所至勤政爱民,振兴文教。士人有对簿者,辄不假刑威,必反复开导,俾其愧悟而后已;任内黄时,马贼围城,见三督队防堵,城赖以全。生平博及群书,精熟吏事,工制义、慷慨,矜恤寒酸、而尤笃友谊……晚年潜心五子之学,著《学官景仰篇》四卷、《全史辑要》二卷。同治八年,在籍守制,邑令彭光藻,聘修县志,服阙之官,寻以分校乡闱,积劳成疾,差竣而卒,年六十有四。”《长乐县志》及《黄氏宗谱》虽未载其笔名青山山农,但观《红楼梦广义》中原序及和作,可知青山山农乃黄见三之别署。 寻韵琴江村 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1999年被列入我省首届历史文化名村。琴江村与福州马尾隔江相望,处在闽江、乌龙江汇流南岸。由于这段江面宛如一把琴而名琴江,江边首当其冲的村落,自然而然名曰“琴江村”,俗称“旗下里”。由于地道险要,系闽都福州的门户。清·雍正六年(1728)镇闽将军阿尔泰奏请朝廷,从老四旗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此地,成为海军世家。琴江村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文化,坚持走科举之路。他们之中,为官在外或文化素质不高者的家庭,都把孩子由教席先生传授“四书”、“五经”。他们到处网罗举人或精通经书者,高薪聘为西席先生。这样举措,代代相传。为此从乾隆初年(1737)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在短短的一百六十七年中出十多名进十,三十多名举人,县试的秀才比比皆是,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长乐县锦上添花。古代文人游玩宴会多以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作诗唱酬或联系感情,或展示才学。诗文本是一家,吟诗作对是琴江村人的家常便饭。他们经常在洋屿鹤山上的云门寺举办诗会。清·光绪初,琴江村聘请闽县人施梦周为教席先生。有一年秋末冬初的一天,在云门寺举行唱和诗会。施梦周为词宗,由他出题并决定唱和的形式。施梦周《云门寺宴集诗》征集和诗,要求次韵和倒次原韵和之。参加者根据词宗诗意和要求和之。参加者诗学精深,作品堪称精品,让人读后口齿生香:施梦周《云门寺宴集诗》:
山绕禅房列翠屏,开樽①促坐忆曾经。
功名潦倒头先白,棋酒盘桓眼尽青。
群众谢家多玉树②,风流晋代有兰亭③。
就中自笑过人处,齿序居前老惭形。
在诗中施梦周感叹自己皓首穷经,功名不第,蹉跎岁月。今日面对书香官宦、文人学士,自惭形秽。参加者在和韵中,对这位教席先生多加安慰:功名是身外之物,时移事迁,不要耿耿于怀,不要妄自菲薄。今要以洋屿村鹤山上的云门寺周遭山水景观陶冶情操:黄曾源(字石孙),光绪十六年进士)《云门寺宴集诗次韵》:
记得当年醉翠屏,座中曾共几人经。
即今樽酒知谁健,依旧溪山照眼青。
往事那堪供剧论,秋风况复到荒亭。
同来此会知多少?身世应嗟枉役形④。
张朝熙《云门寺宴集诗次韵》:
愧无佳句可题屏,强效推敲忆昔今。
满座衣冠皆月旦,一帘山水傲丹青⑤。
浮云作祟藏秋月,好鸟呼群过野亭。
浊酒⑥三杯增壮气,共君休话老情形。
张国俊《云门寺宴集诗次韵》:
小集云门面翠屏,放怀诗酒胜穷经。
秋高倍觉群峰净,霜冷难教万木青。
列座尽分前后辈,寻幽闲憩短长亭。
宾朋投契筵⑦丰美,量广何曾有醉形?
唐以梁《云门寺宴集诗次韵》:
群贤高会赋诗屏,屈指也曾几度经。
琴剑浮沉⑧秋水白,峰峦回合暮烟青。
山中岁月千杯酒,镜里乾坤一草亭。
薄宦空羁情已淡,芒鞋⑨休日可忘形?
张朝弼《云门寺宴集诗倒次原韵》:
惨淡秋山露瘦形,兴怀不见吸江亭。
江声向晚流尤急,涧草入秋色尚青。
三径黄花留客饮,满林红叶认霜经。
悲哀一曲一杯酒,半醉半醒倚石屏。
黄运亨《云门寺宴集诗倒次原韵》:
雅爱云门抉胜形,群酣诗酒坐空亭。
烟浮岸草晴还绿,雨洗秋山瘦更青。
树绕钟楼鸦接饭,茶烹禅院鹤听经。
一声风笛江城晚,归路模糊指翠屏。
黄曾源《云门寺宴集诗倒次原韵》:
茫茫世事总劳形,载酒何人到野亭。
有客皆为东道主,开樽环对远山青。
交酬杯岂醉千遍,唱和篇多许再经。
异日倘缘修褶事10,就中早为设诗屏(诗坛)。
[古诗注解]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谢家多玉树:东晋宰相谢安家庭出了谢道韫等多位女才人。晋代有兰亭:东晋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即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枉役形:自惭形秽,自讨苦差吃。丹青:图画。浊酒:浑浊的酒。投契:理念契合,谈话投机。琴剑浮沉:云门寺下闽江有大屿与小屿二岛礁。大屿礁似琴状,小屿礁像剑状,为此这段闽江也称琴江。两岛礁随着潮浪在江中沉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屿礁办起了“治疗麻疯病医院”。七十年代后期,洋屿村填江造地,大小屿礁与江岸连成一片,现该地域建起了水泥厂。芒鞋:僧侣穿的鞋。修褶事:周代三月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修褶祭祀仪式。即日帝王后妃和官宦百姓都要去水边洗濯除垢,拔除不祥。这一水滨修褶习俗,代代相传。[相关链接](一)赋诗——曲 水 流 觞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修褶祭祀仪式期间,举行诗会。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聚集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兰亭。他们分列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涧两旁,在上流放置斟满酒的杯子,酒杯沿着弯曲的溪流漂去,停在谁的面前此人就喝光酒,并赋诗一首。诗的主旨各抒怀抱。这就是“曲水流觞”的典故。这场诗会共得诗37首,汇集刻印,书名《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兰亭集序)并书写。墨宝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赋诗一首”意思就是吟诵自己写的诗。这里可以看出晋朝时诗就可“赋”了 [相关链接](二)唱诗——旗亭画壁    初唐产生了近体诗(绝句、律诗)。近体诗因其内在的音乐性与节奏性同当时流行的乐曲韵律较为接近,常被当时民间的伶工歌妓披乐传唱。它们共创造了四个乐谱,即五绝(四句,每句五字)曲谱、七绝(四句,每句七字)曲谱、五律(八句,每句五字)曲谱和七律(八句,每句七字)曲谱。今天我们传唱的歌曲都是一曲谱配上一歌词。而唐代传唱近体诗(绝句、律诗)是同一曲谱配上不同人写的(不同内容的)律诗绝句,现从“旗亭画壁”这一典故可见一斑:唐开元(玄宗年号)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焕齐名,他们写的七言绝句多被伶工歌妓传唱。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到一旗亭喝酒听唱各人诗歌,看谁的诗被唱得多,并以壁上画线作为记号。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王昌龄、高适、王之焕共诣旗亭小饮,有梨园伶工歌诗,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令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里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焕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将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我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鬓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焕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但乐谱虽然像宋词的乐谱一样早已失传。当时如何唱法,不知所云,但我们今天可以从近体诗“声律”的节拍中领会吟诵之法。近体诗的音律不但为今天的吟诗提供蓝本,而且还是当今写近体诗的准则。【系统屏蔽词】后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主张用格律形式,抒发情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诗社遍布神州大地,律诗绝句充斥各地报章杂志,浩如烟海。“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按近体诗的“声律”创作,韵脚还是以“平水韵”为准。[相关链接](三)吟诗——近体诗声律 所谓“声律”,“声”指的是声调,主要指平仄而言;“律”指的是平仄分布规律。近体诗(律诗、绝句)平仄都有固定分布规律。韵脚以“平水韵”为准。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主要表现语言的高低升降不同声调区别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就会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了艺术性。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简称四声。所谓“四声”是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明代真空和尚编撰的《玉钥匙歌诀》,概括四种声调的念法:“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平声声调平直舒徐;上声上扬高亢;去声低沉宛转;入声短促,声调不能延长。”“平”专指平声。“不平则仄”,所以“上”、“去”、“入”都是仄声。今天普通话只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就没有入声字了。那么入声调的汉字跑哪里去呢?原来入声调汉字,分派普通话四种声调阴阳上去(常用入声字不过五百余,变阴平10%、阳平34%、上声4%、去声52%,分化之后,仍保持“仄声”的字上、去两调占56%,而变成平声的阴平、阳平两调占44%。)其中大部分转入去声,这就不成问题,因为去声属于仄声,部分入声字化为阴平声和阳平声,这少数入声字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混淆视听,给辨别汉字的平仄声带来一定困难,造成诗词难学的困惑。如“竹”、“菊”、“局”“橘”等字,按“福州话”读音,声调短促,不能延长,是入声字,而普通话,却把这些字属于第二声阳平调。现就“旗亭画壁”中的王之焕、高适的七绝,平仄分布规律加以注释。
七绝平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 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仄起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音韵一拍最多两个实音,即两个字,如平平、仄仄(主要看第二字)。如果“平平平”、“仄仄仄”连体,则最后一字,单独成拍。社会上流传“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指七言诗句,“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要实音。[相关链接](四)福州话吟诗普通话(以前叫国语或官话)即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福州话即以福州音为标准音。福州是八闽政治、文化中心,以福州语音为主的闽东方言,历代悠久,语汇丰富,特别是保留上古入声字,如果按方言来读入声字,声调都是“短促急收藏”。历代以来,福州地区的文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写诗填词,另外诗人们以八音口诀辨别平仄声,并有《戚林八音》字典可查。这是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腔调所没有的。只要用福州话吟诵近体诗,如果吟转不下去,就能断定“平仄”有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壮举国人扬眉,举世瞩目,长乐市广播电视台邀请海滨诗社社员笔者等七人,按近体诗韵律吟唱自己的诗作并被录音,电视台及时播放,影响深远。近年来,传统节目“元宵”、“拗九”等节日市广播电视台也播放笔者吟诵的近体诗、折枝诗。由于没有固定的曲谱,各人在节拍间歇及停顿时间长短不同,给人以莫衷一是的感觉。这是现状,不值一提。 黄世鼎《吴航诗话》之一代才华郑振铎 《辞海·郑振铎条》:“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王统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起历任上海、北平各大学教授,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编辑文学刊物。抗日战争期间留居上海,坚持近步文化工作。1945年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任文化部长等职。1958年出国访问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途因飞机失事逝世。著有短篇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等。”1958年9月初,郑振铎和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中将,领受了国务院命他们二人组团出访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任务。访问团计16人于10月17日搭乘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客机。客机不幸在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乘客和乘务员全部牺牲。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空中的惊雷,震撼着他的亲人、朋友的心弦。老友郭沫若①、茅盾、叶圣陶、赵补初等挚友流着眼泪写悼念的诗词和文章。其中郭沫若《一代才华郑振铎》一文坛对他光辉一生评价,为人们津津称道。郑振铎当之无愧:
万里乘风八月槎②,惊传瞬息坠天涯。
同行英杰成雄鬼,一代才华化电花。
人百其身如可赎③,天原无眼漫兴嗟④。
好将群力追前驷⑤,读破遗书富五车⑥。
[注释]   郭沫若:(1892-1978)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有《郭沫若全集》行世。在当时中国文坛上郭沫若、郑振铎两匹骏马并驾齐驱。槎(chá):筏、小船。这里指访问团乘坐的客机。如可赎:赎(shú):用财物换回。如可赎的意思是如果可抵偿的话。漫兴嗟:嗟(jiē)叹息,无限感叹。这句诗与上联“如可赎”皆用形容生命可贵,不能用财物换回。感叹苍天无眼,抹杀英才。驷(sì)指古代四匹马驾的车。五车:谓五车书。言读书、著述多,旧时因称读书多为“学富五车”。郑振铎殉难后,其家属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四部、共九万四千四百四十一册珍贵藏书及他的手稿、十四部日记,全部贡献给国家。郑振铎祖籍长乐首占镇首占村,是镇政府所在地。该村共有960多户,2800人,以“郑”为姓,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该村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明清两代出了六进士,科举成名者不胜枚举。近代有文学家郑振铎,史学家郑天挺,鸟类学家郑作新,名导演陈怀皑、陈凯歌父子等人,卓有成就,蜚声中外。1975年,长乐教育局决定每一公社要建造一所中学。笔者黄世鼎被派往去在首占村后山地方创办首占中学,后被委任校长之职多年。因此对这一村情有独钟。 [相关链接](一)郑振铎与长乐2008年为了纪念郑振铎诞辰110周年,长乐文化名人丛书主编对笔者说:“你在郑振铎祖籍首占村任教十来年,而且对郑振铎事迹了如指掌,要写篇纪念文章,以资殊荣!”笔者欣然接受,于是写了《郑振铎与长乐》一文。 生长在温州的长乐人他的祖籍福建省长乐首占(今首占镇首占村)。由于任幕友的祖父允屏(承晟)被委派做了铜山岛的海防小官,后来,又派到温州担任主管盐政的小官。他的父亲庆咸在苏州县衙当幕僚。公元1898年12月19日郑振铎出生在浙江永嘉县(今温州市)。郑振铎出生在温州,生活在温州。他在1921年为了迁葬祖坟回过祖籍地故乡长乐一次,可从郑振铎《日记》知道这件事。日记是这样记载的:“1921年9月底回福州家乡葬祖,大约11月初回上海。”其时,郑振铎24岁。期间他住在祖厝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了解了长乐风土民俗;领会了淳朴的村风和多姿的风物;走遍了首占村周遭的山山水水……解放后,郑振铎又回到福建,李乡浏先生是这样深情的回忆:“1954年春日,全国人大代表视察闽中,郑振铎先生一行,曾抵福建省军区礼堂作了一次讲话。我初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坐在席后座上,只见先生身着浓灰色的中山装、雍容、文静、端庄,挥手彬彬有礼,微笑着。那高挑的身材,戴着近视镜的脸庞,虽然相距稍远,却依然看得十分清楚。这便是近50年前的一面,印象仍很深刻。”他的妻子高君箴(1901—1985),字蕴华,原籍长乐龙门村(今航城街道龙门村),1901年生于湖北汉口,是商务印书馆董事、编译所所长高梦旦之幼女。为此郑振铎一家爱说故乡话(福州话),爱吃福州菜,爱听故乡的民歌小曲……他到处讲我是生长在温州的长乐人。在他遇难前的《最后一次讲话》中,他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对长乐情有独钟我的堂叔黄钦抒,1960年从缅甸仰光回国定居时告诉我一件事:1954年底,当时他在仰光一间咖啡店里务工,年底的一天,他接到通知:“中国有一位重要领导人会来长乐会馆看望大家。”于是长乐籍务工人员不约而同地在会馆等候。快到中午的时候来了几个人,首先进来的是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人,年纪约五十多岁。这个人身材颀长,而且清秀,两鬓斑白,态度温文尔雅。他用福州话大声说:“我名叫郑振铎,长乐首占乡人。大家知道,首占乡的人都姓‘郑’的。我今天特意来看望乡亲们!”接着询问乡亲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为什么郑振铎会来仰光,我的堂叔也不知所云。原来1954年11月,郑振铎奉命率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副团长是著名的作家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一书作者),团员70多位,大多是京剧、舞蹈及歌唱方面的著名演员。郑振铎平时所写文章的落款时,也常常以长乐郑振铎自诩,而他的两枚图章也都“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可以看出他对长乐之热爱。郑振铎对故乡长乐情有独钟,不管是生他育他的浙江温州地域,还是离家几千里的异国他乡,长乐总是魂牵梦萦,难以忘怀。最典型的就是以春往秋来的燕子表达了自己思乡之情。燕子在飞行时,捕食昆虫,故为益鸟。它夏时遍布我国北方,营巢檐下,冬迁南方。长乐人对燕子有特殊的感情,把它看成吉祥之物。从前,旧式大屋檐下的燕巢比比皆是,至今还零星可见。“闽中十才子”之一王恭,字安仲,自称皆山樵者,潭头镇沙堤村人。永乐初年,被诏入翰林,在京城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毕即弃职返乡。他在回归的途中,写了《春雁》一诗:“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这首诗脍炙人口,影响很大。1988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选入《一日一诗》的台历内。诗人借春雁北归,表达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无独有偶。1927年5月下旬,郑振铎在赴欧洲的海路上,当他看到在万顷波涛上翱翔的海燕时,他写道:“见了它们,游子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乡愁么?”(接自郑振铎《海燕》一文)。 挖掘乡土文化1933年郑振铎写了《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所谓“俗文学”,就是被“正统文学”视为不能登上文学殿堂的文学,即戏剧、小说、宝卷、变文、弹词等一类。郑振铎给它正名,肯定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榴花梦》是长篇弹词(福州评话调)。是清女作家李桂玉作,计360卷,最后三卷由女作家杨美君、翁起前合作续成,每卷两回。《榴花梦》全文约五百万字。(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叙述唐代女子桂恒魁建立边功,并痛责昏君庸臣的故事。此书刻本未见,福建有抄本几部,传唱甚广,然俱不全,至1962年时发现完本。而郑振铎慧眼识珠,在1933年撰写的《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就提到故乡福州的鸿篇巨制《榴花梦》,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热爱长乐的民间歌谣,并加以挖掘。1926年他的岳父高梦旦以及几位福州的同事,在莫干山避暑时,听到一个女孩子唱家乡的歌谣“月光光”时,郑振铎赞叹不已,流露出对家乡歌谣不尽向往之情。他在《月下之话》里记录了长乐三首歌谣,现把它抄录如下,以飨读者:第一首“共哥相约月出来,怎样月出哥未来?没是奴家月出早?没是哥家月出迟?不论月出早与迟,恐怕我哥未肯来?当年我哥未娶嫂,三十无月哥也来。”第二首“七月七夕填鹊桥,牛郎织女渡天河。人人都说神仙好,一年一度好什么?”第三首“真鸟仔,啄瓦檐,奴哥无姆这数年,看见街上人讨姆,奴哥目泪挂目墘。有的有,没的没,有人老婆连小婆,只愿天下做大水,流来流去齐齐没。”[相关链接](二)郑振铎永远活在长乐人心中郑振铎儿子郑尔康在《长乐郑振铎(代序)》一文中写道:“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父亲热爱养育他的温州,但更爱的是他并未在那里生活过的长乐,而且他对长乐的爱是那样地深切,那样地执着,关于这方面,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一、两枚印章;二、乡音无改;三、还是家乡的饭菜香;四、家乡的歌声最美)。”家乡首占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一“郑振铎纪念馆”,张贴郑振铎光辉一生事迹图片,排列其部分著作。其中一幅《郑振铎先世“瓜瓞图”》,郑振铎祖父允屏(承晟)父庆咸罗列其中,郑振铎的房次世系一清二楚。长乐市博物馆位于市文学路冰心文学馆对面,于2004年12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第二层“一代才华郑振铎”展厅通过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部分文物,分“书香世家”、“民族脊梁”、 “著作等身”、“勤政卓绩”、“风范永垂”五大部分,概括记录和再现长乐籍文坛巨匠郑振铎先生的生平和伟大业绩。在闽江口旅游走廊,建造郑振铎公园。公园正中黑色花岗岩基座上立着郑振铎半身塑像。塑像背靠绿树如荫的青山,面向滚滚的闽江。基座背面刻有郑振铎生平简介。塑像两侧竖立十几块碑石,分别镌刻郑振铎作品名称及名家对郑振铎评价手迹。郑振铎光辉一生事迹,长乐人耳熟能详,郑振铎永远活在长乐人心中!

斌哥 发表于 2016-2-26 17:01:22


黄世鼎《吴航诗话》之“冰心仍在玉壶中” 《辞海·冰心条》:“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入北平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1923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1949年任教于日本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译著《吉檀伽利》、《泰戈尔抒情诗选》等。有《冰心文集》行世。”冰心对长乐的赤诚之爱,长乐人民永远怀念她。199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坛巨子,在长乐兴建了“冰心文学馆”。为把这座文学殿堂建设好,为子孙留下宝贵财富,长乐在最好的地段无偿划拔出12亩供冰心文学馆建设,并配套了65亩的土地建设“冰心公园”。1997年8月25日,在冰心处女作发表78周年纪念日,冰心文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冰心发来了贺词:“欣闻‘冰心文学馆’在我的家乡长乐落成,我谨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文学馆’从1995年10月奠基到落成还不到两年,速度之快真出乎我的意料,我不仅盼到了香港的回归,而且看到了文学馆的落成,真叫我高兴!”冰心的一生得到周恩来的支持与关注。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京东方学会与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解放战争,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系统屏蔽词】亲切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的欣欣向上,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周恩来(1896—1976)一生革命事业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建国后以【系统屏蔽词】的位置在治国方面长期担负党和国家繁重的日常工作,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贵品质得到世人共仰。他的逝世联合国降下半旗以示哀悼。1976年的1月11日黄昏,十里长安街上,百万群众自发云集路侧,在泪雨和哀号中向徐徐而去的灵车沉痛告别。永别了,【系统屏蔽词】!整个中华儿女为您的去世沉浸在悲痛中。他的高风亮节,冰心刻骨铭心。1980年4月,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日,谢冰心为副团长,到岚山参谒周【系统屏蔽词】诗碑地——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冰心感慨万端写下一绝句:高歌直下大江东,力挽狂澜济世穷。仰首野吟低首拜,岚山一石一英雄。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家乡长乐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笔者黄世鼎见情生景也写了七律《冰心仍在玉壶中》一诗,刊于1999年3月7日《长乐报》,转载《白云通讯》、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报》:一声噩耗遍家国,哀思如潮闽海同。大笔淋漓全是爱,鸿篇浩荡尽为公。文章传代垂寰宇,典范遗风贯碧空。此去顿辞尘世远,冰心仍在玉壶中。[相关链接]周【系统屏蔽词】,你在哪里柯岩周【系统屏蔽词】,我们的好【系统屏蔽词】,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周【系统屏蔽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周【系统屏蔽词】——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周【系统屏蔽词】——松涛阵阵:“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周【系统屏蔽词】——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呵,【系统屏蔽词】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广场回音:“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系统屏蔽词】呵,我们的好【系统屏蔽词】!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选自《周【系统屏蔽词】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 故乡榕树家国情怀——记中学课本《故乡的榕树》作者江夏黄氏后裔黄河浪唱和诗中的黄河浪 笔者堂弟黄河浪(原名黄世连)。一九九三年三月黄河浪奔丧期间,在笔者的书房“听泉阁”促膝谈心,畅叙衷肠,同时切磋诗艺。笔者与黄河浪如何关系呢?正如黄河浪在《故土情怀浓似酒》一文中所说的:“黄世鼎是我的堂兄,只比我略长几岁,小时候一起在古榕树下,太平桥边游玩,听评话、讲故事、下棋、“盘诗”……至今忆起,还如在眼前,后来远走他乡,见面机会少了。”笔者对黄河浪诗文佩服有加,特别是《故乡的榕树》长期成为高中语文教材,我教过这篇课文,还在长乐华侨中学、长乐第七中学等学校作过《黄河浪与〈故乡的榕树〉》讲座。平时扪心自问:“人生有何求?如果自己文章能像黄河浪的文章那样编入中学教本,就不虚此生也!”久别重逢,感慨良多,特写《寄语黄河浪》一诗相赠:
廿载分离梓里行,万千倾诉弟兄情。
汾溪①喜见春波绿,首石②欣看夕照明。
海外浪花③诗有色,故乡榕树④画尤精。
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
黄河浪离开家乡几天,捎来《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一诗:客地飘蓬万里行,故乡烟雨总关情。汾溪已伴榕根老,首石犹衔月色明。往事萦怀频入梦,新诗掬⑥意未能精。何时归卧松云下,小阁⑦再听泉水声。黄河浪以“次韵”和之。所谓“次韵”,即不但韵脚“字”与原诗韵“字”相同,而且和诗押韵“字”的先后位置一致。笔者七律《寄语黄河浪》押下平声“八庚韵”,即“行” “情” “明”“精”“声”。依样画葫芦,黄河浪《读世鼎七律奉和遥寄》一诗韵脚“字”及位置与笔者的韵脚“字”和位置相同。[注解]汾溪:六平山下汾阳溪的简称。首石:山名,长乐市吴航街道后扆首石山。首石山钟灵毓秀,是长乐的母亲山。“首石凝云”是吴航十二景中的第一景。海外浪花:黄河浪诗集名。故乡榕树:指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掬(jū):捧出。小阁:指听泉阁。[相关链接] 一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长乐市吴航街道太平桥旁一间旧厝里。黄河浪是他笔名。为什么以“黄河浪”为笔名呢?正如他用诗句描绘黄河那样:“以烈马扬鬃,大风吹火;骠悍地、凶猛地,在莽苍苍的原野上,呼啸而过!”他以祖国的母亲河为笔名,可以看出他爱国之心根深蒂固。1975年,黄河浪移居香港,1995年移居美国后,于1997年成立了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任华文作协主席,积极推动各种海外华人文学活动。黄河浪毕生创作以散文和现代诗为主,出版了《海外浪花》《披黑纱的地球》等八本诗集,大都已译为日文、英文、法文。可见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他病逝(2012年7月18日)后,他的女儿叶芳,把他一生所写的一百一十五首旧体诗、词十一首编为《羽田集》出版。出版的散文集有《遥远的爱》和《生命的足音》,同时还编纂《握手太平洋》等书。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乡的榕树》,1979年获香港市政局举办的首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编入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及大学教材沿用至今。他还有四篇散文被编入香港大学、中学的教科书。教科书可谓神圣的殿堂,能登上这一殿堂的古今中外作家并不多见,他无愧为中国当代最有价值的作家之一。黄河浪逝世后,国内外名家名人追忆与交往的文章二十多篇。更令人惊叹的是:2014年5月14日至16日由夏华作协、云南师大联合举办的“夏威夷华夷华文写作的当代价值与文化影响暨黄河浪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夏威夷作家协会会长《珍珠港》主编叶芳、夏威夷电视台总裁、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云南师范大学领导及来自美国、韩国、新西兰、日本、俄罗斯、泰国、中国台湾、澳门、中国上海、福建、广东、深圳等作家、诗人、评论家、黄河浪故交、好友、家人70余名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会议期间,大家一起赏析、评论和传承黄河浪先生散文、诗歌等作品及处世为人和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奉献精神。最后,以韩、英、德、法、俄、日文朗诵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相关链接] 二榕树下故乡情          ——黄河浪在长乐(日文原稿牧野田亨,中文翻译鲁诤) (此采访稿原刊登于2014年9月19日《日本读书新闻》报纸日文版和2014年10月7日《日本读书新闻》报纸英文版上)黄河浪(1941—2012年),1964年毕业于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在当地中学任教期间发表散文及诗歌作品。在夏威夷创立了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他还发行文学报纸《珍珠港》。在2011年主办了世界华文文学夏威夷国际会议,通过这样的活动致力于加强跨国境的作家、学者的交流。面朝东海的中国福建长乐县人,无论时代变迁,都会以大洋彼岸为目标不断开拓生存的境界。身为作家、诗人的黄河浪先生正是以此地为原点,先后移居香港、夏威夷,逐步迈向并活跃世界舞台。黄先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不遗余力,心中也总是饱含对故乡的眷念之情。烈日炎炎,海风习习——走在长乐的街上,黏黏的海风绕头,更添热意。而为街上的人们带来清凉的,正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榕树。我7月下旬询问时也在它们伸展的繁茂的叶片下,人们正在乘着凉。长乐所在的省会福州市,也被称作榕城,我就领悟了其意思。在这儿当老师的黄先生1975年离开故乡,移居香港了。黄先生的父亲是船员,人生的大半都在海上度过。夫人连芸这样回忆道:“长乐的男孩儿长大了就要外出工作。这个传统一直保持着。所以丈夫也移居香港。”黄先生的诗里也有“羞作井中蛙,与群鸥相约,四海为家”这样富于气概的一段。在人们普遍讲广东话的香港,由于语言不通,黄河浪当初屡屡遇到困难。他开始以其擅长的绘画来维持生计。在异乡度过中,怀念长乐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这个心情推动他创造作品。移居4年后,他发表了散文《故乡的榕树》。此作品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80—90年代,此文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教材,黄河浪也因此一跃成名。《故乡的榕树》中,他一边追溯少年时代的记忆,一边以细腻丰富的的抒情方式将古老的榕树和聚集在榕树下乘凉的村民生活编织起来。在长乐的市中心,还保留着作品中榕树的原型。居住在附近的黄世镇老先生笑着说:“我们小的时候常常爬上去玩儿,所以完全能理解文里写的那种心情。”通过在香港这么大城市的生活,黄先生越来越关注故乡,自然,风土人情。以这些为题材,发挥从小喜爱的中国古典的教养,以富有感情的独特文体来创造了散文和诗。黄先生奠定并牢固了他在华文文坛上的地位,同时夫妻创办的顾问公司也逐渐步入正轨,得到了成功。在香港功成名就的黄河浪,95年又移居夏威夷。这大概是缘于“长乐的男人”的传统吧。长乐叶芳说:“父亲是在长乐的自然中长大的,所以才会想到移居自然环境丰富的夏威夷吧”。在长乐的市区中,耸立著一座寓意“扬帆远航”的城市纪念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据说赴海外工作的年轻人在减少。一个年轻人笑着说:“如今国内也能赚钱。偷渡去日本或美国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黄先生所热爱的故乡,大概也在悄然变化着吧。 谈情说谊篇张元幹何方人氏《辞海·张元幹条》:“张元幹(1091-1170)南宋词人。字仲宗,号芦川老隐,真隐山人,长乐(今属福建)人。靖康元年(1126)李纲任亲征行营使抗金时,曾为李属官。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其词风格豪迈,送胡铨和寄李纲的《贺新郎》词,对中原被金占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表现了强烈的悲愤之情,是南宋词中的名作。”张元幹因作词送主战派胡铨被贬谪新州而除名,其词《贺新郎》悲愤苍凉,风格豪迈。表现了感时伤事的真实情感。他也有不少婉丽作品,又能诗。《四库全书》集部辑录了《芦川归来集》《芦川词》。建国之初,在人民大会堂一次国宴席上,周恩来【系统屏蔽词】向福建代表团敬酒时,语重心长地说:“福建出了张元幹,这是福建人的骄傲。”2013年下半年,在《福州晚报》副刊版面上,连篇累牍登载“张元幹是长乐人”的文章,说:“张元幹是长乐人的最主要的根据何在呢?”原来永泰月洲乡张氏家族把张睦尊为一世祖。张睦,字泰和,长乐福州里(今长乐市古槐镇福坊村)人,仕唐,封太师梁国公,榷货大王,庙在福州东街凤池坊。张睦生三子庑、膺、赓,庑居侯官(今福州),膺、赓迁永福(永泰)月洲乡。似乎喧宾夺主,这些文章惊动了永泰张元幹的后裔。他们随带志书谱志,来福州晚报编辑室,据理力争:“张元幹是永泰人。”张元幹是永泰人也是有案可稽的。“张元幹,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本县嵩口乡月洲村人。张元幹为张睦九世孙。张睦生三子庑、膺、赓。庑居侯官(今福州),膺、赓迁月洲乡。元幹是张膺第八世后裔。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祐五年进士,官至朝奉郎,歙州通判。父张安道(族谱为几道),进士出身,曾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为官。张元幹早年丧母,十四五岁随父在任,每逢宾客酬唱,必专心倾听,有时随口应和,辞藻可观,满座惊叹。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元幹20岁,到江西南昌求教于东湖先生徐师川,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潘子真、吕本中、汪藻、向子堙(张的舅父)等人诗社活动,从而受江西诗派影响。”(摘自《永泰县志》)张元幹何方人氏?《四库全书》集部辑要已给了明确的答案:“周必大‘跋其送胡铨词’称长乐张元幹。淮阳王浚明‘跋其幽岩尊祖录’,则称永福张仲宗。皆宋人之词,莫详孰是也。”由于以不同角度确定名人籍贯,必然得出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答案。历史上出了大人物必然引起家乡人的自豪,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出了张元幹这样令人称羡的大人物呢? [相关链接]《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今译]梦魂总萦绕在沦陷的神州大地上。萧瑟的秋风送来一片悲凉的号角声,原来的宫殿,现在只见一片禾黍青青,怎不叫人满腔怅恨。昆仑山的天柱为何折断,使浑浊的黄流四处为患?成群的狐兔占据了无数村庄。高高在上的主宰者,他的旨意谁又明白。伤心人亡国的哀痛,老了更难于淡忘。站在这别离的岸边,要送被贬的你去那遥远荒凉的地方。岸边的柳树中飘过来阵阵凉风,驱赶着残留的暑热。明亮的银河已横斜,星星稀疏,月光淡淡,朵朵云彩缓缓飘过。这一分手,你过千山万水,飘荡到哪方?回想以前,我俩深夜长谈,床对着床。大雁不去那遥远偏僻的地方,给你的信写好后又交托给谁。放眼天下,缅怀古今,怎么能像小孩子那样计较个人恩怨。高高举起酒杯,开怀畅饮,听我把这首送行的《金缕》歌唱一遍。 衣钵传人,谊重如山 朱熹系黄榦的师长与岳父。从宋·淳熙三年(1176)至绍熙三年(1192)近二十年间,黄榦待于朱熹左右,即使朱熹外出为官也是如此。绍熙二年(1191)朱熹在建阳设书院讲学。黄榦代即讲席,担任部分教学工作。平时,协助朱熹著书立说。朱熹编纂《礼书》,其中《表》《祭》二礼由黄榦完稿。稿成,朱熹非常高兴。后继有人,朱熹深感快慰。病重期间,以深衣及所著授榦,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与黄榦情深似海,谊重如山。朱熹谢世,黄榦为他守丧三年,扫墓时悲痛欲绝,哭倒墓前,写下催人泪下的诗句:暝①投大林谷,晨登萃②如亭。高坟郁嵯峨③,百拜又泪零。白杨自萧萧,宿草何青青。悲风振林薄,猿鸟为悲鸣。音容久寂寞,欲语谁为听?空使千载后,儒生抱遗经④。——《拜文公先生墓下》这一片师生情结,千载之下,也令人感叹唏嘘!黄榦缅怀师长兼岳父,即使“悲怆哽咽不思书,亦不忍忘也!”于是,他晚年花六年时间,尽心倾力,字斟句酌的写《朱文公行状》长文,叙述并评价朱熹一生的思想和活动历程。论定了朱熹的道统地位,并被封建统治者承认与接受。他继承朱熹讲学的优良传统,着手创建了建阳“潭溪精舍”“环峰精舍”、汉阳“凤山书院”、闽县“高峰书院”等。同时在各书院聚徒讲学,将朱熹的学说通过书院传播四方。黄榦系朱熹女婿,集理学之大成,为朱熹传人。为此,《四库全书》辑录《勉斋文集》(包括诗词四十卷)在著作辑要中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文章大致质直,不事雕饰,虽笔力未足为挺拔,而气体醇实,不失为儒者之言焉!”[古诗注解]暝(míng):日暮,天黑。崒(cú):山险峻貌。嵯峨(cuó é)山高而陡。抱遗经:读朱熹的著作。朱熹的著作甚丰,影响深远。其中《四书集注》成为明清两代科举的考纲。[相关链接]葱 汤 麦 饭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黄瑀第四儿子黄榦(号勉斋),随仲兄黄东去吉州上任,以便向清江刘清之求学。刘清之把黄榦转荐给朱熹。这一年黄榦冒雪来到崇安五夫里。次年春天,师生才相会。淳熙九年(1182)朱熹仲女朱兌配给黄榦为妻(今崇安五夫里洞房犹存,供游人参观)从此朱熹与黄瑀成了儿女亲家。绍熙二年(1191)朱熹卜居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考亭,设院讲学。黄榦则在朱熹宅居附近地方买地盖房子,安顿家眷。有一天朱熹到女婿家,刚好黄榦外出。山居市远,只好以葱汤麦饭进膳,朱女愧不自安。这时只见父亲吃得津津有味,饭毕还口占一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父亲的贤达、女儿的贤淑昭然若揭。为此“葱汤麦饭”成为长乐“青山黄”的家风。当时耕田种地人家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春夏秋冬,都是食不裹腹,艰难度日,朱熹深表同情。父亲鲜来,山珍海味招待并不为过,偏偏只能以麦饭葱汤进膳,父亲却安慰女儿。不料此诗却成了黄氏子孙的勤俭家风。    声泪俱下的控诉黄榦《戒溺女歌》: 儿是爹娘生,儿生爹娘弃。喜见爹娘面,不识爹娘意。 抛儿在水中,绝儿一口气。战战盆中泣,哀哀万苦备。 欲救救不能,欲死死犹未。儿虽非男子,儿罪何至死。 爹娘莫忧贫,万物由天地。今年杀女儿,明年恐又至。不如存好心,心好天自庇。对“男尊女卑”观念,批判最为深刻的应是黄榦《溺女歌》。母亲何曾不想庇护啊!但“重男轻女”的陋俗根深蒂固。母亲,特别是生多胎女孩或头胎生女孩的贫家母亲更是战战兢兢。“不看诸娘仔(女婴)面,只看丈夫仔股川(屁股)。”一生女婴,就往粪桶或木盆中一抛。开始婴儿发出呱呱的哭声,接着就沉寂了。“此时无声胜无有声”,母亲的心情是可以想象到了。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句,采取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通过女婴之口,描绘生的权利被剥夺的惨状。声泪俱下,深深地撼动读者心弦,造成深厚的悲剧氛围,这就从更大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黄榦,号勉斋,长乐青山村人,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封建社会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女婴被淹死,比比皆是,诗人对这一劣俗深恶痛绝。诗中通过第一人称的血泪控诉,情深意切,读后令人掩卷唏嘘。这位朱门传人,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诗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链接]谁说红颜为祸水一些正史或野史都把女子当成“祸水”是亡国的肇事者。殷商的灭亡是“狐狸精”妲己作崇,西周覆灭归罪“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唐皇朝由盛变衰,与“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息息相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当然是罪魁祸首。历代诗人有的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春秋时期吴国灭亡,认为是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西施起关键作用。因为她迷惑吴王,导致吴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灭亡。唐人罗隐认为促成国家兴亡成败,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偏偏归罪一个红颜女子,岂有此理?他就写了一首《西施》表明观点: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单刀直入,无情地批判大男子主义的,就是“五代残唐”的花蕊夫人徐氏。她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史载:西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当时破蜀时宋军仅数万人,后蜀有十四万之众。而后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十多万人竟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点大丈夫气慨: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述国亡诗》) 缅怀马铎,泪洒秋风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邑令王遵道聘陈洵仁在六平山上的东溪精舍讲学。吴实(1367-1459年),字仲美;马铎(1368—1423年),字彦声等十学子从之学。“十载寒窗磨铁砚”,彼此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吴实与马铎友谊,令人称羡。两人年龄相当,吴实只比马铎大一岁。两人都是大器晚成。吴实于永乐九年(1411)得中进士,年已45岁。马铎于永乐十年(1412)得中状元,年已45岁。两人得中进士时间只差一年。为此,两人在东溪精舍学习最长,形影不离,相得益彰。吴实授御史之职,立朝敢言,时称吴铁面,经常微服廉访,奉命查核官民矛盾事件。马铎授翰林院修撰。成祖两幸北京,皆留监国(民间传说“替主效天”)。永乐二十一年(1423)秋日,吴实在任上,惊传马铎去世,时年55岁,他悲痛落泪,忧伤之中,写下了《哭马彦声殿撰》一诗,从诗中可窥见吴实强烈情感表达:
五百人中第一名①,状元袍笏被恩荣②。
古人意气推弘达③,当代才华属老成④。
黄卷篝灯同夜榻⑤,玉壶沽酒醉春城⑥。
于今已是千年别,长傍西风泪满缨⑦。
[古诗注释]五百人中第一名:永乐十年壬辰(1412)科,计录取500名进士,马铎名列第一。状元袍笏被恩荣:袍,官服;笏(hù):用玉、象牙或竹制的狭长板子。这句话意思,状元穿上官服,拿着笏板,朝见皇帝,皇恩浩荡,风光无限。推弘达:飞黄腾达。属老成:大器晚成。马铎出生于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屡试不第,一直到永乐十年壬辰(1412)科大魁天下。这时,马铎已45岁了。黄卷篝灯同夜榻:黄卷(juàn):书籍。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纸色黄,故称“黄卷”。写错可用雌黄涂改。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陆游《岁暮出游》诗:“竹院篝灯留度宿,旗亭夸酒劝无归。”这句诗意思:东溪精舍的十位学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心苦读。玉壶沽酒醉春城:玉壶:玉琢成的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沽酒:买酒。这句话这句诗意思今日为官的同窗好友相聚一起,一醉方休。缨(yīng):系在颔下的冠带。[相关链接]吴实七律诗二首笔者曾出版《东溪精舍闽中十子诗选》一书。吴实作品大半已佚,尚存的只有《哭马彦声殿撰》等五首诗(七律三首、五律二首)。这些诗是吴实触景生情、睹物感怀的作品,其中“情”与“感”是真情实感,是吴实把内心“喜怒哀乐”和盘托出,感人至深。现把吴实二首七律诗,加以注释,以飨读者。宿英武城遇雨有怀京南知己
解鞍日暮宿山城,无那西风送雨声。
漏远①不闻宵柝②警,馆荒惟对夜灯明。
衾依破箦③吟初稳,叶响虚窗梦未成。
遥想江南知己④在,相思多少故人情。
[古诗注释] 漏远:深夜。漏,亦称漏壶,古代滴水计时仪器。如:铜壶滴漏。也借指时刻。如:漏尽更深。宵柝(tuò):古代巡夜打更用梆子。箦(zé):竹席。知己:谓彼此相知、情谊亲切的朋友。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芜城
芜城①自古斗繁华,玉辇②巡游炀帝家。
旧业消沉余郡郭③,青山迢递④长桑麻。
古堤尚有亡隋柳,后苑终无废汴⑤花。
驻马衔怀须纵酒,夕阳归路独兴嗟。
[古诗注释]芜城亦称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玉辇(niǎn):皇帝、皇后乘的车。郭:外城。迢递tiáodì:遥远,绵延。汴(biàn):开封的别称,亦称汴州,北宋建都所在地。诗的颈联“古堤尚有亡隋柳,后苑终无废汴花。”表明风景依旧,但人事变迁,踪迹俱无。这首诗是怀古伤今之作。 “司马门前扫落花”陈省(1529—1612),字孔震,一字幼溪,号约斋,古槐人。嘉靖间从古槐迁居县城东隅。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人,翌年连捷成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小司马)。为了陈省起盖“司马第”长乐县城向东移一里许,为此,县域北墙要横穿六平山余脉——芝山半山腰。芝山状似葫芦,故有“葫芦剖腹”之说。当时原县城东墙外有茅斋陋屋和一座显赫威神的祠山庙。《福州府志》载“祠山庙神姓张名渤,生西汉末,游苕霅之间,殁而为神。显于广德州之横山阁。闽人祀之,颇著灵迹。”当时陈省官高位重,踌躇满志,心想事成。为了平整土地,统一布局,就把贫苦人家栖身的房屋收购和拆除,搬迁数十家。对祠山庙怎么办呢?只好移址重建。于是就把祠山庙移与十洋街之东南。1988年,徙于南关内文洽浦水口之西旁,2000年迁于塔山之南麓(现郑和公园内)。万历初年陈省营建司马第,当时三十六落同日企扇上梁,是一处建筑群,雄伟壮观,古朴典雅。据传有一天晚上陈省在主座官厅里庭院内月下信步,只见花影扶疏,馨香扑鼻。陈省感到自豪无比,乘兴得句:数十年前百姓家,而今统作一官衙。正在思索下句时,后厅隐约有人接句:祠山有日开灵眼,司马门前扫落花。陈省急忙赶至后厅,空无一人。这时前庭又传来“祠山有日开灵眼,司马门前扫落花。”声音。陈省闻声奔到庭前,只见树枝轻摇,枯叶落花纷纷飞扬。侍郎人大心里一阵发怵,好生懊恼,于是就想出一个逢凶化吉的方案,将祠山庙旧址,改为卜卦厅。原来长乐有一习俗:初一不能能拿扫帚打扫门庭,陈省反其道而行之,命令家人每逢正月初一早晨,都要拿扫把打扫司马埕,以此表示司马有人扫落花。(这家规一直持续到解放后为止)。陈省一生钟情山水,万历十年(1582)大学士张居正殉职,谏台言官将陈省作为张居正的党羽,上表举发陈省。万历十一年春,陈省被罢官归闽,路经武夷山,他爱那里山水秀丽,就在接笋峰建筑一处书室,名曰“云窝”,他每日与诸生讲学论文,怡然自乐,至今该处“悬岩万仞”及九曲溪题石刻还赫然在目。陈省不但起盖了金碧辉煌的“司马第”,而且还买了六平山半山腰“如有洞天”地域建造了私家园林,至今“买山契”还清晰可见。大家知道: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小农自给经济起主导作用。六平山主峰北简山是东关太平桥自然村赖以生存之地。千百年来六平涧水浇灌一百多亩梯田,推动十多台碓车,山上见缝插针开辟薯园。笔者认为陈省搬迁平民房屋和收买薯园的所作所为,无形之中损害平民百姓的权益。他们不得不乞求于自己所幻想和臆造的神祇来发泄不平之愤。如今的“司马第”门楼修葺一新。三十六座的大屋只有官厅里和奶奶厅两座保存尚好,但早已易主,其他都破败不堪,有的被改建层楼。况且“司马第”地处低洼,洪涝灾害频繁。二十多年长乐市旅游局对司马第建筑保护与拆除举棋不定。“人生何处不相逢”三说“人生何处不相逢”是哲理理性诗句,它告诉人们:为人应宽洪大量,处世要留有余地。这是长乐流传的《夹竹桃》一诗中的句子。《夹竹桃》一诗的作者是谁呢?据传陈复升,字见庵,明嘉靖二十五年(1556年)进士,万历初擢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巡海南兵备副使。于万历四年(1576年),准许带职返乡。还乡后,他礼聘屿头蒋恪为“西宾”(家塾先生)。当时,姻亲首占村郑世威,号环浦,在家休憩,前往城关观察第拜会见庵。见庵宴请贵宾,蒋恪为陪。入席时,见庵请环浦坐首位,环浦谦让,不肯就坐,转请蒋恪首坐。蒋恪坦然应允。见庵见状,怫然不乐。“席间,寒暄过后,环浦询西宾尊庚几何?蒋答云:‘虚度三十有七。’见庵早已蓄怒在胸,无处发泄,闻答哈哈大笑曰:‘此乃下官致仕之年。’蒋恪知讥讽,只得容忍。但见庵余怒未消,故意出示名家工笔画一幅,画面是一丛夹竹桃,浓红深绿,设色非常调和。大家看后都赞不绝口。见庵请环浦题诗,郑素积学,不轻落笔,转请西宾先题。蒋属生性豪爽,欣然搦管。正欲下笔时,见庵恼怒已极,竟然夺笔题曰:‘竹桃二树不相同’,寓意自己清高如竹,蒋不过是逐水的桃花,二者不能相比。这时的蒋恪忍无可忍,遂不顾礼节接笔续句去:‘万绿丛中一点红’,言下之意,万绿不过是衬扶、仆从,以‘一点红’比喻自己的高贵与自负。照理该轮到环浦接续,可是见庵暴躁,不能克制,气势汹汹地拿起笔来续句云:‘我已化龙君作浪’。这一续句使席间气氛更为紧张。环浦见二人笔墨相轻,各不退让,急忙插手圆场,乃奋笔疾书‘人生何处不相逢’。勉强予以调停和解,宴会不欢而散。”(引自陈和栋《县城“二第”及其传说》一文)梁章钜的《燕居笔记》则另有一说:长乐人郑宪未考取时,在本县一户大姓人家教馆就职。这大户人家有一亲戚叫省祭,来自京都。东家置办酒席,为亲戚洗尘。登席时,主人邀请郑宪参加。就座时,省祭虚让说:“先生请坐左边大位上。”郑宪慨然就坐,毫无谦让之意,省祭衔恨在怀。酒饮数巡,省祭看了看墙壁上的画说:“郑先生高才,为各画题诗一绝,以助雅兴!”东家接着说:“我也有这样的意思,不敢言明!”郑宪说:“不难!请给题目。”东家指第一幅画,画面“乃杨太真醉卧于地,二阉宦扶起之不胜,明皇顾笑之状。”郑宪提笔题上一绝:“龙颜回首顾红颜,醉卧东风上马难。不是侍儿扶不起,只因恩爱重如山。”第二幅“乃朱买臣桃柴读书”的画面。郑宪题诗:“一担荆薪一束书,且行且读乐何如。担头自有经纶策,堪笑糟糠妻妇愚。”第三幅“乃韩信乞食漂母”的画面。郑宪题诗:“乞丐当年事不虚,英雄未遇古谁无。临题恨杀丹青手,不画登坛拜将图。”第四幅“乃桃竹间植”的画面。郑宪题诗:“竹桃二树不相同,万绿丛中一点红。我去化龙君作浪,人生何处不相逢。”诗题完以后,主人和客人叹赏不已。后来郑宪“联登科甲,历官巡按御史,省祭为典史,为其所属。果一龙一浪,真诗谶欤!”根据民间传说说,《夹竹桃》一诗是出自叶向高之手:叶向高(1559-1627),福清人,字进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屡与魏忠贤抗争,被阉党指为东林党魁,遭排挤,隐居故乡。朱由校(熹宗)登基后,魏忠贤阉党逐渐失势,最后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并凡是与魏忠贤有书信来往的,都严加惩处。偏偏这时有人告发:叶向高在隐居期间与魏忠贤有书信来往。于是熹宗派巡按使前往福清获取真凭实据,无巧不成书,这位巡按使却是叶向高的门生。因为当时应进士科举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使推荐给主考官(礼部侍郎)。于是这位巡按使那时以举子身份拜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为“座师”。这位巡按使奉旨赶赴福清叶向高住宅时,就命令随从在门口等候,自己直闯书房。在书架上魏忠贤来函赫然在目。他立即把书函掇起,塞进鞋靴内,然后命令随从进房搜查……事后叶向高感慨良多,写下了这一首诗。“诗无定论”可见一斑。《夹竹桃》一诗是谁创作,我认为无关大局,但“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深刻含义却要记取。 忠臣廉吏篇为民请命的陈烈宋·元丰三年(1080),大年三十晚上,陈烈制作了盏大灯并题上一诗,挂在福州鼓头:富家一椀①灯,太仓②一粒粟。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③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这一年侍制刘谨任福州太守。为了粉饰太平,刘谨就准备在元宵节大挂花灯,下令福州居民不论贫富,每户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楼前屋檐之下,十盏花灯要花二两银子。当时陈烈正寓居福州城,在郎官巷租了房子设馆授徒。看到官府的告示、听了百姓怨言后,他拍案而起,以诗代檄。于大年三十晚上,制作了盏大灯,题上该诗,挂在鼓头。太守刘谨怕激起民愤影响自己的仕途,只好取消每户十盏灯的要求。这首“为民请命”的诗,千古流传。陈烈(1014—1091年)字季慈、季甫,原居长乐大宏里沙堤村。宋·景祐间迁到阳夏(今首占镇洋尾下村)。并在龙门翁山营建读书之所。朝廷多次征召,欧阳修、陈襄官宦贤人多次推荐,他毫无所动。陈烈对官场心如止水,对不平之事,却疾恶如仇。[古诗注解] 椀(wǎn):同碗。因灯骨架系竹木制成,故用“椀”。太仓:京城里贮粮大仓库。风流太守:指刘谨。廉吏的楷模黄瑀黄瑀(1106-1168年),字德藻,古槐镇青山村人。少年刻苦为学,绍兴八年(1138)得中进士,补饶州司严参军,后改知永春县,官至监察御史。黄瑀知永春县期间,正逢大旱。烈日当空。田地空旷,农夫弯腰锄地,但颗粒无收。黄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法可施,只好乞求上苍,普降甘霖,以救百姓倒悬之急。大家知道,在旧时代,人们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有限,他们有时不得不乞求于自己所幻想和臆造的神祇来拯救世人。于是黄瑀只好前往《乐山祷雨》:置上云封表,云间蔼洞天。(蔼即霭通假)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相关链接]朱熹为长乐“亲家”写传记初冬一个周末,笔者应退休老教师黄世鼎先生之约,到其“听泉阁”小坐。在他的书架上,我偶然发现一刻印本,那是朱熹的《朝散郎黄公墓志铭》。因我对朱熹这位历史名人了解得不是很多,随手翻阅其刻印本,只见古时直排的繁体字塞满版面,且没有断句,也就是现在讲的没有标点符号。看到这,对于我来讲,真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于是便主动求教于黄老先生。黄先生介绍,这本《朝散郎黄公墓志铭》是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于乾道二年(1178)为我们长乐人,也就是他的亲家黄榦号勉斋之父黄瑀写的“传记”。《墓志铭》全文共2395字,叙述了长乐董奉山下青山村“江夏黄氏”的来龙去脉,颂扬书香门第黄瑀的家风,尤其是对黄瑀的为人为官,给予极高的评价。此文《墓志铭》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又寓理于情,陈词委婉曲折,真挚动人。笔者早知道黄榦是朱熹的女婿,但对黄榦怎样成为朱熹的女婿,朱熹曾给“亲家”撰写墓志铭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黄世鼎老先生系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精通古今汉语,又熟知长乐名人典故,且又是“江夏黄氏”的后裔,对黄勉斋这位先贤祖辈的故事了如指掌。黄老师见笔者才对这问题颇感兴趣,就向笔者娓娓讲述:朱熹的父亲朱松系徽州婺源(宋属安徽,今属江西)人。在任福建政和、尤溪县尉期间,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在尤溪生下朱熹。黄榦的父亲黄瑀,宋徽宋崇宁五年(1106)生于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先后就任于饶州司严参军、永春县知县、监察御史、朝散郎。乾道二年(1168)辞世,墓葬于怀安县,今闽侯、长乐一带灵山乡长箕山。黄榦是黄瑀的第三子,出生于1152年。黄榦自幼天资聪慧,且刻苦求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时年23岁的黄榦,在刘清之先生的推荐下,到崇安县五夫里拜朱熹为师。因得到朱熹的赏识,于淳熙九年(1182),将次女朱兌许配黄榦为妻,现黄榦和朱兌夫妻俩的洞房仍在。近年,崇安县把它当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供游人参观。黄榦成为朱熹女婿之后,始终未离开朱熹。绍熙二年(1191)朱熹到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设书院讲学。黄榦就也跟随当“代即讲席”,相当于目前的助教。南宋庆元二年(1196),朱熹为了躲避“伪学”禁。辗转到女婿的家乡长乐。朱熹在长乐期间,流寓六平山、龙门、福湖、三溪、青山、沙京等地,并在长乐创办多处教学所。有“龙峰书院、白鹿洞、读书处、湖坡书院、紫阳阁、紫阳楼、三官堂、朝元观、竹林精舍等等。还留下不少诗文墨宝、摩崖石刻等珍贵的文物古迹。黄世鼎老师说,长乐之所以可称得上“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进士之乡”,与朱熹在长乐的传学有许多间接的关系。朱熹与长乐称得上是血溶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长乐人为纪念朱熹对长乐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勋,自宋淳祐年间至晚清,就设有学宫、社学处祀、朱子祠、朱子宇60多处。至今,在长乐境内还现存有14处。黄老师说,朱熹《朝散郎黄公墓志铭》的发现,充分说明朱熹对长乐这块热士情有独钟。历史上知名人物为长乐人写传记实属罕见!但无独有偶,他家仍存有苏轼为潘仁杲、范仲淹为潘衢撰写的“传记”文本。潘仁杲、潘衢均为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人。《吴航乡情报》记者林锋板 荡 识 忠 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多次非凡年代,如“春秋战国”、“东汉末年”、“靖康之耻”,还有宋元、明清移代大变动时期。在宋元、明清移代时期中,成长在长乐的陈文龙、夏完淳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立场上立身办事。他们反对血腥镇压、主持正义,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成吉思汉统一蒙古以后,灭了金,于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宣告南宋灭亡。当时坚决抗元的文天祥(宋·理宗宝祐四年即1256年状元),只好退居福建,联络抗元志士陈文龙、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即帝位(端宗)。陈文龙(1232—1277年),字君贲,号德云。他原名德刚,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二月十七日生于莆田县玉湖村。嘉熙四年(1240)九岁时,随父迁到长乐阜山访亲,出继于已迁居长乐阜山的同宗第六代族叔陈士伟为子,为正献公。他来到阜山后,就读于阜山“明教堂”,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得中状元。竟比20岁得中状元的文天祥后12年。为了抗元,两位状元,竟在福州谋面。年底,敌兵压境,端宗与文天祥等人退到广东海上。陈文龙临危受命,毁家纾国,变卖家产,招募义兵,固守兴化城(莆田)。不久兴化城破被执。陈文龙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于1276年12月29日陈文龙及家人押解上送,软禁福州合沙(今福州大桥头闽江中小洲),写《寄仲子》一诗,表达了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
斗垒①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今沟渎②非吾事,臣死封疆③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④,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沧胥⑤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古诗注解]斗垒:窄小的壁垒。沟渎(dú):沟渠。臣死封疆:保卫疆土,为国捐躯。累囚堪衅鼓: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在器物的缝隙处,如衅鼓、衅锣。此处形容长期囚禁的人,听到催命鼓时的心情。沦胥(xū):沉沦,没落。陈文龙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孔子有“志气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之说。气节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个首先标准,是值得我们坚持与弘扬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    夏完淳(1631—1647年),上海松江县人。其父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为明·崇祯丁丑(1637年)进士,第二年任长乐县令。在长乐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深得士民称颂。夏允彝一到长乐任职,就把年幼的夏完淳带来县衙。父子俩对六平山上千姿百态的奇石、郁郁葱葱的松树、众多的摩崖石情有独钟,年仅九岁的夏完淳,写了《游城东五贤祠》①一诗,把六平山下的五贤祠四周景色绘影绘声,并对朱熹等五位贤人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安昌②千嶂合,绵亘复嵯峨③。
高峰隐云际,日照涧生波。
驾言往东隅,祠宗倚山阿。
青池映绿草,峭阁响鸣珂④。
肃肃瞻遗像,俳徊起啸歌。
巍兹五君子,讲学潜幽坡。
依师被谗逐⑤,亮节不改初。
苾芬永怀极,济济士民知。
山川自今古,大道长不磨。
夏允彝在长乐任职七年。期间,明王朝风雨飘摇,奄奄一息。1645年父子俩返乡后,十四岁的夏完淳,就跟随父亲夏允彝、堂兄夏完旭、老师陈子龙抗清。父兄、老师相继死难后,夏完淳便投身志士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后吴易兵败自杀,他只身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清·顺治二年(1645),他回乡探望老母、妻子,不幸被捕,押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痛骂背主求荣、认贼做父的洪承畴,英勇就义,年仅17岁。他是我国杰出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他事迹搬上舞台。[古诗注解]城东五贤祠:位于六平山下,县东城外半里许。旧名朱文公祠。明正德七年,知县杨梁以公(朱熹),常与黄勉斋(黄榦)、刘存庵(刘砥)、刘在轩(刘砺)、陈自修(陈枅)四人讲学。清·巡御史李台奎,改城隍庙于县治北,将庙地为祠祀之。近年在此地域,建造了陈氏祠堂,五贤祠移址重建。安昌:历代以来,长乐县多次更名,曾以“安昌”冠之。嵯(cuó)峨:山势高峻。珂(kē):像玉的白色美石。依师被谗逐: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躲避“伪学”禁,辗转到女婿故乡长乐等地。虽然身处困境,但高风尚节犹存。[相关链接]朋比为奸,绞杀故主夏完淳大义凛然痛骂洪承畴。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1593-1665)明清之际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崇祯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镇压农民起义。后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兵。崇祯十四年(1641)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与清军在松山(今辽宁锦州南)会战,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至沈阳,降清。顺治元年(1644)随从清军入关,次年至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抗清义军,杀害夏完淳、黄道周等,同时镇压各地农民军。顺治十六年与吴三桂狼狈为奸,攻占云南后回北京。无独有偶,比洪承畴小二十岁的吴三桂(1612-1278年)明清之际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辽东籍,武举出身,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宁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招他归降。不从,反至书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受封为平西王。为清兵先躯,镇压陕西、四川等农民起义军。1644年(顺治元年)多尔衮占领北京后,扶持他的侄儿福临(顺治)为帝。明朝朱家子侄逃亡南方,苟延残喘。在南京等地立朝准备卷土重来,延续明王朝(史上称“南明”)。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但这些小朝廷不堪一击,一两年时间就寿归正寝。只有1647年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皇朝,敢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维持十五年之久。因为它有云南、四川、陕西、贵州部分地域,同时军事家李定国主管军事,指挥若定,有时重创清军,成清王朝一块心病。清军占领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于顺治十五年,作出彻底消灭南明永历皇朝的决定。“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这期间出现了鲜为人知的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诗。这时永历帝无路可走,逃到邻国缅甸。缅甸王制造了“饮咒水”(喝一种有毒的水)惨剧,把永历在缅甸的势力消灭殆尽。剩下永历和他母亲、后妃及个别幸免于难的从臣,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顺治十八年九月暑气消退,秋节来临,天气清爽宜人,令人畏惧的瘴气已消。吴三桂调动十万大军,采取一次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向缅甸进攻,必取永历而后罢。于十二月初一日,率部至旧晚坡(此地在阿瓦城东60里)。缅甸王十分恐慌,声明:“愿送驾(指永历帝)出城”。吴三桂见目的已达到,清军就不攻城。吴三桂从引清兵入关,到穷追永历帝,从儒家观点来看是不忠之臣,背主求荣,是民族的败类。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南明永历皇朝的存在,无补于历史发展。但对永历帝来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已知清兵犯境,缅甸主出卖自己,命运危在旦夕。他思绪万千,恩格斯说:“激愤出诗人”。他不假思索,提笔给吴三桂写一封长信,把他的痛苦、哀怨、愤怒尽情地泻于一纸之中: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指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指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宇非复先朝有也。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阳(指福王)。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伏诛。仆(永历自称)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错。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亡,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顷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哭谁欢,衹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亦自幸矣!乃将军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族之身,何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对王锡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指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清军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为为厚,而反觉其薄。奕祀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丧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霑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这篇优秀的散文诗。它是文学创作“灵感”最好的印证。“灵感”是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灵感状态下产生的作品具有高度独创性,是不可模仿的。这封信长信是永历帝“灵感”突发,信中讽喻、反问句(以问作答)、排比句比比皆是。后永历帝想起永远失去祖先创下的江山,想起他母亲(太后)、妻子(中宫皇后)及12岁的儿子成吴三桂阶下囚,命运可想而知。长信的后半部在泣诉中隐含着求生的信念,希望受“圣朝”之“雨露”而延续生命。但之封长信无法改变永历帝的命运。永历帝被俘后,吴三桂自知理亏不敢见永历帝,但他本性难移,为了一己之私于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时左右,吴三桂亲自部署和执行对永历父子处决(绞杀),永历帝年仅38岁。母亲、妻子在押赴北京期间,半路上皆自杀。坐镇云南的“土皇帝”吴三桂纵情享受荣华富贵,与绝代佳人日夜相伴。为了保持自己在云贵的特殊地位,渴望世守云贵,但他想法与朝廷心照不宣。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大局稳定,清廷开始不动声色削弱吴三桂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实施撒藩措施,要吴三桂交出兵权。吴三桂用武力抗拒撒藩。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即位皇帝,登坛加冕。最后智穷力竭灭族亡身。洪承畴、吴三桂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二十四史《清史稿·列传》洪承畴榜上有名,反王吴三桂被置之度外。万人空巷送贤令张学举,字乾夫,江苏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长乐知县。张学举平易近人,深得民心。并作诗勉励年轻人要胸怀大志,攻读书史,登科高中,取得一官半职,为民操劳。他匆忙离职时,百姓不能报效父母官深感遗憾,希望他以后再来长乐为县令,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至交黄任①亲临其境,对张乾夫在长乐任职了如指掌,就写了《送张乾夫学举归里》四首绝句,以诗赞颂张学举在长乐这个“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所做的功绩:其一
名邦管领属仙郎②,海国蒹葭③忆蚤④霜。
每度女螺⑤江上望,青山一发是吴航。
其二
落叶黄花满径铺,秋声秋气不曾孤。
蓬门斗酒无人到,剩有君诗主客图⑥。
其三
有时吟卷束行旌⑦,贪过茅斋缓出城。
乡里皆知使君至,小楼深竹有诗声。
其四
仓皇竹马痛慈乌⑧,河内能知再借无。
无数邦人怀旧德,重来不独为潜夫⑨。
[古诗注解]黄任(1683-1768年),字莘田,永泰人。康熙四十一年举人,后任广东四会知县,兼摄高要县事,为官清廉。辞官后住福州早题巷,编纂《鼓山志》,协修《泉州府志》。工善书,尤以《香草笺》对台湾诗坛影响大。仙郎:此尊称张乾夫。蒹葭:指慕念异地友人。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蚤:通“早”。女螺:指女子的螺形发髻。“每度女螺江上望,青山一发是吴航”,诗人黄任每次从闽江水道东下,两岸上碧绿的山峰像美人头上的螺形发髻一亲醉人。远远望去,青山隐约处,那就是吴航大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长乐美景的眷念。主客图:张乾夫诗作《县试示勉诸生》一诗,可启示诸学子,主导他们人生的路程。有时吟卷束行旌:这指张乾夫出外,简装便服,手持书卷,温文尔雅。这与鸣锣开道、威风凛凛的县令截然不同。仓皇竹马痛慈乌:仓皇:匆忙。痛慈乌:乌哺乌能反哺,因借喻人子受父母养育,以后同样奉养父母。这里指张县令匆忙离开,百姓不能报效父母官,深感遗憾。潜夫:东汉末王符隐居著述《潜夫论》,是部对国计民生有益的著作。意思是张乾夫重来长乐任职,一定会对百姓有益。


斌哥 发表于 2016-6-8 10:15:08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一代禅宗王木尊 《辞海·怀海条》:“怀海(720-814年)唐禅宗僧人。本姓王,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幼年出家,师事马祖,为入室弟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居洪州百丈山(今江西奉新),从学者甚众。向来禅僧多居律寺,他以禅宗和律宗的习惯不同,开始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并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风尚,世称百丈禅师。”“马祖兴丛林,百丈定清规。”怀海师长马祖会集禅僧,选择深山幽谷建丛林。怀海身体力行,就在家乡长乐沙京五峰山建西山寺,后改为龙泉寺。为了规定僧众德行,怀海创制清规,名为《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这是对佛教重大贡献。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本教理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这样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设。南朝皇帝是历史上信佛最为著者。当时寺院遍布各地,唐朝杜牧《江南春》一诗是最好的印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王木尊不但创制佛门清规,而且对佛教基本教理——“断除烦恼而成佛”加以阐述。他主张修真养性,看破红尘。人世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贪财好色等歪风邪气,嗤之以鼻,把人生一切烦恼置之度外。他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福州评话书《英雄泪》中的一段唱词,是怀海禅学最好注脚,它把和尚、尼姑虚幻的人生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弟子一心皈依佛教,二目紧闭口念弥陀。三宝金莲焚香顶礼,四大皆空斩断情由。五代宗祥莫将留恋,六根清尽看破红尘。七情不染付之流水,八曾受戒佛祖面前。九戒亦空看经食菜,十指合掌礼拜如来。“心底无私天地宽”僧侣把人的生生死死和一切烦恼置之度外,是世上最“自由”的人,这就像摆脱了牛鼻绳羁绊的水牛一样,无拘无束地投入那春风吹拂的绿杨芳草岸上。同时僧家是“闲人”,像春风吹送的白云,自由自在云游天下,王木尊(怀海)的二首禅诗,把对“自由”的理解和盘托出:禅诗二首(其一)
放出沩山①水牯牛②,无人坚执鼻绳头。
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禅诗二首(其二)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③赢得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古诗注解]沩(wéi)山:在湖南省境内,是佛教圣地,属于南宗南岳一系。牯(gǔ)牛:公牛。水牯牛指水牛。乾坤:天地、日月、世界等代称。[相关链接] 黄世鼎《龙泉寺》从长乐市区往东南方向行15公里,有一座五峰山。在绿树掩映的半山腰,几座殿堂楼阁巍然矗立,金黄色的琉璃瓦映衬着飞檐翘角,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刹(chà)龙泉寺。龙泉寺原名西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公元554年)。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王木尊在此传经布道,扩建了寺庙,创立了法堂。唐朝懿(yī)宗皇帝赐予名字,叫“龙泉”。龙泉寺经历代扩建,更具规模,与鼓山的涌泉寺、福清的黄檗(bò)寺形成鼎足①之势。龙泉寺历经千牛,香火极盛,游人络绎不绝。跟其它寺庙相比,龙泉寺的建筑、布局等都有独特的风格,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殿,它的前身是法堂。建造法堂时,用石圆柱替代木柱,这在当时绝无仅有的。石圆柱共有16根,特别是前面8根,圆周长2米,高6米,把这16根粗重的石圆柱,按方位竖立在雕有花纹的石盆上谈何容易!这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整个殿堂气魄雄伟,宽敞大方。前殿门口立有四大金刚塑像,个个怒目圆睁,气宇轩昂②。殿堂的正面,泥塑镀金的如来佛祖,两肩宽阔,体魄魁梧,面庞圆润丰满,鼻梁高而且直,眼睛炯炯有神。两旁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高超的雕塑艺术,令人叹服。前殿廊上有两根石柱,青龙盘旋其上,龙身鳞爪刚劲整肃,龙首须举目张,气势恢弘。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原来龙身与石柱是连成一体的。大雄宝殿周围,还有冬山门、天王殿、观音阁、百丈楼、客堂等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气势非凡。宋代理学家朱熹(xī)曾到这里游览,并在附近崖上留下“朝阳”、“魁龙”等摩崖石刻。大雄宝殿后的“流米佛”,是一尊根据天然岩石形态雕刻成的弥勒佛。石佛斜歪身子,大腹便(pián)便,袒(tǎn)胸露腹形象逼真。传说龙泉寺建成后,从石佛肚脐口可以流出米来,每天流出的米,不多也不少,刚好供寺内僧众一天食用。有一天早晨,一位小和尚拿着箩筐来盛米,发现从石佛肚脐口流出的米粒又少又慢。小和尚凝神注视,不停地用手搔搔自己的光头,自言自语道“时光难捱(ái)③呀!”突然,他心血来潮,转过身急忙跑进厨房,拿了把火钳,对准石佛肚脐口用力戳(chuō)入,使劲搅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zhuō),“流米佛”从此再也不出米了。龙泉寺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美妙的传说趣闻,它给千年古刹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浓厚的情趣。[注解]鼎足:三方并列。气宇轩昂:气度雄伟不凡。捱:拖延。黄世鼎《龙泉寺》《三峰塔》1996年成为《福州小学乡土教材》,沿用六年之久。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陈容确系长乐人 《辞海·陈容条》是这样叙述:“南宋书画家。字公储,号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一作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入国子学。历任国子监主簿、莆田主簿等职。善画水龙,泼墨成云,喷水成雾,得隐现变化之意。作蛟龙于尺素间,天海垂立,腾骧夭矫,或全体或局部,皆入神妙。传世有《九龙》、《五龙》等图。”陈容特别擅长画龙,他曾经在“江山第一楼”上画龙并题诗句:头角峥嵘接斗魁,禹门(龙门)三级听春雷。黄河卷尽苍溟(大海)渴(古通竭,水干涸),做出泼天风雨来。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他画笔下,一条头银峥嵘,窥听春雷,具有卷尽苍溟,做出泼天风雨的巨龙,就蟠翔于楼壁之上。陈容活动于南宋,是一位有才气、有骨气的士人。性格桀骜不驯,诗文豪放奇诡。宋理宗皇帝赏识他的文才和能力,特召陈容招任京都国子监主簿职务,以后官衔一直升到朝散大夫。当时宰相贾似道把持政务,蓄谋不轨。陈容鄙视贾似道的倒行逆施,柄权误国。陈容常常题诗予以讽刺,《浯溪中兴颂》一诗中的诗句,得罪了贾似道。他自知在劫难逃,于宝祐初年,主动辞去官职回家乡过稳居生活:
最忆海青①投乐器,绝怜甄济②隐青山。
中兴碑③下奸臣惧,天道何尝不好还④。
[古诗注解]海青:乐器中的琵琶。用琵琶伴奏,效果最好。为此“海青”受音乐爱好者的钟爱。甄济:古隐士,因怀才不遇,长期归隐山中,断绝与人来往。中兴碑:记叙朝代由衰微而复兴的事迹:“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安史之乱后,肃宗、代宗中兴唐室”等。这一碑文对贾似道等误国奸臣来说,是一种鞭挞。他们心有余悸,不敢正视。天道何尝不好还:天道原指包含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过程和规律。这句意思是天公有眼,坏人定会得不到好报应。陈容一言中,祸国殃民的贾似道首当其冲,最后身首异处。陈容(1189—1258年尚在世),字公储,号所翁,长乐县城关西关村人。但《辞海》第六版(最新《辞海》版本),却把陈容说成“福建福清人”或“江西抚州人”,它根据只言片语,断定陈容籍贯,即《金溪县志》陈容作临川(今属江西)人和图《绘宝全鉴》作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事实胜于雄辩,陈容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是地地道道的长乐人。陈容在家乡长乐西关村(今吴航街道西关村)居住的日子里,正好遇上翰林陈合、太傅陈俞也在家乡居住。陈容在县邑南山建造“江山第一楼”,陈俞也在六平山麓的之上盖起“乾坤一草亭”,并且三人同在六平山小有天合建“天地四方宇。”他们互相往来,寄情于家乡的好山好水之中,后在天地四方宇地域,盖起一座六平书室。明洪武三年一年(1398),邑令王遵道礼聘陈洵仁讲学其中,改名“东溪精舍”。斗转星移,东溪精舍和乾坤一草亭,在长期暴风骤雨的袭击下,挣扎着倒下去,走完了自己光辉的历程。市领导把“东溪精舍”看成长乐最宝贵的财富,于2008年3月“东溪精舍”移址重建,现座落在六平山余脉朗中山山麓。“乾坤—草亭”原址只留下“乾坤—草亭”石牌坊。1998年东关村太平桥自然村村民,集资款项,移址重建在通往六平山顶峰的路旁。笔者曾为之撰写一副楹联:“六平可鉴乾坤朗,一草当思雨露恩。”陈容的墓道座落在吴航街道十洋村的后山,旧时有他自己书写的“所斋”二大字碑,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陈容自题画龙七首头角峥嵘接斗魁,禹门三级听春雷。黄河卷尽苍溟渴,做出泼天风雨来。 天目婴儿鞭玉斧,十八轮番电光紫。怒奴手握琼瑶枝,雨公骑出银河水。 扬风旗兮震雷鼓,作霖雨兮达帝所,乾坤万物皆阳春,亿兆苍生乐九土。 长身与海水俱立,阳燧升兮大虚湿。风旗雷鼓绕池翻,沛作商霖周八极。 玉龙含笑入天门,玉女掣电金蛇奔。愿言相与眷下土,翻江倒海苏元元。 电为珠光花为脊,日月为精河海腹。所翁乘兴访髯翁,醉倒天地一梦熟。 万灵呼唤得一醒,扶起大书笑颠旭。归来磅礴已黄昏,遥望江天春水绿。 摘自《营前陈氏族谱》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饱学多才状元陈谨 陈谨(1525—1566年),字德言,号环江,长乐光俗里(今营前)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陈谨以《诗经》应壬子科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22名成绩参加殿试。陈谨的殿试策对温厚平实,议论时不偏不激,文笔温润醇雅,深受会试主考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阶的赏识。徐阶推荐给嘉靖皇帝面试,以便确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陈谨上殿面试时,皇上觉得陈谨不但“策对”写得好,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但不知应对能力如何?于是就问陈谨家乡有何景致?陈谨随口答道营前有十二景:“青州塔影,白马钟声。虎丘夜月,龙窟秋涛。五峰耸翠,三石垂青。八仙留迹,七星伴月。西山樵唱,环浦渔歌。文笔尖峰,半月沉江。”陈谨的口才深受嘉靖皇帝的褒奖,定为状元(即癸丑科状元)。陈谨才思敏捷,对答如流是他对家乡营前景色,情有独钟,了如指掌。一幅山水画,他也能虚虚实实融为一体,他平时对画图体察入微,遣词准确又有高度概括,刻划细致而境界浑然。从陈谨《题金碧岩画》①一诗,就可见一斑:
参差②楼阁带青霄,迢递③云山入望遥。
古道松篁④低隐寺,高台杨柳暗平桥。
春晴游骑嘶芳草,清静扁舟带晚潮。
胜地从来堪徙倚⑤,华簪终日胜鸾镳⑥
[古诗注解]题画:近体诗“和诗”延伸至“和画”,即诗画。题画诗要求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陈谨这道《题画》诗,仿佛看到画面楼阁高耸,云山迷蒙,依稀可见。古道近处,禅寺隐藏在松、竹深处,依依杨柳掩映着石桥。游人骑着马儿踏青,远处有一扁舟在江流潮水中飘浮。陈谨以生花之笔,示现画面,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论断。为此陈谨巧对嘉靖皇帝,就不足为奇了。参差: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迢递(tiáo dì):形容路途遥远。篁:指竹子,也指长竹子。徙倚:值得玩游处。华簪终日胜鸾镳:“簪”(长针),后专指妇女插定发髻的首饰。华簪,借喻美好的景观。“鸾”即銮的通假;“镳”(biāo)马嚼子前沿部分,鸾镳即銮驾。这句诗意终日沉醉在山水景致中胜过在朝为官,奉侍皇帝。陈谨为人忠直不阿,廉洁爱民。平时其除公务外,多闭户研读,不轻交结,不受人财物,因而得到座师徐阶的器重,经除阶提携升任南京太仆寺丞,不久改任尚宝司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转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迁右春坊中允。陈谨对家乡周遭山川名胜耳熟能详,为了改变乡亲生活环境,他做了有口皆碑的大工程:陈谨中状元回乡祭祖,看到家乡道路狭窄,雨天泥泞难行,便慷慨捐资铺了三条“三块的石板”大路:南由岐头道铺至状元岭,北由营前邹厝里铺至湖里山下,东由营前里陈铺至长安村“白石桥”头,总长六里。因笔者的陈姓祖母外家在营前里,笔者小时去营前乡,都从泮野村旁上长安岭,走了狭窄两里山间小径,向下走湖里“白石桥”,踏上东向“三块的石板”路,到达营前乡。另外,陈谨看到营前乡亲要到“岐头洋”耕作,及来往客商,因受到营前横江阻隔、涉渡艰难,便将皇帝赐予的良田十亩,献给陈氏宗祠用作设“义渡”费用。这就不仅方便了营前、岐头、洞头三村陈氏父老,连港里包括马头、岭头、塘屿、山腰等十几个村的人,交通来往也大大方便了。天公无眼,陈谨却英年身故: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会试同考官时,其父病故,丁忧居家守制三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福州“三卫”兵卒因索饷作乱,抄掠城台官宦、富豪人家。家丁为制止侵扰与兵卒相殴,陈谨见此出门解劝,因丧绖在身无威仪,混乱中为乱梃所伤,卧病月余辞世,年仅42岁,葬于营前洞头山麓。陈谨被殴一案虽有追究,因人际关系最后也不了了之。长乐民间传说,陈谨被害,张冠李戴却加祸于洋屿满族“旗下里”人。因旗下里,有特殊地位有恃无恐,打死堂堂状元,不当一回事:陈谨被害,龙颜大怒,降旨特令陈谨夫人要把这族斩尽杀绝,杀到夫人发笑为止。“旗下人”推出几个癞疠头人,以备夫人斩杀。陈谨夫人咬牙切齿,愤恨填膺,右手紧执钢刀,左手去抓头发,但癞疠头,滑来滑去,无发可抓,陈谨夫人不禁失声发笑……。这一传说,可以说在长乐区域“家喻户晓”。笔者小时就听到这一故事,也信其为真。事实上这是无稽之谈。陈谨出生明·嘉靖4年,即公元1525年。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镇闽将军阿尔泰奏请朝廷,从老四旗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长乐洋屿村,俗称“旗下里”。两者相距二百多年,为此陈谨遇害与“旗下里”人风马牛不相及。[相关链接]一陈谨籍贯探究在福州《仓山区志》一书中,堂而皇之写道:状元陈谨籍贯仓山区。陈谨于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光俗里(今营前街道)。他的墓道在营前洞口村山麓。这与福州仓山区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仓山区志》有这样的提法?笔者把《仓山区志》提法的根由,叙述如下:明·嘉靖年间(十六世纪中叶),瀛前带屡受倭患祸害,陈谨的父亲—伯亮因避倭寇抢掠骚扰,举家从瀛前迁往福州南门外洗马桥。陈伯亮诚实厚道,在洗马桥开米铺,诚信经商。为此陈谨在今福州仓山生活过一段时光。更主要的原因是:原属闽侯县的高洋、光俗(营前乡)至得、钦仁、绍惠、江左等六里地域的乡村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划给长乐县。明朝时,营前等沿着闽江和靠近闽江的乡村不属长乐管辖。由于时代变迁,市县区域划分合并在所难免,历史上出了大人物必然引起家乡人的自豪,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出个堂堂的状元呢![相关链接]二陈谨高科之兆有一年,陈谨的母亲到福州办事,返回时无船可渡。她只好绕道步行到峡北,再搭渡船到峡南。开船后突然江面狂风大作,巨浪掀天,渡船连忙靠岸暂避。船夫低着头,正在着急,忽听有人说:“陈大人在此,还不风平浪静!”抬头一看,果然水平风止,心下好生奇怪。看看岸上无行人。再看船舶内,不过四男一女。“刚才是谁说话?你们中有谁姓陈?”船夫问道。可是,他们谁也没有说过话,也都不姓陈,只有那位怀有身孕的妇女说是丈夫姓陈。船夫见多识广,暗忖道“这‘陈大人’莫不是那腹中的胎儿”便连祝贺那妇女“必生贵子”。陈谨出生的那天,其父正在江对岸的田里耕作,猛然隔江望见自家屋顶火光冲天,以为遭了火灾,便不顾一切,匆匆赶回家里。却原来是妻子刚刚分娩。这使他又惊又喜,联想起船夫说的话,更相信这是吉人天兆,此子日后定非凡人。陈谨四岁时,有段时间随母亲住在外婆家,正碰上当地“大王神”过生日。外婆带了供礼到大王庙去祭奠,陈谨也蹦蹦跳跳地跟着。进庙门时,陈谨发现那泥塑的大王站起来了,赶快躲到外婆背后,说:“外婆,您看!大王站起来了!”外婆年老眼花,什么也没有看到,哪里肯信?就制止道:“小孩子家,别说话!”陈谨却坚持说:“真的!我看见的!不信您把桔子放在大王的袍子上,等会再看!”外祖母就依着他将一个桔子放在大王膝盖处的袍子上,陈谨咚咚跑出庙门,然后再一步步走进来。果然桔子滚下来老远。外婆虽然看不清大王的动作,却也相信确实站起来过。她想起女儿女婿以前说的种种怪异现象,确信这孩子必定出人头地。陈谨自幼聪明,要上学了,可当时他的家乡营前村很小,没有私塾,父母只得安排他过河就读。有一天天黑了,还不见陈谨回家。母亲放心不下,就到河边去迎接。远远望见小陈谨走来,有两盏灯笼在前边引路。到家后,母亲问他是几个人一同回来,陈谨却说:“就我一个人!”母亲越发惊奇。随后,他又到附近的村求学,就住在陈氏宗祠的耳房里,奇怪的是,他住的房间夏天竟没有蚊子。后来乡里人都争着到那里过夜。不仅古人相信吉人天相,至今陈谨的家乡还在流传着这些故事。附:该《传说》摘自《营前陈氏族谱·传说》。族谱中附记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包含封建迷信成份,但从中体现他们对为里争光的杰出人物崇敬心情,有一定合理成分,历代状元都附有类似传说,如“马铎夺魁有神助”。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斩波劈浪赴琉球 谢杰,字汉甫,号梅。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幼警敏,博学,能古文词。明万历二年(1574)中进十,官行人司行人。次年受命为册封琉球副使,官至户部尚书,他多次造船率团出海,并著《使琉球录》六卷,该书被《四库全书》辑录。琉球国王每宴使者,皆有宴金赐予,这是彼国旧例。谢杰却之,国王为之建《却金亭》,以彰显其高风亮节。出使琉球,海上路途极为惊险,有史籍载,其途“浪大如山,狼迅如矢,风涛汹涌,极目连天。”谢杰等使臣渡海册封时,置生死于度外。他们斩波劈浪,勇往直前,在中国航海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明万历三年(1575)谢杰册封琉球副使,万历七年(1579),他与正使户科给事中萧崇业一道率册封使团远渡重洋,册封中山世子尚永为琉球国王。谢杰写下《奉使册封琉球①梅花开洋》一诗,叙述航船日夜兼程,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使命:
仙岐渡口②水飞楼,十丈青莲太乙③舟。
风笛一声江阁暮,梅花五月海门秋。
天高北极星辰④转,地折南溟⑤日夜游。
此去若过乌鹊渚⑥,好将消息问牵牛⑦。
[古诗注解]琉球:指琉球群岛,自日本南部的九州往西南延伸约1100公里,到台湾东北,是东中国海与菲律宾海的分界线。陆地总面积309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岛屿55个,分为3个较大岛群。中国明朝时曾册封琉球统治者为琉球王,成为中国的属国。同时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这种关系延续整整五个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政府不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1879年3月30日(光绪五年三月初八日)被日本灭亡。1879年琉球国被并入日本版图,同年设冲绳县。1945年日本战败,《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琉球主权重归中国。但当时鉴于国共内战无暇顾及琉球,由美国暂行托管。1970年美日背着中国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连同钓鱼岛管理权转给日本,这是非法的。仙岐渡口:“仙岐”与下联“梅花”系长乐县海边乡村的名字。说明这次使团由谢杰家乡长乐出发。青莲太乙:系船舶的名称。北极星辰:在正北天空中一颗较亮的星。属小熊星座。夜晚常以它来辨别方向。这次航海路线以北极星定下方位和更次。溟(míng):海。乌鹊渚:地名,这地域礁石林立,航程艰难,船过乌鹊渚,才安下心来。好将消息问牵牛:“牵牛”指牵牛星。以后从星名衍化而为神话人物。织女原为天帝孙女,亦称天孙。她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便中断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相会时,乌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为“鹊桥”。诗中“乌鹊渚”一语双关,反其道助人为乐的“乌鹊”,把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福建文坛旗帜谢肇淛 《辞海·谢肇淛条》:(1567—1624年)明文学家。字在杭,福建长乐人。万历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博学,工诗文。初服膺王、李复古之学,已而醉心于王雅登,风调谐合,不染叫嚣之习,为当时闽中诗人俯视。有《小草斋集》(诗集)、《小草斋文集》、《五杂组》、《文海披沙》、《长溪琑语》、《北河纪》、《滇略》等。万历二十年(1592),春闱进士及第。为官后为民办许多实事。三十八年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四十年,岁旱,应诏上疏陈述冗费诸弊数千言,语甚切实,得到皇帝赞许。不久以工部郎出巡,视河道漕运诸河政工程,实地可察河道源流,辑为《北河纪略》八卷,详述河流源委及历代治河成败,为后来的漕运选择河道,提供了可靠的运程。天启元年(1621),迁广西按察使,擢广西左布政使。时广西安氏为乱,地方告急。他整顿防务,加固城堡,修缮军械,增置守卫士卒,增加盐引,铸钱征商,招来商人与土人互市,对待士司严而有恩,遇之以礼,故夷汉悦服,边境赖以安定。因官所到,为政重实践,不尚空谈,凡兴革均以以利民为准。他深入民间对贫穷百姓深表同情。他撰写的《书斋》、《男儿行》二首诗,生动地反映灾荒年头,农村残破、人民生计的惨状。雪上加霜,当时鸡、猪、梨、枣之类都要纳税,官吏穷凶极恶,逼债临门。男人们无以生计,只好背井离乡,另谋出路。最可怜的是妇女欲哭无泪。诗感情激烈,措词悲愤。这些诗句竟出自封建王朝高官之口,难能可贵!今把谢肇淛二首七律诗,加注释,以飨读者。书事
夏麦已枯秋不雨,飞蝗蔽日甘①禾黍。
百里槐林有燕巢,三家茅屋无人语。
貂珰②使者坐持筹③,鸡豚④梨枣尽征收。
天寒日暮谁家妇,独上高原哭不休。
[古诗注解]甘:口味甜的意思,这里引申为“食”的意思。貂珰(diāo dāng):汉代武职宦官官帽上的装饰品,后指官吏。筹:税单。持筹,官吏手拿着税单,催缴税收。豚(tún):小猪,泛指猪。男 儿 行
大兴男儿最轻死,多在公门少在里。
水田力薄租税繁,十年逋负①官仓米。
私开菱荡②争捕鱼,负盐夜向四安墟。
不然东入太湖③去,日望朝廷下赦书④。
[古诗注解]逋(bū)负:逃亡拖欠。百姓以逃亡拖欠应上缴田税粮。菱荡:小池泊。太湖: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沿湖一带盛产稻米。男儿在家乡无法生存,只好到太湖谋生。赦书:减轻或免除(指刑罚)的文书。[相关链接]《四库全书》辑录的谢肇淛诗文谢肇淛诗文成就甚高,是明代晚期福建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方志学和博物学方面,他编修了多种福建地方志,同时写了大量的杂记,对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学、科技、动植物等无不涉及。可以说谢肇淛是位通才。《四库全书》是中国古籍的中流砥柱,是承前启后的“百科全书”。清代出现了康乾盛世,为了宣扬文治武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修纂古籍,经十年始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长乐有十七人著作被《四库全书》辑录,其中谢肇淛最多。史部·《史觿》十七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著作辑要:是书摘十七史中隐僻字句,标列成编,凡一史为一卷,谓之“觿”者,自序以为解结之义,人之有疑甚于结,故求其解而笔之也。史部·《滇略》十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著作辑要:是书乃其官云南时所作,分十门,一曰版略,志疆域也;二曰胜略,志山川也;三曰产略,志物产也;四曰俗略,志民风也;五曰绩略,志民宦也;六曰献略,志乡贤也;七曰事略,志故事也;八曰文略,志艺文也;九曰夷略,志苗种也;十曰杂略,志琐闻也。是书引据有徵,叙述有法,较诸家地志,体例特为雅洁。史部·《北河纪略》八卷《纪籴》四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著作辑要:此书乃其以工部郎中视河张秋时所作,首列河道诸图,次分河程、河源、河工、河防、河臣、河政、河议、河灵八记,说疏北河源委,及历代治河利病,搜採颇备,条画亦颇详明。史部·《长溪琐语》一卷(两淮鉴政採进本)著作辑要:长溪即福宁府,是书杂载山川名胜及人物故事,间及神怪,盖亦志乘之支流也。子部·《文海披沙》八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著作辑要:是编皆其笔记之文,偶拈古书,借以发议。亦有但录古语一两句,不置一词。集部·《游燕集》二卷(安徽巡抚採进本)著作辑要:是集为万历己丑公车北上时所作。至于《小草斋稿》一卷,则己丑还山后,至辛卯复上公车时所作。(笔者查录)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杏林春暖” 《辞海·杏林词条》:“相传三国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对治愈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竟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后常用以称颂医家。如‘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董奉医术高明,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字君异,号拔墘,祖居长乐古槐董厝村。大约是出生于公元169年左右。董奉从小钻研很多古代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采集各种树木花草加以研究实验,根据药物的颜色、气味和生长的季节、地方等,分别种类、性质。同时发明了很多古代所没有的病源、医理。董奉大概在公元207年,长期隐居豫章(今江西)庐山之下,像在家乡福山(后改为董奉山)一样,行医治病,不取钱物,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杏园建一草仓,人们要以谷米换取杏果。然后将贮藏在草仓中的米谷供应穷苦人家。董奉暮年回到家乡,来到六平山中,选择在“小有洞天”建炉炼丹,至今“丹灶”犹存。笔者就住在六平山下,与六平山结下不解之缘。六平山乃是一座充满灵气的海滨高山,峰峰相连,层峦叠嶂,形胜雄奇,风光秀丽。它由“小有洞天”、“如有洞天”、“初有洞天”三景点组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百多幅摩崖石刻遍布山上,至今还赫然在目。在如有洞天,有一长方形摩崖竖立。该摩崖高1.5米、宽0.7米,上部有鼎窝、灶门。在灶门左旁,有“丹灶”两字石刻。据传,这是董奉炼丹之处。但“丹灶”长期湮没草莽之中。1996年秋,笔者与村民开辟六平山景区,披荆斩棘,“丹灶”才重见天日,为此,笔者特赋一律,以表情怀:春烟覆釜岩灶床,翠竹丛中隐隐藏。漫道神医炼丹处,声名从此遍吴航。长乐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医家,充分说明长乐是钟灵毓秀之地。为了表达敬仰之情,把董奉家乡福山,改名为“董奉山”。董奉山主峰海拔577米,气势雄伟,森林茂密,沟壑纵横,云雾缭绕,是长乐境内的主要山峰,也是福州区域主要山峰,享有“一旗二鼓三董奉”的声誉。为了纪念“杏林始祖”——董奉,在董奉山南麓建造“董奉草堂”。草堂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汉代风格。内有董奉雕像,建造长乐中医馆、南雅堂等馆舍;,构筑华佗亭、仲景亭、董奉亭、杏园等亭院。草堂四周遍植杏树,百草芬芳,韵味深远。董奉长期隐居庐山,为民治病,留下许多杏林遗迹,为庐山锦上添花。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4米。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云海弥漫,集雄奇秀丽于一体,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这座名山,是文豪诗家必游之地,他们留下许多与杏林有关的名篇佳句。李白写有“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杜甫“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王维将董奉之杏和陶潜之菊相持并论,是对董奉特殊的赞誉:“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清代征士放《杏林诗》,对董奉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
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①。
山下虎收谷②,溪边龙出云③。
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芳。
[古诗注解]杏以代耕耘:董奉以“杏易谷”,代替耕田种谷。山下虎收谷:《神仙传》记载:董奉在龙虎山采药,一只老虎喉咙卡着一大块骨头,大声喘气,祈求董奉为其取出。董奉用胳膊套上铜套,将骨头取出。为了报答董奉救命之恩,主动守护董奉“以杏换谷”的草仓,防止被盗窃,同时监视杏谷的等价数量。溪边龙出云:庐山北向莲花峰下,现称龙门沟地方。董奉去世后,当地人怀念他,在升仙处建太乙宫,观内有丹井,观后有种杏轩。这句诗意为董奉升仙好比龙出云海,普降甘霖,造福百姓。[相关链接]黄世鼎《修复六平山名胜记》六平之主峰北涧山,巍然屹立,奇岩怪石,苍松翠竹,相映成趣,目不暇接。数道溪涧潺湲其中,泉水清醇可口。古往今来,系文人墨客探胜寻幽之处。满山摩崖石刻琳琅满目,琳琅满目多为明朝部侍郎陈省父子所题。山麓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初有庵”尤为清雅。拾级而上,路旁有一亭,乃旅美华侨刘祥惠兄妹五人共造,以表怀乡念祖之情,故曰“永思亭”。半山腰重建之“乾坤一草亭”,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登亭休憩,油然而生怀古之幽思也!稍东,有一泓清水,曰“无底之谷”也。谷阔丈许,深不可测。临泉览影,令人爽然。亭止方,曲径通幽,则“如有洞天”之故迹焉。期间“朝阳”、“作鳞”二洞,岩石嶙峋,巧石天生,情趣盎然,内有一丹灶石,相传乃董奉炼丹处。上万松岭,荫浓蔽日,松涛此起彼伏。过“松风亭”重嶂陡壁,狮首岩兀立,北涧寺隐约可见。狮首岩正对西方,每当夕阳西下,霞光云影,五彩纷呈;若逢晨雾弥天,烟岚旋转,北涧寺居高临下,隐蔽出没,犹似玉宇琼楼焉!北涧寺前身即东溪精舍。明洪武间,江田陈洵仁讲学其中,吴实、马铎、陈全、李骐等十人俱出其门,后皆登科高中。沿北涧寺崎岖小径而上,马埕水库呈现面前。水库方圆三十亩,碧波粼粼,或能点缀小舟数叶,别有一番情趣。六平山风景区之修复,为民筹公助共创社会公益事业,树一方之范例。盼父老乡亲,群策群力,慷慨解囊,让景区日臻完善。1998年10月黄世鼎《吴航诗话》续粗诗惊世 《四库全书》·集部辑录梁春晖《云龛遗稿》1卷和其子梁珪《雪园诗集》6卷。梁春晖,字时皇,号淑三,江田人,杜门不出,授徒讲学终其身。清·乾隆乙酉(1765年),与其子梁珪获得恩贡名份。“恩贡”与“举人”一样不是官衔,只是与举人同样有资格参加京都会试。但科举对父子俩不屑一顾,不去问津。他的儿子梁珪获得恩贡名份后,任过南平府训导。戊子后(1768年)遂不仕。平时与人论忠孝节烈事,口似悬河,望而知其学问德器,久之北游齐、鲁、燕、赵。恒酒后挥毫,抒其胸中不平之气。对人开公见诚,无所隐。撰有《雪园诗集》6卷。《云龛吟稿》于雍正(癸卯)一年(1723年)由其孙澄漪辑录刻印出版,轰动京师,得到雍正帝青睐,爱不释手。清代出现康乾盛世,为了宣扬文治武功,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古籍《四库全书》。对父王钟爱诗集《云龛吟稿》决不能漏掉。经探查编修郑际唐家有梁春晖、梁珪藏本。但《云龛吟稿》“尝谋锓版而力未逮,存弃既久,不幸为虫鼠所戕,剥蚀断烂,至不可读。细加检录,得其首尾完具者,仅十之一二(11首诗),为一卷,颜曰(改为):《云龛遗稿》(引自集部·《云龛遗稿》1卷著作辑要)《四库全书》·集部辑录名不见经传梁春晖、梁珪父子的诗集,可见这诗集不同凡响。今选取梁春晖五首近体诗(五律二首,七律三首)加以注解、赏析以飨读者。灵峰山①望海亭
百川皆赴海,一望总茫茫。信是难为水,何因又变田②。
于中还有国,此外更无天。亭上空惆怅。乘槎几日旋。
山楼坐月
山楼依澥峤③,无睡独凭栏。松影弥天阔,涛声带月寒。
霜浓孤雁苦,风定一灯团。冉冉晨窗起,枯吟句未安。
同陈克器昌箕游水云洞,余至独后次昌箕韵
杖藜结伴漫攀藤,入眼风光蘸碧凝。
一洞水云留色相,千年苔藓护嶙嶒④。
幸留末席还分我,肯许名山尽属僧。
此会未知何日续,题诗须勒最高层。
除 夕
两鬓西风老已侵,何年穷海返空林。
三间破屋完吾事,一片斜阳照此心。
浊酒且宜今夜醉,粗诗敢望后人吟。
山妻未识苍凉意,夙⑤起犹为理短簪⑥。
龙塘秋夜寄珪儿
漫学丹山雏凤声⑦,浴凫栖鹭共同心。
乱中诗带干戈气,醉后愁添块垒情⑧。
四海几容余老泪,十年空误尔虚名。
那堪别绪长余水,满箧残编纂不成。
[古诗注解灵峰山:原称云龛山,在长乐县南千溪潭上,有望海亭、香炉峰、归云涧诸胜。春晖晚年卜居其地,以吟咏自娱,故以名集。登上望海亭,远近景色历历在目。山下良田千顷,阡陌纵横交错。向东望,茫茫海面,横无际涯。信是难为水,何因又变田:有一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是江河与大海相比,不堪言“水”。为什么灵峰山下原江河遍布,而今日却成良田?澥峤(xiè jiáo):海边山道。指梁春晖住处。嶙嶒(lín céng):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夙(sù):早晨。簪(zān):簪子,用来别住发髻的长针。漫学丹山雏夙声:产在丹山的凤凰,年幼凤凰的鸣叫声比老凤凰声音更为动听。意味青出于蓝胜于蓝。乱中诗带干戈气,醉后愁添块垒情:“干戈”古代兵器(引申战争);“块垒”意思郁结于心。这一联说明诗缘情而发,生活处境对诗起了制约作用。梁春晖的《云龛吟稿》之所以轰动京都,得到雍正皇帝青睐,因为它达到古典诗词的完美无缺的境界。“粗诗敢为后人吟”。这是梁春晖写诗的用意。虽然自己写的是“粗诗”但要对后人负责。“无睡独凭栏”写诗,彻夜不眠,诗句反复推敲,早晨“枯吟句未安”。同时他对江山景观情有独钟。他认为名山不能成为僧侣的专有,诗人应占一席之地。韵律美:梁春晖《云龛吟稿》是按近体诗格律来写。近体诗系指律诗、绝句,两者格律严密,音韵铿锵。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自从律诗、绝句的格律问世后,得到人们认可,影响之大,波及寰球。律诗分为五律(四联八句,每句五字)和七律(四联八句,每句七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不能换韵,更不允许重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绝句因字数不同,分为五绝(四句,每句五字);七绝(四句,每句七字)。近体诗因其内在音乐性与节奏性同当时流行的乐曲韵律较为接近,常被当时民间的伶工歌妓披乐传唱。近体诗乐谱虽然像宋词的乐谱一样早已失传,当时如何唱法,不知所云。不过,我们今天可以从近体诗“声律”的节拍中领会了吟诵之法。从梁春晖残编断简剩下的十一首近体诗(五律6首,七律3首,五绝1首,七绝1首)就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典故美:梁春晖用“雏凤清于老凤声”诗句,教导他的儿子梁珪。晚唐诗人李商隐与韩瞻故交与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四川,韩瞻的儿子韩偓才十岁,就在别宴上即席赋诗,诗句惊动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其中一首写道:“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爱栖息在梧桐树。以比喻手法,将韩瞻、韩偓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胜于蓝。在这里梁春晖用典表明儿子在诗学上要超过老子。对称美:因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需对仗。梁春晖的联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涵有哲理的意蕴。每一联都是一首言简意赅的折枝诗;每两联都是别具一格的绝句。梁春晖安贫乐道,以诗抒怀,令人叹为观止:信是难为水   何因又变田于中还有国   此上更无天 松影弥天阔   涛声带月寒霜浓孤雁苦   风定一灯团 一洞水云留色相   千年苔藓护嶙嶒幸留末席还分我   肯许名山尽属僧 三间破屋完吾事   一片斜阳照此心浊酒且宜今夜醉   粗诗敢望后人吟 乱中诗带干戈气   醉后愁添块垒心四海几容余老泪   十年空误尔虚名想象美:灵峰雄视东海。每当天朗气清,曙光初露,站在山上,极目远眺,只见海天相接处,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流光溢彩,气势磅礴。同代江西安福人贺世骏,于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二十八年为长乐县令,政绩有口皆碑。他把“灵峰迎旭”列为吴航十二景之一,并配上一首七律诗。但他只写日出壮丽的景观:“一道红光笼晓翠,分明仙掌捧金盘”。而梁春晖登灵峰望海亭却发出沧海桑田的感慨。大海横无际涯,想象能有神舟可乘,遨游宇宙空间……。他愿望在当今科技发达时代,可如愿以偿。俄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说:倘若无诗,“人类许许多多美好的感情与高尚的愿望,都会被我们遗忘。”诗之于人,该是何等重要。梁春晖父子的诗集,永存史册。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十闽未足称边界”读《台湾纪略》诗①梁邦柱
森森东宁擅粤区,荒陬今已丽中都②。
山川渐辟新风化,郡邑应更归版图③。
有土可耕终沃壤,学人为治即通衢④。
十闽未足称边界,更有苍生在海隅⑤。
[古诗注释]读《台湾纪略》诗:《台湾纪略》是清·林谦光著述。林谦光,字道牧,号芝楣,清代坑田村(今长乐市玉田镇坑田村)人,康熙十一年(1672)副贡生。十九年(1680)选授政和县儒学教谕,擢延平府学教授。二十二年(1683)台湾收归中国版图,翌年调林谦光任台湾府学教授,他笃志敦学,诲人不倦,士子咸称得师。课余涉猎地方文献,访问地方土著,勘察山川形胜,查询习俗民情,收集历史资料,编写志书。于二十四年(1685)编成《台湾纪略》一书。全书约六千多字,分十五目纪述,即形胜、沿革、建置、山川、礁屿、都郭、户役赋税、学校、选举、兵防、津梁、天时、地理、风俗、物产。是台湾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虽记事简略,仍为台湾早期重要文献。后来蒋毓英修康熙的《台湾府志》多采用《纪略》一书为蓝本。该书被《四库全书》·史部辑录。    该书于康熙二十九年在台湾刊刻行世,曾寄赠江田乡同窗梁邦柱秀才。梁氏接读之下,感慨良多,写下读《台湾纪略》一诗,这首诗实质是读后感。森森东宁擅粤区,荒陬今已丽中都:荒岛台湾如今变成富丽堂煌的都市,名闻闽粤地区。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移民台湾,垦荒耕地。荒陬(zōu):指荒凉边角。山川渐辟新风化,郡邑应更归版图:开辟台湾的同时,移风易俗,县市理所当然收归中国版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克塽(shuǎng)归顺,收归版图。康熙帝雄才大略,在台湾办学兴教。翌年调林谦光任台湾府儒学教授。实际上是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该官职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为沟通。教学上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接着实行科举制度——县试、乡试、会试。举人或贡生要去北京参加会试,以便选拔进士。经过多年培养造就台湾不少人才。科举制度成了台湾人为官的准则。清朝每科录取进士名单中不乏台湾籍的人。有土可耕终沃壤,学人为治即通衢:台湾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农业大发展。由文化人管治地方,这是通达之路,是治国正确的方略。衢(qú):街道。通衢,即通达顺畅。十闽未足称边界,更有苍生在海隅:福建(包括台湾)不是边界,还有众多百姓居住天涯海角。除台湾岛之外,还有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隅(yú):角落,边远地方。[相关链接]一“八闽”为何变“十闽”福建省简称“八闽”,为什么梁邦柱读《台湾纪略》一诗中,却说“十闽”?今将笔者看法叙述如下,仅供参考。福建又称八闽,因为北宋时福建设有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时设一府、五州、二军,县数也增至42个。因府、州、军都是同一级的行政机构,共有8个,所以宋时称福建为“八闽”。历代以来,台湾隶属福建省,像从前海南岛隶属广东省一样,这是有案可稽的。爱国志士丘逢甲1864年出生台湾彰化,但籍贯却填写福建彰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收归中国版图。康熙帝在台北和台南设置衙门,管理台湾民政,一直至光绪年间才以“台北府”“台南州”以正其名。原“八闽”增加了隶属福建的台湾“二闽”,为此福建亦称“十闽”,未尝不可。无独有偶,现将“五福”、“十邑”县市指明如下,以飨读者。五福指:永福(永泰)、福州、福清、福安、福鼎。十邑指:长乐、福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古田、闽清、永泰、屏南。十个地方都清一色讲福州话。[相关链接]二台湾的古住今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古称夷洲,秦汉以来,与大陆闽交往频见于史传。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晋江县。1292-1294年。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明末民族英雄率众驱逐侵略者——荷兰,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克塽归顺,收归版图,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笔者认为台湾回归祖国,民族英雄郑成功和爱国志士丘逢甲功不可没。郑成功(1624-1662)。南明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台湾于明末被荷兰侵占,郑成功耿耿于怀。永历十五年(1661)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今台南境)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市西安平),经过8个月的战斗,康熙元年(1662)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赶走侵占台湾三十多年的侵略者,台湾重回祖国。丘逢甲(1864—1912年),福建彰化(属台湾)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曾讲学台中、台南各书院。甲午(1894年)中日起战,在乡督办团练。后任统领,抗击侵台日军。兵败内渡,居广东镇平(今蕉岭)。中日甲午之役战败,清廷议定割台。丘逢甲居住内地广东蕉岭。春天来了,桃红柳绿,是人们踏青季节,而丘逢甲却愁肠满腹,国土沦丧,情何以堪!他愤然命笔,写下《春愁》一诗:春愁难遣强登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黄世鼎《吴航诗话》续壮志未酬身先死 《辞海·陈人杰条》“陈人杰(约1218—1243年)南宋词人。一名经国,号龟峰,福建长乐人。应试不第,后漫游各地,卒时仅二十五六岁。词仅存《沁园春》三十一首,多抒写忧时报国之情,笔力豪纵,言辞慷慨,与辛弃疾词风相近。有《龟峰词》。”什么是词,其实,它也是诗,是诗的别体,诗的一种特定的形式。“长短句”是词的又一别名。句子长短不齐,是词的形式上的特点。实际上词是格律诗一种,但它又和近体诗(律诗、绝句)不同。律诗的格式不过四种,而词的格式(词牌),却有一两千种之多。词的格式就是词调。就是每一首词都有与其相配合的乐调,相当于我们所唱的每一支歌之中与歌词相配合的曲子。歌辞不同,配合的曲调也不同。有些曲调很流行,后人就利用这个曲调填写新的文辞,这个曲调就成为一个格式(词牌)。陈经国对《沁园春》这一曲调情有独钟,陈经国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享年26岁。他现存词作31首,全用《沁园春》曲调,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词形式。《沁园春》双调,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上下片后十句平仄相同,上片二、三句对仗。四、五句与六、七句对仗,八、九句对仗。下片三、四句与五、六句对仗。但用韵处不多。陈经国系长乐市首占镇岱边村人。端平间隐于乡之麒麟山下,以所居近龟峰,遂以为号。陈经国故居遗址,在岱边村仁里巷,原是宋乡贤陈枅故居。六扇五间,端平初陈经国居此。房前屋后及周遭空地遍种梅花,性喜梅花,爱之如林逋。宋理宗淳祐三年,即公无1243年,陈经国刻印出版《龟峰词》,乡贤陈容为之写跋。不幸病魔夺去他的生命。年底里人陈合来到经国故居,物是人非。在陈合眼中,梅花无精打采,顾影自怜。于是陈合写了怀旧《题陈经国龟峰词后》一诗,这首诗是陈经国高雅情操的真实写照:西晋风流自一家,忆君魂梦到梅花。梅花深处无人迹,明月一枝霜处斜。陈经国以《沁园春》曲调撰写31首词,命名为《龟峰词》。用史着力以古喻今,既借以歌咏时事,忧嗟国家不幸;同时又用以抒写现实人生,感慨命运之遭际。通过对史书典故的大量运用,《龟峰词》具有了丰富而又深刻的审美内涵。但“人贵有自知之明”。陈经国知道虽有建功立业、立志报国的豪情,但这抱负难以实现。陈经国的《木芙蓉》一诗,以“木芙蓉”处境借代自己的心绪——“木芙蓉”深藏丛林深处,经过披荆斩棘(柴葺排萼)才露“微红”。但无人欣赏,无人问津,在萧瑟“西风”中“妖艳”的木芙蓉自生自灭:柴葺排萼露微红,不比春花对日烘。冷落半秋谁是侣,可怜妖艳嫁西风。在31首《沁园春》中《沁园春——丁酉岁感事》这一首为著名,它与《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被康熙年间朱彝尊、汪森编纂的《词综》收录。《沁园春——丁酉岁感事》也被1997年出版《宋词鉴赏辞典》收录。该词以议论手法,写对河山半残的愤恨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这是一首抒写爱国情怀的爱国词章:沁园春——丁酉岁感事①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②。怅星辰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③。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④。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⑤。——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⑥。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⑦。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⑧。[古诗注释]丁酉岁感事:丁酉岁,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蒙古兵自光州、信阳进至合肥。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惊惶失措。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作者不禁感慨万端,写下这首激奋人心的词篇。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陆沉”即陆地沉没,比喻国土沦陷。“青毡”系指家中珍宝,这里比喻中原故土。起首三句,说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中原故土始终没有收复。怅星辰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这里“东帝江山”指南宋王朝。这里作者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三国时刘表坐镇荆州,不向外拓,结果坐而待毙,深源,殷浩字。他北征许洛时轻率进兵,致遭败绩。此指南宋北伐失败事。年年冰合,在在风寒: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这时奄奄一息的南宋王朝对与金是战是和举棋不定。置身江南(江沱)半壁江山,未必能长久地宴会安乐。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如大鱼(鳣鲸)失水,空有立功封侯的决心;奸佞(虎豹)当道,即使有“平戎之策”、有恢复中原故土之大计,也无法上达皇帝知道。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麒麟阁”汉阁名,武帝时建,宣帝时画功臣像于阁内,后用建国立业代称。在这里作者表示,自己虽说是个文人(儒冠),但亦有提剑杀敌、建功立业,做一名留名麒麟阁上的中兴人物的抱负。他以麒麟阁中的功臣自期,这是他爱国热情的表露,是值得充分肯定。    南宋期间,长乐赵以夫《虚斋乐府》(65首咏花词)和陈经国《龟峰词》(31首《沁园春》)在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影响深远。笔者建议组织人员对这两部词集,加以注释,以飨读者。否则,束之高阁,锦衣夜行,深感遗憾。[相关链接]林逋《山园小梅》陈经国爱梅与北宋林逋爱梅相持并论。林逋何许人也?林逋(967-1029)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恬淡,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他的《山园小梅》七言律诗,为传诵的咏梅名作: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首联写百花凋零时节只有梅独放,占尽小园风光;颔联描绘梅花的资质气韵;颈联以拟人手法写“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倾倒;尾联谓对梅花只能清赏,而不能以风俗热闹喧哗来凑趣。全诗着力突出梅花不染尘俗的高洁品格。其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尤脍炙人口。上句状梅姿之清,下句梅香之幽,二句深得梅花之魂,以至“疏影”、“暗香”后来成了梅的代称。

helenna 发表于 2024-3-26 20:27:33

https://app.changle.com.cn/public/emotion/face_088.pnghttps://app.changle.com.cn/public/emotion/face_088.pnghttps://app.changle.com.cn/public/emotion/face_088.png

helenna 发表于 2024-3-26 20:29:27

https://app.changle.com.cn/public/emotion/face_088.pnghttps://app.changle.com.cn/public/emotion/face_088.pnghttps://app.changle.com.cn/public/emotion/face_088.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世鼎《吴航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