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11-6-20 18:25:42

《长乐情怀》续五

本帖最后由 美猴王 于 2011-6-20 22:00 编辑

我市仍存《五言杂字》善本

林锋

近日,记者从退休老教师黄山云的“听泉阁”看到,阁中仍珍藏一册《五言杂字》善本。其善本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集新堂藏版”,针对鱼米之乡——长乐编写而成的乡土启蒙教材,是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私塾学校(人家斋)必读教本。全书3285字,以五言形式组句,计有657句。上、下句平仄相间,用福州话朗读,音韵铿锵,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学生易背易记,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善本的内容广泛,言简意赅。叙述朝代的更迭和社会演变情况;记述中华民族发明和创造;注释各佳节的典故与内涵;教导为人做事的准则;交代长乐地区人际关系的称呼等。更主要是标明长乐农作工具和土特产的名称与字眼。据黄山云先生介绍,这本书至今仍有适用价值,平时有人问及在田间收晚稻用的“稻楻”、晒谷用的“竹簟”、垂在房前屋后架下的“”等字眼,他都是从《五言杂字》一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系《吴航乡情》记者

朱熹为长乐“亲家”写“传记”

    林锋   

初冬的一个周末,笔者应退休老教师黄世鼎先生之约,到其“听泉阁”小坐。在他的书架上,我偶然发现一刻印本,那是朱熹的《朝散郎黄公墓志铭》。因我对朱熹这位历史名人了解得不是很多,随手翻阅其刻印本,只见古时直排的繁体字塞满版面,且没有断句,也就是现在讲的没有标点符号。看到这,对于我来讲,真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于是便主动求教于黄老先生。
黄先生介绍,这本朱熹《朝散郎黄公墓志铭》是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于乾道二年(1178年)为我们长乐人,也就是他的亲家黄榦号勉斋之父黄瑀写的“传记”。《墓志铭》全文共2395字,叙述了长乐董奉山下青山村“江夏黄氏”的来龙去脉,颂扬书香门第黄瑀的家风,龙其是对黄瑀的为人为官,给予极高的评价。此文(墓志铭)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具有很强逻辑性,又寓理于情,陈词委婉曲折,真挚动人。
笔者早知道黄榦是朱熹的女婿,但对黄榦怎样成为朱熹的女婿,朱熹曾给“亲家”撰写墓志铭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黄世鼎老先生系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精通古今汉语,又熟知长乐名人典故,且又是“江夏黄氏”的后裔,对黄勉斋这位先贤祖辈的故事了如指掌。黄老师见笔者对这问题颇感兴趣,就向笔者娓娓讲述:
朱熹的父亲朱松系徽州婺源(宋属安徽,今属江西)人。在任福建政和、尤溪县尉期间,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在尤溪生下朱熹。
黄榦的父亲黄瑀,宋徽宋崇宁五年(1106年)生于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先后就任于饶州司严参军、永春县知县、监察御史、朝散郎。乾道二年(1168年)辞世,墓葬于怀安县,今闽侯、长乐一带灵山乡长箕山。黄榦是黄瑀的第三子,出生于1152年。
黄榦自幼天资聪慧,且刻苦求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时年23岁的黄榦,在刘清之先生的推荐下,到崇安县五夫里拜朱熹为师。因得到朱熹的赏识,于淳熙九年(1182年),将次女朱兑许配黄榦为妻,现黄榦和朱兑夫妻俩的洞房仍在。近年,崇安县把它当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供游人参观。
黄榦成为朱熹女婿之后,始终未离开朱熹。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到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设书院讲学。黄榦就也跟随当“代即讲席”。相当于目前的助教。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了躲避“伪学”禁。辗转到女婿的家乡长乐。朱熹在长乐期间,流寓六平山、龙门、福湖、三溪、青山、沙京等地,并在长乐创办多处教学所。有:龙峰书院、白鹿洞、读书处、湖坡书院、紫阳阁、紫阳楼、三官堂、朝元观、竹林精舍等等。还留下不少诗文墨宝、摩崖石刻等珍贵的文物古迹。
黄世鼎老师说,长乐之所以可称得上“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 “进士之乡”,与朱熹在长乐的传学有许多间接的关系。朱熹与长乐称得上是血溶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长乐人为纪念朱熹对长乐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勋,自宋淳祐年间至晚清,就设有学宫、社学处祀、朱子祠、朱子宇60多处。至今,在长乐境内还现存14处。
黄老师说,朱熹《朝散郎黄公墓志铭》的发现,充分说明朱熹对长乐这块热土情有独钟。历史上知名人物为长乐人写传记实属罕见!但无独有偶,他家仍存有苏轼为潘仁杲、范仲淹为潘衢撰写的“传记”文本。潘仁杲、潘衢均为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人。

作者系《吴航乡情》记者   




珠联璧合

陈佑国   

最近由《长乐教育》编辑出版黄世鼎老师的部分文章,其中有一篇散文《一团泥土》曾获全国征文奖。一九六二年国庆节,作者在上海,是应解放日报以《我和祖国》为题向全国征文应征之作。获奖后转载《儿童时代》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无独有偶,其堂弟黄河浪(原名黄世连)于一九七九年撰写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长期作为大陆高中语文教材。真是珠联璧合,令人叹奇!
散文的写法,根据内容不同,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故乡的榕树》与《一团泥土》都是用第一人称叙事记人,这样可以敞开心扉,好像面对读者娓娓谈心,显得格外亲切自然。两篇文章都是由眼前的事件、眼前的场景引出回忆。黄河浪《故乡的榕树》采用了触景生情、见物思旧的写法。作者写久居异乡的“我”带小儿子在阴凉的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榕树,引起对故乡榕树的怀念。黄世鼎的《一团泥土》写的是:作者在上海黄浦江边,看到自己国家制造的轮船在江面乘风破浪时,回忆起祖父带了一团灶心土出国当水手时情景,抒发了蓄积在心头对于故乡眷念的感情立意的。兄弟俩对故乡故土及祖国人民的真挚爱,溢于言表:
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
故乡的榕树啊……

(摘自高一《语文》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

在我的故乡,过去有多少年青人,远涉重洋,远走他乡,有多少老态龙钟的老人,为了生活,不得不离乡背井,流浪异国。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一生,把血汗流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明明知道那里是火坑,而为什么往里跳呢?因为你呀,我的祖国,那时正沉浸在水深火热中,三座大山把你压得透不过气来,发出痛苦的呻吟。

(摘自《一团泥土》)

诗一般的语言!黄河浪是著名诗人,以写新诗为主,黄世鼎也喜欢写诗,以写旧体诗为主。他俩擅长用诗—般语,描摹事物,抒发感情。但两者不同,故乡的榕树作者用诗歌语言,通过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来塑造意境,铺叙故乡的景象,充满柔情蜜意。同时通过一唱三叹的回忆,使情景交融。有时触景生情,有时景从情出,做到形神兼备。《一团泥土》作者通过诗一样语言直抒胸臆,显得情真意切。
黄河浪旅居海外,但“天涯回声”(诗集名),使用细腻、柔情的笔触,为大陆读者捎来—朵朵奇丽多姿的“海外浪花”(诗集名)。一九九三年三月黄河浪回乡奔丧,兄弟俩久别重逢,在城关汾阳溪听泉阁切磋诗文,相互唱和,促膝谈心。他俩小时一起生活、学习,兄弟之间的友谊,虽然不如大文豪苏轼在《水调歌头》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样程度,但在我们小县市,的确佳话一桩。现将他俩于一九九三年三月,相互唱和,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廿载分离梓里行,
万千倾诉弟兄情。
汾溪喜见春波绿,
首石欣看夕照明。
海外浪花诗有色,
故乡榕树画尤精。
黄河自古源头远,
浪迹天涯也有声。

(黄世鼎《寄语黄河浪》)

客地飘蓬万里行,
故乡烟雨总关情。
汾溪已伴榕根老,
首石犹衔月色明。
往事萦怀频入梦,
新诗掬意未能精。
何时归卧松云下,
小阁再听泉水声。

(黄河浪《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

1996年11月发表于《长乐教育》

冬梅傲雪 发表于 2012-10-2 10:45:13

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bz&songid=79761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情怀》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