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内外350多名潘氏宗亲汇聚泉州泉州笋江潘氏大祠堂遗址 拟打造中华潘氏文化博览园

[复制链接]
查看: 2906|回复: 10
发表于 2011-10-13 07: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特色锣鼓队


香港宗亲团“探亲服”的正面


香港宗亲团“探亲服”的背面


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的理事长潘维刚女士向接待人员打招呼
  本报讯(记者 刘云鹏/文 林风/图)来自海内外的350多名潘氏宗亲昨日汇聚泉州,举行“中华潘氏宗亲联谊会”。据了解,潘氏宗亲有意在泉州笋江潘氏大祠堂(和光堂)遗址的基础上,打造中华潘氏文化博览园,借以弘扬中国传统姓氏文化和亲族文化。
  昨日,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潘氏宗亲迎来了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的理事长潘维刚女士,并与之一起参观了笋江潘氏大祠堂的旧址。目前,潘氏宗亲拟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华潘氏文化博览园,展示潘姓来历、潘氏名人等内容,借以弘扬宗族及姓氏文化。
  花絮
  和光堂原为宗族学堂
  现在的泉州鲤城区江南社区一带,在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曾修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宗祠,祠中奉祀唐初时潘氏入闽的先祖潘源节。据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和光堂最早其实是作学堂之用,以培养宗族中的子弟成才。
  祠堂在元代以后历经三次大修,后因年深日久日渐倾颓,至1951年倒塌。全盛时期,潘氏祠堂占地30余亩,红墙大柱,具有典型的古建筑风格。
  香港团“探亲服”有深意
  昨日到会的香港宗亲团都穿着整齐划一的“探亲服”。这套服装以大红色为主色,正面有个古体“潘”字,奇怪的是,“采”字部分最上头的撇却不见了。
  据团长潘邦松介绍,这个字大有来头。大约在3年前,香港潘氏宗亲会前往河南荥阳潘姓祖地寻根,在当地的文献上发现了这个古体字。至于少掉的那一笔,传说当时有潘姓官员向皇帝建言,认为这一笔笔画过重,令潘姓“不能出头”,于是皇帝格外开恩,允许“潘”字少掉这一笔画。
  有趣的是,这套“探亲服”的背面还有一个由水、禾苗、田地、大米等意象组成的图案。据潘邦松介绍,这几个意象就是“潘”字的笔画构成,象征着有田、有水、有禾、有米。在他的祖籍广东当地,人们常认为“潘”姓娶了“何”姓太太就是天作之合,因为这一家除了丰衣足食外,还能“添人、添丁、添口”。
  姓氏、宗亲文化的凝聚力量
  探亲团里,香港团的团长潘邦松已经81岁,他的团友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和香港团一样,台北团、台南团的团员们也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一份回归族群的执著和热情叫人动容,也叫人心生敬佩。
  天南地北的陌生人,一叙族谱、来历就能握手欢谈。正是这份浓浓的归属感,每每都能号召着游子们归来的脚步。
发表于 2011-10-13 08: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饮水思源
发表于 2011-10-13 08: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貌似南方多省潘氏多均起源于此。。。

发表于 2011-10-13 08: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潘基文没有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10-13 08: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0-13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人们常认为“潘”姓娶了“何”姓太太就是天作之合,因为这一家除了丰衣足食外,还能“添人、添丁、添口”。"
发表于 2011-10-13 09: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落叶归根
发表于 2011-10-13 13: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来自: 加拿大
{:soso_e100:}
发表于 2011-10-13 1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珠海来自: 中国广东珠海
{:soso__17003298314319094710_4:}
发表于 2011-10-13 23: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月牙儿 发表于 2011-10-13 08:49
"人们常认为“潘”姓娶了“何”姓太太就是天作之合,因为这一家除了丰衣足食外,还能“添人、添丁、添口”。 ...

这么说“何”姓女孩最好嫁呀!有祥兆:“添人、添丁、添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