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其水 发表于 2014-4-29 23:30:57

长乐琴江满族村:昔日旗营今犹在

长乐琴江满族村:昔日旗营今犹在2014-04-28 10:52:41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长乐新闻 34人阅读 评论(0) 我要评论 字号:T / T

http://www.350200.com/UploadFile/news/140428/201404281052408740.jpg 将军行辕 http://www.350200.com/UploadFile/news/140428/201404281052409365.jpg 五炮神石雕 http://www.350200.com/UploadFile/news/140428/201404281052410458.jpg “第喜门”   琴江村,位于闽江南岸,距长乐市区4公里、闽江口15公里,因流经这一段的闽江宛如一把古琴,故而得名琴江。这里曾是清朝镇守闽江、乌龙江、琴江三江口的水师旗营,也是马江海战的古战场,历经百年沧桑,而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东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满族村。
  记者近日来到琴江村,探访当年的水师旗营,近距离感知八旗官兵的军营生活和民族风情。
东南一隅的满族风情
  “清雍正六年(1728年),镇闽将军阿尔赛奏请朝廷从老四旗(镶黄、镶白、正白、正蓝)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琴江,成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琴江村党支部书记陈钦玉告诉记者,这是福建最早的八旗水师,也是当时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
  年近花甲的陈钦玉是当年旗兵的后裔,会讲旗话,祖上是镶黄旗,到他已是第9代。他对琴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首先来到琴江公衙门。“琴江公衙门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驻闽将军每年视察水师操演之行辕,也是三江口水师旗营的最高指挥机关,平时为水师旗营官员办公的地方。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时,穆图善将军曾在此指挥水师。”陈钦玉说。
  公衙门内的将军行辕原为三进,辛亥革命后,前后两进先后坍塌,中进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建为两层楼,保存至今。因原系将军寝室,百姓称之为“将军楼”。楼后有花园,古井还在,只是井水已不再清澈。
  公衙门大门旁的一棵古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历经百年,树干、树根已与围墙融为一体,也见证了旗营的沧桑变化。
  走出公衙门,在琴江的小巷中拐来拐去,像走进迷宫一样。这座清朝老兵营,街道上的建筑极其相似,房屋布局统一。旗人街是琴江村保存得相对完好的街道之一,走在其中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仿佛听到旗兵来去匆匆的脚步声。
  “琴江又被称为‘旗人八卦营’,是一座完全按照作战需要建设的村落,当年建营的时候,有500多座兵营,呈‘回’字形建设,像个巨大的棋盘。”陈钦玉说,全城分设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没有断头巷,小街尽头看似死胡同,两边却有小街横过。街道与街道连接处,都有一座寺庙,庙前是较大的空地,这样的街道布局很适合巷战。如今,一些老建筑已破损,街道布局却保存完好。
  街两旁的兵房全是单层木结构,既是营房又是民宅。这些营房与东南民居最大的不同就是门。陈钦玉介绍说,兵营临街分为四扇门、六扇门,四扇门为普通人家,六
  扇门为官宦之家。不管是四扇门还是六扇门,正中的门上都统一套一扇矮木门,上端有几个镂空的小窗,这种门叫作“第喜门”。中法马江海战爆发,东北旗人奉命来闽,他们的家眷不敢上街,只能通过镂空的木格小窗观看街景。“第喜门”只有在婚丧时才打开,平常紧闭着。“‘第喜门’对旗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搬家时必须拆下来带走。”
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
  一条条古街、一座座老建筑以及斑驳的墙壁,充满着历史的沧桑,当年的水师旗营留下的不只是老街、老房子,还有一段哀婉的历史。
  平林爽文、歼蔡牵、战洪扬、鸦片战争、甲申马江之役、甲午海战……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海疆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立下赫赫战功。
  在琴江村口的八旗广场边,一座花岗岩砌成的陵园默默矗立在山坡上,这就是抗法烈士陵园,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琴江英雄儿女长眠于此。
  1884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三),驻防三江口的水师佐领黄恩禄,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由,不顾清廷“无旨不得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的禁令,以大屿岛为屏障,在琴江水道上设下埋伏,待法舰经过时,命属下向敌舰开炮,打响了保卫马尾港口的战斗。这次战役,水师旗营官兵阵亡129人。“旗营中有一条叫马家巷的小巷,原由姓马的旗营兄弟居住,中法马江海战中,马家男丁全部上阵血战,无一人生还。从此,马家巷再无一人姓马。”陈钦玉的话语中透着敬意。
  在那之后,每年农历七月初三,琴江村人都举行马江海战公祭,自发来到江边,放送水灯,祭奠先烈。
  登上坡顶,是一座圆圆的孤坟,坟前竖立的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中法战役阵亡烈士戍边殉职官兵暨眷属塚”。陵园里的五炮神石雕,讲述着官兵的英勇和智慧。据说,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廷追问炮是谁打的。因当时有“不得先行开炮”的禁令,官兵们不敢承认,就推说是炮神打的。五炮神石像,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古老军营里的传奇
  孝友坊是琴江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陈钦玉介绍说,三江口水师旗营领催赖通照品行端谨,孝亲爱友,深得琴江旗人爱戴。经福州驻防军奏请旌表,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十七日奉旨建孝友坊,以彰其德。整座石坊造型雄伟、壮观,坊分三层,上层刻有双龙合抱“圣旨”,两侧各立一根龙柱;中层三面石板,中间一面刻有“孝友”两大字,左边一面是“福州驻防军正黄旗通奉大夫赖通照立”,右边一面则是“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蒙礼部题请旌奖”等字样。
  紧挨着孝友坊,一座挂有“海军世家贾氏故居”牌子的古建筑吸引了我们。推开虚掩的木门,一位老阿婆正在忙着手中的针线活,仿佛对于进来的人并不在意……
  正屋中堂上面挂一个由陈绍宽题写的“海权至要”牌匾,显示了贾氏一族在我国海军史上的重要地位。“贾家在1729年至2008年间,连续九代有子弟当海军,是中国目前已知的连续代数最多的海军世家之一,出了多位优秀海军将领,见证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陈钦玉说,故居里完好地保存着许多贾氏家族的文献资料。
  陈钦玉告诉记者,洋务运动后,水师旗营的子弟们纷纷投身海军学校,毕业后成长为中国海军的栋梁之材。村中有许多海军世家,其中以贾、黄、许三家最为有名,贾家连续九代、黄家连续八代、许家连续七代均有人参加海军。
  黄家出过四代三江口水师旗营的指挥官,连续七代参加海军的子弟中,最有名的是黄恩浩和黄廷枢。在中法马江海战中,举人黄恩浩随其弟黄恩禄驻守下塘寨,因作战有功,被赏戴花翎,授抚州知府。黄廷枢,为黄恩禄曾孙,首创海商法研究,是我国海商法的奠基人。
 
亟待修缮保护的古村
  历经近300年的历史变迁,琴江村的整个格局没有变,就连原有的街道阴沟都保存得相当完好。“涨潮时间,潮水还会漫到街道上,把街道冲洗干净,把污秽之物带走。”陈钦玉说,很多水利工作者到琴江来考察学习。
  但由于种种原因,琴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仅有三分之一。许多著名的老宅子、名人故居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逐渐残败。我们从残破不全的古建筑中,仍能窥见当时的气派,残垣断壁中的精美雕刻,依旧让我们为之震撼。行走其间,古树、古井、古街、古庙,无不诉说着琴江厚重的历史,一些新建的钢筋水泥建筑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些年,陈钦玉一直为古城修缮保护四处奔走,在有关单位的扶持下,琴江村局部做了一些修缮,但距整体修缮保护还有相当的差距。同时,由于行政划分的原因,琴江村周边的非满族村也划归琴江村,居住人员繁杂,给琴江村的修缮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然而,令陈钦玉感到欣慰的是,在各方努力下,2012年3月,长乐市政府牵头启动编制《琴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规划结合琴江村建筑具体情况,按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类型,对村内的建筑采取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改造、拆除、新建等7类保护与整治模式,打造长乐向世人展示琴江满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昔日的水师旗营能否重焕往日的光彩?琴江人充满期待。


早安、明天 发表于 2014-5-17 10:23:12

去是去过,可是不会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琴江满族村:昔日旗营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