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发表于 2010-1-31 20:17:22

郑和文化专题

郑和舟师缘何独选长乐太平港
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始自太仓刘家港,都要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短则两月,长则一年。在这里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策划地,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起锚地,那么,长乐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地。
  19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碑刻全文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碑文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
  郑和为什么要以福建长乐作为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长乐实际情况稍加分析考证,不难发现郑和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地理气候优越

  长乐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西北濒江,与省城福州隔江相望;东临台湾海峡,是长江口和珠江口之间海岸线的中点。与太仓相比,由于长乐距离“西洋”更近,可以在宝贵有限的东北季风期间“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更快抵达西洋,到访更多“番国”;长乐靠近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岛,便于郑和前往拜谒妈祖祖庙。与泉州相比,由于长乐毗邻省城,有“镇守太监”、“提监市舶太监”等宦官的协助,有闽江口五虎门、梅花千户所的护卫,安全上更有保障。长乐与盛产瓷器的德化之间有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水运比陆运更便利。
  长乐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得益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条件,暖热湿润,夏无酷暑,冬少霜雪。来自各地的官兵和船员,在这里进行驻泊集训,吃、住、穿等方面条件要比冬季寒冷的太仓优越。最重要的是,长乐的主导风向为东北,每年从10月至次年3月间,多刮东北大风,闽江口风力更是强劲,通常五、六级,甚至七、八级以上。在以风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这种气象条件正是郑和船队扬帆开洋所必须具备的。

泊舟基地理想

  郑和庞大舟师驻泊基地港的条件应该是水深、港阔、避风、出入方便、淡水充足等,这些条件长乐太平港都具备。长乐城隍庙保留的一幅清代的县域壁图,画出县治西面的“马江”,江面宽阔,与闽江交接之处还画有几艘帆船。沧海桑田,昔日宽阔的港湾逐渐淤积成为一片坦荡的平原,只剩下一条舟楫河道。直至15年前,这里仍有客船航班前往福州。一张1984年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出太平港原址当时还是“一片汪洋”。这一大片水洼地四周多是以“洲”、“洋”、“屿”命名的村落,如霞洲、祥洲、泮野、洋屿等,可见当年太平港水面十分宽阔。1988年3月福建省地质勘测总公司对长乐原太平港遗址的西区、北区进行地质勘探,报告指出:“西区港床深度20米以下仍能钻探到瓷器碎片层。”兴建城关百货大楼时,还从地下挖出船索、船碇等遗物,更证明了这一带在历史上曾经是泊船的港湾。由于太平港四周有首石、六平、鹤岭、董奉、浮峰等山环绕,形成可有效抵御夏秋季台风袭击的内港。太平港西北的上洞江和东北的下洞江均与闽江相接,形成太平港之水“两头涨”的奇特现象。太平港的船只可同时从上洞江和下洞江顺潮进出,无疑大大提高了船队通行的效率。太平港虽是潮水港,但因港内水源来自闽江,距闽江入海口尚有30公里之遥,始终是淡水港,保证了船队淡水供应。

人力资源雄厚

  从《天妃经》卷首插图可以看出,郑和船队以福船为主。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众多的造船、航海技术人才这当然也是郑和选择长乐作为驻泊基地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跟随郑和下西洋有档可查的长乐人中,最为著名的是李(黄)参,其家乡黄李村就在当年的太平港西南面。该村《黄李合谱》载:“参公,字求我,号应宿,生于明洪武二十年丁卯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永乐七年正月,总管太监郑和驻长乐造巨舰下西洋,公从征有功,授忠武校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从长乐姚坑村《姚氏族谱》中发现,姚广孝与郑和关系十分亲密,如“永乐九年合同中贵驾巨舰,自福建之长乐五虎门航大海,西南抵林邑,又自林邑正南行八昼夜抵满刺加,由此而达西洋古里大国。”“还诣祖祠,修整谱谍,同中贵新龙峰书院……”等。尽管尚未找到官方的史料佐证,但根据这一民间谱志的记载不难想象,很可能就是姚广孝向明成祖极力推荐郑和舟师驻泊他的家乡长乐。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是福建人,选址长乐当然也有利于开展下西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长乐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主孙皓均在此造船,因而别名“吴航”,简称“航”。“吴航头”即太平港的一部分。清雍正七年(1729),在太平港与闽江的东北交汇处筑地围城建立了“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清咸丰十一年1861 ,在太平港与闽江的西北交汇处营前伯牙潭设立闽海关新关办事处,监督进出口货物的起卸。现在的长乐,是拥有国际机场和深水海港的“两港”城市。就在当年太平港通往闽江的东北交接处也建有多个万吨泊位。这些史实说明,郑和与他的前后人一样看中长乐,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多方选择,科学比较的必然结果。




相关链接
郑和七下西洋史料记载
第一次:《明史·郑和》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
  第二次: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三保太监》载:“永乐丁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明末史学家查继佐《罪惟录》列传二十九载:“永乐四年,乃遣太监郑和为使,贰以候显,择舌人马欢辈从行,帅舟师二万七千人,发福建五虎洋,行赏西洋古里、满剌加诸番。” 虽然后文“永乐四年”为前文“永乐丁亥(即永乐五年)”之误,但说明此次郑和下西洋,一样发自福建长乐。
  第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其所著《星槎胜览》载:“永乐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驾使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清乾隆《长乐县志》卷三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七年。内侍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
  第四次:《明史·郑和》载:“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天妃灵应之记》碑载:“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 郑和舟师下西洋每次出发的日子必须是盛行东北季风的冬季,所以从“复命”到“统领舟师”出发,当相距一年。其间“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 清乾隆《长乐县志》卷四亦载:“南山三峰塔寺……明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同寺僧重修。工竣,题其额曰‘三峰塔寺’。”
  第五次:《明史·郑和》载:“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 《天妃灵应之记》碑载:“永乐十五年,统系舟师往西域。”从“复命”到“统系舟师往西域”相距仍约一年。泉州《郑和行香碑》载:“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说明郑和驻泊长乐期间曾去泉州行香。
  第六次:《明史·郑和》载:“十九年春复往”。明监察御使古朴为马欢“三入海洋,遍历番国”所作的《瀛涯胜览校注·后序》载:“昔太宗皇帝敕令太监郑和,统率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劳,而二君善通译番语,遂膺斯选,三随车并轺,跨涉万里,自闽之五虎发迹,首入占城。”马欢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分别为永乐十一年(1413)、永乐十九年(1421)和宣德六年(1431),“三随车并轺……自闽之五虎发迹”,当然也包括永乐十九年这一次了。
  第七次:明祝允明《前闻记》1525年刻本 记载得最为详细:“宣德五年1430 闰十二月六日龙湾开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门,六年1431 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十一月十二日到福斗山,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

天下 发表于 2010-1-31 20:17:50

郑和碑小记
  笔者小时在长乐城关小学读书时,就看到校内“月爿池”旁一个小亭阁内,耸立着一块足有一人高的“郑和碑”,并经常在老师带领下细读碑文,后来知道此碑又名“天妃灵应之记”碑,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此碑是七次下西洋郑和,立于公元1431年(即明朝宣德六年),距今有570多年的历史,碑上横眉书有“天妃灵应之记”六个苍劲的篆体字刻,旁边是海浪滔滔的精美浮雕。碑高133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文共1177字,现存字迹清晰可见,碑文历述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从碑记中可知,郑和奉使西洋的时间比哥仑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
  郑和碑最早立于城关三峰塔寺内,由于年久失修,寺宇倒塌,深埋于荒土中,到了1930年,长乐知县吴鼎芬派人从三峰塔寺旧址荒土中刨出,置于县政府所在地内,以后碑石又被乱草掩盖。后福建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王伯秋驻长乐时,碑石才得以耸立;抗日战争爆发后,长乐沦陷,人们担心碑石会被劫盗,便转移闽北南平保存,一直到1948年,才从南平迁回,先后置于县民众教育馆和吴航小学一偏僻角落。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将“郑和碑”重新立于改名为城关中心小学内月爿池旁。1984年,郑和碑收藏于郑和史迹陈列馆内,供人参观。该碑是国内外研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文献实物资料。伊政  



母梦楼的传说
李孝干
老一辈人都知道,从前县城射圃崎地方,有座名宅叫“母梦楼”。此楼就在前国公庙附近,明代建筑,前有水井,清雅可爱,传说为郑和所建。那么郑和为何要建母梦楼呢
  相传明初,郑和统领舟师,七下西洋。每次出航前,先驻师吴航。一次郑和生日,长乐知县设宴衙署,要为郑和祝寿。郑和乘小舟,自太平港沿文洽浦向上缓缓行驶,打算在下橹桥上岸,就近步入衙门。
  郑和一路行舟,荡荡摇摇,不知不觉,昏昏睡去。朦胧中见有一座屋宇,门前站立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呼他进屋,告曰:“今天是儿生日,娘烧了几道菜,你来吃了再走。”因郑和从小远离母亲,记不起娘是什么模样,听说是娘,自然十分高兴,就进屋吃起酒菜。那桌上摆一碗墨鱼炒韭菜,郑和最是喜爱,吃得津津有味。可是郑和不明白娘为何会在这里正要问,舟已到了下橹桥,遂被摇醒,方知是梦。
  小舟晃荡了一下,郑和上岸。正要向衙门走去,忽然听得有人哭泣,那声音酷似自己刚才梦中见到的娘的声音。郑和心想此事蹊跷,刚才舟上梦见娘,上了岸又听娘在哭,不免疑团顿生,于是郑和便想探个明白,转身就顺着哭声走去。原来哭者住在下橹桥东头门楼里的“凤耕楼”。这凤耕楼也是从前城区名宅,乃龙台郑氏数房先辈专门建来赡养寡母孤儿住的。此时屋里住着一位孀妇,那孀妇有个儿子夭折,这日是“忌辰”,孀妇正在为死去的儿子作忌辰,哭得伤心。
  郑和走到门口, 独自迈进屋去。孀妇正一边哭泣,一边为死去的儿子烧纸钱。郑和不敢打扰,就站在一旁观看。此时郑和视线转到桌上,一看呆了:原来桌上摆的菜肴,竟与刚才梦中所见无异,其中也有一碗墨鱼炒韭菜,连酒壶、杯子也与梦中一样,看那孀妇也是白发苍苍,心想天底下怎会有此玄妙事如此说来,老妇人不就是我的娘了可是自己明明生在云南,这里怎会有我娘
  此时孀妇已经烧好纸钱,止住哭泣。郑和因事出蹊跷,疑团未消,赶紧移步向前问道:“老妇人为谁悲伤”孀妇因见郑和态度谦逊,遂哽咽说:“为死去的儿子悲伤。”郑和问:“你儿子几时死去”孀妇答:“三十三年了。”
  他听了孀妇说儿子死去三十三年,便认定自己一定就是这位孀妇死去的儿子转世,前世是长乐人,不然怎会有这样的玄妙事既然前世母亲还在人世,而且就在眼前,还在为死去的儿子悲伤,我那能无情无义,不认前世母亲他此时心头一热,眼泪盈眶,便“叭”地一声双足跪下呼起“娘”来
  孀妇被郑和下跪呼“娘”吓了一跳。于是忙说:“使不得,使不得,你是当官的,我怎能做你娘这要折老身寿呀。”郑和见孀妇惊慌,也觉得自己唐突,遂细心向孀妇解释:“老人家不必惊慌,实话对你说,我乃舟师统帅郑和,因为从小远离母亲,思念母爱,早就想在此认个谊娘。今日不期遇见您老人家为儿子作忌辰,看得出你是一位慈母,我今年也是三十三岁,您就认了我这位谊儿吧”
  孀妇见郑和情深意切,实在不好推辞,也就认了郑和作谊儿。郑和也真是有心人,因见凤耕楼已经很破损,不久就在射圃崎地方,为谊娘盖起了一座母梦楼。据称该楼也作过郑和的行辕。




郑和重修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距市区5公里的洋屿村鹤山上。山上多奇岩怪石,修竹茂林掩映,尤为秋阳烈日之际,入其间,顿感酷暑全消。山上有普陀岩、狮子岩等15处胜景,历代以来,无数名流士绅在此留下歌咏题刻。1986年,云门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琴江志》记载,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航海家郑和率船队驻泊太平港时,常登鹤山观览,并捐资修葺云门寺,重塑佛像。至今寺内堂供奉其神位,并保留着一尊清朝红木郑和刻像。同时现存建筑保留有明代风格,大殿为单檐悬山顶,木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庭院,左右钟鼓楼均为攒尖顶,寺周有历代摩岩石刻,寺后有宋丞相郑昭先之父郑硅墓、墓道及石雕。
  近10多年来,云门寺多次修建,还增建了许多新景点,殿堂焕然一新。



郑和题改塔名
因位于城区中心南山之巅俗称“南山塔”,塔身二层,南向主匾刻有“圣寿宝塔”四字。该塔宋绍圣丙子三年1096年 始建,政和丁酉1117年 十月二十二日落成。塔身石构八角七层,仿楼阁建筑、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大力士基座八面环饰牡丹、狮等图案石刻。底层塔壁浮雕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及佛教故事,一至六层有25塔壁浮雕莲花座佛,分列2排,每排四尊,共二百尊。八棱各刻一尊执械肃立的护法天王。每层叠石出檐,檐角饰有龙头咧嘴式斗拱。塔内曲尺形石阶盘旋而上,与顶层的四门相通。
  《长乐县志》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驻泊长乐时,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 同寺僧重修古塔和寺,竣工时题其额曰:“三峰塔寺”。从此,三峰塔始传于世。


文石天妃庙
文石天妃庙位于潭头镇文石村,临海而建,二进三间型式。《长乐文石志》记:“文石天妃庙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 ,太监郑和往西域取宝,厥后朝迁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俱在此设祭开船”。嘉靖四十一年1562 文石天妃庙重修碑载:“旧传自永乐内监下西洋始创”。庙宇墙壁为泥拌碎瓷瓦夯筑而成,因庙宇年久失修,1956年倒塌。2001年9月当地村民筹资在原址上复建天妃庙,将原庙尚存两堵残垣镶嵌在新墙之中。文石天妃庙,是研究郑和在长乐活动的一处重要遗址。




毓秀南山——郑和活动的中心
南山位于县治之西南而得名,山上有隐屏、香界、石林小三峰,亦称三峰山,山巅有塔,又称塔山,面对“一港两江”马江后改太平港,上洞江、下洞江 ,山高45.8米,方圆仅里许,颇有名气,自唐、宋以来,曾吸引过不少诗人骚客,游览登临,咏诗作记。
  南山因早年筑有天妃宫,遂成为郑和舟师数万船员朝拜祈诵之所。由于历次驻泊航行平安,永乐十年1412 ,为酬谢海神天妃庇佑,郑和奏请明成祖准在长乐南山建成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行宫”;永乐十一年1413 ,郑和同寺僧重修三峰塔与三峰寺;永乐十三年1415 郑和印造大藏经,奏施于三峰寺流通供养;宣德六年1431 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再次续建天妃行宫,并率领全体船员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座,为祝圣之所;宣德六年1431 仲夏,在南山为三清宝殿铸钟一口,供奉殿中;宣德六年1431 仲冬,在南山为海神天妃立碑,称《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

天下 发表于 2010-1-31 20:18:09

长乐大席————郑和宴
得天下美食而尝之,一直是我的喜爱及追求的目标。就饮食的多样化及精彩度而言,长乐不愧是个“宝地”,纳百川而成大海,最出名的当推郑和宴。
  郑和宴全名叫郑和成功宴,传说是当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前,在航城设计的“长乐大席”,因他在第三次远洋时曾化险为夷,所以后来他每次出航前必啖“长乐大席”。郑和宴的12道大菜及主食皆为长乐最负盛名的山珍海味,如作为餐后水果的青山龙眼,早在唐玄宗时代就成为贡品;松下黄兔全身金黄,肉质鲜嫩;漳港的海蚌,更早就享誉闽都,为国宴珍品。
  按其上菜顺序及下箸先后,反复咀嚼,始得真味,就如同一篇好文章的起承转合与声调的抑扬顿挫般,缺一不可。
  当这样一席长乐大菜合盘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简直就像揭开了蒙在某一尊艺术品上面的绸布,不时能听见一、两声由衷的喝彩——这正是后台掌勺的厨师所期待的。接着宾客们举杯相庆。然后就各司其职,频频伸出筷子大块朵颐,郑和宴中,不管是冷盘还是炒菜,最终都能经得起筷子的“酷评”。因它们“不媚不娇不艳,朴实无华,风韵自成”纯以手艺和美味取胜,吸引识味之士。
  我也喜欢琢磨郑和宴中的特色菜名:盐煮(松下)笔架贝、(漳港)萝卜炖(松下)黄兔、(罗联)木瓜炒鸡丁、(文岭)芹菜烩(梅花)蛏干……就像在玩味隽永生动的词牌,或雅致、或俗俚,经历了万人传诵、千人陶冶,本身就如同一阕阕吸风饮露的“如梦令”。
  你能说吃长乐大席——郑和宴,不是在吃文化吗?文化是比油盐酱醋,姜葱花更重要的调味品。洒那么一点点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别样的感觉。
 



郑和修葺龙峰书院
在距市区五十余里的潭头镇二刘村东北部的筹峰山麓,有一处不以寺宇广大称雄,不以香火鼎盛闻名,却以朱子朱熹 而闻名遐迩的地方——这就是洋溢着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晦翁岩。
  晦翁岩又名龙峰岩,早在南宋年间1127—1279年 因朱子避学禁寓居此,故称晦翁岩;乡人刘砥、刘石厉兄弟在此读书,并筑有“龙峰书院”,所以又俗称“二刘岩”;明永乐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曾到此岩并修葺龙峰书院,此后人们又习惯称之为“三宝岩”。
  在二刘村仰头远望,筹峰山与马山边兰村所属 、官德岩、天险山连成一片,诸峰山巅高于云齐,层层叠叠的翠绿,揽尽了一山风流。连绵起伏的山峰犹如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盆景,三宝岩就被镶嵌在这浓荫翠覆、碧波荡漾之中。雄浑的山体,尊严而寂穆,群山拱立,衬托得它格外的优雅秀丽。
  如今这里建了一座宽敞的纪念堂,后墙壁上有一幅巨画:郑和戎装英姿的身后,几百艘船只扬帆出海。堂正中央的小玻璃箱内,有一尊石刻的郑和小塑像,整尊石像不及1米高。塑像虽小,却丝毫无损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的崇敬之情。秋人  




铸造郑和钟祈平安
明宣德六年1431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其所建长乐南山三清宝殿而铸造一口铜钟。钟高68厘米,钮高14厘米,口径49厘米,重77公斤。形体古朴,饰纹优美,铸工精良,钟体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双龙钮柄顶,肩浮印八卦、云雷等纹饰,主纹上部5组八卦纹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字;下部铭文5组共54字行楷,每字1.8厘米,全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漳港显应宫有郑和塑像
1992年6月22日,漳港镇仙岐村的一位村民因挖沙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后经文物部门挖掘出土。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构件多为明、清两代。据出土的重修碑,知最后一次重修在道光二十一年。大约在100多年前因一次特大自然灾害被风沙湮埋地下。庙内5个神台上均供奉彩绘泥塑神像。其中前殿两个神台,东侧神台上供奉的主神是妈祖天妃。西侧神台供奉7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公分,人们称之为“巡海大臣(神)”。主神左侧为一“番人”,余尊与居中者一样均着明太监服饰。有人认为此庙即郑和在长乐修建过的第三个妈祖庙,“巡海大臣(神)”可能就是后人根据郑和形象而塑造出来的。
  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福建师大历史系等单位的历史、文物专家专程来此考察。专家们从塑像形成时间、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饰特征,以及当地历史、庙内供奉诸神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证,一致认为,这尊塑像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饰,确实就是统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新文  




李(黄)参从征有功
李黄 参家乡黄李村就在当年的太平港西南面。父亲师古上辈本姓黄,“宋儒勉斋先生即朱熹女婿 孙讳佑采者聚唐峰李公远之三女为配,以所生三子师古为李姓”。由于《长乐六里志》一书将师古之子参记作黄姓,我们暂以“李黄 参”来表示。据《黄李合谱》载,“参公,字求我,号应宿,生于明洪武二十年丁卯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永乐七年正月,总管太监郑和驻长乐造巨舰下西洋,公从征有功,授忠武校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



姚广孝同使西洋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官兵和水手中有不少长乐人,据长乐地方谱志记载,最著名的是姚坑村的姚广孝和黄李村的李黄 参。
  姚广孝的家乡姚坑村在宋明时期先后出了三位状元,是个历史文化名村。《姚坑族谱》记载姚广孝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的事迹,“永乐九年1411 ,合同中贵即郑和 驾巨舰,自福建之长乐五虎门航大海,西南抵林邑,又自林邑正南行八昼夜抵满刺加,由是而达西洋古里大国,还诣祖祠,修整谱牒,同中贵新龙峰书院。”



十洋成市状元来
所谓“十洋成市”,指的是郑和率舟师停驻太平港,多至48艘巨舶,军队27000人。从县衙南通十洋街,商贸发达“成市”。长乐的造船业勃兴,“靠海吃海”的谋生的贸易商业的盛貌,达到“贸易如云”境地。“十洋成市”形成了“贸易如云”,生产力获得大解放,社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基础,有利于文教事业的振兴。
  所谓“状元来”,指永乐初的七年间,长乐出了马铎和李骐连科两状元。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长乐经济发展的必然。当时长乐县令王遵道礼聘陈洵仁延讲于六平山东溪精舍,令泮生吴实、马铎、林应、高淮、周瑶、李琪、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十人从之学。“不数年,相继抉巍科登显贵,邑之文风为之大振”。据《长乐县志》载:陈全为永乐四年榜眼;吴实为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马铎为永乐十年状元;谢复进为永乐十三年进士,授山西参政;李骐为永乐十六年状元;潘亚为永乐十六年进士,官行人;高沂为永乐三年亚魁;林应为永乐七年贡生,;高淮为永乐十五年丁酉举人……如果县无“十洋成市”,就不可能提供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和经费,也就不可能在七年间出类拔萃。

天下 发表于 2010-1-31 20:18:45

七下西洋   影响深远
600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时,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骄傲。
  郑和选择长乐作为他庞大船队的航海基地,并借助长乐本土自然、人文的优势,创造了七下西洋的奇迹。
  与此同时,郑和七下西洋对长乐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由于郑和舟师的到来,永乐年间,长乐县先后有王遵道、张季伦、蔡元亲等知县到任,当时,长乐呈现出“长宫清平佐政理,况以薄领尤宽仁”的政治局面和百姓“衣食足而知礼义”的良好社会风气。
  由于郑和舟师的到来,“十洋街”逐渐繁华起来,太平港也成永乐年间海舶、商贸聚集的繁忙港埠。
  由于郑和舟师的到来,招来了四方能工巧匠技术的交流和传授,促进了长乐的船舶建造维修业以及手工业、农副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带来这里海外贸易的兴盛,郑和船队出使时从南京带来的货物,又从南洋诸国带回部分特产,在此交易,吸引了各地商人来航,促进长乐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到了成化年间,福建专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自泉州移置福州。
  郑和下西洋促进长乐造船工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在“长乐造巨舶”,促进长乐造船业更大的发展。当时,长乐许多地方都有造船作坊工场的设置。在泮野浮峰山下至县城西吴航头、十洋街等处都设有船坞;在闽江口梅花设置“梅花卫”,集中上千名造船工匠负责修补、更新、建造海船。当时,长乐造船业的兴旺发达、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是历史上所少有的。
  ……
  经济的繁荣带动文化的发展,长乐的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郑和驻舟长乐期间,县城传出了“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的佳话。永乐年间,长乐出了马铎、李骐两状元。据史载,仅从永乐四年至宣德八年,长乐就出了11名进士、41名举人;参修《永乐大典》的长乐人就占了6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层出不穷。毫无疑问,郑和来到长乐之后,大大推动了这里的文教事业,读书习文蔚然成风……直至当代,从这里走出享誉世界的郑振铎、谢冰心等文化巨人。
  此外,郑和使团让长乐人民与海外人民友好往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郑和七次远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中国的文明,长乐人民对海外有了更多的了解,移民去南洋的人数逐渐增多,相互往来日趋频繁。长乐华侨与其他移民一起,把国内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华文化带到了南洋各地,而随之而来的海上贸易的发展,又使中国大量先进制造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洋。同时也引进番薯、玉米、花生、烟草、棉花、西红柿等农作物,带回珍珠、宝石、玻璃、象牙等异国特产。而数量众多的华侨,世世代代辛勤从事各种生产事业,对南洋各国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明万历年间,长乐江田谢杰,曾奉使去琉球册封,从闽江口启航;同一时期,琉球刺绣能手蔡红亨应召入京船过闽江口时,遇风登岸,住在梅花乡直至病逝。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长乐人陈振龙去吕宋经商,回国时把番薯苗带回长乐。1594年,福建发生大范围的粮荒,巡抚金学曾接受陈振龙儿子陈经纶建议,广种番薯,度过粮荒。座落在陈振龙故里青桥村的纪念亭,还有福州乌山的“先薯亭”,都是后人为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的业绩而建造的。
  从造船航海到现代远洋捕捞、海产冷冻加工;从传统的铸造业到冶金工业的壮大;从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纺织贸易的兴盛、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到“纺织之乡”的扬名……长乐与时俱进,伴随着新世纪,综合经济实力已位列福建省“十强”县市 ,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市”之列。群文  




郑和广场
郑和,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是一位被后人所景仰的名扬五洲、声播四海的和平使者。郑和七下西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及航海、造船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那支强大的船队驶过之地,留下了温柔的称谓,海上丝绸之路!而长乐,作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驻泊港和航海基地,留有许多关于郑和的历史传说和人文遗迹,如郑和亲自刊载其前六次航海经历和第七次航海任务的《天妃灵应之记》碑,祈求妈祖保佑而建的天妃行宫,奉施修建的三峰塔寺,率官校出资建造的三清宝殿,祈保西洋往返平安铸造的铜钟,以及重修闽江口古刹云门寺和龙峰书院等。
  郑和广场选址郑和下西洋必经之处的闽江口南岸,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修建的闽江口主景区之一。广场占地面积53亩,2003年5月初步建成后还在深化建设。主要景观有郑和塑像、郑和宝船、太平港帅营、祭海台(水师演练台)、三宝亭、石帆船队、观海楼,以及郑和航海馆等系列景点。郑和塑像高14.05米,取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1405年之意,塑像基座高7米、宽28米,取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之意;郑和宝船是仿造当年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而建造的模型,让人领略当年三宝太监气宇轩昂地指挥船队七下西洋时劈波斩浪的情景。整个广场以实物实景见长,让游客身临其境,尽得文化之熏陶。
  郑和航海馆是充分挖掘、积极丰富和提升航海文化内涵的一个展馆,从各层面再现郑和航海历程,是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品位的一部杰作。展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楼,方形状坡屋面,长城式女儿墙,馆顶翘角飞檐,气势凌空,属明宫殿式建筑风格,馆内陈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富有科学性、理论性、直观性和思想性,从不同角度展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与郑和史迹陈列馆一脉相承。是长乐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馆布局凸显“长乐与郑和航海”主题,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印证长乐历史上就是一个舟师良港、水手之乡、造船基地、海滨邹鲁、鱼米之乡、贸易如云的地方,体现长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与创意上,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挥光、电等特殊效应,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长乐最初命名的郑和路
在长乐市区胜利路南端,接着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是城区最繁华的闹市,市场、银行、医院、邮电以及各种商铺应有尽有,这就是郑和路。关于郑和的故事家喻户晓,甚至一些外地的来客,误认为郑和是长乐人。
  但是,如今只有很少人知道,这里并不是最初的郑和路。早在民国23年(1934年)湖南湘乡王伯秋任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兼长乐县长时,发现郑和碑(天妃灵应之记)后,便把河下街南段沿河下港一带,命名为郑和路。并在河畔建有河滨公园,园中建有小亭一座。沿路种有一行桔树,每当金秋时节,枝头桔子果实累累,恍如千百盏小小红灯笼,明艳喜人。郑和路成了城关群众节假日的休闲所在。
  

炳哥 发表于 2010-2-6 05:55:44

:yanjiu: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和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