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11-6-20 18:28:59

《长乐情怀》续四

本帖最后由 美猴王 于 2011-6-20 21:59 编辑

网上发布小说讲述华侨故事

《福州日报》记者李华友

“《怒涛》写活了侨乡的人,写活了侨乡的山,写活了侨乡的水。”近日,长乐退休教师黄山云撰写的乡土小说《怒涛》发布在网上后,深受网友青睐。
《怒涛》全文15万字,主要写民国时期长乐两对情侣的命运,反映侨乡的风云变幻和华侨在海外的生活。文中,人物对话大都采用福州方言,还引用了许多福州特有的谚语、俗语、民歌。
黄云山,本名黄世鼎,今年72岁。昨日,在长乐吴航街道溪上巷79号黄山云家中,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

大学毕业时完成初稿

记者了解到,《怒涛》是在去年12月1日上传到网上的,之后,小说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昨日,黄老告诉记者,其实,小说初稿在他大学毕业时就完成了。“我生活在侨乡,从小就听到许多华侨的故事。”1938年,黄世鼎出生在长乐六平山下。1957年,他从长乐一中毕业后,到福州参加高考,考上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大学后,黄世鼎开始收集关于长乐人出国的资料。“上学时,就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刊,寒暑假回家,就走访乡邻,通过聊天收集写作素材。”他说。
1961年,黄世鼎开始写小说,并赶在毕业前完成小说基本框架。毕业后,他留在上海高桥中学任教。“那时候住宿条件差,3个年轻教师挤在1间20平方米的寝室里。我就一边翻阅关于华侨的书刊,一边继续写小说,写好一页就放在抽屉的最下面。

小说“躺”在抽屉里40多年

“1962年,我把书稿寄给《收获》编委魏金枝先生,结果被退回,并告知主人公形象太平民化。魏金枝是鲁迅的朋友,是上海师大中文系主任,他的评价自然是有道理的。于是,我就把书稿压在箱子底下,长达40多年。”黄老说。
“2003年,我去美国看儿子,见到了很多老华侨。谈起当年出国谋生的艰辛,他们老泪纵横。这让我想起了《怒涛》,它有必要跟现在的读者见面。”说干就干。2004年,黄世鼎回国后,把书稿从箱子里取出来,把他在国外看到的、听到的一些老华侨的故事补充进去。不久,这部小说在长乐作协主办的《春水》杂志上分6期连续刊出。
杂志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长乐松下镇一个回国探亲的华侨读完小说后,冒着严寒赶到长乐市区拜访作者。他说,自己是流着眼泪读完小说的。

“七分真实,三分虚构”

“小说里,长乐化名福泽县。”黄老说,“小说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小事情比如村民械斗、第一个出国人葬身海底,大事件比如闽江口中法战争、小冬浦伏击战、五里洋歼敌,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民国时期,长乐人英勇抗击西方列强的故事也有所体现。小说写到,下黄村与下郑村虽然有过械斗,但在对抗列强时,却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了方便不懂福州方言的读者,黄世鼎在小说里加了注释。“小说大量运用了福州本土典故、谚语、民歌,人物对话基本上都是采用福州方言。他这样做,弘扬了福州文化。”福州作家张端彬说。

该文刊于2010年1月7日《福州日报》   


长乐版《边城》风靡网络

《海峡都市报》记者 张伟

71岁的退休教师黄世鼎最近学会了一个网络新词“跟帖”。每天女儿都会向他汇报:“你的《怒涛》今天又跟了十几个帖”。《怒涛》是黄老写的一部小说,初稿是48年前读大学时完成的,上个月他的学生把他的手稿放在网站“长乐论坛”上连载。书中讲述的侨乡人出国打拼的经历,让“板油”们很是动容,有人留言:“我看哭了,这是长乐版的《边城》。”
昨天下午,黄世鼎摸着早已泛黄的48年前的稿纸,感慨地说,自己写这部小说,只是想让如今的年轻人不要忘本。

祖父的悲剧催生小说

黄老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1957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大四回家过暑假时,他有了写小说的念头。当年的手稿上,依然看到“1961年8月动笔于长乐县太平桥”的字样,等到全书杀青,已是两年后。那时黄老已经在上海高桥中学教书了。
“写小说完全是个偶然。”黄老说,当时上海《解放日报》搞“我和祖国”征文,他写的一篇散文《一团泥土》获奖,文章讲的就是自己的祖父。当年因为穷,祖父被迫闯南洋做水手,身无分文,只带了一把泥土。后来,祖父再也没回来,听同乡说,是船遇到风浪,淹死在海上。“小时候奶奶说起来,总是抹眼泪。”黄老当年的大学老师,曾是《收获》杂志的编委,觉得华侨海外谋生的题材不多见,就鼓励黄世鼎写小说,就有了后来的《怒涛》。祖父的形象再次在小说中出现,变成一个给儿子娶亲,40岁闯南洋,却因儿子不孝终生未归的老水手。水手临死前,让同乡把仅有的两枚金戒指带回家给儿子,自己带着那把泥土,海葬。
黄老说,“当年长乐人男人一走,妻子就在家守活寡。如果订亲的更惨,女方再找的话名声不好听,有人就到尼姑庵出家。”这些故事,在黄老的小说里,都浓缩成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让论坛上的80后、90后们唏嘘不已。

苏联小说掩护写作

黄老说,当年自己刚工作,写小说怕被领导批评“不务正业”,于是就在课桌上放一本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怒涛》的稿子就藏在下面。初稿12万字,使用了大量长乐俚语,比如“爱吃鱼汤七十二(愿者上钩)”“猴马鹿兔鸭(不三不四的人)”等。连长乐乡间的械斗和市井间的偷情故事,都是依据早年的县志记载或坊间传闻加工而成的。
黄世鼎壮着胆子,投稿给《收获》,结果被退稿,还附了一封信,“说我写的人物都是小农形象,不够高大。”于是,这份手稿就被黄老压到了箱底,一放就是48年。
退休后,2003年,黄老去美国探亲,闲得手痒,就在当地华人报刊《福建侨声》做编辑,因此接触了很多长乐籍的老华侨。
他们常聊起当年漂洋过海,在唐人街刷盘子、开餐馆的岁月。黄老听了许多,又有了创作的冲劲。回国后,他翻出手稿,重新写起。结局当然变了,书中的主人公活到了21世纪,参加过华埠的国庆庆典。全书最后一句:“瞬息间,郭威和允规抚今追昔,数十年的辛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热泪夺眶而出。”黄老说,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想必也是无数长乐人和福建人感同身受的情感。

该文刊于2010年1月7日《海峡都市报》

冬梅傲雪 发表于 2012-10-2 10:32:00

本帖最后由 冬梅傲雪 于 2012-10-2 10:33 编辑

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bz&songid=131685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情怀》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