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11-8-12 13:40:59

《长乐情怀》续

从太平桥碑文谈起
   ——编辑室里的闲聊
陈摘
黄世鼎老师算是编辑室的常客,经常为同室侃友带来邻近发生的奇事见闻、旁门消息,大有时政新潮,小有旧城轶事。他一打开话匣,谈古论今,滔滔不绝,足见其广闻博见,学识深厚。这日黄老师一改往常穿着,竟然一袭新衣。硬括毕挺,头发也梳得油光发亮……大家打破沙锅问到底——原来黄世鼎老师“上电视”了,以“市民话题”大谈太平桥碑文。
太平桥位于城关汾阳溪上,桥上竖有二块石碑。碑文大意是说当年大水毁桥,“一方青天”修桥便民之事。黄世鼎老师告诉我们:太平桥原名观音桥,迄今有四百余年历史。潮起潮落,沧海桑田,碑文时时刻刻都在告诫后人:水患无情,未雨绸缪,要防患于未然。但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养尊处优日久的现代人身上荡然无存。城市河道不但没有清疏挖宽,反而人为地淤填堵塞,真是危乎哀哉!
世鼎老师家居“汾阳溪听泉阁”,闲看松涛穿阁过,静听清泉石上流。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对于安贫乐教几十年的黄老师,“位卑未敢忘忧国”,水灾隐患未除,他忧心如焚,食不甘味,寝不安寐。他扬声疾呼,他竭力呐喊:《碑文不会永远沉默》(登载于6月15日《长乐报》)文句触目惊心,请听:水灾警号还未消除,眼下刻不容缓的是疏通和拓宽河道……我仿佛看到波浪滔天的汾阳溪水,听到轰然作响的涛声……
时过不久的九月七日,一场130毫米雨量的洪水置城关众多居民于没顶之灾,无情的事实印证子黄世鼎老师的预言。这是不期而言中呢,还是偶然的戏剧性巧合编辑室里的闲聊者没扯出结论来。但大家都觉得—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老教师,忧国忧民之心如此强烈,这与孔夫子游说诸侯,进献“礼治爱国”的兴国大策何等相似!这大概是教师群体祖传秉性的闪光。
一场洪水过后,抢险救灾先进事迹出现了,舍已救人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不容置喙,我们要歌颂战胜水灾的英雄,但是否也应该赞扬为社会分忧、为群众着想的呼吁者?《汉书》有载“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这显然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高官显贵还是下里巴人,从中是否想到了什么?
太平桥碑文历四百余年时时警策世人。前不久,在克拉玛依也立下三座碑:第一座碑高12.8米,刻上94年12月8日特大火灾所有遇难人名字;第二座碑稍低,刻上抢险遇难者姓名,以示敬仰;第三座碑高仅12.8厘米,刻下临灾脱逃官员的姓名,以示唾弃。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老县长延国和带领群众在海边种下木麻黄树,建起了绿色长城,广大群众至今仍深切地怀念延县长,在他们心中永远矗立着这座不倒的绿色丰碑。现在市gov-ern-ment加大了城市内河的整治力度,用实际行动为黎民百姓书写值得记忆的碑文,我们相信,这样的碑文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
1997年11月25日刊于《长乐教育》



“听泉阁”之旅
            ——访黄世鼎校长
       《太阳风》文学社记者团
“听泉阁”早已相识,是在《长乐报》上。我们意象中这是一个幽静的地方,一股清泉自阁下流过,发出汩汩的声响。这里有一位表情严肃、脸色略黑的学者,时常徘徊其间,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朝云暮雨……或低吟于汾阳溪流水潺潺,或醉痴于浩瀚的书海中。
5月15日晚,我们记者团一行几人,在陈萍老师带领下专门前往采访黄世鼎校长。一路上,我们谈论着他的不少传闻,听说去年6月15日他在《长乐报》撰文《碑文不会永远沉默》,预测长乐城关不久有一场水灾,指出“眼下刻不容缓的是疏通和拓宽河道……”。9月7日一场大雨,淹没半个城关地区,证实他的预言。于是他被请上市电视台,分析造成洪灾的原因,从此他的名字广为人们所知晓。
他是—位老校长,现退居二线,担任我校督导,他又是一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虽然长期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但始终没有脱离语文教学。他结合教学实践,写了有关论文和经验总结。前期,他社会上有人否定朱自清的《背影》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名家作品,他深为不满,撰写《死后是非谁论得》一文,给予有力的批驳。针对福州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存在问题,他探索其根源,找出克服障碍的方法,于是他撰写《半咸淡国语探源》、《如何运用近体诗词格律克服方音障碍》等文章,特别是后者运用古典诗韵来校正发音及辨别声调,道人所未道。这篇文章获首届“福州市语言文字学学会”二等奖,被选人《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一书。他也写散文。他的散文作品《龙泉寺》、《三峰塔》被选人小学乡土教材,每年都有部分小学生读他的作品。黄世鼎校长在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受到良好文学薰陶,古诗文基础较踏实。平时撰写大量折枝诗及少许格律诗、楹联,他系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他写的碑文刻在石上为人们所称道;他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撰写的楹联,伴着每架飞机着陆……他的《登香港太平山》一诗,参加武汉市“中华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展藏馆”汇展,并获三等奖,被收入《喜迎香港百年归》一书。
我们原以为黄校长一定是—个严肃的学者,可初次见面,他却是如此平易近人,谦虚谨慎,毫无半点架子,单单从今晚对我们热情接待,足见其为人了。谈话中,他告诉我们:“准备将部分心爱诗文汇编成小集子,现已通过了审查,领到书号,准备退休时出版,以了却一桩心愿。”
采访中,我们参观了他的三个书柜,好书满架,每本都保存完好,编类井井有条,足见其对书籍的爱护。有人说,拥有书籍,拥有知识,是一种财富,尤其是自己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为人生充实,才有了价值,才显得富有。有的人,虽不能尽懂,但受益颇深。他,黄世鼎校长,风风雨雨几十年,两鬓已开始花白,但依然笔耕不辍,孜孜以求。
凡事一时做得好并不难,但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如此,方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有所作为。现在,许多像世鼎校长这样一代人中,推陈出新的并不多,许多人着意唐宋明清的各类文学体裁和风格,然而,他却仍然保留着年青人一般的心境,紧跟时代步伐。“水浒”在中央台粉墨亮相之后,他在《长乐报》上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泰坦尼克号》风靡时,他又是浅谈,又是评论,吸引了不少听众。至此,我们才知道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宣传人性美。他对于古诗词的研究、对福州评话的欣赏、对新事物的浅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算不上炉火纯青,但也是深刻的,值得借鉴。
采访已接近尾声,我的手始终不停地翻着他已经发表的作品,那张泛黄的报纸上登载的《一团泥土》一文,我们看了好几遍。那时他虽和我们现在年龄相仿,作品却能在全国得奖,让我们越发仰慕、崇敬黄世鼎校长那如“听泉阁”下之溪水般的淡薄心志,令我们深深地回味着许久许久。
1998年5月下旬(本稿由杨英菊执笔)




孜孜以求乡土文学
——小记黄世鼎先生
王秀霖
六平山麓、汾阳溪岸,有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走进小屋,听泉阁三字跃进眼帘。这小屋就是年近七十的老作家黄世鼎先生写作、休闲、会友之处。
屋内藏书架上排列着长乐作家的作品,也陈列黄先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文集《心迹集》、《艺海泛舟》,诗论《近体诗入门》,选注本《六平诗选》、《黄氏诗选》,长篇小说《怒涛》等书;还有几十本收录他撰写文章的汇集、志书;置放一大迭刊登他文稿的报纸。令人惊讶的是有《长乐报》、《吴航乡情》的剪辑分类贴本。
黄世鼎笔名黄山云,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以“教坛育桃李笔底翰墨香”为题,介绍了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1962年他撰写的《一团泥土》,荣获《解放日报》以“我和祖国”为题的国庆征文奖,该文转载于1963年《儿童时代》第四期上,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他撰写的散文《三峰塔》、《龙泉寺》成为福州市小学乡土教材。1996年他撰写的《登香港太平山》一诗荣获武汉“喜迎香港百年归”征文奖。
他在美国探亲期间,积极参加文学活动。在纽约《娱乐新闻周刊》、《今周刊》及夏威夷《珍珠港》等报刊发表多篇诗文作品。他被邀参加纽约诗词学会,被敦聘为《美国福建侨声》编辑并进行“近体诗人门”讲座。同时主纂两本华侨社团会刊《美国福建同乡会》、《美国长乐公会六周年特刊》。
他深受家乡文化熏陶,为生在“海滨邹鲁、文化名邦”的长乐而骄傲。他对六平山情有独钟,经常对人说:“我是喝六平涧水长大的!”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在六平山留下许多瑰丽的诗篇,镌刻在岩石上。他就六平山上诗词题刻,加以注释、赏析,编著《六平诗选》一书。六平山每一景点开发,都倾注他的心血。新《长乐市志》为了详今略古,便于读者参阅旧志,主编高宇彤邀请他点校长乐现存最早明弘治长乐县志,5万多字,他毅然接受。他认真负责,不计报酬、奉献的精神深受市志办赞扬。他积极参与晦翁岩开发,2002年底,黄先生受《福州市志》主编刘润生委托,不顾年事已高,与副市长陈钰、潭头镇领导郑子毅奔波于武夷山、崇安、建阳、尤溪等地,带回大量有关朱熹的书和朱熹真迹拓本。回来后,他撰写汇报提纲《参观朱子造化地》,并提出整修“三贤祠”的建议。同时注释叶向高《重修晦翁岩三先生祠记》碑刻。
他热心长乐文化建设。近年来,长乐出几本书《长乐风光》、《守望文化家园》、《老子研究》等及颇有影响志书,几乎都收录他的文章。他关注大爱暖千秋丛书出版,主动将有关郑和材料,寄给《和平使者——郑和》一书作者,供其参考。
作者系《吴航乡情》记者
我市仍存《五言杂字》善本
林锋
近日,记者从退休老教师黄山云的“听泉阁”看到,阁中仍珍藏一册《五言杂字》善本。其善本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集新堂藏版”,针对鱼米之乡——长乐编写而成的乡土启蒙教材,是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私塾学校(人家斋)必读教本。全书3285字,以五言形式组句,计有657句。上、下句平仄相间,用福州话朗读,音韵铿锵,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学生易背易记,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善本的内容广泛,言简意赅。叙述朝代的更迭和社会演变情况;记述中华民族发明和创造;注释各佳节的典故与内涵;教导为人做事的准则;交代长乐地区人际关系的称呼等。更主要是标明长乐农作工具和土特产的名称与字眼。据黄山云先生介绍,这本书至今仍有适用价值,平时有人问及在田间收晚稻用的“稻楻”、晒谷用的“竹簟”、垂在房前屋后架下的“”等字眼,他都是从《五言杂字》一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系《吴航乡情》记者

吴晓霜 发表于 2011-8-23 14:43:12

晕,好多字,好多篇文章都是一样的名字,搞得我都不知道看那个好
都是续续续的

dzlin 发表于 2011-8-23 22:32:12

晕,好多错别字。一目十行,看到的录于下面:

硬括毕挺(笔挺),头发也梳得油光发亮……
大家打破沙锅(砂锅)问到底——
桥上竖有二(两)块石碑。
舍已(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产生了,
受到良好文学薰陶(熏陶),
他却仍然保留着年青人(年轻人)一般的心境,
置放一大迭(一大叠)刊登他文稿的报纸。
这本书至今仍有适用(实用)价值,

随遇而-安 发表于 2011-8-25 04:45:47

介绍黄世鼎老师的

冬梅傲雪 发表于 2012-10-2 10:36:53

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bz&songid=79835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情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