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11-8-12 13:46:01

《长乐情怀》续


有位俄罗斯诗人曾这样赞美自己的故乡:故乡的轻烟都是甜美的。烟是闻不出气味的,只有深切地热爱家乡的人才能这样赞美自己的故乡,写出这样的诗。他是用整个心灵来赞美自己的故乡。
黄山云先生是个本土作家,土生土长。除在上海读书、工作那几年及访美两年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生活在长乐。他热爱家乡,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沿着汾阳溪溪岸,他盖了间书屋,小巧玲珑,名曰“听泉阁”。1997年9月7日,一场洪水把“听泉阁”冲毁,2005年10月2日,台风“龙王”吐水,冲垮“听泉阁”后墙基。作者朝夕与溪流为伴。在这里,他著书立说,研究福州方言,并且在《怒涛》中大量地运用它。福州方言源自中原文化。由于历史及地域的限制,今天讲福州方言的人只有150万左右,流通在闽中、古田、屏南、罗源及闽东、闽西北部分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系;但福州方言也有自己的弱点,许多话能讲却不能用文字来表达,北方人无法理解与接受它,如读天书,如“文雷献之雷邦”(假斯文),“讲脬”(讲大话),“做契弟”(性交)等。因此在推广与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郑振铎先生在《月下之后》里记录了长乐三首歌谣。其中第三首歌谣:“真鸟仔,啄瓦檐,奴哥无姆这数年。看见街上人讨姆,奴哥目泪挂目墘。有的有,没的没,有人老婆连小婆。只愿天上做大水,流来流去齐齐没。”许多北方读者读后深为惊讶:“想不到福州民歌这么美?”
解放后,闽剧《炼印》被拍成电影,但是北方观众听不懂福州话,只好设置打字幕,成了不折不扣的译制片。
黄山云先生是作家,也是学者。黄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系中学高级教师。他平时勤于写作,已出版文集《心迹集》、《艺海泛舟》、《近体诗人门》;选注本《六平诗选》、《黄氏诗选》。在《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中,以《教坛育桃李笔底翰墨香》为题,登载他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成绩。他敢吃“螃蟹”。《怒涛》中的人物对话基本上都是采用福州方言的,多得如同夜空的繁星。如“盐瓮自生虫”、“活牛没人看,死牛有人刣(杀)”、“鸭在水中游,不愁没米和没油”、“船到桥头自然直”、“菜汤渗芋汁”、“有罪,没饿罪”、“将心待明月,明月照臭沟”、“人心花蛤壳”、“鲎桸不怕汤烫(司空见惯)"、“猴马鹿兔鸭(不三不四的人)”、7“老虎挂素珠,海贼作普渡”、“一色米食百色人”、“麻面诸娘(妇女)爱涂粉,秃头诸娘常戴花”、“爱吃鱼汤七十二(愿者上钩)等。此外,小说中还有不少福州民歌。如“新郎新娘吃宝圆呀,新郎爱新娘。天上牛郎配织女,地上好女配好男。”又如“一粒橄榄扔过溪,想和依妹结夫妻。礼钱三百出不起,蛤蟆望月怨凄凄。”这些福州地区的谚语、俗语、民歌很有特色,往往只言片语深刻揭示人世哲理;寥寥数字,包含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它们芳香如茉莉,清新如青草,纯朴如泥土,无疑给小说《怒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本地读者百读不厌,连北方读者也爱看。有好几位身处异国他乡的读者给作者打来了越洋电话,建议他出单行本。让《怒涛》走出家门,冲出国门。
闽人、闽山、闽水、闽音,这就是《怒涛》的特色。
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希望将来有更多类似《怒涛》的小说出现在长乐文坛上。
我们期待着一
2006年5月。阿兵(张端彬)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长乐市文学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网上发布小说讲述华侨故事
《福州日报》记者李华友
“《怒涛》写活了侨乡的人,写活了侨乡的山,写活了侨乡的水。”近日,长乐退休教师黄山云撰写的乡土小说《怒涛》发布在网上后,深受网友青睐。
《怒涛》全文15万字,主要写民国时期长乐两对情侣的命运,反映侨乡的风云变幻和华侨在海外的生活。文中,人物对话大都采用福州方言,还引用了许多福州特有的谚语、俗语、民歌。
黄云山,本名黄世鼎,今年72岁。昨日,在长乐吴航街道溪上巷79号黄山云家中,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
大学毕业时完成初稿
记者了解到,《怒涛》是在去年12月1日上传到网上的,之后,小说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昨日,黄老告诉记者,其实,小说初稿在他大学毕业时就完成了。“我生活在侨乡,从小就听到许多华侨的故事。”1938年,黄世鼎出生在长乐六平山下。1957年,他从长乐一中毕业后,到福州参加高考,考上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大学后,黄世鼎开始收集关于长乐人出国的资料。“上学时,就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刊,寒暑假回家,就走访乡邻,通过聊天收集写作素材。”他说。
1961年,黄世鼎开始写小说,并赶在毕业前完成小说基本框架。毕业后,他留在上海高桥中学任教。“那时候住宿条件差,3个年轻教师挤在1间20平方米的寝室里。我就一边翻阅关于华侨的书刊,一边继续写小说,写好一页就放在抽屉的最下面。
小说“躺”在抽屉里40多年
“1962年,我把书稿寄给《收获》编委魏金枝先生,结果被退回,并告知主人公形象太平民化。魏金枝是鲁迅的朋友,是上海师大中文系主任,他的评价自然是有道理的。于是,我就把书稿压在箱子底下,长达40多年。”黄老说。
“2003年,我去美国看儿子,见到了很多老华侨。谈起当年出国谋生的艰辛,他们老泪纵横。这让我想起了《怒涛》,它有必要跟现在的读者见面。”说干就干。2004年,黄世鼎回国后,把书稿从箱子里取出来,把他在国外看到的、听到的一些老华侨的故事补充进去。不久,这部小说在长乐作协主办的《春水》杂志上分6期连续刊出。
杂志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长乐松下镇一个回国探亲的华侨读完小说后,冒着严寒赶到长乐市区拜访作者。他说,自己是流着眼泪读完小说的。
“七分真实,三分虚构”
“小说里,长乐化名福泽县。”黄老说,“小说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小事情比如村民械斗、第一个出国人葬身海底,大事件比如闽江口中法战争、小冬浦伏击战、五里洋歼敌,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民国时期,长乐人英勇抗击西方列强的故事也有所体现。小说写到,下黄村与下郑村虽然有过械斗,但在对抗列强时,却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了方便不懂福州方言的读者,黄世鼎在小说里加了注释。“小说大量运用了福州本土典故、谚语、民歌,人物对话基本上都是采用福州方言。他这样做,弘扬了福州文化。”福州作家张端彬说。
该文刊于2010年1月7日《福州日报》   

长乐版《边城》风靡网络
《海峡都市报》记者 张伟
71岁的退休教师黄世鼎最近学会了一个网络新词“跟帖”。每天女儿都会向他汇报:“你的《怒涛》今天又跟了十几个帖”。《怒涛》是黄老写的一部小说,初稿是48年前读大学时完成的,上个月他的学生把他的手稿放在网站“长乐论坛”上连载。书中讲述的侨乡人出国打拼的经历,让“板油”们很是动容,有人留言:“我看哭了,这是长乐版的《边城》。”
昨天下午,黄世鼎摸着早已泛黄的48年前的稿纸,感慨地说,自己写这部小说,只是想让如今的年轻人不要忘本。
祖父的悲剧催生小说
黄老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1957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大四回家过暑假时,他有了写小说的念头。当年的手稿上,依然看到“1961年8月动笔于长乐县太平桥”的字样,等到全书杀青,已是两年后。那时黄老已经在上海高桥中学教书了。
“写小说完全是个偶然。”黄老说,当时上海《解放日报》搞“我和祖国”征文,他写的一篇散文《一团泥土》获奖,文章讲的就是自己的祖父。当年因为穷,祖父被迫闯南洋做水手,身无分文,只带了一把泥土。后来,祖父再也没回来,听同乡说,是船遇到风浪,淹死在海上。“小时候奶奶说起来,总是抹眼泪。”黄老当年的大学老师,曾是《收获》杂志的编委,觉得华侨海外谋生的题材不多见,就鼓励黄世鼎写小说,就有了后来的《怒涛》。祖父的形象再次在小说中出现,变成一个给儿子娶亲,40岁闯南洋,却因儿子不孝终生未归的老水手。水手临死前,让同乡把仅有的两枚金戒指带回家给儿子,自己带着那把泥土,海葬。
黄老说,“当年长乐人男人一走,妻子就在家守活寡。如果订亲的更惨,女方再找的话名声不好听,有人就到尼姑庵出家。”这些故事,在黄老的小说里,都浓缩成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让论坛上的80后、90后们唏嘘不已。
苏联小说掩护写作
黄老说,当年自己刚工作,写小说怕被领导批评“不务正业”,于是就在课桌上放一本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怒涛》的稿子就藏在下面。初稿12万字,使用了大量长乐俚语,比如“爱吃鱼汤七十二(愿者上钩)”“猴马鹿兔鸭(不三不四的人)”等。连长乐乡间的械斗和市井间的偷情故事,都是依据早年的县志记载或坊间传闻加工而成的。
黄世鼎壮着胆子,投稿给《收获》,结果被退稿,还附了一封信,“说我写的人物都是小农形象,不够高大。”于是,这份手稿就被黄老压到了箱底,一放就是48年。
退休后,2003年,黄老去美国探亲,闲得手痒,就在当地华人报刊《福建侨声》做编辑,因此接触了很多长乐籍的老华侨。
他们常聊起当年漂洋过海,在唐人街刷盘子、开餐馆的岁月。黄老听了许多,又有了创作的冲劲。回国后,他翻出手稿,重新写起。结局当然变了,书中的主人公活到了21世纪,参加过华埠的国庆庆典。全书最后一句:“瞬息间,郭威和允规抚今追昔,数十年的辛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热泪夺眶而出。”黄老说,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想必也是无数长乐人和福建人感同身受的情感。
该文刊于2010年1月7日《海峡都市报》



中国通俗文艺创作精英大赛揭晓
黄世鼎力作《圣塔情怀》获三等奖
《吴航乡情》记者临风
近日,我市退休中学高级教师黄世鼎的力作《圣塔情怀》获中国通俗文艺创作精英大赛三等奖,并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圣塔情怀》以我市始建于宋朝的圣寿宝塔(亦称三峰塔)为背景,见证长乐历史的光荣和耻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为体裁,其文章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受到行家好评。
中国通俗文艺创作精英大赛,2009年12月份开始,由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国际经济发展促进会、《神州》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征稿范围:诗词书画、散文随笔、格言警句、楹联书法、报告文学、通讯等均可。至截稿时间3月1日,组委会共收到来稿15000多件。经专家初评600件优秀作品入围,再经过终评,30件作品获奖。其中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2名,黄世鼎获三等奖。
黄世鼎,笔名黄山云,1938年出生于吴航街道东关村。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学高级教师,曾从事20多年中学行政工作。业余时间勤于读书、写作,2009年被评为长乐市第三届读书之星。已出版文集《心迹集》、《艺海泛舟》,选注本《六平诗选》、《黄氏诗选》、《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小说《怒涛》等。2003年在美探亲期间,被邀参加纽约诗学会,并担任《福建侨声》编辑工作,出版《近体诗入门》一书,散文、学术论文和诗文作品被多种汇编和乡情志书所收录。说明文《三峰塔》、《龙泉寺》曾长期成为福州地区小学乡土教材。1962年,其散文《一团泥土》在解放日报选登后,被《儿童时代》杂志转载,并成为当时上海部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怒涛》自去年底上网以来,点击率不断上升。海峡都市报和福州日报相继以《长乐版〈边城〉风靡网络》、《网上发布小说,讲述华侨故事》为题,大篇幅予以报道。
该文刊于2010年5月13日《吴航乡情》

冬梅傲雪 发表于 2012-10-2 11:15:18

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bz&songid=1608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情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