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 发表于 2006-1-27 09:28:07

解放前长乐闽剧

解放前长乐闽剧

  在清末民初,长乐有“泗梅”、“新泗梅”、“旧泗梅”、“厚福党”、“厚福发”等班。其次有“乖哥”、“石头牛母”、“假刘”等班。再次有“草索”、“七子”班。

  长乐誉称“海滨邹鲁”,文风昌盛,知音嗜剧,不少行家,弹唱戏曲,几遍闾阎。每由儒家小弹唱,乡间地下坪,扩充而创“儒林”戏班。原为遣兴娱乐性质,班底均属“儒家”。闽剧名艺人多出长乐,其四大名旦长乐占其二(马头乡郑奕奏、感恩乡曾元官)。县城郑茂环捐纳知府后,建儒家班演唱以自娱,有时到福州宦门送演。青桥乡陈健在40年代,邀集县城戏剧爱好者于东关建“航艺”闽剧团,后改名为“建光”,聘陈斗南先生编剧兼主鼓,演出《双钉判》、《吴汉杀妻》、《浪子回头》等剧目。民国3年,下洋乡建“乐大观”儒林班,先后招收学徒四十余人,以“德”字辈为艺名;聘名师严于教练,多有成就,如老生程德旺(即道旺)、青衣李奕棠(下洋人)等均出其门。琅尾乡亦曾倾三家财产而成“高乐天”儒林班。这些戏班均红极一时。
                            □   林林摘自《长乐文史资料》

发布时间:2006年1月26日    编辑:cjx此新闻已被浏览 5 次 点击关闭窗口

家有4台私服 发表于 2012-10-26 09:55:59

{:soso_e163:}

长乐农家蜂蜜 发表于 2012-11-5 10:54:01

闽剧作为福州地方剧种,应当好好传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放前长乐闽剧