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 发表于 2007-12-27 22:40:43

烟雨龙卷墓

今天,行进在前往龙卷墓的山路上,如烟如雾的雨丝飘飘洒洒,极细极细,让人觉得不像在下雨,但又全身心笼罩在潮湿的氛围之中。是在下雨!

山路崎岖,四周围全是野生野长的小树。斜坡路口的一株油茶树,长得很茂盛,洁白的花朵装饰在绿叶之中,像海洋中荡漾着的小浪花。大家都知道这里油茶,俗称茶籽,果子很像栗子,可榨油,榨出的茶油很贵重,如今不多了。

走这山路,宛如在荒芜的山间跋涉,时而怪石叠生,时而泥泞难涉,时而跨过山涧巨岩,时而又进入茂密丛林。来到一座小山岭上,举目四望,只见白雾茫茫,而面前却是氤氲的茶园。这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发了茶园,解放后长乐一中在这里创办勤工俭学农场。许多学生都到这里学农锻炼,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垦了不少的荒山。

再往深山里行进,隐隐约约看到两座破旧的石头房,带队的罗联乡李书记说,到了!这石头房一看就知道是有多年的历史,石头是附近捡来的,经过泥水匠用心就势砌成,那墙上有一种乱石铺街之美。但经那斑驳的青苔点缀,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房子很大,大门锁着。大家说可留作以后拍影视的现场。

我们在农场的左边山坡上,看到了一座坟墓,这墓就是著名的龙卷墓,四周环山,正面对着下坡,坡下有一小小池塘。池塘的下方就是福清市地界了。据说,从前人家抬棺木下葬,途径此地,狂风大作,大家停棺躲避,等大风一过,再也找不到棺木了,山坡上留下一个墓形新土堆。挖开一看,棺木已被掩埋在这里,故名叫龙卷墓。

其实,对长乐人来说,龙卷墓是一个红色根据地的别称。上世纪40年代,长乐玉田有个叫郑春敏的年轻人,在这里开发了农场,招收贫苦农民,种植番薯。他看到日军的暴行,便自筹经费购买武器,加入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地下党员。那时,闽中游击队就常在这里开会、培训,农场成了闽中游击队给养供应站,名称为“闽中军分区补给基地”,任命郑春敏为闽中军分区供给处处长。游击队通过农场得到人员、粮食、药品和武器弹药补充;前方送来伤病员,特约玉田医师上山治疗。抗战胜利前后,陈亨源等许多革命干部在这农场工作,农场成了福建省委驻地之一。1945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从南阳村疏散,秘密转移到农场。1946年下半年,中共闽中特委也迁到龙卷墓农场。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闽中地区组织武装暴动,闽中特委在农场召开扩大会议,制定方案,做出具体部署,后因叛徒出卖,特委机关和游击队主力从农场撤出。郑春敏随部队转战戴云山区,在德化的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捕,后被杀害于莆田,时年仅33岁,那是1947年7月。今天,我们站在前辈站立过的土地上,默默回首刹那间,四周是葱绿的凝思,凝思着农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回到石房子前的山坡,一片棕榈树郁郁葱葱,排列整齐,四面重重大山逼仄而立,这确是从事革命活动的好地方,曾被称为三不管地带。从前曾有“一亩三分地”之说,意思是一亩地分为三个县(闽候、福清、长乐)管。

在雨雾中循原路返回,我们几人辨认着山山岭岭的草草木木,采摘着童真时代常常尝过的野果,一个文友说:“白毛女就是在山中采吃野果度日的,吃多了,毛发全白了。”或许,这已成了一个历史,或许,这只是一个十分遥远的传说,但,这山岭也确实是避乱逃乱的“胜地”,不知什么时候是否也有人在这里建一座天然绿色环保和谐的“世外桃源”。

山路曲折,清幽绵延。龙卷墓,曾听前辈讲过多少次的圣地,今天,我终于走近了你。雨雾蒙蒙,那雨中雾中的风水宝地,不知何时能再现原始的初衷。(来源:吴航乡情)

鱼无非 发表于 2013-12-15 13:59:27

没到过南阳村吧?小时候我经常进山到那里玩,现在那里都荒废了!只有几户人家在那里养些家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烟雨龙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