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 发表于 2009-12-15 20:30:28

《东溪精舍》黄世鼎

东 溪 精 舍 记
陈洵仁
    出县治东里许①,有溪曰②东溪。上六七里,有山,悬岩峭壁林立,登者猿挂而上③,可扪④空青⑤。自小有天折西南数十武,攒云而上,有石萦抱,如垤⑥如穴,曰石门,传为董奉仙人炼丹室。循⑦石门东眺,有潭深百尺,潭口勒⑧有四字“无底之谷”。潭北有石修然⑨,勒有“小黄庭”三字,字画古劲⑩,皆非常笔(11),侧皆怪石罗列,不可名状(12)。由石门而上,有石蹲踞若异兽搏人,而口鼻含岈(13)俱动,曰狮子岩。再西北一峰,则端严正立如屏,曰六平山,为长乐县治后扆(14)。峰高眺望,视隔江诸山俱布诡献妍于几杖之下(15),使人徘徊(16)不能去,旧有临青亭、浮屠寺,俱映带屏山之左右,中有茅亭一区,曰东溪精舍,邑(17)之泮生(18)吴子实、马子铎、高子淮、林子应、周子瑶、李子马、谢子复进、高子沂、林子山乔、从弟全,共十人。乃於仲春上浣之吉(19),因邑侯王君(20)、广文高君(21)具聘币修礼词(22),延(23)余讲学其间。余思古事之山不胜举(24),不有裴晋公,则绿野不过寒林;不有韩魏公,则洛阳名园亦荒草耳(25)。兹山僻处一隅,罕遇佳致,芜没荆榛之中久矣。况晋公等一出,而相业光昭唐宋之盛治,照耀史册。诸君今日藏修息游此间,亦各有遭逢明盛之想,其事业可出晋公下乎?若徒曰通一经,治一艺,以自成其学古之儒,非余所望于诸子之意也(26)。因为文以记,以报王、高二君,并勉诸子。洪武三十一年(27)。
            月      日记
[注释]
①[里许]大约一里多路。②[曰(yuē)]说;说道。③[猿挂而上]像猴子一样攀登而上。④[扪(mén)]执持;抚摸。⑤[空青]青天。⑥[如垤(dié)]如小埠,如土室。垤,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⑦[循(xún)]顺着。⑧[勒]雕刻。⑨[修然]挺秀的样子。⑩[字画古劲]字划古朴有力。(11)[皆非常笔]都不是一般的笔触。(12)[不可名状]没法用语言形容。状,描述。(13)[含岈(hányá)]原指山深貌,这里含有隐隐约约的意思。(14)[扆(yǐ)]原指帝王殿上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这里指屏障。(15)[俱布诡献妍于几杖之下]远处山峦,争奇斗胜罗列在几杖之下,美不胜收。几杖,老人居则凭几,行则携杖。古时常用以表示敬老。这里指手杖。(16)[徘徊]来回走动。(17)[邑(yì)]旧时县的别称。(18)[泮(pàn)],学宫;学习的地方。泮生,学子、学员。文中“子”,是对人尊称。(19)[仲春上浣之吉]指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阴历二月上旬的一个吉利的日子。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三阶段。仲春即阴历二月。古时十天休假一天,后来每上、中、下旬叫上、中、下浣。(20)[邑侯王君]指当时长乐县令王遵道。(21)[广文高君]高广文。(22)[具聘币修礼词]具备聘金并书写表示敬意的文章。(23)[延]请。(24)[余思古事之山不胜举]我想古代山林因名人而出名的事,不胜枚举。余,我。(25)[不有裴(péi)晋公,则绿野不过寒林;不有韩魏公,则洛阳名园亦荒草耳]如果没有晋公裴度,所谓洛阳绿野不过是一片荒原。裴度(765—839),贞元进士,唐宪宗时宰相,封晋国公。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督师攻破蔡州,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多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藩镇叛乱局面暂告结束。晚年以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建园林以自娱。韩崎(1008—1075)北宋大臣,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封魏国公。罢归后在洛阳建园林别墅多处。(26)[兹山僻处一隅……非余所望于诸子之意也]意思是:这六平山地处偏僻的角落,更何况杂草丛生,淹没在一片荒草之中。六平山如何出名呢?只有出现裴度那样人物,开创明时盛世,建功立业,照耀史册,名垂寰宇。你等今日在这里攻读、游玩,应襟怀壮志,把开创明时盛世作为自己的职责。相信你们的功绩不在晋公裴度之下。如果只通晓一种经书,掌握一门技艺,成为一般的读书人,这不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27)[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洪武,明大祖(朱元 璋)年号。
[赏析]
《东溪精舍记》一文是陈洵仁撰写的。陈洵仁江田人,诗学精深,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提升为给事中。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狮首岩上的东溪精舍讲学,计有学生十人:吴实、马铎、林应、周瑶、高淮、李马、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这些学生都陆续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长乐文风为之一振。
这篇写实文章,但摹写景观,皆用虚笔,且从高处、远处落墨,境界极为广阔。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六平山东溪精舍是偏僻的一隅,是名不经传的。今后要名扬四海,要在这里出人才、出名人。这正如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何出人才、出名人呢?作者寄托思致,要求学生胸怀凌云壮志,要把开创明时盛世为己责。这些学子没有辜负老师的策励,勤奋学习,陆续登科高中,六平山因他们也名扬一时。这正如状元李骐说的:“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虽优游于山水之中,心却系之于庙堂,展现一种有抱负、有理想正统士大夫的风范,从中领略到陈洵仁先生的胸襟气度和学问道德,可以感到六平山超拔尘俗之外的风神。

自题东溪精舍①
陈洵仁②

                                东溪绕城烟,高崖结幽偏。
                                悠悠一涧水,白石相澄鲜③。
                                地灵猿鸟异,山深草木妍④。
                                而我与诸子⑤,游心竹素园。
                                风泉杂春树,松月清夏弦⑥。
                                澄怀悟无始,云霄伫高褰⑦。
[注释]
①[自题东溪精舍]位于六平山狮岩上的东溪精舍,陈洵仁曾这样描述过:“中有芧亭一区,曰‘东溪精舍’。邑之泮生(学员)吴子实、马子铎、林子应、高子淮、周子瑶、李子马、谢子复进、高子沂、林子山乔,从弟全,共十人(‘子’对人尊称,不是名字;‘全’即陈洵仁从弟陈全。)乃于仲春上浣之吉,因邑侯(县令)王君、广文高君具聘币,修礼词,延余讲学其间。”(引自陈洵仁《东溪精舍记》一文)这些同窗好友以后陆续登科高中,各奔前程。②[陈洵仁](1355—1416年),字思允,江田人,诗学精深,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提升为给事中。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学,吴实、马铎等十人拜他为师,攻读书史。以后,这十人陆续高中,长乐文风为之大振。著有《黄门集》。③[澄(chéng)鲜]清澈鲜明。④[妍(yán)]美丽鲜艳。⑤[诸子]诸生。⑥[松月清夏弦]在月光之夏夜,松影婆娑,清风徐来,琴声朗澈,令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⑦[澄怀悟无始,云霄伫高褰]面对此时此景,胸怀澄澈坦荡,尘虑全消,感悟到茫茫宇宙,无始无边,我已无力在那云天上高高飞翔。无始,即“无始无边”的省语,谓悠久广大。如“渊源浩博,无始无边”,见《齐书》。伫(zhù)站。褰(qiān),揭起。










赠高漫士应召之京①
陈洵仁

                                丹凤晓飞飞,衔书到草扉。
                                遥传东皋②子,暂缷遂初衣。
                                楚树寒烟积,吴门驿路微。
                                承平重词赋,高唱似君稀。
[注释]
①[赠高漫士应召之京]漫士即高木秉号也。高木秉(1350-1423年),是“闽中十子”之一。《海滨闻见录》:“江田陈洵仁立朝敢言被黜,归隐鹿门山,筑鹿门精舍,为投闲之所,与名士王恭、高木秉、林慈辈相唱和。”“东溪精舍”的师生与“闽中十子”是同代人。陈洵仁出生于1355年,而高木秉却出生于1350年。这样高木秉大于陈洵仁整整五岁。平时,长乐籍“才子”高木秉、王恭、陈亮等经常来到六平山,与“东溪精舍”师生互有唱和。高木秉、王恭以布衣身份被召入京师,参编《永乐大典》。临行之际,陈洵仁撰诗相赠,以资勉励。王恭在《东溪精舍为吴仲美(吴实)作》一诗,指出朋友吴实,在钟灵毓秀的六平山“东溪精舍”研读诗文,定能成才。②[东皋(gāo)]泛指田野或高地。《文选·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日皋,东者取其春意。”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这次进京,以布衣出身的高木秉才艺定能得到发扬光大。确实如此,高木秉在翰林院,除了例行公务外,他每日赋诗作画,他的书法临摹米芾父子,山水画学元人高房山,皆妙绝一时。四方求其书画者甚多,酬应无遗,润笔之费往往比他奉禄还要多,有人求画时,他常说:“令我作无声诗矣!”

风儿飘飘 发表于 2009-12-18 04:38:40

题目应改成

《东溪精舍》赏析
          --------作者黄世鼎
[赏析]
《东溪精舍记》一文是陈洵仁撰写的。陈洵仁江田人,诗学精深,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提升为给事中。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狮首岩上的东溪精舍讲学,计有学生十人:吴实、马铎、林应、周瑶、高淮、李马、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这些学生都陆续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长乐文风为之一振。
这篇写实文章,但摹写景观,皆用虚笔,且从高处、远处落墨,境界极为广阔。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六平山东溪精舍是偏僻的一隅,是名不经传的。今后要名扬四海,要在这里出人才、出名人。这正如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何出人才、出名人呢?作者寄托思致,要求学生胸怀凌云壮志,要把开创明时盛世为己责。这些学子没有辜负老师的策励,勤奋学习,陆续登科高中,六平山因他们也名扬一时。这正如状元李骐说的:“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虽优游于山水之中,心却系之于庙堂,展现一种有抱负、有理想正统士大夫的风范,从中领略到陈洵仁先生的胸襟气度和学问道德,可以感到六平山超拔尘俗之外的风神。



黄世鼎老师的赏析文章,应该阅读学习下!问好黄老!

冬梅傲雪 发表于 2012-10-2 10:23:38

本帖最后由 冬梅傲雪 于 2012-10-2 10:27 编辑

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bz&songid=12455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溪精舍》黄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