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 发表于 2005-9-28 23:13:34

圣塔情怀

黄 世 鼎 简 介   

  黄世鼎,是喝六平汾阳溪水长大的。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出版有文集《心迹集》。散文《一团泥土》曾获1962年国庆节《解放日报》征文奖。《登香港太平山》一诗获武汉《喜迎香港百年归》征文奖,参加“中华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展藏馆”汇展,1999年出版《六平诗选》选注。

  地址:福建省长乐市吴航镇溪上巷1号 电话:0591-8923457




圣 塔 情 怀

  我家住在山旁溪边。庭院小立,在楼上凭栏远眺,便能看见雄峙南山上的圣寿宝塔(亦称三峰塔)的姿影。每当夕阳西下之际,西边彩霞似锦,远处淡淡的青山,若有若无,更显得塔 姿雄伟奇秀了。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有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南山塔依然耸立在那里,直刺云霄。

  这座塔我不知登过多少次,但第一次和几个小伙伴爬上三峰塔时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塔旁没有栏干,大家只好面朝里,摊开双臂,抱着塔身,逶迤而上。我心里战战兢兢,腿在不断打颤,眼睛不敢往下看。到了最高的七层,四面通透,坐在塔里,整个县城尽收眼底。

  建造于宋政和七年的三峰塔,是县治的标志,历史的见证。它饱经沧桑,记录了家乡的光荣和耻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

  从前,塔的西边便是茫茫的太平港,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好几次由这里出发。第四次下西洋的船队在太平港候风时,为了祈求和谢神,在塔旁建造一座“天妃行宫’。面对圣塔,虔诚祷告,同时在宫内设置铜钟和碑文。至今,记叙郑和七次下西洋盛况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还保存尚好。

  高高的三峰塔啊!它目送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出闽江口,闯进大海,—路斩波劈浪,驶向天涯海角,把祖国的文明,带进异国他邦!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一次空前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在日本沦陷县城的日子里,三峰塔和家乡人民一样蒙受耻辱和苦难。每天日本鬼子荷枪实弹,占据在塔山脚下的桥头,盘查过往行人,而三峰塔成为他们的了望哨,每层塔里被火薰得一团漆黑,翘角檐沿的块石纷纷陨落,不堪入目。

  但家乡人民是不甘心忍受耻辱的,中华民族富有反侵略的浩然正气,象三峰塔一样直冲霄汉。在日本鬼子撤退城关的时候,为了夺回三峰塔,抗日游击队队员向南山猛插,附近的民众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扁担闻声赶来,一涌而上,把南山团团围住,切断残余日本鬼子的逃路,敌人象惊弓之鸟到处乱窜。当时有个民间拳师,年纪三十左右,浓眉大眼,体格健壮,小孩都叫他刘“叔叔”,他专制治伤疯膏,名播四方。在他推销疯膏之前,都变几出魔术或演几套拳术,所以大家对他特别熟识。这时刘“叔叔”追赶逃敌,一马当先,他赤手空拳,把—个日本鬼子压向塔旁。“砰”了一声鬼子的手枪响了;刘“叔叔”腿部受伤,血流如注,但他忍住伤痛,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

  巍巍的三峰塔啊!它目睹这悲壮的一幕。它一定会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感到自豪!正是这样英雄儿女,配合人民解放军把旗插上三峰塔。千年的圣塔啊,终于回到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

  想不到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三峰塔又一次遭到浩劫。当时“文攻武卫”的口号甚嚣尘上,三峰塔成了两派争夺的制高点,每天枪声大作,塔顶上喇叭高叫,整个城关惶惶不安。我有一个族人,年纪比我小得多,但与我父亲同辈份,我也得称呼他为“叔叔”。他已订婚多年,正准备做新郎。这时刚好被派往守卫塔山。当他在七层塔项逡巡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消息传出,群众哗然。许多人凝神屏息,观察塔的动静。三峰塔啊,遍体鳞伤,弹痕累累,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是在默默沉思?是在无声谴责?还是在哑然失笑?当尸体被背着绕塔而下时,人们能说什么?我只能记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唐人诗句了。

  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自从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家乡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县城面貌焕然—新。登上塔顶,举目四望。远处,群山如屏,江流如带。近处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行人车马络绎不绝。特别是最近实现了撤县设市的愿望,更鼓起家乡人民的豪情壮志。而千年的圣塔也恢复了青春:每层塔旁建造了石栏,装饰上光带。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我从家里望去,三峰塔象嵌着无数钻石的火树,挺立在市区的中心。我在遥祝:千年的圣塔啊,永远色彩斑澜,永远青春焕发!  

冬梅傲雪 发表于 2012-10-2 11:07:14

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bz&songid=44961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