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 发表于 2006-9-22 13:01:54

乡土长乐:闽剧之乡

乡土长乐:闽剧之乡
●   陈自铭 王宪政

   长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她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而闽剧则在众多文化艺术中名列榜首,成为长乐家喻户晓、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艺术形式之一,长乐也因此被誉为“闽剧之乡”。

  明末清初,闽剧流行于长乐,先后成立了“泗海”、“新泗海”、“旧泗海”、“厚福档”、“厚福发”、“乘哥”、“石头姆”、“假刘”、“七子”、“草索”等颇有规模和影响的闽剧戏班,均属“儒家班”(“儒林班”前身)。县城郑茂环捐纳知府后,建“儒家班”自娱自乐,同时往福州官门送演。民国3年(1014年)、29年(1940)、33年(1944年)、下洋、青桥、城关的陈建和张善樵等人自筹经费建了“乐大观”、“航艺”、“航联”等闽剧班社,并吸收高跷、十番及民间闲散艺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成立了“长乐县工农商业余闽剧团”,从而使长乐闽剧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长乐有一大批闽剧艺术人才,闽剧泰斗、“文曲星”郑奕奏,出生在营前马头村一个贫苦家庭,从幼年挑柴到表演艺术家,几番磨砺,几经坎坷,与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兰芳)南奏(郑奕奏)”之美誉,解放初期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武魁星”陈春轩(嘉宾弟),人称“武生泰斗”,出生在江田石门村,一生摸爬滚打,不但功成艺就,还培育了桃李满园;还有像小生名家李铭玉、李小白、林乌豹、邱少峰、陈情等;旦角名家叶国务、李香君、李奕棠、曾元官、蒋小红、陈杏芳、郑英惠、冯艳芳、陈妙轩等;净丑名家陈春利、肖邦棉、石务世、陈雀飞、陈春庭等。“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长乐籍名须生陈乃春以精湛艺术表演和委婉唱腔,一举夺得全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奖”。

  改革开放以来,长乐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闽剧事业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和扶持闽剧艺术团体发展壮大。80年代后,以“自我投资,自愿结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为特征的民间职业剧团如长乐新大众闽剧团、长乐兴大众闽剧团、长乐市娘宫华侨闽剧团、新春晖闽剧团、长乐市第二闽剧团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迅猛发展。演出地域遍及福州及周边县市,仅在长乐市范围内全年闽剧演出就达6000多场次,闽剧观众达30余万人次。

  这些剧团每年上演剧目200余本,改编创作新剧目也有10余本,部分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还被选送参加省、福州市戏剧汇演并多次获奖。特别是创作剧目《遗恨姑苏台》、《异国未了缘》、《关羽和貂蝉》、《金薯传奇》、《桃花梦》以及《舞龙女》、《救附马》等均得到嘉奖,有的甚至囊括了所有大奖。如长乐市第二闽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参加福州市第十七、十八、十九届戏剧汇演,三届均囊括所有奖项,《异国未了缘》、《舞龙女》参加省第二十、二十二届戏剧汇演,两届均得五个奖项。演员卢香浓参加省第二十届,福州市第十七届戏剧汇演获得优秀演员奖,徐晓华参加郑奕奏从艺100周年纪念活动获得金奖,参加福州市第四届青年演员赛荣获金奖。长乐市新大众闽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心灵的呼唤》,1992年参加福建省第四届戏剧会演、福州市第十六届戏剧会演包揽了所有最高奖。1993年7月创作的《白玉堂》参加长乐县首届民间闽剧艺术节演出荣获金奖。1996年《马铎一日君》参加福州市第七届民间职业剧团会演,荣获演出一等奖;2000年3月三溪闽剧团、新大众闽剧团和兴大众闽剧团参加省民间职业剧团(闽剧)调演全部获优秀演出奖。

  在业务戏演出上,从解放初期的《兰桂子》、《田螺姑娘》、《负姑脱火》等,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三凤求凰》、《状元与乞丐》、《赵氏孤儿》、《鸾凤和鸣》、《玉弓奇缘》、《唐僧出世》等,演出效果都极好。

   1992年和1999年,长乐市先后举办了第一、二届闽剧艺术节,盛况空前,近30个专业或职业剧团在这里探讨艺术,交流演出经验。2005年,长乐市第二闽剧团荣获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全国先进民营演出团体”称号。


小小希尔顿 发表于 2013-10-10 23:51:19

你好,我能向你了解下闽剧先如今的发展情况吗?长乐的闽剧还是一样很火,还是以及萧条了?谢谢答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土长乐:闽剧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