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3-6-24 20:20:32

长乐闽剧的发展历程

一、闽剧溯源
  闽剧俗称福州戏,是福建主要戏曲剧种,迄今已有400年历史,流行于福州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及台湾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国。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亦逐渐兴起。闽剧在发展过程中,综合平讲班、江湖班、儒林班等本省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在二十世纪初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戏曲剧种,称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墦间祭》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号。闽剧剧目繁多,据统计有传统剧目1500多个,有反映历史故事的《紫玉钗》、《钗头凤》等,有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荔枝换绛桃》、《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等。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通俗平畅的洋歌、粗犷激越的江湖调、典雅婉约的逗腔和清新活泼的小调等四大类组成,其中前三类都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辛亥革命后,不少京剧艺人转入闽班教戏,因此,闽剧音乐也吸收了皮黄调。闽剧的介头较有地方特色,系综合江湖、平讲、逗腔、唠唠及本地民间音乐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的,武场吸收京剧的锣鼓经较多,打法略有不同。伴奏场面一般只有七个人,俗称“七条椅”,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斗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闽剧的各行当、道白大量吸收福建民间儿歌、俚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气息浓郁。角色在早期只有生、旦、丑三种构成,称“三小戏”;后增加到七个,曰“七班子”,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发展为现在的“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形式相当齐全。闽剧表演的艺术特色有“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功、念功、做功、武功,其中唱功就是要字正腔圆,典雅、明快,优美粗犷;念功要做到抑扬顿挫,缓急疏密,姿态优美;做功要求功架稳健,招式干净;武功注重吸收民间武术精华。“五法”主要是手、眼、身、步、之法。
二、80年代以前的长乐闽剧
  滨海长乐是闽剧的发祥地之一,闽剧在长乐家喻户晓,遍地开花。早在明末清初,长乐就有“泗海”、“新泗海”、“旧泗海”、“厚福党”、“厚福发”、“乘哥”、“石头姆”、“假刘”、“草索”、“七子”等闽剧戏班。古时长乐闽剧戏班多为乡绅、官吏等人组织,分散于各乡村中,主要在村里神诞或庙会时演出,农闲时还被外聘演出。清末,城关人郑茂环就自建戏班自娱,有时还将戏班送到福州达官贵人府第演出。民国时期,成立的儒林班“乐大观”戏班,为长乐闽剧界培养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名人,如老生程德旺,青衣李亦棠等。二十世纪20年代,闽剧进入多种声腔剧种的成熟期,以长乐人郑亦奏为代表。郑亦奏在短短的几年,先后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中的新茶花、《孤儿血》中的张桃珠、《百蝶香柴扇》中的轮船英姐、《紫玉钗》中的霍小玉、《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孟姜女》中的孟姜女、《杜十娘》中的杜十娘、《钗头凤》中的唐婉,以及,《梁山伯和祝英台》、《秋兰送饭》、《浪子魂》等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悲剧女性形象。他总结出“素、净、休”与“快、紧、收”六字舞台表演艺术,形成“郑派艺术”,被誉为“闽剧泰斗”、“福建梅兰芳”。所演唱的闽剧"逗腔"韵味悠长、缠绵悱恻,被当时的百代、联声等几家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乐闽剧事业得到新生。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闽剧出现新的繁荣时期。1955年,长乐业余剧团达到53个,1956年,成立了国营长乐县剧团,演职人员达到47人,保留剧目有54本,主要有《田螺姑娘》、《沉香破洞》、《梅燕风云》、《姑嫂伴眠》、《芦虾记》、《负姑脱火》、《变尸奇案》等古装剧和时装剧。1958年,全县有8个公社文工团。县闽剧团排演的闽剧《穆桂英挂帅》入选省戏剧会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剧团解散,业余剧团大多停演,或改演“革命样板戏”。1973年闽剧团恢复后,长乐闽剧界创作、改编出一批优秀剧目,涌出一批优秀的演员。林道通创作的现代闽剧《海外一封信》、《半截牡丹烟》,参加省戏剧会演,获剧本奖,演员陈淑惠、余锡仁被评为优秀演员,剧团创作、改编的古装闽剧《三凤求凰》和《状元与乞丐》誉满榕城,被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唱段制成录音带在海内外发行。
三、新时期的长乐闽剧
  80年代后,福建省提出"振兴闽剧"的口号,闽剧又获重生,再展新姿,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长乐闽剧界创作、改编的剧本和演员多次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演出中得奖。其中,1987年陈元挺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遗恨姑苏台》参加福州市第十四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后又参加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获剧本创作三等奖;该剧还荣获华东地区“田汉杯”优秀剧本二等奖,剧本并在《福建戏剧》上发表。1992年,县新大众闽剧团排演的现代闽剧《心灵的呼唤》在省第四届民间剧团展演中,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优秀演员奖、演员奖,几乎囊括所有奖项的第一名;参加福州市第十六届戏剧会演,一举夺得7项奖项,居参演剧团之首。1993年7月,长乐首次举办首届全省民间闽剧艺术节,来自闽东、闽北、闽中等地17个市县(区)的27个闽剧团来航城献艺、献技,演出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其规模之大,在全省尚属首次。如今,长乐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闽剧事业的发展,加大经济投入保护这个传统的民间艺术,还在长乐市博物馆安排闽剧展览,介绍闽剧的发展历史以及状况,宣传闽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闽剧。
  现在长乐比较知名的闽剧团有长乐新大众闽剧团、长乐第二闽剧团、金峰闽剧团、长乐实验闽剧团、龙凤闽剧团、天河闽剧团、闽航闽剧团等,还有许多不很出名的闽剧团,据了解,长乐全市闽剧团数量达到全省闽剧团的三分之一多。闽剧是长乐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不管是偏远的小村,还是繁华的城市,都有闽剧团,每年将近有五千多场次精彩的表演。逢年过节、老人寿辰以及出国成功等等,人们都会邀请闽剧团演出,以此增加喜庆气氛。长乐是闽剧发展繁荣的一方沃土,长乐被誉称为闽剧之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闽剧演员,涌现了一批长乐籍著名的戏剧导演和闽剧表演艺术家。已知的就有戏剧大师、与梅兰芳齐名的郑亦奏,著名闽剧小生、国家一级演员李小白,人称"南方盖叫天"的陈春轩,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陈可清,著名导演陈怀凯,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乃春等。

郑秀明 发表于 2013-7-21 12:19:04

好像这个传统都是老一辈看,现在的没有多少人喜欢,估计会慢慢没落

长乐陈安 发表于 2014-3-15 15:32:17

闽剧作为我市地方剧种,要靠政府支持发扬光大,培养新一代闽剧爱好者传承下去。

长乐陈安 发表于 2014-3-15 15:42:55

在美国纽约唐人街格兰街公园、法拉盛等地每星期都举办两场业余闽剧表演,观看者众多,还有老外观演并摄像。由此可见海外游子的恋乡之情!

萃琼霞 发表于 2014-4-14 15:54:4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闽剧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