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哥 发表于 2009-7-21 09:55:04

玉田历史沿革

玉田历史沿革

玉田旧称白瀍,俗称“白田”,昔为闽县钦仁里西渡境,1934年9月属长乐县管辖。据《榕城考古略》载:“晋太康三年(282),既诏治郡,命严高治故城,招抚昔民子孙。高顾视险隘,不足以聚众,将移白田渡”。说明此时已有“白田渡”。
    唐武德六年(623),析闽县分别建闽县、侯官县和新宁县。同年,新宁县改为长乐县。玉田村属闽县。
    宋时,闽县分为十二乡,统三十七乡里。赞贤乡下辖绍惠、钦仁、归义、积善四里,玉田隶属钦仁里。元因其制,属福州路;明清因其制,属福州府治。雍正十三年奉文设置营前县丞,下辖光俗、至德、江左三里,嗣又并入高详、钦仁、绍惠,统称六里。钦仁里下辖曹洋、南门、仙坡、陈店、莲角、福圣、东边、过桥(以上八社)、玉田、桃源、上元。
    中华民国二年(1913),闽县、侯官合并,改称闽侯县。玉田属闽侯县第八区。民国十七年(1928),经省府决定:划营前分县区域(高详、光俗、至德、钦仁、绍惠、江左等里里)设营前模范村,玉田属钦仁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闽侯县第十三区(前营前模范村范围)划归长乐县管辖,长乐县因之增设第七区,玉田从其属。民国二十六年(1937)编查保甲时,玉田为第七区的十七乡镇之一,称玉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营前区玉东乡;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钦绍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7月,改属罗钦乡。乡公所均设玉田。
新中国成立后,玉田乡属长乐第五区(驻玉田),1951年12月玉田乡改玉田镇(村级),1954年增加东渡;1955年8月改称东渡区(驻东渡);1956年4月,东渡区并入营前区。1958年6月,撤区并乡,设玉田乡;同年9月,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玉田、罗联两乡合并为玉田公社,玉田镇(村级)分立玉田大队和桃源大队。1984年9月改玉田公社为玉田乡,大队改为村。1990年2月改玉田乡为玉田镇。1958年后,公社、乡、镇政府驻玉田村。
玉田镇位于长乐市西南部,与闽侯、福清接壤。辖区东连古槐,东南同罗联、福清阳下交界,西毗闽侯青圃、兰圃,北邻首占。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多人。境内交通便捷,公路有青闸线、玉福线与峡漳线、福厦线衔接,东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28公里,西接福厦公路10公里,南离松下港40公里,北至航城12公里,达省会福州32公里。1999年3月建成13公里长的环镇水泥路。水路有船只沿上洞江达营前、马尾、魁岐、福州等地。
    境内东、西、南三面群山屏立。双奶山景标“双奶浮青”为六里四景之一。玉田观音山乾巫寺,建于唐代,有“天表云林”典故。东渡牛垄山,海拔533米,“牛垄撑云”为罗钦十景之一。山顶为鳌鼻峰,登峰东眺,可观东海日出。八社黄晶岭、龙卷墓、莲角山等林深竹茂,堪称“天然氧吧”。鳌峰山有古刹、仙人厝,峰峦叠翠,人迹罕至。福圣古岚山,保存有螺州清道光刑部尚书陈若霖次子陈方伯景亮之墓,为市级保护文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乐革命第一缕火种在这里点燃。抗战时期,抗日游击队活跃在这一带,培育造就了玉田、桃源、大溪、八社等革命基点村。龙卷墓农场曾经是闽中游击队、闽中军分区的补给基地和省委旧址。
    境内腹地,一马平川,良田万亩,溪流河道纵横交错,种稻旱涝保收,种薯,种蔗,种大蒜、马铃薯、白地瓜,产量和质次皆略胜一筹。浦坳、丘陵、山坡地尤适于种果。二月桃花报春,三月枇杷出世,五月“知了”声声,报道荔枝登场。在历史的进程中,玉田荔枝、琅峰福桔、桃源蜜桃、阡中枇杷、大溪、琅岐大蒜、长青西红柿、西埔八社马铃薯、白地瓜等皆驰名于时。
玉田山川锦绣,不但农产丰富,而且人文绚丽,曾有“诗画之乡”的美誉。宋代出“河东四凤”——杨梦斗弟兄叔侄四进士。清代出郑氏一门父子兄弟三进士以及两代十三钗一门风雅的佳话。近代著名画家陈子奋,是“书画金石精能”的大家。玉田亦是“闽剧之乡”,“文革”前,东渡、桃源、琅峰、大溪等村都组织有闽剧团,出乡、出县到处巡回演出,名噪一时,走出了名旦名生李小白、陈妙轩、冯艳芳、陈乃春、邱小峰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亦工亦农亦商,办茶场、办鞋厂、办机砖厂,富了数以千计的穷人贫户。1984年和1986年玉田茶厂生产的“东峰”牌特级、一级、六级茉莉花茶,两度被评为省优产品。目前主导产业是制鞋业,其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原长乐第一制鞋厂生产的“矫健”牌沙滩拖凉鞋,1989年和1990年蝉联省优和部优产品。
玉田街道经拓宽、改建,如今商铺林立,百货杂陈,成为长乐西南的商贸重镇。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文教卫生亦与时俱进,建有玉田镇文化站(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中心),7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以及1所中心卫生院(一级甲等医院)。全镇已按“双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今后,玉田镇将遵照市委书记□□的指示,立足镇情,着力打造具有“玉的品质,田的风光”的新玉田。



(资料来源:《长乐乡土文化丛书》玉田)



斌哥 发表于 2009-7-21 09:55:44

行政村概况

玉田村

玉田村,玉田镇所在地,旧属闽县钦仁里,辖玉田、上元两个自然村,全村有1343户,4945人。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00多亩,林地面积4600多亩。南毗罗联蕉岭,北连桃源,东接东渡,西邻西埔、西社。
本村主姓郑,杂居有陈、林等姓。玉田村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青闸、玉融两线公路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街道昌茂,商店毗连,是长乐西南农贸产品的集散地。村内建有农贸市场、停车场、医院、邮政、电信、银行、信用社、自来水厂、公安派出所、变电站等。顺着村内溪旁的道路而上可达玉田中心小学、玉田中心幼儿园和长乐第四中学。村民子女读书方便,村民文化水平较高,历代俊彦层出不穷。村后山峦起伏,森林广阔,有“三粒山”作靠背,五峦犹如5位老人并肩环坐,环抱着一块盆地,故被当地乡民称为“五老抱太极”。近山丘陵遍植土蕉、龙眼、橄榄等名优果树。观音山中建有乾巫寺,为唐代古刹,观音山下有瑞云庵,风景幽静,是道教净地。
村中建有郑氏宗祠、麻公祠等。
麻公祠,俗称相公庙,位于万安桥旁。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坐北朝南,祠内供奉南宋忠臣麻公一家忠烈。上元自然村建有一座龙首寺,依傍庐下溪(又呼芦拨溪),风景优美。寺前的龙首桥更为其增色不少。据《长乐六里志》记载,龙首寺始建于明代天启年(1621)冬季,后于明正德十五年又重建,寺内的古佛(定光佛),于“文革”时被毁,1990年又重塑金身。
    村西北是玉田新兴的工业小区,区内注册有凯旋鞋业有限公司(原长乐第一制鞋厂)、鸿盛鞋业有限公司、茂源鞋业有限公司等数家民营企业。
    村前有千亩良田,种植水稻、果蔗等农作物。广大村民亦农亦工亦商,生活蒸蒸日上,普遍住上了新居,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桃源村

桃源村旧属闽县钦仁里,辖桃源、河口、洋下、福舍四个自然村,全村有822户,3212人。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0多亩,林地4100多亩。青闸线、玉融线公路贯村而过,沿路两侧民居、商店毗连,与玉田村街道连成一线,商贸亦十分繁荣。位于镇的西北侧,由高厝里、判院里、河口仓、洋下村、陈家里、福圣等村落组成。是长乐市科技示范村。
本村主姓郑,里居高、陈、马、林、李等姓。
玉田观音山山脉延伸至村后,山界与西社、西埔两村的山界连接。山地面积广大,近山地带的梯田、梯园于70—80年代遍植东南名果——水蜜桃,收获季节高峰期可日产千余担,销往省内外。
村前、村西有良田近千亩,种植水稻、蔬菜,村民生活富足。
村头的桃源郑氏支祠,是1928年4月间中共长乐第一党支部成立大会会址,1995年3月定为长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村尾有座九使庙,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原为土木结构,现已修葺一新,香火鼎盛。
村办桃源小学,创办于1928年,原址设在郑氏支祠,后迁大王庙,93年建新楼舍,村民重视文化教育,历代能人辈出。

西埔村

西埔村旧属闽县钦仁里,辖西埔、陈店、莲角三个自然村,全村有285户,1071人。总面积约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0多亩,林地5900多亩。东邻西社东边,南靠桃源福圣山村古岚山脉、黄晶岭山脉和莲角山脉,至大尖山与闽侯,福清交界处,西与闽侯鸭笼顶山脉延伸处相接。尖竹水库、福泉铁路长乐段黄晶岭隧道,皆坐落此处。莲角溪、福圣溪在村前交汇后又从村旁流出,溪涧宽阔,上有陈店桥相互交通。北靠龟山与西社村毗连。以种植水稻、马铃薯、白地瓜和山地开发为主要经济。建有水泥路与环镇公路相通。
主村村民姓黄。陈店姓陈,由鹤上玉溪后坂迁来,莲角村民姓林,系闽林九牧二房藻公衍派,初由永春小沃迁美山,继由福清桃洋迁来莲角,村民会讲闽南永春、福清和长乐三种方言。
该村于1800年建有“黄氏宗祠”,1997年重修。祠坐北朝南,砖、混、木结构,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西社村

西社村旧属闽县钦仁里,辖溪前谢、东谢两个自然村,全村有263户,人口1008人。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0多亩,林地2200多亩。东跨溪涧至东边同桃源、玉田两村山地交接,南隔溪涧与西埔陈店自然村相望,西与西埔村相邻,北连长青南门自然村,村中有水泥路与西埔和环镇公路对接。
该村村民姓谢。村民收入素以种植为主。近年,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办机砖厂,收入可观。现代新居井然有序列于村的两侧,村民安居乐业。
村中建有谢氏宗祠,两进六扇五,中有天井,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近830平方米。闽邑仙坡境东边,明末清初时建有开化堂二座,辟有三宝厅、准提堂和祖厅。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恢复了开化堂古迹,并且堂貌焕然一新。村北西社小学建于1990年。方便西埔、西社、长青三村子女上学读书。福星庵建于清代,迄今约300多年历史,1980年,西埔、西社、长青乡亲联袂投资40多万元重建,终使庵堂旧貌换新颜。

长青村

长青村旧属闽县钦仁里,辖南门、上曹洋、下曹洋三个自然村,全村有512户,1900多人。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0多亩,林地1900多亩。该村是玉田镇沿青闸线往闽侯青口镇的必经村落,依山傍田,青山翠绿,阡陌常碧,故有长青之称。东面隔溪与桃源村相望,北面同大溪村接壤,南与西社村毗连。玉田大桥横跨溪涧之上,是长乐最长的一座石拱桥,造型奇特,桥身坚固,经受了多次山洪的考验。
上曹洋、下曹洋村民姓刘,南门村民居住有上埕陈姓,杨家里杨姓和蒋家里蒋姓,他们和睦相处,十分融洽。村民利用山地和梯田优势,着力发展蔬菜生产,是福州市蔬菜生产基地。部分村民或外出办机砖厂,或出国定居,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村中古迹将军庙,历史悠久,单层单座,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刘氏宗祠位于下曹洋自然村,该祠曾一度借用为小学校舍。80年代,旅美侨胞刘文善先生在宗祠东侧独资兴建长青小学,使长青村儿童都能接受文化教育。近年来,由于学生减少,学校撤并,部分学生就近入西社小学学习,部分学生就近入大溪小学学习。

大溪村

大溪村旧属闽县绍惠里,辖十八石、过溪、凤岭、尾厝顶、石头洋、新旧厝、仕开厝、克安厝八个自然村,全村有1538户,5539人。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00多亩,林地4800多亩。东联东渡,南界桃源,西邻青圃(闽侯),北与阡中毗连。
大溪又称龙溪,因溪流阔大,故名大溪。是闽江支流上洞江的源流主脉。东南部为平原区,西北部鳌峰山、青圃岭、鸡种山、凤岭山等群山屏立。凤岭山中建有宝林寺,山中林木葱郁,景色秀丽。凤岭山赤炉坪建有义举楼,抗战后期,闽中游击队分部曾利用此楼组织抗日活动,山上大部分村民于八、九十年代下山建了新住房。村中建有陈氏、冯氏、卓氏、林氏等宗祠。
该村由陈、冯、林、李、唐多姓和睦安居。经济以农业为主。解放后修有宝林里水库。农作物有稻、蔗、茶、番茄、大蒜、槟榔芋、枇杷、龙眼、土蕉等。
解放前设有国民学校,办在圣王宫,解放后办学规模扩大,辟为大溪小学,90年代校址从圣王宫迁至村的中心点,与村部、礼堂相近,1988年创建了玉田初级中学。

阡中村

阡中村旧属闽县绍惠里,全村有435户,1717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0多亩,林地150多亩。位处镇的中部,揖平野而背负广角山,东与东渡相望,西越岭接闽侯青圃,南、北与大溪、琅岐相邻。
村居高姓为多,还有陈、沈、周等姓。村民充分利用近山园地和广角山地种植金钟枇杷,晚熟龙眼等名优果树。有的村民从事果树苗木嫁接专业,培育优良品种,销售镇内外,是我镇出售果树苗木的基地之一。
村中古迹有高氏宗祠、圆通寺、太保寺等。圆通寺始建于1991年,投资1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内供太保、观音、齐天大圣……香火颇盛。沿山通道林荫遮盖,拥有配套旅游度假场所,香客、游客甚多。

琅岐村

琅岐村旧属闽县绍惠里,辖琅岐、新厝、山尾、前汀、老子洋五个自然村,全村有962户,3455人。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0多亩,林地900多亩。该村西靠琅岐山主峰,东北面是山尾、前汀与琅峰宅园自然村相连,东南面村前一片平原,闽江支流上洞江绕村而过,河浦网布,水运方便,潮水涨落,土地肥沃。解放后,兴修水利,平整山地,使水田旱涝保收。近山园地,种植洋葱、豆类和大蒜等蔬菜。大片山地种植桃、李等果树。
陈为琅岐主姓,上刘里刘姓,山尾李姓,前汀林姓,玉洋王姓,还有阮姓等。
村中古迹有永瑞寺,坐落于村北琅岐山主峰顶,传说建于五代期间,为二进四扇三柱布局,厅前隔一小天井,有门厅和两边环廊,供奉五灵公。现有庙宇乃光绪元年重建,2003年村民又自发集资重新修葺一新。还有城隍庙、九使庙、大王庙、宋室三忠祠和琅岐粤东陈氏宗祠等。

琅峰村

琅峰村旧属闽县绍惠里,辖琅峰、宅园两个自然村,全村有2249户,8346人。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00多亩,林地4900多亩。1934年划属长乐县辖。该村是长乐西部名村,亦是玉田镇的大村之一,是长乐市文明村。
该村地广景秀。圣峰山主峰向东伸展为“五龙聚会”,是琅峰陇西李发祖之基。圣峰山、莲花山、月岩山、金猫山、狮头仑三十六湾山等群山屏立,还有龙头山宫、黄龙宫、泰山宫、龙福宫、清峰寺、莲花寺、泗洲寺、广泽寺遗址、龙井(属称董井)、观音阁等。村中建有龙兴殿、白龙庵、李氏宗祠、以庆纪念馆、宅园南阳陈氏支祠、琅峰礼堂、琅峰小学、炳英公园、琅峰街农贸市场等。企业家李良光创建有海源新型墙料有限公司。
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琅尾港伏击战即发生在琅峰村浦道。1990年9月于琅尾小冬埔岸边建有琅尾港抗日纪绩亭。1996年在纪绩亭的西侧创建琅峰初级中学,纪绩亭北侧建有琅峰机砖厂。琅峰大桥跨过琅尾港河道把环镇公路连接起来,因此,该村的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村前良田数千亩,河汊交错。解放前,村民利用河道两岸的田地种植大面积福桔,其品质数量,名闻省内外,公社化大跃进时期,琅峰桔子洲,遭到覆灭的厄运。村民依靠田园耕种,主要生产水稻、番薯和蔬菜。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外出开发实业。
村有一所完全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一所幼儿园,村民文化普及,人才济济。

坑田村

坑田村旧名琼田,属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元代为四都一图,全村有905户,3430人。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00多亩,林地4400多亩。地处镇之东北部,东倚神眉山,西连琅岐玉洋(老子洋),南邻东渡秀凤,北接首占镇佑林村。村建有礼堂、微峰寺、泗洲佛寺、实心塔、林氏宗祠、邱氏宗祠、陈氏宗祠等。现于小学北侧开辟坑田村公园。
村居杂姓,以邱姓为多,间居陈、林、张、欧诸姓。坑田街古时为长乐西部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上洞江绕村前田间而过,公路未开发之前水路客货运输繁忙,建有坑田道头。抗战时期这里设有坑田盐运站。
村民多以农业为生计。山地种有番薯、果树、山林,果树以橄榄、枇杷为多。八十年代后,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办企业,或在福州、三明经营服装业,或到湖南、广西、深圳等地办机砖厂。
村办有完全小学和学前班。村民中青壮年扫除了文盲,学龄儿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东渡村

东渡村旧属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元时为四都二图,辖东渡、秀凤、琼琪店、南洋四个自然村,全村有1362户,5037人。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00多亩,林地2200多亩。东邻古槐镇前塘村,西隔中溪与玉田村相连,南越敏山与罗联乡吴庄村交界,北连坑田村,村前为平原区。
村民主姓陈,亦杂居郑、李、杨等姓。境内有敏山、天马山、秀凤山、牛垄山等。牛垄山有“牛垄撑云”景观。天马山建有麒麟山水库,敏山有清水潭,民谚曰:上午出云下午雨,下午出云三日内雨;有喷珠岩,清泉历落由石窍中喷出。诸山之水汇入中溪。敏山上有秀峰寺,鲍承议有诗咏曰:“平田千顷绿波稠,水绕山河出涧流。门掩落花春事晚,画檐时听鸟声幽”。敏山岭于唐长兴初建有济洲庙祀水神,明弘治间改祀天妃,明嘉靖间江田谢杰曾寓此读书。西侧为寿房祠堂。天马山北麓建有“敕封都统大使宋进士文章节义祠”简称“杨公祠”,祀宋室忠烈杨梦斗及其兄琦、弟叔济、侄次郑和同船尽节将领、船夫等。天马山南麓建有陈氏宗祠、天马山纪念堂和健身公园等。村中尚有两井:一曰双福井,乾隆二十三年里人陈天柱凿得二福钱,而得名;一曰洋中井,泉洁味甘,久旱不涸,水浮井面,据传时或响鸣,能示乡之吉凶。
村民大部分以农为业,山地主种番薯,兼种果,洋田种稻和四时蔬菜,河汊、溪涧养殖蛋鸭、白番鸭。少部分村民从事煮麦芽糖、养猪,有的外出经商、劳务、开办实业。利华塑胶是村民陈龙利创办的私人企业。
村原有东渡、秀凤两所小学,近年因学生减少,秀凤小学于2006年撤并入东渡小学。

斌哥 发表于 2009-7-21 09:57:39

名胜古迹

牛垄撑云

东渡牛垄山,海拔533米,山高林密草茂,现有公路沿天马山盘旋而上,经南洋自然村皆可登临。山顶为鳌鼻峰,登峰东眺,可观东海日出。清明时节,牛垄撑云,奇景万千,为罗钦十景之一。

双奶浮青

《六里志》载:“双奶山,在钦仁里,支分七岩,西出大象山、枕峰,海拔522.8米。”层峦叠嶂,景物清奇,标为“双奶浮青”,为六里四景之一。


观音山瀑布


观音山瀑布在玉田溪上游,有上下两处,分别称“大头企瀑布”和“龙潭墘瀑布”,相距约百余米。瀑布发源于玉田太巫山脉诸涧。数条涧水在山脉间环形洼地汇聚后,一路蜿蜒奔来,被观音山与川瓦山夹峙的大头企山涧的天然岩坝拦腰截住,突乎回旋,但见数股湍流,咆哮跌落,风生云起,白浪翻滚,喧腾前去,急转弯之间,未待稍息,又跌落数丈,直下龙潭。两处瀑布迭加,落差约六十余米,甚为壮观,尤其雨水季节,登山观瀑,令人回肠荡气叹为观止!
玉田村民视观音山为圣山,千年古刹乾巫寺就坐落在瀑布的右侧山坳中。大头企瀑布的岩坝颇具传奇色彩。岩坝上两块巨石:一块为木鱼石,敲击之咚咚作响;一块称为仙人石,传说仙人所遗,其上还留有仙人指印呢。昔时,观音山寮住民在岩坝外侧设置有竹箇,用以捕捉螃蟹,常年不绝。龙潭更是神奇,三面陡峭壁立,高约数丈,因瀑布常年冲刷,潭水深可没顶,且盛产“滑冻”和“溪滑”(一种蛙类和鳗鱼)。古来,观音山便是风景区和佛事胜地。所以大道畅达,均用大石条铺就,至今依然。


   (郑忠南)
上洞江源头

长乐母亲河——上洞江乃玉田蕉溪、大溪双溪汇聚而成。《六里志》载:“上洞头,马江之左次港也,长十八公里半,舟人咸集于斯,亦称为营前港,潮通龙门、琅尾、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蕉溪发端于白田山脉云居里诸涧,大溪发端于八社鳌峰山脉莲角诸涧。双溪连脉呼应,一路喧腾竞奔,携挟玉田千山万壑慷慨赐予的清流,匆匆忙忙汇聚于老子洋,迤俪北去,注入闽江……

(郑忠南)

莲角溪石

莲角溪石由于材质各异,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稍加润色即可成为上佳的观赏石。又由于其吸水性与光滑度恰到好处,不会与含有漆酸的天然生漆调合时同漆酸起化学作用,可以保证生漆的色泽和光度,再加上稳定性极佳,被漆画家李国安用以创作“吴航十二景”漆画。莲角溪石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还可作为工艺材料,极具开发价值,堪称是石中之玉了。
摘自《吴航乡情》

莲角村

莲角自然村位于玉田镇之西,长、闽、福三市县交界,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属西埔村所辖。该村清一色林姓,脉自闽南永春,肇迁始祖林敦清,固避乱辗转迁来玉田莲角。至今约历二百余年,繁衍三百余口。按说,莲角村民在福州方言区生活了二百余年,其语言该是已被同化,但奇异的是,二百余年来莲角村民却能乡音无改,成为长乐境内绝无仅有的闽南话方言角。笔者寻思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愈是小村姓氏逾益自持自尊,坚持母语至少也是一种团结,或者说凝聚力的显示;二是莲角村远处深山,历史上除了采樵者而外,人迹罕至,与外界几乎隔绝。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莲角村民渐至都能操双语——闽南话和福州话了;绝大部分人已迁到平野地区或外出谋生。
莲角村至今仍是满眼原生态风情。山深林茂,流水潺潺,麂鹿雉鸡出没其间,一派世外桃源风光。长乐的母亲河上洞江源头就在这里,更增添了她的诗情画意。
                                                (郑忠南)

乾巫寺

乾巫寺原名观音寺,位于玉田村西端观音山上,初建于唐代,后移今所,改名乾巫。明太常寺卿刘沂春寓此,匾日“天表云林”。民国丙戌(1946),住持金福募缘重修,僧今了撰记,嵌之壁间。
李永选《宿乾巫寺》诗云“古澹平生慕,乐游方外区。与僧清夜话,禅榻从跏趺。微风间凉雨,烟景夕模糊。翠合流云散,寒生落日初。虚堂响人语,庭树走饥鼯。万壑千山瞑,乾坤正气无。心持半偈在,明与佛灯俱。欲待鲸音起,高枕寄须臾。”
林亦岐《乾巫寺》诗云:“远上乾巫寺,凉飚落叶秋。扶筇穿古径,摄履入荒邱。色相高僧悟,林泉骚客游。禅关原净土,涧水自清流。”
张善贵《游乾巫寺》诗云:“城南卅里乾巫寺,门掩青苔静不哗。山上去封方丈室,岭头尘隔梵王家。蕉溪人去犹遗迹,郑圃诗传不见花。一自春松成佛后,更教过客斗尖叉”。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高僧示铭云游丛林,至玉田观音山观音寺,慕此形胜名刹,乃参禅佳境,遂栖止斯寺,募缘拓建,且以观音山又称太巫山取意,取名为乾巫寺。
乾巫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萃拔丛林,至近代更因供奉有原住持春松祖师漆金“佛蜕”而名震海内外,四方顶礼膜拜者继踵不绝,香火极其旺盛。
《六里志》载:“春松,号昌开,平潭张氏子,年十九为玉田乾巫寺僧,能技击,善内功,以此为众所敬畏。一日,忽闭关镇坐于神龛内,参禅入定。初则数日忘餐,继则数月绝粒,终至十二年烟火不出。嗣弟子启龛视之,面西跏趺,神光奕奕,俨然生也,熟视之,已尸解矣。不知其何时圆寂,证成金刚不坏之体。蜕原留寺,四方顶礼者不绝如缕。日寇陷境,山寺几绝人烟。其蜕遂亡。……春松乃夏荷徒孙也。僧今了有诗云:‘祖道高深禅更妙,师诚菩萨再来人。”
玉田村人盛传:民国七年(1918),春松长老得道成佛蜕,仰首西天,而须发指甲仍生长;其姑母嫁东渡,每年都来寺为之修须甲。后人为佛蜕遍裹金膜,作秤量,整具仅重17.5市斤,供奉于大殿右边。民国三十年(1941),被败类和尚金亮,勾结同寺斋公郑元祥盗走,迄今下落不明。如此稀世国宝,竟遭灭失,诚殊千古遗恨!


(郑忠南)

瑞云庵

瑞云庵亦称“帝爷庙”,位于王田村西端象花山(又称“三粒珠”)山麓,玉田溪上游龙井墩潭水出涧转折处之溪畔,始建于宋,明、清两代相继重修,清乾隆、道光年间,庵右旁拓建圣王庙,2001年将庵左旁旧房改建为临水宫,三座并连,坐东向西,正面埕坪横贯,周围筑以夯土抹灰高墙,正中开一合扇大门。整座古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瑞云庵属福州东岳泰山管辖之庙宇。庵前大门彩绘秦叔宝、尉迟恭两尊门神。庵内大殿上有十三尊木雕神像,正中供奉诸帝爷,又称五灵公,即显灵公、应灵公、宣灵公、扬灵公及振灵公,均为劝善之神。庵中保存有创制于明、清时代用于迎神庙会的工艺精美的法驾、仪仗、祀器以及石香炉、罗汉竹开道板等法器文物。
改革开放后,瑞云庵得以修复重光,扩建拓深庙宇,成为玉田地区民俗文化活动胜境。



(郑忠南)

妈祖庙

妈祖庙,百姓尊称其为娘奶庙。位于坑田道头,供奉水神天后,故庙朝向水域之处,始建年代有方志记载为证。据《长乐县志》载:“济洲在四都嵩山岭(在东渡村)唐长兴二年(931年)建,祀水神,舟人往来率祈祷于此,故名。明弘治间改祀天后,国朝顺治十年(1653年)移建坑田渡头,庙仍旧名。”
坑田妈祖庙原庙宇于上世纪60年代被人为毁坏,1993年乡人在相距旧庙遗址30米处,以10平米地搭建简易妈祖小庙。2002年,又于原小庙处,调整坐向,新建一座颇具规模的妈祖庙,坐东北,向西南,面朝水域,建筑面积达150平方米。庙虽占地不大,但颇壮观。庙正中楷书 “妈祖庙”金字横额,左右有联云:“千祀雍熙崇古庙,五洲顺济利慈航。”大殿中雕塑妈祖娘娘神像,两边有联云:“俟我后波平藩海,酌我姑酒满金垒。”大殿前亦有联云:“门迎三江九洲福,家进四面八方财”和“海上福星天上神,寰中慈母女中圣。”联作增添了庙宇文化品位。
                                          (陈明清)

大王庙

大王庙旧址在玉田中心小学校园内。宋代,庙周围是一陈姓小村落,因先祖曾有官拜都察院都御史者,故称陈都园。陈氏族人奉先贤陈都御史为本境神祗(俗称大王),特建大王庙以奉祀。后陈姓举族外迁,庙宇荒凉,遂由玉田郑氏接管祭祀。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大王庙,一直二进:前进建有戏台,台上藻井制作精巧,彩绘富丽;后进中间供奉陈大王和夫人,两边墙龛内塑有将军、千里眼、万里耳等神像。
抗日战争时期,长乐县立初中(即长乐一中前身)在此创办,历时三年。建国后,玉田中心小学规模不断扩大,移来庙内办学,从而奠定了中心小学办学基址。

临水宫

临水宫位于崇福寺右侧,与大王庙、崇福寿并排。清光绪癸巳十九年(1893)由郑则库组织乡绅捐银起盖。临水宫一直二进,大门和左右仪门的石门框呈拱形。进大门是照厅,过天井上台阶就是大殿。木雕临水陈太后和泥彩塑林九娘(林淑靖,罗源人)李三娘(李三靖,连江人)三尊神像居大殿中央。左右两边壁龛塑有三十七婆奶,姿态各异,表情丰富,体态丰满,比例恰当,出自雕塑高手。
                           (以上郑建威、郑茂环供稿)

齐天府

齐天府旧称九使庙。建于明朝,位于桃源村尾,背山面洋,前临公路,旧庙原为二进,面宽五间,全木结构,外围土筑风火墙,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庙内供奉齐天大圣和诸神。是属于福州市道教协会管辖的名胜古迹。
齐天府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全座二进,共有24根石柱,柱上均刻有贴金楹联。石柱上方斗拱架以雕梁。地面磨光,饰以动物和出水莲花图案。后座大殿正面精工雕制花门24扇,正面外墙上方油画八仙过海和花鸟争春,正门上沿青石刻制横匾“玉封齐天府”,正大门油画二尊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大殿前天井正中遮雨亭内排设铸铜大香炉,重量900公斤。从正门进入的前座大厅,用作迎神赛会和信士谢神场所。两边过水走廊为通道。庙前水泥大埕约有340平方米,大埕左边有大榕树,埕两边还安置大石狮一对,大埕正方有台阶通接公路。
                                             (郑明贵)

宝林寺

宝林寺位于玉田大溪凤岭山宝林里,始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结构为三进,有大雄宝殿、地藏殿、祖师殿、伽蓝殿、木莲殿、仙君殿和亭子、花园等建筑物。旧殿灰墙青瓦覆盖,佛龛工艺精美。观音阁玉佛法相庄严。种植有奇花异草,环境幽雅洁净。

杨公祠

杨公祠位于玉田镇东渡村天马山北麓,崇祀南宋爱国将领扬州都统使杨梦斗及其兄琦、弟叔济、侄次郑抗元死节忠臣神像。明初敕封杨梦斗为都统大使,赐“文章节义”额。
据祠内古碑记载,祠建于元朝初,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明万历七年(1579)四月,邑人谢杰(其母亲及夫人均系东渡陈氏)官授行司行人,奉使册封琉球王世子,取道长乐县梅花水路往琉球,为祈保往返平安,谢杰亲至东渡杨公祠乞香火随行。使归上奏,敕封贞灵公爵位。
崇祯十四年(1641)知县夏允彝主纂《长乐县志》时,又梦杨公请乞立传,夏侯诣祠行香,访公事迹于里老,为公立传忠义,并亲书“宋室忠烈”匾褒扬之,原匾今存。后人有题词联云:“忠烈发幽光,列传垂名公不朽;贞灵崇祀典,故乡有庙神其依。”就是指香火随使和县志立传两件事。
祠经道光年间重修后,至光绪十九年(1893)陈萼芬捐资倡议再度重修,二十一年春竣工。陈萼芬撰修建杨公祠碑,并请闽浙总督谭钟麟、状元王仁堪等名家撰写石柱联对,石柱至今保存完好。又将家传的乾隆间邑人郑开源所绘的“八爱”四大幅赠祠,挂大殿壁上。画今存,由祠管委会保管。
现代的对联、题词是近年修葺时增添的,有杨成武将军题赠的对联“公凭江北孤城,铁骨冰心,且藐狂飊存劲柏;祠缅河东四凤,高风亮节,长留浩气启来人。”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题赠的对联“肝胆映河山,至此一身添正气;忠良扬国族,于今万众鼓雄风。”还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原国务院副□□方毅的题词等。1987年2月27日,该祠列为第三批县级保护文物,是我市旅游的著名景点,仅近年来已接待过法国记者、海外侨胞、港澳台胞、以及国内各地旅客达20万多人次。
传说杨公祠有“三奇”。一奇:原来三进间,上世纪70年代末办厂发生火灾,大火烧尽所有材料,烧了前座、中座,而大殿保留完好。二奇:前座横梁是由泰国购进的柚木,长9.5米,截面为四方形,边长0.3米以上,“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拆下来一直放在村部楼上,曾三次打算出售,均谈好了价格,最后因种种阻挠,都没有卖成,到重建时,这棵柚木梁又重新回到原位。三奇:《宋室忠烈》匾额是明夏允彝所书,也是破“四旧”时,取下被放在加工厂稻壳间挡风做门扇,防止粗糠粉外逸。74年加工厂发生火灾,全厂烧尽,唯独这块匾完好无损,至今仍挂在大殿上。

将军庙

将军庙位于玉田凤髻山东麓南井之北,内祀抗倭王、张、石三将军。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福建、广东沿海,每到一处,烧杀淫掳,惨绝人寰。嘉靖三十五年至四十一年(1556—1562),倭寇四次侵犯钦仁里。某次,倭寇从福清经石尤岭而下劫掠玉田一带。闽县官军闻讯赶来剿寇,在风髻山与倭寇血战,王、张、石三将军为国捐躯。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参将戚继光奉命率领义乌兵勇6000人援闽,取得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大捷。次年,戚继光再次入闽,歼灭入侵长乐倭寇2万余人,永弭倭患。玉田村老为追悼风髻山战役阵亡将士,特建南井庙荐享。
2006年冬,因旧庙狭小,村民捐资重建。新庙称南井将军府,大门有一楹联:“威镇玉田河清海晏,灵佑钦仁物阜民康。”内泥塑王、张、石三将神像。
                                             (郑忠南)


福星庵

福星庵位于西社村,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背负莲花山,原建筑有戏台、大殿等,供奉观音菩萨。历代几经翻修,1980年重建后,占地面积73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前有庭院,宽9米,庵内有一口铁钟,高100cm,口径为70cm,清光绪八年(1882年)第三次重造,保存较好。每逢初一、十五、正月、端午,八社乡民都到此举行庙会、乡游活动。
                                              (郑信森)


跨鳌石

玉田村南,面对上元村有一小山丘,称跨鳌山。山顶有一岩石,岩壁上刻有“跨鳌”两字大楷书,相传是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所题。
据民间传说,有一天清晨,朱熹从潭头的二刘村出发,欲往闽县尚干村游览五虎山,他登上濑溪岭到罗城顶头村,遇大雨躲进村旁鸭姆寮檐下。大雨下了半天还不停,他心中感到郁闷,便拾起一根木炭在寮门上题了一首七绝:“途中遇雨躲檐前,遥望云山恨绵绵。待到荒村春雨歇,今宵何处得安眠?”时近黄昏雨才停下了,他便起身赶路,经鳌鱼石古道时天色大黑,他见不远处有火光,近前,见有一所房屋,进内方知是书斋,学子尚在灯下温习功课,他便借宿在此,当晚与塾师谈得十分投机。翌晨,朱熹便漫步登上附近的一座小山丘,观赏四周田野风光。时值早春,雨后的清晨,山下一片白茫茫雾海,他所坐的这块岩石兀然独立,犹如鳌鱼浮游水面,跨坐鳌鱼背上何其惬意!朱熹回书斋笔奋书“跨鳌”两字,并吟一绝句赠与塾师。诗句已失传,唯“跨鳌”两字镌刻于石上,留下“跨鳌浮海”这一胜景。



摘自《玉田郑氏谱志》
龙首桥

龙首桥位于玉田上元自然村,芦拨溪下段,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长约20米,宽约5米,砌两个两端为斧头形桥墩。因迭遭水患毁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嘉靖十四年(1535)、天启元年(1621)三次重修。桥头龙首寺一侧植有榕树,树冠笼罩整座大桥,是乡亲夏日纳凉佳境。龙首桥曾是闽长两县界桥,晋迄宋,曾是古渡,先人设舟摆渡,很长一段时间为沟通闽长福三县之要津,故东岸村以渡名,曰东渡。郑氏未肇基西岸之前,白田亦曾呼“西渡”。

(郑忠南)
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万侯街下街,玉田溪下游,麻相公祠旁,又称相公桥,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明弘治六年(1493)重修,弘光元年(1644)郑孟万又重修。桥两头各有一株榕树,树叶茂盛,这里地处古街出村处,桥头榕荫下至今仍成为乡亲交游聚谈的中心。
                                                (郑忠南)
万侯桥

万侯桥位于万侯街上街、玉田溪中段,俗称“上街桥”,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桥面阴镌款识仍清晰可辨。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通汽车以钢筋水泥帮衬加宽,且呈斜边形,旧日风貌不存。
                                             (郑忠南)
大王桥

大王桥位于大王庙旧址(即今玉田中心小学)旁,俗称“大王桥”,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
玉田诸古桥,该桥形制最佳,唯其砌有石栏杆,且栏杆扶手条石宽大,可供行人打坐歇脚。原桥头大王庙一侧有一株千年大榕树,茎围数抱,树冠不仅覆盖整座大桥,溪两岸十数米之内亦掩蔽于树荫之下。夏日里,大桥及周边成为乡亲纳凉休憩的好去处,村人竟夕不绝,乃至不少乡亲在此陶然酣睡,好一派仙乡风情。
                                             (郑忠南)

北宋“黄井”

玉田黄井在村内水田之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水田渐为村居,东西方向铺有两条石板路通向村落。井栏是整块大花岗石凿成,圆口,内径75厘米,内高87厘米,外圆壁镂六行凹纹,并刻有楷书文字,因井外地面多次加高,有的文字被淹没,现仅能见到:“黄秉室捨禾五斗政和元年辛卯。”据此,该井应开凿于公元1111年。
井深不过三米,井内下部砌成六角形,下大上略小,上部井壁为圆形厚石板,均为两半圆合成。井底为四条大石板封盖,石面上刻有字,略有沙粒沉积,非下井洗石细看,难读清楚。此井水源充足,不管天气阴晴,凌晨井内水面总是高出井外地面尺许,汲水人无需借助绳缰,弯腰即可径直舀取。井泉清冽甘美,且与其他井水相比,同等容量,黄井水比重略高,用于酿酒,酒质特醇,奇怪的是,春季溶田,凤髻山鸡角坵田水浑浊了,黄井水也浑浊。传说井底有龙,此井曾数度发响,可能是地震预兆现象。1940年夏某天清晨,井内不时发出嗡嗡响声,里许静处尚能隐约听到。村谚云:“黄井响不停,天下不太平。”翌年,日寇犯境,长乐沦陷,黄井传奇愈发玄奥了。



(郑忠南)

琅岐古井

琅岐古井位于琅岐村中心,陈氏宗祠前南向路边。古井栏由整块花岗石凿成,高约一米,内径约0.8米,井深约15米。虽年代久远,但井栏阴镌题款尚可大体辨识:“当院僧志(缺一字)造井一口元符二年(1099)乙卯(缺两字)题住(缺两字)沙门(缺三字)祖”。可见此井造于北宋哲宗年间。此口千年古井,至今仍派大用场,大部分村民及附近老子洋村民均在此井汲取饮水;水质澄澈,水源丰溢,即便2006年大旱亦未干涸。
                                                (郑忠南)
坑田石塔

坑田石塔位于坑田村下巷塔仔兜路旁,距古道头不远,是一座明代石构实心塔。塔座为方形,每边长2.05米,圆形塔身,共七层,高4.15米,塔顶层雕刻有四向佛像,四角攒尖顶,保存较好。
古时候,下巷地势低,遇大潮水和大暴雨则往往淹没,先人建造这座实心石塔,寄望以之镇住水患,安居乐业,后人还就此事编过评话故事流传至今。石塔被村民视为神圣之物,因此保护至今。

            (郑信森)

观海石梁神道

观海石梁神道位于玉田蕉岭金鸡山。石梁,字士升、号观海,古槐中街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 三十二年登陈谨榜进士, 三十三年任浙江龙游知县,在任七个月,因劳而卒,年仅39岁。其墓于1998年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陈方伯景亮墓

陈方伯景亮墓又呼墓亭,位于古岚山。陈景亮字弼夫,螺洲人,官拜云南布政使,是清刑部尚书陈若霖次子。亮长男承裘,字孝锡,号子良,咸丰三年恩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浙江司行走)、候选郎中。其“六子科甲”,老大至老三登进士,声名最著者陈宝琛、清内阁学士,为宣统帝师。
陈景亮墓堪舆家称为美女照镜宝地,规模颇大,面对小山岳,整座墓是用青石、白石、三合土筑成,形如“太师椅”,气势雄伟肃穆。墓埕四重,阶座井然,外向宽广.在墓前有青石石狮一对:旗杆柱一对分立左右,拜台正中的供案上建有青石遮雨亭,青石阴刻碑文为:“螺江诰授光禄大夫、云南布政司、陈弼夫公配妻一品夫人郑夫人,侧室焦淑人,长男癸丑科进士加员外郎衔刑部主事子良寿域。大清同治元年孟夏谷旦建造。”两边石柱有联句云:“廿载田园感主恩,卅年中外惭庭训。”供案外有小石狮一对,雕刻精巧。该墓于1995年列为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的右侧有一墓庐,乃土木结构四扇三间平房,前后均设庭院,当年为守墓人居住,并就近置有数亩田园供其生活,于1960年不慎焚毁。

(郑忠南)

清代“百鸟朝凤”洋中厝

洋中厝位于玉田村东,周围水田环抱,坐南向北,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乾隆五十年(1785年),玉田郑子栋心怀创业之志,以故居不敷兄弟四人居住,奉父命辟地筑屋,设计“八鸟朝凤凰”建筑群体,起号“种玉堂”,俗称洋中厝。一说郑有豪、郑有严兄弟建于1783年,又称“好义厝”。
洋中厝屋前石板埕围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四周绕屋环行道。主座由八扇七柱,一直二进和左右两直六扇五柱,六扇七柱三进构成,东西两边以不同方位朝向的八座四扇三厝连体组成建筑群,故有“八鸟朝凤凰”之称。
洋中厝风格非凡,是罕见的古民居,前后均有埕地,前石板埕面积900平方米,后石板埕面积300平方米;正面设中间门楼亭,左边设有旗石座,门楼外小埕矮墙闸水。整体设计奇特,赢得长乐上洞江民居建筑“一白二赤三营前”的佳话。

(郑继威供稿)

坑田邱氏宗祠门楼

邱氏宗祠门楼位于坑田村下巷,建于清雍正四年(1727年),坐西向东,建筑规制别具一格,为长乐多姓宗祠所仅见。整个门楼呈八字开,两边门楼墙相对应,为阶梯形马头墙,均斜向延长3.66米;墙顶上加压由花岗岩条石镌刻成的双面悬山式檐脊。两堵门楼墙终端檐脊上翘,恍若龙角凌空。与两级阶梯形门楼墙垂直线相对应的地面,亦为阶梯形双重门埕,均用花岗石板铺就。据当地村民说,先民在宗祠加建如此别具一格的门楼墙,意在改变坐向以“制煞”,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玉田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为四扇三间,清乾隆年间扩建。现祠宇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祠宇呈长方形状,面阔18.28米,深45米,建筑面积823平方米。前后二进,四周围以风火墙,主体建筑为杉木六扇五结构,硬山屋顶,穿斗式结构,梁枋间雕刻花草,清新淡雅,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风格。祠宇建筑宏伟壮观,是称甲一方的大祠。1995年8月,公布为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
玉田郑氏宗祠既是本宗族子弟接受启蒙文化教育之所,又是玉田地区农民革命的摇篮。民国二年(1913)八月,郑应霖借用郑氏宗祠作校址创办“闽侯第八区私立第一国民学校”(玉田中心小学前身),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1927年底,中共福州市委派郑乃之、江木煊、孙健、赵忠英等□□□员来接办玉田小学。他们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创办成人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启发阶级觉悟,先后吸收郑习喜、郑麻堂等积极分子入党,并于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长乐第一支部,掀起了长乐第一次革命高潮。
(郑继威供稿)

长乐第一党支部旧址

长乐第一党支部旧址位于玉田桃源小学旧址。长乐最早党支部于1928年4月在玉田村和桃源村同时成立,中共长乐县委为纪念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1990年7月1日在桃源小学旧址立碑纪念。碑的正面写着“中国□□□桃源支部委员会、玉田支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会址”,碑的背面撰写着党支部成立的经过。在原桃源小学校址中,正面挂着革命者召开会议的油画,两旁木柱上写着刘乾初当年题的一副藏头联:上联是“桃红柳绿锦绣山河谁做主”;下联是“源清流洁革命事业我与君”。


辑自《长乐革命史》

革命据点玉田龙卷墓

    龙卷墓又称灵隐墓,位于福、长、闽三县交界处,与福清梨洞、长乐南阳、闽侯鸭笼顶山路相通,遥相呼应。分别距云居里4公里、玉田镇7公里、罗都4公里。龙卷墓中心区千亩山地,山峦蜿蜒、坡度平缓,宜于农垦;四周群山环抱,延展万亩,深藏广袤,宜攻宜守。龙卷墓农场曾经是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驻地,闽中游击队补给基地。早在民主革命时期,这里就有我党的组织活动。

琅尾港抗日伏击战纪绩亭

琅尾港抗日伏击战纪绩亭位于琅峰村,于1990年9月3日建成,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的琅尾港伏击战而建的。1941年8月4日,长乐抗日游击总队挑选48名游击队员组成敢死队,于玉田琅尾港小冬浦段之南岸桔树林里伏击日寇,击毙日酋中岛中佐和村野分队长以下42人,击毁敌艇一艘,我游击队无一伤亡。亭中间矗立着纪念碑,正面刻“琅尾港抗日伏击战纪念碑”,背面记载着琅尾港抗日伏击战事迹。正面双柱镌刻纪绩亭对联:“御顽敌保家邦赖先辈舍生忘死,展宏图振华夏看后贤继往开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之际勒碑铭志,旨在激励后人爱国守士,振兴中华。

斌哥 发表于 2009-7-21 10:01:12

土特产品

琅峰福桔

福橘是橘中的佳品。据《六里志》载:“产地以琅尾(琅峰)为最,约计年有二千担。”琅尾橘树多种于港畔。由于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优越,加上果农的精心培育,粒粒橘子都色泽鲜红,皮薄肉多,味甜微酸,光滑耐贮。除艳丽怡人、甘美爽口外,还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更多,是病弱者良好的辅助食品,因而男女老幼,无不欢迎。产品大多数提供出口。
福橘形色艳美,味道适口,还因为福州方言橘和“吉”谐音,历来被视为吉祥物产而更给人特别好感,所以人们常常用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春节期间小孩向长辈拜年,长辈们通常都要赏给几只大橘子。民间便有口头禅:“拜年拜年,没橘也要钱。”正因为福橘谐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吉祥及其寓意象征意义,所以人们还可以从敬神供佛和祭祖的供品中,从年画,从各种建筑物的雕刻中,从故事和传说中经常看到橘子的艺术形象。古书上说橘生淮北则为枳,但淮水以南橘子品种诸多,还没有哪一种在形色和风味上能与福橘媲美,固此历史上琅峰福橘身价倍增,逐年有所发展,果农的生活也因此而大为提高。而我们长乐人,对琅尾的福橘,又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人们说到福橘,就会联系到长乐第一次沦陷期间,人民游击队在琅尾港的“橘树挡”痛歼日寇,震动海内外的故事,由此感到分外自豪。
到“大跃进”尤其“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果树上山”,由于山上不具备橘子的生长的条件,以致当年红红火火的“福橘”,数年之内荡然无存。联系到物种多样化和文化象征意义,颇有人为福橘前景担忧。
                                     摘自《吴航乡情》

阡中枇杷

阡中地处玉田镇中部,村后广角山坡地面南少风,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酸碱适宜,正是种植枇杷的绝佳环境。当地风物民谣云:“三月枇杷出好世。”阡中枇杷每年农历三月成熟,果实风味甜美,柔软多汁,甜酸可口,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枇杷罐头、枇杷酒、枇杷膏、枇杷酱等。20世纪70至80年代阡中枇杷曾是福州罐头厂的老基地。
桃源蜜桃

桃源蜜桃,村因果而闻名,果因村而飘香。桃源位于镇的西北侧,玉田观音山山脉延伸至村后,山地面积广大,近山地带的梯田、梯园于70—80年代遍植东南名果—水蜜桃。桃源的蜜桃、玉露桃成熟期约在6、7月间,色彩诱人,果大皮薄,甘甜清香,产量数千担,远销福州、厦门。该村的郑炳坤是当时种桃树状元,于1983年度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蜜桃种植带动了改革开放初期玉田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玉田经济的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溪槟榔芋

大溪位于玉田镇中部,因龙溪流经此地而得名。龙溪溪流阔大,水量充足,溪岸两侧土壤肥沃,所产槟榔芋单株母芋个体大,淀粉含量高,闻名遐迩。大溪槟榔芋呈圆柱形,形似炮弹,表皮棕黄色,芋肉乳白色带紫红色槟榔花纹,易煮熟。因其肉质含有紫色粗纤维,熟食肉质细、松、酥,浓香可口。由于母芋全部在表土层以下生长,免受外界污染,因此属于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以槟榔芋为原材料的特色小吃芋包、槟榔芋肉丸等颇受食客青睐,芋泥更是福州名菜之一。

玉田米蕉

玉田米蕉,又称土蕉,虽然缺少闽南香蕉芬芳的气味,但其果肉入口软糯,别有一番风味,又因其果形似大米,故曰米蕉。米蕉株高大,根系浅,对风敏感,易遭台风和强风危害,而玉田地处长乐西部半山区,多丘陵,米蕉种植于低地避风处,风折率很低。又由于半山区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适宜米蕉生长,故所产米蕉皮薄,肉色白里带黄,肉质滑腻,味道清甜。玉田米蕉全年有产,营养丰富,近年来已成为节日送礼和居家待客的佳品,誉满吴航。

玉田大蒜

玉田镇的大溪、琅岐等村有种植大蒜的传统,并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利用晚稻收割后的冬闲地进行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以其粒大、阜瓣、味辣、质脆鲜美而闻名省内外。玉田每年大蒜种植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菜蒜亩产量可达1750公斤左右,干蒜头亩产量可达1200公斤左右,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蒜农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发展大蒜生产,大蒜市场有了一定的规模,创出一条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道路。每当大蒜特别是菜蒜收获季节,蒜农们自发或有组织组成营销队伍,菜蒜主要销往福州市场,干蒜头主要销往广东一带。

玉田白地瓜

玉田镇西埔、西社村地处半山区,上洞江源头即在村后,没有环境污染,土地以沙壤为主,极适宜白地瓜种植,所产白地瓜为“果、菜”兼用绿色食物。西埔、西社村每年白地瓜的种植面积都在700亩以上,亩产在2500—5000公斤,总产达25—35万公斤,总产值在200万元左右。玉田白地瓜以其个大、色白、脆嫩、甘甜、多汁、外表偏圆光整而享誉福州。

玉田地瓜烧

地瓜烧俗称番茹烧。性清凉、味香醇,是玉田农家喜爱的一种传统家酿酒。特别是夏天,既当饮料,又能消暑解渴去疲劳。还可以作药引,端午节“雄黄酒”就是地瓜烧调配“雄黄”制成,能解毒、去虫害。
地瓜烧主要原料就是地瓜(番茹)。玉田是个半山区,又盛产地瓜,每年到冬至前要把地瓜收成好,经过冲洗、切块,在大锅内蒸煮熟后,经冷却搅拌成泥状,每担地瓜加上3—5两白粬,装在大水缸内,通过30多天发酵后,放入密闭的锅中用大火烧开,所产生的水蒸气通过浸泡在水中的旋绕的铜管管道冷却后流出来的液体即为地瓜烧。
                                              (郑信森)

“假”鱼丸

真鱼丸的壳是由鳗鱼肉加淀粉(地瓜粉)打制成的,而“假”鱼丸的主料确实马铃薯加木薯粉。玉田地区盛产马铃薯,长青村还是福州定点蔬菜基地,周边几个村种马铃薯下基肥多用鸭栏、牛羊栏家肥,水是上洞江源头的清泉,这样产出来的马铃薯质地就不同了。玉田地处半山区,少鱼类,多蔬菜,逢年过节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道“假”鱼丸,上口、好吃、老少皆宜,现在连酒宴都上这道菜。
“假”鱼丸制作过程:一斤马铃薯去皮煮烂,晾干后加半斤木薯粉和成团,取1/4加水煮熟,取出再和到3/4的泥团中,加少量味精、食盐,搅拌均匀,取出,表面抹上一层食用花生油,搓成一颗一颗(或中间加上肉馅),放在水烧开的锅里,煮熟即可。
                                              (郑信森)

玉田线面

线面线面,面细如线,故称。玉田线面采用优质精面粉加工而成,质地软润,口感清香顺口,如果再搭配上清炖上排或牛肉,加上黄酒,可算是上乘小吃。尤其是自古以来线面与福州地区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取线面绵长的象征寓意,寄托对长寿平安的祈求,故此它成为福州地区民俗节日和婚寿喜庆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肴馔。
玉田线面加工历史悠久,品种有线面和“金梭”面(扁形)两种。加工线面要有一套技术秘诀,要依据天气来和面团,天气好坏,其中奥妙在于视天气加入盐分的多与少。线面好吃,但加工起来艰难,要半夜三更和面团,把面粉拌成泥状后放一定时间,然后抹上花生油慢慢将面团搓长、搓小,搓成如筷子般大小后,再把它盘绕在两根专用的面筷上,一根横插在面架上,一根供工匠双手握住两端拉抻。拉伸的时候也要掌握力度,太用力会拉断面条,没用力拉不动,它的伸缩度也很大,这自然决定于盘绕的圈数,圈数越多,产出的效率越高,但拉伸起来也越费劲。拉到如线一般,工匠手上的面筷也横插到面架上,自然晾干即成线面。
二十世纪中期,玉田有两家线面作坊(学炉司、依德司),产品深受群众喜爱,逢年过节都要提前订购。
                                              (郑信森)

西埔粉干

西埔粉干历史悠久,在清末民初即远近驰名。究其原因,还在于选用原料考究,加工工艺独特和尽得地利之宜。西埔村地处上洞江源头,这里山水清幽,几乎保持原始生态环境,亦几无污染,故此选用当地出产的晚米,在当地手工作坊加工出来的粉干,风味独特,品质上乘,表现为有韧度、经拉,耐煮、汤水不浊,口感爽滑、醇美。
粉干制作过程全在水中进行,而水之于西埔村可谓得天独厚。上洞江源头清澈的山泉溪流贯村而过,粉干作坊均设立在溪边,引用山泉水十分方便。西埔粉干制作选用优质晚米,在水中浸泡一个半小时以上,磨成浆,榨成(生剂),取的若干比例蒸为熟剂,将生熟剂混合调合再放进石臼用石锤捣匀以增强韧度,然后装进压模压出粉条,进入沸水烫熟,再进入山泉水漂洗、切割,往复盘绕成适当片状,铺上竹篦晾干,即成粉干。
                                              (郑忠南)

一路花开 发表于 2009-7-21 10:07:48

玉田村人口才4945人呀,太少了。

⒈滴水づ藏海 发表于 2009-7-21 10:09:15

din顶一个 沙发!!

点击一下可以吗 发表于 2009-7-21 10:15:31

:toutoumomo:

狂风暴雨白云 发表于 2009-7-21 10:37:53

辛苦了,斌哥

常乐白甜 发表于 2009-7-21 11:08:52

辛苦了,斌哥,让我了解不少玉田

甄是我 发表于 2009-7-21 12:12:59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玉田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