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满 发表于 2014-6-25 15:48:57

长乐老龙窑烧陶三百年 工艺承古法后继盼人来

N海都记者 高敏/文 孔瑜/图

海都讯 福建长乐营前街道黄石村,“水墓硋(ài,意指陶器)窑”蜿蜒似龙盘亘于村南面的水墓山上。当地人都喊它老龙窑(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从康熙二年至今,已传承300多年。上周日凌晨,在沉寂多日后,老龙窑再次点火。窑工们期盼着这窑陶器能烧得完美,卖个好价钱。“老龙窑窑火不能灭,黄石陶艺不能断。”“水墓硋窑”的传人、现任黄石陶器厂厂长陈光明说。

制陶老技术 兴化莆仙来

黄石村在闽江与乌龙江两江交汇处的东南面。村子南面是水墓山,山前有株大榕树。“这株直径六米多的榕树守护了‘水墓硋窑’几百年,为老龙窑遮风挡雨。”陈光明听父亲陈德通还有村里的老人讲,黄石制陶技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兴化莆仙传入。记者翻阅了《长乐六里志》,书上记载,黄石、东屿、下洋制陶业始于“清康熙二年”。福州陶艺研究会会长卢佳伦证实,水墓硋窑是福州地区唯一在烧的老龙窑。

工艺承古法 锤炼有功夫

老龙窑蜿蜒近百米,高约一米,宽约一米五,每窑可以烧制2000余件陶器,包括缸、瓮、瓶、钵等器形,制作工艺全部传承古法。

从田里挖来的泥土,经过一周左右的炼制后,送往制坯车间。说是车间,其实是茅草棚。工人在这里将泥土搓成团状后,先用拳头击打出器皿的底部,后用等臂长的泥条堆砌出器皿的上部。61岁的林清国做陶已经40多年了。十来岁时,他就跟着老爸学会了这门手艺。52岁的林建新,21岁在村里拜了师傅,因为有武术的基础,绕着坯体堆泥条时,他像是在练太极。泥坯做好,用祖传的印花槌打上花纹,晾干之后等待烧窑。

火候定成败 后继盼人来

54岁的林冬才是烧窑组组长。为了把器皿一个个码进老龙窑,身高一米八多的他通常要在窑里弯腰半天。“烧窑一次要用近24个钟头,其间不能离开人,要随时观察窑内火的情况。”他说,烧窑时,窑温要保持在1200摄氏度左右,决不能忽高忽低,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很容易出废品,“烧窑结束后,还要憋窑,憋窑也要近24个钟头,之后就可以出窑了”。

出窑意味着一个多月来的辛苦将画上句号。但实际上,这句号并不完美。陈光明算了一笔账:一窑陶器全卖出去的话能收入三万多元,扣除材料、人工等费用,剩下五六千元。“如今,龙窑买的人少,赚不到钱,年轻人不爱学。”陈光明忧心,现在这群窑工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伴着大家的老去,传承了数百年的黄石陶艺将会终结。

朕很欣赏你 发表于 2014-6-25 16:04:06

有密集恐惧症阿,看到最后一张突然一哆嗦{:soso_e127:}。这个地方除了烧制水缸还有别的吗?比如茶壶茶杯花瓶摆件之类的?

clqli 发表于 2014-6-25 16:24:47

就是黄石陶瓷厂,原来就是因为做的陶器质量不行才倒闭的.

除满 发表于 2014-6-25 16:30:13

clqli 发表于 2014-6-25 16:24
就是黄石陶瓷厂,原来就是因为做的陶器质量不行才倒闭的.

汝一家之言,之所以倒闭。是因为所创利润都为上级部门所得,无力创新。上个世纪国有企业通病。

除满 发表于 2014-6-25 20:04:42

台湾陶艺爱好者来黄石古龙窑参观考察
来源:长乐新闻网  浏览次数:6168  2014-05-19 09:56  字体显示:[大][中][小]
  近日,台湾陶艺爱好者在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邱守杰带领下,来到营前街道黄石制陶古龙窑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制陶制作技艺,了解“水墓硋窑”古龙窑薪火相传300多年的陶艺文化。
  据了解,龙窑是古代陶瓷艺人的智慧结晶,因形似长龙得名。黄石老龙窑沿山坡顺势而建,头低尾高,横亘70多米。山坡下的龙头是烧陶的起火处,最高处的龙尾是一个砖砌的巨大烟囱。窑床上有3个窑门,供装陶、出陶用;窑背上两侧各开64对窑孔,那是添加柴火、观察炉温的地方;烧陶一次,要消耗柴草约150担、烘硋的煤炭2吨;烧陶的时候,炉温高达1200度……陶艺家卢佳伦告诉记者,这里的“水墓硋窑”古龙窑,已经薪火相传300多年。
  第一次来黄石村古龙窑考察的台湾陶艺爱好者,面对古龙窑感概万分,“这边窑与台湾窑的区别,在于台湾窑是灯窑,它是晚于龙窑的一种形式,所以它算是龙窑的一个改良版,是在福建这个地方改良之后才传到台湾去的。在这里看到的龙窑长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台湾是没有这样的一种规模存在的。” 台湾华陶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陈育平赞不绝口。
  (记者 陈鸰燕 通讯员 姜丹虹)

除满 发表于 2014-6-25 22:41:36

■张端彬 陈馨耀 文/图
  长乐市营前街道黄石村(旧属闽县)的“水墓硋窑”古龙窑,位于该村南面的山坡上。古龙窑沿山坡顺势而建,头低尾高,横亘70多米,形似长龙,当地人俗呼“老龙窑”。山坡下的龙头是烧陶的点火处,最高处的龙尾是一个砖砌的巨大烟筒。窑床上有3扇窑门,供装陶、出陶用,窑背上两侧各开64对窑孔,用作添加柴火,同时用来观察炉内火候。烧陶一次,要消耗柴草约150担。烧陶的时候,窑内炉温高达摄氏1200度,远近闻名的黄石陶器就是从这里出炉的。如今,古龙窑尚有部分仍在生产。
  据史料记载:黄石制陶技艺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兴化莆仙传入,至康熙二年(1663年)已有大宗陶器出产。产品以缸、瓮、碗、缽、瓶、酒坛、花盆、砖瓦为大宗,俗称“粗硋”。当时福州陶瓷市场上销售的粗硋产品大多产自黄石。据李永先《长乐六里志》粗略统计,鼎盛时期黄石硋窑共有六处。计有:垒角硋窑、水墓硋窑、新厝硋窑、坑垄硋窑、岭下硋窑(已废)、坂胶硋窑(已废)。此外,邻近东屿、下洋两村也建有硋窑,如上坞沙硋窑(东屿)、下坞砂硋窑(东屿)、通头硋窑(下洋)、炎山硋窑(下洋)。已废的还有旧东屿硋窑(东屿)。下洋的道头、炎山还建有砖窑。可见当年黄石陶瓷业的兴盛。
  据福州陶瓷艺术研究会会长卢佳伦介绍:黄石“水墓硋窑”古龙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福建省历史悠久、最长的一处龙窑,其长度远远超过德化保存的几处龙窑。
  近日,台湾省彰化陶艺学会理事长陈良柏先生与陶艺设计师林家祥先生(台湾水里蛇窑第四化传人)来黄石“水墓硋窑”古龙窑参观考察,交流陶瓷制作技艺,同时探讨“水墓硋窑”古龙窑薪火相传300多年的陶艺文化。
  第一次来黄石的陈良柏、林家祥,面对“水墓硋窑”古龙窑,感慨万分,连声赞叹:“这么悠久的文化,这么美好的环境。让古龙窑横卧在荒草坡 ,太可惜了!”据台湾客人介绍:台湾的陶窑早年就是从黄石传过去的,两地的陶瓷产品、种类相同,烧制的技艺相似。目前,台湾制陶业仍很兴旺,黄石却衰败了。客人建议应把“水墓硋窑”古龙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条件许可,还可以建一座陶瓷博物馆,将黄石辟为旅游景点。这样,来黄石的人就更多了。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了解黄石这座闽中瓷都的历史,也可以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注:福州方言中陶、粗瓷为硋。)

除满 发表于 2014-6-25 22:42:46

本报记者余少林通讯员欧有志文/图

http://news.163.com/13/1222/03/9GLTE8T100014Q4P.html?f=jsearch
“开窑喽—”昨日上午,随着一声粗狂的吆喝,黄石陶器厂古龙窑又要开窑出硋(陶器,方言与“亥”同音)了。这是“水墓硋窑”古龙窑薪火相传300多年来的一个普通场景。吆喝的汉子,叫陈光明,是现任黄石陶器厂厂长。

始于康熙二年薪火相传300多年

营前街道黄石村,古龙窑位于村南面的山坡上。古龙窑形似长龙得名,烧陶的时候,炉温高达1200℃,远近闻名的黄石陶器就是从这里出炉的。厂长老陈说,这里就是“水墓硋窑”古龙窑。

在黄石村,水墓硋窑古龙窑薪火相传了300多年,生生不息。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黄石制陶技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兴化莆仙传入,至康熙二年(1663年)已有大宗陶器出产。《长乐市志》记载,“长乐陶器行业始于清康熙二年。”《闽县乡土志》记载:“下洋村六百家……村民多以烧陶伐石为业。”“黄石,林六百家则业陶窑。”“江迤东,黄石、下洋一带……有烧硋器之陶窑。”这可能是黄石陶业最早的文字记载。另据《长乐六里志》记载,黄石、东屿、下洋制陶业始于“清康熙二年,出品以缸、瓮、瓶、缽、砖、瓦为大宗。”该书还记载,1938年,黄石有硋窑4座,东屿1座,下洋4座。当时的一些记载还提到有一种“陶瓷船”,类似砖瓦船,每艘载重7~9吨,长乐有15艘,从黄石、下洋一带运陶器往福州、吴航镇、厚福一带。

修复国宝千佛陶塔的陶件陶器厂老陶工功不可没

记者在黄石村,找到当年黄石陶器厂的老员工林杰、林依珠和老陈的父亲陈德通,3位老人都已年过古稀。据老人家说,黄石村往山里走,旧称“西湖山”的方向,清康熙二年的硋窑遗址就在里面,一锄头挖下去,就能发现大量陶片,所谓“破土一寸,陶片三尺”。说起黄石陶业,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林正金(1902-1982年),黄石村人,14岁随父学习制陶工艺,1940年自办手工硋窑。1955年,他参加黄石陶器生产小组,与林景茂等老艺人研发新产品,生产出式样众多的嵌花陶瓷器皿。村里的老人家聊起鼓山涌泉寺里的国宝“千佛陶塔”。当年,为修复千佛陶塔,黄石陶器厂曾经烧制过一批陶铃、小佛像和葫芦顶。老人家证实,其制作者就是林正金。

鼓山涌泉寺的千佛陶塔,烧制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塔尖的葫芦顶、飞檐上的小佛像、塔檐转角处挂的铃铎,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抢走或损毁。福建省原政协委员蔡学仁参照乌塔上镶嵌的小佛像,请工艺美术师制作模型,找到当时黄石陶器厂的老陶工林正金重新制作,历时半年,重塑陶件千余件,使千佛陶塔得以修复完整。

古龙窑有了人气窑火才会旺盛


1958年,黄石陶器厂成立,开始生产工业陶,以陶代钢,有陶制水轮泵、耐酸缸等产品,陶制水轮泵还被选送北京参展。黄石陶器生产进入全盛时期,有8个龙窑,从业人员达400多人。烧制一窑陶器一般为15天,一个月可以出2窑。水墓硋窑古龙窑,是古法烧制传统制陶工艺的活化石。老陈带着10来号人,传承着古龙窑生生不息的薪火,炼土、制坯、打花、上釉、装窑、烧火、出陶……日复一日。

老陈说,如今,龙窑买的人少,赚不到钱,年轻人不爱学。现在,他请来制陶的都是50多岁的老师傅。长乐下洋籍台胞李舫孙在台北莺歌镇创办的一家公司,致力于开发精致瓷器新技术,使莺歌镇成了有名的台湾陶器生产重镇,被冠以台湾“景德镇”之美誉。前些年,李舫孙还特地回乡,聘请黄石的老艺人赴台传艺,把长乐的陶器生产带到台湾宝岛发扬光大。古龙窑的炉火不能停,陶器生产还要继续,因为老陈知道,古龙窑有了人气,窑火才会旺盛。

clqli 发表于 2014-6-26 10:53:09

除满 发表于 2014-6-25 16:30
汝一家之言,之所以倒闭。是因为所创利润都为上级部门所得,无力创新。上个世纪国有企业通病。

我一家之言?烧出来的水缸基本都要再补.
德化以前也都是国企,人家现在的私人瓷器企业多少红火?

牛妞 发表于 2015-4-12 05:03:56

墨守成规,质量不提高,工艺不改进,只能衰败。

除满 发表于 2015-4-27 08:42:24

主要是黄石人都去做生意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老龙窑烧陶三百年 工艺承古法后继盼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