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 发表于 2012-11-3 13:50:46

“一五哩呀、一十哩哦……”——河下街河下街人之十四

  社会上的职业,有些从事者在操作过程中要发出声音,除了要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外,有的为了渲染气氛,感染旁观者,比如小摊贩叫卖吆喝,比如小姐叫床呻吟,姑且都算“职业声音”。不过,前者是从事职业时尽职尽责的发挥,而后者是装模作样的忽悠。我从小生活在河下街,每天都听着叫卖的吆喝声。那时还没有扩音设备,不比现在,用各种最现代化的扩音器,播放录音,高分贝不间断地叫嚷“不顾血本抛卖”、“打折减价”……制造的噪音,让人窒息。那时的叫卖吆喝,靠得是卖货人各自的嗓门,发出各自的嗓音。有帕瓦罗蒂的高亢,有杨洪基的浑厚,有阿杜的沙哑,各人唱出各自的调,高低急缓,抑扬顿挫,各有特色。大师侯宝林、郭德纲说的传统相声,都有市井吆喝的段子,但那是北方的,和我们这里又不一样。回忆过去河下街上的叫卖吆喝,另有一种风味。
  过去河下街做生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柜台内的生意。商店内有高高的柜台,等待顾客登门光顾,卖家在柜台内,顾客在外,彼此斯文交易,虽然不乏语言交流,卖家要明确告诉买家价格、收的钱款、找出的尾数,但不吆不喝不嚷不叫,彼此听得到就可以。还有一类是柜台外生意。摆摊设点,走街串巷,那就要靠吆喝来招徕顾客。长乐地处海边,海产品捕捞到岸,称之为“上江”,送到市场称之为“上市”。上江,受潮水的影响,有快有慢;因此,海产品上市也就有早有迟。但不论快慢迟早,都要追求新鲜,称之为“赶市”、“赶鲜”。渔货一到,商家就会迫不及待地吆喝,这种吆喝是连绵不断地“唱”,声音错落有致,饱含韵律。比如来了一担黄瓜鱼,摆到摊上,卖鱼的手抓秤杆,口中就念念有词——黄瓜哩黄瓜啊,黄瓜三角六哩黄瓜……他的“唱”,就告诉了大众今天黄瓜鱼的售价是三角六;如果谁挑了一条置于秤盘上,他还是这样延续着唱——黄瓜哩黄瓜啊,黄瓜七角九;这时秤砣落地,七角九是这一条黄瓜鱼的价钱。在收钱找钱的时候,仍然接着唱——黄瓜哩,收你一块呀,找二角一,黄瓜啊……摊贩手上在操作,嘴上不停歇。后来,河下街有了农贸市场,摊点被集中管理,叫卖声也就聚合在一起,此起彼伏,再加上顾客讨价还价,声音就十分嘈杂。好在上市的时间都不长,热闹时段一过,靠嗓门吆喝也都要歇息。现在农贸市场上,使用电子秤,摊贩没有了那样的“唱”,但市场里照样嘈杂杂乱哄哄。
  河下街的商家摊贩都擅长这样的“唱”。我小时候经常去听孵化店(那时称“鸭子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因为鸭子牙发火,烧了河下街)师傅数鸭子。鸭子孵出后要数给买家(俗称“鸭姆主”),一次来买都是一两百、两三百只。师傅数给鸭姆主时,都要大声地唱出来——一五哩呀、一十哩哦、十五过哩啊、就是二十呀……如果数到一半(比如数到七十五),师傅要再拿箩筐或手头要做些什么,那么嘴上就一直叨念——七十五哩啊、还是七十五呀……直到接下去数。数鸭子的声音,娓婉连绵,象唱着一首很长很长的歌。有时候,两三个师傅同时为一个买家数鸭子,就一人一句地接力着唱。一人唱:一五哩呀;另一人就接:一十啰啊……配合得非常默契,声调时高时低,波澜起伏,连绵不断。那展现的艺术效果,不亚于《中国好声音》黄勇、梁博唱的《北京、北京》,就是没有那么激扬、那么声嘶力竭。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11-4 20:33:48

买庶{嫁}啊!买庶{嫁}啊!
你钱给我,我庶{嫁}给你{:soso__3943448463613330755_3:}

长乐农家蜂蜜 发表于 2012-11-7 13:32:15

{:soso_e100:}

土豆姐 发表于 2012-11-9 05:01:46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2-11-4 2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买庶{嫁}啊!买庶{嫁}啊!
你钱给我,我庶{嫁}给你

哈哈。我听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五哩呀、一十哩哦……”——河下街河下街人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