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2:25

校 注
  1 《周礼·职方氏》疏:“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七闽。”
  2 据《史记·东越列传》,馀善发兵反汉为元鼎六年。
  3 唐中宗李显年号。李显于公元六八四年一月即位,二月被废。是年九月,改元光宅,武则天临朝称制,直至公元七○四年。本志编纂者对在武则天时事,皆依朱熹《通鉴纲目》,仍用中宗嗣圣年号。此处之“嗣圣三年”,实为武则天垂拱二年。本志类此情况甚多,不再一一校出。
  4 本志“汀州府”条下云,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与此处所记不同。按《元和郡县志·汀州》称:“开元二十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忠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该书成于唐代,所记当较翔实可信。
  5 “以”字疑衍。
  6 据《宋史》,置邵武军在太平兴国五年。
  7 《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均作“曲郍都尉”;《三山志》则作“典船都尉”。
  8 指南台岭,非福州台江之南的南台岛。
  9 《宋史》“元年”作“二年”;“侬”作“浓”。
  10 《隋书·地理志·南安县》注:“(隋)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晋为晋安县,陈立为南安县。”《太平寰宇记》:“晋置南安郡,陈立南安县。”《南安县志·建置沿革》则称:“梁天监中,始置南安郡。隋开皇九年改郡为县。”各书记载互异。
  11 此处泉州指今福州。详见本卷“福州府”。
  12 光绪《漳州府志》陈元光传,称陈元光平陈谦时间为“唐高宗仪凤中”。
  13 按明制,巡抚带佥都御史。此称“巡检”,误。
  14 唐武德五年,唐使者始下泉、睦、建三州(见《资治通鉴》),此谓武德三年置延平军,“仍属建州”,应有误。又,《通典·州郡》及《元和郡县志·建州》均谓武德四年置建州,然皆不及“置延平军”事。
  15 “开运”系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此处谓“唐”,误。
  16 “乾祐”为五代后汉高祖刘暠年号。置顺昌县时间,《太平寰宇记·顺昌县》为“(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三山志》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93年);《十国春秋》注为“(十国)闽永隆二年”(公元940年),诸说不同。
  17 据《闽书》,晋太康三年(282年),因避司马昭讳,改昭武为邵武。
  18 指垂拱四年。
  19 《太平寰宇记·建宁县》称:“建隆二年,伪唐升为县。”《十国春秋》称:“建隆元年,南唐析置光宁县。”据此,“乾隆”应为“建隆”之误。
  20 《元和郡县志·莆田县》称:“莆田县本南安县,陈废帝分置莆田县,隋开皇十年省,(唐)武德六年复置。”新、旧唐书《地理志》均谓唐武德五年分南安县置莆田县。诸志所载各异。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5:04

卷之二

  地 理

郡 名(邑名附)
  
福州府
  七闽按《职方氏》注:“闽子孙有七种,故曰七闽。”又按《三山志》:“七者,所服国数也。” 闽中1宋曾巩《道山亭记》:“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晋安晋衣冠士类多避地于此,故名。2 长乐《闽中记》:“地名长乐,居者安之。” 三山九仙、乌石、越王三山,俱在城中,故名。 福唐按《三山志》:“绍兴二年,诏福唐缮修城池”,则福州古亦称福唐也。 合沙郭璞迁城谶:“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 东冶以越王冶铸得名。 东瓯旧经:“闽越地,即古东瓯。”今建亦其地。考之《史记》:“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冶。惠帝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苏林注:“冶,山名。今名东冶。”《治平图》谓之“泉山”,即今福州将军山也。徐广注:“东瓯,今之永宁。后改为永嘉。”然则闽越、东瓯其为两国无疑。旧经谓“闽越即古东瓯”,非也。又见《建宁郡名志》。
  怀安县 石岊宋咸平间,尝移置石岊。旧记:“山曲曰岊。”
  长乐县 吴航吴尝造船于此,故名。 新宁唐名。取《书》“宅新邑,宁厥止”之义。
  连江县《三山志》以县治连接江水,故名。《大明一统志》谓:“县治南有连江,县名以此。” 凤邑山势如飞凤,故名。
  福清县旧记谓:“县之山自永福而来,溪自清源而分,故名。”考之于志,永福得名乃在福清之后,其说盖未必然。 玉融县有玉融山,故名。
  古田县《三山志》:“洞豪刘疆等,以土地、人民归都督李亚丘。咸曰:祖父咸亨中来此。因古昔田亩垦辟而居。’故名。” 玉田田中尝产青玉,故名。
  永福县《三山志》:“唐永泰间置县。”初名永泰,宋避哲宗陵,复改今名。
  闽清县本志:“县溪与大江汇。江水浊,而溪水清”,故名。 梅溪溪多植梅,因名。
  罗源县《三山志》:“溪名,亦姓也。”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5:54

建宁府
  建安汉建安初置县,吴因以为建安郡。 建溪旧建州。 富沙《方舆胜览》:“古有富沙驿。城北有大仗洲,岂以此得名欤?” 东瓯本志:“府城东南有东瓯城,汉吴王濞世子驹,发兵围东瓯,即此。”考之《史记》:“吴王濞反,东瓯受汉购杀濞。驹亡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劝闽越围东瓯。”索隐曰:“姚氏云:瓯,水名,出永宁山,去永嘉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以是观之,则东瓯城之在永嘉无疑矣;而谓建宁有东瓯城,不知何耶?
  瓯宁县亦以东瓯城得名。
  浦城县汉东越王馀善筑城临浦,县因以名。 汉兴汉名。
  建阳县 建平吴名。
  松溪县 松源旧名,以县有松溪也。
  崇安县 温岭旧为温岭镇。
  政和县宋政和中改名。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6:31

泉州府
  清源唐名。按本志:“泉山之上有乳泉,清洁甘美。州名清源盖本于此。” 武荣亦唐名。 桐城泉州初筑城日,绕城树刺桐,因以名城。 温陵图经:其地少寒,故名。
  晋江县以邑有晋江名。
  同安县 大同唐置大同场。 银城按本志:“城东西广,南北隘,如银锭然,故名。”
  德化县 龙浔县东北之山突起,蟠绕如龙,前有二水朝之,故名。
  永春县本志以四时多燠,故名。 桃源县西有桃溪。
  安溪县本志:“旧名清溪,以县治前有溪,清莹环绕,故名。宋宣和中,盗起陆州3清溪洞,时恶其名,改为安溪。”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7:30

漳州府
  清漳以漳水名。 临漳同上。
  龙溪县以县有龙溪名。
  漳浦县唐名。
  龙岩县以县有龙岩山名。
  南靖县 南胜原名。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8:07

汀州府
  临汀按本志:“汀,水名,自北发源,至州境而东,遂南流入海,是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文。或曰,《尔雅》以水际平地为汀,《说文》以水际平沙为汀。未郡之前,有长汀村,其间水际多平地与沙,以汀名郡,盖取诸此。 鄞江以郡内有鄞江,故名。 平沙亦取《说文》之义。
  长汀县以地有长汀村得名。
  上杭县 杭川
  武平县 平川
  连城县旧名莲城,元至正间,草寇罗天麟平,因去草为连。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8:49

延平府
  南平汉县名。 延平唐名。 剑津《晋书·张华传》言:斗牛之间有紫气在豫章丰城,补雷焕丰城令。掘狱基得双剑,一与张华,一留自佩。华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为不至?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华死,失剑所在。其后焕之子持剑行延平津,剑忽跃出坠水。使人没水取之,但见两龙。时人以为双剑复合,故名。
  剑浦 镡川镡,剑鼻、剑口名。 龙津俱同上。
  将乐县本志:“县治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名。”
  尤溪县本志:“溪之洲多尤姓,故名溪,因以名县。”今尤氏自言,其上世本姓沈,避王审知讳,故改姓尤。非也。
  沙县县有沙源。
  顺昌县本志:“南唐始置县。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9:19

邵武府
  昭武吴名。晋避文帝讳,改邵武。 邵阳晋名。 武阳本志:“以郡在武夷之南。” 樵川以郡有樵溪。 樵阳同上。
  泰宁县国朝邑人梁淮《重修县治记》:“泰宁本阙里府号,宋时邑多名士,元丰间因敕以是名县。嘉其郁郁近鲁也。” 杉阳以县治在杉溪之阳。
  建宁县 濉江以地有濉水。
  光泽县 杭川以地有杭溪。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09:55

兴化府
  莆田按本志,旧说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县多水患,因去水存莆。考之《资治通鉴》:“陈天嘉五年,陈宝应败,逃至莆口。”胡三省注云:“莆音蒲。”莆地之见载籍自此始。字但作莆,未尝作蒲也。旧说不知何据。 莆阳古谶云:“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 莆中古名。
  仙游县本志:“临川何氏兄弟九人学道于此仙去,故名。”后人多以仙名其地,如仙溪、仙乡、仙水之类是也。 清源唐名。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2-5 09:10:37

福宁州
  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 宁远唐改县为宁远镇,因名。 长溪唐宋县名。县南有溪数十里通海。 福宁元取福安、宁德二县之名以名州。
  宁德县 感德唐置感德场。
  福安县按本志:“初议置邑,邑令范夔梦神人告曰:‘须福建安抚来,事乃成。’后朝廷赐名其县曰福安,盖符梦中福建安抚之言也。” 扆山县之主山曰扆山,因以名邑。今居邑东者曰东扆,居邑西者曰西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八闽通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