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00:05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简介

  中国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形成是在魏晋南朝之际,汉唐之间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陇西李氏,是陇西李氏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李氏演变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陇西十三房支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
  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学甚有家风。庶弟李蔚,涉观史传兼属文词,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弟李若,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时人称为京师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学不倦,后为中书教学博士修撰国史。子李志,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
  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
  安邑李氏,始祖李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凉李氏,始祖李系;
  姑藏李氏,始祖李函;
  始祖李承,是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长子李玙,曾孙李师上,聪敏好学,雅有词致,为符玺郎,文林馆学士,后与范阳卢公顺,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称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学,为著作郎,典修仪注。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学。弟李行之善守门业,多识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笃好古文,精心典礼。曾孙李义琰是唐高宗时宰相,器宇轩昂,博学多才。义琰有侄孙李稹,有清名,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其孙李亶,为修书学士,撰写《古今内范》一百卷。李亶孙李揆,为唐肃宗宰相,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诗人,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另一侄李随,状元及第。曾孙李专美少笃为文,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随侄孙李蔚,清河崔程姨夫,为唐僖宗时宰相,子李洵,“闽中文章初祖” 黄滔以文士礼仪对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另一侄孙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李韶弟李彦,为中书博士,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彦留心考定,号为称职。子李充,为太学博士。子李士英,有文才。彦之六代侄孙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赠诗云“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为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李舟著韵书一部。彦弟李虔,子李晓博涉经史,早有时誉。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经史。子李大师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子李延寿为二十四史之南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谚为太学博士,弟李义远亦为国子博士。又承弟李辅,为中书博士。长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伯尚弟李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年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时人号为后生可畏。辅弟李佐,子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笃学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刚。
  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侄孙李迥秀雅有文才,饮酒斗余广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
  又有京兆房李晟,为中兴大唐名臣。凉昭王之后有“文章李杜在,光焰万丈长”的伟大诗人“诗仙”李白。陇西李氏又有伟大诗人李贺,文学史上经典传奇小说的作者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

陇西李氏祖籍地

  兰州大学的张书城老先生,甘肃渭源人,1950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国际李白文化资料中心特约研究员,著书讲述了陇西李氏的前前后后。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故槐里,迁成纪。”千百年来,槐里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可以说,槐里是李广的第一故乡,成纪是李广的第二故乡。而在李广和他的父亲李尚前往成纪之前,李氏就已经在这个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几百年。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李氏在古陇西相关的记载,最早是从李崇开始的,李崇也就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时担任陇西守。秦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管其郡。
  李崇的后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乱时战死,朝廷追赠太尉,“葬于狄道东川”,他的儿子李伯考奔丧时,将家彻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今天的临洮。李伯考是李广的爷爷。
  结合其他各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认为“陇西郡狄道东川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槐树里在临洮县城东面一个叫东二十里铺的地方,尽管它的正式名称叫做槐树里,但在当地居民的口语中依然称作“槐里”。公路边上一个不大的石碑,上面写着 “古槐里”几个字。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个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张书城老教授考证后认为,槐树里就是《史记》中记述的槐里。几十年来张老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曾经两次到过此地。他认为,大量的史实已经证实,今天临洮县的槐树里就是记载中的“槐里”。同时,张老先生从唐五代西北方言以及今天临洮的方言入手,彻底破解了李曰高子孙的墓志中记述的“都乡风华里”的历史迷雾,最后确证李氏子孙口传手记的“都乡风华里”就是今天临洮的 “东乡槐树里”。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可以这样说,史料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祖籍地“陇西郡狄道东乡槐里”就是今天临洮东川二十里铺的槐树里。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01:03

前身后世

  陇西李氏从最初扎根的狄道,随后扩展到全国各地,最后发展成了中国第一大姓,这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迁徙之路。
  《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汉武帝末年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灭顶之灾,狄道李氏也受到了这次事件的牵连,都已经“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晋至北周时,陇西李氏再次兴起,累世为官,成为功著关陇的陇西豪族。
  陇西李氏的这次兴起是从李暠开始的,陇西李氏第一个做皇帝的就是西凉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19代孙。公元400年李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王,后迁都酒泉。后来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过官职,后来他们就将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
  在这里面,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张书城老先生认为,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来,李陵投降匈奴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按照胡人的习惯,往往要跟随母姓,所以李陵的后裔就姓了拓跋。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儿子迁大泽之东。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一次惨案,由于环境变化,北魏皇室霸占了李陵后裔的拓跋姓氏,为保存自己,李陵后裔又恢复了李姓。这一点,在宁夏固原出土的《李贤墓志》中已经说到了。
  李贤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为官并且在敦煌安家,成为陇西李氏敦煌房的远祖。
  漫长的岁月中,李氏已经发展到1亿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今天在临洮也有不少。“现在,临洮有八万人姓李,占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临洮县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给我们介绍了情况。
 整个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达到76个,可以说遍地都是“李家庄”。仅仅是“李家湾”就有10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庄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纸房李家”,他们或许有造纸的绝活;“窑头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窑或者其他什么的窑边上。还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成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古今变化

古陇西今临洮

  甘肃省临洮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   先秦时期,临洮有古有陇西的称呼,因为地处陇水之西而得名(注:出《山海经》,陇水即现在发源于渭源的东峪沟河,位于临洮东)。现称临洮,得名因地处洮河之滨。从南向北流过的洮河,是远古时期为戌、狄、羌与先秦华夏民族之间的天然交界。地处洮河东岸的临洮,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军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从临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东岸开始修筑长城,一直向东延伸到辽东,构成了秦代长城基本轮廓。因此,洮河与长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并依次在临洮建立了陇西郡,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中最西边的郡,郡治今临洮县城南。西汉初,陇西郡仍然是西部军事政治门户,并且成为张蹇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后勤基地,为打通河西走廊,迎来丝绸之路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临洮逐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出长安后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商埠。唐代,临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军事重镇。汉唐边塞诗人反复吟唱。并有哥舒翰著名将领助守戍边,并有姜维、邓艾、李思齐等在此血杀疆场,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有古代民谚和城中的唐明皇手书为证。

今陇西为古襄武

  今天的陇西县,因为沾了“陇西”二字的光,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陇西”。其实,今天的陇西县仅仅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才在今天陇西所在地设置了陇西县。也就是说,今陇西县得名比古陇西郡得名晚了1270年!

古墓作证

  古老文明的古城临洮在洮河滋养下,出了影响历史的众多人物。首先是华夏第一大姓氏——李氏,发端于古代临洮,并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人物为证。
  在临洮县城西,有宝鼎山(下李家)、曹家大山(下李家)两个李氏祖先陵墓,从秦汉到民国年间,一直是李氏后裔祭祖之地。在临洮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驻民” 瓦房李家,纸坊李家等,并在临洮县城东二十铺有李氏汉墓,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古代西凉的创始人—李暠,就是临洮人,并因为李暠及其后代的繁盛,占领祁连山 —黄河之间的广懋地区,控制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商贸往来,使得西凉政治、经济以及历史人物逐渐影响中原形成了李氏遍天下的局面,从而“祖籍陇西”,成为正宗李姓的一个标志。后来的李白、李世明等等无一不称其祖籍陇西,等等因为李氏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一而足。

巩昌雄镇

  《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
  从这些记载来看,今陇西县就是汉代的襄武县,虽然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陇西郡治,但并不是史籍记载中李氏扎根的陇西狄道。著名史学家史念海说:“天下李氏在狄道”。
  尽管今天的陇西县虽然不是古之陇西郡,也不是陇西李氏的郡望,但仍属古代陇西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的陇西县即古襄武县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文学史上的“陇西三李”都是今天的陇西县人,“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这三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唯《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书》而已”。
  从写作风格看三个人各有特点。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杂曲话本。这个诞生于中唐时期的传奇小说,代表了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同《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枕中记》等流传不衰。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称为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中就曾提到这件事情:唐代韦固在宋城南店遇一老人,这位老者在月光下翻书。他问老人,回答说,婚书,老人同时带有红色的绳子,用来拴住有情人,管宋城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题其店曰“定婚店”。这就是俗称媒妁为月下老人的来历。
  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又有李公佐,也是陇西人。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等。其中《南柯太守传》记述了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不料与邻国发生战争,紧接着公主去世,国王将他遣返故乡。这时他被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人生原来不过如此而已。   除了“三李”以外,今陇西地还曾经出过众多名人,如汉医术方士封衡,与华佗齐名,著几本医书等。汉右将军廉褒、宋少傅王德,抗金战功赫赫,都是著名军事人物。

陇西李氏文化

  1992年,甘肃省在陇西县恢复重建“陇西堂”,并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1993年又将“李氏文化”列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03:05

RE: 陇西堂

http://www.longxi.gansu.gov.cn/UploadFiles/2007428151525622.jpg

  陇西堂位于渭水之滨的仁寿山森林公园风景区。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雕梁画栋,丹青彩绘,飞檐翼然,气势雄伟。唐代著名书法家、“书中仙手”李邕墨迹的“陇西堂”巨匾高悬其上,字迹纵横驰骋,潇洒飘逸。抱柱联书:“五千言道德一经鹿洞流芳龙门缵绪,十八子公候万代柳袍常染蓉境长开”,“陇山巍巍巩昌十方誉满秦晋,渭水滔滔南安八景声冠洮岷。”内设李氏先祖牌位三尊:李姓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
  陇西堂殿前,置一座高1.80米、直径0.95米的圆形三足宝鼎,上面铸刻古朴凝重的“陇西堂”三字,上加青龙顶盖,终日香烟缭绕。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花香氤氲,风景宜人,吸引着众多游客,牵系着万千李氏儿女的情愫。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广大海内外李氏同胞和各界游客纷纷前来陇西寻根敬祖,旅游观光。他们热切希望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建设一个世界性的陇西堂,为全世界李氏同胞寻根祭祖,表达叶落归根之情。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06:28

RE:历史深处的“李家老院”

http://www.longxi.gansu.gov.cn/UploadFiles/2007619111720290.jpg

图一:出土的葺修李家老院的碑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洲”,从陇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且逐渐发展壮大的“陇西李氏”,在东移西迁历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同时,固守家园、繁衍耕作于陇西这块土地的李氏,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李家老院”曾经的辉煌。据已出土的明洪武八年葺□老院碑记载:“太高尕李氏□汉开宗……”陇西“李家老院”的重修距今已超过600年的历史。今天,站在陇西人柴进投资重建的陇西“李家老院”中,我们还依稀可见历史的痕迹。
  据史料记载,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正式迁设襄武县。居于陇西一带的李氏,从此结束了四百余年随郡飘移不定的迁徙生涯。应该说这是“李氏”在移郡后的发展时期,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期间,历经魏晋十六国,李氏中的“能者”从“陇西郡”发迹并陆续向天水、北地(今庆阳)、姑藏(今武威)、敦煌等地迁移。留居今陇西有史可考的李氏有南北朝时以功赐爵护城男、官至洛州刺史的李数仁,隋末上柱国李令休及夫人皇甫大娘,他们仍承袭着“尕李家”的门户,以“紫气东来”自居,固守着“李家老院。
  陇西“李氏”人才辈出,据《襄武人物志》、《新唐书》、乾隆《陇西县志》载:文臣将士有李令休、李鹏盛、李石(字文舟)、李程(石之弟)、李廓(程之子)、李福(石之子)、李航(福之子)、李汧(航之弟)、李约(字元宾)、李中敏(字芷之)、李尉、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李绅、李宗闵、李让夷、李巨川、李元兴、李回等。   “陇西李氏”在今陇西的主要散居地
  自汉之后,陆续迁来襄武的“李氏”大多散居在渭河以南的西南山腹地。魏晋时开始向今县城较为繁华的东西南边地汇集。隋唐之后,分支于今县城的西北边地。宋后各代至今主要居散地为今县境的碱沟里、李家湾、李家门、李家 、川地里、油房河、李家老湾、阴湾里、李家河、岘儿下、回沟里、李家沟门、李家山、桌儿坪、李家坪、酒店下、磨儿下、靛坪里、西关槐树巷、北关庙儿巷、李家巷和今柴家门以南的李家营等四十余个李姓自然居住村。北魏时期,襄武县辖的大李家沟(今武山县辖)有名叫李真秀的女子为抗婚在水帘洞羽化成神,被尊为“麻线娘娘”“大势至菩萨”。据当地李氏族谱流传,他们的祖先为陇西“尕李家”分出的一支。   “尕李家”与“李家老院”的由来
  “尕李家”作为陇西“李氏”在陇西的先祖,富有一些传奇色彩。“尕李家”其人其祖目前无法稽考,但“尕李家”其人据民间流传:“庶母所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从小失母,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成后生,智谋过人,营略有方”。“十八盘水磨连夜转,‘尕李家’富了个脱骨”。这就是陇西流传下来关于“尕李家”其人的生平和业绩。
  流传“尕李家”从一个叫化子凭借自己的勤劳,在襄武县靠经营水磨为生,变成了远近闻明的“暴发户”,不但从一盘水磨起家,扩展为十八盘,而且还建造了“李家油坊”和“李家糟坊”。富甲一方的“尕李家”为显示李姓在陇西的尊荣,在襄武县西边的砂湾(今紫来)选址造宅。据传,当时建造为了饮用水源方便,先按巫师指定开始挖井,当井挖至三丈三尺时,被一巨石所阻,“尕李家”随令将巨石起出再挖,当挖井工四散开挖至巨石暴露时,却发现是一块完整的龟石。“尕李家”即令挖井停止并回填,另选井址。龟石出现使“尕李家”获得无限惊喜,便决定就在此处起造九级台阶正庭,象征脉落龟背,千秋永固之意。围绕九级台阶正庭,按八卦图像分别修造了厢房,院中竖起三丈三尺高的抱斗灯柱,悬挂“李家大院”四个字样的大灯笼。“尕李家”虽为商农,但颇有文墨,大院落成后,又在正庭悬挂“报本堂”金字木匾,取意不忘祖先之荫,大门悬挂“紫气东来”木匾,意指李氏先祖自东而来之意。
  晋隋时期,“李家大院”已族大人众,便分出了上院里、下院里、新院里、营儿里等众多门户,即现在的西关槐树下、北关庙儿巷北门外李家巷一带,于是才有了“李家老院”的说法。据清乾隆《陇西县志》拾遗篇记载:陇西李氏庭前有古槐,一木抽三枝,直过当舍屋脊。大约隋末唐初,时任襄武县令的李鹏盛遇异人桑道茂,桑观其树曰:“长官只此一邑而已,贤郎三人大者位极人臣,次者扬历数镇。”后长子李石举进士,官至宰相,封陇西郡开国伯,拜太子相。次子李程以一篇《五色赋》擢第为河南尹典试举人,贞观十二年举进士,封号“八博学士”,历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同平章事,校检兵部尚书。三子李福,官至参军,给事中郎。李福次子李航,官至监察御史,黄巢乱后,扶侍圣善归东都有功,告假省亲宿虢州公馆,被州牧张存杀害。长子李汧 ,官为给事中,三子李肇,著唐《国史辅》。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人,他便是有籍贯争议的李绅。有人著文李绅为江苏无锡人,实际是错误的。清康、雍、乾《陇西县志》均载:“李绅(780—846)字公垂,陇西人,初贫游无锡,寄宿于惠山寺,屡以佛经为文闻名于藁州(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与李卫公(即李德裕,河南赵县人)结识为朋,名镇淮海”。李绅,元和中进士,穆宗时为左拾遗,为李逢吉所排斥,出为江西观察史。后改为户部侍郎。武宗时,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与元稹、李卫公齐名,号称“三俊”;同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诗派的开创者。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失传,今存《悯农》诗二首。另有《莺莺歌》、《追昔游集》存世。这里“初贫游无锡,寄宿于惠山寺”。可见李绅的籍贯一目了然,拙作认为,清乾隆时期的陇西文人不可能预言时隔二百多年后,会有人研究陇西李氏及李氏文化,甚至争议李绅的籍贯,竞未过先知将一个毫不相干的无锡人写进《陇西县志》。   “李家老院”的兴衰
  唐初,在修订《氏族志》时,对李氏确定为陇西“郡望”一事产生了相当大的争议:一说“李氏”的先祖自老子至李崇均在河南,“郡望”应在“河南苦县”;二说“李氏”的先祖李仲翔发迹于陕西“槐里”,“郡望”应在“陕西槐里”;三说陇西的“李氏”为冒牌李氏,“郡望”应在大唐发迹的“赵郡”;四说当时居住陇西的“李氏”是少数民族,与大唐李姓没有血缘。这四说均被唐太宗弃之,尤其是“少数民族说”使太宗龙颜大怒,斥之为“妄说”、“邪说”,“首恶”皆尽斩之。于是唐太宗御书下诏,天下李氏的“郡望”为陇西,堂号为“陇西堂”。“郡望”之争随之销声匿迹,这便是《氏族志》中“一言九鼎天下李氏归宗”的来历。后来,归宗认祖的李姓人氏便自然向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汇集,交通便利的渭洲(今陇西)接踵而来,这样“李家老院”自然成了李姓认祖归宗的场所。唐太宗末年,“李家老院”从规格上作为“陇西堂”自然显得太低,不够皇家气魄,便下诏坐镇渭州的陇西王李博义在今陇西北关建成占地25万平方米,富丽堂皇的“李家龙宫”,作为“陇西李氏”的统一标识。这样“李家老院”固有的辉煌被“李家龙宫”所替代。唐文宗开成三年,“李家老院”因金缶蒙冤而毁于一炬。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李家老院”的分支“槐树下李家”出现了两位杰出人物,他们便是“廉洁俭约”深受宣宗器重,后任司空、门下侍郎的李让夷(字达心)和号称“李 、元、白三俊”之一的李绅。二人苦口良言,历数“老院”门户自唐至此三四十位文臣将士,以“报本”大唐江山社稷的贤德感动宣宗,于是澄清了“金缶冤案”。后来,李家族人便在“李家老院”的废墟上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报恩寺”(陷于兵火,后移建于县城北关东隅,更名报国寺)。唯有“李家龙宫”因更名为“祖师庙”,才残缺不全保留了一些遗迹。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左右,李氏族人为念先祖之德,在“老院”遗址上又重建了“李家老院”。 据《明史·神宗纪·万国钦传》、《甘宁青史略》、《巩昌府志》记载和当地出土的“葺□老院碑记”等文物考证。明神宗万历十八年七月(公元1590年),青海蒙古部落火落赤率部入侵陇西,陇西北东西三关大部民宅毁于战火。由此分析,“李家老院”毁于此时,时间是吻合的。   “李家老院”及后裔在陇西的遗物见证
  葺修老院碑记。八十年代后期,位于今柴家门东南的砂湾里,当地村民大量挖土时发现了两尊长方形四足高约30厘米钟鼎铭文的青铜香炉和一块石碑。香炉及文物均已非法倒卖,而石碑却散落于柴家门,被当地群众当过路石阶铺于地面。后被柴进当作重修“李家老院”的唯一见证而收藏。这块石碑的出土,确立了“李家老院”的来历。该碑呈长方形,石质为花岗岩,背而粗糙,正面留有残缺碑文,经辨认现抄录如下:“葺修老院记,忠□节烈乃人之性也余□□吾府玉牒闻太高尕李氏□汉开宗英声□世□耳□昆孙惊仰止□太祖开成蒙尘祸延楣庭幸太父让夷荣宗门庭复善老院然陋宅□遭凄怜□堪适逢太平谨择良吉□尽善□记,大明洪武八年□□□□□”。
  将军侯。晋末隋初,“李家老院”的支裔在逐步尝到水磨带来的巨大利益后,按五行生克配消煞纳水易学观点,在陇西县城西门外的渭河沿选址,建造了第一座“李家油坊”。其物证为1988年秋首阳镇樵家河村一古董商人无意发现的一块渭河巨石。这一形似蛤蟆状,表面光滑,腹似兽纹,背面刻有凹型甲骨文“将军侯”三字,重约九百余斤。据传此石为大禹导渭时立下的镇洪碑,不知何朝何代被洪水冲垮,滞留于当时渭河下游(今上河浦)附近的浅滩中。
  在当时没有发明“千斤顶”的年代,“李家油坊”土法榨油的压力器具主要以石料为主。李家族人在渭河滩中寻找石料时无意发现了这块石头,便用滚木铺道马拉人推运回油坊。随后凿两耳,做架悬于油担之上,取名“千斤闸”,又名石蛤蟆。唐末,“李家油坊”的族人迁移敦煌,“奇石”不能运送,便易其主,后又流落于樵家河,其来历无人问津,甚至不知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渭河黄玉,是大禹导渭的历史见证,只有秋季大麻收割后,偶尔有人用此石来榨麻。1985年秋,古董商人张某发现此石,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只辨认为玉石,仅以四十元购得,加工成玉器古玩销往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加工前曾拍摄了照片,但古董商已流居外地,不得其踪,无法再现其概貌。
  金缶。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3年),李程之子李廓(字元夏)考取进士后,回故省亲。十月初六日夜,大雨茫茫下至天明,忽然庭堂北垣斗方坍塌,李廓便更衣出门观察,见坍塌的泥瓦中有一个高约半尺之余大肚小口的罐形缶器,其形甚古,与当时的缶器大有差异,便拣了起来,抹去泥土苔翳,发现缶器为白金制成,用指拭弹,其韵悠长,表面还刻有文字。李廓觉得此为稀世珍宝,便遣散家童,独自在庭堂之中用水洗净,见缶器的文字为东汉书法家崔瑗(字子玉)的小篆书《古磬铭》,但没有刻明制作年代。李廓进士及第,家宝现身,感恩先祖之情难以尽表,便将其缶作为“李家老院”先祖的镇院之宝供于“报本”大堂,选派壮实家丁昼夜守护,并向其子李开成作了护宝交待事宜后回京赴任。“李家老院”惊现珍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唐宪宗的那里,李廓惧怕龙颜,又命其子亲送金缶献于宪宗赏玩。
  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李开成任利州刺史录事参军,因性直得罪了朝中奸佞,便告假回家。朝中奸佞兴风作浪,诬陷李开成欺君罪状有二:“其一,李开成取名冲犯文宗年号,知其不改,其罪当诛;其二,“李家老院”惊现的金缶为雌雄一对,李廓父子瞒天过海,只献了雄缶,留得雌缶藏于家中,犯有欺君之罪”。文宗听后,龙颜大怒,命刺史李行枢传旨李开成限期进献雌缶,否则满门抄斩。李行枢遣吏传讯李开成,李开成闻讯甚骇,明知是圣上中了奸佞谗言,要致他于死地,随缢于庭前。其妻痛生不得,也缢于庭前。全家老少数辈均受震慑,一百余口皆尽跳井。这就是吴之廷《襄武人物志》、杨翼骧《避讳学》、袁英光《避读录》中分别记载的开成三年“金缶冤案”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陇西人柴进在深入挖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个人出资重修“李家老院”,为更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陇西人重温历史提供了新的场所。(陇西县委报道组  董建武)

http://www.longxi.gansu.gov.cn/UploadFiles/2007619112156327.jpg
                         图二:新建的李家老院一角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08:20

RE: 李氏家族圣地——李家龙宫

http://www.longxi.gansu.gov.cn/longxi/UploadFiles/200736172538373.gif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今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称其为官者,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和北大第三门。 宫内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后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两侧殿,屋脊上群龙俯仰,神态各异。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别名为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荫丛中。假山旁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后来,李家龙官又遭拆毁,“前五楼”、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及主祭堂建筑群均已毁没,三座假山夷为平地。
  1993年以来,陇西县多梁道筹措资金,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门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并修建了龙宫围墙,完成了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陈列了“陇西李氏文化展览”,基本具备了海内外李氏祭祖的条件。修复后的北天第一门顶部为五朵六部斗拱组成的景山式屋顶,东西方向,三开间,中间宽3.50米,通宽6.60米,进深4.50米,高9米,油漆彩绘,焕然一新,雄踞北关。西主殿南北两侧墙上绘着李氏始祖利贞公“食李维生”、李耳公“西出散关”大型壁画;西主殿、南北两侧殿门顶绘有“伯阳故里”、 “谥号老聃”、“礼答尼山”、“守藏室史”、 “函谷迎宾”、 “关尹从风”、 “深谷牧牛”、“终南授徒”、“著道德经”等素描人物画。正堂供奉“李氏始祖利贞公”、 “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 “李氏先祖李琼公”之位,供族人祭祀。现存于古建筑上的60余条雕龙盘脊绕梁,雄姿昂然,栩栩如生。也许是岁月的巧合,也许是李家龙宫“真龙之气”的凝聚生发,龙宫院内一株百年沙柳,低回蜿蜓,盘根错节,如长江隐雾,气势磅礴,酷似一条临涧饮溪的苍龙,当地人都叫它“龙树”。喜逢李家龙宫重建修茸,公之于世,古老的龙树枯枝上抽出点点新绿,焕发生机和活力,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来李家龙宫的游人和李姓儿女,人们手抚龙树,望着修葺一新的李家龙宫,思绪万千。

http://www.longxi.gansu.gov.cn/UploadFiles/2007314152648696.jpg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10:01

RE: 李姓溯源

http://www.longxi.gansu.gov.cn/longxi/UploadFiles/2007119103245228.jpg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功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崇仕秦陇西守,封南郑公,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10:59

RE:陇西李氏文化源流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11:55

RE: 李姓的迁徙与分布

http://www.longxi.gansu.gov.cn/longxi/UploadFiles/2007119103019644.jpg

  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迁调、贬谪、游学、经商、避仇辱多种原因,李姓人曾频繁地迁徙,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先从陇西迁往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迁到福建,再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徙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当数量的迁到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李氏南迁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现在福建、广东、浙江及香港、台湾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公后裔,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溯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据1990年7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全世界累计超过了一个亿,为中国第一大姓。

色影无忌 发表于 2010-5-24 16:23:12

RE: 李氏族谱序

http://www.lsw.cc/News/UploadImages/谱序jpg.jpg

  始祖李道辩,陕西狄道人,南齐永元二年(500)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诏征瑶。时南齐局势动荡,因见泠道(宁远)山明水秀,遂家九疑,卜居上灌沐塘,至承旷公,乃迁今宅,其间钟灵毓秀,地脉发祥,因距沐塘下半里,故曰下灌。李氏后人分居下灌、湾井一带,已越1500年,50余代矣。

  郃(808—873),字子玄,去道辨公十六世,为湖广第一状元。唐太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擢进士第一。调河南府参军,时刘賁对事切直,考官畏中官,不敢取。郃曰,刘賁不第,我辈登科,能不厚颜。又疏请以所受官让賁,帝不纳。后历贺州刺史,晚年退职还乡,寄情山水,写下许多诗篇,但存世甚少,有《骰子彩选格》、《李贺州集》。《全唐诗补编》录其诗四首,皆为咏九嶷山水秀色之作。又创叶子戏,为麻将、扑克始祖,至今乡人仍以此牌为乐,曰“上大人”。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0-5-24 16:23:41

:wolaiye:赞赏:cc: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陇西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