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哥 发表于 2013-9-18 10:44:23

长乐著名作家黄世鼎名著《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

                            东溪精舍      诗选

                                 闽中十子      

                                 黄世鼎选注



《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序陈新忠      黄世鼎先生家住六平山南麓,他的书房名“听泉阁”,听的就是东溪和北涧合流而成的汾阳溪的铮琮泉响。一次,我独登六平山,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文《六平骋怀》,有些文史逸闻不甚了了,叩“听泉阁”请教黄老。先生非但有问必复,而且逸兴遄飞,对六平山的胜迹人文如数家珍,一谈就是一个下午,我始知知六平者,莫若先生也。其间谈到湮没已久的东溪精舍,他那苍老的眼神便放出光来,仿佛明初长乐那一段辉煌的人文场景,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他的眼前。他讲得那样鲜活,那样周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毋宁说日夜在这里听泉,不如说日夜在这里听往日文人雅客、东溪学子的吟咏唱和、谈经论道。从那一日起,我便认为世鼎先生堪称六平文化的守望者。       一日,世鼎先生抱着一沓文稿来找我。我一看,是《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的样稿,心里十分高兴,果不其然,世鼎先生在为发掘六平文化出招了——这是我期待的,因为我始终认为,六平文化是长乐传统文化中十分独特也十分精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若从封建科举文化来看,更是值得我辈仔细研究。先生嘱我作序,我说作序愧不也敢当,我份量不够,写点文字倒是可以,聊以表达敬意。        黄老这第一招出得也奇,他以人文气息氤氲弥漫的六平山为背景,以六平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东溪精舍为场景,以诗歌为表现媒体,逐一请出东溪精舍的士子,以及与之交往密切、殷勤酬唱的闽中十子(可惜二者皆非悉数登场),确实是运了匠心的——要知道六平文化不敢说是博大精深,但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在少数。       如果说封建时代的科举考场是一个大竞技场,那么东溪精舍就是一个成功的集训基地,成功的因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的我认为一是有一个学识渊博的好导师,二是有一群资质非凡的好学生,再就是有一批醉心学问的好陪练,这样分析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从何而知陈洵仁就是好导师,马铎、李骐等“东溪十士”就是好学生,高棅、王恭等“闽中十子”就是好陪练呢?探寻的途径可能也不少,比如可以看文史资料,可以翻国史方志,可以听逸闻趣谈,然而,文史科资、国史方志即使有记载,往往偏于简略,对非专业人士而言,查找起来也费事;而逸闻趣谈民间作坊的成份太多,未必可信,这样一来,我们对历史人物就不免知其名而不知其实,对地方文化也往往知其表而不知其里。       说到这里,不能不再一次赞叹世鼎先生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将东溪精舍师生和闽中十字的诗作撷辑成一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很大问题。古人云“诗言志,诗抒情。诗是衡量古代士子志向襟怀、学识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试金石。有了这些诗作,那些古代先贤就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我们在读他的诗作的同时,其实也就在读他这个人。说实在的,古代的状元进士在今人看来都有点神,但读他的诗作,你就会很理性地将他还原为人了,这一点在研究文化的时候很重要,文化是人格化的产物。        东溪精舍师生与闽中十子的诗歌境界究竟如何,我只能坦白地告诉诸位,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古诗鉴赏能力,因此不敢置喙,勉强去讲,肯定要贻笑大方。但有一句话虽然大而化之,却发自内心——的确很有艺术水准,许多诗句细心品味,竟会冒出晋唐大家的身影来,仿佛似曾相识。       但古诗比起其他文学品类来,总是比较幽晦,所幸世鼎先生又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他在每首诗(也包括陈杂其间的文)的后面,为我们做了较详细的注释,这一项工作不知道是不是很艰辛,但一定是必要的,让我们读起来方便了许多,也给我们不少前所未闻的知识。特别是其中一些诗作,还附了编者的赏析,这既是编者研读诗作的感悟,又能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很好地起到了沟通作者(古人)与读者(今人)的桥梁作用。       《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的付梓出版式,对挖掘和传承长乐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它为我们拂去了沉积在岁月长河中的灰尘,让我们看到了明初那个文群体的精神世界,和那个文化圈子的艺术境界。希望世鼎先生在潜心传统文化整理的同时,多多注意养生,以便为传扬六平文化乃至长乐乡土文化再出几招,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作者系市委办副主任、《吴航乡情》总编)


篇 目 表
序◆陈洵仁东溪精舍记自题东溪精舍赠高漫士应召之京送郑典史复职温州送林士仁之天官题画咏挹翠轩题金希晚香亭村归◆吴实哭马彦声殿撰竹林书舍宿太湖山寺宿英武城遇雨有情京南知己芜城◆马铎题三宝岩送徐主事孟稀讷省亲回澄江题三溪潘氏世谱◆马铎传说◆马铎殿试卷◆高淮送潘仲郇应试之京◆周瑶赋得“湘水暮流深”——送陈辉之贵竹◆李骐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李骐“三元”辨析◆李骐改名传闻◆状元李骐殿试卷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芝山寺题陈伯炜宪副松风堂赠潘伯时致仕题三溪潘氏世谱◆陈全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挽苏伯厚先生解珍奇秋江晚钓送陈履中太常桑林书室送继初归长乐赋得秦淮送王纪善可贞之鲁送人尹江右送人之天官有感题林教谕万竹书庄寄潘伯时送朱楚善大尹之邹郑景能洪山书屋梦游匡庐山送陈廷器归闽送叔韬兄归长乐鼓山乔木题王锡禹圭十景之一沙洞晴云◆附:《东溪精舍》师生的生平事迹◆高棅同游六平山小有天诗三宝岩读书处◆王恭小有天歌首石晴云歌江溪精舍为吴促美作◆陈亮答林史宗正同寓邑之溪上◆郑定双涧庵(在五都)◆周玄寄山中故人高大棅◆林鸿桃花洞◆钟灵毓秀的六平山◆六平山岩石吟◆联句颂六平◆聚贤亭碑记◆银杏碑◆碑文二则◆汾阳王庙◆太平桥◆汾溪月色◆故乡的榕树◆后记
   

斌哥 发表于 2013-9-18 10:50:54

东 溪 精 舍 记陈洵仁 出县治东里许①,有溪曰②东溪。上六七里,有山,悬岩峭壁林立,登者猿挂而上③,可扪④空青⑤。自小有天折西南数十武,攒云而上,有石萦抱,如垤⑥如穴,曰石门,传为董奉仙人炼丹室。循⑦石门东眺,有潭深百尺,潭口勒⑧有四字“无底之谷”。潭北有石修然⑨,勒有“小黄庭”三字,字画古劲⑩,皆非常笔(11),侧皆怪石罗列,不可名状(12)。由石门而上,有石蹲踞若异兽搏人,而口鼻含岈(13)俱动,曰狮子岩。再西北一峰,则端严正立如屏,曰六平山,为长乐县治后扆(yǐ)(14)。峰高眺望,视隔江诸山俱布诡献妍于几杖之下(15),使人徘徊(16)不能去,旧有临青亭、浮屠寺,俱映带屏山之左右,中有茅亭一区,曰东溪精舍,邑(17)之泮生(18)吴子实、马子铎、高子淮、林子应、周子瑶、李子马、谢子复进、高子沂、林子山乔、从弟全,共十人。乃於仲春上浣之吉(19),因邑侯王君(20)、广文高君(21)具聘币修礼词(22),延(23)余讲学其间。余思古事之山不胜举(24),不有裴晋公,则绿野不过寒林;不有韩魏公,则洛阳名园亦荒草耳(25)。兹山僻处一隅,罕遇佳致,芜没荆榛之中久矣。况晋公等一出,而相业光昭唐宋之盛治,照耀史册。诸君今日藏修息游此间,亦各有遭逢明盛之想,其事业可出晋公下乎?若徒曰通一经,治一艺,以自成其学古之儒,非余所望于诸子之意也(26)。因为文以记,以报王、高二君,并勉诸子。洪武三十一年(27)。                                 月      日记[注释]① [里许]大约一里多路。②[曰(yuē)]说;说道。③[猿挂而上]像猴子一样攀登而上。④[扪(mén)]执持;抚摸。⑤[空青]青天。⑥[如垤(dié)]如小埠,如土室。垤,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⑦[循(xún)]顺着。⑧[勒]雕刻。⑨[修然]挺秀的样子。⑩[字画古劲]字划古朴有力。(11)[皆非常笔]都不是一般的笔触。(12)[不可名状]没法用语言形容。状,描述。(13)[含岈(hányá)]原指山深貌,这里含有隐隐约约的意思。(14)[扆(yǐ)]原指帝王殿上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这里指屏障。(15)[俱布诡献妍于几杖之下]远处山峦,争奇斗胜罗列在几杖之下,美不胜收。几杖,老人居则凭几,行则携杖。古时常用以表示敬老。这里指手杖。(16)[徘徊]来回走动。(17)[邑(yì)]旧时县的别称。(18)[泮(pàn)],学宫;学习的地方。泮生,学子、学员。文中“子”,是对人尊称。(19)[仲春上浣之吉]指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阴历二月上旬的一个吉利的日子。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三阶段。仲春即阴历二月。古时十天休假一天,后来每上、中、下旬叫上、中、下浣。(20)[邑侯王君]指当时长乐县令王遵道。(21)[广文高君]高广文。(22)[具聘币修礼词]具备聘金并书写表示敬意的文章。(23)[延]请。(24)[余思古事之山不胜举]我想古代山林因名人而出名的事,不胜枚举。余,我。(25)[不有裴(péi)晋公,则绿野不过寒林;不有韩魏公,则洛阳名园亦荒草耳]如果没有晋公裴度,所谓洛阳绿野不过是一片荒原。裴度(765—839),贞元进士,唐宪宗时宰相,封晋国公。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督师攻破蔡州,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多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藩镇叛乱局面暂告结束。晚年以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建园林以自娱。韩崎(1008—1075)北宋大臣,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封魏国公。罢归后在洛阳建园林别墅多处。(26)[兹山僻处一隅……非余所望于诸子之意也]意思是:这六平山地处偏僻的角落,更何况杂草丛生,淹没在一片荒草之中。六平山如何出名呢?只有出现裴度那样人物,开创明时盛世,建功立业,照耀史册,名垂寰宇。你等今日在这里攻读、游玩,应襟怀壮志,把开创明时盛世作为自己的职责。相信你们的功绩不在晋公裴度之下。如果只通晓一种经书,掌握一门技艺,成为一般的读书人,这不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27)[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赏析]《东溪精舍记》一文是陈洵仁撰写的。陈洵仁江田人,诗学精深,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提升为给事中。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狮首岩上的东溪精舍讲学,计有学生十人:吴实、马铎、林应、周瑶、高淮、李马、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这些学生都陆续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长乐文风为之一振。这篇写实文章,但摹写景观,皆用虚笔,且从高处、远处落墨,境界极为广阔。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六平山东溪精舍是偏僻的一隅,是名不见经传的。今后要名扬四海,要在这里出人才、出名人。这正如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何出人才、出名人呢?作者寄托思致,要求学生胸怀凌云壮志,要把开创明时盛世为己责。这些学子没有辜负老师的策励,勤奋学习,陆续登科高中,六平山因他们也名扬一时。这正如状元李骐说的:“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虽优游于山水之中,心却系之于庙堂,展现一种有抱负、有理想正统士大夫的风范,从中领略到陈洵仁先生的胸襟气度和学问道德,可以感到六平山超拔尘俗之外的风神。 自题东溪精舍①
陈洵仁② 东溪绕城烟,高崖结幽偏。悠悠一涧水,白石相澄鲜③。地灵猿鸟异,山深草木妍④。而我与诸子⑤,游心竹素园。风泉杂春树,松月清夏弦⑥。澄怀悟无始,云霄伫高褰⑦。[注释]①[自题东溪精舍]位于六平山狮岩上的东溪精舍,陈洵仁曾这样描述过:“中有茅亭一区,曰‘东溪精舍’。邑之泮生(学员)吴子实、马子铎、林子应、高子淮、周子瑶、李子马、谢子复进、高子沂、林子山乔,从弟全,共十人(‘子’对人尊称,不是名字;‘全’即陈洵仁从弟陈全。)乃于仲春上浣之吉,因邑侯(县令)王君、广文高君具聘币,修礼词,延余讲学其间。”(引自陈洵仁《东溪精舍记》一文)这些同窗好友以后陆续登科高中,各奔前程。②[陈洵仁](1355—1416年),字思允,江田人,诗学精深,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提升为给事中。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学,吴实、马铎等十人拜他为师,攻读书史。以后,这十人陆续高中,长乐文风为之大振。著有《黄门集》。③[澄(chéng)鲜]清澈鲜明。④[妍(yán)]美丽鲜艳。⑤[诸子]诸生。⑥[松月清夏弦]在月光之夏夜,松影婆娑,清风徐来,琴声朗澈,令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⑦[澄怀悟无始,云霄伫高褰]面对此时此景,胸怀澄澈坦荡,尘虑全消,感悟到茫茫宇宙,无始无边,我已无力在那云天上高高飞翔。无始,即“无始无边”的省语,谓悠久广大。如“渊源浩博,无始无边”,见《齐书》。伫(zhù)站。褰(qiān),揭起。 赠高漫士应召之京①陈洵仁 丹凤晓飞飞,衔书到草扉。遥传东皋②子,暂缷遂初衣。楚树寒烟积,吴门驿路微。承平重词赋,高唱似君稀。[注释]①[赠高漫士应召之京]漫士即高木秉号也。高木秉(1350-1423年),是“闽中十子”之一。《海滨闻见录》:“江田陈洵仁立朝敢言被黜,归隐鹿门山,筑鹿门精舍,为投闲之所,与名士王恭、高棅、林慈辈相唱和。”“东溪精舍”的师生与“闽中十子”是同代人。陈洵仁出生于1355年,而高木秉却出生于1350年。这样高棅大陈洵仁整整五岁。平时,长乐籍“才子”高木秉、王恭、陈亮等经常来到六平山,与“东溪精舍”师生互有唱和。高木秉、王恭以布衣身份被召入京师,参编《永乐大典》。临行之际,陈洵仁撰诗相赠,以资勉励。王恭在《东溪精舍为吴仲美(吴实)作》一诗,指出朋友吴实,在钟灵毓秀的六平山“东溪精舍”研读诗文,定能成才。②东皋(gāo)]泛指田野或高地。《文选·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日皋,东者取其春意。”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这次进京,以布衣出身的高木秉才艺定能得到发扬光大。确实如此,高木秉在翰林院,除了例行公务外,他每日赋诗作画,他的书法临摹米芾父子,山水画学元人高房山,皆妙绝一时。四方求其书画者甚多,酬应无遗,润笔之费往往比他奉禄还要多,有人求画时,他常说:“令我作无声诗矣!” 送郑典史复职温州①陈洵仁 最奏金门雪正花,旋看衔命出京华②。山寒匹马经吴苑,春送孤帆入永嘉。莲幕③政闲稀报事,莎庭④吏散早休衙。漫言卑秩⑤嗟留滞,且领皇华到海涯。[注释]①[温州]郑典史复职的地方。温州,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下游南岸,古治所在永嘉。1949年由永嘉析设市。②[京华]国都(南京)。明·洪武帝(朱元璋)建都南京。③[莲幕] 庾杲之任王俭的长史官,萧缅给俭的信说:“盛府元僚,实难其选;庾景行(杲之字)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见《南史·庾杲之传》。后世称幕府为“莲幕”或“莲府”。④[莎庭]衙署。⑤[卑秩]地位低下。这首律诗末联意思:千万不能因官位低下而耿耿于怀、停滞不前,要把皇恩带到海滨的地方。从这首律诗末联可以看出状元先生陈洵仁的襟怀。 送林士仁之天官①陈洵仁 林子卓荦②真丈夫,胸藏万卷嗤③俗儒。蔚为九苞④之风采,莹如⑤合浦之明珠。士之特达马千里,碧蹄天骄⑥登天衢⑦。治安策上万言书,滔滔峡水泻银壶。今年计偕上玉阙,拜命行见主恩殊。诸蒲萧萧堤柳黄,东门沮怅百壶香。眼看英彦腾骧⑧去,老夫独立神内伤。 [注释]①[送林士仁之天官]送林士仁赴京师为官。林士仁,名林源,沙堤人。洪武中,以贡中应天乡试。永乐初知余杭县,兴学、课士、催科,不骚扰百姓。他执政廉明,为民所称道。林士仁与陈洵仁交往甚密,互有唱和。林士仁被朝廷赏识,提调京师为官。临行之际,陈洵仁赠诗送行,以表依依难舍之情。②[卓荦(luò]特出,超过一般。也作卓跞(lì)③[嗤chī]讥笑,轻蔑。例:嗤之以鼻④[九苞bāo]九种含苞待放的花。引伸为茂盛。⑤[合浦]郡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今广西省合浦县的东北。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废。海中产珠,世称“合浦珠”。⑥[天骄] “天之骄子”的略语,意谓为天所骄宠,故极强盛。诗中引申人才出众。⑦[天衢]旧指帝京。 ⑧[骧xiāng]快跑的马。 题画①陈洵仁 翠壁红泉隔市尘,依稀风景武陵②春。渔郎去后迷旧路,谁向溪头再问津?[注释]①[题画]在别人或自己画图上题诗。②[武陵]即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提到了武陵(今湖南常德)的地方。[赏析]题画诗要求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陈洵仁题诗的这幅图画出:远离城镇的一块地方,青山绿水,岩壁上草木丛生,青翠欲滴,几座红墙绿瓦的房屋点缀其间,仿佛“桃花源”再现。东晋陶渊明撰写的《桃花源记》,文中借武陵渔人之口道出“世外桃源”的风俗、历史和恬静、安逸的生活。桃花源中土地平旷,房屋齐整,并有良田、美池、桑竹,道路纵横,鸡犬相闻。居民怡然自乐,热情好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而入此绝境,遂不复出,与外人隔绝。渔人辞归后,告知太守。太守派人前往,因迷失方向,不复得路。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憧憬淳朴风尚的愿望。陈洵仁借题发挥,画外见意,表明自己心中的不平:“渔郎去后迷旧路,谁向溪头再问津?”意思是:我在朝为官时,积极向上谏言,要廉明执政、关心民生呢?陈洵仁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洪武十七(1384)甲子科,以邑庠生(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洵仁名次全省第七。第二年即洪武十八年(1385),30岁的陈洵仁参加乙丑科会试中式,殿赐进士出身授中书舍人,不久任命为刑科给事中(监察机关)。陈洵仁任职期间耿直敢言,即使是权臣贵戚,凡所弹劾无所避讳。陈洵仁父亲陈伯鼎,洪武四年的儒士应明经举,授直隶庐州府六安州英山(今湖北英山)县学教谕。后因蒙冤被流放到山西大同戍守。洪武二十年(1387)冬,病死贬所,洵仁为父伸冤,触怒太祖朱元璋,被削职为民。陈洵仁《题画》一诗,以反问(以问作答)句式表达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愤懑不平之情。 咏挹翠轩①陈洵仁轩居无一事,水木澹春晖。山翠钩帘入,鸥闲带艇归。地偏应接少,心远啸歌微。羡尔林中士,悠然自适机。[注释]①[咏挹翠轩]陈洵仁把自己的家宅名为“挹翠轩”。挹(yì):意谓牵引、拉的意思。 题金希晚香亭陈洵仁 养晦①乐闲栖,争名各纷逐。常慕柴桑翁②,东篱种寒菊。一醉不愿醒,都忘荣与辱。金君金闺彦③,高志蹈芳躅④。构亭罗秋色,寒香伴幽独。门掩千峰秀,人行半溪彩。悠然坐绳床⑤,静观无不足。[注释]①[养晦]修身养性。②[柴桑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他的吟菊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留传千古。③[金君金闺彦(guīyàn)]金希是饱学多才的人。闺彦:俊才。④[芳躅]胜迹。躅(zhú),足迹。⑤[绳床]也叫“胡床”,即交椅。 夜 座陈洵仁 高阁花气远,半窗云影明。迩来①罕人事,适我幽居情。春老梦方醒,官休身更轻。曾闻玄冥②子,端坐得无生③。 [注释]①[迩(ěr)来]近来。②[玄冥]幽奥深远的意思。玄冥子,即是懂得深奥道理的人。③[无生]无为。“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意思是对任何事物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村 归陈洵仁 沧江新雨后,栖鸟故飞飞。月白青林上,人闲古道归。疏篱带流水,寒犬吠残晖。江海忘机 ①客,三年卧草衣②[注释]①[忘机]泯除机心。旧指一种无所作为、淡泊宁静的心境。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诗:“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②[草衣]粗糙的衣服。引申为清贫的生活。 哭马彦声①殿撰吴 实② 五百人中第一名③,状元袍笏被恩荣④。古人意气推弘达⑤,当代才华属老成⑥。黄卷篝灯同夜榻⑦,玉壶沽酒醉春城⑧。于今已是千年别,长傍西风泪满缨⑨。 [注释]①[马彦声]马铎字也。②[吴实](1367-1459)字仲美,号朴斋,东溪精舍学子,龙门(今航城街道龙门村)人,永乐辛卯(1411年)进士,拜监察御史。③[五百人中第一名]永乐十年壬辰(1412)科,计录取500名进士,马铎,名列第一。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对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入选该书的炎黄子孙共有7人,其中隋文帝(杨坚)名列82。哈特的评语是:“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隋文帝废除了以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建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计实行1300多年。随着时间推移,明代是科举制度最完善阶段。一般说,童生参加县试,得中者称为秀才,第一名为泮元;秀才参加省城乡试,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赶京师参加会试,中举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然后选一甲案卷人选参加殿试,确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④[状元袍笏被恩荣]袍,官服;笏(hù):用玉、象牙或竹制的狭长板子。这句话意思,状元穿上官服,拿着笏板,朝见皇帝,皇恩浩荡,风光无限。⑤[推弘达]飞黄腾达。⑥[属老成]大器晚成。马铎出生于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屡试不第,一直到永乐十年壬辰(1412)科大魁天下。这时,马铎已45岁了。⑦[黄卷篝灯同夜榻]黄卷(juàn):书籍。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纸色黄,故称“黄卷”。写错可用雌黄涂改。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陆游《岁暮出游》诗:“竹院篝灯留度宿,旗亭夸酒劝无归。”这句诗意思:东溪精舍的十位学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心苦读。⑧[玉壶沽酒醉春城]玉壶:玉琢成的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沽酒:买酒。这句话这句诗意思今日为官的同窗好友相聚一起,一醉方休。⑨[缨(yīng)]系在颔下的冠带。 竹林书舍吴 实 别构宜清赏,翛翛①竹满林。秋风疑凤舞,春雨讶②龙吟。翠色全侵席,凉声半在琴。悬知君子操,共结岁寒心③。[注释]①[翛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貌。②[讶(yà)]惊疑。③[共结岁寒心]指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雕,梅则耐寒开花。“岁寒三友”象征人的高尚节操。

斌哥 发表于 2013-9-18 10:55:09

宿太湖山寺吴 实 一骑白云深,投鞭入远林。断霞将夕照,归鸟下幽岑①。说法窥禅性,焚香静客心。空门②聊一寄,明发又骎骎③。[注释] ①[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空门]佛教宣扬“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故称佛教为“空门”。③[骎骎(qīn)]形容马走得很快。也比喻时间迅速消逝。 宿英武城遇雨有怀京南知己吴实 解鞍日暮宿山城,无那西风送雨声。漏远①不闻宵柝②警,馆荒惟对夜灯明。衾依破箦③吟初稳,叶响虚窗梦未成。遥想江南知己④在,相思多少故人情。[注释]①[漏远]深夜。漏,亦称漏壶,古代滴水计时仪器。如:铜壶滴漏。也借指时刻。如:漏尽更深。②[宵柝(tuò)] 古代巡夜打更用梆子。③ [箦(zé)]竹席。 ④[知己]谓彼此相知、情谊亲切的朋友。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芜城吴实 芜城①自古斗繁华,玉辇②巡游炀帝家。旧业消沉余郡郭③,青山迢递④长桑麻。古堤尚有亡隋柳,后苑终无废汴⑤花。驻马衔怀须纵酒,夕阳归路独兴嗟。[注释] ①[芜城]亦称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②[玉辇(niǎn)]皇帝、皇后乘的车。③[郭]外城。④[迢递tiáodì]遥远,绵延。⑤[汴(biàn]开封的别称,亦称汴州,北宋建都所在地。诗的颈联“古堤尚有亡隋柳,后苑终无废汴花。”表明风景依旧,但人事变迁,踪迹俱无。这首诗是怀古伤今之作。 题三宝岩①马铎② 三宝岩前宿瘴③开,沧沧④日色照崔嵬⑤。天香⑥半袭瑶池⑦草;花影全侵石径苔。龙起黑潭千嶂合,凤鸣阳德⑧九霄来。举头自觉蓬莱近,满眼文星⑨接上台。”[注释]①[三宝岩]又称晦翁岩、二刘岩。②马铎(1368~1423)字彦声,号梅岩,东溪精舍学子,岭前(今潭头镇岭前村)人。永乐壬辰(1412)得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③[宿瘴(zhàng)] 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如瘴雨蛮烟。④[沧沧(cāng)] 茫茫⑤[崔嵬(xuīweí)]高耸貌,形容三宝岩之高峻。 ⑥[天香]特异的香味。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⑦[瑶池]古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的地方。 ⑧[凤鸣阳德] 凤鸣朝阳,喻贤才遇时而起。 ⑨[文星]文昌星,旧时主文运的星宿。 送徐事主孟稀讷省亲回澄江①马铎 京华二月柳垂丝,送子南行惜别离。陌上看山愁对酒,风前握手倦吟诗。云连铁瓮②人烟迥③,月满丹阳客棹迟。粉署④严程应有待,莫因乡国⑤缓来期。[注释]①[送徐事主孟稀讷省亲回澄江]送主事徐孟稀回乡省亲。澄江,江苏江阴县的别称。古长江东流至此,以江西骤宽,流缓沙停,故有此称。澄江是徐孟稀讷的家乡。②[铁瓮(wèn)钢墙铁壁的城池。瓮城,古代围在城门外的小城。③[迥(jiǒng)]稀少,遥远荒凉。④[粉署]汉代尚书省用胡粉涂壁,后代因称尚书省为粉署。⑤ [乡国]家乡。苏轼《游金山寺》诗:“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首律诗的末联意思:主事职务严密有序,时间性强。在探亲期间,不能拖延,以免影响政务。从中可以看出状元马铎忠于职守。 题三溪潘氏世谱①马铎 久仰潘郎特造门,因稽旧牒证新言。绵绵世代声名在,表表衣冠闻望存。义例精详多隐德,文词亲切每思恩。于今尚欲增修述,那得欧苏②共讨论。[注释]①[题三溪潘氏世谱]为三溪新编纂《潘氏世谱》题诗。②[欧苏]指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苏轼为三溪的潘仁杲、范仲淹为三溪的潘衢撰写传记。苏轼题目《殿中丞传》,范仲淹题目《殿中丞屯田郎中传》。马铎夺魁有神助 长乐(今福建长乐市)马铎,是永乐十年(1412)夺魁的。他的夺魁有神人在暗中相助。马铎从小读书就十分踏实刻苦,每日埋头窗下,诵读不辍。13岁时,他到县里参加儒童考试,本已内定为案首,由于考官特别欣赏他的考卷,单独放在一边,结果弄丢了,反倒使他名落孙山。三年后方才跟长乐另一状元李骐同时进学。然后,他们又一同到本县东溪精舍拜名儒陈洵仁为师。陈先生也是长乐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官至给事中,因直言敢谏,得罪了皇帝,便隐退田园。其文章有名于一时,长乐知县王遵道特聘他讲学于东溪精舍。他的十个得意门生后来都成了进士。马铎进入精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一天不如一天。加之以后又屡次乡试不利,渐至灯火不继。他曾一度靠卖卜算命度日,由于没有一张利嘴,不善逢迎,又不愿意恫吓、哄骗顾客,所以这种生意也做不下去。他和妻子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永乐四年(1406),马铎在东溪精舍的同学陈全(陈先生的侄子)考中了榜眼,而马铎的妻子高若珠又是陈全的表妹。困顿中的马铎得到信息后受到极大的震动与鞭策,读书更加发奋。永乐九年(1411),马铎以岁贡生的资格入京会试。其有限的盘缠都是向亲友筹借的,所以只能脚穿草鞋,身背包囊,以步行为主。有一天,他正趱程赶路,见一女尸暴露在路旁,于心不忍,不仅脱下身上的衣服将尸身盖住,而且还将尸体设法移至一古墓中安葬下去。这样一来就耽误了不少时间,眼见得旷野茫茫,夜幕四垂,正凄惶间,忽见疏林中有间茅屋,就大着胆子叩门求宿。不料开门的却是个素装少妇。那少妇不卑不亢,询知来意后,便答应借宿。这使马铎倒有些犹豫。他回头一看,天已大黑,而自己奔波一天又十分困倦,只好硬着头皮进里屋歇息。他低着头不敢看那少妇,也不多说话,放下行李,纳头便睡,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及至醒来,天已黎明,便匆匆告别少妇打算赶路。那少妇不说别的,口占一绝道:寒夜多蒙到妾家,炉中无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无声鼓子花。马铎一边听着一边低头向外走,觉得头三句都好懂,唯末句难以理解,想问问清楚。一回头,令他大吃一惊:哪里有什么茅屋?哪里有什么少妇?只见树木扶疏,一抔(póu)黄土,睡处则是古冢(因肿zhǒng)旁边的一块大石头!惊讶归惊讶,还得急忙赶路。又有一天,马铎穿行在一天田间小径上。这小径仅能容一人行走。走着,走着,突然一位农妇挑着一担柴,挡住了去路。马铎想退回去避让,但退要退半里多路,心下又有些迟疑。那农妇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搭话道:“先生大概是进京赶考的举子吧?那么我出一句上联,您对得上,我宁愿涉泥淌水让路;对不上,您只得屈尊或下田或回头了。怎么样?”马铎心想:被你一个农妇难住了,我还进京赶什么考?便爽快答应了。那农妇抬起一只脚对马铎说:“我的女儿善于刺绣,并且特别喜欢绣菊花。我这双鞋就是女儿做的。不过她自己的鞋上绣的是菊花,而小妇人的鞋上则都是绣的菊蕊。我问她为何这样,她说:‘娘天天清晨出门,路草中多露水,蕊遇露水不就开了吗?’但小妇人鞋上这菊蕊却从来都不开放,因而戏成一句下联:‘青谢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可是上联老想不好,先生是饱学之士,请以上联赐教。”乍一听,马铎觉得并不难对,但认真推敲起来,确实还颇为难。这时急于赶路,形同脚夫,思路也枯涩不灵了。想了一会,觉得一时还对不好,又不想多耽误时间,正打算脱鞋下水让路,忽然一声响,好像有什么东西飞过。他一抬头,农妇已经不见了,眼前阡陌纵横,小径笔直通向大道。原来是走得太早,误入叉道而已。遂快步折入大道,一路上追忆当时的情景,玩味刚才的对句,心下好生诧异。总算到了京城,且顺利地通过了会试。到殿试交卷的时候,主考见他两鬓霜斑,长相跟永乐帝十分相似,心中暗暗称奇。读过他的文章之后,又觉得笔力雄健,火候纯熟,便力荐此卷,拟选为状元。不料当时的宰相白云庆有个刚成年的爱女,欲选本科状元为婿,他所属意是林志。林志是福州人,乡试第一,会试又第一,的确堪为佳婿。林志本人也以为这科状元稳拿。后来听说已将马铎拟为状元,心中怏怏不乐,很是不服。白云庆得知状元拟选了年将半百的马铎,也十分气恼,于是千方百计,想为林志挽回。而主考却一步也不肯退让。传胪那天,永乐帝听说在定元的问题上尚有争议,便令两人上殿面试。两人上殿叩拜毕,站在一旁。永乐帝见马铎年龄虽大,但稳健非常,其貌又与自己相像,也暗暗称奇。又见林志年少翩翩,气宇轩昂,亦颇感有动人之处。当时永乐帝手中正持有一把绘有梅花的白扇,就指扇为题,要求二人对比。皇上的出句是: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林志一时答不上来。马铎立即对道:    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永乐帝高兴地点了点头,又指殿外一盆铃儿草,云:    风吹不动铃儿草,马铎又随口应道:    雨打无声鼓子花。永乐帝见马铎对得既迅捷又工稳,连声赞道:“真状元之才也!真状元之才也!”阶下百官同声称贺,林志亦施礼表示佩服。马铎就这样争得了状元。这一“传说”摘自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代状元谱明代状元奇谈》一书。该书的编者周腊生先生有他的看法:“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看似曲折,其实情节并不复杂,就是马铎靠‘神’的暗示夺魁。‘神’肯一再地暗示马铎,这说明了他的非凡,说明他掩埋死尸的善行感动了‘上帝’。但是,夺魁要靠事先的暗示,岂不又隐含着他的文才平庸?可见,这故事在内容的安排上有点顾此失彼。林志确有其人,也真是解元、会元、榜眼,官至右谕德兼侍读。但白云庆则是虚构的人物,当时的大学士(宰相)与六部尚书之中并没有一个姓白的,也没有一个叫云庆的。”本书“诗选”编注者却另有看法:“不是马铎才学不高,而是农妇的‘骜题’难倒了马铎。大家知道,对联与律诗韵律一样,上联末字一定要用仄声字,下联末字一定要用平声字。马铎,长乐岭南村人。据《长乐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永乐九年,马铎入京会试。一天,正沿着一条狭窄的田埂赶路,半途见一农妇挑柴过来。谁让路难以解决,农妇把脚上绣着菊花的青鞋一翘咏道:‘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要马铎应对。马铎犯愁了,越想越觉得实在对不上,最后只好涉水让路了。殿试时,永乐帝摊开扇子,出来上联句:‘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发,’马铎才把农妇的联句对上:‘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马铎进京考试,路遇农妇,她吟的句子最后是平声字‘开’。这说明农妇咏出了下联句,要马铎对上联句,难怪马铎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让路了。” 会试试题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殿试策问 制曰:朕奉承宗社,统御海宇,夙夜祗畏,弗遑底宁,以图至治,于兹十年,未臻其效。虑化末浃矣,谨之以庠序之教;虑养未充矣,先之以足食之政;虑刑未清矣,详之以五覆之奏。求才备荐举之科,考课严黜陟之令。然而,厉俗而俗益偷,革弊而弊不寝。若是而欲跻世泰和,果何行而可?六经著帝王为治之迹。《易》以道阴阳,专名数者或流而为灾异,尚理致者或沦而为清谈。《书》以道政事,语知行则何以示其端,论经世则何以尽其要。《诗》以道志也,何以陈之于劝惩黜陟之典?《春秋》以道名分也,何以用之于闭阳纵阴之说?《礼》以道行,而《乐》以道和也,何以道同六经而用独为急?
    夫道本一原,而治有全体,推明六艺,讲议异同,行则美矣,何以一归于杂?雅歌击磬,执经问难,志则勤矣,何以未复乎古?讨论文籍,考定五经,可谓劳矣,未足以致大治;更日侍读,质问疑义,可谓伟矣,仅足以成小康。夫五星集奎,文运斯振,儒道光阐,圣经复明,较之往迹何胜何负?盖为治之道,宽猛相济,各适其宜。太宗宽厚长者,各崇德化,政足尚矣,而言者谓不若中宗之严明;显宗法令分明,幽隐必达,严足尚矣,而言者谓不若肃宗之长者。论治若此,其将孰从?夫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子诸生蕴之有素,其于为治之要,时措之宜,悉心以陈,毋徒泛泛。朕将亲览焉。 状元殿试卷 臣对:臣闻治本于道,道载诸经。圣人出而三代之治为可复,真儒出而六经之道为大明。经以载道,固必待人而后明:道以出治,尤必待人而后行也。惟皇帝陛下尊履大宝,绍承鸿基,明照八表,知周万务。必存乎帝王之心,治绍乎帝王之治,尚虑阙漏,下询刍荛。此好问而好察迩言之意,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然化已浃矣,选任师儒,严督课业,简绌以惩庸,励进以劝善,而庠序之教唯谨。养已充矣,省其征徭,薄其税敛。禁一民之不得妄差,禁一毫之不得妄取,而足食之政尤先。慎罚而致三覆五覆之详,尚思夫罚罪之非当;用贤而悼荐举考之典,尚思夫任职之未宜。是盖陛下明经术之正,识帝王之大,不安小成,必跻斯世于唐虞三代之盛也。夫厉俗未底乎时雍,不害为俗之益偷:革弊未至乎于变,不害为弊之不寝。臣愚有以知陛下泰和之可跻,唐虞三代之治可致。其厉俗革弊有不在政令之末耳。何则?陛下任奉承之重,统御宇之大,夙夜祗惧,而存心于不已。道本于一原,治具乎全体,若稽经籍而垂至治于无穷,六经之道固已蕴诸圣心矣。其视诸经传授之是非,历代为治之得失,昭昭而白黑分矣,奚以臣言?虽然,圣问所及,敢不罄竭?臣愚,条悉以对。夫自六经删述于孔氏,帝王之道由是而大明;自六经附会于汉儒,帝王之治由是而难复。《易》以道阴阳,伏羲、神农、黄帝之道无所不该。自田何传至于焦房,专尚名数,流而为灾异;自费直传至于辅嗣,专尚理致,沦而为清谈。于是,理数分而易道微矣。《书》以道政事,而典谟训诰誓命之辞无不具焉。语知行则惟精惟一,所以示其端;论经世则《洪范》皇极,所以尽其要。自大小夏侯之说殊,而《书》之义踳矣。《诗》所以道志也,先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劝;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刺之则民知所惩。以是巡行诸侯之境土,而黜陟行焉。自齐鲁毛韩之异尚,而《诗》之义隐矣。《春秋》所以道名分也,董仲舒大一统之论,正谊明道,贵王贱伯之义,其得于《春秋》也大矣。而乃用于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有闭阳继阴之说,而《春秋》之义乖矣。《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此礼以道行也;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此乐以道和也。礼有三千三百之仪,而一主乎敬;乐有五声十二律,而一本于和。制度品节之详而有所持循,情文节奏之备而有所感发。致礼以治躬,则齐庄中正,非僻之心无自而入;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鄙诈之念无自而生。用之于邦国而邦国治,达之于天下而天下平。此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而《易》、《书》、《诗》、《春秋》之蕴,必于礼乐以著其用焉。然欧阳修所谓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则班《志》所谓礼乐之用为急,亦未见于实用也。然六经之道未极一原,尚何三代全体之治为可复乎?此汉之武帝推明六艺,罢黜百家;孝宣章帝之石渠、白虎,讲议异同。行则美矣,而卒莫能循乎王道之正,而终归于霸道之杂。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纯焉。光武亲幸太学。诸生雅歌击磬;明帝临雍拜老,诸儒执经问难。其志虽曰勤矣,而未克以复乎古,不能四三王而六五帝,盖徒尚夫仪文之末,而未究夫圣道之本也。若唐太宗讨论文籍至于夜分,诏颜师古考定五经,求治之心可谓劳矣。然而,仅能致斗米三钱、外户不闭之效,而未足以为大治。玄宗更日侍读,质问疑义,怀素、无量常侍更直,好治之心亦可谓伟矣。而开元之治庶几贞观之风,惜其后不克终,以致祸乱。是皆亦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至焉。迨夫五星聚奎,宋德隆盛,文运斯振。周、张、二程光阐儒道于前,杨、罗、李、朱复明圣经于后,较之往迹大有径庭矣。儒道既阐,圣经复明,则治道胜负较之于前,不待论说而明矣。夫天下之大经,仁义中正而已。仁以育万民,义以正万民,二者并行而不相悖。宽而不流于姑息,有猛者存;猛而不偏于苛察,有宽者在。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治道之全体也。汉文帝恭俭玄默,赐不朝以几杖,遗受赂以金钱,造露台惜十家之产,可谓宽厚长者,务崇德化,政足尚矣。然与匈奴疏绝,毅然讲武,盖未尝不猛焉。宣帝综核名实,励精图治,流而至于苛刻,汉室忠厚之风几乎荡尽。明帝法度分明,幽枉必达,严足尚矣,而过于察察。章帝宽厚长者,而流于姑息。东京之政由是而衰矣。亦其学术不明,不能损过就中,而归于圣贤大学之道也。向若汉之文帝从贾谊而兴礼乐,武帝从董仲舒而明教化,而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万民正而远近莫不一于正,则道之一原可知,治之全体可识,其治岂止于汉而已。迨夫宋之诸君能用诸儒,则经术之明见于治效,岂独载诸传注而止哉!虽然,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承大一统文明之运,表章六经圣人之道,比隆于唐虞三代,正有待于今日圣天子居天位,行天道,而著治效于无穷也。臣愚生浅学,叨奉大问于廷,获闻道本一原,治有全体,不胜踊跃,庆唐虞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日,宁不顿首为天下贺。非但为天下贺,当为万世贺。抑臣闻之,为治之要,《大学》一书,治天下之格律也;盱楷之宜,《中庸》一书,圣学传心之要法也。此皆陛下身体而力行之者也,故能致笃恭而天下平之效。臣愚,学不能以博古,才不足以应变,伏愿陛下始终此心,始终此治,可以四三王六五帝,岂但跨越汉唐宋而已哉!臣不揆浅陋,以此上呈圣览,干冒天威,岂胜战栗!臣谨对。    (摘自《长乐进士》一书。《长乐进士》录自“征引文献”:《皇明历科状元全策》,明万历刊本,藏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新刊全补历科殿试状元策》,明隆庆刊本,藏日本东京尊经阁。) 送渊仲郇应试之京①高 淮② 峨峨豸石峰③,下有中丞泽④。 祖席歌骊驹,云是朝天客。客上青云逸,兴新好将女。 彩继芳声孤,帆泛别闽江。 晓匹马行看,御陌春前年。得路膺御荐,三山形胜曾。 游遍秋风几,度梦家庭芹。沼长时接欢,宴南宫⑤今去。复何如北阙⑥,惟应早上书。豸石重鸣已,先兆肯容抱。 艺赋闲居顾,余与子谐声。气亲好由来,笃知已到日。 全台远寄缄,天池春水多双鲤⑦。 [注释]①[送潘仲郇应试之京]送潘仲郇(xún)赴京会试。仲郇,字仲晋,三溪人,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举人,官肇庆府训导。②[高淮]字秦仲,东溪精舍学子,龙门(今航城街道龙门村)人。永乐丁酉(1417年)举人。善画山水,古澹绝伦,时共珍之。自号竹所老人,著书三十余卷,王皆山(王恭)、马彦声(马铎)并为之序。③[豸石峰]三溪山峦挺拔,风骨峥嵘。屏山、柏山一带有豸石、鳌石、猪肝石、一片瓦、猴王头、观音三姐妹,诸奇石皆因神似而得名。④[中丞泽]中丞的恩惠。中丞,官名,三溪山水毓秀,地灵人杰,潘氏一族在史上曾出现过四世五中丞。潘氏一族,为了永记这一殊荣,宗祠以“中丞潘氏宗祠”冠之。⑤[南宫]这里泛指读书、考试的场所。⑥[北阙]古代宫殿北面门楼,为臣子等候或上书之处。⑦[天池春水多双鲤]三溪村附近有座山,名曰“天池山”。山巅有一石窟,终年不干。半山腰“独占鳌头”,岩石状如“鲤鱼跃龙门”。这是高淮认为这一次潘仲郇赴京赶考,定会高中。 赋得湘水暮流深——送陈辉之贵竹①周 瑶② 三巴三峡连三湘③,东流万里来何长。清澄云影浸新月,滉漾天光带夕阳。夕阳新月涵深碧,云影天光同一色。两岸平分岛屿青,千寻倒映沙洲白。 江汉滔滔去不穷,洞庭渺渺共浮空。 渔人拂钓来天上,行客扬帆入镜中。故人夙负④澄清志,贵竹牂牁⑤望迢递。湖水东流是别心,请君看此更谁深?[注释]①[送陈辉之贵竹]周瑶在四川牂牁地方送陈辉赴贵竹就职。陈辉字伯炜,闽县人,官贵州按察司佥事。②[周瑶]字仲器,东溪精舍学子,凤庄(今金峰镇凤庄)人。永乐十五年(1417)岁贡授常山教谕。③[三巴三峡连三湘]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悬崖绝壁,江水淌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峡谷之一。三湘: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江合流后称漓湘,中流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④[夙负]担负。⑤[(zāngkē)地方名,古时属四川益州管辖。 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①李 骐② 飞构巍然势欲腾③,无边光景与时增。帘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凭。万壑松声来户牖④,半天月色映银灯。 书闲偶蹑⑤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注释]①[江山第一楼]位于长乐二都龙门的翁山,宋·陈烈曾在翁山最高处建楼,称为江山第一楼,并赋诗道:“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问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州翠似苔。”②[李骐](1378-1425),字德良,东溪精舍学子,原名李马,鹤上沙京上李村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廷试又是第一名(状元)。③[欲腾]楼势翼然,跃跃欲飞的样子。④[户牖(yǒu)]窗户。⑤[蹑]登上。
[简析]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写景与抒情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李骐兴趣勃勃登江山第一楼。环顾四周,远眺江山,仰望苍穹。他把楼的四周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静态和动态,静谧与声响,搭配得恰到好处。经过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家山春晚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见景生情,李骐抒发了“独快先登第一层”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李骐在年轻时就怀有独占鳌头的凌云壮志。为了实现抱负,他与吴实、马铎、陈全等十人,拜陈洵仁为师。他们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夜以继日攻读书史。这十人以后都陆续科举高中,长乐文风为此一振。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独快先登第一层        游罢黄山,我们旅游团一行于1997年8月18日早晨,由浙江淳安县深水镇乘船游览了水天一色的千岛湖。千岛湖位于浙江省西部的淳安县内,湖水澄碧透明,湖中有苍翠秀丽的大小岛屿1078个,闻名中外。游船行驶不久,便来到宰相岛。岛上奇花异树相映成趣,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房屋,是明朝阁老(宰相)商辂(lù)的纪念馆。馆内陈列商辂政绩的图片及皇帝赠赐的匾额等物。商辂何许人也?商辂(1418-1486)淳安县人,于宣德乙卯(1435)科浙江第一名中举(解元)。乙丑(1445)科以会试、殿试双第而魁天下。商辂被认为是明代唯一的“三元”及第,淳安人引以自豪。为此,在千岛湖特开辟一岛纪念他,称为宰相岛。    最近浏览李骐事迹后,李骐也是明代“三元”及第者,而商辂不是唯一的“三元”及第。李骐(1378-1425),原名李马,字德良,长乐沙京人,于明永乐丁酉(1417)乡试第一(即中解元),戊戌(1418)会试及廷试又是第一名(会元、状元),于是“授翰林修撰,赐银带朝服,中外以为荣。”(引自《长乐县志》)李骐于1417年中解元,第二年就连中会元、状元。而商辂于1435年中解元后,屡考进士不第,只好入太学潜心攻读十年,才以会元、状元及第。应该说,在科举仕途上,商辂远远不及李骐。然而李骐何以默默无闻,而商辂却天下皆知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李骐中状元后七年,就与世长辞了,年仅47岁。英年早逝,不能报答皇上“知遇之恩”。而商辂出仕仅四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入阁执政。63岁以首席大学士退休回乡,可以说是人臣之极。其次,商辂殿试时,稍有争议,最后英宗亲自选为状元。而李骐(原名李马)一帆风顺,永乐帝不但同意会试的名单,而且“嫌堂堂的状元以家畜为名不雅,当即亲自用红笔在黄榜的‘马’右边添了一个‘其’字,李马变成了‘李骐’了。”(摘自紫禁城出版社《明代状元谱与明代状元奇谈》一书。)最后,由于商辂工书法,著有《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著作传世,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而李骐辞世时正当盛年,可惜未留下什么业绩。李骐“三元”及第应得益良师陈洵仁。陈洵仁,字思允,长乐江田人,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学。吴实、马铎、李骐、陈全等十人,拜他为师,以后这十人都陆续登科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说要培养人才,师资是关键。同时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攻读,勤奋写作,正如李骐同窗好友陈全说的:“搴帷披卷帙,插架閟瑶琼。”(《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诗)。吴实又说:“黄卷篝灯同夜榻,玉壶沽酒醉春城。”(《哭马彦声殿撰》诗)。他们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日夜攻读书史。“天才在于勤奋”从李骐身上得到证实。李骐能“三元”及第,最主要是他从年轻时就怀有独占鳌头的凌云壮志。让我们读一读李骐《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一诗,从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早年抱负。 (黄世鼎) 李骐就是李马 福建长乐县的举人李马,于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科一举夺魁。在举行唱名仪式那天,永乐帝突然嫌堂堂状元以家畜为名不雅,便当即亲自用红笔在黄榜的“马”字右边添了一个“其”字,“李马”就变成“李骐”了。这种临时变动一般人哪里知道?李马本人当然也不知道。开始唱名了。负责宣读名次的“传胪官”是经过挑选的,由声音宏亮,口齿清晰的官员担任。当他高声宣布过“第一甲第一名李骐”后,新进士中却毫无反应,无人出班答应。他以为别人没有听清,便又念了一遍,还是没有反应。不得已,他再念第三遍,仍然没有任何动静。这真是前所未有的怪事!一时间,大殿上下都十分惊愕。有人悄悄说:“本科进士中没有听说有叫李骐的呀!念错了吧?”永乐帝见半天无人上前谢恩,开始也是一愣。念到第三遍他才明白过来,就站起来挥挥手,示意传胪官暂停,然后亲口当众解释说:“李骐就是李马,是朕给他改成了李骐!”李骐这才出班谢恩。当了状元之后,李骐觉得自己的名字中的这个“其”字是“钦赐”的,十分珍视。以后但凡署名时,“李”字和“马”字用墨笔书写,而“其”字用红笔书写。为了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办事也十分认真勤奋。可惜他享年不永,当了不到10年的翰林修撰便去世了,也没有留下显眼的事业与文章。(“传闻”摘自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代状元谱明代状元奇谈》一书) 殿试策问 制曰: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昔之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道彰明,其命官咨牧,载之于《书》,有可见已。成周之官,倍蓰唐虞,备存《周礼》,其详得而数之。《周礼》周公所作也,何若是之烦欤?较之唐虞之无为,盖有径庭,然其法度纪纲至为精密,可行于天下后世,何至秦而遂废?汉承秦弊,去周末远,可以复古,何故因仍其旧,而不能变欤?唐因于隋,宋因五季,亦皆若是,有可议者。人之恒言为治之要,在于一道德而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生齿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子诸生于经史、时务讲之熟矣,凡有裨于治道,其详陈之。毋隐而不言,毋言而不切,朕将亲览焉。状元殿试卷 臣对:臣闻治本于道,道本于心。有二帝三王之心,则有二帝三王之道;有二帝三王之道,则有二帝三王之治。以是心为道德之本,以是道曰治效之隆,固已见于今日矣。无为之治,唐虞岂得而专美哉!    洪惟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以武功绥海内,以文德治太平。皇上绍承大统,继志述事。设学校师儒之任,而教化已浃矣;置省府州县之司,而德化已孚矣,而犹曰“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定五礼六乐之仪,而在公无异教矣;同律度量衡之法,而在下无异习矣,而犹曰“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乃进臣等于廷,降赐清问,俾陈为治之要。臣愚,有以知陛下之心,即尧舜犹病不足、文王望道未见之心也。臣敢不拜手稽首,以对扬圣天子之休命。
    臣闻帝王治天下之要道,惟在乎知人、安民二者而已。《书》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是以古昔圣人,若黄帝举六相,修百度,而至垂裳之治;唐虞命九官,咨十二牧,而至无为之化。当是时也,典三礼之有其人,教胄子之有其官。内而都俞密勿于一堂之上者,足以变理乎阴阳,外而明明穆穆于庶位之列者,足以综理乎民事。六府以之而孔修,三事以之而允洽。比屋有可封之俗,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圣人于此复何为哉!亦垂衣拱手而已。史氏载之于《书》,以著其治效之盛。千载而下,愿治之君,莫不悚而慕之者。    迨至成周,设官之数,倍蓰唐虞。盖唐虞建官为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而周官则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土。天官自大宰、小宰以下,其属六十有二。地官自大司徒、小司徒以下,其属七十有四。春官自大宗伯、小宗伯以下,其属七十。夏官自大司马、小司马以下,其属六十。秋官自大司寇、小司寇以下,其属六十有五。此周官之数然也。然《周礼》一书,乃周公政典之书,述官府职掌之事,与他经不类,若后世《百官志》是也。盖周公当功成治定之日,礼备乐和之时,作为此书以黼黻太平,详于典章、文物而不及于道化;严于官府职掌,而阔略于君身。其视画也似考,而惠下也甚厚;其经入也以丰,而奉上也甚约。其兵农以井田,其取民以什一,其教民以乡遂,其养士以学校,其治天下以封建,其威民以肉刑,其建官以三百六十。上而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九贡、九赋、九式之序,次而朝觐、会同、冠婚、丧祀、师旅、田畯,下至车旗、圭璧之器,匠作、轮舆之度,与夫昼绩、刮摩、搏植之法,又其细及于取鱼、射马、揭鳖之微,莫不具备。是皆周公天理灿然,心胸广大,故其法度纪纲,至为精密,诚可行之天下后世。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中子曰:“如有用我,执此以往。”观是二说,则《周礼》可行于天下后世,昭然而可见矣。奈何世至春秋,诸史皆去其籍,《周礼》之亡,十已丧其七八矣;继而秦不师古,焚弃先王典籍,《周礼》之书,荡然而无遗矣。秦固不足言也。自秦而下,言治者曰汉、曰唐、曰宋。然惜其杂伯、杂夷,而不能纯于王道。其于周官之法度,而概乎其未之闻也。    汉因秦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之制而损益之。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常置。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骠骑、车骑为比公,左右前后将军为上卿,太常至少府、九守为正卿,执金吾至右扶风为部卿,而有上中下大夫之制,中外朝之名。责任既繁,事亦多旷。比之周制,其果无可议乎?    唐因隋五监、十二卫、十六府之制而损益之,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以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太常至太府为九寺,国子监至都水监为五监,次左右卫以下为十四卫,次左右率府以下为十率府。其后又有员外、检校之滥署,特置同正之冗员。官非本制,政亦多门。比之周制,又其果无可议乎?宋沿五代而略加更改,以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复有参知政事为之副。元丰以后,复加详定。大概不出《唐六典》之典,亦未免于汉唐之可议者。此汉、唐、宋之所以止于汉、唐、宋,而不能比隆于唐虞三代之盛也。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我太祖高皇帝以圣神文武之资,聪明睿智之德,当海宇宁谧之日,天下甫定之时,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而京师六卿分职,即周官六卿之制也;外而州郡大小相维,即周官率属之意也。以至于农桑、学校之政,赏善罚恶之施,无一而非先王之良法美意。钦惟皇上,法祖宗之成宪,循制度之定规。一动一静,宛乎其步趋;一言一行,俨乎其践履。是所谓为治之要者矣,舍祖宗成法之后,岂复有所谓禹治之要者哉!惟陛下法祖宗成宪以为治?而无改于纤毫。故普天之下,民物阜康;率土之滨,休祥毕至。椎髻弁裳,化而为冠服;际天极地,靡有不尊亲。彼疆此域,无水土限隔之殊;服食趋向。无风气异宜之尚。联父母兄弟者,有以同其恩;联师儒朋友者,有以同其义。道德之所以一,风俗之所以同,何莫而不由陛下法祖为治之所致欤?尚奚待愚臣言哉!然臣于终篇愿有献焉。人君一心,万善之本,万化之原也。先太祖高皇帝而圣如唐虞者,此心也;后唐虞而圣如太祖高皇帝者,此心也。陛下以圣继圣,以神继神,远而足以跨越乎唐虞,近而足以绍述乎太祖高皇帝,非此心乎!陛下以是心而一道德,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皆为会极归极之民,即《中庸》所谓“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者也。以是心而同风俗,则四海一家,天下一人,而无有远近不同之俗,即《中庸》所谓“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者也。尚何彼疆此域之有限隔,服食趋向之有异宜也哉?臣愿陛下终始此心,永保此志,可以四三皇,可以六五帝。垂衣拱手之治,端在于今日矣。彼汉、唐、宋之因循陋习,尚奚足论哉!臣愚,不揆鄙陋,上呈圣览,于冒天威。臣不胜悚惧之至。臣谨对。 (摘自《长乐进士》一书。《长乐进士》录自“征引文献”:《皇明历科状元全策》,明万历刊本,藏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新刊全补历科殿试状元策》,明隆庆刊本,藏日本东京尊经阁。) 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李 骐 七闽胜概①天下闻,六平山水尤绝伦②。 幽人别构③在其下,满庭花木含清芬。 幽人于我同乡曲④,磊落襟怀迈流俗。不随猗顿⑤富金珠,却羡邺侯⑥书万轴⑦。萧然一室坐垂帷,谈诗三百解人颐⑧。 钩⑨帘绿草侵草案,卷幔群峰落砚池。 余时在泮⑩多休暇,揽胜探奇亦潇洒。烹茶时汲东溪水,酌酒尤观古人画。 西上金台(11)共别家,几年旅食向京华(12)。峨冠束带承恩厚,渭树江云入梦赊(13)。曲江(14)古迹依然在,踵武(15)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16)自有朝,六平精舍生光彩。 [注释]①[胜概]胜景:美丽的景色。②[绝伦]特异:超过同类。③[别构]潘正曾在六平山建造六平读书处。④[同乡曲]同乡。潘正,长乐沙京人,不但与李骐同乡,而且与李骐同科应试,李骐一举夺魁,潘正也得中进士。⑤[猗(yī)顿]战国时大商人,以经营河东盐池致巨富。又曾经营珠宝以识别宝玉著称。⑥[邺(yè)侯]即李泌。唐大臣,字长源,京兆(长安)人。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历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他一生爱收藏书籍。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⑦[轴(zhóu)]卷。春秋末期,出现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卷轴。⑧[颐(yí)]愉快的意思。⑨[钩]挂起。⑩[泮(pàn)]学宫;学习的地方。(11)[金台]指宫庭园林雕饰华丽的台榭。(12)[京华]犹言京师。京师为文物荟萃之地,故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13)[渭树江云入梦赊(shē)]家山魂牵梦绕,渺渺茫茫。渭树江云,即家乡的意思。赊,原意赊欠,买货物时延期交款,这里含有茫无边际的意思。(14)[曲江]江苏扬州市南一段长江,古时以水流屈曲得名,这里指六平山上弯弯曲曲的东溪。(15)[踵武]循着前人脚迹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迹。(16)[昼锦还家]衣锦还乡的意思。 芝 山 诗李 骐东山六曲屏峰下,祗①树深沉旧兰若②。施食台前芝草香,翻经席上甘泉泻。我昔逃禅于此山,上人飞锡上方还③。香床说法天花落,丈室悬灯水月闲。朅来④精舍东溪里,垂帷⑤永日闻流水,四壁烟萝雨外青。六时钟梵云中起,盍簪⑥乘暇更登临?共爱云堂花木深。莫道空门⑦俱是幻,片时清静即禅心⑧。[注释]①[祗(zhī)]恭敬,含有留连不舍意思。②[兰若]梵文,寺庙的意思。③[上人飞锡上方还]意思是僧侣游方,回到禅房。上人,对和尚的敬称。锡,为禅杖,僧侣随身之物。上方,即是方丈所居的房屋。④[朅(qiè)来]通“曷”,何不来。乐雷发《乌乌歌》“朅来相就饮斗酒,叫我仰天歌乌乌。”朅,去。⑤[帷]帐幕。⑥[盍(hé)簪]朋友相聚。⑦[空门]佛教。⑧[禅(chán)心]佛教名词。谓清静寂定的心境。 题陈伯炜宪副松风堂①李 骐 堂下青松郁相向,横柯老干虬龙状②。有时大块播噫声,陡③觉惊涛半空响。非宫非羽亦非商④,萧萧瑟瑟声悠扬。乍⑤疑丝竹悲断绝,仿佛金石鸣铿锵⑥。属州此日无苛政,闻来坐听心常静。激扬正慕子元风,盘桓莫起渊明兴[注释]①[题陈伯炜宪副松风堂]为宪副陈伯炜的松风堂题诗。宪副,官名。②[虬龙状]松的枝干屈曲宛转像龙的形状。③[陡(dǒu)]突然。④[宫羽商]指古代音乐。古时“五音”,亦称“五声”。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⑤[乍(zhà)]突然。⑥[铿锵(kēngqiāng)]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 赠潘伯时致仕①李 骐 故人因病谢朝班,匹马南旋度远关。淮岸②鸟啼花正落,越城③春尽客初还。三溪野人通幽径,数亩畬田绕旧山④。知尔必徵终恋阙,未应身与白云闲。[注释]①[赠潘伯时致仕]潘伯时离京任地方官,李骐赠诗送行。②[淮岸]淮河岸边。③[越城]泛指浙江州县。④[数亩畬田绕旧山]意思是潘伯时家乡——三溪,曲径通幽,风景迷人,层层叠叠的田园(梯田)围绕山坡。畬,音(yú),新开垦的田。 题三溪潘氏世谱李 骐 几世同居共一门,多承家训万千言。名分少长圖兼在,位列尊卑礼俱存。日省椿萱①怀盛德,时修蘋藻②荐新恩。谁持直笔重编述,又有词人善讨论。[注释]①[椿萱(chūnxuān)]椿庭和萱堂,父母的代称。②[蘋藻]“蘋”通“萍”。蘋、藻两种生在水中,飘泊无定。诗句“日省椿萱怀盛德,时修蘋藻荐新恩”是表扬潘姓族人的风范。他们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关心父母生活起居;为了牢记浩荡的皇恩,他们撰写《世谱》,记载出外为官的人族源世系和生平事迹。 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①题陈全② 胜地连三岛,奇胜擅六平。扶舆钟淑气,巘崿毓精英③。别构当山翠,幽居隔市廛④。搴帷披卷帙,插架閟瑶琼⑤。草带吟中绿,芸香雨后清。鸢鸟乐飞跃,水木自生成。挟策⑥辞丹壑⑦,登云上玉京⑧。长才迥⑨贾谊⑩,捧檄类毛生。桂籍(11)蜚芳誉,枫宸(12)沐宠荣。公余怀旧隐(13),飞梦企蓬瀛(14)。         [注释]①[进士潘正]潘正,字彦方,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曾在六平山建置六平读书处。②[陈全](1359-1424)字果之,号蒙庵,东溪精舍学子,江田人,陈洵仁族弟,早年就读于六平山东溪精舍。明永乐丙戌(1406年)进士第二人(三鼎甲中的“榜眼”),授翰林编修,预修《大典·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书成,提升为侍讲,著有《蒙庵集》。③[扶舆钟淑气,巘崿毓精英](我们)能够扶摇直上,金榜题名,是受六平山灵气的熏陶。在这座悬岩绝壁的山里,为国家培育了多少优秀人才啊!扶舆,由上而下。淑气,灵气的意思。巘崿(yǎn'è),横断山崖。④[廛]集市。⑤[搴帷披卷帙,插架閟瑶琼]意思是我们隐存在这里认真思考,努力攻读,勤奋写作。搴(qiān)帷,动脑筋。书帙,书卷。閟(bì)隐存。⑥[策]策论。⑦[丹壑(hè)]家山。⑧[玉京]帝都。⑨[迥(jiǒng)]差得远。⑩[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因他多次上书,批评时政,被贬为长沙王太傅。(11)[桂籍]当官。(12)[枫宸(chén)]宫殿。(13)[旧隐]这里指六平山。(14)[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赏析] 读了“草带吟中绿,芸香雨后清”这两句诗,令人拍案叫绝。草木原是自生、自长、自绿,但在这里带有人的感情色彩,人格化了。这就是常说的“寓情于景”。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因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这两句诗达到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因为诗人与六平山朝夕相处,印象深刻。即使以后诗人与他的同窗好友出外为官,寄身天涯,但六平山潺潺的泉水和东溪精舍琅琅的书声……魂牵梦萦,给他们以无穷的思念。 挽苏伯厚先生陈全 寒暑有代谢,节序忽蹉跎①。夫子乘运化,凄怆②将奈何。生存簪祖荣,死殁③归山阿。向来欢娱人,零落亦已多。西日不返照,逝川无停波。惝忽魂若存,感慨成悲歌。 [注释]①[蹉跎(cuōtuó)]虚度时光。②[凄怆(qīchuàng)]凄惨、悲伤。③[殁(mò)]死。也作没。 解珍奇秋江晚钓①陈全 澄江澹夕波,危峰逗烟景。孤坐一竿秋,微风鬓丝冷。钧国非所任,濯缨②趣方领。长啸山月高,苍茫楚天迥。[注释]①[解珍奇秋江晚钓]赏析珍奇的“秋江晚钓”图。②[濯缨]濯,音(zhuó),洗涤;缨,系冠的丝带。后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的意思。白居易《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 送陈履中太常①陈全祖席金陵春,买棹秦淮晓。故国天外遥,片帆望中小。白云澹远岑②,烟树带归鸟。长啸歌老槃,微风动林杪③。[注释]①[送陈履中太常]送太常陈履中。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为九卿之一。太常管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设置,则专为司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清末废。②[岑(cén)]小而高的山。岑岭,高峰。③[杪(miǎo)]树梢。 桑林书室陈全 结宇桑林闲,垂屏绝纷扰。地偏见驯①鹿,春至鸣好鸟。横琴露气繁,捲幔烟光绕。有时闻吾伊,琅琅度林杪。共当谢清辉,振翮②青云表。 [注释]①[驯(xùn)鹿]一种大型鹿,雌雄都长角,分成许多叉枝,毛夏季深褐色,冬季棕灰色,尾短。产于欧、亚、北美三洲北部。驯化后可作运输工具。②[翮(hé)]指鸟的翅膀。例:奋翮高飞。 送继初归长乐陈全 东风吹绿秦淮柳,吴姬新压槽头酒①。凤凰台②下劝离觞,朝唱骊驹③暮分手。 昔君高卧沧浪湾,学得刘伶④能闭关。时贵门前足不到,曲肱⑤饮水心长閒。 闲居自分清泉钓,谁能梦叶非熊兆。 忍将白发下东山,不学青年向西笑。天路迢迢入帝京,圣恩偏遂乞归情。云霄不逐鸳鸾去,烟水还寻鸥鹭盟⑥。兹晨别我东门路,春雨孤帆不堪驻。 兴入三山若个边,太常筹谷⑦云深处。[注释]①[吴姬新压槽头酒]吴地美女新酿糟头酒。糟,酒渣。②[凤凰台]古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指此。③[骊驹(líjū)]一种解释为纯黑色的马;另一种是古代客人告别时唱的诗篇。《汉书·王式传》:“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诗指此。④[刘伶]要学刘伶那样闭关自守、与世无争。刘伶,西晋沛国(治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门,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嗜酒作《酒德颂》,对“礼法”表示蔑视,但宣扬了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生活。⑤[曲肱(gōng)饮水]是“曲水流觞”之意。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集会于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叫做“流觞”,也叫“流杯”。⑥[鸥鹭盟]谓与鸥鸟订盟同住在水云乡里,旧指退隐。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词:“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⑦[太常筹谷]指长乐的太常、筹峰二山。 赋得秦淮送王纪善可贞之鲁①陈全 秦淮之水流滔滔,石城②巉岩春涨高。江豚③吹风动天镜,海鸥拂雪飞银涛。城头车马日来去,酒幔红桥映芳渚。树色遥分扬子烟,潮声近作长安雨。潮落潮生自古今,绿芜寒雁晚沈沈。片帆长送行人远,沧波不尽离情深。君随铜辇登彤邸④,东鲁迢迢几千里。应教闲时肯寄声,日向秦淮候双鲤。[注释]①[送王纪善可贞之鲁]送朋友王可贞(字纪善)到山东。②[石城]石头城,简称石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江流紧迫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淮(秦淮)口,当交通要冲,为健康军事重镇。该诗谓南京的别称。③[江豚(tún)]亦称“江猪”。我国见于沿海一带,尤常见于长江口,有时朔江直达宜昌,洞庭湖亦曾发现。这一动物经常在月光之下,捕捉食物。④[彤邸(tóng dǐ)]朱红色衙所。 送人尹江右陈 全 穷冬正萧索,离思又匆匆。风雨孤帆别,琴尊几日同。雪晴淮水急,云尽楚天空。花县弦歌①暇,题缄寄塞鸿②。 [注释]①[弦歌]犹弦诵。《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闻弦歌之声。”张孝祥《六州歌头》词:“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也指礼乐教化。②[塞鸿]鸿雁传书意思。 送人之天官①陈 全 芳草正萋萋,离筵惜解携。帆开江树远,人去浦云低。驿②路嘶征马,津亭候晓鸡。九重③怜赤子,深用慰黔黎④。 [注释]①[送人之天官]送友人到京都为官。②[驿(yì)路]此路古代供行人中途暂住、换马的地方。③[九重]指天。旧指帝王所居之处。钱起《汉武出猎》诗:“汉家天事乐时雍,羽猎年年出九座。”④[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战国及秦代把国民称为“黔黎”。 有    感陈 全 昨日蓟门①外,今宵滦②水滨。一身长作客,万里独思亲。桑梓③关情久,松楸④入梦频。天涯何限思,挥泪湿衣巾。[注释]①[蓟(jì)门]指北京。②[滦(luán)]谓河北省滦河。③[桑梓]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用作故乡的代称。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④[松楸]指墓地上种的松树和楸(qiū)树。引申为墓地的代称。 题林教谕万竹书庄陈全 羡尔书庄万竹林,幽居偏得子猷①心。闲宵隐几秋声落,盛夏钩簾雪意深。云带幽香侵缥帙②,鹤翻残粉上瑶琴.自怜十竹轩前玉,别后春风长几寻③。[注释]①[猷(yóu)]诗中“子猷”人名。②[帙(zhì)]书卷。包书的套子,用布帛制成。因即为书一套为一帙。③[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寄潘伯时①陈全 三溪桥上惜分襟,别后频悬怅望心。吴楚天空春雁尽,关河人远暮流深。安仁独赋闲居好,司马②那知久病侵。顾我朝簪犹未掷③,何时同醉荔花阴。[注释]①[寄潘伯时]潘伯时,三溪村人,名潘艮,洪武丁卯乡科应天中式,授司班之职。②[司马]指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他所作《子虚赋》《上林赋》名扬一时。③[顾我朝簪犹未掷]因官职还没有退位。簪,音zān,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送朱楚善大尹之邹①陈全 南宫奏最沐恩波,握手都门奈别何。吴树晓声霜外落,峄②山寒色雁边多。西风野渡孤帆远,斜日津亭匹马过。闻道棠阴人候久③,莫将行李更蹉跎。 [注释]①[送朱楚善大尹之邹]送朱楚善前往山东任地方官。②[峄(yì)山]山名,在山东省。③[闻道棠阴人候久]棠阴:周时,召伯巡行南国,曾在甘棠树下听讼,时人因敬爱召伯,相戒勿损伤这株甘棠。后因用“棠阴”比喻良吏的政绩。苏轼《沈谏议召游湖不赴》诗:“湖上棠阴手自栽,问公更得几回来?”这句诗意思是:山东地方的父老乡亲盼望良吏赶快到来。

斌哥 发表于 2013-9-18 10:56:59

郑景能洪山书屋陈全 翠微精舍扆①洪山,曲几②明窗尽日闲。涧壑云深岚气湿,石床雨积藓花③斑。松边煮茗④留僧话,竹外钩簾待鹤还。自是长才终宦达,未应林壑久跻攀⑤。[注释]①[扆(yǐ)]古代的一种屏风。这里作屏障解。②[曲几]造型弯曲的几桌。③[藓(xiǎn)花]苔藓植物的一类,通常直立、匍匐或悬垂生长,如水藓、葫芦藓等。④[煮茗]泛指烧茶。⑤[未应林壑久跻攀]跻攀,音jīpān,登,上升。这句诗意思是有职在身,只好久违林泉。 梦游匡庐山①陈全梦寐游匡庐,晞发五老峰②。长天散氛翳③,削出金芙蓉。林谷转深邃,溪廻路弥通。澄江波澹澹,霁日花蒙蒙。阴涧长瑶草,阳崖明药丛。楼台霄汉上,鸡犬烟萝中。杳渺逢羽人④,相期躡仙踪。觉来玉堂迥,仿佛闻疏钟。丹梯如可接,共汝巢林松。 [注释]①[匡庐山]庐山,一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香炉、五老等峰耸峙。江湖水汽郁结,云海弥漫,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庐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山中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迭泉、含鄱口等。②[晞发五老峰]五老峰好像刚从水中洗过,正在晒太阳。五老峰系江西省庐山东南部名峰。五峰耸立,突兀雄伟,云烟飘渺,变化万千,为庐山胜景之一。峰下九叠屏(也叫屏风叠)传为诗人李白读书处,东南有白鹿洞书院遗址,为宋朱熹讲学处。③[翳(yì)]遮盖。如:树木阴翳。④[羽人]神话中的飞仙。《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血兮,留不死之旧乡。” 送陈廷器归闽陈全 置酒新亭上,亲宾俨成行。兰肴杂肥鲜,绮席罗琼浆①。顾兹缱绻②情,乐饮各尽觞。中筵忽不怿③,援琴抚清商。丝桐易为感,离思忧中肠。骊歌首前途,仆御促行装。故乡渺何许,路绕川原长。愿为晨风翼,送子东风翔。 [注释]①[绮席罗琼浆]在丰盛的宴席上,陈列许多名酒。琼(qióng)浆,精美的酒。②[缱绻(qiǎnquǎn)]难舍难分的样子。③[怿(yì)]喜悦。 送叔韬兄归长乐陈全 携手出都门,怅然千里心。悠悠河桥上,送子归故林。川原翳众绿,灌木澄幽阴。沧波渺离思,黄鸟①鸣好音。吾家南山下,白云澹遥岑。别来几何时,岁月忽巳深。誓将从君归,焉能辞华簪。遥持一书札,因之南飞禽。 [注释]①[黄鸟]鸟名。有的指黄莺,亦有指黄雀。 鼓山乔木①陈全 五虎②势拔东南雄,鼓山磅礴③尤穹窿④。于门积庆钟间气,乔木郁郁清阴浓。亦叶流芳经几代,抗雪凌霜恒不改。干耸苍崖二百寻,根蟠厚地三千载。黛色遥通南岳青,涛声飒飒接东溟。楩⑤楠岁久封苔藓,松柏春深长茯苓⑥。若人隐处同栖托,鹗剡⑦何期赴崖壑。霄汉青云集凤麟,家林白日闲猿鹤。羡尔高标曼出群,贞心雅操擅清芬。只今廊庙需梁栋,行见才名世共闻。 [注释]①[鼓山乔木]鼓山高大的树木。鼓山在福州市区东,俯临闽江,风景秀丽,山顶有大石如鼓,故名。山中有涌泉寺,始建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时有兴废。有凤池山、狮子峰、灵泉洞、白云洞等名胜。②[五虎]指闽江口的五虎山。③[磅礴(pángbó)]盛大的声威。如:气势磅礴。④[穹隆(qiónglóng)]泛指高起成拱形的。⑤[楩(pián)]古书上说的一种树。⑥[茯苓(fúlíng)]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像甘薯。⑦[鹗剡(èyǎn)]亦称鱼鹰剡,锐利。鱼鹰锐利的爪牙。 题王锡禹圭十景之一沙洞晴云陈全 七岩云散千峰夐①,两岸桃花掩映晴。王郎昔在此山住,霞外归樵②伴醉吟。[注释]①[夐(xiòng)]长远。②[樵(qiáo)]柴,打柴。 附:《东溪精舍》师生的生平事迹 陈洵仁(1355-1416)字思允,江田人,诗学精湛。洪武十八年(1385)二甲四十五名进士,拜中书舍人,擢给事中。立朝政言,文章、政事,望重一时。二十年讼父冤忤旨罢归。居乡讲学。三十年知县王遵道,教谕高才礼聘主县东东溪精舍讲席,从学泮生吴实、马铎、高淮、周瑶、李马、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等十人,不数年相继登科第,邑之文风为之丕振。永乐十四年(1416)病卒,年62岁。有《黄门集》。县志立传文苑。吴实 (1367-1459)字仲美,号朴斋,后山龙津人。永乐九年(1411)二甲七三名进士,授御史,立朝敢言,不避权贵,时称吴铁面。十七年处州民因坑冶,挟仇蔓狱,实奉命查核,微服廉访,出无辜者百五十人。十九年奉天殿灾,应诏陈六事曰“惜民力,节财用,重爵赏,慎刑罚,择贤才,严考课。”皆切时弊。宣德四年 ( 1429) 迁广西按察佥事,正统初引年归。天顺三年(1459)病卒于家,年93岁。有《朴斋集》、《西行录》。县志立传名臣。马铎 (1368-1423),字彦声,号梅岩,岭前人。幼异常儿,稍长受《礼记》于孟宣,为文援笔辄就。永乐十年(1412)赐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成祖两幸北京,皆留监国。屡顾侍臣杨士奇曰:“马铎可谓质实无伪者矣。”居翰苑十二年,处已以诚,待人以正,耿介伉直,临义执言则无所回避,掌院学士杨士奇重之。二十一年卒于宫邸,年56岁。有《梅岩集》二卷。县志立传名臣。林应,字原善,尝从陈洵仁读书于东溪精舍,永乐七年贡生揭阳训導。高淮,字泰仲,龙门人,尝从陈洵仁读书于东溪精舍,永乐十五年丁酉举于乡,善画山水,古澹绝伦。周瑶,字仲器,凤庄人,尝从陈洵仁读书於东溪精舍,永乐十五年贡生,授常山知县。李骐( 1378-1425),原名马,字德良,沙京人。早慧,十岁通读《考经》、《论语》,洞悉其文。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解元,次年会试中式,廷试又第一,胪唱日,帝亲书“其”于“马”旁,遂名“骐”,授翰林院修撰。为人耿介有气节,奉职恭勤,谦谨不怠。二十一年奉命典应天府乡试,去取公正,时论称善。孝事亲,奉继母尤谨。二十二年值成祖驾晏,扶病哭临。洪熙元年(1425)继母讣至,扶疾奔丧,抵家越月卒,年48岁。有《国史补》二卷。县志立传名臣。谢复进, 字叔献,县东人。永乐十三年(1415)二甲三十二名进士。正统中官至山西参政。高沂 ,字鲁仲,后澳人,尝从陈洵仁读书於东溪精舍,永乐三年(1405)亚魁,丙戌会试副榜,沂撰辟雍赋以献,率同辈乞再试,上亲策之,沂文立就,赐冠带,给俸钞,同王敏等十八人入成均。林山乔 ,曾从陈洵仁读书於东溪精舍。陈全 (1359-1424)字果之,号蒙庵,江田人。永乐四年(1406)一甲二名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擢侍讲。十五年任应天府乡试主考官。为人谦和诚实,处事谨慎公勤,工诗。二十二年母病卒,全扶疾奔丧至南京卒,年66岁。有《蒙庵稿》二十卷。县志立传文苑。 (摘自《六平山志》《长乐进士》) 《辞海·闽中十子条》:“明福建诗人林鸿、王恭、王偁、高棅、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的并称。十子于诗推崇盛唐。明袁表、马荧编有《闽中十子集》。”无独有偶,“东溪精舍十学子”与“闽中十子”是同代人。陈洵仁出生于1355年,而高棅却出生于1350年。这样高棅大于陈洵仁整整五岁。陈亮系“闽中十子”中年最长者。当马铎逝世时,陈亮还健在。他们经常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研读经书,切磋诗艺,互有唱和,尤其是长乐籍的高棅、王恭、陈亮与长乐一江之隔闽县的郑定、周玄更是六平山东溪精舍的常客。他们歌颂六平山、赞扬东溪精舍的诗篇,还赫然在目。所不同的是,“东溪精舍”十学子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出了十名进士举人,其中两个状元,一个榜眼。而“闽中十子”则通过文学艺术道路,诗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永乐帝修撰《永乐大典》,高棅、王恭以布衣被召入京。修完《大典》,永乐帝授二人翰林修撰之职。高王二人不愿为官,返回家乡,经常与诗友聚会晦翁岩、六平山、金斗涧等地,他们品茶、咏诗、讲学,直至终年。 “东溪精舍十学子”和“闽中十才子”虽然走不同的道路,但他们友谊长存。当高棅与王恭以布衣身份被召入京师,参编《永乐大典》时,陈洵仁无比高兴,写了《赠高漫士(高棅号)》一诗。他认为这次高棅进京,高棅才艺定能够发扬光大。“闽中十子”对“东溪精舍”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六平山上的东溪精舍,是得天独厚、钟灵毓秀之地。王恭以热烈精彩的诗句描绘东溪精舍:“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对虚牖。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盘石垂萝地更偏,黄精潭上泻冰弦。…… ”(引自《东溪精舍为仲美(吴实字)作》)同时在这首诗里,王恭勉励吴实抓住上司提携大好时期,力求上进,不应该留恋环境优美的白云乡。另外,高棅《小有天诗》、王恭《小有天歌》、陈亮《答林兄宗正同寓邑之溪上》等诗篇,对钟灵敏秀的六平山予以颂扬。 “东溪精舍十学子”与“闽中十子”之间以文会朋,以诗会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吴实系永乐九年(1411)进士,授御史之职。但他对布衣王恭的诗才,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此他特意购买一把纸扇,请求王恭在扇面上题诗。王恭欣然接受,一挥而就:“垂萝书室隐清秋,千丈澄湖一叶舟。回首上林春物近,未应长被白云留。”(题《吴仲美水墨扇头》)同样,举人高淮也要求王恭在扇面上题诗,他当仁不让,欣然落笔:“偶坐孤亭趣不稀,片云空翠湿罗衣。相逢莫话前朝事,剩水残山只雁飞。”这首诗告诉人们,只爱“今”,不说“古”。
    为此“闽中十才子”有关六平山、东溪精舍及与“东溪精舍”师生唱和的诗作,加以注释,以飨读者。 同游六平山①高 棅② 出郭秋已清,寒原聘心目③。爱君幽棲地④,市廛⑤若林谷。初月谐晚寻,同人⑥遂成宿。楼虚在山翠,书声向乔木。飞雨一峰来,微云度疏竹。清灯对残尊,孤琴写幽曲。自得静者心,何须游秉烛⑦。[注释]①[同游六平山]在一个深秋季节,“闽中十子”和“东溪精舍十学子”游览了六平山。高棅把钟灵毓秀的六平山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至。②[高棅]“(1350-1423)明诗人。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航城街道龙门村)人。论诗主唐音,与林鸿、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号称“闽中十子”。作品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不少应酬之作。选编唐人诗为《唐诗品汇》,引申宋严羽之说,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又能书画,书学汉隶,画学米芾父子。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引自《辞海》2045页)③[骋心目]放眼观看,远近景色,历历在目。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长乐县令的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曾这样描绘“小有天”的景观:“松径将尽,仰望高岩,方削若城,叠若层楼,疑不可阶者,即‘小有洞天也’。……背峡而望,则内外两江,连山千叠,可一望收。晴旦遥睇,省城隐隐可指。江水萦带,如组列江,两山合抱如门,余题曰‘江山全览’,良巨观矣!”(引自夏允彝《小有天记》)④[幽棲地]指东溪精舍。⑤[廛(chán)]市场。⑥[同人]指同游六平山的人。⑦[游秉烛]即秉烛夜游。秉,执持,谓须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诗句“自得静者心,何须秉烛游。”意思是:六平山景色赏心悦目,可不必匆忙游览。 小有天诗①高 棅 闽关西来入紫冥②,三山东走浮大瀛③,回峰际海结飞翠,玉削青天开六平。六平峥嵘何壮哉,六平芙蓉如掌开,九华五老④让光彩,三峰⑤二室⑥争崔嵬。我疑十洲仙岛负奇胜⑦,巨鳌别驾移蓬莱⑧。紫微文笔⑨左右立,龟麟太常⑩前后揖,马江一道泻空回,鹤岭千重(11)决云入,荣光佳气郁廛圜(12),鳞次参差万家邑(13)。何年作邑(14)此山阿?此地繁华意若何?窈窕(15)千门桃与李,春风百里满弦歌。吴航渡口花如雾,首石云飞带官树,漏鼓长随般若钟(16),仙舟尽入瀛洲(17)路。人物风流几废兴,江山陈迹古今情,茫茫天地四方宇(18),浩浩乾坤一草亭(19)。君不见,六平山上月,昔照六平山下人,六平山色长不改,明月照人今几春?我向今人问千古,今日吴航古邹鲁。黄童(20)聚舞浩叟(21)歌,共道贤人宰吾土。郎官政静心自闲,爱人爱物并爱山,兴来携我二三子,登高远望穷跻攀。我生放浪在林薮,幸际明时将白首。县官有德不忍欺,帝力无为我何有(22)?日陪鞍马纵遐观,吊古兴怀但呼酒。酒酣(23)再拜献长谣,先祝尧天(24)万岁寿,然后记公事业在巉岩,名与六平山之山长不朽。[注释]①[小有天诗]为六平(又称鹿屏)山主要景点。②[紫冥]天空;高空。③[大瀛(yíng)]大海。④[九华五老]指九华山和庐山的五老峰。⑤[三峰]指西岳华山中的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等三主峰。华山在陕西华阴县,以奇拔峻秀冠天下。⑥[二室]指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北。嵩山东有太室,西有少室,相距七十里,因山有石室得名。⑦[我疑十洲仙岛同奇胜]我疑心以十洲三岛同六平山相比,真辜负了奇妙胜景的盛名。十洲仙岛,据汉东方朔《十洲三岛》记载:“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并是人迹所希绝处。”仙岛,即三岛,为昆仑、方丈和蓬丘, 均是神仙所住的地方。⑧[巨鳌别驾移蓬莱]鳌(áo),传说中的海上大龟。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⑨[紫微文笔]山名。⑩[龟鳞太常]山地名。(11)[鹤岭千重]指六平山东面鹤上一带重重叠叠的山峦。(12)[廛圜(chánhuán)]环绕市集的墙。(13)[鳞次参差(cēncī)]指房舍有的像鱼鳞一样有次序排列着,有的高低不一,参差不齐。(14)[邑(yì)]旧时县的别称。(15)[窈窕(yǎotiǎo)]文静而美好,这里指山水幽深。(16)[般若钟]禅寺钟声。般若,佛教名词,即佛门的意思。(17)[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18)[天地四方宇]宋德祐间,工部尚书陈合卸职归里,于山顶建“天地四方宇”。(19)[乾坤一草亭]宋宝庆四年(1228),当地人太博陈俞建造,时过境迁,亭迹荡然无存,只剩下明朝陈所立在半山巨石上横镌“乾坤一草亭”五字。一九九八年秋天,东关村在石刻附近、山路旁边重建“乾坤一草亭”。(20)[黄童]幼儿头发黄色,故称黄童。(21)[皓(hào)叟]老人。皓,白的意思。(22)[我何有]我有什么办法。宾语“何”提前。(23)[酣(hān)]高兴的样子。(24)[尧天]唐尧、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因此“尧天”或“尧天舜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旧用为称诵帝王之辞。

三宝岩读书处 邑人高棅尝游览其上,为之记曰:吴航山海之胜,而龙峰又吴航之胜,至三宝岩者龙峰之益胜也。地位清高迥出云表。东望大海,南见双湖。西北则太常诸峰,叠翠映带左右,与夫幽岩怪穴,松门萝磴①耸突迂回,若天设焉!噫春雨秋风,草木荣悴②。登斯岩也,菲不憑高望远,吊古兴怀,而墨客骚人重有感焉!洪武戊辰春③,予陪司训刘公仲谦、领教陈君原中,率诸生池鲸辈,访沧洲陈隐君于沙堤。越④三日,隐君携朋载酒领予来游。扫石列觞,且觞且眺。俄而,飞雨洗空,爽气拂席。一时之幽致雅怀,不知心在人间乐也。时会中十九人各有诗。 其一 高 棅岩下春已深,客心自兹旷。玩奇不知远,青山郁相向。溪声送行衣,空翠引闲杖。洞门倚天开,苔磴缘云上。松际真境豁,石林争异状。稍知仙趣深,孰谓此身妄。东崖極眺听,晓色分遥望。双镜落澄湖,孤帆入暝涨⑤。潇然微雨来。爽气横叠嶂。笑挥紫霞盃,醉和白云唱。兹赏吾道存,良游保闲放。愿割叵中缘⑥,烟霞许相傍。 其二 陈 亮洞门壁立与云平,此日登临万古情。野鸟向人如有意,山花随雨落无声。仙坊⑦草密春光晚,客枕钟残晓梦清。此地由来可招隐,欲从林下解尘缨⑧。 [注释]①[磴(dèng)]石头台阶。②[悴(cuì)]枯萎,憔悴。③[洪武戊辰春]洪武戊辰(1388年)春天,他陪司赋刘仲谦、领教陈原中带领诸生池鲸等人,到沙堤访问陈亮(号沧洲)。④[越]超过,跨过。⑤[暝(míng)涨]大海涨潮。⑥[愿割叵中缘]愿意戒酒。叵,音pǒ,酒杯。⑦[仙坊]神仙居住的地方。⑧[尘缨]尘世、人世。[疑义相与析]高棅游记《三宝岩读书处》,写于洪武戊辰(1388年)春,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来长乐时间是明·永乐三年(1405)。这意味着:在郑和来长乐之前17年,就有“三宝岩”之名。为此,有人提出,三宝岩与郑和无关。《长乐县志》载,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蒋以忠在其《晦翁岩记》中称:“余政暇一往登临,乃里人辄唤‘三宝岩’,余问故,咸谓斯岩也,始内官三宝者创,故名……乃崇一内侍,其胡以训?亟命易题为‘晦翁岩’,且申令于里人,毋或仍故唤。”有人把这一段文字理解为:县令蒋以忠都认为郑和修葺“晦翁岩”是胡言乱语、道听途说。为此提出郑和根本没有来过“晦翁岩”。本“诗选”选注者另有看法:应邀游览了久负盛名的龙峰山三宝岩(亦称晦翁岩,俗称二刘岩)。“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唐诗品汇》编纂者高棅把三宝岩四周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地位清高迥出云表,东望大海,南见双湖,西北则太常诸峰叠翠,映带左右,与夫幽岩怪穴,松门萝磴耸突迂回,若天设焉!噫,春风秋雨,草木荣悴。登斯岩也,莫不凭高望远,吊古兴怀,而墨客骚人重有感焉!”(引自高棅《三宝岩读书处》组诗序言)有何感想?为了不虚此行,本人对最近《长乐报》讨论三宝岩石像所出现的观点谈些看法,权当感想。由于研究不深,粗陋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蒋以忠为三宝岩更名蒋以忠江苏常熟人,系明隆庆戊辰进士。他“精研博采,为文清新婉雅,超然于笔墨蹊径之外。”他于明隆庆三年为长乐知县。任职期间:“城内外坊衢桥梁多所营砌,以至公馆、社学、养济院、百废俱兴……惠绩久远,民不能忘云。”(引自《乾隆贺志》)他于隆庆六年(1572)八月“政暇一往登临”龙峰山三宝岩,他了解到“始内宦三宝者创”。他认为有损名声:“嘻,有是哉?龙峰以岩著,岩赖晦公(朱熹)始显也。名岩顾掩翁,乃崇一内侍,其胡以训?”断然,“亟命易题为‘晦翁岩’,且申令于里人,毋或仍故唤,作斯岩羞。”(引自蒋以忠《晦翁岩记》)无独有偶,蒋以忠不但为三宝岩更名,而且也把城区的“观音桥”更名为“太平桥”。他一上任就遇到东门观音桥被洪水冲毁。“居民驾以浮木,苟以济渡,木已成圮,行者病涉。”他自掏腰包,“得五金”,接着又发动群众,鸠集款项,倡导修桥。桥落成之日,蒋县令面对围观的父老乡亲,叙述“观音桥”易名“太平桥”的理由:“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今易名‘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抄自“太平桥”碑背面石刻碑文)根据蒋以忠的地位、才气及性格特点,为三宝岩更名,毋庸置疑!引文中两句话“名岩顾掩翁,乃崇一内侍,其胡以训?”“观音仍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你看,语气何其相似也!但竟有人说:“郑和修建了晦翁岩。郑和修建晦翁岩最早材料是知县蒋以忠在隆庆间写的《晦翁岩记》中见,可是,《记》中已明确交代材料是道听途说的,以后《长乐县志》及一些文章都按此《记》而讹传。”蒋以忠的治学如施政一样认真,他决不会把“道听途说”写进文章去。我通读《晦翁岩记》,其中没有一句话交代三宝太监材料是道听途说的。唯独“其胡以训?”中的“胡”是胡说八道、道听途说、胡言乱语之意。说者可能以此为据,把这句话理解成“以‘道听途说’来命名(训:训示、命名)。”大家知道,一词多义是汉语的特点。“胡”还有解释“何”(为什么、什么),《诗·北风·式微》:“胡不归?”所以这一句话应解释为:“为什么用三宝来命名呢?”事实也是这样,民国《长乐县志》点校本,这句话的句尾用了问号,把它当疑问句处理。 理学与佛学无缘有人说:“三宝岩是指佛教中的如来三宝。”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们对宇宙、世界形成及人类起源,都有自己的教义。佛教三宝,即佛、法、僧。法界(法指事物,界:分界、类别)被看成派生世间一切的造物主,把世间和世外的一切现象,都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法界是统摄一切万物的总称。佛教自然观和宇宙观,认为世界都在变化之中,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在中国古代,对宇宙世界形成及人类起源这一永恒主题,众说纷纭,有“天论”“气论”等等。同时中国也产生了经学、道学、玄学、心学、理学等。理学中的“理”是精神性的实体,在宇宙本源上,它派生气和天地万物,而集理学大成者就是朱熹。佛学与理学的观点风马牛不相及,把宣扬理学阵地的龙峰书院,冠以如来三宝之名,岂非咄咄怪事!宋乾道年间(1165~1173)里人刘砥、刘砺兄弟在龙峰岩上建龙峰书院,朱熹寓居福建期间,曾到此讲学,二刘师事之。由于朱熹教学活动在福建,理学在福建发扬光大。他的主学派被推崇“闽学”。理学在福建尤其是长乐地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应归功于朱熹的高足刘砥、刘砺、黄榦等人。他们志同道合,为继承、捍卫、阐扬、传播倾注心血与精力。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明正德七年(1512)县令杨梁建五贤祠,以资纪念:“五贤祠在县东城外半里许,旧名朱文公祠。明正德七年,知县杨梁以公(朱熹)常与黄勉斋(黄榦)、刘存庵(刘砥)、刘在轩(刘砺)、陈自修(陈枅)四人讲学,请于巡按御史李如奎,改城隍庙于县治北,将庙地为祠祀公,而配以四先生。”(引自民国《长乐县志》)几百年来,五贤祠几经修葺,一直到民国初年倒塌,后被夷为平地。可以说二刘岩是闽学发祥地,后代人却以佛教三宝命名,我看不至愚蠢到这样程度吧!

疑窦顿释郑和同时代就有二位名人马铎、高棅来三宝岩游玩,还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状元马铎《游方安里题三宝岩》“三宝岩前宿瘴开,沧沧日色照崔嵬,天香半袭瑶池草,花影全浸石径苔……”这里马铎不但开门见山提到三宝岩,而且描绘三宝岩四周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闽中才子高棅在《三宝岩读书处》这一组诗中,却让人疑窦顿生。该诗小序是这样写的:“……洪武戊辰春,予陪司赋刘公仲谦、领教陈公原中,率诸生池鲸辈,访沧洲隐君于沙堤。越三日隐君携朋载酒,领予来游……会中十九人各有诗,今录一、二云。”因郑和七次下西洋期间,到龙峰岩并修葺龙峰书院,人们把龙峰岩更名为三宝岩,以表敬仰之情。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奉旨出使西洋,前后28年。而《三宝岩读书处》组诗写于“戊辰春”,即1388年春天。距郑和第一次下洋还早十七年,也就是说郑和未到长乐之前,就有三宝岩称号了。一时疑窦顿生,只好“搁笔费评章”。九月一日上午在李姓谱志办遇到市志办高宇彤同志,谈及此事。晚上偶翻民国六年《长乐县志》艺文录诗部分。这里引录高棅《三宝岩读书处》一诗,但题目变成《晦翁岩读书处歌》,此时疑窦顿释。高棅、陈亮、姜文鼎所写诗歌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因为这组诗被明《弘治县志》收录,距高棅等所撰写此诗一百多年之后,当时三宝岩得到人们共识,编者补上的题目中取“三宝岩”是顺理成章之事,正如隆庆六年(1572)长乐县令蒋以忠把“三宝岩”改为“晦翁岩”一样。民国《长乐县志》收录同样是高棅的这一首诗,题目却变成《晦翁岩读书处歌》,更何况《三宝岩读书处》是一组诗(内有三人作品)。为了题目,明《弘治县志》编纂者冠上题目,势在必行。编纂选本为旧诗补上或更换题目,古今不乏其例。所以说“郑和未到长乐之前就有‘三宝岩’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宰相预言,历史“巧合”在三宝岩的三贤祠前矗立着一块高大石碑,因几百年来风雨侵蚀,字迹湮灭。碑文系叶向高撰写的《万侯重修晦翁岩三先生祠记》,原文被《乾隆贺志》收录。如何处置这块石碑,2002年11月份,文史专家黄启权、刘润生、陈明清、陈和栋等略加讨论,有的主张在原碑上重刻碑文或另刻碑文。经过一番讨论,确定在高大石碑旁边另立铜牌。牌内刻印原文并加以注释,以飨读者。阅读原文且喜且惊。叶向高云:“永乐时有中珰(宦官、太监)和奉使海上,人称三宝太监,尝加葺治,因呼三宝岩。邑令蒋君以为不善也,为更今名。”四百年前,与郑和同朝代叶向高就肯定郑和来过晦翁岩,并叙述“三宝岩”的由来及县令蒋以忠更名的原因。为此,有关郑和有否来过晦翁岩问题的讨论,是多余之举!当时长乐县令万编。万编,字寅阳,江苏丹徒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长乐县令。一日,儒学教谕举人袁文绍向县令万编报告:二刘岩发现朱子遗迹。万县令立刻前往踏看,感慨万端:“兹先贤遗迹,高山景行,孰无是心。奈何令芜废弗治,以为守吏辱!”万县令认为如此钟灵毓秀之地被废置,是一县之长的耻辱。于是他“遂出钱三十缗,鸠工庀材(聚集材料,开始动工),一新其旧,堂、庑、门、楹无不俱饬。又严禁樵采,而以其隙地及请大参毕公(向上级毕公申请),得荒州一区,俾守祠者得食其力。”工程告竣之日,刘氏子弟聘请叶向高撰写碑文。文中叶向高表彰了长乐知县万编功不可没。因为万编这次修葺了晦翁岩,让“晦翁岩犹能使数百年后人之景慕不忘如此!”如果没有这次修茸,这一名胜之区就销声匿迹了。真是“宰相腹佬可撑船”,数百年后的今天,晦翁岩不但得到人们的景仰,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宰相预言,得以实现,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巧合”。 小有天歌王恭① 海上群峰屹相向,六平秀出群峰上②。绝巘③飞泉挂薜萝,遥天落日开平嶂④。华顶云归见大荒,鸿蒙⑤元气⑥带沧桑。清辉迢递⑦近观德⑧,空翠依微接太常⑨。百里人家花外静,数椽⑩僧舍竹边凉。石林萝径行人少,药院茅亭绝纷扰。远涧秋声鹤梦寒,遥岩夜月猿声小。黉宫才子日登临,踏阁攀林契赏清(11)。兴来挥洒兰亭(12)笔,柿叶淋漓醉墨深。谷口骊驹(13)动行色,送君远赴金门(14)客。功成早赋归去来,重拂横琴苔上石(15)。[注释]①[王恭]明朝,字安仲,自号皆山樵者,沙堤村人,为“闽中十子”之一。著有《白云樵唱》、《草泽狂歌》。他的《春雁》一诗,脍炙人口,影响很大,1988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选入《一日一诗》台历内。诗人借咏春雁北归,表达寄身天涯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诗综》云:“皆山善得中唐之韵,如:‘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他乡见月长为客,别路逢霜半在船。’‘鸟外明河秋一叶,天涯凉月夜千峰。’‘云归独树天边小,雪罢孤峰岛外青。’‘驿馆夜残明堠火,市楼霜晓度寒砧。’‘棕榈叶上惊新雨,砧杵声中忆故园。’‘几处移家惊落叶,十年归梦在孤舟。’‘家临故苑长洲树,钟度寒山半夜船。’均有大历十子遗音。”②[六平秀出群峰上]在群峰环列中,六平山出类拔萃,独秀一方。③[巘yǎn]山顶。④[嶂]高险如屏障的山。⑤[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浑沌状态。《西游记》:“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⑥[元气]精神;生气。⑦[迢递(tiáodì)]遥远。⑧[观德]观宇。德,《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这里引申为房舍。⑨[太常]山名。⑩[椽]放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11)[黉宫才子日登改,踏阁攀林契赏清]意思是:意气相投的学子攀登六平山,尽情地欣赏这里的良辰美景,其乐无穷。黉(hóng)书斋。(12)[兰亭]即指《兰亭序》,由东晋王羲之作序并书写的行书法贴。(13)[骊驹(líjū)]指行李车马。(14)[金门]因门旁有铜马,所以又名金马门。汉代朝廷征召来的人,其中人才能优异的,令待诏金马门,以便随时遣用。(15)[功成早赋归去来,重拂横琴苔上石]功成宦就以后立即归来,坐在六平山长满青苔的石上抚琴吟诗。归去来,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首石晴云歌王 恭 首石峥嵘高际云,白云飞处长氤氲①。浮空霁色兼秋叶,拂树寒阴带夕曛②。寒阴霁色相辉映,绝胜巫阳梦中境③。出岫间将一鹤飞,还山静人孤僧定。青林叠嶂薜萝间,舒巷无心意自闲。岩头仙客应常卧,陌上游人时暂看。有时仿佛从龙去,大地弥漫不知处。初将肤寸④起盤陀,解使苍生得霖雨。须臾敛尽遥天曙,但见清辉若岩户。片片宁随雾雨消,孤光犹为山阴墅。山阴书室寄云林,因向云中惜寸阴。自笑青云空在梦,登高且赋白云吟⑤。[注释]①[氤氲(yīnyūn)]烟云弥漫。②[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③[绝胜巫阳梦中境]远远胜过巫山遇神女的情景。宋玉《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梦与神女遇。”事本假托。李商隐《无题》诗“神女生涯原是梦”,本此。④[肤寸]古代长度单位,一指为寸,一肤等于四寸。肤寸而合,形容云雾密布。⑤[白云吟]歌颂神仙居住的地方。 东溪精舍为吴仲美①作王 恭 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②对虚牖③。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④。盘石垂萝地更偏,黄精潭上泻冰弦。化成水月三千界,古洞烟霞小有天⑤。烟霞杳微茫,水月澹忘虑。谁知鲁中叟⑥,发彼川上喻⑦。溪水东流接泮林,云泉佳处萃青衿⑧。金门⑨旧隐时同屐,白头老樵来听琴。孤亭五月秋声起,列坐柽阴爱流水。借君矶畔濯尘缨,何必箕山洗双耳⑩。[注释]①[吴仲美]吴实字仲美。②[六曲屏山]六平山俗称鹿屏山,在长乐县宾贤里,距县里许。蜿蜒六曲。因名。③[牖(yǒu)]窗户。④[一涧盘陀大如斗]盘陀(pántuó):迂回曲折。斗:斗形纹图案。这句诗意思是:溪涧迂回曲折,好像斗形纹图案那样,一时难以看清楚。⑤[小有天]六平山上“三有”洞天,即初有洞天、如有洞天、小有洞天。⑥[鲁中叟]指孔子。孔子系春秋时的鲁国人。⑦[发彼川上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⑧[衿(jīn)]衣襟。⑨[金门]即金马门。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汉代征召来的人都待诏公车(官署名),其中才能优异的令待诏金马门。这里“金门”指做过官的人。⑩[洗耳翁]指许由。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洗耳:表示厌听其事。

斌哥 发表于 2013-9-18 10:58:45

答林兄宗正同寓邑之溪上①陈 亮② 自有当年旧,宜开此日襟③。相逢秋叶尽,共语夜灯深。疏拙④缘多难,迟回负寸心。怀君吟啸地,图史满东林⑤。[注释]①[同寓邑之溪上]在汾阳溪上同宿。②[陈亮]《辞海》429页载“陈亮,明诗人,字景明,福建长乐(今属潭头镇沙堤村人),‘闽中十子’之一,著有《沧洲集》、《储玉斋集》。”《竹窗杂录》云:“亮字景明。洪武间累征不起,工诗,集多佚不传,传者十之一耳。如:‘微风动荷香,霁月散林影。’‘风生芦苇鸣,水落洲渚广。’‘沙明日在野,林暝风起岭。’皆警句也!亮,又号拙修翁。”③[自有当年旧,宜开此日襟]因为来了当年的故友,今日应该开怀叙旧。自,因。旧,旧友。宜,应该。襟(jīn),怀抱,胸怀。④[疏拙]粗疏。⑤[怀君吟啸地,图史满东林]意思是:想起了你在常常吟咏诗歌的东林老家,定然是堆满了无数的图书史籍啊。东林,林宗正的住地。 双涧庵(在五都)郑 定①览古登高丘,秋空遍遐望②。云归天宇澄,物态纷万象。飞亭控双流,涧道搴③萝上。追欢企昔人,雅作谐古唱。岂无黄花④情,聊复效元亮⑤。长歌有秦声,屡舞亦豪宕⑥。醉来信忘形,万事齐得丧。林暝晚潇潇,气酣春盎盎。题诗记曾游,为我谢叠嶂。[注释]①[郑定]“闽中十子”,字孟宣,号浮邱生,闽县人,善击剑、工篆棣。陈友定辟为记室。友定败浮海,亡交广间。寻还居长乐,与陈亮、王恭、高棅相友善。洪武中征为延平训导,历齐府纪善终国子助教,有郑博士集。②[遐(xiá)望]远远地望去。③[搴(qiān)]撩起。④[黄花]菊花。⑤[元亮]指陶潘明。⑥[豪宕(dàng)]豪放,不受拘束。 寄山中故人高大棅①周 玄② 浮亭长听旧离情,洛社③高吟久不闻。野鸟向人如怨别,流年④对酒更思君。风烟海国余芳草,鼓角山城掩夕曛。近道梁鸿身不仕,儒生何必向攻文⑤。 [注释]①[寄山中故人高大棅]闽县周玄长期住在长乐县龙门村高棅家中,两人情深谊重。高棅以布衣身份,召入京都编撰《永乐大典》后,周玄想念故友,难以自抑。②[周玄]“闽中十子”,字又玄,一字微之,闽县人。永乐初以文学荐授礼部员外郎,尝令苍头肩书数千卷,游长乐寓龙门高棅家。居数载辞去,其书悉以赠棅。③[洛社]闽中十子,组织“洛社”,吟诗作赋。④[流年]指光阴,如:似水流年。⑤[近道梁鸿身不仕,儒生何必向攻文。]意思既然你(高棅)立志不仕,何必去攻读书史呢?梁鸿,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伯鸾。家贫博学,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曾因事出关,过洛阳,见宫室侈丽,作《五噫之歌》,对统治者有所讽刺,因而为朝廷所忌,他就改变姓名,东逃齐鲁。后住吴(治所苏州)依皋伯通,居廊下小屋内,为人佣工舂米。每归,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不久病死。著书十余篇,今不传。桃 花 洞林鸿① 寒岩精舍②石林东,冉冉乘萝洞穴空。宴坐袈裟深杳霭③,仙游环佩小崆峒④。红泉雨过花皆落,翠筱⑤云来月不通。扫石焚香频到此,定逢秦世采芝翁。[注释]①[林鸿]“闽中十子”,福清人。“闽中十子”组织“洛社”(诗社)经常在长乐活动,他们游览长乐名胜古迹,留下了瑰丽的诗篇。如福清的林鸿就写《桃花洞》一诗。②[寒岩精舍]寒岩精舍,座落在距长乐县城西郊里许岐后自然村之后、天王寺之旁。首石山峙其北,马江临其南,云光帆影合沓争奇。“当夕阳西下万籁归虚,樵唱已停,渔歌未引,梵钟一扣,清音四闻。”清·乾隆年间,长乐县令贺世骏把“寒岩晚钟”列入吴航十二景之一。③[宴坐袈裟深杳霭]在深远的暮霭下和尚穿着僧衣,坐在宴桌旁。袈裟,佛教僧尼的法衣。④[崆峒]指崆峒山,在甘肃省平凉县西。属六盘山。⑤[筱(xiǎo)]小竹子。

钟灵毓秀的六平山一 六平山位于长乐市区东北隅,海拔564米。这里层峦叠翠,林泉郁秀,岩石嶙峋兀立,摩崖石刻琳琅满目,亭谢庵堂随处可见,擅一方之胜。 从太平桥沿溪向北走一里许,就见到壮观的六平山门亭。门亭正上方镌刻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书写的“六平胜景”四字。门亭正面楹联:“胜迹踞吴航,美景良辰同鉴赏;摩崖冠长乐,奇文妙句共推敲。”门亭背面楹联:“最难忘,北涧留诗、东溪精舍;莫辜负,千岩映月、万壑松涛。”这副楹联包含了六平山人文景观的意蕴。 历代以来,六平山虽经几度兴废,但一直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游览胜地。他们对六平山情有独钟,有的就在山麓盖宅,长期与六平山水为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王审知任命从弟王想(银青禄大夫上柱国)为新宁县令(长乐县前身,县衙在古槐乡)。王想在六平山傍脉芝山下建住宅。咸通年间王想舍宅为寺,寺名“观音”。 宋熙宁九年(1076年)状元莆田人徐铎常游览六平山,对这里灵山圣水留连忘返。他在六平山下、汾阳溪东岸筑室而居,以后他的住宅改为“种芝宫”。更为典型的是长乐古槐龙田村的郑森荣。郑森荣清咸丰己未(1859)举人,官崇安训导。他在六平山下汾阳溪西岸,临溪构筑“苟有山房”,内建“望有楼”、“环碧台”,与山水朝夕相处。白天,仰望六平山上的初有、如有和小有洞天,夜晚汾阳溪汩汩的泉声不绝于耳:“苟有山房望有楼,前山环碧后山幽。主人身后汾溪水,只听清声静日流。”1883年暮秋,他撰写《汾溪十二景》,把这里的青山绿水描绘得淋漓尽至。 有的在六平山上买地,构筑园林,以享天年。陈省,于嘉靖己未(1599年)连举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一生留恋山水。陈省罢归后,在武夷山筑室建亭,时至今日,武夷山云窝悬崖峭壁上,他题刻的“壁立万仞”还清晰可见。武夷山回来后,陈省与其子陈所立(明万历四年举人,官至兵备副使)在恢复六平山景点、增加景观方面建树不少。陈省父子在“如有洞天”购置大片土地,构筑园林别墅,还将买山契约镌刻在巨岩上:“……岁年寅,不肖所立买山诛茅,北联石壁,东至满石,西南被乎高林,疏石缭垣,庵于小有之趾,题曰‘如有洞天’,洞二曰‘作鳞’、‘朝阳’,种松数万,梅百株,竹千竿,侣石友麋,时奉杖履。拟于幔亭,笙鹤云。” 有的慷慨解囊,在山上建了馆舍亭榭,如宋淳祐中陈合建亭,名曰“天地四方宇”;宋宝祐四年(1256年)里人太博陈俞建“乾坤一草亭”;明曹贤建造“六平书室”。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邑令王遵道礼聘陈洵仁讲学其中,遂改名为“东溪精舍”,令泮生吴实、马驿、林应、高淮、周瑶、李马(李骐)、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从之学。 “东溪精舍”不过是“茅亭一区”,但在10名学子中竟有9人登科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陈全)。这在长乐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迹?这与老师陈洵仁有关。陈洵仁平时要求学生胸怀大志,以开创明时盛世为已任。要想“东溪精舍”名扬四海,只有出人才:“因邑侯(王遵道)具聘币修礼祠,延余讲学其间,余思古事之山不胜举:“不有裴晋公,则绿野不过寒林;不有韩魏公,则兹山僻处一隅,罕遇佳致,芜没荆榛之中久矣。况晋公等一出,而相业光昭唐宋之盛治,照耀史册。诸君今日藏修息游此间,亦各有遭逢明盛之想,其事业可出晋公下乎?若徒曰通一经,治一艺,以自成其学古之儒,非余所望于诸子之意也!”(陈洵仁《东溪精舍记》)从中领略到陈洵仁的胸襟气度和学问道德,六平山确是钟灵毓秀的宝地。 学子没有辜负老师期望,采集松脂照明,日夜攻读书史,陆续登科高中。由于他们陆续登科高中,长乐文风为此大振,六平山因此名扬一时,正如状元李骐写的《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一诗的诗句:“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沿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 这些学子与六平山水朝夕相处,印象深刻,即使出外为官,寄身天涯,但六平山潺潺的泉水和东溪精舍琅琅的书声,魂牵梦萦,给他们无穷的思念。榜眼陈全说:“草带吟中绿,芸香雨后清。……公余怀旧隐,飞梦企蓬瀛。”李骐回忆道:“钩帘绿草侵书案,卷幔群峰落砚池。余时在泮多休暇,揽胜探奇亦潇洒。烹茶时汲东溪水,酌酒尤观古人画。”同窗好友,友谊长存。当吴实听到状元马铎逝世时,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句:“五百人中第一名,状元袍笏被恩荣。古人意气推弘达,当代才华属老成。黄卷篝灯同夜榻,玉壶沽酒醉春城。于今已是千年别,长傍西风泪满缨。”二 斗转星移,“东溪精舍”在长期暴风骤雨的袭击下,走完了历程。明崇祯年间长乐知县夏允彝在“东溪精舍”的故址上盖了“介泉寺”。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介泉寺”故址重建,改名为“北涧寺”。 六平山上已发现有六十多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书法有真、草、篆、隶各体,韵味无穷,而摩崖石刻大多数集中在初有洞天、如有洞天和小有洞天内。 进入山门,举目远眺,这里有山有水,有阁有亭,拾级而上,渐闻水声,不绝于耳……到了“初有洞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六平山石刻群”的石碑竖立路旁。碑东是“初有庵”,原为黄庭道院故址。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陈省重修,改名“初有庵”。这里岩石星罗棋布,妙趣横生。西边隔溪有块巨岩像卧虎,头部向南,尾巴向北,嘴巴微张,仿佛在侧耳倾听泉水声,这一景点称为“卧虎听泉”。东旁山顶一岩石像匹悠悠漫步的马,被名为“悬崖勒马”。近处“济公帽”石更是逼真,传说是古时济公进山,帽子被风刮落丢在路旁…… 沿着“初有庵”旁的小径前行,豁然开朗,这里是东溪与西涧汇合处,形成汾阳溪。这一带东溪藏有“龙湫观瀑”、“千涧飞蓝”、“黄庭谷隐”等诸景。“无底之谷”澄碧一泓,围青漾翠。由于涧壁上窄下宽,遇上雨天,溪流横遭岩石阻拦,水花四溅激起蒙蒙雾气,甚为壮观。 沿阶而上,半山腰竖立“乾坤一草亭”。亭始建于宋宝祐年间,几百年的风雨侵袭,只剩刻在岩壁上的亭名。为恢复古迹,东关村重建“乾坤一草亭”。亭上方是“如有洞天”景点,其间有作鳞洞、朝阳洞诸胜。这块石头有灶口、灶窝,真是鬼斧神工,是名闻遐迩的“丹灶”。传说杏林始祖董奉在这里炼丹拯救世人。“如有洞天”是明兵部侍郎陈省父子的园林。陈省和他儿子陈所立在这里种松树万株、梅百株、竹千竿。陈所立在这里摩崖题刻有十多处,其中在天启元年(1621年),题刻朝阳洞下面石壁上的《小有洞天》、《如有洞天》、《初有洞天》三首诗,最引人注目。 过了“如有洞天”,经松关、万松岭,但见万壑松涛,松树郁苍,每当风过,涛声阵阵。“小有洞天”是摩崖石刻荟萃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朱熹题刻“石萝烟月”四字,笔锋铁画银钩。朱熹为避伪学之禁,流离崇安、建阳、尤溪和长乐等地。他与长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把次女嫁给得意门生——青山村黄榦为妻,并在二刘岩(晦翁岩)、三溪紫阳阁、江田天池山书斋寺等处讲学,足迹遍布长乐的名山大川。“石萝烟月”四字,把六平山“小有洞天”月夜迷蒙的景色概括无余。与“石萝烟月”相对的有宋宰相陈合题刻的“第一小有洞天”。进入石门,在石门壁上题刻韩仲雍《同年长乐万寅阳请登治后小有洞天》诗:“小队经过自诘戎,穿云屐齿景堪穷。岩扉百折初闻犬,江练双涵定蛰龙。偏是梅花宜冻雨,更教酒盏敌长风。相期不浅安澜意,雁字行行绘远空。” 万编,江苏丹徒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任长乐县令。韩仲雍字壁哉,江苏高淳人,明万历甲辰(1568年)进士,任福建按察司副使。一日,万编陪上司游览了县衙后面的六平山。韩仲雍见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了这首诗。万编将此诗刻在“小有洞天”的石门岩壁上。 过了山门,小径北边,壁立千仞,“洞天山斗”四个大字气势恢弘,这里是明刑部侍郞郑世威题刻。他与少司马陈省辞官归田后,经常登临六平山,咏诗作赋。紧挨着“洞天山斗”的是明崇祯年间长乐知县夏允彝题刻“江山全览”。三自唐以来,一千年来六平山虽经几度兴废,但都是达官贵人、雅士墨客梦寐以求的地方。他们之中有的留下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更多的是为六平山留下瑰丽无比的诗篇,如高棅的《小有天诗》、王恭的《小有天歌》、陈亮的《答林兄宗正同寓邑之溪上》、陈洵仁的《自题东溪精舍》等。
六平山是“闽中十才子”的高棅、陈亮、王恭等人活动场所,他们常在此吟诗作赋,指点江山:“人物风流同废兴,江山陈迹古今情,茫茫天地四方宇,浩浩乾坤一草亭。君不见,六平山上月,昔照六平山下人,六平山色长不改,明月照人今几春?……郎官政静心自闲,爱人爱物并爱山,兴来携我二三子,登高远望穷跻攀。”高棅,字彦恢,号漫士,龙门村人,对六平山的意蕴心领神会,深受六平山灵气的熏陶,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论诗主唐音,选编唐人诗为《唐诗品汇》,引申宋严羽之说,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又能书画,书学汉隶,画学米芾父子。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民族英雄夏完淳更是六平山常客。夏完淳是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为何会来到离家千里的六平山呢?原来他的父亲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崇祯丁丑年(1637年)进士,次年知长乐县事,始终七载。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1631年)夏允彝在长乐任职时,他方7岁,跟随父亲住在县衙内,9岁时经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贤祠一带游玩,对六平灵山圣庙情有独钟,写下了《游五贤祠》等诗。他14岁从父、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夏完淳又与陈子龙倡议,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公事。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被杀害。所作诗歌抒发政治,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夏完淳牺牲时才17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黄世鼎)六平山岩石吟 卧 狮 岩卧狮岩岫显岿然,惹得诗人作丽篇。首石一鸣出魁甲,尔曹吼叫必蝉联。 济公帽济公径上六平巅,福地洞天率悟禅。山水寄怀留屐迹, 故将僧帽弃溪边。 丹    灶春烟覆斧岩灶床,翠竹丛中隐隐藏。漫道神医炼丹处,声名从此遍吴航。 注:传说神医董奉在此炼丹。 蛤蟆朝天石天公造物叹奇迹,仰首朝天望眼穿。鸟语啁啾数声响,天鹅何事不盘旋? 龟    岫本期沧海偏投岫, 硬壳残形几度秋。背任顽童勤踩踏, 只因平素不伸头。 虎    石一声长啸山摇动,百兽闻之怖与躬。何事厅堂多点缀,谨防狐媚假威风。(黄世鼎) 联句颂六平 胜迹踞吴航美景良辰同鉴赏摩崖冠长乐奇文妙句共推敲 鹿屏山麓英才必钟灵气汾阳溪旁桃李正绽芳菲 狮首岩吼似林涛阵阵歌仁政无底谷深如溪水潺潺际太平                              (为六平山门亭撰写楹联)    故乡榕树情牵天涯游子涧里松云意恋溪上住家 背倚六平梓里溪山千古在前临汾水肆中蔬果四时鲜(太平迹楹联)汾水泉声流笔底春山树影映灯前 六平似屏餐秀色双涧如带响泉声(汾阳溪听泉阁楹联) 华构接斗牛鹿屏添壮色卓勋平安史彪炳启群贤 平安史保金瓯功高李室镇溪山兴境铺誉满航城(为汾阳庙撰写楹联) 六平可鉴圪坤朗一草当思雨露恩(为六平山重建的《乾坤一草亭》撰写楹联) 东溪长流贤达襟怀凌云志北涧如画游人情寄无限诗(为陈兴祺斥资建造的“聚贤亭”撰写楹联) 长坐灵山仰视石萝烟月乐开胜境俯观古邑岚晖(为六平山揽胜亭撰写楹联) 聚贤亭碑记 六平山麓东溪与西涧汇合处,岩石雄奇,春水窟满,碧波荡漾。一座小巧玲珑石桥横跨溪上,如弯月悬空。周围大树蓊然,四时青翠扶疏,多为游人驻足之地。里人陈兴祺荜路蓝缕,在路之西北建“聚贤亭”,已于二零零年春竣工。
六平山水钟灵毓秀。明代知县王遵道聘请江田先贤陈洵仁讲学于六平东溪精舍,培养十名进士、举人。其中两个状元、一个榜眼,在长乐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明闽中十子陈亮、高棅、王恭、林鸿等游览胜地,为六平山留下瑰丽诗篇。明兵部侍郎陈省对六平山情有独钟,于山上建园林别墅;明刑部侍郎郑世威、福建按察司副使韩仲雍等均有诗句镌刻在岩石上,至今还赫然在目。明末长乐知县夏允彝与其子民族英雄夏完淳更是常客。几百年来六平山几度兴废,但一直是文人墨客、贤人志士游览胜地。为此,构筑石亭,名曰:“聚贤亭”,旨作千秋之念。 聚贤亭匠心雕琢,玲珑剔透,美奂美仑,增六平之胜景,拓汾溪之胜迹。春水泛滥,浪涛回澜,登临者凭添往日回味;秋高气爽,放怀山水,临风啸傲不亦快哉!陈兴祺为振兴六平山添砖加瓦,有口皆碑。聚贤亭抱林拥翠,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安祥休闲、舒畅心身之佳处。“兴祺”名副其实,建造聚贤亭,无愧名字之真义也!(黄世鼎) 银 杏 碑 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为我国特产的世界著名树种。它树姿雄伟壮丽,叶形秀美,最适宜作独赏树。银杏雌雄异株,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可达千余年。系孑遗植物。银杏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及雕刻工艺用。中医学上以其枝叶、种子入药,功能敛肺定喘。汾阳庙旁、汾阳溪边的银杏,栽种于清初顺治年间,是长乐地区唯一的百年老树。每到夏季,枝繁叶茂,郁郁苍苍,观赏者络绎不绝。由于风雨侵蚀,山洪冲击,旁岸倒塌,银杏树身倾斜,岌岌可危。因银杏枝叶可入药特点,有人肆意砍伐枝叶;慕名而来者也在枝干上刻刻画画,致使银杏残枝败叶,遍体鳞伤,令人忱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银杏,美国汾阳太平桥会馆刘慈惠、刘永乐、黄世享、黄明塘倡议,并由会馆献资修建:砌旁岸,扩大水泥路,围栏杆,并设置石椅、石桌等。工程于二00五年一月五日顺利竣工。如今坐在休憩乐园内,凉风习习,流水淙淙,令人心旷神怡!银杏休憩园的建成,美国汾阳太平桥会馆功不可没。他们爱乡之情值得赞扬。(黄世鼎) 碑 文 二 则太平亭碑记 汾阳溪上之太平桥,乃明隆庆四年县令蒋以忠营建。桥旁有一榕树,躯干魁梧,长须飘拂,绿叶如云,此则情牵天涯游子之故乡榕树也。每逢朝晖夕阴之时、炎夏酷暑之日,乡人多聚集树下说古道今,其乐无穷。值逢盛世,国泰民安。承蒙吴航镇、东关村委会领导支持,民办公助,于甲戌年春月,汾阳境祖社铺乡亲、侨胞踊跃筹集款目,历时半载,于桥前树旁建一亭,名曰“太平”。亭背倚六平山,翼然临于汾阳溪,水秀山明,景色清幽,叠层琉瓦,其貌巍然。登临之际,清风徐来,树叶滴翠,绿影婆娑,此则乡亲父老休憩之胜地也。重建汾阳祖殿碑记 北涧山下、汾阳溪畔之汾阳庙,建于唐咸通年间,奉祀汾阳王郭令公子仪焉!令公唐华州人,武举出身,累朔方节度使。至其平安史、保金瓯,功高李室,敕封忠武王,名垂寰宇,乃一代之重臣也!庙三进,水阁重楼,蔚为壮观。迨春秋佳日,北涧山万壑松涛,汾阳溪千岩桂月,擅一方之胜,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民国廿二年,付之一炬,仅存祖殿,因年久失修,墙颓栋坏,殿内金身荡然无存。同时,汾阳境祖社铺乡亲踊跃筹集款目,于辛酉春,重塑金身,祖殿修茸一新。 (黄世鼎) 汾阳王庙 在长乐市六平山下、汾阳溪旁有座庙宇,内祀汾阳王郭子仪、王第六子驸马太傅郭暧、王第六子长孙御史中丞郭铸,及王的部下张、杨二将军和赤面将军等,就是名闻遐迩的汾阳王庙。庙宇四周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庙旁汾阳溪流水淙淙,不绝于耳……隔溪一棵银杏树,栽种于清顺治年间,每到夏季,银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前来参观者很多。
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想,随堂兄王审知节度闽都,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王想摄令长乐,郭子仪第六子郭暧曾孙郭嵩随军入闽,家于芝山,并奉邠州所立的汾阳郡王令公郭子仪香火而至。于是在六平山麓、芝山之阳盖庙铭于庑上,其庙号曰“福惠”,后更名“汾阳”。
郭子仪(697-761)为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他是唐中兴名将。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即位,尊为尚父。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巩固唐王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为此六平山下汾阳境民众把郭子仪当作忠君爱国的典范和严教子孙的楷模,特以建庙供奉。祖殿一副柱联,道出当地民众虔诚之心:“平安史保金瓯功高李室;镇溪山兴境铺誉满航城。”
汾阳王庙修建多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大雨溪涨,庙宇损坏,乡人修建了后殿并前楹。汾阳王庙为直进三大殿,典雅雄伟,水阁重楼蔚为壮观。春秋佳日,六平山万壑松涛,汾阳溪千岩映月,擅一方之胜,游人香客络绎不绝。1935年,看庙人不戒于火,付之一炬,仅存后殿(祖殿)。民众在废墟上搭盖简易的戏台,长期成为露天戏院,同时又是冬初吹干“番薯米”的好场所。上世纪90年代在原有基础上构筑汾阳礼堂。本世纪初汾阳境大社铺民众集资重建二进大殿。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郭子仪神诞日,举行庙会,演戏三日,十分热闹。
汾阳王庙传说很多,有的传说耳熟能详。长乐岱峰学者、诗人李永选在《公余汾溪晚步》诗所云:“水关门外立多时,榛莽丛中读断碑。忆昔破倭神力助,而今里巷尽传奇。(明代倭寇犯长乐,汾阳王曾于水关外显圣退敌事,载邑乘)”此传说指郭子仪显圣惊破倭寇胆:“嘉靖间,倭薄孤城,从高瞰下,靴尖可踢,围中数万生齿,谁不岌岌者?王显其灵,旌旗于壁垒,金鼓以齐步伐。夜则灯火明灭,行枚杂沓,隐见庙中。倭以有备也,惊而宵遁。此城守人所共见,传至今不衰。”(《长乐县志》)
无独有偶,有一场景更为离奇!《资治通鉴·45卷》记载:驸马郭暧与公主夫妻争吵,郭暧出语不逊犯了欺君之罪。郭子仪知道事态严重,自绑进朝谢罪。后人把这一史实编写《打金枝》一剧。《打金枝》是闽剧传统节目,久演不衰。一年冬初汾阳王庙的戏台演《打金枝》剧目。当“郭子仪”跪在皇帝面前请罪时,突然一阵狂风,掀翻幕帐,吹倒公案桌上的陈列品。“皇帝”惊慌失措,连忙躲到公案桌下……场景属实,但事出有因。戏台座南朝北,时在冬季,不时朔风乍起,实属巧合。此后,《打金枝》与汾阳王庙的戏台绝缘了。
郭子仪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李广、关羽、杨业、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忠义气概、爱国风范。信仰众多、香火旺盛、长年不衰。正如汾阳祖殿古刻石联所云:“唐室功勋昭百代;吴航香火历千秋。” 太 平 桥 离长乐市区东向里许地,有座横跨汾阳溪的石板桥——太平桥。桥身长8米,阔5米。这样简易的石板桥在长乐地区比比皆是,更何况汾阳溪面用水泥封盖,要不是桥头“太平桥”碑石和桥栏四角竖立的小石狮,人们难以置信这是座桥。倒是桥旁枝叶茂盛的古榕树和跨溪而建的太平亭,为它平添几番古意。太平桥名闻遐迩,是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年纪的长乐人对太平桥耳熟能详,上世纪80年代上过高中的人,对太平桥更为亲切。80年代后期,长乐师资奇缺,市教育局每年要从外省引进几十名师范院校毕业生。这些年轻教师一来到长乐,就会到太平桥头,踏看“故乡的榕树”……为什么太平桥名声如此大,最重要缘故是桥头立一石碑刻“太平桥”三大字,碑的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重建”。它饱经沧桑,是吴航大地的历史见证与象征。“太平桥”三字端庄雄伟、苍劲有力,吸引了许多人在碑前流连忘返,啧啧称道;不少书法爱好者在碑上临摹。曾经是孙中山女婿(其妻为孙中山次女孙婉)、湖南湘乡人王伯秋,1934年被任命为福建省长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长乐县长。他一踏上吴航大地,就深深地爱上这一历史悠久的碑石。公余,他常去六平山下汾阳溪畔游玩,每当经过太平桥时,他却要驻足凝视。1938年,他离职时,还将“太平桥”三字临摹而去。 民国《长乐县志》云,“太平桥在县东。唐上元初,里人林巨卿造。明弘治间圮。署县事姚祯重造,名丰泰桥,俗呼观音桥,嘉靖间复圮。隆庆四年知县蒋以忠更造。上为亭,两岸有路,改今名。”长乐知县、苏州人蒋以忠为什么要把“观音桥”改为名“太平桥”呢?他认为:“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吾今易‘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摘自蒋以忠《太平桥碑记》) 太平桥是城关通往南、北乡必经之处,是交通枢纽,桥旁苍老蓊郁的榕树,以绿阴蔽桥面。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在两岸水底石罅中,螃蟹半露着身子,翕动嘴巴,不停地喷出水花,激起一道道涟漪……乡民挑担进城者,尤其是地处海边的梅花、漳港赶市的渔民,在此卸肩停步,歇息片刻。每逢朝晖夕阴之时、炎夏酷暑之日,乡民多聚集树下,说古道今。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为太平桥锦上添花。黄河浪以太平桥旁榕树为题材的《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长期成为高中语文科教材。2001年中学教材改革,仍舍不得割爱,《故乡的榕树》被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三册《语文读本》内。百年来,太平桥上不太平。时过二百多年,洪水作崇,太平桥又被冲垮。另一块《重修太平桥碑记》记载了清·乾隆甲寅年(1874年)洪水造孽:“中秋后九日夜,飓风狂雨煽发,化龙冈、小有天两山溪水并出澎湃,上冲汾阳庙,下荡太平桥,东西二岸崩坏,不利行人……”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山洪危害不浅。无独有偶,时隔二百年的1997年9月7日晚,汾阳溪波浪滔天,涛声轰然作响,把太平桥厚重的桥栏、桥柱冲垮,有的竟被洪水推送十几米之遥。天灾不可怕,人祸更须防。1966年,“破四旧”口号甚嚣尘上。“太平”是封资修字眼,“太平桥”被改名为“反帝桥”,乡人意识到:太平桥石碑和桥栏仅剩四只石狮子要毁于一旦。夜间,乡人把“太平桥”三字敷上水泥。为提防遭石狮不测,每当“破四旧”队员在桥上逡巡时,总有人坐在栏杆上,抱住狮子头,佯装支撑身体以免落水之势来掩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人凿开水泥,涂上红色油漆,“太平桥”三字才重见天日。
长乐市政府看到太平桥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旧城东片改造的方案中,决定太平桥、太平亭及碑刻,加以保护并开发。今古桥犹在,榕树还存,它俩像一对饱经风霜的老夫妻,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太平桥定会焕发青春!(黄世鼎) 汾溪月色      汾溪(汾阳溪简称)发源于六平山,汇集了许多条溪涧,源远流长。汾溪水有的淌过岩面,有的绕过岩石,有的清流拍打卵石,有的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轻重缓急发出不同的凡响。汾溪水匆匆而来,款款流去,永不回头。每晚悬挂在汾溪之上的月亮东起西落,情兮兮来,意绵绵去,是不留下痕迹的,而名不经传的听泉阁临溪而建,溪水泱泱,碧波粼粼……每当月上树梢,山色空蒙,水光潋滟,是观月的好去处。一九八八年重阳节晚,诗朋文友聚集在这里,一边赏月,一边吟诗唱和,以“溪”“月”第一唱为“眼字”,表达各自情怀。 十多年过去了,时过景迁,但这些诗句还萦回脑际,今特将这些诗句加以注释,以娱读者。       他们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的启迪,歌唱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颂扬仁政,深感生活的幸福。月明恰似今朝政       溪静犹如太古人①(张善贵)[简注]①[太古人]远古;上古时代。月光普照三通①道       溪水长歌四化功(黄世鼎)[简注]①[三通]古意指《通典》、《通志》、《文献思考》三书的总称。今天指通信、通商、通航。他们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的示意,描绘了“溪”“月”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一视同仁、不亢不卑的风格。溪流汇海奔千里      月魄①行天照万家(郑和铿)[简注]①[月魄]月亮的别称。月窟难登心未了         溪源欲溯①气尤豪(刘志杰)[简注]①[溯(sù)]逆着水流方向走。月魄无私悬广宇①       溪流着意涤凡尘② (李梦坡)[简注]①[广宇]广阔的空间。鲁迅《集外集·无题》:“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②[凡尘]人世间。月本光辉非故炫①       溪何愤慨也常鸣(陈尊光)[简注]①[炫(xuàn)]照耀。这里含有夸耀的意思。月色无私辉①万户       溪流着意润②千山(张善灼)[简注]①[辉]当动词用。照耀的意思。②[润]滋润。溪清比行①人皆重       月洁为怀品自高 (郑守贤)[简注]①[行( xíng)]品格;品行;德行。月魄谦①存常满意       溪声常发不平鸣(郑守贤)[简注]①[谦(qiān)]谦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他们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更多地描绘汾溪月色的风光绮丽,以及泉声的韵味。月路归鞭梅影下    溪湾轻筏①柳阴中(林萱孙)[简注]①[筏(fá)]渡水用具,亦指小船。从前汾溪受闽江潮汛的影响,蚬仔船穿过太平桥,直到“成化阁”(现长乐一中后门桥头)。溪筏溯流探胜境       月楼临水接虚①空(甘鼎藩)[简注]①[虚空]天空。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溪带诗声萦北涧①       月移塔影卧南山(张善灼)[简注]①[北涧]即六平山之主峰北涧山,巍然屹立,数道溪涧潺湲其中,泉水清醇可口。溪从北涧云间出       月向南山塔①顶悬(甘鼎藩)[筒注]①[南山塔]即三峰塔(亦称圣寿宝塔),坐落在南山上。溪韵潺湲常入梦    月姿绰约①屡窥帘(张国英)[简注]①[潺(chán)湲]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②[绰约]形容女子的体态柔美。月临江面波生眼       溪绕山腰峪有肠①(林庆垒)[简注]①[峪有肠]溪流弯弯曲曲,好似山峪有肠胃一样。月似秋中光更澈①       溪当春半水常肥② (张善贵)[简注]①[澈(chè)]原指水清澄。这里意思是月光格外晴朗。②[肥]肥胖;多脂肪。这里拟人化了,形容溪水充足。月桂开花香十里       溪虾酹①酒醉千家 (黄世鼎)[简注]①[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樽还酹江月。”月榭诗酣①人觅句      溪山花艳客寻春(马诗汀)[简注]①[酣(hān)]原意是酒喝得很高兴,这里指心情舒畅痛快。月色侵①帘如泻水         溪声入耳若鸣琴(陈寿渠)[简注]①[侵]原意是侵犯。这里含有照射的意思。月明山径僧盘谷      溪静渔舟叟下缯① (张善彬)[简注]①[缯(zēng)]古时丝织品。这里指打鱼网。溪曲水楼花拂槛①      月明山寺叶敲门 (陈茅)[简注]①[槛(jiàn)]门窗。月透疏林银洒地       溪沿叠嶂①帛穿云 (林萱孙)[筒注]①[嶂]高险如屏障的山。月台云淡宵①如昼      溪涧风清夏若秋 (黄世鼎)[简注]①[宵(xiāo)]夜。溪声到枕凉生簟①      月色当窗曜入帘 (林庆垒)[筒注]①[簟(diàn)]竹席。中国园林建筑,善于采用“借景而生景”的手法,即他人之物为我物,使园林内有多景可观。诗人们由月光下的汾阳溪联想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使汾溪月色在人们心里产生强烈的灵感。月窟眠香藏顾兔①      溪桥践约会牵牛② (林庆垒)[简注]①[顾兔]一种传说是月亮有只玉兔,拿着棒槌,捣着石臼里的仙药。②[牵牛]指牵牛星。以后从星名衍化而为神话人物。织女原为天帝孙女,亦称“天孙”。她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便中断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相会时,乌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为“鹊桥”。月下泛舟游赤壁①       溪边逐水访桃源② (李梦坡)[简注]①[游赤壁]北宋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湖北黄冈县西北江滨赤鼻矶。这里山形截然如壁,而呈现赤色,又名赤壁。苏轼写了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念奴娇》一词。②[访桃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借武陵人之口道出“世外桃源”的风俗、历史和怡静、安逸的生活。月下香飘元亮菊①      溪旁韵溢伯牙琴② (陈逸志)[简注]①[元亮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一生爱菊。他的《结庐在入境》五言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这一名句,流传千古。②[白牙琴]古代传说人物,善弹琴。相传《高山流水》也是他作品。这里形容汾阳溪的流水声韵可以与“伯牙”鼓琴相媲美。月里嫦娥①扳②桂袅      溪边西子③浣纱娇 (林庆垒)[简注]①[嫦娥]传说古时候有个后羿的勇士,在仙人西王母那儿得到长生药,却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于是嫦娥带了一只小白兔轻飘飘地飞进月宫。唐朝李商隐曾这样描绘嫦娥在月官里孤独凄凉生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诗人反其道而用之。从汾溪月色中,看到嫦娥在绕着桂树翩翩起舞。②[扳(bān)]寻找。③[西子]即西施,春秋末年美丽女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们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意蕴,联系汾阳溪现状,忧心忡忡,希望人们要爱护这条溪:溪纳微污流已浊      月蒙薄翳①色犹明 (甘鼎藩),[简注]①[翳(yì)]遮盖。溪因众毁填江似      月故宵潜①庇盗如 (张善贵)[简注]①[潜(qiān)]深藏不露。 故乡的榕树黄河浪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做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长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眯短暂的安慰满足。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故乡的榕树呀……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长期成高中语文科教材。2001年中学教材政革,仍舍不得割爱,《故乡的榕树》被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三册《语文读本》内)。 后记 六月初的一天,因协助市博物馆副馆长林少可布展吴航东溪书院,来到书院地方。书院座落在六平余脉岭沙山麓,气势非凡,两旁厢房端庄古雅,别具一格。书院后扆树木扶疏,前面是吴航中学大操场,绿茵遍野……面对这里风水宝地,还是产生几分激动,不禁记起东溪精舍陈洵仁先生勉励十学子的话来:“余思古事之山不胜举,不有裴晋公,则绿野不过寒林;不有韩魏公,则洛阳名园亦荒草耳。兹山僻处一隅,罕遇佳致,芜没荆榛之中久矣。况晋公等一出,而相业光昭唐宋之盛治,照耀史册。诸君今日藏修息游此间,亦各有遭逢明盛之想,其事业可出晋公下乎?”又记起身体力行的李骐预言:“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石破惊天,状元李骐的预言、状元先生的愿望在今日得以实现。六平山上的东溪精舍,原为曹氏六平书室,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邑令王遵道礼聘陈洵仁讲学其中,改名“东溪精舍”。斗转星移,东溪精舍在长期暴风骤雨的袭击下,挣扎着倒下去,走完了自己光辉的历程。明崇祯年间长乐知县夏允彝在东溪精舍的故址上盖了“介泉寺”。清同治元年(1862)在介泉寺故址重建,改名为“北涧寺”。东溪精舍师生著作大多散失,本人从现存明清几本《长乐县志》、《长乐诗徵》及《长乐进士》等书找出一篇文章、两篇状元殿试卷及44首诗。“文如其人”,从仅存的少量诗文中,看出东溪精舍的师生广阔的襟抱和高尚的情操。明代知县王遵道聘请江西先贤陈洵仁讲学于六平山东溪精舍,培养了十名进士、举人,其中两个状元,一个榜眼,这在八闽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当今市领导把“东溪精舍”看成长乐最宝贵的财富,移址重建,发扬光大。这是长乐人民十分幸运的,相信不久将来,这里成为旅游胜地。东溪精舍师生诗文除了张挂展厅之外,还要把这些优秀的诗文通过注音、注解、赏析推出去,更何况这项工作对本人来说是责无旁贷的。记得一九五七年九月一日,一百五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集中在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小礼堂内,聆听系主任、鲁迅亲密朋友魏金枝“训话”:“每生每年付出,是三个农民年收入总和。今后应如何报答人民对你们培育之恩?”他发言中有几句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历朝以来汉语言文字是少数达官贵人交流思想的工具,广大劳动人民只能望洋兴叹!今后要宣传贯彻汉子简化表。毕业后对古典文学作品,做些注音、注解工作。教师是第一线,把教材(已注音、注释)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受益匪浅。总之一句话,你们要起古人与今人沟通的桥梁作用……”但事与愿违,面对的是一堆没有句读的文字,更何况繁体字、异体字比比皆是。做好东溪精舍师生的诗选注工作,要花一定时日……不期然与吴航街道领导谈及此事,得到王传利书记、黄敬文主任等领导鼓励和支持,增强了信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闽中十子”与“东溪精舍十学子”是同代人,彼此之间互有诗词唱和。为此也把闽中十子有关六平山、东溪精舍的诗篇,加以注释、赏析,以飨读者。对地方性诗词注释是一种新尝试,更何况从来诗无达诂、诗无定评,容许有不同的见解。限于本人水平,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尚请专家、读者不吝指教。                                黄世鼎                     2008年9月8日写于汾阳溪听泉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著名作家黄世鼎名著《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