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 发表于 2012-9-5 14:44:30

归云洞石刻

http://ipoock.com/img/g1/20120905024013r4wjg.jpeg
       在江田灵峰寺归云洞内有多处宋代摩崖石刻,都挺费解。本贴先说说上图这处。
    此处石刻可辨读的文字有四列。最右一列大字为“张伯常蒋颖叔”。左边两列小字为“按部宿此因游云洞 权转运使贾青春卿”。大小字之间为纪年。上部被凿平,下部为“己未仲冬望日”。
    《长乐金石志》将“张伯常蒋颖叔”(后简称[张条])与“按部……”(后简称[按条])分为两条来记录,且将[张条]年代注为“熙宁间 约一○七一年”,而[按条]纪年注为“元丰二年 一○七九年”。
    本人认为,此四列文字应为同时凿就。理由如下:
    首先,所有文字的字体相同,仅字号大小不同,目的是体现人物主次及区分正文与附注。
    其次,古汉语书写习惯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且纪年落款通常在正文末尾,也就是在最左列。但此处纪年却在两列小字的右侧,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日期在此处作为正文的一个部分而非落款。
    第三,大多摩崖石刻不会只凿姓名而无其它文字。正常的逻辑应该类似于现在的“×××到此一游”才是完整的句式,敢在石头上刻字的古人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另有张伯常蒋颖叔在三溪当阳寺的刻字可作旁证,该处石刻全文为“张伯常蒋颖叔同登瑞峰山顶 观海罢复小憇于当阳后峰 退而宿于灵峰院 熙宁辛亥季秋廿七日”。
    第四,“卿”是古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因此按条并非贾青春所写,而同为张蒋对贾之称呼。
    根据以上四点理由,此处刻字应统作一条,通读为“张伯常蒋颖叔 □□□□ 己未仲冬望日 按部宿此因游云洞 权转运使贾青春卿”
    据《海滨闻见录》载:张徽,字伯常,湖北竟陵人,熙宁间知福州。蒋之奇,字颖叔,宜兴人,熙宁初为福建转运判官。那么故事情节应该是福州知府张伯常和福建转运判官蒋颖叔于己未年仲冬至长乐视察转运使贾青春的工作情况,顺便同游归云洞并夜宿灵峰寺。两个老头子照例挥毫泼墨,然后老贾命人留下墨宝并凿于洞壁。
    那么,被手贱的红卫兵磨掉的四个字是什么呢,根据张蒋生活年代推算,应该是元丰二年(1079),岁次己未。老张这福州知府从熙宁中做到元丰初,前后也只有十年上下,属于正常。
    至于最左边面积最大的一块字刻,那得佩服红卫兵的觉悟跟耐心了,竟然可以统统磨平。其内容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与右侧为同时,可能是两老头子诗兴大发所作。第二种,与张蒋无关,那就更猜不到是什么了。
    以上纯属本人臆断瞎掰,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归云洞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