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情怀》续七

[复制链接]
查看: 6548|回复: 1
发表于 2011-6-20 18: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美猴王 于 2011-6-20 22:01 编辑

黄氏诗选》序

   黄如论

黄氏系中国八大姓之一,根据《黄氏大宗谱》记载,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1978年在潢川老李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罐肩部有“黄孙须子伯亚臣”铭文(“黄孙”就是黄国公侯,“须子”即须劲子,是伯亚臣的称号)。以国为姓的黄氏出自河南潢川确凿无疑。黄国灭亡后,黄氏遗民迁移各地,也陆续移入福建。入闽者不能一一叙述,只能略举一二。黄守恭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世富”,曾捐资兴建泉州开元寺,他的五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昌盛,遂成望族。江夏黄崛起湖北江夏地,族祖黄膺同兄黄敦,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随忠懿王避地人闽。黄敦隐梅溪凤栖山,黄膺迁樵川仁泽乡,三传至黄宾,为长乐邑令,后选居长乐青山乡,所以长乐黄姓基本源于青山乡,其中长乐赤屿、洋屿琴江等黄氏属另一支脉,前者属江夏紫云,后者系清雍正年问八旗兵后裔。
黄氏英才辈出,出现不少颇有建树人物,在《编者语》中列出不同时期的人物及事迹,如战国时期的黄歇,东汉江夏的黄琼,唐末黄巢等。长乐也不例外,编者在注释中也举几例,即黄、黄、黄葆戊、黄河浪等。我认为秦朝末年黄石公和西汉黄霸,值得一提。黄石公,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上赠给张良《太公兵法》,对张良的佐汉成功,功不可没。黄霸,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为政外宽内明,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被后世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
“诗言志”。在历史长河中,黄氏出现许多爱国爱民的诗人,他们唱出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
黄世鼎先生以“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准则,以时间、区域为序,编选这本书,是值得赞扬的,但在浩如烟海的黄姓诗人作品中挑选,难免挂一漏万,情有可谅。
黄世鼎先生倾注心血选注《黄氏诗选》,还附上名家赏析文章,为这本书锦上添花,是值得一读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宣扬,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姓一些精英,在创造中华历史、推动历史前进方面以及创造文化艺术、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所起的作用。

黄如论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侨联顾问、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

故土情怀浓似酒

——序黄世鼎《心迹集》

黄河浪   

陆续收到黄世鼎寄来他的作品,得知他要将这些诗文辑录出版,很为他感到高兴,正如他自己所说:“给人生留下一点足迹”。无论这足迹是深是浅,总是自己走过的路,烙印着自己的生命。遥隔万里,细读他的文章,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也许因为他所描绘的景物多是我年少时所熟悉的,如三峰塔、太平桥、汾阳溪、鹿屏山等;也许因为他所记叙的人事常是我听闻过的,如关于他祖父的经历、抗战的回忆、流米佛的传说等;或者更因为他的笔下流露出浓郁的乡土情怀,触动我的心弦,引起了遥远的思念。
他出生于长乐,几十年来大部份时间都在长乐度过,对自己的故土、对家乡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的诗文基本上都取材于此,写的多是周围熟悉的事物,情真意切,散发出强烈的乡土气息。试看《圣塔情怀》一文,不但写出宝塔的外形,也记叙了幼时登塔的感受,既回忆它悠久的历史(有郑和下西洋的光荣,有遭日寇践踏的耻辱,也有族人被杀的沉痛),更描绘它重放光彩的现实。圣塔与长乐共命运,成为历史的象征。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自能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情。近几年他写了一些旧体诗,还经常参加诗社活动,作了许多“折枝”诗。这种“折枝”诗流行于福州地区。类似七律中的颔联或颈联,讲究平仄和对仗工整,还需在上下联各嵌入规定的字词,限制极多,规矩极严。有精于此道者,能在十四字中收放自如,出奇制胜,吟成绝妙好词。一般人则很不容易作得精美,有时难免受囿于格律而显得不够灵活自然,或者为了应景而勉强凑一些平淡的句子,黄世鼎对于格律的掌握是颇为熟练的,在“折枝”诗中有多方面的表现:写景如“汾溪九曲凝新旭,圣塔重光接彩霞”;抒情如“睛送兰舟游子梦,晚凉榕树故乡心”;咏古如“骓马乌江还恋主,赤龙云梦不称臣”;颂今如“月光普照三通道,溪水长歌四化功”等等,都比较工整贴切,有自己的体会和寄意。不过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读他的某些绝句,如《对菊有感》“孤标傲世诉秋心,满纸飘香对月吟。眼下还寻陶令句,春风杨柳自沉音。”今古相牵,春秋对应,圆融自然,深有意境。文学艺术贵在独创,而不宜有太多拘束。我觉得他如能在有所感悟之时,自由地发挥创作潜力,应可以写得更好一些。
我想,人们有机会看到他新的好作品出现,因为过去三十多年来,他把主要精力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长期担任中学行政领导工作,不久退休之后,当会有更多时间写作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以致他的诗词文章有意无意间受到感染,大多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文如其人”,又得到一个证明。其《圣塔情怀》(又名《三峰塔》)和《千年古刹——龙泉寺》都被选人乡土教材。他所写的几篇论文,主要针对福州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根源,提出克服障碍的具体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运用古典诗词韵律来校正发音及辨别声调,道人所未道,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黄世鼎是我的堂兄,只比我略长几岁,小时候常一起在古榕树下,太平桥边游玩,听评话、讲故事、下棋、“盘诗”……至今忆起,还如在眼前。后来我远走他乡,见面机会少了。一九九三年春,我因为先父去世返乡奔丧,曾去拜访过他。他的新居在鹿屏山下,汾阳溪旁,风景甚佳,临水一间小屋名为“听泉阁”,颇富诗意,那是他退休后养老颐神的好地方,遇到月白风清之夜,看“明月松间照”,听“清泉石上流”,或会触发他的灵感,写出更多的诗词文章吧!我期待着。

一九九六年春三月于美国夏威夷。黄河浪,原名黄世连,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主席,《珍珠港》报主编。




《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序

      陈新忠

黄世鼎先生家住六平山南麓,他的书房名“听泉阁”,听的就是东溪和北涧合流而成的汾阳溪的琮泉响。一次,我独登六平山,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文《六平骋怀》,有些文史逸闻不甚了了,叩“听泉阁’,请教黄老。先生非但有问必复,而且逸兴遄飞,对六平山的胜迹人文如数家珍,一谈就是一个下午,我始知知六平者,莫若先生也。其间谈到湮没已久的东溪精舍,他那苍老的眼神便放出光来,仿佛明初长乐那一段辉煌的人文场景,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他的眼前。他讲得那样鲜活,那样周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毋宁说日夜在这里听泉,不如说日夜在这里听往日文人雅客、东溪学子的吟咏唱和、谈经论道。从那一日起,我便认为世鼎先生堪称六平文化的守望者。
一日,世鼎先生抱着一沓文稿来找我。我一看,是《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的样稿,心里十分高兴,果不其然,世鼎先生在为发掘六平文化出招了——这是我期待的,因为我始终认为,六平文化是长乐传统文化中十分独特也十分精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若从封建科举文化来看,更是值得我辈仔细研究。先生嘱我作序,我说作序愧不敢当,我份量不够,写点文字倒是可以,聊以表达敬意。
黄老这第一招出得也奇,他以人文气息氤氲弥漫的六平山为背景,以六平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东溪精舍为场景,以诗歌为表现媒体,逐一请出东溪精舍的士子,以及与之交往密切、殷勤酬唱的闽中十子(可惜二者皆非悉数登场),确实是运了匠心的——要知道六平文化不敢说是博大精深,但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在少数。
如果说封建时代的科举考场是一个大的竞技场,那么东溪精舍就是一个成功的集训基地,成功的因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的我认为一是有一个学识渊博的好导师,二是有一群资质非凡的好学生,再就是有一批醉心学问的好陪练,这样分析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从何而知陈洵仁就是好导师,马铎、李骐等“东溪十士”就是好学生,高、王恭等“闽中十子”就是好陪练呢?探寻的途径可能也不少,比如可以看文史资料,可以翻国史方志,可以听逸闻趣谈,然而,文史科资、国史方志即使有记载,往往偏于简略,对非专业人士而言,查找起来也费事;而逸闻趣谈民间作坊的成份太多,未必可信,这样一来,我们对历史人物就不免知其名而不知其实,对地方文化也往往知其表而不知其里。
说到这里,不能不再一次赞叹世鼎先生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将东溪精舍师生和闽中十子的诗作撷辑成一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古人云:诗言志,诗抒怀。诗是衡量古代士子志向襟怀,学识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试金石。有了这些诗作,那些古代先贤就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我们在读他的诗作的同时,其实也就在读他这个人。说实在的,古代的状元进士在今人看来都有点神,但读他的诗作,你就会很理性地将他还原为人了,这一点在研究文化的时候很重要,文化是人格化的产物。
东溪精舍师生与闽中十子的诗歌境界究竟如何,我只能坦白地告诉诸位,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古诗鉴赏能力,因此不敢置喙,勉强去讲,肯定要贻笑大方。但有一句话虽然大而化之,却发自内心——的确很有艺术水准,许多诗句细心品味,竟会冒出晋唐大家的身影来,仿佛似曾相识。
但古诗比起其他文学品类来,总是比较幽晦,所幸世鼎先生又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他在每首诗(也包括陈杂其间的文)的后面,为我们做了较详细的注释,这一项工作不知道是不是很艰辛,但一定是必要的,让我们读起来方便了许多,也给我们不少前所未闻的知识。特别是其中一些诗作,还附了编者的赏析,这既是编者研读诗作的感悟,又能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很好地起到了沟通作者(古人)与读者(今人)的桥梁作用。
《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的付梓出版,对挖掘和传承长乐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它为我们拂去了沉积在岁月长河中的灰尘,让我们看到了明初那个文群体的精神世界,和那个文化圈子的艺术境界。希望世鼎先生在潜心传统文化整理的同时,多多注意养生,以便为传扬六平文化乃至长乐乡土文化再出几招,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作者系市委办副主任、《吴航乡情》总编)

发表于 2012-10-2 1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