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11-3-6 13:43:51

《长乐情怀》续篇

圣 塔 情 怀

我家住在山旁溪边。庭院小立,在楼上凭栏远眺,便能看见雄峙南山上的圣寿宝塔(亦称三峰塔)的姿影。每当夕阳西下之际,西边彩霞似锦,远处淡淡的青山,若有若无,更显得塔姿雄伟奇秀了。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有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南山塔依然耸立在那里,直刺云霄。
这座塔我不知登过多少次,但第一次和几个小伙伴爬上三峰塔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塔旁没有栏干,大家只好面朝里,摊开双臂,抱着塔身,逶迤而上。我心里战战兢兢,腿在不断打颤,眼睛不敢往下看。到了最高的七层,四面通透,坐在塔里,整个县城尽收眼底。
建造于宋政和七年的三峰塔,是县治的标志,历史的见证。它饱经沧桑,记录了家乡的光荣和耻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
从前,塔的西边便是茫茫的太平港,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好几次由这里出发。第四次下西洋的船队在太平港候风时,为了祈求和谢神,在塔旁建造一座“天妃行宫”。面对圣塔,虔诚祷告,同时还在宫内设置铜钟和碑文。至今,记叙郑和七次下西洋盛况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还保存尚好。
高高的三峰塔啊!它目送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出闽江口,闯进大海,一路斩波劈浪,驶向天涯海角,把祖国的文明,带进异国他邦!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一次空前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在日本沦陷县城的日子里,三峰塔和家乡人民一样蒙受耻辱和苦难。每天日本鬼子荷枪实弹,占据在塔山脚下的桥头,盘查过往行人,而三峰塔成为他们的望哨,每层塔里被火薰得一团漆黑,翘角檐沿的块石纷纷陨落,三峰塔被践踏得不堪入目。
但家乡人民是不甘心忍受耻辱的,中华民族富有反侵略的浩然正气,像三峰塔一样直冲霄汉。在日本鬼子撤退城关的时候,为了夺回三峰塔,抗日游击队队员向南山猛插,附近的民众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扁担闻声赶来,一涌而上,把南山团团围住,切断残余日本鬼子的逃路,敌人像惊弓之鸟到处乱窜。当时有个民间拳师,年纪三十左右,浓眉大眼,体格健壮,小孩都叫他刘“叔叔”,他专制治伤疯膏,名播四方。在他推销疯膏之前,都变几出魔术或演几套拳术,所以大家对他特别熟识。这时刘“叔叔”追赶逃敌,一马当先,他赤手空拳,把一个日本鬼子压向塔旁。“砰”了一声鬼子的手枪响了,刘“叔叔”腿部受伤,血流如注,但他忍住伤痛,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
巍巍的三峰塔啊!它目睹这悲壮的一幕。它—定会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感到自豪!正是这样英雄儿女,配合人民解放军把红旗插上三峰塔。千年的圣塔啊,终于回到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
想不到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三峰塔又一次遭到浩劫。当时“文攻武卫”的口号甚嚣尘上,三峰塔成了两派争夺的制高点,每天枪声大作,塔顶上喇叭高叫,整个城关惶惶不安。我有一个族人,年纪比我小得多,但与我父亲同辈份,我也得称呼他为“叔叔”。他已订婚多年,正准备做新郎。这时刚好被派往守卫塔山。当他在七层塔顶逡巡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消息传出,群众哗然,许多人凝神屏息,观察塔的动静。三峰塔啊,遍体鳞伤,弹痕累累,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是在默默沉思?是在无声谴责?还是在哑然失笑?当尸体被背着绕塔而下时,人们能说什么?我只能记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唐人诗句了。
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乡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县城面貌焕然—新。登上塔顶,举目四望。远处,群山如屏,江流如带。近处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行人车马络绎不绝。特别是最近实现了撤县设市的愿望,更鼓起家乡人民的豪情壮志。而千年的圣塔也恢复了青春:每层塔旁建造了石栏,装饰上光带。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我从家里望去,三峰塔象嵌着无数钻石的火树,挺立在市区的中心。我在遥祝:千年的圣塔啊,永远色彩斑斓,永远青春焕发!

2005年春节。此文荣获首届通俗文艺创作精英大赛三等奖,并应邀到人民大会堂领奖。









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

——简介诗人作家黄河浪

2月13日,长乐吴航镇东华山馆,举行“家山”第三唱折枝诗会。本人撰写的“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无人问津,更没有人选取。情有可谅。因为“黄河浪”何许人也?人们是不知道的。本人却认为这一首折枝诗,恰恰概括黄河浪的生活道路和创作的成就。
文学创作浩如烟海,能选入中学教材的珍品和瑰宝的确为数不多,福州籍作家的作品被选入课本更是凤毛麟角。几十年来编入教材只有福州人林觉民《绝命书》、祖籍福建长乐的谢冰心《小桔灯》《寄小读者》、生在台湾祖籍福建的许地山《落花生》、生在温州祖籍福建长乐的郑振铎《猫》等,以上作品有的在最近中学教本中也见不到了。偏偏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十多年来—直是高中—年级语文教材。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怀乡之情,影响我国—代又—代青少年。
黄河浪出神入化描绘了故乡的榕树,情深意切,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树、故乡的每一片树叶,特别古老传统、习俗非常怀念,字里行间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怀乡之情。
首先,采用触景生情、见物思旧的写法,描绘了故乡——长乐吴航镇太平桥边的两棵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故乡多么令人向往的榕树,在作者笔下有一定生活真实性,而且比现实有所提高。
其次,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榕树下迷人的夏夜,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宛如一幅朦胧的图画:“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嫦娥驾着白云,桂花飘着清香。月华如水,山披轻纱,睡意朦胧,如在梦幻。作者做到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
最后,作者对故乡和乡亲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赋予榕树以生命与灵魂。在—次暴风中,太平桥边“驼背”榕树被风刮倒,作者这样写道:
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文中“挣扎”—词,按字面解释:“用力撑着”。过年杀鸡宰鸭时,就有这样体会:当血从鸡鸭脖子上流下来,血快要流尽时,就要紧握鸡鸭的翅膀和双脚,因为最后“挣扎”力大无穷。作者把这个词赋予榕树,这不是道出榕树的绿魂吗?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长乐市吴航镇太平桥边一间旧屋里。黄河浪是他笔名。为什么以“黄河浪”为笔名呢?正如他用诗描绘黄河那样:“以烈马扬鬃,大风吹火;骠悍地、凶猛地,在莽苍苍的原野上,呼啸而过!”他以祖国的母亲河为笔名,可以看出他爱国之心根深蒂固。
他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得好评。1975年黄河浪赴港定居,坚持业余创作,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1980年6月由福建出版社出版诗集《海外浪花》,1986年又出版他的诗集《大地诗情》。最近几年出版的有散文集《遥远的爱》《香江潮汐》;诗集《天涯回声》等。
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写于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做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黄河浪文学著作甚丰,究其原因是与他经历分不开的,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1987-1988年,他两度去台湾观光,足迹纵贯全岛,1990年去美国探亲(现还在美国),领略美国大城市的风光。1991年应中国作协之邀,他参加香港作家访问团,兴致勃勃地来到祖国首都北京,登上万里长城,游了济南的大明湖,接着过黄河,登泰山,南下繁华的上海,泛舟风景媚人的杭州西子湖……每到—处,他都以诗歌或散文形式,予以记载。
黄河浪的名字被编入大不列颠《世界名人字典》内,真是:“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

1997年2月25日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1-3-15 12:47:30

引用:在日本沦陷县城的日子里,三峰塔和家乡人民一样蒙受耻辱和苦难。每天日本鬼子荷枪实弹,占据在塔山脚下的桥头,盘查过往行人,而三峰塔成为他们的望哨,每层塔里被火薰得一团漆黑,翘角檐沿的块石纷纷陨落,三峰塔被践踏得不堪入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情怀》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