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11-4-7 12:32:47

《长乐情怀》续篇

碑文不会永远沉默

长乐市吴航镇东关村太平桥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对象。桥旁矗立着两块石碑,碑文因几百年来风雨侵蚀,字迹磨损不堪,碑文内容更是不知所云。近日,乡人认真描红辨认碑文,且喜且惊。原来这是珍贵的文物,它如实记载太平桥两度受到洪水冲毁的过程。它是警号,是为我们而鸣。
一块《太平桥记》记载了明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九年)洪水肆虐:“长乐之东门,旧有观音桥(桥建后易名“太平桥”),为邑人往来要津,而芝山、六平小有洞天诸流,俱会其下。昔年淫霖暴涨,冲激崩裂,居民架以浮木,苟为济渡,木又就圮,行者病涉。”
另一块《重修太平桥碑记》记载了清乾隆甲寅年(甲寅,即一七九四年)洪水造孽:“中秋后九日夜,飓风狂雨煽发,化龙冈、小有天两溪水并出,冲上汾阳庙后,下荡太平桥,东西两岸崩坏,不利行人,……。”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山洪危害不浅。长乐解放前夕,也发过几次洪水,太平桥以下成了汪洋大海。
不知底蕴的人,一定会问:这是为什么?只要浏览长乐城区图,即可一目了然。长乐城区北面为高山峻岭,著名的有首石山、六平山、芝山等;南面是一片沉积平原。汾阳、资圣、铁炉等溪涧顺着山势而下,直通南面平原内的河渠。其中流量最大的是汾阳溪。汾阳溪发源于六平山,汇集了许多条溪涧,源远流长。
日前,随着城区的扩大,汾阳溪下游溪面、两岸平地及土沃,都盖起了高楼大厦,这为水灾埋下了隐患。一到黄梅雨季节,大雨滂沱,汾阳溪、资圣溪、铁炉溪奔腾鼓浪,直泻而下。尤其是农历五月划龙舟期间,每当亭午夜分,闽江涨潮,江水倒灌,出现了冲涨现象,此时洪水无路可走,只好逼上堤岸,漫溢街衢,泛滥成灾。一九九零年暑期下了一场大雨,长乐侨中操场一片汪洋,水没过膝。这是水灾初次的示威。
我市党政负责人,眼光远大,早看出洪水作祟的隐患,采取果断措施。在洋屿洞口嘴建造水闸,以控制潮起潮落及洪水吞吐。为了保护环境,市环保局三令五申严禁在溪河上乱倒垃圾。最近街道巷闾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清理和运载垃圾。长乐市各级领导为保护环境尽职尽责的确作出了可喜成绩。但是水灾警号还未消除,眼下刻不容缓的是疏通和拓宽河道。
从太平桥碑文中,我仿佛看到波浪滔天的汾阳溪水,听到轰然作响的涛声,此为水灾的警号。从警号长鸣中,我不禁想起了很多很多……

1997年6月15日。此文刊于《长乐报》。时隔不久,即9月7日晚,大雨滂沱,汾阳溪波浪涛天,涛声轰然作响,整个城关陷入没顶之灾。




长乐有处观察第

在长乐吴航资圣溪东侧有座雄伟的建筑物,这就是蜚声市内外的观察第。观察第系明代建筑,正门直入三进,内厝均为木结构。各进之间隔一横墙,两旁建造书房、书室及花圃、花园,是长乐城里首屈一指的建筑群,大门上方有一幅钦赐的巨匾“观察第”、左右楹联“海天悬一榻,星斗接高楼”是它最好的写照。
据长乐《乾隆贺志》记载:“陈复升,字见庵,十三都(鹤上)人,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任海南道副使。时因岛寇,议徒珠崖民于内地,复升请筑土堡防守,得罢其役。民为立祠祀之。为褒奖陈见庵保卫疆土、抵御外患的功勋,万历十三年(1585),钦赐在长乐城区文治浦兴建观察第,以显殊荣。
观察第是当时长乐县城最大、最高的建筑物。
长乐现存最早县志《明弘治县志·卷一·城池》载:“长乐旧无城池,弘治庚戌(1490年)知县潘府奉例造筑,建立四门: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各门之名向山川而命。”当时县城的东门在汾阳溪东岸边。由于观察第壮丽辉煌,规模宏大,占据了一方土地,城里再无建高大府第的地盘了。后来为了陈省营建《司马第》,长乐县城向东扩大一里多,城墙跨越六平山东侧的芝山。由于芝山状似葫芦,所以有“葫芦剖腹”之说。
观察第不但是当时城里最大的建筑,而且是最高的建筑物。走进观察第大厅,人们会发现这座古建筑没有石柱珠。这是为什么?原来陈见庵四十多岁就告老还乡了。有一御史奏道:“观察第高过圣人殿(孔子庙)。”这简直是“犯上”行为,这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嘉靖帝勃然大怒,立即派钦差查询此事。幸好见庵在京的亲朋好友,得知消息,派人骑千里马,日夜兼程,奔赴长乐报讯。见庵立即召集全县木工,通宵达旦把地坪板垫石柱珠之上。第二天钦差大臣到,丈量高度,比隔壁圣人殿(现长师附小内)低,避免了一场灭族之灾。
观察第建筑群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长乐市现存的明代建筑模式,具有研究、保存价值。经市人民gov-ern-ment1986年4月29日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   




千年古刹——龙泉寺

从长乐市区往东南方向行15公里,有一座五峰山。在绿树掩映的半山腰,几座殿堂楼阁巍然矗立,金黄色的琉璃瓦映衬着飞檐翘角,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刹——龙泉寺。
龙泉寺原名西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公元554年)。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王木尊在此传经布道,扩建寺庙,创立了法堂。唐朝懿宗皇帝赐名叫“龙泉”。龙泉寺经历代扩建,更具规模,与鼓山的涌泉寺、福清的黄檗寺形成鼎足之势。
龙泉寺历经千年,香火极盛,游人络绎不绝。跟其它寺庙相比,龙泉寺的建筑、布局等都有独特的风格,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殿,它的前身是法堂。建造法堂时,用石圆柱代替木柱,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石圆柱共有16根,特别是前面8根,圆周长2米,高6米,把这16根粗重的石圆柱,按方位竖在雕有花纹的石盆上谈何容易!这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聪明才智。整个殿堂气魄雄伟,宽敞大方。
前殿门口立有四大金刚塑像,个个怒目圆睁,气宇轩昂。殿堂的正面,泥塑镀金的如来佛祖,两肩宽阔,体魄魁梧,面庞圆润丰满,鼻梁高而且直,两目炯炯有神。两旁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高超的雕塑艺术,令人叹服。
前殿廊上有两根石柱,青龙盘旋其上,龙身鳞爪刚劲整肃,龙首须举目张,好像要冲上云际。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原来龙身与石柱是连成一体的。
大雄宝殿周围,还有冬山门、天王殿、观音阁、百丈楼、客堂等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气势非凡。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到这里游览,并在附近留下“朝阳”、“魁龙”等摩崖石刻。
大雄宝殿后的“流米佛”,是一尊根据天然岩石形态雕刻成的弥勒佛。石佛斜歪身子,大腹便便,袒胸露腹,形象逼真。传说龙泉寺建成后,从石佛肚脐口可以流出米来,每天流出的米,不多也不少,刚好供寺内僧众一天食用。有一天早晨,一位小和尚拿着箩筐来盛米,发现从石佛肚脐口流出的米又少又慢。小和尚凝神注视,不停地用手搔搔自己的光头,自言自语道:“时光难捱呀!”突然,他心血来潮,转过身急忙跑进厨房,拿了把火钳,对准石佛肚脐口用力戳入,使劲搅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流米佛”从此再也不出米了。
龙泉寺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美妙的传说趣闻,它给千年古刹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浓厚的情趣。

1995年6月。此文被选为(1996年—2000年度)福州小学乡土教材。

家有4台私服 发表于 2012-5-4 07:25:37

关于营前水闸 我有一个梦

       当某一天,我的权力有足够大,大到炸掉营前水闸时。那时我要干的第一件事───恢复上洞江水系到1949年前的状态。一个祸国殃民的工程使整个上长乐地区的生态处于困境,祸及子孙万代。
       上洞江现状为河道淤塞、填河造房、污水熏天、鱼蟹灭绝......,更甚的是沿岸居民饮水困难,饮用水污染严重.......,祸害磬竹难书。

家有4台私服 发表于 2013-2-3 10:27:4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情怀》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